姜維北伐真的是徒勞無功,空耗國力嗎?

10 個回答
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
2019-08-14

姜維北伐,是蜀漢滅亡前許多“未解之謎”的根源。不論姜維本心如何,他後期的幾次北伐,確實加速了蜀漢的滅亡。

國力空耗,是各“未解之謎”的關鍵因素

姜維北伐,是蜀漢滅亡前許多“未解之謎”的根源。不論姜維本心如何,他後期的幾次北伐,確實加速了蜀漢的滅亡。

國力空耗,是各“未解之謎”的關鍵因素


蜀漢滅亡前,出現了許多“未解之謎”:為什麼諸葛瞻明明可以守綿竹卻要在出關作戰?為什麼成都面對萬餘鄧艾軍就舉手投降?

讓我們移步當時蜀漢的國庫,答案就一目瞭然了:米四十餘萬斛,金銀各二千斤,錦綺彩絹各二十餘萬匹,餘物稱此。

什麼概念?鄧艾在《濟河論》中曾說:淮南屯田後,可得米三千萬斛,可供十萬大軍吃五年。以此類推,十萬大軍一個月要吃掉五十萬斛米!可還是在不考慮後勤損耗的前提下!

也就是說,蜀漢的國庫中的糧食,已經不夠十萬大軍吃一個月,不夠五萬大軍吃兩個月了!

所以,諸葛瞻能堅守綿竹嗎?

糧食這麼多,錢財和錦絹呢?

我們再做一個類比:劉備平定西川后,一次賞賜諸葛亮、法正、關羽、張飛,每人:金各五百斤、銀千斤、錢五千萬、錦千匹。

姜維北伐,是蜀漢滅亡前許多“未解之謎”的根源。不論姜維本心如何,他後期的幾次北伐,確實加速了蜀漢的滅亡。

國力空耗,是各“未解之謎”的關鍵因素


蜀漢滅亡前,出現了許多“未解之謎”:為什麼諸葛瞻明明可以守綿竹卻要在出關作戰?為什麼成都面對萬餘鄧艾軍就舉手投降?

讓我們移步當時蜀漢的國庫,答案就一目瞭然了:米四十餘萬斛,金銀各二千斤,錦綺彩絹各二十餘萬匹,餘物稱此。

什麼概念?鄧艾在《濟河論》中曾說:淮南屯田後,可得米三千萬斛,可供十萬大軍吃五年。以此類推,十萬大軍一個月要吃掉五十萬斛米!可還是在不考慮後勤損耗的前提下!

也就是說,蜀漢的國庫中的糧食,已經不夠十萬大軍吃一個月,不夠五萬大軍吃兩個月了!

所以,諸葛瞻能堅守綿竹嗎?

糧食這麼多,錢財和錦絹呢?

我們再做一個類比:劉備平定西川后,一次賞賜諸葛亮、法正、關羽、張飛,每人:金各五百斤、銀千斤、錢五千萬、錦千匹。


呵呵,蜀亡時,國庫的錢財、錦絹,還不夠當年賞賜四個功臣的!

所以說,蜀漢的滅亡,沒有什麼“未解之謎”,實際原因很簡單——窮死的!

窮成這樣,和姜維北伐能沒有關係嗎?

姜維北伐和諸葛亮北伐不同

姜維北伐,是蜀漢滅亡前許多“未解之謎”的根源。不論姜維本心如何,他後期的幾次北伐,確實加速了蜀漢的滅亡。

國力空耗,是各“未解之謎”的關鍵因素


蜀漢滅亡前,出現了許多“未解之謎”:為什麼諸葛瞻明明可以守綿竹卻要在出關作戰?為什麼成都面對萬餘鄧艾軍就舉手投降?

讓我們移步當時蜀漢的國庫,答案就一目瞭然了:米四十餘萬斛,金銀各二千斤,錦綺彩絹各二十餘萬匹,餘物稱此。

什麼概念?鄧艾在《濟河論》中曾說:淮南屯田後,可得米三千萬斛,可供十萬大軍吃五年。以此類推,十萬大軍一個月要吃掉五十萬斛米!可還是在不考慮後勤損耗的前提下!

也就是說,蜀漢的國庫中的糧食,已經不夠十萬大軍吃一個月,不夠五萬大軍吃兩個月了!

所以,諸葛瞻能堅守綿竹嗎?

糧食這麼多,錢財和錦絹呢?

我們再做一個類比:劉備平定西川后,一次賞賜諸葛亮、法正、關羽、張飛,每人:金各五百斤、銀千斤、錢五千萬、錦千匹。


呵呵,蜀亡時,國庫的錢財、錦絹,還不夠當年賞賜四個功臣的!

所以說,蜀漢的滅亡,沒有什麼“未解之謎”,實際原因很簡單——窮死的!

窮成這樣,和姜維北伐能沒有關係嗎?

姜維北伐和諸葛亮北伐不同


姜維北伐,長期被視為對“武侯遺志”的繼承,從道義上來說,確實如此。

可是,兩者北伐的形勢、影響截然不同。

諸葛亮時期:

對外:經濟上:當時中原、關中受戰亂影響很大,“天下郡縣皆殘破”。尤其是關中地區,當時的京兆郡(關中最富庶的地區),百姓們連牛車都沒有(耕種效率低)!

而隴右地區,一方面缺糧,另一方面,羌胡漢混雜,矛盾重重。

軍事上:魏國可用於前線兵力優勢尚不明顯。

姜維北伐,是蜀漢滅亡前許多“未解之謎”的根源。不論姜維本心如何,他後期的幾次北伐,確實加速了蜀漢的滅亡。

國力空耗,是各“未解之謎”的關鍵因素


蜀漢滅亡前,出現了許多“未解之謎”:為什麼諸葛瞻明明可以守綿竹卻要在出關作戰?為什麼成都面對萬餘鄧艾軍就舉手投降?

讓我們移步當時蜀漢的國庫,答案就一目瞭然了:米四十餘萬斛,金銀各二千斤,錦綺彩絹各二十餘萬匹,餘物稱此。

什麼概念?鄧艾在《濟河論》中曾說:淮南屯田後,可得米三千萬斛,可供十萬大軍吃五年。以此類推,十萬大軍一個月要吃掉五十萬斛米!可還是在不考慮後勤損耗的前提下!

也就是說,蜀漢的國庫中的糧食,已經不夠十萬大軍吃一個月,不夠五萬大軍吃兩個月了!

所以,諸葛瞻能堅守綿竹嗎?

糧食這麼多,錢財和錦絹呢?

我們再做一個類比:劉備平定西川后,一次賞賜諸葛亮、法正、關羽、張飛,每人:金各五百斤、銀千斤、錢五千萬、錦千匹。


呵呵,蜀亡時,國庫的錢財、錦絹,還不夠當年賞賜四個功臣的!

所以說,蜀漢的滅亡,沒有什麼“未解之謎”,實際原因很簡單——窮死的!

窮成這樣,和姜維北伐能沒有關係嗎?

姜維北伐和諸葛亮北伐不同


姜維北伐,長期被視為對“武侯遺志”的繼承,從道義上來說,確實如此。

可是,兩者北伐的形勢、影響截然不同。

諸葛亮時期:

對外:經濟上:當時中原、關中受戰亂影響很大,“天下郡縣皆殘破”。尤其是關中地區,當時的京兆郡(關中最富庶的地區),百姓們連牛車都沒有(耕種效率低)!

而隴右地區,一方面缺糧,另一方面,羌胡漢混雜,矛盾重重。

軍事上:魏國可用於前線兵力優勢尚不明顯。


尤其第一次北伐時,諸葛亮說:“我軍在祁山、箕谷兵力皆多餘賊”。

也就是說,當時,總體上魏強蜀弱,但在隴西地區的爭奪上,蜀漢劣勢不明顯。如果部署、用人得當,獲取實際戰果的可能是存在的。

對內:諸葛亮以實際掌權者的身份主持全局。諸葛亮可以通盤考慮經濟、政治、軍事因素,也能協調蜀漢各方資源。

到了姜維時期,連局部作為都十分困難了。

首先,魏國國力恢復,“郡縣不再殘破”。尤其是關中、隴西地區的經濟,恢復得非常快。

姜維北伐,是蜀漢滅亡前許多“未解之謎”的根源。不論姜維本心如何,他後期的幾次北伐,確實加速了蜀漢的滅亡。

國力空耗,是各“未解之謎”的關鍵因素


蜀漢滅亡前,出現了許多“未解之謎”:為什麼諸葛瞻明明可以守綿竹卻要在出關作戰?為什麼成都面對萬餘鄧艾軍就舉手投降?

讓我們移步當時蜀漢的國庫,答案就一目瞭然了:米四十餘萬斛,金銀各二千斤,錦綺彩絹各二十餘萬匹,餘物稱此。

什麼概念?鄧艾在《濟河論》中曾說:淮南屯田後,可得米三千萬斛,可供十萬大軍吃五年。以此類推,十萬大軍一個月要吃掉五十萬斛米!可還是在不考慮後勤損耗的前提下!

也就是說,蜀漢的國庫中的糧食,已經不夠十萬大軍吃一個月,不夠五萬大軍吃兩個月了!

所以,諸葛瞻能堅守綿竹嗎?

糧食這麼多,錢財和錦絹呢?

我們再做一個類比:劉備平定西川后,一次賞賜諸葛亮、法正、關羽、張飛,每人:金各五百斤、銀千斤、錢五千萬、錦千匹。


呵呵,蜀亡時,國庫的錢財、錦絹,還不夠當年賞賜四個功臣的!

所以說,蜀漢的滅亡,沒有什麼“未解之謎”,實際原因很簡單——窮死的!

窮成這樣,和姜維北伐能沒有關係嗎?

姜維北伐和諸葛亮北伐不同


姜維北伐,長期被視為對“武侯遺志”的繼承,從道義上來說,確實如此。

可是,兩者北伐的形勢、影響截然不同。

諸葛亮時期:

對外:經濟上:當時中原、關中受戰亂影響很大,“天下郡縣皆殘破”。尤其是關中地區,當時的京兆郡(關中最富庶的地區),百姓們連牛車都沒有(耕種效率低)!

而隴右地區,一方面缺糧,另一方面,羌胡漢混雜,矛盾重重。

軍事上:魏國可用於前線兵力優勢尚不明顯。


尤其第一次北伐時,諸葛亮說:“我軍在祁山、箕谷兵力皆多餘賊”。

也就是說,當時,總體上魏強蜀弱,但在隴西地區的爭奪上,蜀漢劣勢不明顯。如果部署、用人得當,獲取實際戰果的可能是存在的。

對內:諸葛亮以實際掌權者的身份主持全局。諸葛亮可以通盤考慮經濟、政治、軍事因素,也能協調蜀漢各方資源。

到了姜維時期,連局部作為都十分困難了。

首先,魏國國力恢復,“郡縣不再殘破”。尤其是關中、隴西地區的經濟,恢復得非常快。


司馬懿從冀州遷民到上邽屯田;徐邈在涼州修建鹽池與胡人換取穀物,廣開水田招貧民耕種。此後,長期依賴支持的涼州地區,不但可以自給自足,還有富餘!

同時,淮南等地區經濟的恢復,也使魏國可以以更低的成本對吳作戰,或騰出手與蜀作戰!

內部,姜維本人只是軍事上的負責人,嚴重缺乏經濟、政治眼光。他當年利用魏軍失誤,攻取狄道後,在沒有失誤的情況下被敵人逼退,說明從那時起,他已經無力北伐了!

姜維北伐,是蜀漢滅亡前許多“未解之謎”的根源。不論姜維本心如何,他後期的幾次北伐,確實加速了蜀漢的滅亡。

國力空耗,是各“未解之謎”的關鍵因素


蜀漢滅亡前,出現了許多“未解之謎”:為什麼諸葛瞻明明可以守綿竹卻要在出關作戰?為什麼成都面對萬餘鄧艾軍就舉手投降?

讓我們移步當時蜀漢的國庫,答案就一目瞭然了:米四十餘萬斛,金銀各二千斤,錦綺彩絹各二十餘萬匹,餘物稱此。

什麼概念?鄧艾在《濟河論》中曾說:淮南屯田後,可得米三千萬斛,可供十萬大軍吃五年。以此類推,十萬大軍一個月要吃掉五十萬斛米!可還是在不考慮後勤損耗的前提下!

也就是說,蜀漢的國庫中的糧食,已經不夠十萬大軍吃一個月,不夠五萬大軍吃兩個月了!

所以,諸葛瞻能堅守綿竹嗎?

糧食這麼多,錢財和錦絹呢?

我們再做一個類比:劉備平定西川后,一次賞賜諸葛亮、法正、關羽、張飛,每人:金各五百斤、銀千斤、錢五千萬、錦千匹。


呵呵,蜀亡時,國庫的錢財、錦絹,還不夠當年賞賜四個功臣的!

所以說,蜀漢的滅亡,沒有什麼“未解之謎”,實際原因很簡單——窮死的!

窮成這樣,和姜維北伐能沒有關係嗎?

姜維北伐和諸葛亮北伐不同


姜維北伐,長期被視為對“武侯遺志”的繼承,從道義上來說,確實如此。

可是,兩者北伐的形勢、影響截然不同。

諸葛亮時期:

對外:經濟上:當時中原、關中受戰亂影響很大,“天下郡縣皆殘破”。尤其是關中地區,當時的京兆郡(關中最富庶的地區),百姓們連牛車都沒有(耕種效率低)!

而隴右地區,一方面缺糧,另一方面,羌胡漢混雜,矛盾重重。

軍事上:魏國可用於前線兵力優勢尚不明顯。


尤其第一次北伐時,諸葛亮說:“我軍在祁山、箕谷兵力皆多餘賊”。

也就是說,當時,總體上魏強蜀弱,但在隴西地區的爭奪上,蜀漢劣勢不明顯。如果部署、用人得當,獲取實際戰果的可能是存在的。

對內:諸葛亮以實際掌權者的身份主持全局。諸葛亮可以通盤考慮經濟、政治、軍事因素,也能協調蜀漢各方資源。

到了姜維時期,連局部作為都十分困難了。

首先,魏國國力恢復,“郡縣不再殘破”。尤其是關中、隴西地區的經濟,恢復得非常快。


司馬懿從冀州遷民到上邽屯田;徐邈在涼州修建鹽池與胡人換取穀物,廣開水田招貧民耕種。此後,長期依賴支持的涼州地區,不但可以自給自足,還有富餘!

同時,淮南等地區經濟的恢復,也使魏國可以以更低的成本對吳作戰,或騰出手與蜀作戰!

內部,姜維本人只是軍事上的負責人,嚴重缺乏經濟、政治眼光。他當年利用魏軍失誤,攻取狄道後,在沒有失誤的情況下被敵人逼退,說明從那時起,他已經無力北伐了!


自段谷之敗後,國內一致反對北伐(包括他手下的將領們),說明,此時的北伐連凝聚人心的作用都失去了!

可是,直到262年,蜀漢滅亡前一年,他還在組織北伐!

同時,諸葛亮、蔣琬、費禕等人去世後,蜀漢的內政缺乏賢才。治理不得當,既無法通盤考慮“可持續作戰”,甚至與姜維彼此勾心鬥角,最終引發姜維外出屯田避禍。

如果說諸葛亮北伐,尚能凝聚人心的話,姜維北伐後期,連這個作用也失去了!

姜維本人軍事風格,導致北伐進一步損耗國力

姜維北伐,是蜀漢滅亡前許多“未解之謎”的根源。不論姜維本心如何,他後期的幾次北伐,確實加速了蜀漢的滅亡。

國力空耗,是各“未解之謎”的關鍵因素


蜀漢滅亡前,出現了許多“未解之謎”:為什麼諸葛瞻明明可以守綿竹卻要在出關作戰?為什麼成都面對萬餘鄧艾軍就舉手投降?

讓我們移步當時蜀漢的國庫,答案就一目瞭然了:米四十餘萬斛,金銀各二千斤,錦綺彩絹各二十餘萬匹,餘物稱此。

什麼概念?鄧艾在《濟河論》中曾說:淮南屯田後,可得米三千萬斛,可供十萬大軍吃五年。以此類推,十萬大軍一個月要吃掉五十萬斛米!可還是在不考慮後勤損耗的前提下!

也就是說,蜀漢的國庫中的糧食,已經不夠十萬大軍吃一個月,不夠五萬大軍吃兩個月了!

所以,諸葛瞻能堅守綿竹嗎?

糧食這麼多,錢財和錦絹呢?

我們再做一個類比:劉備平定西川后,一次賞賜諸葛亮、法正、關羽、張飛,每人:金各五百斤、銀千斤、錢五千萬、錦千匹。


呵呵,蜀亡時,國庫的錢財、錦絹,還不夠當年賞賜四個功臣的!

所以說,蜀漢的滅亡,沒有什麼“未解之謎”,實際原因很簡單——窮死的!

窮成這樣,和姜維北伐能沒有關係嗎?

姜維北伐和諸葛亮北伐不同


姜維北伐,長期被視為對“武侯遺志”的繼承,從道義上來說,確實如此。

可是,兩者北伐的形勢、影響截然不同。

諸葛亮時期:

對外:經濟上:當時中原、關中受戰亂影響很大,“天下郡縣皆殘破”。尤其是關中地區,當時的京兆郡(關中最富庶的地區),百姓們連牛車都沒有(耕種效率低)!

而隴右地區,一方面缺糧,另一方面,羌胡漢混雜,矛盾重重。

軍事上:魏國可用於前線兵力優勢尚不明顯。


尤其第一次北伐時,諸葛亮說:“我軍在祁山、箕谷兵力皆多餘賊”。

也就是說,當時,總體上魏強蜀弱,但在隴西地區的爭奪上,蜀漢劣勢不明顯。如果部署、用人得當,獲取實際戰果的可能是存在的。

對內:諸葛亮以實際掌權者的身份主持全局。諸葛亮可以通盤考慮經濟、政治、軍事因素,也能協調蜀漢各方資源。

到了姜維時期,連局部作為都十分困難了。

首先,魏國國力恢復,“郡縣不再殘破”。尤其是關中、隴西地區的經濟,恢復得非常快。


司馬懿從冀州遷民到上邽屯田;徐邈在涼州修建鹽池與胡人換取穀物,廣開水田招貧民耕種。此後,長期依賴支持的涼州地區,不但可以自給自足,還有富餘!

同時,淮南等地區經濟的恢復,也使魏國可以以更低的成本對吳作戰,或騰出手與蜀作戰!

內部,姜維本人只是軍事上的負責人,嚴重缺乏經濟、政治眼光。他當年利用魏軍失誤,攻取狄道後,在沒有失誤的情況下被敵人逼退,說明從那時起,他已經無力北伐了!


自段谷之敗後,國內一致反對北伐(包括他手下的將領們),說明,此時的北伐連凝聚人心的作用都失去了!

可是,直到262年,蜀漢滅亡前一年,他還在組織北伐!

同時,諸葛亮、蔣琬、費禕等人去世後,蜀漢的內政缺乏賢才。治理不得當,既無法通盤考慮“可持續作戰”,甚至與姜維彼此勾心鬥角,最終引發姜維外出屯田避禍。

如果說諸葛亮北伐,尚能凝聚人心的話,姜維北伐後期,連這個作用也失去了!

姜維本人軍事風格,導致北伐進一步損耗國力


坦率地說,姜維的軍事能力不錯,單純從戰績看,九次北伐,不落下風(一次大勝,兩次小勝,一次大敗,兩次小敗,三次無功)。

兩次小勝,主要是掠奪了一些人口,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一次大勝,利用對手的失誤,殺敵萬人,攻取狄道,卻又守不住。

可是,一次大敗,就足以使蜀漢傷筋動骨!

姜維北伐,是蜀漢滅亡前許多“未解之謎”的根源。不論姜維本心如何,他後期的幾次北伐,確實加速了蜀漢的滅亡。

國力空耗,是各“未解之謎”的關鍵因素


蜀漢滅亡前,出現了許多“未解之謎”:為什麼諸葛瞻明明可以守綿竹卻要在出關作戰?為什麼成都面對萬餘鄧艾軍就舉手投降?

讓我們移步當時蜀漢的國庫,答案就一目瞭然了:米四十餘萬斛,金銀各二千斤,錦綺彩絹各二十餘萬匹,餘物稱此。

什麼概念?鄧艾在《濟河論》中曾說:淮南屯田後,可得米三千萬斛,可供十萬大軍吃五年。以此類推,十萬大軍一個月要吃掉五十萬斛米!可還是在不考慮後勤損耗的前提下!

也就是說,蜀漢的國庫中的糧食,已經不夠十萬大軍吃一個月,不夠五萬大軍吃兩個月了!

所以,諸葛瞻能堅守綿竹嗎?

糧食這麼多,錢財和錦絹呢?

我們再做一個類比:劉備平定西川后,一次賞賜諸葛亮、法正、關羽、張飛,每人:金各五百斤、銀千斤、錢五千萬、錦千匹。


呵呵,蜀亡時,國庫的錢財、錦絹,還不夠當年賞賜四個功臣的!

所以說,蜀漢的滅亡,沒有什麼“未解之謎”,實際原因很簡單——窮死的!

窮成這樣,和姜維北伐能沒有關係嗎?

姜維北伐和諸葛亮北伐不同


姜維北伐,長期被視為對“武侯遺志”的繼承,從道義上來說,確實如此。

可是,兩者北伐的形勢、影響截然不同。

諸葛亮時期:

對外:經濟上:當時中原、關中受戰亂影響很大,“天下郡縣皆殘破”。尤其是關中地區,當時的京兆郡(關中最富庶的地區),百姓們連牛車都沒有(耕種效率低)!

而隴右地區,一方面缺糧,另一方面,羌胡漢混雜,矛盾重重。

軍事上:魏國可用於前線兵力優勢尚不明顯。


尤其第一次北伐時,諸葛亮說:“我軍在祁山、箕谷兵力皆多餘賊”。

也就是說,當時,總體上魏強蜀弱,但在隴西地區的爭奪上,蜀漢劣勢不明顯。如果部署、用人得當,獲取實際戰果的可能是存在的。

對內:諸葛亮以實際掌權者的身份主持全局。諸葛亮可以通盤考慮經濟、政治、軍事因素,也能協調蜀漢各方資源。

到了姜維時期,連局部作為都十分困難了。

首先,魏國國力恢復,“郡縣不再殘破”。尤其是關中、隴西地區的經濟,恢復得非常快。


司馬懿從冀州遷民到上邽屯田;徐邈在涼州修建鹽池與胡人換取穀物,廣開水田招貧民耕種。此後,長期依賴支持的涼州地區,不但可以自給自足,還有富餘!

同時,淮南等地區經濟的恢復,也使魏國可以以更低的成本對吳作戰,或騰出手與蜀作戰!

內部,姜維本人只是軍事上的負責人,嚴重缺乏經濟、政治眼光。他當年利用魏軍失誤,攻取狄道後,在沒有失誤的情況下被敵人逼退,說明從那時起,他已經無力北伐了!


自段谷之敗後,國內一致反對北伐(包括他手下的將領們),說明,此時的北伐連凝聚人心的作用都失去了!

可是,直到262年,蜀漢滅亡前一年,他還在組織北伐!

同時,諸葛亮、蔣琬、費禕等人去世後,蜀漢的內政缺乏賢才。治理不得當,既無法通盤考慮“可持續作戰”,甚至與姜維彼此勾心鬥角,最終引發姜維外出屯田避禍。

如果說諸葛亮北伐,尚能凝聚人心的話,姜維北伐後期,連這個作用也失去了!

姜維本人軍事風格,導致北伐進一步損耗國力


坦率地說,姜維的軍事能力不錯,單純從戰績看,九次北伐,不落下風(一次大勝,兩次小勝,一次大敗,兩次小敗,三次無功)。

兩次小勝,主要是掠奪了一些人口,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一次大勝,利用對手的失誤,殺敵萬人,攻取狄道,卻又守不住。

可是,一次大敗,就足以使蜀漢傷筋動骨!


段谷之敗,“星散離落”,是夷陵之戰後蜀軍最大的一次失敗。

此戰,不僅使原本就已經軍力匱乏的蜀漢元氣大傷,也使姜維自己在朝內失去威信,從此,姜維與黃皓、諸葛瞻周旋的僅存的政治資本喪失殆盡,彼此之間互相不容,內部矛盾尖銳!

姜維北伐,是蜀漢滅亡前許多“未解之謎”的根源。不論姜維本心如何,他後期的幾次北伐,確實加速了蜀漢的滅亡。

國力空耗,是各“未解之謎”的關鍵因素


蜀漢滅亡前,出現了許多“未解之謎”:為什麼諸葛瞻明明可以守綿竹卻要在出關作戰?為什麼成都面對萬餘鄧艾軍就舉手投降?

讓我們移步當時蜀漢的國庫,答案就一目瞭然了:米四十餘萬斛,金銀各二千斤,錦綺彩絹各二十餘萬匹,餘物稱此。

什麼概念?鄧艾在《濟河論》中曾說:淮南屯田後,可得米三千萬斛,可供十萬大軍吃五年。以此類推,十萬大軍一個月要吃掉五十萬斛米!可還是在不考慮後勤損耗的前提下!

也就是說,蜀漢的國庫中的糧食,已經不夠十萬大軍吃一個月,不夠五萬大軍吃兩個月了!

所以,諸葛瞻能堅守綿竹嗎?

糧食這麼多,錢財和錦絹呢?

我們再做一個類比:劉備平定西川后,一次賞賜諸葛亮、法正、關羽、張飛,每人:金各五百斤、銀千斤、錢五千萬、錦千匹。


呵呵,蜀亡時,國庫的錢財、錦絹,還不夠當年賞賜四個功臣的!

所以說,蜀漢的滅亡,沒有什麼“未解之謎”,實際原因很簡單——窮死的!

窮成這樣,和姜維北伐能沒有關係嗎?

姜維北伐和諸葛亮北伐不同


姜維北伐,長期被視為對“武侯遺志”的繼承,從道義上來說,確實如此。

可是,兩者北伐的形勢、影響截然不同。

諸葛亮時期:

對外:經濟上:當時中原、關中受戰亂影響很大,“天下郡縣皆殘破”。尤其是關中地區,當時的京兆郡(關中最富庶的地區),百姓們連牛車都沒有(耕種效率低)!

而隴右地區,一方面缺糧,另一方面,羌胡漢混雜,矛盾重重。

軍事上:魏國可用於前線兵力優勢尚不明顯。


尤其第一次北伐時,諸葛亮說:“我軍在祁山、箕谷兵力皆多餘賊”。

也就是說,當時,總體上魏強蜀弱,但在隴西地區的爭奪上,蜀漢劣勢不明顯。如果部署、用人得當,獲取實際戰果的可能是存在的。

對內:諸葛亮以實際掌權者的身份主持全局。諸葛亮可以通盤考慮經濟、政治、軍事因素,也能協調蜀漢各方資源。

到了姜維時期,連局部作為都十分困難了。

首先,魏國國力恢復,“郡縣不再殘破”。尤其是關中、隴西地區的經濟,恢復得非常快。


司馬懿從冀州遷民到上邽屯田;徐邈在涼州修建鹽池與胡人換取穀物,廣開水田招貧民耕種。此後,長期依賴支持的涼州地區,不但可以自給自足,還有富餘!

同時,淮南等地區經濟的恢復,也使魏國可以以更低的成本對吳作戰,或騰出手與蜀作戰!

內部,姜維本人只是軍事上的負責人,嚴重缺乏經濟、政治眼光。他當年利用魏軍失誤,攻取狄道後,在沒有失誤的情況下被敵人逼退,說明從那時起,他已經無力北伐了!


自段谷之敗後,國內一致反對北伐(包括他手下的將領們),說明,此時的北伐連凝聚人心的作用都失去了!

可是,直到262年,蜀漢滅亡前一年,他還在組織北伐!

同時,諸葛亮、蔣琬、費禕等人去世後,蜀漢的內政缺乏賢才。治理不得當,既無法通盤考慮“可持續作戰”,甚至與姜維彼此勾心鬥角,最終引發姜維外出屯田避禍。

如果說諸葛亮北伐,尚能凝聚人心的話,姜維北伐後期,連這個作用也失去了!

姜維本人軍事風格,導致北伐進一步損耗國力


坦率地說,姜維的軍事能力不錯,單純從戰績看,九次北伐,不落下風(一次大勝,兩次小勝,一次大敗,兩次小敗,三次無功)。

兩次小勝,主要是掠奪了一些人口,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一次大勝,利用對手的失誤,殺敵萬人,攻取狄道,卻又守不住。

可是,一次大敗,就足以使蜀漢傷筋動骨!


段谷之敗,“星散離落”,是夷陵之戰後蜀軍最大的一次失敗。

此戰,不僅使原本就已經軍力匱乏的蜀漢元氣大傷,也使姜維自己在朝內失去威信,從此,姜維與黃皓、諸葛瞻周旋的僅存的政治資本喪失殆盡,彼此之間互相不容,內部矛盾尖銳!


世人都說諸葛亮“用兵唯謹慎”,故此無功。可是,姜維的做法,反襯了諸葛亮的無奈:蜀魏懸殊,損兵萬餘的敗仗,魏無所謂,蜀就元氣大傷了!

不管是“以功代守”,還是“情懷”,前提是不賠本!

姜維北伐,歷時16年,前後九次,不能一棍子打死。早期的幾次北伐,或者以掠奪人口、接應胡人為目的的北伐,還是值得進行的。

可是,狄道之戰後的北伐,就是拼消耗了!

當時,無論是總體國力,還是在隴西、關中地區的戰力對比,雙方都已懸殊。即使魏軍出現狄道之戰時那樣嚴重的失誤,蜀軍也無力保存利益了。

姜維北伐,是蜀漢滅亡前許多“未解之謎”的根源。不論姜維本心如何,他後期的幾次北伐,確實加速了蜀漢的滅亡。

國力空耗,是各“未解之謎”的關鍵因素


蜀漢滅亡前,出現了許多“未解之謎”:為什麼諸葛瞻明明可以守綿竹卻要在出關作戰?為什麼成都面對萬餘鄧艾軍就舉手投降?

讓我們移步當時蜀漢的國庫,答案就一目瞭然了:米四十餘萬斛,金銀各二千斤,錦綺彩絹各二十餘萬匹,餘物稱此。

什麼概念?鄧艾在《濟河論》中曾說:淮南屯田後,可得米三千萬斛,可供十萬大軍吃五年。以此類推,十萬大軍一個月要吃掉五十萬斛米!可還是在不考慮後勤損耗的前提下!

也就是說,蜀漢的國庫中的糧食,已經不夠十萬大軍吃一個月,不夠五萬大軍吃兩個月了!

所以,諸葛瞻能堅守綿竹嗎?

糧食這麼多,錢財和錦絹呢?

我們再做一個類比:劉備平定西川后,一次賞賜諸葛亮、法正、關羽、張飛,每人:金各五百斤、銀千斤、錢五千萬、錦千匹。


呵呵,蜀亡時,國庫的錢財、錦絹,還不夠當年賞賜四個功臣的!

所以說,蜀漢的滅亡,沒有什麼“未解之謎”,實際原因很簡單——窮死的!

窮成這樣,和姜維北伐能沒有關係嗎?

姜維北伐和諸葛亮北伐不同


姜維北伐,長期被視為對“武侯遺志”的繼承,從道義上來說,確實如此。

可是,兩者北伐的形勢、影響截然不同。

諸葛亮時期:

對外:經濟上:當時中原、關中受戰亂影響很大,“天下郡縣皆殘破”。尤其是關中地區,當時的京兆郡(關中最富庶的地區),百姓們連牛車都沒有(耕種效率低)!

而隴右地區,一方面缺糧,另一方面,羌胡漢混雜,矛盾重重。

軍事上:魏國可用於前線兵力優勢尚不明顯。


尤其第一次北伐時,諸葛亮說:“我軍在祁山、箕谷兵力皆多餘賊”。

也就是說,當時,總體上魏強蜀弱,但在隴西地區的爭奪上,蜀漢劣勢不明顯。如果部署、用人得當,獲取實際戰果的可能是存在的。

對內:諸葛亮以實際掌權者的身份主持全局。諸葛亮可以通盤考慮經濟、政治、軍事因素,也能協調蜀漢各方資源。

到了姜維時期,連局部作為都十分困難了。

首先,魏國國力恢復,“郡縣不再殘破”。尤其是關中、隴西地區的經濟,恢復得非常快。


司馬懿從冀州遷民到上邽屯田;徐邈在涼州修建鹽池與胡人換取穀物,廣開水田招貧民耕種。此後,長期依賴支持的涼州地區,不但可以自給自足,還有富餘!

同時,淮南等地區經濟的恢復,也使魏國可以以更低的成本對吳作戰,或騰出手與蜀作戰!

內部,姜維本人只是軍事上的負責人,嚴重缺乏經濟、政治眼光。他當年利用魏軍失誤,攻取狄道後,在沒有失誤的情況下被敵人逼退,說明從那時起,他已經無力北伐了!


自段谷之敗後,國內一致反對北伐(包括他手下的將領們),說明,此時的北伐連凝聚人心的作用都失去了!

可是,直到262年,蜀漢滅亡前一年,他還在組織北伐!

同時,諸葛亮、蔣琬、費禕等人去世後,蜀漢的內政缺乏賢才。治理不得當,既無法通盤考慮“可持續作戰”,甚至與姜維彼此勾心鬥角,最終引發姜維外出屯田避禍。

如果說諸葛亮北伐,尚能凝聚人心的話,姜維北伐後期,連這個作用也失去了!

姜維本人軍事風格,導致北伐進一步損耗國力


坦率地說,姜維的軍事能力不錯,單純從戰績看,九次北伐,不落下風(一次大勝,兩次小勝,一次大敗,兩次小敗,三次無功)。

兩次小勝,主要是掠奪了一些人口,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一次大勝,利用對手的失誤,殺敵萬人,攻取狄道,卻又守不住。

可是,一次大敗,就足以使蜀漢傷筋動骨!


段谷之敗,“星散離落”,是夷陵之戰後蜀軍最大的一次失敗。

此戰,不僅使原本就已經軍力匱乏的蜀漢元氣大傷,也使姜維自己在朝內失去威信,從此,姜維與黃皓、諸葛瞻周旋的僅存的政治資本喪失殆盡,彼此之間互相不容,內部矛盾尖銳!


世人都說諸葛亮“用兵唯謹慎”,故此無功。可是,姜維的做法,反襯了諸葛亮的無奈:蜀魏懸殊,損兵萬餘的敗仗,魏無所謂,蜀就元氣大傷了!

不管是“以功代守”,還是“情懷”,前提是不賠本!

姜維北伐,歷時16年,前後九次,不能一棍子打死。早期的幾次北伐,或者以掠奪人口、接應胡人為目的的北伐,還是值得進行的。

可是,狄道之戰後的北伐,就是拼消耗了!

當時,無論是總體國力,還是在隴西、關中地區的戰力對比,雙方都已懸殊。即使魏軍出現狄道之戰時那樣嚴重的失誤,蜀軍也無力保存利益了。


這種情況下,去和魏國作戰,難道不是拼消耗嗎?即使能以姜維軍事之能佔些便宜,又怎麼能補充北伐的消耗呢?何況,此時,面對對面的鄧艾,姜維要拼消耗,也佔不到什麼便宜了!

持續拼消耗,加劇了蜀弱魏強的局面。

蜀國的滅亡,劉禪、黃皓,甚至早已離世的劉備、諸葛亮都不能辭其疚。但是,姜維後期不合時宜的持續北伐無功,無疑是蜀漢滅亡的加速器。

而知而行
2019-08-17

三國時期一直戰亂不斷,天下百姓生活困苦,流離失所。偶然有些地方,暫時沒有仗打,可是打仗的開支最後又是攤到了這些百姓的頭上,最後的結果是全國性的饑荒和貧困。

可是日子還要繼續,天下尚未一統,仗還是要打下去,不止這一代人要打,下一代人也要打。這樣,三大勢力都面臨著嚴峻的軍費和財政的問題,他們的對策也各有不同。

三國時期一直戰亂不斷,天下百姓生活困苦,流離失所。偶然有些地方,暫時沒有仗打,可是打仗的開支最後又是攤到了這些百姓的頭上,最後的結果是全國性的饑荒和貧困。

可是日子還要繼續,天下尚未一統,仗還是要打下去,不止這一代人要打,下一代人也要打。這樣,三大勢力都面臨著嚴峻的軍費和財政的問題,他們的對策也各有不同。

(三國勢力疆域)

先說劉備集團。

由於劉備入蜀之前,川蜀之地比較少有戰亂,偶然發生的叛亂也很快被平定,因此川蜀地區的百姓生活相對富足。劉璋雖然昏庸,但還算是一個百姓仁義的主。劉備為了搶奪川蜀之地,同劉璋爆發了一場長達三年的戰爭,導致富庶的蜀地生靈塗炭。

在犒賞功臣以後,劉備的財政就基本空了。這個時候劉巴為劉備出了一個主意,那就是鑄造直百錢,廢除劉璋時期的貨幣,用新錢取代舊錢。政策實行月餘,果然府庫充盈了起來。劉備是沒有心思在蜀漢長待的,他的目標是洛陽和長安。所以,一旦財政出現困難,劉備就瘋狂鑄造錢幣,剪民眾的羊毛,拿走了百姓太多。

此後,由於蜀漢土地狹小,普通的稅收手段難以滿足長時間的北伐戰爭所需,直百錢一直是解決蜀漢財政的重要手段。這就導致了蜀漢後期的民力凋敝,國力衰微。蜀漢民眾當然也發現了這個問題,因此蜀漢政權有很多人不支持北伐,到了後期甚至已經顧不上政治正確而反對姜維北伐。

三國時期一直戰亂不斷,天下百姓生活困苦,流離失所。偶然有些地方,暫時沒有仗打,可是打仗的開支最後又是攤到了這些百姓的頭上,最後的結果是全國性的饑荒和貧困。

可是日子還要繼續,天下尚未一統,仗還是要打下去,不止這一代人要打,下一代人也要打。這樣,三大勢力都面臨著嚴峻的軍費和財政的問題,他們的對策也各有不同。

(三國勢力疆域)

先說劉備集團。

由於劉備入蜀之前,川蜀之地比較少有戰亂,偶然發生的叛亂也很快被平定,因此川蜀地區的百姓生活相對富足。劉璋雖然昏庸,但還算是一個百姓仁義的主。劉備為了搶奪川蜀之地,同劉璋爆發了一場長達三年的戰爭,導致富庶的蜀地生靈塗炭。

在犒賞功臣以後,劉備的財政就基本空了。這個時候劉巴為劉備出了一個主意,那就是鑄造直百錢,廢除劉璋時期的貨幣,用新錢取代舊錢。政策實行月餘,果然府庫充盈了起來。劉備是沒有心思在蜀漢長待的,他的目標是洛陽和長安。所以,一旦財政出現困難,劉備就瘋狂鑄造錢幣,剪民眾的羊毛,拿走了百姓太多。

此後,由於蜀漢土地狹小,普通的稅收手段難以滿足長時間的北伐戰爭所需,直百錢一直是解決蜀漢財政的重要手段。這就導致了蜀漢後期的民力凋敝,國力衰微。蜀漢民眾當然也發現了這個問題,因此蜀漢政權有很多人不支持北伐,到了後期甚至已經顧不上政治正確而反對姜維北伐。

(劉備集團顯得急功近利)

其實,對於控制了北方多數土地的曹魏來說,財政也是一直很拮据的,直到魏明帝曹睿時期才有所好轉。

曹魏控制了當時最富庶的地區,自然當時曹魏財政整體是強於蜀漢和東吳兩國的,但是因為需要同時面對這兩股勢力,所以曹魏也面臨著巨大的財政壓力。對於財政問題,曹操否決了所有謀士的提議,只是說了一句:“順應天意”。因為曹操明白自己有如此基業,只要老天不同自己作對,休養生息幾年,曹魏的實力就將遠超蜀漢和東吳,那樣統一天下指日可待。

三國時期歸根到底還是國力的競爭,三國中也只有曹魏做到了以國本為重。何為國本?民也。曹魏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採取守勢,大量屯田,不再貿然出擊,不像蜀漢十幾次北伐都是無功而返。諸葛亮也是看到曹魏想用這種笨辦法來拖垮蜀漢,北伐也有阻止曹魏休養生息的意思,但是最後國力的競爭中,魏國依然還是實力最強的,這也就是所謂的“天意”吧。

三國時期一直戰亂不斷,天下百姓生活困苦,流離失所。偶然有些地方,暫時沒有仗打,可是打仗的開支最後又是攤到了這些百姓的頭上,最後的結果是全國性的饑荒和貧困。

可是日子還要繼續,天下尚未一統,仗還是要打下去,不止這一代人要打,下一代人也要打。這樣,三大勢力都面臨著嚴峻的軍費和財政的問題,他們的對策也各有不同。

(三國勢力疆域)

先說劉備集團。

由於劉備入蜀之前,川蜀之地比較少有戰亂,偶然發生的叛亂也很快被平定,因此川蜀地區的百姓生活相對富足。劉璋雖然昏庸,但還算是一個百姓仁義的主。劉備為了搶奪川蜀之地,同劉璋爆發了一場長達三年的戰爭,導致富庶的蜀地生靈塗炭。

在犒賞功臣以後,劉備的財政就基本空了。這個時候劉巴為劉備出了一個主意,那就是鑄造直百錢,廢除劉璋時期的貨幣,用新錢取代舊錢。政策實行月餘,果然府庫充盈了起來。劉備是沒有心思在蜀漢長待的,他的目標是洛陽和長安。所以,一旦財政出現困難,劉備就瘋狂鑄造錢幣,剪民眾的羊毛,拿走了百姓太多。

此後,由於蜀漢土地狹小,普通的稅收手段難以滿足長時間的北伐戰爭所需,直百錢一直是解決蜀漢財政的重要手段。這就導致了蜀漢後期的民力凋敝,國力衰微。蜀漢民眾當然也發現了這個問題,因此蜀漢政權有很多人不支持北伐,到了後期甚至已經顧不上政治正確而反對姜維北伐。

(劉備集團顯得急功近利)

其實,對於控制了北方多數土地的曹魏來說,財政也是一直很拮据的,直到魏明帝曹睿時期才有所好轉。

曹魏控制了當時最富庶的地區,自然當時曹魏財政整體是強於蜀漢和東吳兩國的,但是因為需要同時面對這兩股勢力,所以曹魏也面臨著巨大的財政壓力。對於財政問題,曹操否決了所有謀士的提議,只是說了一句:“順應天意”。因為曹操明白自己有如此基業,只要老天不同自己作對,休養生息幾年,曹魏的實力就將遠超蜀漢和東吳,那樣統一天下指日可待。

三國時期歸根到底還是國力的競爭,三國中也只有曹魏做到了以國本為重。何為國本?民也。曹魏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採取守勢,大量屯田,不再貿然出擊,不像蜀漢十幾次北伐都是無功而返。諸葛亮也是看到曹魏想用這種笨辦法來拖垮蜀漢,北伐也有阻止曹魏休養生息的意思,但是最後國力的競爭中,魏國依然還是實力最強的,這也就是所謂的“天意”吧。

(曹操對於天意看的比較淡然)

現在說說姜維北伐。

諸葛亮去世後,蜀漢的朝臣就已經達成了相當一致,與民休息。姜維儘管號稱繼承了諸葛亮的衣缽,一直要求北伐。但是蜀漢賢相費禕所主張的策略並非出兵攻魏,而是休養生息,因此他一直限制著姜維,導致姜維每次出兵的人數無法超過一萬。魏國可不是什麼彈丸之地,區區一萬士兵自然沒辦法對其造成實質性的威脅。因此在這段時間裡,姜維只能對魏國進行騷擾性的襲擊,對其邊境造成一定的威脅,無法讓魏國傷筋動骨。直到曹魏刺客郭循刺殺了蜀漢丞相費禕,姜維才獲得北伐大權,出動了數萬人規模,姜維由此專任軍權。劉禪後期重用黃皓,與姜維在後期專擅軍權有很大關係。

三國時期一直戰亂不斷,天下百姓生活困苦,流離失所。偶然有些地方,暫時沒有仗打,可是打仗的開支最後又是攤到了這些百姓的頭上,最後的結果是全國性的饑荒和貧困。

可是日子還要繼續,天下尚未一統,仗還是要打下去,不止這一代人要打,下一代人也要打。這樣,三大勢力都面臨著嚴峻的軍費和財政的問題,他們的對策也各有不同。

(三國勢力疆域)

先說劉備集團。

由於劉備入蜀之前,川蜀之地比較少有戰亂,偶然發生的叛亂也很快被平定,因此川蜀地區的百姓生活相對富足。劉璋雖然昏庸,但還算是一個百姓仁義的主。劉備為了搶奪川蜀之地,同劉璋爆發了一場長達三年的戰爭,導致富庶的蜀地生靈塗炭。

在犒賞功臣以後,劉備的財政就基本空了。這個時候劉巴為劉備出了一個主意,那就是鑄造直百錢,廢除劉璋時期的貨幣,用新錢取代舊錢。政策實行月餘,果然府庫充盈了起來。劉備是沒有心思在蜀漢長待的,他的目標是洛陽和長安。所以,一旦財政出現困難,劉備就瘋狂鑄造錢幣,剪民眾的羊毛,拿走了百姓太多。

此後,由於蜀漢土地狹小,普通的稅收手段難以滿足長時間的北伐戰爭所需,直百錢一直是解決蜀漢財政的重要手段。這就導致了蜀漢後期的民力凋敝,國力衰微。蜀漢民眾當然也發現了這個問題,因此蜀漢政權有很多人不支持北伐,到了後期甚至已經顧不上政治正確而反對姜維北伐。

(劉備集團顯得急功近利)

其實,對於控制了北方多數土地的曹魏來說,財政也是一直很拮据的,直到魏明帝曹睿時期才有所好轉。

曹魏控制了當時最富庶的地區,自然當時曹魏財政整體是強於蜀漢和東吳兩國的,但是因為需要同時面對這兩股勢力,所以曹魏也面臨著巨大的財政壓力。對於財政問題,曹操否決了所有謀士的提議,只是說了一句:“順應天意”。因為曹操明白自己有如此基業,只要老天不同自己作對,休養生息幾年,曹魏的實力就將遠超蜀漢和東吳,那樣統一天下指日可待。

三國時期歸根到底還是國力的競爭,三國中也只有曹魏做到了以國本為重。何為國本?民也。曹魏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採取守勢,大量屯田,不再貿然出擊,不像蜀漢十幾次北伐都是無功而返。諸葛亮也是看到曹魏想用這種笨辦法來拖垮蜀漢,北伐也有阻止曹魏休養生息的意思,但是最後國力的競爭中,魏國依然還是實力最強的,這也就是所謂的“天意”吧。

(曹操對於天意看的比較淡然)

現在說說姜維北伐。

諸葛亮去世後,蜀漢的朝臣就已經達成了相當一致,與民休息。姜維儘管號稱繼承了諸葛亮的衣缽,一直要求北伐。但是蜀漢賢相費禕所主張的策略並非出兵攻魏,而是休養生息,因此他一直限制著姜維,導致姜維每次出兵的人數無法超過一萬。魏國可不是什麼彈丸之地,區區一萬士兵自然沒辦法對其造成實質性的威脅。因此在這段時間裡,姜維只能對魏國進行騷擾性的襲擊,對其邊境造成一定的威脅,無法讓魏國傷筋動骨。直到曹魏刺客郭循刺殺了蜀漢丞相費禕,姜維才獲得北伐大權,出動了數萬人規模,姜維由此專任軍權。劉禪後期重用黃皓,與姜維在後期專擅軍權有很大關係。

(諸葛亮初收姜維)

從公元238年—262年之間,姜維共進行了11次北伐。其中,勝利3次,失敗3次,5次打平,互有勝負。

第一次北伐,公元238年(延熙元年)姜維和蔣琬率偏師出隴右,在南安與魏軍相持不下。

第二次北伐,公元244年(延熙七年)漢中都督王平興兵據勢,姜維和費禕等率軍前去支援,曹爽大敗。

第三次北伐,公元247年(延熙十年)出隴西,與魏將郭淮,夏侯霸大戰洮西。

第四次北伐,公元249年(延熙十二年)姜維派廖化去洮城,此時已是“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情況下,姜維獨力與魏國眾多將領作戰,雙方互有勝負。

第五次北伐,公元250年(延熙十三年)姜維以羌胡為輔,與郭淮戰於洮西,雙方平手。

第六次北伐,公元253年(延熙十六年)費禕遇刺被害後,姜維出兵包圍南安,糧盡而退。

第七次北伐,公元254年(延熙十七年)出隴西狄道,斬魏將徐質。

第八次北伐,公元255年(延熙十八年)與夏侯霸出狄道,大破王經於洮西,王經退守狄道城,後陳泰派兵解圍。

第九次北伐,公元256年(延熙十九年)姜維再次出兵,蜀將胡濟失期不至,為鄧艾破於段谷,死傷慘重。

第十次北伐,公元257年(延熙二十年)乘魏將諸葛誕叛亂,姜維出兵秦川,魏軍堅守不戰,到了公元258年(永安元年)諸葛誕兵敗後始退兵。

第十一次北伐,公元262年(景耀五年)姜維再次出兵,與鄧艾戰於侯和,為鄧艾所破,然後還住沓中。

三國時期一直戰亂不斷,天下百姓生活困苦,流離失所。偶然有些地方,暫時沒有仗打,可是打仗的開支最後又是攤到了這些百姓的頭上,最後的結果是全國性的饑荒和貧困。

可是日子還要繼續,天下尚未一統,仗還是要打下去,不止這一代人要打,下一代人也要打。這樣,三大勢力都面臨著嚴峻的軍費和財政的問題,他們的對策也各有不同。

(三國勢力疆域)

先說劉備集團。

由於劉備入蜀之前,川蜀之地比較少有戰亂,偶然發生的叛亂也很快被平定,因此川蜀地區的百姓生活相對富足。劉璋雖然昏庸,但還算是一個百姓仁義的主。劉備為了搶奪川蜀之地,同劉璋爆發了一場長達三年的戰爭,導致富庶的蜀地生靈塗炭。

在犒賞功臣以後,劉備的財政就基本空了。這個時候劉巴為劉備出了一個主意,那就是鑄造直百錢,廢除劉璋時期的貨幣,用新錢取代舊錢。政策實行月餘,果然府庫充盈了起來。劉備是沒有心思在蜀漢長待的,他的目標是洛陽和長安。所以,一旦財政出現困難,劉備就瘋狂鑄造錢幣,剪民眾的羊毛,拿走了百姓太多。

此後,由於蜀漢土地狹小,普通的稅收手段難以滿足長時間的北伐戰爭所需,直百錢一直是解決蜀漢財政的重要手段。這就導致了蜀漢後期的民力凋敝,國力衰微。蜀漢民眾當然也發現了這個問題,因此蜀漢政權有很多人不支持北伐,到了後期甚至已經顧不上政治正確而反對姜維北伐。

(劉備集團顯得急功近利)

其實,對於控制了北方多數土地的曹魏來說,財政也是一直很拮据的,直到魏明帝曹睿時期才有所好轉。

曹魏控制了當時最富庶的地區,自然當時曹魏財政整體是強於蜀漢和東吳兩國的,但是因為需要同時面對這兩股勢力,所以曹魏也面臨著巨大的財政壓力。對於財政問題,曹操否決了所有謀士的提議,只是說了一句:“順應天意”。因為曹操明白自己有如此基業,只要老天不同自己作對,休養生息幾年,曹魏的實力就將遠超蜀漢和東吳,那樣統一天下指日可待。

三國時期歸根到底還是國力的競爭,三國中也只有曹魏做到了以國本為重。何為國本?民也。曹魏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採取守勢,大量屯田,不再貿然出擊,不像蜀漢十幾次北伐都是無功而返。諸葛亮也是看到曹魏想用這種笨辦法來拖垮蜀漢,北伐也有阻止曹魏休養生息的意思,但是最後國力的競爭中,魏國依然還是實力最強的,這也就是所謂的“天意”吧。

(曹操對於天意看的比較淡然)

現在說說姜維北伐。

諸葛亮去世後,蜀漢的朝臣就已經達成了相當一致,與民休息。姜維儘管號稱繼承了諸葛亮的衣缽,一直要求北伐。但是蜀漢賢相費禕所主張的策略並非出兵攻魏,而是休養生息,因此他一直限制著姜維,導致姜維每次出兵的人數無法超過一萬。魏國可不是什麼彈丸之地,區區一萬士兵自然沒辦法對其造成實質性的威脅。因此在這段時間裡,姜維只能對魏國進行騷擾性的襲擊,對其邊境造成一定的威脅,無法讓魏國傷筋動骨。直到曹魏刺客郭循刺殺了蜀漢丞相費禕,姜維才獲得北伐大權,出動了數萬人規模,姜維由此專任軍權。劉禪後期重用黃皓,與姜維在後期專擅軍權有很大關係。

(諸葛亮初收姜維)

從公元238年—262年之間,姜維共進行了11次北伐。其中,勝利3次,失敗3次,5次打平,互有勝負。

第一次北伐,公元238年(延熙元年)姜維和蔣琬率偏師出隴右,在南安與魏軍相持不下。

第二次北伐,公元244年(延熙七年)漢中都督王平興兵據勢,姜維和費禕等率軍前去支援,曹爽大敗。

第三次北伐,公元247年(延熙十年)出隴西,與魏將郭淮,夏侯霸大戰洮西。

第四次北伐,公元249年(延熙十二年)姜維派廖化去洮城,此時已是“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情況下,姜維獨力與魏國眾多將領作戰,雙方互有勝負。

第五次北伐,公元250年(延熙十三年)姜維以羌胡為輔,與郭淮戰於洮西,雙方平手。

第六次北伐,公元253年(延熙十六年)費禕遇刺被害後,姜維出兵包圍南安,糧盡而退。

第七次北伐,公元254年(延熙十七年)出隴西狄道,斬魏將徐質。

第八次北伐,公元255年(延熙十八年)與夏侯霸出狄道,大破王經於洮西,王經退守狄道城,後陳泰派兵解圍。

第九次北伐,公元256年(延熙十九年)姜維再次出兵,蜀將胡濟失期不至,為鄧艾破於段谷,死傷慘重。

第十次北伐,公元257年(延熙二十年)乘魏將諸葛誕叛亂,姜維出兵秦川,魏軍堅守不戰,到了公元258年(永安元年)諸葛誕兵敗後始退兵。

第十一次北伐,公元262年(景耀五年)姜維再次出兵,與鄧艾戰於侯和,為鄧艾所破,然後還住沓中。

(姜維打了一輩子仗,已近暮年)

其中,在公元253到公元255年之間,姜維打出了一系列華麗的戰績,他一路勢如破竹,降李簡,斬徐質,取河關,破王經,打出了自諸葛亮北伐以來蜀漢取得的最佳戰績——洮西大捷。洮西大捷讓蜀漢看到了攻克北方的希望,讓姜維幾乎獨攬蜀漢兵權。可是在接下來的北伐中,他繼續攻打曹魏西線,因為時任鎮西大將軍的胡濟並沒有領軍赴約上邽與姜維匯合,導致姜維的這次洮西大捷變得毫無意義。他帶出的將士在段谷之戰中被鄧艾打得幾乎全軍覆沒,連帶著無當飛軍盡數戰死。這次戰敗,完全動搖了國之根本,為後來蜀漢的滅亡埋下的巨大的隱患。

與諸葛亮北伐時的謹小慎微相比,姜維雖然取得了更大的戰績,卻也損失了更多。哪怕與魏國殺傷相當,以蜀漢的國力,也斷然承受不起這樣的損失。諸葛亮北伐,兼顧軍政民事,使得蜀漢國力根本未受動搖。姜維北伐,卻只管軍事,不顧民情,國人厭戰情緒漸起,終於導致劉禪以成都堅城投降鄧艾孤軍。在這裡,也可以看到諸葛亮的無奈,不是他有意謹小慎微,而是蜀漢家底薄,一次大敗都支撐不起。

劉禪投降,起決定作用的是譙周。這個譙周,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呢?

曹魏出兵滅蜀,司馬昭命鄧艾和鍾會各率一支軍隊南下,是年8月從洛陽出發,10月鄧艾的軍隊就已經打到了成都的門戶———廣漢。消息傳來,蜀漢朝廷一片混亂,劉禪召開御前會議向大臣詢問意見,大臣們分為兩派,兩派都主張逃跑,但一派認為應跑往吳國,另一派則認為應該去南中。兩派爭執不休,劉禪也沒有主張,這時光祿大夫譙周站了出來。東漢時,光祿大夫是朝廷裡負責宮廷宿衛的官職,可算是近臣了。

三國時期一直戰亂不斷,天下百姓生活困苦,流離失所。偶然有些地方,暫時沒有仗打,可是打仗的開支最後又是攤到了這些百姓的頭上,最後的結果是全國性的饑荒和貧困。

可是日子還要繼續,天下尚未一統,仗還是要打下去,不止這一代人要打,下一代人也要打。這樣,三大勢力都面臨著嚴峻的軍費和財政的問題,他們的對策也各有不同。

(三國勢力疆域)

先說劉備集團。

由於劉備入蜀之前,川蜀之地比較少有戰亂,偶然發生的叛亂也很快被平定,因此川蜀地區的百姓生活相對富足。劉璋雖然昏庸,但還算是一個百姓仁義的主。劉備為了搶奪川蜀之地,同劉璋爆發了一場長達三年的戰爭,導致富庶的蜀地生靈塗炭。

在犒賞功臣以後,劉備的財政就基本空了。這個時候劉巴為劉備出了一個主意,那就是鑄造直百錢,廢除劉璋時期的貨幣,用新錢取代舊錢。政策實行月餘,果然府庫充盈了起來。劉備是沒有心思在蜀漢長待的,他的目標是洛陽和長安。所以,一旦財政出現困難,劉備就瘋狂鑄造錢幣,剪民眾的羊毛,拿走了百姓太多。

此後,由於蜀漢土地狹小,普通的稅收手段難以滿足長時間的北伐戰爭所需,直百錢一直是解決蜀漢財政的重要手段。這就導致了蜀漢後期的民力凋敝,國力衰微。蜀漢民眾當然也發現了這個問題,因此蜀漢政權有很多人不支持北伐,到了後期甚至已經顧不上政治正確而反對姜維北伐。

(劉備集團顯得急功近利)

其實,對於控制了北方多數土地的曹魏來說,財政也是一直很拮据的,直到魏明帝曹睿時期才有所好轉。

曹魏控制了當時最富庶的地區,自然當時曹魏財政整體是強於蜀漢和東吳兩國的,但是因為需要同時面對這兩股勢力,所以曹魏也面臨著巨大的財政壓力。對於財政問題,曹操否決了所有謀士的提議,只是說了一句:“順應天意”。因為曹操明白自己有如此基業,只要老天不同自己作對,休養生息幾年,曹魏的實力就將遠超蜀漢和東吳,那樣統一天下指日可待。

三國時期歸根到底還是國力的競爭,三國中也只有曹魏做到了以國本為重。何為國本?民也。曹魏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採取守勢,大量屯田,不再貿然出擊,不像蜀漢十幾次北伐都是無功而返。諸葛亮也是看到曹魏想用這種笨辦法來拖垮蜀漢,北伐也有阻止曹魏休養生息的意思,但是最後國力的競爭中,魏國依然還是實力最強的,這也就是所謂的“天意”吧。

(曹操對於天意看的比較淡然)

現在說說姜維北伐。

諸葛亮去世後,蜀漢的朝臣就已經達成了相當一致,與民休息。姜維儘管號稱繼承了諸葛亮的衣缽,一直要求北伐。但是蜀漢賢相費禕所主張的策略並非出兵攻魏,而是休養生息,因此他一直限制著姜維,導致姜維每次出兵的人數無法超過一萬。魏國可不是什麼彈丸之地,區區一萬士兵自然沒辦法對其造成實質性的威脅。因此在這段時間裡,姜維只能對魏國進行騷擾性的襲擊,對其邊境造成一定的威脅,無法讓魏國傷筋動骨。直到曹魏刺客郭循刺殺了蜀漢丞相費禕,姜維才獲得北伐大權,出動了數萬人規模,姜維由此專任軍權。劉禪後期重用黃皓,與姜維在後期專擅軍權有很大關係。

(諸葛亮初收姜維)

從公元238年—262年之間,姜維共進行了11次北伐。其中,勝利3次,失敗3次,5次打平,互有勝負。

第一次北伐,公元238年(延熙元年)姜維和蔣琬率偏師出隴右,在南安與魏軍相持不下。

第二次北伐,公元244年(延熙七年)漢中都督王平興兵據勢,姜維和費禕等率軍前去支援,曹爽大敗。

第三次北伐,公元247年(延熙十年)出隴西,與魏將郭淮,夏侯霸大戰洮西。

第四次北伐,公元249年(延熙十二年)姜維派廖化去洮城,此時已是“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情況下,姜維獨力與魏國眾多將領作戰,雙方互有勝負。

第五次北伐,公元250年(延熙十三年)姜維以羌胡為輔,與郭淮戰於洮西,雙方平手。

第六次北伐,公元253年(延熙十六年)費禕遇刺被害後,姜維出兵包圍南安,糧盡而退。

第七次北伐,公元254年(延熙十七年)出隴西狄道,斬魏將徐質。

第八次北伐,公元255年(延熙十八年)與夏侯霸出狄道,大破王經於洮西,王經退守狄道城,後陳泰派兵解圍。

第九次北伐,公元256年(延熙十九年)姜維再次出兵,蜀將胡濟失期不至,為鄧艾破於段谷,死傷慘重。

第十次北伐,公元257年(延熙二十年)乘魏將諸葛誕叛亂,姜維出兵秦川,魏軍堅守不戰,到了公元258年(永安元年)諸葛誕兵敗後始退兵。

第十一次北伐,公元262年(景耀五年)姜維再次出兵,與鄧艾戰於侯和,為鄧艾所破,然後還住沓中。

(姜維打了一輩子仗,已近暮年)

其中,在公元253到公元255年之間,姜維打出了一系列華麗的戰績,他一路勢如破竹,降李簡,斬徐質,取河關,破王經,打出了自諸葛亮北伐以來蜀漢取得的最佳戰績——洮西大捷。洮西大捷讓蜀漢看到了攻克北方的希望,讓姜維幾乎獨攬蜀漢兵權。可是在接下來的北伐中,他繼續攻打曹魏西線,因為時任鎮西大將軍的胡濟並沒有領軍赴約上邽與姜維匯合,導致姜維的這次洮西大捷變得毫無意義。他帶出的將士在段谷之戰中被鄧艾打得幾乎全軍覆沒,連帶著無當飛軍盡數戰死。這次戰敗,完全動搖了國之根本,為後來蜀漢的滅亡埋下的巨大的隱患。

與諸葛亮北伐時的謹小慎微相比,姜維雖然取得了更大的戰績,卻也損失了更多。哪怕與魏國殺傷相當,以蜀漢的國力,也斷然承受不起這樣的損失。諸葛亮北伐,兼顧軍政民事,使得蜀漢國力根本未受動搖。姜維北伐,卻只管軍事,不顧民情,國人厭戰情緒漸起,終於導致劉禪以成都堅城投降鄧艾孤軍。在這裡,也可以看到諸葛亮的無奈,不是他有意謹小慎微,而是蜀漢家底薄,一次大敗都支撐不起。

劉禪投降,起決定作用的是譙周。這個譙周,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呢?

曹魏出兵滅蜀,司馬昭命鄧艾和鍾會各率一支軍隊南下,是年8月從洛陽出發,10月鄧艾的軍隊就已經打到了成都的門戶———廣漢。消息傳來,蜀漢朝廷一片混亂,劉禪召開御前會議向大臣詢問意見,大臣們分為兩派,兩派都主張逃跑,但一派認為應跑往吳國,另一派則認為應該去南中。兩派爭執不休,劉禪也沒有主張,這時光祿大夫譙周站了出來。東漢時,光祿大夫是朝廷裡負責宮廷宿衛的官職,可算是近臣了。

(蜀漢光祿大夫譙周)

譙周當眾指出去吳國不可以,道理很簡單,“自古以來,無寄他國為天子者也。”意思是自從有了皇帝,哪裡有跑到別的國家去當皇帝的?譙周認為一個皇帝跑到了別人的國家只能稱臣,那麼既然要稱臣,而且根據政治鬥爭的規律,從來都是大國兼併小國,所以吳國終究要被魏國吞併,等到那一天,我們難道再跟著吳國去投降第二回?

至於另一個選擇南中,譙周說,南中可以去,因為南中還是蜀國的地盤,但是陛下要早做準備,這個時候去已經來不及了,“群小之心無意可保”,意思是手下那些小將、小官、小吏們已經不再擁護你。譙周所說的這一點才是讓劉禪下定決心投降的關鍵,因為連年征戰,民心早已不附了。

就這樣,劉禪投降了曹魏。可以說蜀漢之亡是譙周說亡的,劉禪投降是譙周說降的。陳壽曾經評價,“劉氏無虞,一邦蒙賴,周之謀也。”這句話正面在說劉禪一家平安無事,蜀漢百姓免遭戰禍,都是譙周的深謀遠慮。

從以上分析,姜維的連年北伐,不是空耗國力又是什麼呢?

莱驹为右
2019-12-30

姜維自是蜀漢死士,多次和魏國作戰,戰果如下:大勝兩次;小勝三次;相距不克四次;大敗一次,小敗一次。人們多感嘆姜維以蜀國微弱的力量竟然能取得這樣的戰績,但是忽略了蜀國當時是一個小國,戰勝可以,戰敗則會實力大傷。就算是大勝對魏國來說是局部戰爭沒什麼損耗,對蜀漢來說沒有取得什麼實效,不過強迫魏地百姓遷入蜀國,打下的城池一個也保不住,消耗的卻是自己的實力。大勝尚且如此,更不用說失敗了。

毫無章法的戰爭

諸葛亮作戰,諸葛亮北伐採取的是步步蠶食,穩紮穩打的戰法,他主要將大軍屯於漢中,然後伺機而動,進可攻,退可守。多是向東威懾關中,每次都能給魏國帶來不小的影響。姜維多是向西進軍雍涼,卻又象兔子吃草一樣吃完就跑,沒有長遠計劃,根本不能對魏國產生威懾。

窮兵黷武的將軍

延熙十九年(256年)春,姜維為大將軍。姜維整頓兵馬,與鎮西將軍胡濟兩路出兵,約定在上邽會合,但胡濟卻沒有來,導致姜維在段谷被魏將鄧艾擊敗,姜維死傷甚多,百姓因此埋怨姜維,而隴西也躁動不安。姜維於是請求自貶為後將軍,行大將軍事。

可見以蜀漢的體量根本不能和曹魏硬拼,一旦失敗對蜀漢的國力損傷是極大的,百姓不能容忍姜維的窮兵黷武,產生很大的民憤,姜維不得不從大將軍自貶五級為後將軍(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前將軍、後將軍),當然還是主管軍政大權。

蜀國滅亡的罪人

姜維忽視了漢中的重要性,漢中的存在是蜀國的屏障,目的是防守敵人進入,而不是殺敵。姜維改變了漢中的佈防,這樣自魏延、王平時代一直執行的禦敵於國門之外思想,變成了姜維的放敵進入,我好甕中捉鱉,但是忽略了蜀國實力太弱,沒有那麼多兵力捉鱉。

鍾會看出了姜維的部署漏洞,他命令一部分軍隊牽制漢中地區的蜀軍,而自己率領軍隊攻破了蜀漢政權的第一道門戶陽安關。陽安關失守之後,蜀漢政權所能依賴的也只剩下了劍閣而已。姜維在這樣的情況下,只能放棄劍閣之外的控制區,急速撤回劍閣防禦鍾會的大軍。然而曹魏大將鄧艾,出奇兵從陰平小道進軍,已經殺到成都城下。

姜維的失誤造成了,蜀漢的亡國。看看那東面的東吳,內亂頻發,仍然堅持到了公元280年,比蜀漢多堅持了17年。

正是姜維的窮兵黷武搞的蜀漢國弱民窮,又錯誤改變漢中佈防,才使蜀國滅亡,至於劉禪投降也是無奈之舉,接著抵抗只是死路一條,還搭上蜀中百姓們的性命。

客觀事實的評價

《三國志》的作者陳壽對姜維有一段評價很中肯:

姜維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眾黷旅,明斷不周,終致隕斃。老子有云:“治大國者猶烹小鮮。”況於區區蕞爾,而可屢擾乎哉?《三國志·蜀志·蔣琬費禕姜維傳第十四》

姜維粗通文章與兵法,卻一心要建立功名,然而他輕視部眾濫用武力,又缺乏明智和果斷,最終導致身亡。《老子》中有這樣的話:“治理大國如同烹煮小魚”。何況對於蜀國這樣小小的一隅之地,怎麼能夠經得起他這樣連年的折騰呢?

陳壽是蜀漢的大臣,蜀國滅亡後才到晉國做官,他在蜀國的感受應該是沒錯的。

一贰一橙
2019-12-29

自公元238年諸葛亮死後,姜維和蔣琬一起坐鎮漢中,並從公元253年開始獨攬內外諸軍事,前前後後共進行了十一次北伐,史稱“九伐中原”。

那姜維北伐真的徒勞無功,空耗國力嗎?這其實得從兩方面來看,即姜維北伐並不是徒勞無功,反而獲得不錯的戰果,但空耗國力也是確實是真。

自公元238年諸葛亮死後,姜維和蔣琬一起坐鎮漢中,並從公元253年開始獨攬內外諸軍事,前前後後共進行了十一次北伐,史稱“九伐中原”。

那姜維北伐真的徒勞無功,空耗國力嗎?這其實得從兩方面來看,即姜維北伐並不是徒勞無功,反而獲得不錯的戰果,但空耗國力也是確實是真。

“九伐中原”勝多敗少,姜維所取得的軍事成果比諸葛亮要高

我們先來總結一下十一次北伐的時間和戰果:

第一次:公元238年,和蔣琬率偏師出隴右,在南安和魏軍相持,不分勝負。

第二次:公元244年,和費禕救援漢中都督王平,大敗曹爽。

第三次:公元247年,姜維偏軍出隴西、南安、金城界,與郭淮,夏侯霸大戰於洮西。

第四次:公元249年,姜維假節,出攻雍城,不克而還。

第五次:公元250年,姜維再出西平,不克而還。

第六次:公元253年,費禕被刺,姜維率軍圍南安,糧盡而退。

第七次:公元254年,再出隴西,攻佔狄道城,降服狄道長李簡,斬殺徐質,遷移河關,狄道,臨洮三縣民眾回漢中。

第八次:公元255年,和夏侯霸出狄道,大破雍州刺史王經於洮西,魏軍死者數萬人。

第九次:和鎮西將軍胡濟約好會合上邽,胡濟失約,姜維被鄧艾所破,死者甚眾,姜維退兵回成都。

第十次:公元257年,趁淮南諸葛誕舉兵反抗司馬家時,姜維率軍出駱谷,與鄧艾相持於長城、芒水一帶。後諸葛誕兵敗,姜維退兵。

第十一次:公元262年,姜維率軍出漢、侯和,被鄧艾打敗,回軍沓中屯田處。

以上自《三國志.後主傳》《三國志.蔣琬費禕姜維傳》《三國志.諸夏侯曹傳》所記載。

自公元238年諸葛亮死後,姜維和蔣琬一起坐鎮漢中,並從公元253年開始獨攬內外諸軍事,前前後後共進行了十一次北伐,史稱“九伐中原”。

那姜維北伐真的徒勞無功,空耗國力嗎?這其實得從兩方面來看,即姜維北伐並不是徒勞無功,反而獲得不錯的戰果,但空耗國力也是確實是真。

“九伐中原”勝多敗少,姜維所取得的軍事成果比諸葛亮要高

我們先來總結一下十一次北伐的時間和戰果:

第一次:公元238年,和蔣琬率偏師出隴右,在南安和魏軍相持,不分勝負。

第二次:公元244年,和費禕救援漢中都督王平,大敗曹爽。

第三次:公元247年,姜維偏軍出隴西、南安、金城界,與郭淮,夏侯霸大戰於洮西。

第四次:公元249年,姜維假節,出攻雍城,不克而還。

第五次:公元250年,姜維再出西平,不克而還。

第六次:公元253年,費禕被刺,姜維率軍圍南安,糧盡而退。

第七次:公元254年,再出隴西,攻佔狄道城,降服狄道長李簡,斬殺徐質,遷移河關,狄道,臨洮三縣民眾回漢中。

第八次:公元255年,和夏侯霸出狄道,大破雍州刺史王經於洮西,魏軍死者數萬人。

第九次:和鎮西將軍胡濟約好會合上邽,胡濟失約,姜維被鄧艾所破,死者甚眾,姜維退兵回成都。

第十次:公元257年,趁淮南諸葛誕舉兵反抗司馬家時,姜維率軍出駱谷,與鄧艾相持於長城、芒水一帶。後諸葛誕兵敗,姜維退兵。

第十一次:公元262年,姜維率軍出漢、侯和,被鄧艾打敗,回軍沓中屯田處。

以上自《三國志.後主傳》《三國志.蔣琬費禕姜維傳》《三國志.諸夏侯曹傳》所記載。

從上面可以看出,姜維十一次北伐是勝多敗少,總結來看是大勝三次(第二、七、八次),小勝兩次(第三、六次),不克而還四次(第一、四、五、十次),大敗一次(第九次),小敗一次(第十一次)

以最弱的蜀國進攻最強的魏國,不僅掌握了戰場的主動權,還把戰線推至長城-芒水一帶,打出了“死者過萬”這樣的戰績來,姜維的北伐絕不是徒勞無功的,我認為姜維的軍事才能甚至要遠遠高於他的老師諸葛亮。

姜維北伐空耗國力也是真,蜀漢精銳在北伐中損失殆盡

第七次北伐時,姜維接受狄道長李簡的投降,隨後與魏將徐質交鋒,大將張嶷及所率的蜀漢精銳“無當飛軍”全部戰死,“然其所殺傷亦過倍”

相比諸葛亮一樣穩紮穩打,把傷害控制在一定範圍之內的打法,姜維更注重於殲滅敵軍的有生力量,硬碰硬地打,所以雖然姜維取得了不小的戰果,可對蜀漢來說卻也損失了不少將領和精銳力量。以至於後來諸葛瞻只敗了一戰,成都方面就再也組織不起一支部隊來抵抗鄧艾,才導致了最後的投降。

而且姜維多次出兵也對蜀漢的民眾帶來了巨大的壓力,據《後主傳》記載:蜀漢共有二十八萬戶,人口九十四萬,在這樣的情況居然有十萬軍隊,四萬官吏。也就是說平均九個人就要養一個士兵,七戶人家就得供養一個官吏,這讓百姓如何負擔?

姜維無休止的北伐勢必會加重了這一負擔,出使蜀漢回國的薛珝就對吳帝孫休斷言蜀漢必亡。鄧艾鍾會出兵滅蜀前期,吳人張悌也說:“蜀漢當局窮兵黷武,人民苦不堪言,朝廷無正義之聲,民間皆面露菜色,豈有不亡之理?”

自公元238年諸葛亮死後,姜維和蔣琬一起坐鎮漢中,並從公元253年開始獨攬內外諸軍事,前前後後共進行了十一次北伐,史稱“九伐中原”。

那姜維北伐真的徒勞無功,空耗國力嗎?這其實得從兩方面來看,即姜維北伐並不是徒勞無功,反而獲得不錯的戰果,但空耗國力也是確實是真。

“九伐中原”勝多敗少,姜維所取得的軍事成果比諸葛亮要高

我們先來總結一下十一次北伐的時間和戰果:

第一次:公元238年,和蔣琬率偏師出隴右,在南安和魏軍相持,不分勝負。

第二次:公元244年,和費禕救援漢中都督王平,大敗曹爽。

第三次:公元247年,姜維偏軍出隴西、南安、金城界,與郭淮,夏侯霸大戰於洮西。

第四次:公元249年,姜維假節,出攻雍城,不克而還。

第五次:公元250年,姜維再出西平,不克而還。

第六次:公元253年,費禕被刺,姜維率軍圍南安,糧盡而退。

第七次:公元254年,再出隴西,攻佔狄道城,降服狄道長李簡,斬殺徐質,遷移河關,狄道,臨洮三縣民眾回漢中。

第八次:公元255年,和夏侯霸出狄道,大破雍州刺史王經於洮西,魏軍死者數萬人。

第九次:和鎮西將軍胡濟約好會合上邽,胡濟失約,姜維被鄧艾所破,死者甚眾,姜維退兵回成都。

第十次:公元257年,趁淮南諸葛誕舉兵反抗司馬家時,姜維率軍出駱谷,與鄧艾相持於長城、芒水一帶。後諸葛誕兵敗,姜維退兵。

第十一次:公元262年,姜維率軍出漢、侯和,被鄧艾打敗,回軍沓中屯田處。

以上自《三國志.後主傳》《三國志.蔣琬費禕姜維傳》《三國志.諸夏侯曹傳》所記載。

從上面可以看出,姜維十一次北伐是勝多敗少,總結來看是大勝三次(第二、七、八次),小勝兩次(第三、六次),不克而還四次(第一、四、五、十次),大敗一次(第九次),小敗一次(第十一次)

以最弱的蜀國進攻最強的魏國,不僅掌握了戰場的主動權,還把戰線推至長城-芒水一帶,打出了“死者過萬”這樣的戰績來,姜維的北伐絕不是徒勞無功的,我認為姜維的軍事才能甚至要遠遠高於他的老師諸葛亮。

姜維北伐空耗國力也是真,蜀漢精銳在北伐中損失殆盡

第七次北伐時,姜維接受狄道長李簡的投降,隨後與魏將徐質交鋒,大將張嶷及所率的蜀漢精銳“無當飛軍”全部戰死,“然其所殺傷亦過倍”

相比諸葛亮一樣穩紮穩打,把傷害控制在一定範圍之內的打法,姜維更注重於殲滅敵軍的有生力量,硬碰硬地打,所以雖然姜維取得了不小的戰果,可對蜀漢來說卻也損失了不少將領和精銳力量。以至於後來諸葛瞻只敗了一戰,成都方面就再也組織不起一支部隊來抵抗鄧艾,才導致了最後的投降。

而且姜維多次出兵也對蜀漢的民眾帶來了巨大的壓力,據《後主傳》記載:蜀漢共有二十八萬戶,人口九十四萬,在這樣的情況居然有十萬軍隊,四萬官吏。也就是說平均九個人就要養一個士兵,七戶人家就得供養一個官吏,這讓百姓如何負擔?

姜維無休止的北伐勢必會加重了這一負擔,出使蜀漢回國的薛珝就對吳帝孫休斷言蜀漢必亡。鄧艾鍾會出兵滅蜀前期,吳人張悌也說:“蜀漢當局窮兵黷武,人民苦不堪言,朝廷無正義之聲,民間皆面露菜色,豈有不亡之理?”

除了外人之外,蜀漢後期掌權的尚書令諸葛瞻,輔國大將軍董厥都反對姜維北伐。“以維好戰無功,國內疲弊”。諸葛瞻臨死前的那句“內不能殺黃皓,外不能制姜維”,恰好證明蜀漢最高領導層也是反對姜維北伐,耗盡國力的。

姜維十一次北伐後,曹魏鄧艾,鍾會大軍滅蜀,果然不出張悌等人所料,僅僅兩個月的時間,割據益州、南中四十年的蜀漢就滅亡了。

自公元238年諸葛亮死後,姜維和蔣琬一起坐鎮漢中,並從公元253年開始獨攬內外諸軍事,前前後後共進行了十一次北伐,史稱“九伐中原”。

那姜維北伐真的徒勞無功,空耗國力嗎?這其實得從兩方面來看,即姜維北伐並不是徒勞無功,反而獲得不錯的戰果,但空耗國力也是確實是真。

“九伐中原”勝多敗少,姜維所取得的軍事成果比諸葛亮要高

我們先來總結一下十一次北伐的時間和戰果:

第一次:公元238年,和蔣琬率偏師出隴右,在南安和魏軍相持,不分勝負。

第二次:公元244年,和費禕救援漢中都督王平,大敗曹爽。

第三次:公元247年,姜維偏軍出隴西、南安、金城界,與郭淮,夏侯霸大戰於洮西。

第四次:公元249年,姜維假節,出攻雍城,不克而還。

第五次:公元250年,姜維再出西平,不克而還。

第六次:公元253年,費禕被刺,姜維率軍圍南安,糧盡而退。

第七次:公元254年,再出隴西,攻佔狄道城,降服狄道長李簡,斬殺徐質,遷移河關,狄道,臨洮三縣民眾回漢中。

第八次:公元255年,和夏侯霸出狄道,大破雍州刺史王經於洮西,魏軍死者數萬人。

第九次:和鎮西將軍胡濟約好會合上邽,胡濟失約,姜維被鄧艾所破,死者甚眾,姜維退兵回成都。

第十次:公元257年,趁淮南諸葛誕舉兵反抗司馬家時,姜維率軍出駱谷,與鄧艾相持於長城、芒水一帶。後諸葛誕兵敗,姜維退兵。

第十一次:公元262年,姜維率軍出漢、侯和,被鄧艾打敗,回軍沓中屯田處。

以上自《三國志.後主傳》《三國志.蔣琬費禕姜維傳》《三國志.諸夏侯曹傳》所記載。

從上面可以看出,姜維十一次北伐是勝多敗少,總結來看是大勝三次(第二、七、八次),小勝兩次(第三、六次),不克而還四次(第一、四、五、十次),大敗一次(第九次),小敗一次(第十一次)

以最弱的蜀國進攻最強的魏國,不僅掌握了戰場的主動權,還把戰線推至長城-芒水一帶,打出了“死者過萬”這樣的戰績來,姜維的北伐絕不是徒勞無功的,我認為姜維的軍事才能甚至要遠遠高於他的老師諸葛亮。

姜維北伐空耗國力也是真,蜀漢精銳在北伐中損失殆盡

第七次北伐時,姜維接受狄道長李簡的投降,隨後與魏將徐質交鋒,大將張嶷及所率的蜀漢精銳“無當飛軍”全部戰死,“然其所殺傷亦過倍”

相比諸葛亮一樣穩紮穩打,把傷害控制在一定範圍之內的打法,姜維更注重於殲滅敵軍的有生力量,硬碰硬地打,所以雖然姜維取得了不小的戰果,可對蜀漢來說卻也損失了不少將領和精銳力量。以至於後來諸葛瞻只敗了一戰,成都方面就再也組織不起一支部隊來抵抗鄧艾,才導致了最後的投降。

而且姜維多次出兵也對蜀漢的民眾帶來了巨大的壓力,據《後主傳》記載:蜀漢共有二十八萬戶,人口九十四萬,在這樣的情況居然有十萬軍隊,四萬官吏。也就是說平均九個人就要養一個士兵,七戶人家就得供養一個官吏,這讓百姓如何負擔?

姜維無休止的北伐勢必會加重了這一負擔,出使蜀漢回國的薛珝就對吳帝孫休斷言蜀漢必亡。鄧艾鍾會出兵滅蜀前期,吳人張悌也說:“蜀漢當局窮兵黷武,人民苦不堪言,朝廷無正義之聲,民間皆面露菜色,豈有不亡之理?”

除了外人之外,蜀漢後期掌權的尚書令諸葛瞻,輔國大將軍董厥都反對姜維北伐。“以維好戰無功,國內疲弊”。諸葛瞻臨死前的那句“內不能殺黃皓,外不能制姜維”,恰好證明蜀漢最高領導層也是反對姜維北伐,耗盡國力的。

姜維十一次北伐後,曹魏鄧艾,鍾會大軍滅蜀,果然不出張悌等人所料,僅僅兩個月的時間,割據益州、南中四十年的蜀漢就滅亡了。

原創文章,歡迎轉發評論!!!

文章來源/那隻胖狐狸

历史中简堂泼泼熊
2019-08-04

很高興由我來回答這個問題,三國時期,蜀國在各方面國力均遠遜於魏國的條件下,卻在三十多年裡發動主動進攻十五次,而魏國南下伐蜀僅三次,強弱方與攻守方嚴重“倒掛”,為歷史所不多見。

姜維的一生都圍繞北伐曹魏展開,給人的感覺他是在窮兵黷武,甚至有人認為他是蜀國滅亡的元凶,其實這是完全錯誤的看法,我們必須結合當時的實際來分析姜維的北伐,在戰爭中,“守”具有消極特徵,是為了掩蓋和 防護自己的弱點 ,“攻”則是為了不放過敵人每一個 可以利用的弱點,更為積極主動。因此,進攻是取得勝利的主要手段。幾乎所有的軍事家都強調進攻。

很高興由我來回答這個問題,三國時期,蜀國在各方面國力均遠遜於魏國的條件下,卻在三十多年裡發動主動進攻十五次,而魏國南下伐蜀僅三次,強弱方與攻守方嚴重“倒掛”,為歷史所不多見。

姜維的一生都圍繞北伐曹魏展開,給人的感覺他是在窮兵黷武,甚至有人認為他是蜀國滅亡的元凶,其實這是完全錯誤的看法,我們必須結合當時的實際來分析姜維的北伐,在戰爭中,“守”具有消極特徵,是為了掩蓋和 防護自己的弱點 ,“攻”則是為了不放過敵人每一個 可以利用的弱點,更為積極主動。因此,進攻是取得勝利的主要手段。幾乎所有的軍事家都強調進攻。

克勞塞維茨在《戰爭論》中指出 :“絕不要採取完全消極的防禦,而要從正面或側面攻擊敵人, 甚至當敵人正在進攻我們的時候也要這樣做

姜維是一個有戰略意識的軍事家,他深得諸葛武侯的真傳,在北伐的戰略上他和諸葛亮是一致的,以攻代守是蜀國能存活的唯一出路。諸葛亮在後出師表中是這麼說的“以先 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賊才弱敵強也; 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待亡,孰與伐之? 是故託臣而弗 疑也。諸葛亮一針見血指出,即使全力伐魏,最終也不可能滅魏;但如果和魏國一起休養生息,魏國的戰爭潛力遠遠大於蜀國,必是坐以待斃的結果。所以說持續的北伐有三個原因:

第一,“以攻為守”這一規劃旨在變被動為主動,通過不斷騷擾打亂魏國長遠署,“致人不致於人”,把握機遇可以殲滅敵人的有生力量,開疆拓土。。從微觀的戰場層面看,舉全國之力攻擊魏國邊界,並不違背“可勝者,攻也; 不可勝者,守也”兵法。即便戰事不利,蜀軍可憑險退守,至少也可以通過戰爭鍛鍊軍隊,選拔人才

很高興由我來回答這個問題,三國時期,蜀國在各方面國力均遠遜於魏國的條件下,卻在三十多年裡發動主動進攻十五次,而魏國南下伐蜀僅三次,強弱方與攻守方嚴重“倒掛”,為歷史所不多見。

姜維的一生都圍繞北伐曹魏展開,給人的感覺他是在窮兵黷武,甚至有人認為他是蜀國滅亡的元凶,其實這是完全錯誤的看法,我們必須結合當時的實際來分析姜維的北伐,在戰爭中,“守”具有消極特徵,是為了掩蓋和 防護自己的弱點 ,“攻”則是為了不放過敵人每一個 可以利用的弱點,更為積極主動。因此,進攻是取得勝利的主要手段。幾乎所有的軍事家都強調進攻。

克勞塞維茨在《戰爭論》中指出 :“絕不要採取完全消極的防禦,而要從正面或側面攻擊敵人, 甚至當敵人正在進攻我們的時候也要這樣做

姜維是一個有戰略意識的軍事家,他深得諸葛武侯的真傳,在北伐的戰略上他和諸葛亮是一致的,以攻代守是蜀國能存活的唯一出路。諸葛亮在後出師表中是這麼說的“以先 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賊才弱敵強也; 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待亡,孰與伐之? 是故託臣而弗 疑也。諸葛亮一針見血指出,即使全力伐魏,最終也不可能滅魏;但如果和魏國一起休養生息,魏國的戰爭潛力遠遠大於蜀國,必是坐以待斃的結果。所以說持續的北伐有三個原因:

第一,“以攻為守”這一規劃旨在變被動為主動,通過不斷騷擾打亂魏國長遠署,“致人不致於人”,把握機遇可以殲滅敵人的有生力量,開疆拓土。。從微觀的戰場層面看,舉全國之力攻擊魏國邊界,並不違背“可勝者,攻也; 不可勝者,守也”兵法。即便戰事不利,蜀軍可憑險退守,至少也可以通過戰爭鍛鍊軍隊,選拔人才

第二,蜀國戰略縱深小,同時優越的自然條件和封閉的地理環境使蜀漢人民易產安於現狀、厭煩戰爭心理,四川盆地的地緣也導致蜀漢居民的身高和體重與其他地區特別是北方地區居民相比處於劣勢,在冷兵器時代這一劣勢嚴重製約戰鬥力這正是蜀軍戰力將隨時間推移遞減的內在原因。姜維準確預見到這個因素,他清楚全面北伐滅亡曹魏的概率很低但迫於長期和平對峙潛在的更大危機,只能伺機以小搏大,或可積小勝為大勝,至少也能夠打亂魏國戰略部署,甚至有可能導致魏國內亂。

第三,那麼不實施北伐,一直採取費禕的休養生息戰略是否可行呢? 以實戰檢驗蔣琬、費十九年的休 養生息效果:從積極的方面看,多年和平積攢的國力足以支撐保障姜維自253年起連續五年的中等以上規模北伐。從消極的方面看: 一是蜀軍缺少兵力的問題並沒有得到解決。通過很多細節可以看到,姜維屢次被兵力不足束縛手腳,致使洮西大捷後未能擴大戰果,在段谷又因胡濟失約遭慘敗。起碼說明兵員在休養生息的十九年裡沒有得到明顯改觀。其次是沒有湧現新銳將領,後期北伐仍然依靠姜維、夏侯霸兩位魏國降 將和張翼、廖化、張嶷等劉備時代的元老挑大樑,平均年齡超過60歲。至於新生一代諸葛瞻英勇歸英勇,但其能力缺乏在綿竹一戰已經暴露無遺。所以這再次說明北伐是蜀國要存貨下去必走的路,雖然風險很大,可能會加速滅亡,但他別無選擇。

很高興由我來回答這個問題,三國時期,蜀國在各方面國力均遠遜於魏國的條件下,卻在三十多年裡發動主動進攻十五次,而魏國南下伐蜀僅三次,強弱方與攻守方嚴重“倒掛”,為歷史所不多見。

姜維的一生都圍繞北伐曹魏展開,給人的感覺他是在窮兵黷武,甚至有人認為他是蜀國滅亡的元凶,其實這是完全錯誤的看法,我們必須結合當時的實際來分析姜維的北伐,在戰爭中,“守”具有消極特徵,是為了掩蓋和 防護自己的弱點 ,“攻”則是為了不放過敵人每一個 可以利用的弱點,更為積極主動。因此,進攻是取得勝利的主要手段。幾乎所有的軍事家都強調進攻。

克勞塞維茨在《戰爭論》中指出 :“絕不要採取完全消極的防禦,而要從正面或側面攻擊敵人, 甚至當敵人正在進攻我們的時候也要這樣做

姜維是一個有戰略意識的軍事家,他深得諸葛武侯的真傳,在北伐的戰略上他和諸葛亮是一致的,以攻代守是蜀國能存活的唯一出路。諸葛亮在後出師表中是這麼說的“以先 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賊才弱敵強也; 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待亡,孰與伐之? 是故託臣而弗 疑也。諸葛亮一針見血指出,即使全力伐魏,最終也不可能滅魏;但如果和魏國一起休養生息,魏國的戰爭潛力遠遠大於蜀國,必是坐以待斃的結果。所以說持續的北伐有三個原因:

第一,“以攻為守”這一規劃旨在變被動為主動,通過不斷騷擾打亂魏國長遠署,“致人不致於人”,把握機遇可以殲滅敵人的有生力量,開疆拓土。。從微觀的戰場層面看,舉全國之力攻擊魏國邊界,並不違背“可勝者,攻也; 不可勝者,守也”兵法。即便戰事不利,蜀軍可憑險退守,至少也可以通過戰爭鍛鍊軍隊,選拔人才

第二,蜀國戰略縱深小,同時優越的自然條件和封閉的地理環境使蜀漢人民易產安於現狀、厭煩戰爭心理,四川盆地的地緣也導致蜀漢居民的身高和體重與其他地區特別是北方地區居民相比處於劣勢,在冷兵器時代這一劣勢嚴重製約戰鬥力這正是蜀軍戰力將隨時間推移遞減的內在原因。姜維準確預見到這個因素,他清楚全面北伐滅亡曹魏的概率很低但迫於長期和平對峙潛在的更大危機,只能伺機以小搏大,或可積小勝為大勝,至少也能夠打亂魏國戰略部署,甚至有可能導致魏國內亂。

第三,那麼不實施北伐,一直採取費禕的休養生息戰略是否可行呢? 以實戰檢驗蔣琬、費十九年的休 養生息效果:從積極的方面看,多年和平積攢的國力足以支撐保障姜維自253年起連續五年的中等以上規模北伐。從消極的方面看: 一是蜀軍缺少兵力的問題並沒有得到解決。通過很多細節可以看到,姜維屢次被兵力不足束縛手腳,致使洮西大捷後未能擴大戰果,在段谷又因胡濟失約遭慘敗。起碼說明兵員在休養生息的十九年裡沒有得到明顯改觀。其次是沒有湧現新銳將領,後期北伐仍然依靠姜維、夏侯霸兩位魏國降 將和張翼、廖化、張嶷等劉備時代的元老挑大樑,平均年齡超過60歲。至於新生一代諸葛瞻英勇歸英勇,但其能力缺乏在綿竹一戰已經暴露無遺。所以這再次說明北伐是蜀國要存貨下去必走的路,雖然風險很大,可能會加速滅亡,但他別無選擇。

總結

姜維的大力北伐戰略在大部分時間裡是符合客觀實際的,既基於前瞻性戰略籌劃,也是與東吳同盟的責任擔當,同時也符合當時的人心向背( 期間包括姜維在內的多名魏將降蜀和少數民族降蜀,極少有蜀將降魏,蜀漢臣民大部分時間裡也支持北伐) 。激化了魏國的國內矛盾,也對魏軍起到很大的震懾作用。三國志記載,司馬昭在討論是否伐蜀時,朝廷上竟然只有鍾會一人支持他。可見諸葛亮姜維北伐對曹魏的陰影有多大。

亭殿阁
2019-12-30

義無反顧的姜維北伐

在費禕主政時期,由於費禕認為大家都才華遠遠不如諸葛丞相,而諸葛丞相尚且不能恢復中原,我們就更加不能了,所以一直反對姜維北伐。可是姜維畢竟是繼承武侯遺志,費禕也不能完全阻止姜維北伐只好採用壓制策略,每次姜維想要北伐時,費禕拔給他的兵力不超過1萬人,不到1萬人的北伐只能算是蜻蜓點水式的小打小鬧。所以姜維只能進行騷擾式做作戰,相當於土匪一樣,在魏國的邊境轉一圈搶奪一些人口物資,等魏國主力一來就撤退。249年,司馬氏篡奪魏國政權,發動高平陵事變。251年,王陵起兵勤王,討伐司馬懿。姜維本可乘機北伐,響應王陵。可是由於兵力不足,只得作罷,蜀漢就這樣,坐失良機。

義無反顧的姜維北伐

在費禕主政時期,由於費禕認為大家都才華遠遠不如諸葛丞相,而諸葛丞相尚且不能恢復中原,我們就更加不能了,所以一直反對姜維北伐。可是姜維畢竟是繼承武侯遺志,費禕也不能完全阻止姜維北伐只好採用壓制策略,每次姜維想要北伐時,費禕拔給他的兵力不超過1萬人,不到1萬人的北伐只能算是蜻蜓點水式的小打小鬧。所以姜維只能進行騷擾式做作戰,相當於土匪一樣,在魏國的邊境轉一圈搶奪一些人口物資,等魏國主力一來就撤退。249年,司馬氏篡奪魏國政權,發動高平陵事變。251年,王陵起兵勤王,討伐司馬懿。姜維本可乘機北伐,響應王陵。可是由於兵力不足,只得作罷,蜀漢就這樣,坐失良機。

等姜維終於擺脫費禕壓制,在陳詆的支持下,終於可以率領數萬大軍北伐中原。姜維不愧是深得武侯真傳,幾年間,姜維的軍事才能展現的淋漓盡致,從253年到255年兩年間,姜維連戰連捷。以區區數萬兵力北伐中原,降李簡,斬徐質,取河關,破王經。打出了比諸葛亮還好的戰績,北伐以來的最大勝利——洮西大捷,讓天下為之震驚。

【後十八年,復與車騎將軍夏侯霸等俱出狄道,大破魏雍州刺史王經於洮西,經眾死者數萬人。——三國志】

這場戰爭使魏國雍涼守軍幾乎全軍覆沒,蜀漢一度取得隴右的控制權。鄧艾甚至說“蝮蛇螫手,壯士解其腕”,主張放棄隴右,以避姜維鋒芒。這場戰爭,對蜀漢和魏國的影響無疑是巨大的:

【洮西之敗,非小失也;破軍殺將,倉廩空虛,百姓流離,幾於危亡。——三國志】

這也是蜀漢最有希望恢復中原的一次。

義無反顧的姜維北伐

在費禕主政時期,由於費禕認為大家都才華遠遠不如諸葛丞相,而諸葛丞相尚且不能恢復中原,我們就更加不能了,所以一直反對姜維北伐。可是姜維畢竟是繼承武侯遺志,費禕也不能完全阻止姜維北伐只好採用壓制策略,每次姜維想要北伐時,費禕拔給他的兵力不超過1萬人,不到1萬人的北伐只能算是蜻蜓點水式的小打小鬧。所以姜維只能進行騷擾式做作戰,相當於土匪一樣,在魏國的邊境轉一圈搶奪一些人口物資,等魏國主力一來就撤退。249年,司馬氏篡奪魏國政權,發動高平陵事變。251年,王陵起兵勤王,討伐司馬懿。姜維本可乘機北伐,響應王陵。可是由於兵力不足,只得作罷,蜀漢就這樣,坐失良機。

等姜維終於擺脫費禕壓制,在陳詆的支持下,終於可以率領數萬大軍北伐中原。姜維不愧是深得武侯真傳,幾年間,姜維的軍事才能展現的淋漓盡致,從253年到255年兩年間,姜維連戰連捷。以區區數萬兵力北伐中原,降李簡,斬徐質,取河關,破王經。打出了比諸葛亮還好的戰績,北伐以來的最大勝利——洮西大捷,讓天下為之震驚。

【後十八年,復與車騎將軍夏侯霸等俱出狄道,大破魏雍州刺史王經於洮西,經眾死者數萬人。——三國志】

這場戰爭使魏國雍涼守軍幾乎全軍覆沒,蜀漢一度取得隴右的控制權。鄧艾甚至說“蝮蛇螫手,壯士解其腕”,主張放棄隴右,以避姜維鋒芒。這場戰爭,對蜀漢和魏國的影響無疑是巨大的:

【洮西之敗,非小失也;破軍殺將,倉廩空虛,百姓流離,幾於危亡。——三國志】

這也是蜀漢最有希望恢復中原的一次。

然而魏國的國力實在是太強大了,即使經歷了損失慘重的洮西之敗,魏國依然在東線阻擋住了東吳的進攻,並且迅速組織起了新的部隊,守衛西線。姜維因為洮西大捷的功績,升為大將軍,終於徹底掌握蜀漢兵權。

姜維深知,即使取得洮西大捷這樣的勝利,依然未能動搖魏國國本,他需要一場更大的勝利,趁著北伐軍勝利,軍心強大的勢頭,徹底摧毀魏國西線。從而真正動搖魏國國本,恢復中原。否則如果等時間一長,魏國會馬上恢復在西線的力量。

所以姜維這次動用了比上一次更多的兵力,甚至要求鎮守漢中的胡濟出兵協同北伐,力求畢其功於一役。姜維這樣並沒有錯,因為由於洮西之敗,魏國精銳損失慘重,魏國的西線的戰力一度低於蜀漢軍。這一場戰爭,只要不出太大的問題。憑藉姜維的軍事才能,是有希望一鼓作氣攻破長安的。

然而可惜的是由於胡濟失約,姜維面臨了人生最大的滑鐵盧——段谷之戰。姜維的部隊差點全軍覆沒,在無當飛軍的掩護下才得以撤退,但是無當飛軍,全部殉國。

【十九年春,就遷維為大將軍。更整勒戎馬,與鎮西大將軍胡濟期會上邽。濟失誓不至,故維為魏大將鄧艾所破於段谷,星散流離,死者甚眾。眾庶由是怨讟,而隴已西亦騷動不寧。——三國志】

義無反顧的姜維北伐

在費禕主政時期,由於費禕認為大家都才華遠遠不如諸葛丞相,而諸葛丞相尚且不能恢復中原,我們就更加不能了,所以一直反對姜維北伐。可是姜維畢竟是繼承武侯遺志,費禕也不能完全阻止姜維北伐只好採用壓制策略,每次姜維想要北伐時,費禕拔給他的兵力不超過1萬人,不到1萬人的北伐只能算是蜻蜓點水式的小打小鬧。所以姜維只能進行騷擾式做作戰,相當於土匪一樣,在魏國的邊境轉一圈搶奪一些人口物資,等魏國主力一來就撤退。249年,司馬氏篡奪魏國政權,發動高平陵事變。251年,王陵起兵勤王,討伐司馬懿。姜維本可乘機北伐,響應王陵。可是由於兵力不足,只得作罷,蜀漢就這樣,坐失良機。

等姜維終於擺脫費禕壓制,在陳詆的支持下,終於可以率領數萬大軍北伐中原。姜維不愧是深得武侯真傳,幾年間,姜維的軍事才能展現的淋漓盡致,從253年到255年兩年間,姜維連戰連捷。以區區數萬兵力北伐中原,降李簡,斬徐質,取河關,破王經。打出了比諸葛亮還好的戰績,北伐以來的最大勝利——洮西大捷,讓天下為之震驚。

【後十八年,復與車騎將軍夏侯霸等俱出狄道,大破魏雍州刺史王經於洮西,經眾死者數萬人。——三國志】

這場戰爭使魏國雍涼守軍幾乎全軍覆沒,蜀漢一度取得隴右的控制權。鄧艾甚至說“蝮蛇螫手,壯士解其腕”,主張放棄隴右,以避姜維鋒芒。這場戰爭,對蜀漢和魏國的影響無疑是巨大的:

【洮西之敗,非小失也;破軍殺將,倉廩空虛,百姓流離,幾於危亡。——三國志】

這也是蜀漢最有希望恢復中原的一次。

然而魏國的國力實在是太強大了,即使經歷了損失慘重的洮西之敗,魏國依然在東線阻擋住了東吳的進攻,並且迅速組織起了新的部隊,守衛西線。姜維因為洮西大捷的功績,升為大將軍,終於徹底掌握蜀漢兵權。

姜維深知,即使取得洮西大捷這樣的勝利,依然未能動搖魏國國本,他需要一場更大的勝利,趁著北伐軍勝利,軍心強大的勢頭,徹底摧毀魏國西線。從而真正動搖魏國國本,恢復中原。否則如果等時間一長,魏國會馬上恢復在西線的力量。

所以姜維這次動用了比上一次更多的兵力,甚至要求鎮守漢中的胡濟出兵協同北伐,力求畢其功於一役。姜維這樣並沒有錯,因為由於洮西之敗,魏國精銳損失慘重,魏國的西線的戰力一度低於蜀漢軍。這一場戰爭,只要不出太大的問題。憑藉姜維的軍事才能,是有希望一鼓作氣攻破長安的。

然而可惜的是由於胡濟失約,姜維面臨了人生最大的滑鐵盧——段谷之戰。姜維的部隊差點全軍覆沒,在無當飛軍的掩護下才得以撤退,但是無當飛軍,全部殉國。

【十九年春,就遷維為大將軍。更整勒戎馬,與鎮西大將軍胡濟期會上邽。濟失誓不至,故維為魏大將鄧艾所破於段谷,星散流離,死者甚眾。眾庶由是怨讟,而隴已西亦騷動不寧。——三國志】

魏國官方對段谷戰績的描述是“斬將十數,馘首千計”,也就是說北伐軍損失不會超過1萬,無當飛軍成功的掩護了姜維主力的撤退。

然而蜀漢損失的是最精銳的無當飛軍,而且蜀漢能夠調動的兵力遠遠不如魏國,即使以1:2的戰損比成功掩護姜維撤退,對於弱小的蜀漢來說這損失也是難以承受的。

蜀漢滅亡時人口兵力數據如下:領戶28萬,男女人數94萬,帶甲將士十萬二千。

東吳滅亡時人口兵力數據如下:領戶四十餘萬,男女人數230萬,帶甲將士二十餘萬。

魏國滅亡時人口兵力數據如下:領六十六萬,男女人數443萬,帶甲將士四十餘萬。

很多人根據這個數據說蜀漢每9人就要供養一個兵,對於蜀漢的百姓來說是巨大的負擔,諸葛亮姜維北伐是給百姓增加壓力的窮兵黷武的結論。然而,且不討論三國時期黑戶人口眾多,世家大族,官吏兵丁等不計入人口數,計算顯示,根據這個數據,魏國和吳國人口兵力比例也差不多達到了9:1。

如果蜀漢這個比例給百姓帶來了壓力,那麼魏國和東吳也一樣,又怎麼能夠以雙重標準要求蜀漢呢?

義無反顧的姜維北伐

在費禕主政時期,由於費禕認為大家都才華遠遠不如諸葛丞相,而諸葛丞相尚且不能恢復中原,我們就更加不能了,所以一直反對姜維北伐。可是姜維畢竟是繼承武侯遺志,費禕也不能完全阻止姜維北伐只好採用壓制策略,每次姜維想要北伐時,費禕拔給他的兵力不超過1萬人,不到1萬人的北伐只能算是蜻蜓點水式的小打小鬧。所以姜維只能進行騷擾式做作戰,相當於土匪一樣,在魏國的邊境轉一圈搶奪一些人口物資,等魏國主力一來就撤退。249年,司馬氏篡奪魏國政權,發動高平陵事變。251年,王陵起兵勤王,討伐司馬懿。姜維本可乘機北伐,響應王陵。可是由於兵力不足,只得作罷,蜀漢就這樣,坐失良機。

等姜維終於擺脫費禕壓制,在陳詆的支持下,終於可以率領數萬大軍北伐中原。姜維不愧是深得武侯真傳,幾年間,姜維的軍事才能展現的淋漓盡致,從253年到255年兩年間,姜維連戰連捷。以區區數萬兵力北伐中原,降李簡,斬徐質,取河關,破王經。打出了比諸葛亮還好的戰績,北伐以來的最大勝利——洮西大捷,讓天下為之震驚。

【後十八年,復與車騎將軍夏侯霸等俱出狄道,大破魏雍州刺史王經於洮西,經眾死者數萬人。——三國志】

這場戰爭使魏國雍涼守軍幾乎全軍覆沒,蜀漢一度取得隴右的控制權。鄧艾甚至說“蝮蛇螫手,壯士解其腕”,主張放棄隴右,以避姜維鋒芒。這場戰爭,對蜀漢和魏國的影響無疑是巨大的:

【洮西之敗,非小失也;破軍殺將,倉廩空虛,百姓流離,幾於危亡。——三國志】

這也是蜀漢最有希望恢復中原的一次。

然而魏國的國力實在是太強大了,即使經歷了損失慘重的洮西之敗,魏國依然在東線阻擋住了東吳的進攻,並且迅速組織起了新的部隊,守衛西線。姜維因為洮西大捷的功績,升為大將軍,終於徹底掌握蜀漢兵權。

姜維深知,即使取得洮西大捷這樣的勝利,依然未能動搖魏國國本,他需要一場更大的勝利,趁著北伐軍勝利,軍心強大的勢頭,徹底摧毀魏國西線。從而真正動搖魏國國本,恢復中原。否則如果等時間一長,魏國會馬上恢復在西線的力量。

所以姜維這次動用了比上一次更多的兵力,甚至要求鎮守漢中的胡濟出兵協同北伐,力求畢其功於一役。姜維這樣並沒有錯,因為由於洮西之敗,魏國精銳損失慘重,魏國的西線的戰力一度低於蜀漢軍。這一場戰爭,只要不出太大的問題。憑藉姜維的軍事才能,是有希望一鼓作氣攻破長安的。

然而可惜的是由於胡濟失約,姜維面臨了人生最大的滑鐵盧——段谷之戰。姜維的部隊差點全軍覆沒,在無當飛軍的掩護下才得以撤退,但是無當飛軍,全部殉國。

【十九年春,就遷維為大將軍。更整勒戎馬,與鎮西大將軍胡濟期會上邽。濟失誓不至,故維為魏大將鄧艾所破於段谷,星散流離,死者甚眾。眾庶由是怨讟,而隴已西亦騷動不寧。——三國志】

魏國官方對段谷戰績的描述是“斬將十數,馘首千計”,也就是說北伐軍損失不會超過1萬,無當飛軍成功的掩護了姜維主力的撤退。

然而蜀漢損失的是最精銳的無當飛軍,而且蜀漢能夠調動的兵力遠遠不如魏國,即使以1:2的戰損比成功掩護姜維撤退,對於弱小的蜀漢來說這損失也是難以承受的。

蜀漢滅亡時人口兵力數據如下:領戶28萬,男女人數94萬,帶甲將士十萬二千。

東吳滅亡時人口兵力數據如下:領戶四十餘萬,男女人數230萬,帶甲將士二十餘萬。

魏國滅亡時人口兵力數據如下:領六十六萬,男女人數443萬,帶甲將士四十餘萬。

很多人根據這個數據說蜀漢每9人就要供養一個兵,對於蜀漢的百姓來說是巨大的負擔,諸葛亮姜維北伐是給百姓增加壓力的窮兵黷武的結論。然而,且不討論三國時期黑戶人口眾多,世家大族,官吏兵丁等不計入人口數,計算顯示,根據這個數據,魏國和吳國人口兵力比例也差不多達到了9:1。

如果蜀漢這個比例給百姓帶來了壓力,那麼魏國和東吳也一樣,又怎麼能夠以雙重標準要求蜀漢呢?

以蜀漢的國力去北伐中原,簡直說是以卵擊石。同樣的大敗,魏國可以支撐起2到3次。蜀漢只要敗一次就動搖國本。所以北伐成功機率實際上幾乎為0%。但是正如諸葛亮後出師表說的,“然不伐賊,王業亦亡”,不北伐,那就只能等死。而且正是由於姜維的積極北伐,畢竟損失魏國遠大於蜀漢,迫使魏國戰略防守數十年。縮小了魏國和蜀漢的國力差距,延緩了蜀漢的滅亡速度。我們又怎麼能苛責為了諸葛亮的知遇之恩,為了心中的信念,而義無反顧的姜維呢?

參考文獻:

陳壽《三國志》

春日之虎
2019-12-29

姜維北伐如諸葛亮北伐,都是在盡人事,都是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當時的三國,魏國最強,蜀國最弱,蜀守有餘而攻不足,想北伐滅魏並一統天下,幾乎是不可能的,只有一種可能,除非魏國內部大亂。

但也不能因此說姜維北伐是徒勞無功空耗國力。因為蜀不主動出擊,退守於蜀地,魏也會攻擊蜀國,反而陷於被動之地,主動進攻其實就是最好的防守;另外,從聯吳抗魏的戰略上考慮也得主動出擊,因為蜀和吳都面臨著強敵魏,只能聯起手來才不易被吃掉,即然聯手抗魏,不主動出擊又怎能聯合到吳呢,如蜀退守蜀地,吳怎麼相信蜀是要抗魏的呢,吳蜀聯盟也難以成立。

因而說,姜維北伐明知滅不了魏國還要行之,主要是為保住蜀國,然後等待天意,只可惜天意沒等來罷了。

(圖片來自於網絡)


姜維北伐如諸葛亮北伐,都是在盡人事,都是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當時的三國,魏國最強,蜀國最弱,蜀守有餘而攻不足,想北伐滅魏並一統天下,幾乎是不可能的,只有一種可能,除非魏國內部大亂。

但也不能因此說姜維北伐是徒勞無功空耗國力。因為蜀不主動出擊,退守於蜀地,魏也會攻擊蜀國,反而陷於被動之地,主動進攻其實就是最好的防守;另外,從聯吳抗魏的戰略上考慮也得主動出擊,因為蜀和吳都面臨著強敵魏,只能聯起手來才不易被吃掉,即然聯手抗魏,不主動出擊又怎能聯合到吳呢,如蜀退守蜀地,吳怎麼相信蜀是要抗魏的呢,吳蜀聯盟也難以成立。

因而說,姜維北伐明知滅不了魏國還要行之,主要是為保住蜀國,然後等待天意,只可惜天意沒等來罷了。

(圖片來自於網絡)


手机用户12175003233
2019-03-31

姜維北伐,並不像大多數人認為的那樣,首先,諸葛亮死後,蔣琬繼任丞相,姜維並沒有什麼實權,蔣琬的執政方針是:不搞大規模北伐,優先發展經濟,以增強國力。並把北伐的大本營從陝西漢中撤回了四川。雖然姜維一再上書要求出兵北伐,怎奈沒有實權,屢屢受到蔣琬壓制排擠,每次出兵,人數都很少,只能對魏國邊境騷擾一番,打打游擊就撤兵,基本沒效果。蔣琬死後,費禕繼任,姜維的官職得到了提升,越發頻繁上書請求北伐,由此朝中對姜維不滿的人也逐漸增多,費禕為了平衡各種勢力,依然沒有太重用姜維,每次只給他不滿萬人的偏師出征,姜維於是攻佔了隴西的幾個郡縣,和魏軍互有攻守勝負,幾次糧盡而退,也無甚收效。後來費禕被魏國降將刺殺,後主劉禪才讓姜維掌了軍權,姜維乃精銳盡出,連年動眾,朝中不滿之聲日盛,說他勞民傷財、空耗國力、養兵自重、飛揚跋扈等等,不一而足。不但黃皓等奸佞怨恨姜維,一些元老重臣、實力派,如諸葛亮之子諸葛瞻等人,也開始對姜維不滿,後主劉禪的態度也有了變化,後來姜維乾脆避禍沓中,面都不露了。其次,姜維的能力也確實不夠,連年北伐,勞民傷財,收效甚微,數次敗給老對手鄧艾,尤其是魏國淮南三叛(251年、255年、257年)期間,魏國局勢動盪,東線吃緊,關中兵力空虛,姜維雖然都出兵了,但毫無成效,不但沒佔領關中,反而兩次被打得慘敗,一次無功而返,還被後主劉禪幾次降職。所以姜維並沒有傳統印象中那麼高大上,他最後死於亂軍之中,並被魏軍開膛破肚,極為悽慘,也和他能力有限,智力不足有很大關係。

野钓鱼倌
2019-12-29

殺敵一千,自損八百。

姜維在24年間對曹魏北伐共計十一次,大勝兩次,小勝兩次,相持無果四次,小的失敗一次,損失慘重一次。

殺敵一千,自損八百。

姜維在24年間對曹魏北伐共計十一次,大勝兩次,小勝兩次,相持無果四次,小的失敗一次,損失慘重一次。

十一次北伐,蜀漢和曹魏互有勝負,但綜合來看,蜀漢小勝。魏、吳、蜀三個軍閥集團中,就屬蜀漢的國力最弱、實力不濟。打仗,勢必會耗損國力,十一次北伐對於貧弱的蜀漢來說的確勞民傷財、國力大損;對於曹魏而言,蜀漢十一次襲擾式的北伐使曹魏兵員的消耗和國力的損耗要大於蜀漢,當然,曹魏人眾物博,雄厚的實力奠定了它的承受能力。

殺敵一千,自損八百。

姜維在24年間對曹魏北伐共計十一次,大勝兩次,小勝兩次,相持無果四次,小的失敗一次,損失慘重一次。

十一次北伐,蜀漢和曹魏互有勝負,但綜合來看,蜀漢小勝。魏、吳、蜀三個軍閥集團中,就屬蜀漢的國力最弱、實力不濟。打仗,勢必會耗損國力,十一次北伐對於貧弱的蜀漢來說的確勞民傷財、國力大損;對於曹魏而言,蜀漢十一次襲擾式的北伐使曹魏兵員的消耗和國力的損耗要大於蜀漢,當然,曹魏人眾物博,雄厚的實力奠定了它的承受能力。

公元262年,姜維組織了蜀漢的最後一次北伐,魏軍憑著兵多糧足和蜀軍相持,在蜀軍糧食不足軍心出現動搖時突然發起反擊,蜀軍大敗,損失慘重,實力大損,從此再無力發起進攻,轉為被動防禦態勢。

雖說十一次的北伐最終以蜀漢的敗退收場,雖說連年的征戰導致了蜀漢國力過度耗損,但蜀漢總體戰績是勝多敗少,曹魏的總體損失要大於蜀漢,蜀漢以弱損強而消耗了曹魏的國力。

殺敵一千,自損八百。

姜維在24年間對曹魏北伐共計十一次,大勝兩次,小勝兩次,相持無果四次,小的失敗一次,損失慘重一次。

十一次北伐,蜀漢和曹魏互有勝負,但綜合來看,蜀漢小勝。魏、吳、蜀三個軍閥集團中,就屬蜀漢的國力最弱、實力不濟。打仗,勢必會耗損國力,十一次北伐對於貧弱的蜀漢來說的確勞民傷財、國力大損;對於曹魏而言,蜀漢十一次襲擾式的北伐使曹魏兵員的消耗和國力的損耗要大於蜀漢,當然,曹魏人眾物博,雄厚的實力奠定了它的承受能力。

公元262年,姜維組織了蜀漢的最後一次北伐,魏軍憑著兵多糧足和蜀軍相持,在蜀軍糧食不足軍心出現動搖時突然發起反擊,蜀軍大敗,損失慘重,實力大損,從此再無力發起進攻,轉為被動防禦態勢。

雖說十一次的北伐最終以蜀漢的敗退收場,雖說連年的征戰導致了蜀漢國力過度耗損,但蜀漢總體戰績是勝多敗少,曹魏的總體損失要大於蜀漢,蜀漢以弱損強而消耗了曹魏的國力。

最關鍵的是姜維的北伐在客觀上維繫了不斷衰弱的蜀漢政權。

巴山夜雨涮锅
2019-01-06

謝謝邀請。姜維的北伐確實是徒勞無功,起到了空耗國力的客觀結果。

首先必須說明,姜維的才能是很出色的,在後三國也算是一等名將。他的初衷也是好的,繼承諸葛亮遺志,繼續北伐,企圖興復漢室。但是,由於他本人與諸葛亮才能的差距,造成最終偏離了戰略方向。

如果我們單看戰場上的成效,姜維的北伐甚至不比諸葛亮差。曾經數次正面擊敗魏軍,尤其大敗魏國雍州刺史王經,斬殺數萬魏軍,以及擊殺曹魏大將徐質等。

但是,姜維最大的問題是,在戰場取得勝過的同時,他也吃了不少敗仗,損兵折將。

謝謝邀請。姜維的北伐確實是徒勞無功,起到了空耗國力的客觀結果。

首先必須說明,姜維的才能是很出色的,在後三國也算是一等名將。他的初衷也是好的,繼承諸葛亮遺志,繼續北伐,企圖興復漢室。但是,由於他本人與諸葛亮才能的差距,造成最終偏離了戰略方向。

如果我們單看戰場上的成效,姜維的北伐甚至不比諸葛亮差。曾經數次正面擊敗魏軍,尤其大敗魏國雍州刺史王經,斬殺數萬魏軍,以及擊殺曹魏大將徐質等。

但是,姜維最大的問題是,在戰場取得勝過的同時,他也吃了不少敗仗,損兵折將。

諸葛亮的伐魏,最主要的目的是以攻為守,即使不能攻城略地逐漸改變魏蜀兩軍的強弱態勢,至少也要消耗魏國的實力,延緩兩家差距的迅速拉開。既然本著這樣的目的,那麼至少你要控制自己每次的成本和風險,不能倒賠。所以諸葛亮打仗四平八穩。

諸葛亮執政12年,曾經六次北伐(包括一次是魏延作為主將)。這六次裡面,只有第一次因為馬謖違令丟街亭,造成了全線潰敗。其餘五次北伐,蜀軍在戰場上都沒吃虧,八次野戰蜀軍全勝,斬殺曹魏大將王雙、張郃。雖然後五次最終也都退回去了,但蜀軍損失比魏軍小得多,那麼也就至少達到了最基本的目的,沒有做成賠本買賣。

謝謝邀請。姜維的北伐確實是徒勞無功,起到了空耗國力的客觀結果。

首先必須說明,姜維的才能是很出色的,在後三國也算是一等名將。他的初衷也是好的,繼承諸葛亮遺志,繼續北伐,企圖興復漢室。但是,由於他本人與諸葛亮才能的差距,造成最終偏離了戰略方向。

如果我們單看戰場上的成效,姜維的北伐甚至不比諸葛亮差。曾經數次正面擊敗魏軍,尤其大敗魏國雍州刺史王經,斬殺數萬魏軍,以及擊殺曹魏大將徐質等。

但是,姜維最大的問題是,在戰場取得勝過的同時,他也吃了不少敗仗,損兵折將。

諸葛亮的伐魏,最主要的目的是以攻為守,即使不能攻城略地逐漸改變魏蜀兩軍的強弱態勢,至少也要消耗魏國的實力,延緩兩家差距的迅速拉開。既然本著這樣的目的,那麼至少你要控制自己每次的成本和風險,不能倒賠。所以諸葛亮打仗四平八穩。

諸葛亮執政12年,曾經六次北伐(包括一次是魏延作為主將)。這六次裡面,只有第一次因為馬謖違令丟街亭,造成了全線潰敗。其餘五次北伐,蜀軍在戰場上都沒吃虧,八次野戰蜀軍全勝,斬殺曹魏大將王雙、張郃。雖然後五次最終也都退回去了,但蜀軍損失比魏軍小得多,那麼也就至少達到了最基本的目的,沒有做成賠本買賣。

然而姜維不同。他更主要是從軍事角度出發,打仗大開大合。打得好了,一次殲滅魏軍數萬,打得不好,自己也是損失慘重。

拿三國志姜維傳的例子,自從費禕死後,姜維獨掌兵權,他的歷次北伐戰績:

十六年春,禕卒。夏,維率數萬人出石營,經董亭,圍南安……糧盡退還。
明年,……復出隴西,守狄道長李簡舉城降。進圍襄武,與魏將徐質交鋒,斬首破敵,魏軍敗退。維乘勝多所降下,拔河關、狄道、臨洮三縣民還。
十八年,復與車騎將軍夏侯霸等俱出狄道,大破魏雍州刺史王經於洮西,經眾死者數萬人。經退保狄道城,維圍之。魏徵西將軍陳泰進兵解圍,維卻住鍾題。
十九年春,……與鎮西大將軍胡濟期會上邽,濟失誓不至,故維為魏大將鄧艾所破於段谷,星散流離,死者甚眾。
二十年,……復率數萬人出駱谷,徑至沈嶺。……維聞誕破敗,乃還成都。
……
五年,維率眾出漢、侯和,為鄧艾所破,還住沓中。

由於姜維頻繁出兵,又兩次被鄧艾正面擊敗,給蜀漢國力造成了嚴重損害。諸葛亮時代雖然北伐也多,但經營得法,張弛有度,百姓勉強還能承受,姜維時代卻已搞得野有菜色。234年諸葛亮北伐出動了十萬軍隊,則此時蜀漢全國軍隊至少有十三四萬這個量級。而到姜維時代,蜀軍全國兵力只剩下十萬。

另一方面,曹魏的國力卻在不斷提升。加上姜維的不斷北伐,增強了蜀漢朝廷的內部矛盾,甚至使得諸葛瞻和黃皓打算聯合起來搞他。於是最後蜀漢被攻滅也就不足為奇了。

謝謝邀請。姜維的北伐確實是徒勞無功,起到了空耗國力的客觀結果。

首先必須說明,姜維的才能是很出色的,在後三國也算是一等名將。他的初衷也是好的,繼承諸葛亮遺志,繼續北伐,企圖興復漢室。但是,由於他本人與諸葛亮才能的差距,造成最終偏離了戰略方向。

如果我們單看戰場上的成效,姜維的北伐甚至不比諸葛亮差。曾經數次正面擊敗魏軍,尤其大敗魏國雍州刺史王經,斬殺數萬魏軍,以及擊殺曹魏大將徐質等。

但是,姜維最大的問題是,在戰場取得勝過的同時,他也吃了不少敗仗,損兵折將。

諸葛亮的伐魏,最主要的目的是以攻為守,即使不能攻城略地逐漸改變魏蜀兩軍的強弱態勢,至少也要消耗魏國的實力,延緩兩家差距的迅速拉開。既然本著這樣的目的,那麼至少你要控制自己每次的成本和風險,不能倒賠。所以諸葛亮打仗四平八穩。

諸葛亮執政12年,曾經六次北伐(包括一次是魏延作為主將)。這六次裡面,只有第一次因為馬謖違令丟街亭,造成了全線潰敗。其餘五次北伐,蜀軍在戰場上都沒吃虧,八次野戰蜀軍全勝,斬殺曹魏大將王雙、張郃。雖然後五次最終也都退回去了,但蜀軍損失比魏軍小得多,那麼也就至少達到了最基本的目的,沒有做成賠本買賣。

然而姜維不同。他更主要是從軍事角度出發,打仗大開大合。打得好了,一次殲滅魏軍數萬,打得不好,自己也是損失慘重。

拿三國志姜維傳的例子,自從費禕死後,姜維獨掌兵權,他的歷次北伐戰績:

十六年春,禕卒。夏,維率數萬人出石營,經董亭,圍南安……糧盡退還。
明年,……復出隴西,守狄道長李簡舉城降。進圍襄武,與魏將徐質交鋒,斬首破敵,魏軍敗退。維乘勝多所降下,拔河關、狄道、臨洮三縣民還。
十八年,復與車騎將軍夏侯霸等俱出狄道,大破魏雍州刺史王經於洮西,經眾死者數萬人。經退保狄道城,維圍之。魏徵西將軍陳泰進兵解圍,維卻住鍾題。
十九年春,……與鎮西大將軍胡濟期會上邽,濟失誓不至,故維為魏大將鄧艾所破於段谷,星散流離,死者甚眾。
二十年,……復率數萬人出駱谷,徑至沈嶺。……維聞誕破敗,乃還成都。
……
五年,維率眾出漢、侯和,為鄧艾所破,還住沓中。

由於姜維頻繁出兵,又兩次被鄧艾正面擊敗,給蜀漢國力造成了嚴重損害。諸葛亮時代雖然北伐也多,但經營得法,張弛有度,百姓勉強還能承受,姜維時代卻已搞得野有菜色。234年諸葛亮北伐出動了十萬軍隊,則此時蜀漢全國軍隊至少有十三四萬這個量級。而到姜維時代,蜀軍全國兵力只剩下十萬。

另一方面,曹魏的國力卻在不斷提升。加上姜維的不斷北伐,增強了蜀漢朝廷的內部矛盾,甚至使得諸葛瞻和黃皓打算聯合起來搞他。於是最後蜀漢被攻滅也就不足為奇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