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蒙攻佔荊州是正確的嗎?

5 個回答
不沉的经远
2019-01-23

在關羽進攻襄陽、樊城時,呂蒙趁荊州空虛,白衣渡江,偷襲攻佔了荊州,關羽兵敗被殺,孫劉聯盟也正式破裂。對於呂蒙攻佔荊州是否正確,一直是有爭議,其實這個問題這個要看孫權的戰略定位是什麼。

荊州的重要性,在諸葛亮的《隆中對》裡就有提到過:

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在呂蒙偷襲荊州前,荊州其實是被三家人瓜分了,曹操佔據了南陽群、襄陽、江夏的一部分,劉備佔據南郡、零陵、武陵三群,而孫權則奪取了桂陽、長沙和江夏江南部分。

對於蜀漢來說,荊州最大的意義無疑是從荊州北上,可以直接威脅到洛陽、許昌,比從益州出兵對曹魏的威脅更直接。然而對於孫權來說,從荊州出發,順江而下對於東吳的威脅是極大的。

如果說孫權此時的目標是和曹操爭奪徐州,那麼自然是趁關羽進攻樊城,曹操自顧不暇的時候進攻合肥,繼而北上是最好的選擇。

但是對於孫權來說,拿下徐州並不容易,之前東吳和曹魏的幾次作戰表明,吳軍的陸戰能力還很成問題,此時即使北上,也未必能佔便宜。

更重要的是,孫劉聯盟僅僅是在曹操軍事壓力下形成的,彼此間歷史上並無任何淵源。隨著劉備在漢中、樊城連續擊敗曹操,實力日益增強,對於孫權來說並不是好事。早在漢中之前,孫劉就因為荊州問題差點兵戎相見,最後只是因為曹操兵進漢中,劉備才不得不以湘水為界和孫權平分荊州。

孫權也很清楚,劉備不會再輕易讓步,如果劉備真的擊敗曹操,奪取了襄陽,甚至取得更大的戰果,實力大增,那麼想拿回南群就是千難萬難了。而且如果劉備順江而下,江東是非常危險的。

所以這個時候他同意呂蒙偷襲荊州,也是很現實的決定,第一,奪取荊州可以鞏固長江中游的門戶,第二,可以維持目前的均勢,避免劉備獨大,第三,奪取荊州以後可以把劉備封在三峽以西,避免來自西面的威脅。

所以對於孫權來說,奪取荊州穩定了三國鼎立的局勢,江東更為安全,自然是一個正確的決定。呂蒙攻佔荊州是正確的嗎?

呂蒙攻佔荊州是正確的嗎?

呂蒙攻佔荊州是正確的嗎?

武品文史
2019-01-22

回答你這個問題,這個是肯定正確的策略,可以打開三國地圖,就知道荊州的重要性,它可是當時的糧倉,又是軍事重地,北上可以取魏,南下可以攻吳,後方有巴蜀作為根基,荊州就像懸在東吳頭上的一把利劍,隨時可以直入東吳心臟。所以這才是東吳寧可撕破臉皮,也要佔領荊州的原因。而蜀國失去荊州之後劣勢也就凸顯出來,諸葛亮幾次北伐都是因為糧草從蜀道送出困難而不得不遺憾收場。如果荊州還在蜀國手裡,天下早就一統了。呂蒙攻佔荊州是正確的嗎?

委以心诚
2019-01-30

呂蒙攻佔荊州在戰術上是正確的,在戰略上是錯誤的。

1.首先我們來看現實的結果,攻佔荊州引來劉備大軍攻打東吳。招來滅頂之禍,險些讓吳國滅於劉備之手。

2.荊州雖然到手了,可是吳國強大了嗎?沒有啊!實力被削弱了,軍隊被打少了。

3.最後夷陵之戰雖然燒了劉備大軍,可是東吳的整體實力降低太多了。

4.戰術上,攻佔荊州是有利的,也是正確的,符合搶奪天下需得爭奪地盤的現實。

5.戰略上為何不正確,劉備和東吳是聯盟國,要做的是讓劉備和曹操戰,東吳從中獲利。怎麼也不能引火燒身。保存實力後圖發展才是正確的。

6.司馬昭最後能一統天下,是因為劉備和東吳大戰,曹操保存了實力,最後才導致國家滅亡。如果東吳和劉備的實力沒有被削弱,結果誰能預料呢?

巍巍we
2019-01-22

關羽的首級究竟葬在了哪裡?

關羽是三國著名將領,位列蜀漢“五虎上將”之首。因其勇武忠義,功高蓋世,歷來為人們所敬仰。明清時更推崇為“關帝”、“武聖”,下旨全國大修關帝廟,把關羽捧入神壇。

由此盛傳出關羽“頭枕洛陽,身臥當陽,魂歸故里”,以及洛陽關林、當陽關陵、運城關廟、成都關廟、偃師關冢等著名版本,卻讓關羽究竟葬於何處這個本來十分清楚的問題攪成了迷霧一團。

當陽關陵:東漢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孫權殺害關羽後,將關羽首級送給曹操,並按諸侯之禮將其身軀葬於湖北當陽。作為三國時期古墓葬,“關陵”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洛陽關林:位於洛陽市洛龍區關林鎮,北依隋唐故城,南臨龍門石窟。始建於明萬曆年間,清乾隆時加以擴建,現存建築主要為明代,是一處保存完整的古建築群,和海內外“三大關廟”之一。

洛陽關林,稱埋葬關羽首級之地,是中國千百座關廟中獨稱“林”的唯一的“冢、廟、林”三祀合一的古代經典建築。系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關公信俗”,已被確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運城關廟”和“成都關廟”,前者是“魂歸故里”的“衣冠冢”,後者是蜀都為其建造的祭祀廟宇。兩者均不涉及關羽首級或身軀,然影響力依然深遠。

唯獨同在洛陽的“關林”和“偃師關冢”,在“關羽首級”葬地上嚴重攪和,成為迷霧一團。是是非非,該怎樣澄清呢?也許並不複雜。

1、作為有著明清以來數百年曆史的“洛陽關林”,“國保”、“4A”、“信俗”等權威認證,實至名歸,但都不是關羽首級葬地的證明。

2、洛陽關林的“林”,具體意思是什麼呢?是“園林”,與陵墓塚沒有根本關係。具體到“關林”,也就是“關廟”和“園林”的結合體。

3、洛陽關林始建於明萬曆年間,較偃師關冢晚了一千多年。此前也沒有任何“關羽首級”葬於關林的文獻記載或民間傳說。

4、史載關羽首級葬於洛陽“城南五里”的潘凹。三國時期的洛陽城是“漢魏洛陽故城”。而關林位於“隋唐洛陽城”,其方位截然不對。

5、偃師關冢所處的村,老人們說,他們村原叫“潘凹”,即洛陽“城南五里”的潘凹。原址在此村南一里許,後來遷移於此,改稱“關莊”。但沒有一戶姓關,全因為“關冢”才得名的。

6、解放初期,洛陽地區著名的民主人士王飛庭,擔任洛陽縣副縣長,是有名的文物通。曾公開說過:洛陽的這個關陵是假的,真正的關帝墓在東55裡的關莊。洛陽關林的墓,是東漢大將軍鮑**之墓。

7、洛陽關林,是久負盛名的旅遊景點。在過去的導遊解說中,對其墓主是否為關羽時?回答是“據說”,後來就變成了“是”。

那麼,“偃師關冢”怎麼樣呢?

偃師關冢,位於漢魏洛陽故城南洛河南岸的關莊村。由一冢和一個土石寨兩部分組成。土石寨即關羽墓地,有30畝大小,平頂圓錐型,15米高,墓四周建有寨牆。墓碑為“漢壽亭侯武安王協天護國大將軍關侯之墓”,“漢壽亭侯歷封武安王協天護國忠義大帝關聖之墓”等墓碑。土石寨南不足100米處,有一20畝大小饅頭狀的土冢,是其陪冢。

村老人們介紹,解放前鬧土匪那陣,村裡在冢上面修了寨子,備有滾石檑木。來土匪了,全村人都上去自保,足見其墓冢之大。

關莊村的“關爺廟”,“那廟可大啦,前殿的牆上,鑲了很多石碑。走廊的柱子,摟都摟不住。”解放後在廟裡設了小學。文革時期,關爺廟被毀掉了。如今一些老太太在原址建了座小廟,經常有人去上香。

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當地利用其龐大的土冢,建了座磚瓦窯廠。洛陽興建“東方紅”拖拉機廠、礦山廠、青年宮時,“這個窯天天大馬車往洛陽拉磚”。因此,這兒漸漸就淪為遺址了,只有用來“燒磚瓦窯”的這一點保存了下來。

1979年暴雨,偃師關冢塌陷。洛陽考古隊進行發掘,結果在墓室裡確實發現了一顆人頭骨,和不少漢代文物。

在村名的佐證上。關羽首級安葬於偃師關莊,關羽族人為其守墓,這個村得以由“潘凹”改名為“關莊”。其附近的“酒務”村,實為“酒霧”。即關羽的首級運送,因天氣炎熱為關羽首級做的防腐處理之處。還有“安頭”村,即為其木身和首級合為一體之處。此酒霧、關莊、安頭村,都是對此事件的紀念性得名。

偃師夾河灘有佃莊鎮關莊,距此幾十裡外的萬安山附近還有一個緱氏鎮“官莊”。關莊村沒有一戶關姓,而官莊的關姓倒是一個大姓。這是怎麼回事呢?

這是因為給關羽守墓的族人,因政治變故受到追殺,其族人全部逃到幾十裡外避難的緣故。逃亡地的村名仍是“關莊”。

只是在當代重複村名調整中,將最早的關莊,仍保留為“關莊”,後來的關莊改為諧音的“官莊”。官莊的關姓,即關羽的關姓,是關羽族人一脈傳承至今的關姓。

作為偃師關冢的證物之一,“漢壽亭侯歷封武安王協天護國忠義大帝關聖之墓”碑,現存於偃師商城博物館。

創建於2018.9.15編輯

田長旺
2019-01-22

何為不正確!荊州歷為兵家必爭之地!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