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都說蜀中富庶,秦國得蜀中奠定滅六國的基礎,而三國時諸葛亮卻說益州疲弊,這是為什麼?

10 個回答
小鸿哥
2019-11-17

諸葛亮說益州疲憊是公元227年時出師表跟所說。益州這個地方是東漢最大的州,領縣上百。
戰國時都說蜀中富庶,秦國得蜀中奠定滅六國的基礎,而三國時諸葛亮卻說益州疲弊,這是為什麼?

益州自秦國兼併開始經營,帶去先進技術和興修水利。憑藉漢中成都兩大平原,江河灌溉。成為天府之國能媲美關中糧倉。諸葛亮在隆中對講: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龐統對劉備講:今益州國富民強,戶口百萬,四部兵馬,所出必具,寶貨無求於外,今可權藉以定大事。法正也對劉備講:資益州之殷富,馮天府之險阻,以此成業,猶反掌也。公元227年諸葛亮講益州疲憊,我認為原因有以下:

第一連年征戰(主要講劉備入蜀後的)

公元212年—公元214年劉備攻劉璋奪蜀地,征戰三年。公元214年劉備圍成都,城中有精兵三萬人,谷帛支一年。這也說明了蜀地的殷。但攻戰三年使蜀中百姓飽受戰亂之苦。劉璋決定投降,並講富:父子在州二十餘年,無恩德以加百姓。百姓攻戰三年,肌膏草野者,以璋故也,何心能安!

公元215年張飛在巴西郡宕渠郡跟張郃交戰兩月,巴西郡讓張郃遷走不少人口。劉備率軍支援荊州。蜀地休養不到兩年,又爆發漢中之戰。

公元217年—公元219年劉備跟曹操爭奪漢中,可以說是傾國之兵。劉備曾寫信給諸葛亮讓再發兵,諸葛亮猶豫不決。楊洪講:漢中是蜀地咽喉,沒有漢中就沒有蜀地。現在應該男子當戰,女子當運。說明此時蜀漢的青壯年都上前線了,要女子來運輸糧草。這時犍為郡發生暴動。據三國志:二十三年(公元218年),盜賊馬秦、高勝等起事於郪,合聚部伍數萬人,到資中縣。

蜀漢百姓休養不到兩年,劉備又傾國之軍東征。公元221年七月—公元222年六月,劉備率八萬軍隊東征。

從公元212年至公元222年,十一年間處於戰爭狀態就八年。只有三年是休養的,可以說是蜀漢耗盡府庫。

從公元212年—公元222年,十年間。只有公元216年、公元220、兩年的完全沒有戰事。其間九年都是勞師動眾的,所以蜀漢軍民皆疲憊

戰國時都說蜀中富庶,秦國得蜀中奠定滅六國的基礎,而三國時諸葛亮卻說益州疲弊,這是為什麼?

第二:犒賞將士功臣

公元212年劉備率軍攻劉璋,跟諸將約定:初攻劉璋,備與士眾約:若事定,府庫百物,孤無預焉。造成的後果:及拔成都,士眾皆舍干戈,赴諸藏競取寶物。軍用不足,備甚憂之。當時劉備還跟諸將商議把城中房子和城外的田賞給諸將,因趙雲諫勸不要這樣做,劉備才沒有這樣做。據三國志奪蜀後給諸葛亮、法正、張飛、關羽四人的獎賞:益州既平,賜諸葛亮、法正、飛及關羽金各五百斤,銀千斤,錢五千萬,錦千匹,其餘頒賜各有差。要知道公元263年阿斗向魏國投降,蜀漢府錢居連當初的四人賞錢都沒有。其他將士數目詳,但總數應該是非常大的。公元219年六月劉備打贏漢中之地,接著又稱漢中王。必然是大嘉封賞,三國志雖然沒有記錄。但我推測數目是巨大的。所以蜀漢有錢糧的疲憊。

第三內憂外困

公元218年盜賊馬秦、高勝等起事於郪,合聚部伍數萬人,到資中縣。 公元223年漢嘉郡太守黃元反,南中諸皆反。這是內憂。

蜀漢內部也是矛盾重重。跟龐統齊名的楚之良才廖立不滿人事安排。諸葛亮以其誹謗先帝,疵毀眾臣免官。荊州人來敏(派系是東州集團),因其亂群諸葛亮罷其職。諸葛亮講:來敏亂群,甚於孔文舉(孔融)。李嚴不斷的要求再成立一個州他當刺史開府。

蜀漢是三國中國力最弱小的,這時又是蜀漢最為虛弱的時候。魏國隨時會來征伐,東吳也可能趁機西進。公元227年魏明帝就曾下詔詢問趁機攻蜀漢可不可行。東吳雖然重新聯盟了,誰知道會不會像當年關羽北伐時在背後擁一刀。所以出師表中講: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第四蜀漢根基動搖

蜀漢的根基是人才、人口、精銳軍隊。

人才:蜀漢頂級謀士法正劉巴先後去世。五虎大將已去其四,剩下趙雲已年老。失荊州丟掉了荊楚多俊傑這個人才基地,也損失了不少人才(戰死,投降東吳)劉備東征大敗損失了三分之二的人才(戰死,投降。據三國志參加東征有名字的人回到蜀地的不足三分之一)

人口:蜀漢所據荊州讓東吳偷襲,失去了數十萬人口。公元220年據漢中東部(上庸房陵西城)的孟達投魏,損失十萬以上人口。

軍隊:失荊州至少損失五六萬軍隊、失漢中東部在一萬以上、東征大敗損失七左右軍隊。(陸遜首斬數萬,然後再斬萬數、五溪蠻給斬了萬人。黃權投降魏國所部在一萬人以上。這樣就有六萬人。魏國人傅子記錄:權將陸議大敗劉備,殺其兵八萬餘人,備僅以身免。應該包括零陵武陵郡響應劉備的地方豪強武裝)

要知道公元221年劉備稱帝后統計人口只有九十萬,失荊州漢中東部人口相當於益州的一半。軍隊損失在十五萬,這些都是隨著劉備南征北戰的精銳。不是一朝一夕能恢復的。諸葛亮在後師表講:蜀漢人才都是集四方精銳,非一州所有。(雖然很多人講是偽作,但道理是對的)一下子損失那麼多人才,光憑一州是難恢復的。蜀漢人才有4類:1從北方隨劉備南下的,如關羽張飛趙雲孫乾陳到等。這些人才死的死老的老2荊州的人才,如龐統劉巴黃忠魏延馬良等。3北上南下避戰亂,如吳壹吳班法正等。4益州本土人才,如馬忠王平張翼等。123都不能再補充人才了,只剩益州一地難以補充。

戰國時都說蜀中富庶,秦國得蜀中奠定滅六國的基礎,而三國時諸葛亮卻說益州疲弊,這是為什麼?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2019-01-15

秦得蜀中而滅六國,是因為秦不僅有巴蜀之地,還有關中之地,而三國時期的蜀漢,僅僅只有一個巴蜀之地,連關中都打不進去,更加難以撼動天下。

巴蜀並非一開始就是天府之國,而是有一個逐漸完善的過程,在秦國治理巴蜀之前,蜀中並不算特別富庶。

戰國時都說蜀中富庶,秦國得蜀中奠定滅六國的基礎,而三國時諸葛亮卻說益州疲弊,這是為什麼?

戰國時期,秦惠文王令司馬錯攻伐當時的蜀國,將巴蜀及漢中全部納入秦國國土,自此巴蜀成為秦國的後院,當東方六國與秦國混戰成的幾百年間,作為秦國後院的巴蜀之地,沒有經受戰亂波及,而秦自商鞅變法後,在秦地實行變法,獎勵農耕,極大的調動了農業的發展,巴蜀之地由於得天獨到的自然環境,再加上秦國獎勵農耕的政策,農業得到很大的發展。

而秦國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都江堰興修水利,完美的解決了岷江水患,並建立了完善的農業用水灌溉工程,成都平原地形之利,秦國政策的獎勵,農業用水的解決,再真正讓巴蜀開始富庶起來,成為天府之國。

戰國時都說蜀中富庶,秦國得蜀中奠定滅六國的基礎,而三國時諸葛亮卻說益州疲弊,這是為什麼?

秦滅亡後,巴蜀成為劉邦的後院,在為劉邦爭奪天下時,提供了極大的後勤保障,成為劉邦統一天下的後院,在秦末農民起義及楚漢戰爭期間,也沒有經受戰亂的影響。

到了東漢末年,各地黃巾起義,導致中原大亂,而劉焉、劉璋父子治理下的益州,相對來說,比中原地區安寧,於是當時的長安三輔地區及與益州接壤的荊州地區,有大量的流民來到益州,尋求安寧,躲避戰亂,益州人口大增,而且由於生產力的發展,此時的成都平原已成為天下最大的糧倉,所以諸葛亮在隆中對說: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國。

到劉備奪取益州,佔據漢中,東據荊州時,蜀漢在劉備、諸葛亮的領導下實力達到頂峰,之後由於關羽失荊州、劉備敗夷陵,導致國力大大受損,蜀漢僅有益州一地,而為了興復漢室的大業,諸葛亮欲以益州為根據地,而大舉北伐。

戰國時都說蜀中富庶,秦國得蜀中奠定滅六國的基礎,而三國時諸葛亮卻說益州疲弊,這是為什麼?

這個時候的益州,早已不是後院基地,變成了戰場,年年征戰。首先是從212年開始,劉備與劉璋爭奪益州的戰爭,打了3年,以劉備佔據益州而結束。之後,劉備為了爭奪漢中,以益州為二線基地,與曹魏打了2年的漢中之戰,以劉備的慘勝告終。再後來,劉備傾盡蜀中精銳,東征孫權,進行夷陵之戰,打了一年多,以劉備的慘敗結束,到諸葛亮平定南中,準備北伐時,益州已經進行了多年的戰爭,已經導致了蜀中人力疲憊,民生凋敝,而諸葛亮也為了北伐進行了兩年多的準備,但此時的蜀中已經不是那個許多年前的天府之國了,飽受戰爭影響,所以諸葛亮才在出師表中說:益州疲敝

Mer86
2019-11-16

同樣的話,放在不同的時代背景,意義是完全不一樣的。諸葛亮之所以在《出師表》中說“益州疲弊”,其實是想表達兩個意思

戰國時都說蜀中富庶,秦國得蜀中奠定滅六國的基礎,而三國時諸葛亮卻說益州疲弊,這是為什麼?

第一,益州長年戰亂,確實疲弊不堪了。諸葛亮當年作《隆中對》的時候,益州是真正的沃野千里。農業、紡織、鹽、鐵,都可以達到自給自足,劉璋無作為,不愛打仗,在客觀上正好起到了養民的效果。但是劉備入蜀後急功近利,就把益州搞的疲弊不堪了。首先是長年的戰爭:

212年—214年,劉備、劉璋混戰三年,蜀中不敢說被打的稀爛,起碼正常的農業生產是受到了影響的。

217年—219年,劉備、曹操大戰漢中,這是不計成本的戰爭,益州基本被掏空。這一點諸葛亮很清楚。

221年—222年,劉備、孫權大戰夷陵。益州雖然沒受到戰火侵襲,但是劉備慘敗,人力財力損失巨大。

223年—225年,南中諸郡叛亂,諸葛亮南征孟獲,又耗費了大量的人力和財力。益州已然是疲敝不堪。

掐指頭算算,從劉備入蜀到平定孟獲,一共十三年,益州在這十三年的時間裡面居然就沒有過一個安定的專注發展內政的時期。不是打內戰就是打外戰。斷斷續續的打了十三年仗,益州就算再富裕,再沃野千里,那也經不住這麼折騰。

除了戰爭之外,蜀漢的經濟措施也不行。比如說徵稅,劉備將益州最大的工業、絲織業完全國有化,鹽、鐵也全部國有化。政府倒是有錢了,但這是與民爭利,老百姓被整窮了。再比如劉備重鑄小錢,這是典型的薅羊毛政策,老百姓怎能不疲弊?

事實上諸葛亮北伐前,益州只能說恢復到了戰前水平,但與中原的差距被拉大了。
戰國時都說蜀中富庶,秦國得蜀中奠定滅六國的基礎,而三國時諸葛亮卻說益州疲弊,這是為什麼?

第二,益州疲弊指的是蜀漢當時的時局

諸葛亮作《出師表》時,天下已經確定了三足鼎立之勢。蜀漢面臨的最大問題倒不是實力最弱,而是蜀漢君臣一副安逸自滿,對時局看不透、無所謂的態度。什麼意思呢?意思就是說蜀漢政權是一個外來政權,益州本地人是不想與曹魏開戰的。因為不管戰爭的勝利與否,益州人都無法沾光,反倒還要承受巨大的戰爭開支。(參考四川在抗戰時期的貢獻和四川現在的經濟水平)

在這種安逸的大環境下,作為皇帝的劉禪也沒有北伐中原的志願了。試想,連皇帝都不想開戰,蜀漢本地士紳豪強哪想打仗?

但是諸葛亮不一樣,他的理想是恢復漢室的江山,扶持劉禪做天下的皇帝,而不僅僅是一個四川省省長。

這就好比我是一個煤老闆,靠挖煤賺了很多的錢,在我們當地是首富。但是我的目標是全國首富,甚至是世界首富。為了實現這個首富目標,只靠挖煤肯定是不行的,我還要把錢投到其它行業,繼續賺錢。只有把盤面做大了,才能當首富。簡單點說,我並不否認挖煤能賺到錢,但是也要承認挖煤跟別的行業比,確實有很大差距。
戰國時都說蜀中富庶,秦國得蜀中奠定滅六國的基礎,而三國時諸葛亮卻說益州疲弊,這是為什麼?

總的來說,益州沃野千里,天府之國,這是事實。但是也要承認益州與中原的差距,起碼在當時來說,由於劉備入蜀、取漢中、東征夷陵等十年征戰,益州的民力已經不太雄厚了;而且益州地處邊陲,比不上中原那般富庶,就連人物俊傑也與中原有差距。這也都是事實,必須要承認。

因此諸葛亮說益州疲弊,這與益州本身的沃野千里,天府之國並不矛盾。關鍵是要看說這話是站在什麼立場上說!如果統治者只想當一個益州的土皇帝,益州是好地方。但如果胸懷天下,益州是不夠的。

源稚生
2019-01-03

在我國,益州是漢地十三州之一。漢武帝設置的十三州(十三刺史部)之一,其最大範圍(三國時期)包含今四川,重慶,雲南,貴州,漢中大部分地區及緬甸北部,湖北河南小部分,治所在蜀郡的成都。
戰國時都說蜀中富庶,秦國得蜀中奠定滅六國的基礎,而三國時諸葛亮卻說益州疲弊,這是為什麼?

益州商業發達,秦時成都即已成為全國大都市,西漢時成都人口達到7.6萬戶,近40萬人,成為全國六大都市,那麼為何秦漢時富庶的益州,在諸葛亮北伐時卻說“益州疲敝”呢?

事實上,《隆中對》於益州的估計顯然是失之於過高。《隆中對》評價益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民殷國富",好像預料到取得了益州之後便徹底解決了軍餉民食的問題。實際上卻不是如此的。
戰國時都說蜀中富庶,秦國得蜀中奠定滅六國的基礎,而三國時諸葛亮卻說益州疲弊,這是為什麼?

本來益州的富庶已久為一般人所公認,尤其是在董卓之亂以後,中原各地殘破不堪,而益州一隅距離中原過遠,沒有受到中原兵災的影響,還保存著舊日的元氣,更是值得人們的羨慕,但是富庶也不是沒有條件的,人口的多寡常常會影響到食糧的充足與否。東漢末年,中原的亂離,愈顯得益州的安謐,因而成了中原人士避難的樂園。

劉備入蜀看似是開創新地盤,新根據地,事實上更像是尋找避難所。部曲的增多,使得益州本地人與僑姓人矛盾加劇,另一方面人口的增多當然要消耗大量的糧食,這不能不使益州的富庶為之減色。這種因為人口的超過飽和點而使糧食不足的情形,大概是諸葛亮在隆中對劉備陳述他的大計時所未曾預料到的事情。
戰國時都說蜀中富庶,秦國得蜀中奠定滅六國的基礎,而三國時諸葛亮卻說益州疲弊,這是為什麼?

當時遷徙到益州的僑民有許多都是達官將吏的部曲,這些部曲在軍事方面的意義遠超過於經濟方面的意義,所以他們都是消費者。況且蜀中對外,征戰頻仍,這行軍對壘,轉輸軍實,在在需要巨大的人力,蜀漢對於這方面常常感到不足,而有向外掠取的事實。

劉備人蜀前後,遷徙到益州的僑民雖多,對於農業並沒有什麼補助;後期的征戰頻仍,反使人口急劇的減少,而使農業愈趨於不振。在劉備初人益州的時候,益州的局面或者曾經有過小康的歲月,但這只是暫時的而非永久的。且其時劉璋初亡,益州未遭巨大的破壞,故不至於立感睏乏,然其時明眼的人士已漸體會到此種缺糧情形的嚴重。

法正的一再勸劉備北取漢中,就是因為這個緣故。後主即位,諸葛亮正厲兵秣馬,準備大舉北伐,卻偏偏於這個重要關頭,“務農殖穀,閉關息民”,“休土勸農唚。並且還以後主的詔令,“勸分務穡,以阜民財",這其中的消息當可不言而喻。
戰國時都說蜀中富庶,秦國得蜀中奠定滅六國的基礎,而三國時諸葛亮卻說益州疲弊,這是為什麼?

《出師表》說天下三分,益州疲敝,這是把益州和魏和吳那麼浩大的地盤做比較。而益州之疲,在於劉備入蜀、取漢中、東征等十年征戰,民力不太雄厚;之敝,則是地處邊陲,不比中原多人物俊傑。

隆中對的益州和出師表裡的益州雖是同一個益州,但其對蜀國的戰略地位卻不同了,前者裡它是荊州前線的重要後方,是蜀漢政權的一部分,後者裡它已經蜀漢所能擁有的全部,即使到這個時候,若僅求偏安防守,四川盆地的物產尚可滿足。奈何蜀漢在諸葛亮時期追求的不是偏安,而是北伐,六出祁山對魏國而言不過在帝國的邊緣試探,卻遠遠超出了益州物產所能承受的上限。
戰國時都說蜀中富庶,秦國得蜀中奠定滅六國的基礎,而三國時諸葛亮卻說益州疲弊,這是為什麼?

總而言之:隆中對是將益州提升到天下三分之中的一極的戰略地位,益州疲敝既有經濟原因也有政治原因。

大东北的小豆包
2019-08-07

秦國擁有巴蜀,而席捲天下,統一六國,劉邦據有巴蜀、漢中,而贏得楚漢戰爭的最終勝利,那麼劉備也佔據漢中、巴蜀,為什麼只能偏安西南一隅,最後雖有諸葛亮的六出祁山,但是終究二世而亡,為何會有如此的不同呢?

其實這裡秦國、西漢與蜀漢的最大區別在於關中,也就是陝西。

秦國之所席捲天下,吞併六國,劉邦能夠贏得楚漢戰爭的最後勝利,不僅僅是因為他們佔據巴蜀的富庶之地,更是因為他們牢牢的掌握著關中。戰國時都說蜀中富庶,秦國得蜀中奠定滅六國的基礎,而三國時諸葛亮卻說益州疲弊,這是為什麼?

坐擁巴蜀、漢中、關中的秦國最終統一天下

關中是形勝之地,人傑地靈,開發較早,而且秦人耐苦戰,有了巴蜀的糧食等物資上的支持,據有關中便可以如虎添翼,從西向東,東出函谷關,高屋建瓴的席捲天下,便可成就王圖霸業,但是僅僅佔據巴蜀之地,尤其在三國兩晉時期,巴蜀之地開發程度不高,那裡人口不多,經濟文化的發展相對於中原都偏於落後,尤其是巴蜀之地的特殊地形“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僅僅據有巴蜀,對外發展,特別艱難,光是糧秣運輸就是一大難題,除非據有關中,讓巴蜀作為大後方,否則單單是據有巴蜀之地,必然是難成大器。戰國時都說蜀中富庶,秦國得蜀中奠定滅六國的基礎,而三國時諸葛亮卻說益州疲弊,這是為什麼?

諸葛亮北伐路線其實走的還是當年劉邦進攻關中的路線

而且非常重要的另外一點是,在戰國時代,秦國除了佔有關中和巴蜀、漢中的地利之外,其他六國也是彼此之間矛盾不斷,秦國各個擊破,統一天下;劉邦佔據漢中、巴蜀之地時,項羽雖為西楚霸王,但是關中的三王實力不強,很快被劉邦擊敗,山東齊國、山西的趙國等地戰亂不休,項羽後防不穩,所以才為劉邦所乘。戰國時都說蜀中富庶,秦國得蜀中奠定滅六國的基礎,而三國時諸葛亮卻說益州疲弊,這是為什麼?

劉邦從漢中北進關中席捲天下的路線

三國時期的蜀漢,雖然佔據巴蜀、漢中,諸葛亮北伐中原的方向,也是首選關中的長安方向,z這和當年劉邦北進關中的路線如出一轍,只不過當初劉邦面對的是項羽在關中冊封的章邯、董蘙、司馬欣等不得關中人心的三王,而諸葛亮面對是已經統一北方的曹魏政權,所以諸葛亮的蜀漢軍隊基本上沒有佔據什麼便宜,更談上不佔據關中後,向東席捲天下了。

而且從漢中向北進攻強大的曹魏,蜀漢軍隊需要克服的益州千里運糧、運兵的難題,因為遲遲不能攻佔關中,所以偏安西南的巴蜀之地的蜀漢,相對於北方強大的曹魏,也就是“益州疲弊”了。

只不過對於蜀漢而言,蝸居與巴蜀之地,如果不進行北伐,則被北方政權滅亡是必然之事,如果北伐雖然困難重重,但還算是有成功的希望,所以諸葛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戰國時都說蜀中富庶,秦國得蜀中奠定滅六國的基礎,而三國時諸葛亮卻說益州疲弊,這是為什麼?

中國歷史的統一之戰,成功最多無非就是由西向東的出關中,向東席捲天下,亦或是自北向南,的統一,很少有由南向北的統一,而佔據巴蜀之地,統一全國更是歷史上從未出現過。

谈古论金
2019-12-06

益州疲弊就是劉備、諸葛亮集團搞出來的。

劉璋時期的益州因為避開了戰亂在原有基礎上休養生息,堪稱富饒,諸葛亮在《隆中對》中也稱:

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

但是,經過劉備奪取蜀地而與劉璋作戰、劉備調動益州資源在漢中與曹操作戰、劉備在夷陵之戰慘敗、諸葛亮五月渡瀘南征孟獲,益州或者不在劉備集團手上而待攻取因此成了修羅場,要麼被綁在劉備集團的戰車上經受著竭澤而漁的遭遇。

劉備更發行直百五銖錢這樣的大面值虛幣盤剝蜀地百姓。

戰國時都說蜀中富庶,秦國得蜀中奠定滅六國的基礎,而三國時諸葛亮卻說益州疲弊,這是為什麼?

戰國時都說蜀中富庶,秦國得蜀中奠定滅六國的基礎,而三國時諸葛亮卻說益州疲弊,這是為什麼?

諸葛亮曾經上表向劉禪申報財產。

戰國時都說蜀中富庶,秦國得蜀中奠定滅六國的基礎,而三國時諸葛亮卻說益州疲弊,這是為什麼?

然而劉備定成都後,就給了諸葛亮如下的賞賜:

黃金500斤,白銀1000斤,銅錢5000萬,錦緞10000匹。

劉備正式登基後,又賞賜給諸葛亮80萬斛糧谷。

諸葛亮得到的這些賞賜,可以一輩子內有餘帛,外有贏財,不質疑武侯的高風亮節,那麼要麼是劉備口惠而實不至,要麼是因為益州疲弊,諸葛亮把這些私財都補貼公家了。

戰國時都說蜀中富庶,秦國得蜀中奠定滅六國的基礎,而三國時諸葛亮卻說益州疲弊,這是為什麼?

电视剧里看历史
2019-03-25

誠邀,如題。其實這個問題很好理解。戰國時期和三國年代之所以對同一塊益州有不同的評價,小編以為原因有二。
戰國時都說蜀中富庶,秦國得蜀中奠定滅六國的基礎,而三國時諸葛亮卻說益州疲弊,這是為什麼?

其一:益州的情況有了變化。

當時秦王之所以對蜀中垂涎三尺,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蜀中由於地理封閉,沒有受到戰國的影響故而民殷國富,秦國得此如同得到了糧庫。但是諸葛亮治理益州的時候,益州百姓由於劉備攻打漢中之時過度的損耗,僅剩下90萬人左右,泱泱大州,竟不如南陽一郡,故此諸葛亮稱蜀漢疲弊。
戰國時都說蜀中富庶,秦國得蜀中奠定滅六國的基礎,而三國時諸葛亮卻說益州疲弊,這是為什麼?

其二,國際環境不同

小編以為,諸葛亮此話是說給劉禪聽的。因為蜀漢面對的是強大統一的曹魏和孫吳政權,不像秦國面對的是紛亂的六國。是以諸葛亮面對的壓力遠大於當時的秦國,相比與曹魏,益州也算得上疲弊了。
戰國時都說蜀中富庶,秦國得蜀中奠定滅六國的基礎,而三國時諸葛亮卻說益州疲弊,這是為什麼?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秦皇汉武
2019-08-06

蜀中的富庶其實是相對的。

之所以說蜀中富庶,是因為這裡有成都平原,又有崇山峻嶺天然屏障,如果發展農業,的確是一塊最佳區域,但這種地勢也決定了益州這塊地方只能作為後方基地,而不能作為主戰場。

戰國時都說蜀中富庶,秦國得蜀中奠定滅六國的基礎,而三國時諸葛亮卻說益州疲弊,這是為什麼?

為什麼這麼說呢?秦國得蜀中後,郡守李冰興修水利,大力發展農業,使得巴蜀成為了秦國天然的糧倉,而得益於先秦時期巴蜀和關中的水路暢通無阻,巴蜀的兵員糧食可以以最低成本運輸至秦國作戰的前線。比如司馬錯伐楚時,就是藉助了巴蜀地處楚國上游的便利,糧草可以直接通過水路運輸至秦軍大營。

戰國末期,秦將王翦滅楚時,之所以能夠從容的統率60萬大軍在異國他鄉與楚軍對峙兩年,除了秦國雄厚的陸路運輸能力外,巴蜀的糧食可以通過水路運至王翦大營,也是非常關鍵的。之所以一直在說水路,是因為在古代,水路運輸是最節省人力也是運輸量最大的方式。

戰國時都說蜀中富庶,秦國得蜀中奠定滅六國的基礎,而三國時諸葛亮卻說益州疲弊,這是為什麼?

正因如此,戰國乃至秦漢時期,巴蜀始終是作為後方糧倉的,巴蜀百姓可以從容的生產,而不用擔心戰亂侵擾。東漢末年,諸葛亮提出的隆中對,也正是看中了巴蜀的這一優勢,所以才提出了跨有荊益的戰略構想。

但是這一構想的關鍵是荊州也在蜀漢手中,因為巴蜀雖然是糧倉,但道路艱險,特別是西漢初,關中一帶發生地震,導致巴蜀和關中的直通水道斷絕,想要運糧到關中或者隴西一帶,必須走陸路。如曹劉漢中之戰時,蜀漢就是靠丁男入伍、丁女運輸這種近乎飲鴆止渴的方式,才打贏了漢中之戰,但代價也是慘痛的,畢竟蜀漢幾乎全民動員參與到了戰爭中,對經濟的破壞是巨大的。

戰國時都說蜀中富庶,秦國得蜀中奠定滅六國的基礎,而三國時諸葛亮卻說益州疲弊,這是為什麼?

而如果荊州在蜀漢手中,北可北伐曹魏,東可順流直下攻擊東吳,可以說,依託蜀漢為基地,以荊州為主戰場,可以大有作為。只不過隨著關羽敗亡,荊州戰略要地丟失,蜀漢被迫把益州作為了主戰場。這也是為何劉備不顧群臣反對,執意要伐吳的主要原因。

接下來我們再來說諸葛亮提出“益州疲弊”的背景。

入蜀前,益州民殷國富,沃野千里,為何入蜀後,反倒被諸葛亮說成是“益州疲敝”了呢?疲敝這個詞其實主要是指人力、物力受到消耗,百姓疲憊不堪。諸葛亮說這話時,正是北伐前夕。當時的情況是,蜀漢連年征戰,先後經歷了漢中之戰、與吳爭奪荊州南部之戰、伐吳之戰、諸葛亮南征之戰。

戰國時都說蜀中富庶,秦國得蜀中奠定滅六國的基礎,而三國時諸葛亮卻說益州疲弊,這是為什麼?

可以說,每一次戰爭,都對益州造成了極大的消耗,蜀中常年都處於全民皆兵的臨戰狀態,整個社會經濟受到了嚴重影響。特別是蜀漢在只剩下益州一塊地盤的情況下,每一次征戰,都需要靠百姓肩挑人扛去運輸糧草。據粗略統計,三國時期,千里運糧只有十分之一二能夠運到前線,其他的都損耗在了路上。

戰國時都說蜀中富庶,秦國得蜀中奠定滅六國的基礎,而三國時諸葛亮卻說益州疲弊,這是為什麼?

我們假設益州一年可以產100萬石糧食,如果靠水路,那麼可以把至少50萬運至前線,但如果靠陸路,那麼可能只有10萬能運到前線,其他的就白白損耗了。顯然,這種損耗是非常驚人的,對蜀漢的經濟也是非常不利的。特別是蜀漢經歷了幾次大的戰役失利後,丁壯人口損失嚴重,《三國志》曾記載荊州南部數郡出現了女子為戶主的情況,荊州南部尚且如此,蜀中的情況就更不容樂觀了。

戰國時都說蜀中富庶,秦國得蜀中奠定滅六國的基礎,而三國時諸葛亮卻說益州疲弊,這是為什麼?

劉備佔據益州時,是公元215年,當時益州人口是百萬,而到公元263年劉禪投降時,蜀漢人口居然只有94萬了,經過了半個世紀的發展,蜀漢人口不僅沒有增長,反而出現了減少。可見,諸葛亮當年提出“益州疲弊”時,正是出於蜀漢以一州之地去對抗天下三分之二的曹魏被對方逐步拖垮的憂慮。所以才急於北伐,希望畢其功於一役。

火器工坊
2019-11-17

戰國時蜀中富庶,原因有幾個:第一是古蜀國巴國地理位置比較偏,在秦滅蜀之前,成都平原幾乎就是與世隔絕的狀態,周圍的山林成為天然屏障,將古蜀國牢牢的保護起來,從而保證了蜀地基本上不會被外界侵略。
戰國時都說蜀中富庶,秦國得蜀中奠定滅六國的基礎,而三國時諸葛亮卻說益州疲弊,這是為什麼?
第二就是蜀地內部也沒有戰亂,成都平原降水量充沛,土地肥沃,糧產量很高。因此當秦國從楚國手裡奪了漢中之後,就一定要奪取蜀地作為自己的大糧倉。在長平之戰時,秦趙兩國都遭遇大旱,糧食減產,最後秦國憑藉蜀地運出來的糧草,成功的靠過了趙國,並取得了戰爭的勝利。
戰國時都說蜀中富庶,秦國得蜀中奠定滅六國的基礎,而三國時諸葛亮卻說益州疲弊,這是為什麼?

三國時期的蜀地卻是另一種情況,從益州刺史劉焉來到蜀中後,當地的益州集團就和劉焉的東洲集團發生著激烈的政治鬥爭,後來劉璋子承父業,卻是昏庸無能之輩。張魯在漢中自立,經常和西川發生摩擦,這就使的蜀地資源被慢性消耗。
戰國時都說蜀中富庶,秦國得蜀中奠定滅六國的基礎,而三國時諸葛亮卻說益州疲弊,這是為什麼?
劉備入川之後,因為憑巧計奪得西川,因此蜀中人心未附。接著又和曹魏在漢中對峙了4年,消耗頗多。得漢中後卻是空地,只能用西川人口填漢中,使得人力資源分散。
戰國時都說蜀中富庶,秦國得蜀中奠定滅六國的基礎,而三國時諸葛亮卻說益州疲弊,這是為什麼?接著關羽兵敗,劉備用新徵集的4萬人口去討伐孫權,最後幾乎全軍覆沒,又是一大波損失。等諸葛亮寫出師表的時候,蜀漢也就是剛剛恢復了幾年,人口甚至還沒更新一代,所以諸葛亮這才說益州疲弊。也的確蜀漢這邊人口才剛剛100萬不到,而曹魏和孫吳是蜀漢的倍數人口,怎麼打得過嘛。

知常容
2019-08-05

益州這個地方的確是很富有這個毋庸置疑。諸葛亮兩次說到益州問題。一次用沃野千里,一次用益州疲弊。為什麼會出現這樣呢?聽我慢慢說。
戰國時都說蜀中富庶,秦國得蜀中奠定滅六國的基礎,而三國時諸葛亮卻說益州疲弊,這是為什麼?

劉備剛剛進入蜀地的時候,就被蜀地的富庶吸引了,劉璋是個大財主,送給他億萬錢財,糧食,軍械,士兵,把劉備壯大了。劉璋雖然很無能,但是蜀地當時還是很富有。

劉備跟劉璋打了幾年,劉璋投降,此時蜀地還是富有,因為從劉備獎賞給手下的金額可以看得出。但是沒過多久蜀地經濟崩潰掉了,劉備出禁止釀酒令。這說明糧食不足了。接著跟曹操進行爭漢中,當時諸葛亮就說這樣打下去撐不下,但是楊戲說,蜀之門戶,漢中。從當時的對話中可以看得出,蜀地已經到了婦女都要上戰場搞運輸了。經濟就不用說了。
戰國時都說蜀中富庶,秦國得蜀中奠定滅六國的基礎,而三國時諸葛亮卻說益州疲弊,這是為什麼?

經過連年的戰亂,蜀地的經濟其實已經被掏空。所以孫權突然襲擊了荊州,劉備也沒有辦法報仇。自己稱帝之後,才組織了一部分人去進攻東吳。很多人在談論這個問題的時候說劉備明明可以擊潰東吳,為什麼還要紮營。其實並沒有考慮到一個問題,那就是劉備的部隊跟東吳的部隊對峙好幾個月,他推進不了,所以才紮營。這裡也說明劉備的部隊的實力,不足以去擊敗東吳,但為什麼他要這樣做,理由跟這個問題無關就不展開。

那麼劉備這一支組織的部隊可以說把蜀漢的所有的潛力全部榨乾了,最後失敗了。所以劉禪繼位,諸葛亮接手,益州疲弊。也是正常,因為從劉備與劉璋開戰到此刻,一直處在戰亂之中。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