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都說蜀中富庶,秦國得蜀中奠定滅六國的基礎,而三國時諸葛亮卻說益州疲弊,這是為什麼?

10 個回答
萧武
2019-07-05

戰國時都說蜀中富庶,秦國得蜀中奠定滅六國的基礎,而三國時諸葛亮卻說益州疲弊,這是為什麼?諸葛亮說“益州疲弊”是在第一次出師北伐的時候,給後主所上的《出師表》中所說的。和諸葛亮在臥龍崗對劉備做出三分天下的戰略規劃時對益州國險而民附的說法相比,顯然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這兩個說法所面對的情況都不同。草廬對的時候天下尚未大定,所以諸葛亮建議劉備先取荊州,再取益州,而到出師表的時候,天下三分的局面已經成立,而益州相對曹魏和孫吳兩方,處於比較不利的局面。

這時候的益州連續經歷了幾次大規模的戰爭,首先是持續三年的漢中之戰,接著是持續兩年的夷陵之戰。漢中之戰雖然蜀漢取勝,但因為是持久戰,所以消耗是比較大的,夷陵之戰劉備近乎全軍覆沒,不僅糧草物資全部損失,而且帶去的六七萬部隊也基本上沒能回來。尤其是中青年將領幾乎全部損失,讓蜀漢將領出現了一個斷層。

秦國得蜀中之後之所以能夠迅速消滅六國,統一天下,是因為秦國本來就已經取得了對六國的絕對優勢,得到四川地區只是如虎添翼,增加了秦國得優勢,尤其是秦國對四川進行了水利改造,修建了都江堰,改善了成都平原的種植條件,增加了糧食產量,讓四川的資源能夠更好的幫助秦國擴大對六國的優勢。換言之,即使沒有四川,秦國也是具備滅六國的能力的,控制四川只是加快了這個進程。

戰國時都說蜀中富庶,秦國得蜀中奠定滅六國的基礎,而三國時諸葛亮卻說益州疲弊,這是為什麼?所謂益州天府之國,高祖因之以成帝業,諸葛亮的說法同樣沒有違背歷史事實,但對今天來說,需要強調的是,漢高祖劉邦的封地是在漢中,他在受封之後率軍南下,只是到了南鄭,並沒有到蜀中。而且,他在南鄭的時間也很短,四月份進入南鄭,八月份就出兵反攻關中了,而且很快就得手了。之後,劉邦與項羽相爭也是以關中為根據地,益州同樣只是加分項,而不是唯一的根據地。

諸葛亮在做出天下三分的規劃的時候,想的也是先佔領荊州,然後再攻佔益州,以荊州為北伐的根據地,取益州之後再用益州的物資來支持戰爭,同樣並不是完全以益州來獨立支持戰爭。到漢中之戰結束的時候,諸葛亮的這個戰略規劃大體上已經實現了,而且也出現了他預期的劉備相對其他雙方的一定程度的優勢。也就是說,諸葛亮當初的戰略規劃本身並沒有錯,仍然是實現了。

問題出在哪裡了呢?首先是關羽北伐未能把握好時機,沒有見好就收,導致荊州後方空虛,被東吳一舉偷襲得手,荊州全失,而且,這次東吳連一點退路都沒留,呂蒙坐鎮荊州準備迎戰關羽,陸遜則率兵繼續演講西進,佔領了宜都下屬的秭歸、巫縣等地,三峽以東的據點全部都被東吳襲佔了。其次則是劉備貿然出兵東征,又考慮未周,被陸遜偷襲得手,幾乎全軍覆沒,造成了比較大的損失。

戰國時都說蜀中富庶,秦國得蜀中奠定滅六國的基礎,而三國時諸葛亮卻說益州疲弊,這是為什麼?而且,劉備東征失敗後,益州境內的一些潛在的反對勢力也開始異動,出現了一些局部性的反叛,比如劉備病重之後,就出現了漢嘉太守黃元的叛亂,而且一度進攻到了臨邛,劉備派將軍陳曶討平了黃元的叛亂。雖然這次叛亂持續的時間不長,只有三四個月,但漢嘉郡的轄區在今天的蘆山、天全、雅安一帶,也就是成都平原以西地區,所以也是比較危險的。更糟糕的則是南中地區的孟獲、雍凱等也叛亂了。

到劉備死後諸葛亮接手的時候,蜀漢的局面是比較糟糕的,形勢相當緊張,可謂外有強敵環伺,內有腹心之患。也因此,諸葛亮在接手之後並沒有急於馬上出兵討平南中叛亂,而是先穩定益州根本之地也就是成都平原地區的局勢,三年之後才出兵南征孟獲,討平叛亂。到這些叛亂都平定之後,蜀漢在劉備去世前後的危險局面終於過去了,諸葛亮才開始籌備北伐,而這時候蜀漢已經成了三國之中實力最弱小的一方,和曹魏、孫吳相比,自然顯得益州疲弊了。

历史的拐点
2019-07-15

蜀中應該是富庶的。那是諸葛亮說錯話了?其實也不是,諸葛亮說的也沒有錯。我認為諸葛亮這麼說應該有三層含義:

一、蜀漢連年征戰

夷陵之戰,蜀漢大敗虧輸,精銳盡喪,最主要的是將一股一往無前的氣勢輸了。丟失了天下正統必能統一的自信。劉備死後,諸葛亮又發動了針對南蠻的征服戰爭。蜀漢的國力必然受其影響。戰國時都說蜀中富庶,秦國得蜀中奠定滅六國的基礎,而三國時諸葛亮卻說益州疲弊,這是為什麼?

二、蜀漢的國力

我們知道三國建立,其中蜀漢最小。僅僅控制天下十三州的益州。孫吳控制著揚州及荊州以及其他一些州的郡縣。剩下的近十個州的土地盡皆處於曹魏的掌控。諸葛亮為了實現先帝的宏圖偉業,只能以弱擊強。這難道不算是一種疲敝嗎?戰國時都說蜀中富庶,秦國得蜀中奠定滅六國的基礎,而三國時諸葛亮卻說益州疲弊,這是為什麼?

三、勸後主向善

中國古代文人講求“居安思危”的境界。蜀漢與另外兩國已經保持了許久的和平。但是,作為蜀漢的皇帝,劉嬋必須明白真實的處境。蜀漢三國之中最弱。如果,不親近賢臣遠離小人。不去內修政治,外練甲兵。那麼就是慢性自殺。諸葛亮提出“益州疲敝”其實是為後文勸諫劉嬋“廣開言路,招賢納士”做鋪墊。戰國時都說蜀中富庶,秦國得蜀中奠定滅六國的基礎,而三國時諸葛亮卻說益州疲弊,這是為什麼?

結語

所以我說益州其實並不疲敝。不然蜀漢也無法憑藉它而立國,成為三國之一。疲敝其實是從宏觀的角度,長遠的角度以及上層的角度考慮的。

君山话史
2019-07-14

這並不矛盾啊,說的是兩碼事。

諸葛亮的《隆中對》中就說益州“沃野千里,天府之國”,指的是其得天獨厚的自然地理條件與豐富的物產資源。在《出師表》裡,諸葛亮說:“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指的是另一碼事,是指戰亂導致益州社會動盪、經濟不景氣,民生凋零。

蜀漢開國後,為什麼益州會“疲弊”呢?

我們來看看,究竟益州發生了什麼事情。

第一,夷陵兵敗後,漢嘉爆發叛亂

劉備在益州稱帝后,發動夷陵之戰,被打得大敗。此時由於蜀漢開國不久,人心未定。對於一個新政權,軍事上的失利往往會引發一連串的連鎖反應,最危險的便是內部的叛亂。

叛亂髮生在漢嘉(今四川雅安)。時任漢嘉太守的黃元與諸葛亮向來不睦,據史書載,黃元為人“凶暴”,素無恩信。劉備奪取蜀地後,為了維繫統治,不得不平衡各方力量,留用不少舊官員。黃元仗著有劉備撐腰,不把諸葛亮放在眼裡。

劉備兵敗夷陵的消息傳來,黃元據漢嘉郡起兵作亂,叛軍火燒臨邛城,成都為之震動。

這時諸葛亮已離開成都,成都守備空虛,防禦力量相當薄弱。留守太子阿斗(劉禪)才十六歲,面對叛軍突然發難手足無措。幸好治中從事楊洪沉著冷靜,馬上召集陳忽、鄭綽等將軍開會,商討平亂事宜。

楊洪判斷,黃元沒什麼本事,人品又差,幹不了什麼大事,不必擔心。果然不出所料,蜀政府軍人數雖然不算多,對付黃元卻綽綽有餘。黃元的部下沒幾個願意為他賣命,一戰即潰。黃元落荒而逃,乘船沿青衣江東下。早埋伏在南安峽口的陳忽、鄭綽兩將突然率舟師殺出,把黃元逮個正著,就地正法,斬首示眾。

這場叛亂很快被鎮壓下去了,然而,這只是益州之亂的開始而已。

戰國時都說蜀中富庶,秦國得蜀中奠定滅六國的基礎,而三國時諸葛亮卻說益州疲弊,這是為什麼?

第二,南方大叛亂

繼漢嘉郡黃元叛亂後,南方大規模叛亂接踵而至。

劉備去世後,劉禪繼位,諸葛亮主政。此時蜀漢面臨十分危險的局面,叛亂迭起,政權搖搖欲墜,後來諸葛亮回顧說:“此誠危爭存亡之秋也。”

首先是益州郡酋豪雍闓起兵,殺死蜀漢任命的太守正昂,投降吳國交趾太守士燮。蜀漢政府任命張裔為新的益州郡太守,剛剛上任,屁股還沒坐暖,被雍闓反戈一擊,竟成為階下之囚,被捆綁著送往吳都。孫權遂以雍闓為永昌太守,讓他率部奪取永昌郡。

面對叛軍的囂張氣焰,蜀軍只有招架之功,毫無反擊之力。

永昌功曹呂凱、府丞王伉等人採取堅壁清野的戰略,封鎖邊界,攖城固守。雍闓雖未能攻下永昌,但他指使同鄉孟獲煽動各地蠻夷造反。自漢代始,西南夷對漢政權時而歸附,時而背叛,反覆無常。一旦有風吹草動,西南夷總是聞風而動,成為一大隱患。劉備死後,西南夷更加輕視蜀漢政權,在孟獲的鼓動下,紛紛扯起叛亂的旗幟。

除此之外,牂柯郡太守朱褒、越巂郡夷王高定等人也見風使舵,起兵響應雍闓。

新興的蜀政權風雨飄搖,對諸葛亮來說,這是考驗他治國能力的時刻。

戰國時都說蜀中富庶,秦國得蜀中奠定滅六國的基礎,而三國時諸葛亮卻說益州疲弊,這是為什麼?

第三,經濟與外交雙管齊下,為平亂打下基礎

對於南方的叛亂,是出兵平亂還是休生養息呢?

諸葛亮審時度勢,確立了對外防禦,對內休生養息的國家戰略。蜀國的軍事力量在夷陵之役遭重創,武力的恢復不是一兩天能做到的。蜀漢帝國要恢復元氣、治療戰爭創傷,這都需要時間,也需要比較安定的國內與國際環境。諸葛亮深知,在此危急時刻,切不可輕啟戰端,否則稍有不慎,將危及國之根本。

諸葛亮在軍事上採取保守政策,是為了促進經濟的發展。蜀國核心地帶是四川盆地,天府之國,在農業上是很有潛力的。南方叛亂後,諸葛亮封鎖各關隘,避免叛軍突入,保護農耕區的生產安全,大力發展農業,種植糧食。經過幾年的努力,百姓生活安定了,糧食儲備也漸充足,國家度過最困難的一段時期,為軍事力量的復甦打下堅實的基礎。

同時,諸葛亮積極恢復與東吳的外交。由於有曹魏這個共同的敵人,孫權最終同意與蜀國和解並結為軍事同盟。

與東吳結盟,對蜀國的穩定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首先,來自東吳的軍事威脅解除;其次,孫權放棄支持以雍闓為首的蜀國南方叛亂集團。這麼一來,諸葛亮便可以騰出手,解決南方叛變。

戰國時都說蜀中富庶,秦國得蜀中奠定滅六國的基礎,而三國時諸葛亮卻說益州疲弊,這是為什麼?

第四,利劍出鞘,諸葛亮平定南方之亂

公元前225年,經過兩年多的臥薪嚐膽,諸葛亮的利劍出鞘了。

諸葛亮南征的目的,是平定以雍闓為首的武裝叛亂集團,恢復蜀國對南方的統治。諸葛亮採納參軍馬謖“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的戰略方針,兵分三路,大舉南征。

第一路由諸葛亮親自率主力從越嶲郡出擊,正面攻擊叛軍首領雍闓;第二路由李恢從益州郡出擊;第三路由馬忠從牂柯郡南下。這次進攻戰前工作做到位,目標明確,故而進展十分順利。在蜀軍凌厲的進攻下,叛軍大敗,雍闓與另一名叛軍首領高定全部戰死,其他人一鬨而散。

雍闓死後,其部將孟獲收攏殘兵敗將,負隅頑抗。由於孟獲在當地蠻族中有巨大的勢力與影響力,只要讓孟獲口服心服地歸順,其他蠻夷都會跟著歸順的。於是諸葛亮下了一條命令:在戰鬥中不能殺死孟獲,只能把他生擒。

於是便有七擒七縱孟獲的故事。孟獲七次被擒,他再頑固,也不能不佩服諸葛亮的耐心與寬容。最後一次獲釋,孟獲不走了,跪在諸葛亮面前叩首說:“公天威也,南人不復反也。”他終於被打動,真心歸順併發誓永不叛反。由於孟獲是叛軍中最有影響的首領,他的反正對徹底解決南中問題起到重要作用。

孟獲武裝集團投誠後,諸葛亮迅速挺進到滇池一線,兵鋒所至,無不望風而降。益州、永昌、牂柯、越嶲四郡的叛亂,至此全部平定。


由上所述,可見蜀漢自公元222年夷陵之敗後,先後爆發黃元之亂、雍闓之亂、孟獲之亂等,持續時間前後四年,蜀漢面臨極其嚴重的危機,故而諸葛亮稱之“益州疲弊”,原因在此。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2019-01-15

秦得蜀中而滅六國,是因為秦不僅有巴蜀之地,還有關中之地,而三國時期的蜀漢,僅僅只有一個巴蜀之地,連關中都打不進去,更加難以撼動天下。

巴蜀並非一開始就是天府之國,而是有一個逐漸完善的過程,在秦國治理巴蜀之前,蜀中並不算特別富庶。

戰國時都說蜀中富庶,秦國得蜀中奠定滅六國的基礎,而三國時諸葛亮卻說益州疲弊,這是為什麼?

戰國時期,秦惠文王令司馬錯攻伐當時的蜀國,將巴蜀及漢中全部納入秦國國土,自此巴蜀成為秦國的後院,當東方六國與秦國混戰成的幾百年間,作為秦國後院的巴蜀之地,沒有經受戰亂波及,而秦自商鞅變法後,在秦地實行變法,獎勵農耕,極大的調動了農業的發展,巴蜀之地由於得天獨到的自然環境,再加上秦國獎勵農耕的政策,農業得到很大的發展。

而秦國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都江堰興修水利,完美的解決了岷江水患,並建立了完善的農業用水灌溉工程,成都平原地形之利,秦國政策的獎勵,農業用水的解決,再真正讓巴蜀開始富庶起來,成為天府之國。

戰國時都說蜀中富庶,秦國得蜀中奠定滅六國的基礎,而三國時諸葛亮卻說益州疲弊,這是為什麼?

秦滅亡後,巴蜀成為劉邦的後院,在為劉邦爭奪天下時,提供了極大的後勤保障,成為劉邦統一天下的後院,在秦末農民起義及楚漢戰爭期間,也沒有經受戰亂的影響。

到了東漢末年,各地黃巾起義,導致中原大亂,而劉焉、劉璋父子治理下的益州,相對來說,比中原地區安寧,於是當時的長安三輔地區及與益州接壤的荊州地區,有大量的流民來到益州,尋求安寧,躲避戰亂,益州人口大增,而且由於生產力的發展,此時的成都平原已成為天下最大的糧倉,所以諸葛亮在隆中對說: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國。

到劉備奪取益州,佔據漢中,東據荊州時,蜀漢在劉備、諸葛亮的領導下實力達到頂峰,之後由於關羽失荊州、劉備敗夷陵,導致國力大大受損,蜀漢僅有益州一地,而為了興復漢室的大業,諸葛亮欲以益州為根據地,而大舉北伐。

戰國時都說蜀中富庶,秦國得蜀中奠定滅六國的基礎,而三國時諸葛亮卻說益州疲弊,這是為什麼?

這個時候的益州,早已不是後院基地,變成了戰場,年年征戰。首先是從212年開始,劉備與劉璋爭奪益州的戰爭,打了3年,以劉備佔據益州而結束。之後,劉備為了爭奪漢中,以益州為二線基地,與曹魏打了2年的漢中之戰,以劉備的慘勝告終。再後來,劉備傾盡蜀中精銳,東征孫權,進行夷陵之戰,打了一年多,以劉備的慘敗結束,到諸葛亮平定南中,準備北伐時,益州已經進行了多年的戰爭,已經導致了蜀中人力疲憊,民生凋敝,而諸葛亮也為了北伐進行了兩年多的準備,但此時的蜀中已經不是那個許多年前的天府之國了,飽受戰爭影響,所以諸葛亮才在出師表中說:益州疲敝

xiaoZ说史
2019-07-07

因為就算是富庶之地,用的多的,支出大於收入,自然就會“疲弊”。而《出師表》中面臨的就是這種長期使用得不到緩解的局面:

一、戰國時代的巴蜀之地。

秦朝於秦惠文王9年也就是公元前316年,由公孫錯伐蜀滅巴,取得勝利後,佔據了巴蜀之地。為秦朝的發展奠定了經濟基礎,也為其滅掉六國,統一建立中央集權的封建主義國家奠定了物質基礎。
戰國時都說蜀中富庶,秦國得蜀中奠定滅六國的基礎,而三國時諸葛亮卻說益州疲弊,這是為什麼?

從圖中可以看出,秦國不僅佔據著巴蜀之地,而且還擁有這現在陝西的全境並且這裡是秦朝的大本營,這就為巴蜀給秦朝提供物資提供了地理條件,這也是三國時的蜀漢所不具備的。

換言之,巴蜀之地納入秦朝的版圖之後,是完全得到保護的,在秦朝的庇廕下,自然發展就更穩定,產生良性循環,也更能為秦朝提供物資的幫助。

二、蜀漢時期巴蜀之地的境況

下面讓我們來看一看三國時,蜀漢的地理條件:

戰國時都說蜀中富庶,秦國得蜀中奠定滅六國的基礎,而三國時諸葛亮卻說益州疲弊,這是為什麼?

從上圖我們不難看出,蜀漢政權的確佔據著巴蜀之地,但也僅限於巴蜀之地了,整個向上的通道都掌握在曹魏手中,它的地理版圖根本無法和秦朝相比,也就是說蜀漢政權並不能像秦朝一樣給巴蜀這塊富饒之地提供保護。

另外,在《出師表》之後,諸葛亮進行了五次北伐,無論戰爭成功與否,讓我們記憶深刻的都有物資的運送,可見,受限於此時蜀漢政權的屬地範圍,其充足的糧草如何運送至前線,也是一個大問題。

三、益州疲弊既有外部因素也有內部鬥爭

戰國時都說蜀中富庶,秦國得蜀中奠定滅六國的基礎,而三國時諸葛亮卻說益州疲弊,這是為什麼?
劉備不顧大局,不顧群臣反對,執意舉兵攻打東吳,結果兵敗,氣死在了白帝城,這才有了白帝城託孤,更有了諸葛亮的“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的《出師表》,當然就會有“益州疲弊”了,因為剛剛在對東吳的戰爭中失敗,損耗必然不小,這是其一;

其二便是益州並不是蜀漢政權鐵板上的一塊,當年,劉備奪取益州以後,益州本土的豪族於蜀漢政權的高層也是矛盾重重,並不齊心。也就難說益州能提供多少力量了。

所以說,秦朝和蜀漢雖然都擁有巴蜀之地,但實際情況卻是千差萬別,也就導致了秦朝可以統一六國,而蜀漢不過苟延殘喘罷了!!!

大东北的小豆包
2019-08-07

秦國擁有巴蜀,而席捲天下,統一六國,劉邦據有巴蜀、漢中,而贏得楚漢戰爭的最終勝利,那麼劉備也佔據漢中、巴蜀,為什麼只能偏安西南一隅,最後雖有諸葛亮的六出祁山,但是終究二世而亡,為何會有如此的不同呢?

其實這裡秦國、西漢與蜀漢的最大區別在於關中,也就是陝西。

秦國之所席捲天下,吞併六國,劉邦能夠贏得楚漢戰爭的最後勝利,不僅僅是因為他們佔據巴蜀的富庶之地,更是因為他們牢牢的掌握著關中。戰國時都說蜀中富庶,秦國得蜀中奠定滅六國的基礎,而三國時諸葛亮卻說益州疲弊,這是為什麼?

坐擁巴蜀、漢中、關中的秦國最終統一天下

關中是形勝之地,人傑地靈,開發較早,而且秦人耐苦戰,有了巴蜀的糧食等物資上的支持,據有關中便可以如虎添翼,從西向東,東出函谷關,高屋建瓴的席捲天下,便可成就王圖霸業,但是僅僅佔據巴蜀之地,尤其在三國兩晉時期,巴蜀之地開發程度不高,那裡人口不多,經濟文化的發展相對於中原都偏於落後,尤其是巴蜀之地的特殊地形“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僅僅據有巴蜀,對外發展,特別艱難,光是糧秣運輸就是一大難題,除非據有關中,讓巴蜀作為大後方,否則單單是據有巴蜀之地,必然是難成大器。戰國時都說蜀中富庶,秦國得蜀中奠定滅六國的基礎,而三國時諸葛亮卻說益州疲弊,這是為什麼?

諸葛亮北伐路線其實走的還是當年劉邦進攻關中的路線

而且非常重要的另外一點是,在戰國時代,秦國除了佔有關中和巴蜀、漢中的地利之外,其他六國也是彼此之間矛盾不斷,秦國各個擊破,統一天下;劉邦佔據漢中、巴蜀之地時,項羽雖為西楚霸王,但是關中的三王實力不強,很快被劉邦擊敗,山東齊國、山西的趙國等地戰亂不休,項羽後防不穩,所以才為劉邦所乘。戰國時都說蜀中富庶,秦國得蜀中奠定滅六國的基礎,而三國時諸葛亮卻說益州疲弊,這是為什麼?

劉邦從漢中北進關中席捲天下的路線

三國時期的蜀漢,雖然佔據巴蜀、漢中,諸葛亮北伐中原的方向,也是首選關中的長安方向,z這和當年劉邦北進關中的路線如出一轍,只不過當初劉邦面對的是項羽在關中冊封的章邯、董蘙、司馬欣等不得關中人心的三王,而諸葛亮面對是已經統一北方的曹魏政權,所以諸葛亮的蜀漢軍隊基本上沒有佔據什麼便宜,更談上不佔據關中後,向東席捲天下了。

而且從漢中向北進攻強大的曹魏,蜀漢軍隊需要克服的益州千里運糧、運兵的難題,因為遲遲不能攻佔關中,所以偏安西南的巴蜀之地的蜀漢,相對於北方強大的曹魏,也就是“益州疲弊”了。

只不過對於蜀漢而言,蝸居與巴蜀之地,如果不進行北伐,則被北方政權滅亡是必然之事,如果北伐雖然困難重重,但還算是有成功的希望,所以諸葛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戰國時都說蜀中富庶,秦國得蜀中奠定滅六國的基礎,而三國時諸葛亮卻說益州疲弊,這是為什麼?

中國歷史的統一之戰,成功最多無非就是由西向東的出關中,向東席捲天下,亦或是自北向南,的統一,很少有由南向北的統一,而佔據巴蜀之地,統一全國更是歷史上從未出現過。

邓海春
2019-04-16

蜀地自古被稱為“天府之國”,沃野千里,水土豐饒,加之都江堰的存在,使得蜀地“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戰國時都說蜀中富庶,秦國得蜀中奠定滅六國的基礎,而三國時諸葛亮卻說益州疲弊,這是為什麼?

漢高祖劉邦正是從蜀地發家。後來他與項羽爭奪九州時,蜀地也為前線戰場提供了充足的糧草物資。可是後來,諸葛亮在千古名篇《出師表》中卻說:“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我們要了解蜀中的概念,它字面意思是指蜀地中部,也就是以成都為中心的四川省中部地區,後來泛指蜀地。

蜀中這個詞語,出自《華陽國志·劉先主志》,上面寫:“建安十九年,先主克蜀。蜀中豐富,盛樂置酒大會,饗食三軍。”劉備用蜀地的物資犒賞三軍,眉頭都不皺一下,說明當時的蜀地還是相當富饒的。而從建安十九年(215)劉備入蜀到諸葛亮北伐的建興六年(228),僅僅十三年,原本的天府之國就變成“疲弊”之地,這期間到底發生了什麼?

筆者的答案是征戰。戰國時都說蜀中富庶,秦國得蜀中奠定滅六國的基礎,而三國時諸葛亮卻說益州疲弊,這是為什麼?

這邊劉備剛拿下益州,那邊孫權便派來使臣,要求劉備信守承諾,歸還之前佔領的荊州,劉備則耍無賴,說要奪下涼州,再歸還荊州。孫權大怒,“乃遣呂蒙襲奪長沙、零陵、桂陽三郡。”你不給,我就自己來收回,劉備發兵增援荊州,從益州帶走了五萬兵馬。

眼看戰爭就要爆發,結果線報傳來,曹操擊敗張魯取得漢中,劉備不願陷入腹背受敵的狀況,只得同孫權議和,先歸還了江夏、長沙和桂陽,便匆匆帶著五萬兵馬回到益州。

那之後開始的才是真正的重頭戲,建安二十年(216),劉備和曹操在漢中展開激烈的爭奪戰。大小戰爭共歷時四年,劉備雖然奪下漢中,卻也元氣大傷。此時他的勢力範圍僅為益州、漢中和荊西三郡,荊州兵馬由關羽統領,基本沒有參與漢中的戰爭。也就是說,劉備打的這場漢中爭奪戰,幾乎全靠益州的人力和物力。

這還沒完,劉備剛登基的章武元年(221),為報關羽之仇,劉備盛怒之下調兵遣將,《三國演義》中甚至誇張的說,達到了七十萬之眾,按照史書調查,也應該是八萬至十數萬,對於關羽被襲後僅剩益州一地的劉備,這是個絕對不小的數字。後來的故事則廣為人知,蜀漢幾乎全軍覆沒,直接在益州青壯年人口登記冊上,減去了一個龐大的數字。戰國時都說蜀中富庶,秦國得蜀中奠定滅六國的基礎,而三國時諸葛亮卻說益州疲弊,這是為什麼?

昭烈帝劉備病逝永安宮,後主即位。然而還沒過多久,就爆發了南蠻動亂,為解決後顧之憂,諸葛亮趕緊又整頓兵馬南征。

南中之地炎熱潮溼,蛇蟲鼠蟻不計其數,加上動物屍體腐爛形成的瘴氣瀰漫,南下的遠征軍水土不服,害病者眾多。諸葛亮艱難之下才得以平息南蠻,班師回朝。戰國時都說蜀中富庶,秦國得蜀中奠定滅六國的基礎,而三國時諸葛亮卻說益州疲弊,這是為什麼?

蜀漢草創,雖然原本物產富饒,但架不住連續不斷的戰爭,於是在諸葛亮揮師北伐的時候,已然“疲弊”,到第二次北伐更是已經“民窮兵疲”,諸葛亮在《後出師表》中悲慼地寫道:“自臣到漢中,中間期年耳,然喪趙雲、陽群、馬玉、閻芝、丁立、白壽、劉郃、鄧銅等及曲長、屯將七十餘人,突將、無前、賨叟、青羌、散騎、武騎一千餘人。此皆數十年之內所糾合四方之精銳,非一州之所有;若複數年,則損三分之二也,當何以圖敵?”

光是中高級將領和精銳部隊,就損失如此慘重,何況普通的士兵,只在諸葛亮北伐的第一次,就損失瞭如此人力物力,加上連年的大小征戰,就算蜀中號稱是天府之國,也架不住這樣整啊。

由此可見戰爭對於人口和物資的巨大消耗,士兵的犧牲也導致了蜀漢後方的生產力不足,沒有青壯年男子耕作,物資糧草得不到補充,只能是越用越少。後來又過了好多年,逐漸平息了戰火,補充了男丁的蜀中才重新恢復生機與活力。沒有戰爭,就算偏遠落後的村莊,也是寧靜祥和;戰爭來臨,不管再繁華的城鎮,也會只剩斷壁殘垣。

无笔史官
2019-07-04

戰國的時候之所以說蜀中富庶,那是因為秦國具有關中,而蜀中給他提供的是糧草支援。蜀中富庶這種說法,在戰國的時候,很多情況,都是隻因為蜀郡可以源源不斷的為具有關中之地的秦國提供源源不斷的糧草支援。只有具有關中子弟的人口優勢和強大的蜀郡的耕地優勢,才能造就戰國時期所說的蜀中富庶這一情況的發生。戰國時都說蜀中富庶,秦國得蜀中奠定滅六國的基礎,而三國時諸葛亮卻說益州疲弊,這是為什麼?

而題目中所說的秦國的蜀中奠定滅六國的基礎,也是隻蜀中對秦國擴張提供良好的糧食支援和後勤補給,真正作戰的其實還是要靠人,什麼人呢?當然是秦國關中子弟那些人,富庶的蜀中只是為他們提供後勤和糧草,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才有了人們口中的蜀中富庶,秦國得蜀中而奠定滅六國的基礎,如果沒有關中之地作支撐,單單隻有一個富庶的蜀中而已,那下場可想而知。戰國時都說蜀中富庶,秦國得蜀中奠定滅六國的基礎,而三國時諸葛亮卻說益州疲弊,這是為什麼?

我們不管是看滅六國的歷史進程,還是漢並天下的歷史進程。都會發現巴蜀之地是富庶之地,都是因為基於那個統治者可以掌握關中之地。秦始皇就不用說了,秦國的大本營就在關中之地。我們說說劉邦,劉邦很多人都知道被項羽分封在巴蜀之地。劉邦是如何完成逆襲的呢?當然也是要先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利用當年先進入關中與關中父老約法三章的好感,拿下關中之後,他就有了源源不斷的兵源和後勤支援,這種情況下的蜀郡才是一個滅六國掃天下的富庶基礎。戰國時都說蜀中富庶,秦國得蜀中奠定滅六國的基礎,而三國時諸葛亮卻說益州疲弊,這是為什麼?

我們再來看題目當中說的三國時諸葛亮說益州疲敝,首先我們要明確一點,這句話出自哪裡?到底是不是諸葛亮說的?答案很明顯,這句話確實是諸葛亮說的。出自《出師表》,很多人都背過出師表,諸葛亮說的這句話,其實不全,完整的應該是“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戰國時都說蜀中富庶,秦國得蜀中奠定滅六國的基礎,而三國時諸葛亮卻說益州疲弊,這是為什麼?

這句話很容易翻譯成現代漢語,那就是說劉備創業(匡扶漢室)未半(沒有成功)而中途死亡,現在天下一分為三,我們國力是最弱小的,這種時候正是最危急的時候。

我們都看得出來諸葛亮說這句話的原因,完全是因為他拿的是蜀郡來和其他的兩個國家的國力進行對比。蜀郡疲憊完全是與其他兩國相比較而言,我們再來看當時的情況是什麼樣子的——劉備死後,劉備留下的這個攤子可以說是一個明明白白的爛攤子:蜀國和吳國的聯盟破裂、好不容易攢的大量軍隊喪失、大量優秀的軍政人才死亡或投降、荊州丟失...戰國時都說蜀中富庶,秦國得蜀中奠定滅六國的基礎,而三國時諸葛亮卻說益州疲弊,這是為什麼?

這種情況下他諸葛亮以益州自比蜀國,發出感慨說“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完全是情理之中,也是客觀情況。事實上,當初的隆中對所設想的根本不是出師表當時提到的這種情況。劉備集團所需要的進攻毫無疑問一定得是荊州,可現如今荊州已然喪失,本身就不具備人口優勢的一蜀國自然就更顯得劣勢。戰國時都說蜀中富庶,秦國得蜀中奠定滅六國的基礎,而三國時諸葛亮卻說益州疲弊,這是為什麼?

除此之外由於當時漢末大亂已然接近尾聲,吳國和魏國他們的國力都要比蜀國強,蜀國的休養生息的速度絕對趕不上吳國和魏國休養生息的速度,之前劉備進入蜀郡的時候,是因為蜀郡由於特殊的地理環境沒有受到太多漢末大亂的影響,所以在前期是很有優勢的,但是到了後期隨著漢末大亂的影響逐漸消退,按照其他兩個大國的人口恢復,諸葛亮感慨益州疲敝是必然的。

源稚生
2019-01-03

在我國,益州是漢地十三州之一。漢武帝設置的十三州(十三刺史部)之一,其最大範圍(三國時期)包含今四川,重慶,雲南,貴州,漢中大部分地區及緬甸北部,湖北河南小部分,治所在蜀郡的成都。
戰國時都說蜀中富庶,秦國得蜀中奠定滅六國的基礎,而三國時諸葛亮卻說益州疲弊,這是為什麼?

益州商業發達,秦時成都即已成為全國大都市,西漢時成都人口達到7.6萬戶,近40萬人,成為全國六大都市,那麼為何秦漢時富庶的益州,在諸葛亮北伐時卻說“益州疲敝”呢?

事實上,《隆中對》於益州的估計顯然是失之於過高。《隆中對》評價益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民殷國富",好像預料到取得了益州之後便徹底解決了軍餉民食的問題。實際上卻不是如此的。
戰國時都說蜀中富庶,秦國得蜀中奠定滅六國的基礎,而三國時諸葛亮卻說益州疲弊,這是為什麼?

本來益州的富庶已久為一般人所公認,尤其是在董卓之亂以後,中原各地殘破不堪,而益州一隅距離中原過遠,沒有受到中原兵災的影響,還保存著舊日的元氣,更是值得人們的羨慕,但是富庶也不是沒有條件的,人口的多寡常常會影響到食糧的充足與否。東漢末年,中原的亂離,愈顯得益州的安謐,因而成了中原人士避難的樂園。

劉備入蜀看似是開創新地盤,新根據地,事實上更像是尋找避難所。部曲的增多,使得益州本地人與僑姓人矛盾加劇,另一方面人口的增多當然要消耗大量的糧食,這不能不使益州的富庶為之減色。這種因為人口的超過飽和點而使糧食不足的情形,大概是諸葛亮在隆中對劉備陳述他的大計時所未曾預料到的事情。
戰國時都說蜀中富庶,秦國得蜀中奠定滅六國的基礎,而三國時諸葛亮卻說益州疲弊,這是為什麼?

當時遷徙到益州的僑民有許多都是達官將吏的部曲,這些部曲在軍事方面的意義遠超過於經濟方面的意義,所以他們都是消費者。況且蜀中對外,征戰頻仍,這行軍對壘,轉輸軍實,在在需要巨大的人力,蜀漢對於這方面常常感到不足,而有向外掠取的事實。

劉備人蜀前後,遷徙到益州的僑民雖多,對於農業並沒有什麼補助;後期的征戰頻仍,反使人口急劇的減少,而使農業愈趨於不振。在劉備初人益州的時候,益州的局面或者曾經有過小康的歲月,但這只是暫時的而非永久的。且其時劉璋初亡,益州未遭巨大的破壞,故不至於立感睏乏,然其時明眼的人士已漸體會到此種缺糧情形的嚴重。

法正的一再勸劉備北取漢中,就是因為這個緣故。後主即位,諸葛亮正厲兵秣馬,準備大舉北伐,卻偏偏於這個重要關頭,“務農殖穀,閉關息民”,“休土勸農唚。並且還以後主的詔令,“勸分務穡,以阜民財",這其中的消息當可不言而喻。
戰國時都說蜀中富庶,秦國得蜀中奠定滅六國的基礎,而三國時諸葛亮卻說益州疲弊,這是為什麼?

《出師表》說天下三分,益州疲敝,這是把益州和魏和吳那麼浩大的地盤做比較。而益州之疲,在於劉備入蜀、取漢中、東征等十年征戰,民力不太雄厚;之敝,則是地處邊陲,不比中原多人物俊傑。

隆中對的益州和出師表裡的益州雖是同一個益州,但其對蜀國的戰略地位卻不同了,前者裡它是荊州前線的重要後方,是蜀漢政權的一部分,後者裡它已經蜀漢所能擁有的全部,即使到這個時候,若僅求偏安防守,四川盆地的物產尚可滿足。奈何蜀漢在諸葛亮時期追求的不是偏安,而是北伐,六出祁山對魏國而言不過在帝國的邊緣試探,卻遠遠超出了益州物產所能承受的上限。
戰國時都說蜀中富庶,秦國得蜀中奠定滅六國的基礎,而三國時諸葛亮卻說益州疲弊,這是為什麼?

總而言之:隆中對是將益州提升到天下三分之中的一極的戰略地位,益州疲敝既有經濟原因也有政治原因。

谈古论金
2019-12-06

益州疲弊就是劉備、諸葛亮集團搞出來的。

劉璋時期的益州因為避開了戰亂在原有基礎上休養生息,堪稱富饒,諸葛亮在《隆中對》中也稱:

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

但是,經過劉備奪取蜀地而與劉璋作戰、劉備調動益州資源在漢中與曹操作戰、劉備在夷陵之戰慘敗、諸葛亮五月渡瀘南征孟獲,益州或者不在劉備集團手上而待攻取因此成了修羅場,要麼被綁在劉備集團的戰車上經受著竭澤而漁的遭遇。

劉備更發行直百五銖錢這樣的大面值虛幣盤剝蜀地百姓。

戰國時都說蜀中富庶,秦國得蜀中奠定滅六國的基礎,而三國時諸葛亮卻說益州疲弊,這是為什麼?

戰國時都說蜀中富庶,秦國得蜀中奠定滅六國的基礎,而三國時諸葛亮卻說益州疲弊,這是為什麼?

諸葛亮曾經上表向劉禪申報財產。

戰國時都說蜀中富庶,秦國得蜀中奠定滅六國的基礎,而三國時諸葛亮卻說益州疲弊,這是為什麼?

然而劉備定成都後,就給了諸葛亮如下的賞賜:

黃金500斤,白銀1000斤,銅錢5000萬,錦緞10000匹。

劉備正式登基後,又賞賜給諸葛亮80萬斛糧谷。

諸葛亮得到的這些賞賜,可以一輩子內有餘帛,外有贏財,不質疑武侯的高風亮節,那麼要麼是劉備口惠而實不至,要麼是因為益州疲弊,諸葛亮把這些私財都補貼公家了。

戰國時都說蜀中富庶,秦國得蜀中奠定滅六國的基礎,而三國時諸葛亮卻說益州疲弊,這是為什麼?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