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雲做雲計算那麼艱難,為什麼感覺後面其他公司都隨便就擁有了雲計算?

10 個回答
小商帮
2019-07-09

因為阿里雲在自主研發方面的投入遠高於其他的雲,也就是說,拿來主義的全盤使用國外技術的雲也叫雲,但全部東西都要依靠國外;自主研發核心技術的雲也叫雲,關鍵時刻自己能把控,並且更適合未來的技術路徑。


比如說,一開始阿里雲就在IT架構方面開啟了去IOE的道路(去掉IBM的小型機、Oracle數據庫、EMC存儲設備,代之以自己在開源軟件基礎上開發的系統。),現在的阿里數據庫PolarDB是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並且可以兼容主流的國外數據庫,並可以很方便的把國外數據庫的數據轉入PolarDB。這個工作意義非凡,一方面,自主的數據庫可以滿足阿里數據庫系統的自身需求(之前國外的數據庫已經不能滿足阿里高速發展中對於數據處理的要求,尤其是在雲上的處理方面,包括亞馬遜在內的企業也都開啟自身數據庫的研發,傳統數據庫廠家無法滿足要求),另外一方面,去IOE可以確保企業乃至國家的機密信息不會被國外公司所控制,有重大的戰略意義。目前,在阿里的帶領下,其他中國廠商也在跟進推出自主數據庫,但技術能力和成熟度方面與阿里有較大差距。


另外,阿里自研了飛天操作系統(Apsara),它可以將遍佈全球的百萬級服務器連成一臺超級計算機,以在線公共服務的方式為社會提供計算能力。這個工作從2009年啟動,到2013年,阿里雲成為世界上第一家對外提供5K雲計算服務能力的公司,至此,飛天系統達到了阿里雲的技術要求,此後,飛天系統不僅承擔阿里自身的需求,還通過MaxCompute的在線服務,讓小型公司花幾百元即可開始分析海量數據。飛天出現後,打破了多項世界紀錄,比如Sort Benchmark2015年排序競賽中,飛天用377秒完成100TB的數據排序,打破四項世界紀錄。2018年,中國電子信息技術年會上,阿里巴巴集團技術委員會主席王堅博士代表“飛天雲操作系統核心技術及產業化”項目接過科技進步特等獎的獎牌,這是該獎項設立15年以來,首次頒發的特等獎。


當前國內其他主要的雲是基於開源的OpenStack來開發的,而阿里是自主研發的,OpenStack的最大問題就在於只提供IaaS層功能,很多雲廠商為了拼湊功能往往會對多方產品、插件以及模塊進行拼湊,這樣所帶來最大的風險就是一旦雲平臺發生故障之後,對於問題的修復難度會迅速加大。尤其在政務雲中,使用基於開源的OpenStack來開發,會在將來存在非常大的隱患,而阿里雲提供了統一的交付、運維、升級等全棧雲平臺服務,非常好地解決了OpenStack只提供IaaS層功能的尷尬。這使得阿里雲在政務雲中處於技術領先的地位,尤其是安全性和安全隱患處理方面都大幅領先對手。當然,政務雲方面一言難盡,之前某部委招標阿里敗給華為後,阿里雲不服投訴,結果雖然相關部門承認“華為軟件投標文件中提供的部分認證證書不符合招標文件有關要求”,但華為雲仍然分數第一,阿里雲被直接駁回,連重新請權威第三方機構公平測試的機會都沒有,其中的問題只能呵呵。


總體而言,阿里雲在各個方面都在進行著自主研發的佈局和推進,很多方面比國內其他雲要早得多,難度也比拿來主義要大的多,相當於是開拓者。其他廠商現在是先拿來主義,然後在這個過程中借鑑阿里雲和國外其他雲的成功經驗,難度當然要小的多。比如支付寶在國家政策,技術等方面摸索了很多年,走通之後,財付通就可以不必走那麼多的彎路,直接模仿拷貝就行了。不過,雲方面各方面的創新比支付方面要難的多,模仿和拷貝也並不那麼容易。


當然,阿里雲離亞馬遜雲還有差距,不僅僅是市場份額,還有技術方面,海外市場拓展方面也存在差距,這與地緣政治也有關係。阿里雲要走向世界,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白志雅
2019-04-22

雲計算我不懂,但是題主講的情況我遇到很多。

第一、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舉個例子文案這個工作,我見過幾個土老闆,跟一個廣告公司的創意文案講,不就是幾個字麼,乾淨想出來,我馬上就要用。然後還說,就是一句話的事情,也不是讓你寫書,寫幾萬字。又說,媽的,幾個字就要幾萬塊,你們也太黑了!

我聽著就想笑,那幾個總監也苦笑連天。那個文案總監說起,如果是幾萬字的品牌故事,我馬上就可以提筆寫,如果是幾千字的,我需要列好提綱,然後開會討論。如果是幾百字,我們都是討論後定提綱,如果是幾個字一句話,我們可能不知道開多少次會才能定下來基調。

外行,看錶象,內行看核心,所以看什麼都簡單。

第二,就是基礎研究和基礎之上的研究,這是兩個領域。

就比如我們白志雅牙粉來講,研發,就是從最基礎開始研發,基礎材料不互相化學反應,不因為溼度空氣影響而變化甚至變質的基礎上才可以研究下一步。有了這些基本功能性基礎之後,才進一步在這個基礎上一點點的實驗。不要小看了這個基礎性工作,真是耗費了大量的時間。各種原材料選擇,配比,都是一點點實驗出來的。整整兩年多,數不清的實驗次數,最後,拿出來了一個基礎數據。這就是基礎配比。原材料確定,工藝確定等等一系列的東西。

在這個基礎上再研究,就輕鬆很多。但是,在外行人眼睛裡,不就是那點玩意麼,我真是懶得跟他們講。我只是舉個例子,我說,燈泡的發明,別的不講,就鎢絲的使用,就是不知道實驗了多少年,各種材料的試用,最終確定了鎢絲這個材料。可是,在沒有確定之前,誰又能知道?還不是靠著大量實驗來找到最理想的效果。

所以說,基礎性工作看著簡單,但是,確實是最耗費時間和精力的。

別人在這個實驗結果上繼續發揮,那是另一個層面的研發。

第三,人才的流動性。很多公司在基礎性研發已經有了結果。另一家公司把對方的人挖走,其實就是走了捷徑。挖人其實是最節約時間和成本的事情。所以,後來發展的公司為什麼可以迅速發展起來,其實就是利用了對方公司的人才。

追科技的风筝
2019-04-10

謝謝您的問題。阿里雲和其他雲有本質不同,但都是現實選擇。

國內只有兩種雲

目前國內雲服務有兩種。第一種,是阿里自主研發、自主可控的阿里雲,是從底層操作系統(飛天)研發起來的。第二種,是拿來的雲,是基於OpenStack等第三方軟件搭建的,如騰訊雲、華為雲等。前者需要巨大的技術投入,後者則輕鬆很多。

OpenStack類似於安卓。2010年,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聯合Rackspace這家雲服務企業,將合作研發的OpenStack雲計算管理平臺向全球共享,雲計算服務的門檻因此迅速降低。OpenStack相當於安卓系統,小米用安卓系統賣手機、華為騰訊用OpenStack做雲服務,都可以商業變現。由於門檻低、技術天花板也低,競爭非常激烈,華為和騰訊依靠的是集團化資源支撐,才能大浪淘沙生存下來。

謝謝您的問題。阿里雲和其他雲有本質不同,但都是現實選擇。

國內只有兩種雲

目前國內雲服務有兩種。第一種,是阿里自主研發、自主可控的阿里雲,是從底層操作系統(飛天)研發起來的。第二種,是拿來的雲,是基於OpenStack等第三方軟件搭建的,如騰訊雲、華為雲等。前者需要巨大的技術投入,後者則輕鬆很多。

OpenStack類似於安卓。2010年,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聯合Rackspace這家雲服務企業,將合作研發的OpenStack雲計算管理平臺向全球共享,雲計算服務的門檻因此迅速降低。OpenStack相當於安卓系統,小米用安卓系統賣手機、華為騰訊用OpenStack做雲服務,都可以商業變現。由於門檻低、技術天花板也低,競爭非常激烈,華為和騰訊依靠的是集團化資源支撐,才能大浪淘沙生存下來。

阿里雲有遠見和潛力。

阿里雲具有先發優勢。阿里雲的成功與王堅在馬雲面前極力爭取密切相關,與馬雲長遠的眼光與判斷有關。阿里雲也確實是阿里工程師的命換來的。2010年馬雲把阿里雲作為基礎設施服務,極力宣傳時,李彥宏和馬化騰都一笑而過,華為在當年雖然提出雲規劃,但看不到效果就擱淺了。9年之後,阿里雲跑在前面。

自主可控能走得更遠。阿里自主研發了雲操作系統飛天,開發了數據庫OceanBase、物聯網平臺Link人工智能 ET大腦等,正在研發AI芯片NPU。技術、產品和服務不斷迭代,有了核心競爭力,具有良好的系統性、兼容性、擴展性。阿里雲飛天雲操作系統經過了多年的商業實踐,政務、金融等核心業務已經上雲,經歷了天貓雙十一、遠程直播等考驗。飛天系統面向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服務於230多萬用戶,全球60%以上的客戶都將核心業務與數據交給前幾名雲服務廠商,他們都是自主研發的雲。所以,阿里雲的市場潛力還很大,在國內的規模也超過騰訊、華為。

謝謝您的問題。阿里雲和其他雲有本質不同,但都是現實選擇。

國內只有兩種雲

目前國內雲服務有兩種。第一種,是阿里自主研發、自主可控的阿里雲,是從底層操作系統(飛天)研發起來的。第二種,是拿來的雲,是基於OpenStack等第三方軟件搭建的,如騰訊雲、華為雲等。前者需要巨大的技術投入,後者則輕鬆很多。

OpenStack類似於安卓。2010年,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聯合Rackspace這家雲服務企業,將合作研發的OpenStack雲計算管理平臺向全球共享,雲計算服務的門檻因此迅速降低。OpenStack相當於安卓系統,小米用安卓系統賣手機、華為騰訊用OpenStack做雲服務,都可以商業變現。由於門檻低、技術天花板也低,競爭非常激烈,華為和騰訊依靠的是集團化資源支撐,才能大浪淘沙生存下來。

阿里雲有遠見和潛力。

阿里雲具有先發優勢。阿里雲的成功與王堅在馬雲面前極力爭取密切相關,與馬雲長遠的眼光與判斷有關。阿里雲也確實是阿里工程師的命換來的。2010年馬雲把阿里雲作為基礎設施服務,極力宣傳時,李彥宏和馬化騰都一笑而過,華為在當年雖然提出雲規劃,但看不到效果就擱淺了。9年之後,阿里雲跑在前面。

自主可控能走得更遠。阿里自主研發了雲操作系統飛天,開發了數據庫OceanBase、物聯網平臺Link人工智能 ET大腦等,正在研發AI芯片NPU。技術、產品和服務不斷迭代,有了核心競爭力,具有良好的系統性、兼容性、擴展性。阿里雲飛天雲操作系統經過了多年的商業實踐,政務、金融等核心業務已經上雲,經歷了天貓雙十一、遠程直播等考驗。飛天系統面向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服務於230多萬用戶,全球60%以上的客戶都將核心業務與數據交給前幾名雲服務廠商,他們都是自主研發的雲。所以,阿里雲的市場潛力還很大,在國內的規模也超過騰訊、華為。

兩種雲都是現實選擇

兩種雲的現實選擇。阿里是要站在技術制高點,華為、騰訊看到雲計算的變現潛力,才紛紛入局。說實話,OpenStack不太適應公有云,有版本混亂、功能不全、兼容協調不足等問題,但是從技術角度實現商業化、建設生態、滿足需求,是最快捷、最直接的選擇。從零起步,華為、騰訊時間耗不起、市場等不起,OpenStack很難用,但就像一個二手車,改造一下先開起來,服務自己的戰略。

拿來主義有硬傷。基於OpenStack的雲,缺乏核心技術支撐,難擴展、版本多、分支雜、穩定差、故障多,跨廠商遷移升級比較困難,軟件模塊出自多家,缺乏統一規劃和一致性,很多項目都成了“爛尾”。思科和 HP也拋棄OpenStack,退出公有云或者自主研發。而華為雲、騰訊雲還是基於OpenStack建設公有云,未來挑戰和機遇都很大。

謝謝您的問題。阿里雲和其他雲有本質不同,但都是現實選擇。

國內只有兩種雲

目前國內雲服務有兩種。第一種,是阿里自主研發、自主可控的阿里雲,是從底層操作系統(飛天)研發起來的。第二種,是拿來的雲,是基於OpenStack等第三方軟件搭建的,如騰訊雲、華為雲等。前者需要巨大的技術投入,後者則輕鬆很多。

OpenStack類似於安卓。2010年,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聯合Rackspace這家雲服務企業,將合作研發的OpenStack雲計算管理平臺向全球共享,雲計算服務的門檻因此迅速降低。OpenStack相當於安卓系統,小米用安卓系統賣手機、華為騰訊用OpenStack做雲服務,都可以商業變現。由於門檻低、技術天花板也低,競爭非常激烈,華為和騰訊依靠的是集團化資源支撐,才能大浪淘沙生存下來。

阿里雲有遠見和潛力。

阿里雲具有先發優勢。阿里雲的成功與王堅在馬雲面前極力爭取密切相關,與馬雲長遠的眼光與判斷有關。阿里雲也確實是阿里工程師的命換來的。2010年馬雲把阿里雲作為基礎設施服務,極力宣傳時,李彥宏和馬化騰都一笑而過,華為在當年雖然提出雲規劃,但看不到效果就擱淺了。9年之後,阿里雲跑在前面。

自主可控能走得更遠。阿里自主研發了雲操作系統飛天,開發了數據庫OceanBase、物聯網平臺Link人工智能 ET大腦等,正在研發AI芯片NPU。技術、產品和服務不斷迭代,有了核心競爭力,具有良好的系統性、兼容性、擴展性。阿里雲飛天雲操作系統經過了多年的商業實踐,政務、金融等核心業務已經上雲,經歷了天貓雙十一、遠程直播等考驗。飛天系統面向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服務於230多萬用戶,全球60%以上的客戶都將核心業務與數據交給前幾名雲服務廠商,他們都是自主研發的雲。所以,阿里雲的市場潛力還很大,在國內的規模也超過騰訊、華為。

兩種雲都是現實選擇

兩種雲的現實選擇。阿里是要站在技術制高點,華為、騰訊看到雲計算的變現潛力,才紛紛入局。說實話,OpenStack不太適應公有云,有版本混亂、功能不全、兼容協調不足等問題,但是從技術角度實現商業化、建設生態、滿足需求,是最快捷、最直接的選擇。從零起步,華為、騰訊時間耗不起、市場等不起,OpenStack很難用,但就像一個二手車,改造一下先開起來,服務自己的戰略。

拿來主義有硬傷。基於OpenStack的雲,缺乏核心技術支撐,難擴展、版本多、分支雜、穩定差、故障多,跨廠商遷移升級比較困難,軟件模塊出自多家,缺乏統一規劃和一致性,很多項目都成了“爛尾”。思科和 HP也拋棄OpenStack,退出公有云或者自主研發。而華為雲、騰訊雲還是基於OpenStack建設公有云,未來挑戰和機遇都很大。
歡迎關注,批評指正。

刘禅七号
2019-04-26

這麼說吧,就拿醫療來說。世界上,敢全民免費醫療的國家不多,連美國都不敢。其他免費醫療的大部分是歐洲小國,富得流油,而且人口不多,人均收入高。

然而,我們的鄰居——朝鮮,已經實行免費醫療了。當然了,朝鮮的醫療就好像題主說的隨便個公司就能有云計算一樣。有是有,但是質量差的不是一星半點了。

調侃一下來說,以我個人的經濟能力就可以負擔起全國人民的免費醫療,買一瓶消炎藥,倒進長江,不管你得啥病,去喝點長江水,治好治不好就跟我沒關係了,反正我是提供免費治療了。

當然了,你買倆雞蛋扔長江裡,也可以宣稱中國全國人民的雞蛋湯你免費承擔了。

大学生编程指南
2019-04-11

不得不佩服馬雲的遠見和魄力,記得在一次訪談中bat中談到雲計算,李彥宏說到雲計算就是新瓶裝老酒,馬化騰覺得這是一個方向但距離還是非常遙遠,短時間內很難實現,只有馬雲說非常看好雲計算,並且準備投入大的資金和精力去做這件事,在換來了今天阿里雲的輝煌,在國內牢牢佔據第一把交椅的位置,並且在全球也是前三名,而且最難能可貴的是自主研發的技術,所以後續的技術追蹤和突破都會顯得非常迅速。

不得不佩服馬雲的遠見和魄力,記得在一次訪談中bat中談到雲計算,李彥宏說到雲計算就是新瓶裝老酒,馬化騰覺得這是一個方向但距離還是非常遙遠,短時間內很難實現,只有馬雲說非常看好雲計算,並且準備投入大的資金和精力去做這件事,在換來了今天阿里雲的輝煌,在國內牢牢佔據第一把交椅的位置,並且在全球也是前三名,而且最難能可貴的是自主研發的技術,所以後續的技術追蹤和突破都會顯得非常迅速。

可能做過程序員的都有著這種感覺,如果一個大的框架都是自己寫的修改或者重構起來就會變得非常迅速,但在構造建構以及早期的功能開發上會有很大的困難,作為阿里有資金實力支撐的公司,做了一件讓人覺得非常信服的事情,現在很多國內的程序員直接拿到國外開源的代碼就開始做功能了,東西一般出的都是非常快,一旦出現大的技術難點解決起來就會比較費勁,畢竟不是作者的設計思路,最後只能硬著頭皮向前進。

不得不佩服馬雲的遠見和魄力,記得在一次訪談中bat中談到雲計算,李彥宏說到雲計算就是新瓶裝老酒,馬化騰覺得這是一個方向但距離還是非常遙遠,短時間內很難實現,只有馬雲說非常看好雲計算,並且準備投入大的資金和精力去做這件事,在換來了今天阿里雲的輝煌,在國內牢牢佔據第一把交椅的位置,並且在全球也是前三名,而且最難能可貴的是自主研發的技術,所以後續的技術追蹤和突破都會顯得非常迅速。

可能做過程序員的都有著這種感覺,如果一個大的框架都是自己寫的修改或者重構起來就會變得非常迅速,但在構造建構以及早期的功能開發上會有很大的困難,作為阿里有資金實力支撐的公司,做了一件讓人覺得非常信服的事情,現在很多國內的程序員直接拿到國外開源的代碼就開始做功能了,東西一般出的都是非常快,一旦出現大的技術難點解決起來就會比較費勁,畢竟不是作者的設計思路,最後只能硬著頭皮向前進。

先舉個簡單的例子,曾經給一個客戶部署雲服務用的是電信雲的服務器,這種配置基本上和阿里雲的配置一樣但軟件運行狀態比阿里雲的差距非常遠,最後建議客戶把服務器給遷移了,雖然現在很多公司都有但真正做到什麼效果差距還是有非常大的差距。任何技術的成熟都需要一個長期的積累期,阿里雲在市場在市場還沒成熟的時候就加大投入導致導致最後形成技術壁壘,現在擁有云技術的公司大有人在,但真正在市場上佔有絕對話語權的還是阿里雲。

不得不佩服馬雲的遠見和魄力,記得在一次訪談中bat中談到雲計算,李彥宏說到雲計算就是新瓶裝老酒,馬化騰覺得這是一個方向但距離還是非常遙遠,短時間內很難實現,只有馬雲說非常看好雲計算,並且準備投入大的資金和精力去做這件事,在換來了今天阿里雲的輝煌,在國內牢牢佔據第一把交椅的位置,並且在全球也是前三名,而且最難能可貴的是自主研發的技術,所以後續的技術追蹤和突破都會顯得非常迅速。

可能做過程序員的都有著這種感覺,如果一個大的框架都是自己寫的修改或者重構起來就會變得非常迅速,但在構造建構以及早期的功能開發上會有很大的困難,作為阿里有資金實力支撐的公司,做了一件讓人覺得非常信服的事情,現在很多國內的程序員直接拿到國外開源的代碼就開始做功能了,東西一般出的都是非常快,一旦出現大的技術難點解決起來就會比較費勁,畢竟不是作者的設計思路,最後只能硬著頭皮向前進。

先舉個簡單的例子,曾經給一個客戶部署雲服務用的是電信雲的服務器,這種配置基本上和阿里雲的配置一樣但軟件運行狀態比阿里雲的差距非常遠,最後建議客戶把服務器給遷移了,雖然現在很多公司都有但真正做到什麼效果差距還是有非常大的差距。任何技術的成熟都需要一個長期的積累期,阿里雲在市場在市場還沒成熟的時候就加大投入導致導致最後形成技術壁壘,現在擁有云技術的公司大有人在,但真正在市場上佔有絕對話語權的還是阿里雲。

現在國內的bat幾家巨頭都開始研發技術含量高的系統,主要隨著市場紅利期的演化,想要保持持續的市場競爭力技術上必須有技術壁壘,無論從什麼程度上講阿里雲在設計之初採用自己自主研發還是非常具有魄力,難點幾乎都在前期的攻關期,從頭設計一個軟件需要的是經驗的積累,做過程序員的都有這種經歷,在項目開發初期如果是自己寫的代碼解決問題會非常順暢,但在實現功能的時候時間長就顯得比較費勁,如果直接拿過來開源的代碼直接使用,在短時間內就能上線使用,但想在這個基礎上進行功能的深層次定製需要的時間也是非常費勁,而且還可能有未知的風險畢竟裡面有多少坑,拿到的代碼是不是已經包含著很多問題,但只能通過時間來驗證,不確定因素會很多,而且進行大規模的調整的時候效率普遍沒有直接寫的代碼來的快速。直接用開源是個雙刃劍,來得快解決問題顯得比較緩慢。

不得不佩服馬雲的遠見和魄力,記得在一次訪談中bat中談到雲計算,李彥宏說到雲計算就是新瓶裝老酒,馬化騰覺得這是一個方向但距離還是非常遙遠,短時間內很難實現,只有馬雲說非常看好雲計算,並且準備投入大的資金和精力去做這件事,在換來了今天阿里雲的輝煌,在國內牢牢佔據第一把交椅的位置,並且在全球也是前三名,而且最難能可貴的是自主研發的技術,所以後續的技術追蹤和突破都會顯得非常迅速。

可能做過程序員的都有著這種感覺,如果一個大的框架都是自己寫的修改或者重構起來就會變得非常迅速,但在構造建構以及早期的功能開發上會有很大的困難,作為阿里有資金實力支撐的公司,做了一件讓人覺得非常信服的事情,現在很多國內的程序員直接拿到國外開源的代碼就開始做功能了,東西一般出的都是非常快,一旦出現大的技術難點解決起來就會比較費勁,畢竟不是作者的設計思路,最後只能硬著頭皮向前進。

先舉個簡單的例子,曾經給一個客戶部署雲服務用的是電信雲的服務器,這種配置基本上和阿里雲的配置一樣但軟件運行狀態比阿里雲的差距非常遠,最後建議客戶把服務器給遷移了,雖然現在很多公司都有但真正做到什麼效果差距還是有非常大的差距。任何技術的成熟都需要一個長期的積累期,阿里雲在市場在市場還沒成熟的時候就加大投入導致導致最後形成技術壁壘,現在擁有云技術的公司大有人在,但真正在市場上佔有絕對話語權的還是阿里雲。

現在國內的bat幾家巨頭都開始研發技術含量高的系統,主要隨著市場紅利期的演化,想要保持持續的市場競爭力技術上必須有技術壁壘,無論從什麼程度上講阿里雲在設計之初採用自己自主研發還是非常具有魄力,難點幾乎都在前期的攻關期,從頭設計一個軟件需要的是經驗的積累,做過程序員的都有這種經歷,在項目開發初期如果是自己寫的代碼解決問題會非常順暢,但在實現功能的時候時間長就顯得比較費勁,如果直接拿過來開源的代碼直接使用,在短時間內就能上線使用,但想在這個基礎上進行功能的深層次定製需要的時間也是非常費勁,而且還可能有未知的風險畢竟裡面有多少坑,拿到的代碼是不是已經包含著很多問題,但只能通過時間來驗證,不確定因素會很多,而且進行大規模的調整的時候效率普遍沒有直接寫的代碼來的快速。直接用開源是個雙刃劍,來得快解決問題顯得比較緩慢。

雖然現在很多公司很快就開發出對應的雲計算,絕大部分還是直接開源代碼研究然後實施,所以在時間上以及技術積累上都存在非常大的差異。

希望能幫到你。

智慧城市研究
2019-04-11

首先,雲計算確實是一筆沉重的資產投資。雲計算需要計算機房,機櫃,專用線,海底電纜等。這些資產很重,需要長期的人員操作和維護,所以它真的很貴。

縱觀全球,前幾的雲計算供應商,AWS,AZURE和ALIBABA都是非常重要的參與者,他們擁有足夠的資金,他們擁有足夠的技術實力,亞馬遜擁有電子商務的基礎。微軟憑藉世界頂級的軟件架構基礎,阿里巴巴雲擁有淘寶多年積累的電子商務技術實力,具有經濟條件和技術條件。

在後期,IDC供應商轉變為雲計算並且還擁有計算機房的基礎。然而,畢竟技術有限,投資有限,因此規模不大。在後來的初創公司中,雲更成功,UCloud和Qingyun。研發實力足夠強大,技術實力開始,融資成功,很快成為某些領域的獨角獸。

因此,雲計算不是一個隨便做的公司,雲計算是一項重要的資產和技術生活。

沧丘先生
2019-06-11

阿里雲的技術是自己從零開始搭建的,而其它雲廠商是直接使用的OpenStack的技術。

因為上述原因,萬事開頭難,所以阿里的雲事業格外艱難。而其它雲廠商做的相對容易。

那麼為什麼阿里不使用OpenStack技術而選擇自主研發的“飛天”系統呢呢,還要從下面的故事說起。

阿里雲的技術是自己從零開始搭建的,而其它雲廠商是直接使用的OpenStack的技術。

因為上述原因,萬事開頭難,所以阿里的雲事業格外艱難。而其它雲廠商做的相對容易。

那麼為什麼阿里不使用OpenStack技術而選擇自主研發的“飛天”系統呢呢,還要從下面的故事說起。

OpenStack是一個由NASA(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和Rackspace合作研發的開源雲計算管理平臺,但近年來市場不斷萎縮,就連NASA也轉投到亞馬遜的AWS雲計算了。隨後的5年Rackspace、惠普、思科、英特爾等大廠也先後放棄OpenStack。可以說OpenStack正在被科技巨頭放棄,究其原因:OpenStack系統的不同模塊,是由不同的廠商編寫,大家思路都不一樣。生搬硬套,拼在一起也能用,但是穩定性堪憂,又嚴重限制了後續可擴展空間。

阿里雲的技術是自己從零開始搭建的,而其它雲廠商是直接使用的OpenStack的技術。

因為上述原因,萬事開頭難,所以阿里的雲事業格外艱難。而其它雲廠商做的相對容易。

那麼為什麼阿里不使用OpenStack技術而選擇自主研發的“飛天”系統呢呢,還要從下面的故事說起。

OpenStack是一個由NASA(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和Rackspace合作研發的開源雲計算管理平臺,但近年來市場不斷萎縮,就連NASA也轉投到亞馬遜的AWS雲計算了。隨後的5年Rackspace、惠普、思科、英特爾等大廠也先後放棄OpenStack。可以說OpenStack正在被科技巨頭放棄,究其原因:OpenStack系統的不同模塊,是由不同的廠商編寫,大家思路都不一樣。生搬硬套,拼在一起也能用,但是穩定性堪憂,又嚴重限制了後續可擴展空間。

所以,阿里才會痛下決定,自己研發雲計算系統。有人把OpenStack比喻成安卓,而阿里是自己研發了一個IOS。的確有些相似性,不過不同的是,安卓仍然是谷歌的業務重心之一,而且設計前是經過統一規劃的,目前還在不斷的升級。這一點就比OpenStack的處境,好了不知道多少倍。

而國內的雲計算普遍起步較晚,大多選擇了OpenStack的捷徑,試圖實現技術的對齊與市場的爭奪。這其中包括騰訊、華為等巨頭。

兩個選擇的區別就是先難後易(阿里雲)與先易後難(使用OpenStack平臺)的區別,這一次我佔邊阿里雲。

阿里雲的技術是自己從零開始搭建的,而其它雲廠商是直接使用的OpenStack的技術。

因為上述原因,萬事開頭難,所以阿里的雲事業格外艱難。而其它雲廠商做的相對容易。

那麼為什麼阿里不使用OpenStack技術而選擇自主研發的“飛天”系統呢呢,還要從下面的故事說起。

OpenStack是一個由NASA(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和Rackspace合作研發的開源雲計算管理平臺,但近年來市場不斷萎縮,就連NASA也轉投到亞馬遜的AWS雲計算了。隨後的5年Rackspace、惠普、思科、英特爾等大廠也先後放棄OpenStack。可以說OpenStack正在被科技巨頭放棄,究其原因:OpenStack系統的不同模塊,是由不同的廠商編寫,大家思路都不一樣。生搬硬套,拼在一起也能用,但是穩定性堪憂,又嚴重限制了後續可擴展空間。

所以,阿里才會痛下決定,自己研發雲計算系統。有人把OpenStack比喻成安卓,而阿里是自己研發了一個IOS。的確有些相似性,不過不同的是,安卓仍然是谷歌的業務重心之一,而且設計前是經過統一規劃的,目前還在不斷的升級。這一點就比OpenStack的處境,好了不知道多少倍。

而國內的雲計算普遍起步較晚,大多選擇了OpenStack的捷徑,試圖實現技術的對齊與市場的爭奪。這其中包括騰訊、華為等巨頭。

兩個選擇的區別就是先難後易(阿里雲)與先易後難(使用OpenStack平臺)的區別,這一次我佔邊阿里雲。

阿ken仔
2019-04-10

現在說起雲計算這個概念,大家沒有太大的分歧,很容易達成一致。十年前可不是這樣,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看法,少有共識。

現在說起雲計算這個概念,大家沒有太大的分歧,很容易達成一致。十年前可不是這樣,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看法,少有共識。

要知道,阿里雲是國內第一個自主研發雲計算操作系統的廠商,而其他廠商更多地是基於OpenStack來構建的公有云產品線,而這也就是自主研發的雲與拿來主義雲的區別。想必大家也明白,自己從頭開始研發,實現從0到1飛躍的過程,自然比直接接入其他系統要艱難複雜得多。

因為OpenStack本身的固有缺陷,以及無法實現與時俱進,包括 Rackspace、思科和 HP等老牌2B企業都紛紛脫離了OpenStack轉投AWS懷抱,或者退出公共有云市場。在如今的美國市場,基於OpenStack構建的公有云基本已經消失。

但像華為雲、騰訊雲這樣的廠商繼續依賴OpenStack構建公有云,未來可想而知。

現在說起雲計算這個概念,大家沒有太大的分歧,很容易達成一致。十年前可不是這樣,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看法,少有共識。

要知道,阿里雲是國內第一個自主研發雲計算操作系統的廠商,而其他廠商更多地是基於OpenStack來構建的公有云產品線,而這也就是自主研發的雲與拿來主義雲的區別。想必大家也明白,自己從頭開始研發,實現從0到1飛躍的過程,自然比直接接入其他系統要艱難複雜得多。

因為OpenStack本身的固有缺陷,以及無法實現與時俱進,包括 Rackspace、思科和 HP等老牌2B企業都紛紛脫離了OpenStack轉投AWS懷抱,或者退出公共有云市場。在如今的美國市場,基於OpenStack構建的公有云基本已經消失。

但像華為雲、騰訊雲這樣的廠商繼續依賴OpenStack構建公有云,未來可想而知。

除了在雲計算的自主研發方面有著不同的見解和堅持,阿里雲和國內其他雲廠商的戰略定位也有所不同。在最近一次的阿里雲北京峰會,阿里雲總裁張建鋒就表示“未來阿里巴巴100%的業務要跑到公共雲上” “未來阿里巴巴的所有技術輸出、產品輸出、2B的服務都要通過阿里雲”。

這無疑是在再次宣佈阿里巴巴將雲的發展視為企業戰略的重心,整個阿里巴巴經濟體都會在雲的基礎上統一,相反華為雲等其他雲對於雲的發展還處於摸索階段。

現在說起雲計算這個概念,大家沒有太大的分歧,很容易達成一致。十年前可不是這樣,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看法,少有共識。

要知道,阿里雲是國內第一個自主研發雲計算操作系統的廠商,而其他廠商更多地是基於OpenStack來構建的公有云產品線,而這也就是自主研發的雲與拿來主義雲的區別。想必大家也明白,自己從頭開始研發,實現從0到1飛躍的過程,自然比直接接入其他系統要艱難複雜得多。

因為OpenStack本身的固有缺陷,以及無法實現與時俱進,包括 Rackspace、思科和 HP等老牌2B企業都紛紛脫離了OpenStack轉投AWS懷抱,或者退出公共有云市場。在如今的美國市場,基於OpenStack構建的公有云基本已經消失。

但像華為雲、騰訊雲這樣的廠商繼續依賴OpenStack構建公有云,未來可想而知。

除了在雲計算的自主研發方面有著不同的見解和堅持,阿里雲和國內其他雲廠商的戰略定位也有所不同。在最近一次的阿里雲北京峰會,阿里雲總裁張建鋒就表示“未來阿里巴巴100%的業務要跑到公共雲上” “未來阿里巴巴的所有技術輸出、產品輸出、2B的服務都要通過阿里雲”。

這無疑是在再次宣佈阿里巴巴將雲的發展視為企業戰略的重心,整個阿里巴巴經濟體都會在雲的基礎上統一,相反華為雲等其他雲對於雲的發展還處於摸索階段。

相對而言,阿里雲更加穩紮穩打,十年時間一步步形成現在的規模。一開始堅持自主研發,從2009年發展至今,投入了數不清的人力、財力,擁有飛天、神龍雲服務器、POLARDB雲原生數據庫等核心科技成果,真正掌握了技術的主動權。

現在說起雲計算這個概念,大家沒有太大的分歧,很容易達成一致。十年前可不是這樣,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看法,少有共識。

要知道,阿里雲是國內第一個自主研發雲計算操作系統的廠商,而其他廠商更多地是基於OpenStack來構建的公有云產品線,而這也就是自主研發的雲與拿來主義雲的區別。想必大家也明白,自己從頭開始研發,實現從0到1飛躍的過程,自然比直接接入其他系統要艱難複雜得多。

因為OpenStack本身的固有缺陷,以及無法實現與時俱進,包括 Rackspace、思科和 HP等老牌2B企業都紛紛脫離了OpenStack轉投AWS懷抱,或者退出公共有云市場。在如今的美國市場,基於OpenStack構建的公有云基本已經消失。

但像華為雲、騰訊雲這樣的廠商繼續依賴OpenStack構建公有云,未來可想而知。

除了在雲計算的自主研發方面有著不同的見解和堅持,阿里雲和國內其他雲廠商的戰略定位也有所不同。在最近一次的阿里雲北京峰會,阿里雲總裁張建鋒就表示“未來阿里巴巴100%的業務要跑到公共雲上” “未來阿里巴巴的所有技術輸出、產品輸出、2B的服務都要通過阿里雲”。

這無疑是在再次宣佈阿里巴巴將雲的發展視為企業戰略的重心,整個阿里巴巴經濟體都會在雲的基礎上統一,相反華為雲等其他雲對於雲的發展還處於摸索階段。

相對而言,阿里雲更加穩紮穩打,十年時間一步步形成現在的規模。一開始堅持自主研發,從2009年發展至今,投入了數不清的人力、財力,擁有飛天、神龍雲服務器、POLARDB雲原生數據庫等核心科技成果,真正掌握了技術的主動權。

不僅如此,阿里雲還有著清晰的戰略,從逐步實現全球化進程,到實現產業AI的深度落地,阿里雲不斷進階。再加上阿里巴巴整個生態體系作為強有力的支撐,阿里雲穩坐國內雲計算市場頭把交椅。

華為雲則從開源雲入手,看似上手快,也就是題主說的感覺很輕鬆就擁有了雲計算,但是發展到一定階段,就有了束縛。比如在openstack的技術平臺上,因為openstack的原理不支持容器,導致華為雲無法立刻投入。但如果又一切從頭來過,各種成本令華為雲難以承受,想必這也是此前華為雲總裁迴應“拿來主義雲”表示堅定支持OpenStack的原因。

現在說起雲計算這個概念,大家沒有太大的分歧,很容易達成一致。十年前可不是這樣,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看法,少有共識。

要知道,阿里雲是國內第一個自主研發雲計算操作系統的廠商,而其他廠商更多地是基於OpenStack來構建的公有云產品線,而這也就是自主研發的雲與拿來主義雲的區別。想必大家也明白,自己從頭開始研發,實現從0到1飛躍的過程,自然比直接接入其他系統要艱難複雜得多。

因為OpenStack本身的固有缺陷,以及無法實現與時俱進,包括 Rackspace、思科和 HP等老牌2B企業都紛紛脫離了OpenStack轉投AWS懷抱,或者退出公共有云市場。在如今的美國市場,基於OpenStack構建的公有云基本已經消失。

但像華為雲、騰訊雲這樣的廠商繼續依賴OpenStack構建公有云,未來可想而知。

除了在雲計算的自主研發方面有著不同的見解和堅持,阿里雲和國內其他雲廠商的戰略定位也有所不同。在最近一次的阿里雲北京峰會,阿里雲總裁張建鋒就表示“未來阿里巴巴100%的業務要跑到公共雲上” “未來阿里巴巴的所有技術輸出、產品輸出、2B的服務都要通過阿里雲”。

這無疑是在再次宣佈阿里巴巴將雲的發展視為企業戰略的重心,整個阿里巴巴經濟體都會在雲的基礎上統一,相反華為雲等其他雲對於雲的發展還處於摸索階段。

相對而言,阿里雲更加穩紮穩打,十年時間一步步形成現在的規模。一開始堅持自主研發,從2009年發展至今,投入了數不清的人力、財力,擁有飛天、神龍雲服務器、POLARDB雲原生數據庫等核心科技成果,真正掌握了技術的主動權。

不僅如此,阿里雲還有著清晰的戰略,從逐步實現全球化進程,到實現產業AI的深度落地,阿里雲不斷進階。再加上阿里巴巴整個生態體系作為強有力的支撐,阿里雲穩坐國內雲計算市場頭把交椅。

華為雲則從開源雲入手,看似上手快,也就是題主說的感覺很輕鬆就擁有了雲計算,但是發展到一定階段,就有了束縛。比如在openstack的技術平臺上,因為openstack的原理不支持容器,導致華為雲無法立刻投入。但如果又一切從頭來過,各種成本令華為雲難以承受,想必這也是此前華為雲總裁迴應“拿來主義雲”表示堅定支持OpenStack的原因。

目前,飛天現在的集群規模已經超過了一萬臺,而因為技術限制更偏向私有云市場的華為雲,估計單個集群規模都在1000臺左右,而阿里雲可能早在2012年就達到了這樣的規模。

這事兒你怎麼看,我們評論區見。

小x全栈工程师
2019-06-16

擁有云計算這裡包含了幾個要素,虛擬化的核心技術,雲主機的管理能力,雲計算的市場銷售。

一些公司擁有其中一部分能力,也算擁有了雲計算,例如虛擬化的核心技術,除了微軟,基本上很多雲主機都是採用kvm的方式去實現虛擬化,kvm都是開源現成的組件,雲主機提供廠商其實就是做了一層封裝,開發管理界面設計,計費系統,配套存儲,網絡等組件;這工作可大可小,小至幾十臺節點,多至上百萬節點。

寫一套腳本通過qemu啟動kvm,一個普通的運維工程師都能在一臺不錯主機上搭建起一套虛擬雲主機滿足一個小微企業的需求,而管理上百萬臺雲主機就是考量一家公司的運維能力,例如騰訊本來就擁有管理這種大型互聯網業務集群的能力,因此騰訊也可以比較輕易進入這個領域,一些公司在雲計算時代之前就要打理很多服務器,在雲計算技術成熟的時代,他們也可以搭建這樣的環境自用。

用户92458812762
2019-06-21

首先很榮幸能夠為大家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下面我為大家分享,我個人對這個問題的看法與意見,希望我的回答能給大家帶來幫助,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


第一、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舉個例子文案這個工作,我見過幾個土老闆,跟一個廣告公司的創意文案講,不就是幾個字麼,乾淨想出來,我馬上就要用。然後還說,就是一句話的事情,也不是讓你寫書,寫幾萬字。又說,媽的,幾個字就要幾萬塊,你們也太黑了!

我聽著就想笑,那幾個總監也苦笑連天。那個文案總監說起,如果是幾萬字的品牌故事,我馬上就可以提筆寫,如果是幾千字的,我需要列好提綱,然後開會討論。如果是幾百字,我們都是討論後定提綱,如果是幾個字一句話,我們可能不知道開多少次會才能定下來基調。

外行,看錶象,內行看核心,所以看什麼都簡單。

第二,就是基礎研究和基礎之上的研究,這是兩個領域。

就比如我們白志雅牙粉來講,研發,就是從最基礎開始研發,基礎材料不互相化學反應,不因為溼度空氣影響而變化甚至變質的基礎上才可以研究下一步。有了這些基本功能性基礎之後,才進一步在這個基礎上一點點的實驗。不要小看了這個基礎性工作,真是耗費了大量的時間。各種原材料選擇,配比,都是一點點實驗出來的。整整兩年多,數不清的實驗次數,最後,拿出來了一個基礎數據。這就是基礎配比。原材料確定,工藝確定等等一系列的東西。

在這個基礎上再研究,就輕鬆很多。但是,在外行人眼睛裡,不就是那點玩意麼,我真是懶得跟他們講。我只是舉個例子,我說,燈泡的發明,別的不講,就鎢絲的使用,就是不知道實驗了多少年,各種材料的試用,最終確定了鎢絲這個材料。可是,在沒有確定之前,誰又能知道?還不是靠著大量實驗來找到最理想的效果。


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還望一起評論出來共同討論這話題。

我最後在這裡,祝大家生活愉快每天開開心心工作快快樂樂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萬事興,年年發大財,生意興隆,謝謝!

首先很榮幸能夠為大家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下面我為大家分享,我個人對這個問題的看法與意見,希望我的回答能給大家帶來幫助,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


第一、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舉個例子文案這個工作,我見過幾個土老闆,跟一個廣告公司的創意文案講,不就是幾個字麼,乾淨想出來,我馬上就要用。然後還說,就是一句話的事情,也不是讓你寫書,寫幾萬字。又說,媽的,幾個字就要幾萬塊,你們也太黑了!

我聽著就想笑,那幾個總監也苦笑連天。那個文案總監說起,如果是幾萬字的品牌故事,我馬上就可以提筆寫,如果是幾千字的,我需要列好提綱,然後開會討論。如果是幾百字,我們都是討論後定提綱,如果是幾個字一句話,我們可能不知道開多少次會才能定下來基調。

外行,看錶象,內行看核心,所以看什麼都簡單。

第二,就是基礎研究和基礎之上的研究,這是兩個領域。

就比如我們白志雅牙粉來講,研發,就是從最基礎開始研發,基礎材料不互相化學反應,不因為溼度空氣影響而變化甚至變質的基礎上才可以研究下一步。有了這些基本功能性基礎之後,才進一步在這個基礎上一點點的實驗。不要小看了這個基礎性工作,真是耗費了大量的時間。各種原材料選擇,配比,都是一點點實驗出來的。整整兩年多,數不清的實驗次數,最後,拿出來了一個基礎數據。這就是基礎配比。原材料確定,工藝確定等等一系列的東西。

在這個基礎上再研究,就輕鬆很多。但是,在外行人眼睛裡,不就是那點玩意麼,我真是懶得跟他們講。我只是舉個例子,我說,燈泡的發明,別的不講,就鎢絲的使用,就是不知道實驗了多少年,各種材料的試用,最終確定了鎢絲這個材料。可是,在沒有確定之前,誰又能知道?還不是靠著大量實驗來找到最理想的效果。


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還望一起評論出來共同討論這話題。

我最後在這裡,祝大家生活愉快每天開開心心工作快快樂樂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萬事興,年年發大財,生意興隆,謝謝!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