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 唐伯虎國畫真跡 現世
重磅 唐伯虎國畫真跡 現世
重磅 唐伯虎國畫真跡 現世
重磅 唐伯虎國畫真跡 現世
重磅 唐伯虎國畫真跡 現世
重磅 唐伯虎國畫真跡 現世
重磅 唐伯虎國畫真跡 現世
重磅 唐伯虎國畫真跡 現世
重磅 唐伯虎國畫真跡 現世
重磅 唐伯虎國畫真跡 現世
重磅 唐伯虎國畫真跡 現世
重磅 唐伯虎國畫真跡 現世
重磅 唐伯虎國畫真跡 現世
重磅 唐伯虎國畫真跡 現世
重磅 唐伯虎國畫真跡 現世
重磅 唐伯虎國畫真跡 現世
重磅 唐伯虎國畫真跡 現世
重磅 唐伯虎國畫真跡 現世
重磅 唐伯虎國畫真跡 現世
重磅 唐伯虎國畫真跡 現世
重磅 唐伯虎國畫真跡 現世
重磅 唐伯虎國畫真跡 現世
重磅 唐伯虎國畫真跡 現世
重磅 唐伯虎國畫真跡 現世
重磅 唐伯虎國畫真跡 現世
重磅 唐伯虎國畫真跡 現世
重磅 唐伯虎國畫真跡 現世
重磅 唐伯虎國畫真跡 現世
重磅 唐伯虎國畫真跡 現世
重磅 唐伯虎國畫真跡 現世
重磅 唐伯虎國畫真跡 現世
重磅 唐伯虎國畫真跡 現世
重磅 唐伯虎國畫真跡 現世
重磅 唐伯虎國畫真跡 現世
重磅 唐伯虎國畫真跡 現世
重磅 唐伯虎國畫真跡 現世
重磅 唐伯虎國畫真跡 現世
重磅 唐伯虎國畫真跡 現世
重磅 唐伯虎國畫真跡 現世
重磅 唐伯虎國畫真跡 現世
重磅 唐伯虎國畫真跡 現世
重磅 唐伯虎國畫真跡 現世
重磅 唐伯虎國畫真跡 現世
重磅 唐伯虎國畫真跡 現世
重磅 唐伯虎國畫真跡 現世
重磅 唐伯虎國畫真跡 現世
重磅 唐伯虎國畫真跡 現世
重磅 唐伯虎國畫真跡 現世
重磅 唐伯虎國畫真跡 現世
重磅 唐伯虎國畫真跡 現世
奮鬥青年990
1/49 《鬆蔭會琴圖》 趙孟順 元代.此圖風格承北宋青綠山水畫風。石邊水畔,古鬆虯曲偃蹇。高士撫琴動操,知音端坐聆聽,悠然神會。侍童側立,神態專注。遠山坡勢平緩,漸入煙靄。
2/49 《浴馬圖》部分 趙孟順 元代.此卷畫溪水一灣,清澈透明,梧桐垂柳,綠蔭成趣,駿馬數匹,馬官九人。畫中馬的姿態各異,神態生動,有的立於水中,有的飲水吃草,有的昂首嘶鳴,有的臥立顧盼。馬官們牽馬臨溪,或衝浴馬身,或在岸邊小憩。
3/49 《秋舸清嘯圖》 盛 懋 元代.圖繪遠景山巒平緩,近岸陂陀上樹木列植,枝葉茂盛。一艘篷舟緩緩駛來,舟首一位逸士正仰天長嘯,身前置放酒皿瓷碗,身後古玩橫陳,船尾一童子搖櫓。
4/49 《幽篁秀石圖》 顧 安 元代.圖中湖石危立,玲瓏剔透;石後叢篁林立,竹竿瘦勁,竹葉上仰,綽約多姿;更有稚筍數雙,穿插叢竹間,一派春意盎然之景色。
5/49 《葛稚川移居圖》 王 蒙 元末.此圖表現葛洪攜子侄徙家於羅浮山煉丹的故事。畫中重山復嶺,飛瀑流泉,以細筆勾皴,略帶小斧劈;丹柯碧樹,用雙鉤填色;人物雖小但勾描工中帶拙,形神兼備。”
6/49 《九歌圖》部分 張 渥 元代.張渥《九歌圖》傳世有多卷,此卷與吉林省博物館所藏人物形象稍有差別。圖中吳睿所書《九歌》亦改用篆書,並識雲“至正六年九月既望吳教書”。“至正六年”為1346年。圖中有“淮南張渥”款,有專家認為此係後添偽款。
7/49 《春山清霽圖》 部分 馬 琬 元末.圖為《元人集錦卷》之一。山脈蜿蜒,溪流曲折、回,有人盪舟其間。沙洲上樹木成林, 山間叢樹蓊鬱,構境優美深曲。山石用長披麻皴繁皴密點,書風近董源、巨然。
8/49 《仙山樓觀圖》 陸廣 元代.圖繪重嶺疊獻,山路蜿蜒曲折,長鬆夾路,樓觀依山路錯落而建。山腳下,溪水迴環,遊人徜徉於橋上林間。以短線皴山石,並施以繁密的苔點, 畫風蒼渾,畫法與朱德潤《秀野軒圖》有近似之處。
9/49 《林原雙羊圖》 佚 名 元代.圖繪溪岸草木叢密,雙羊在樹下吃草,溪流曲折蜿蜒。作者寫實功底紮實,筆法嚴謹且靈活,古木盤根錯節,蒼勁渾厚。雙羊毛色蓬鬆柔和,顧盼生動。
10/49 《兩江名勝圖》(之一) 沈 周 明代.《兩江名勝圖》繪長江淮河兩岸的名勝風景,畫面擷取富有特徵的景物,剪裁簡明,卻構成詩意盎然的境界。
11/49 《溪山清遠圖》 部分 夏 圭 南宋.綜觀全卷,高遠與平遠,深山與闊水,緊密相接,氣脈通連。三丈長卷,全無堆砌拼湊之處, 內容充實,卻又空靈疏秀,使人心曠神怡。畫巨巖、山石用大斧劈皴,塊面分明、勾斫有力。
12/49 十六羅漢圖(之一) 陸信忠 南宋.圖中羅漢形象十分特殊和有趣, 圖下方有兩條飛舞的龍,圍繞一寶珠張牙舞爪,羅漢有些緊張地攀於岩石旁的樹上,懷抱樹幹,兩眼圓瞪,作驚恐狀,十分富有戲劇性,與上圖伏虎的羅漢呈現出全然不同的性情。
13/49 《長江萬里圖》 部分 夏 南宋.夏圭的山水畫師法李唐,此圖描繪了長江水浪翻滾奔騰的情景。畫面以剛性的線條, 堅硬的石質,水墨淋漓。近景濃重,遠景簡練。筆法蒼潤而草率,畫山石多用大斧劈皴,剛猛而勁利。急流江水用中鋒勾出,表現出船在江河裡航行的險境。
14/49 《五百羅漢圖》 (之一) 周季常林庭硅 南宋.此圖為畫家所繪的一百幅《五百羅漢圖》之一。圖中繪五位羅漢立於山林間,其中三位倚靠於古樹上, 另兩位持杖,均抬頭向上觀看,空中左上方有幾道亮光射出,其中三道射入畫面,每道亮光上行走著一位怪獸的精靈:人身、蝙蝠翅、頭長兩角、紅髮倒立、著紅色短褲,各捧一塔形舍利盒。羅漢表情嚴肅,神色各異。背景為水墨法,樹枝似北宋畫法。
15/49 《五百羅漢圖》(之二) 周季常林庭硅 南宋.圖中畫五位羅漢在溪水邊洗滌衣物的情景。山泉順勢從岩石中流出,羅漢們或洗、或擰、或晾,動態、相貌各不相同。山石樹木以水墨法寫出,勾皴點染方硬有力,與人物的精細濃重形成對比。
16/49 《赤壁圖》 部分 武元直 金代.此圖畫的是北宋蘇軾泛舟遊赤壁的故事,繪畫出於想象,然而景象極具寫實興味,表現那嶙崎險峻的峭壁懸崖,洶湧湍急的水流波濤,江風吹拂搖動的樹木,以及萬里開闊的江天,皆極得真實生動的情狀。
17/49 《 長江積雪圖》 (部分).圖繪大江之上,兩岸群山綿延,枯樹寒林,村莊房舍,落雁平灘,俱沉浸在茫茫雪意之中。題簽“王右丞長江積雪圖無上神品”。
18/49 《秋山蕭寺圖》 部分 佚名 南宋.本圖開卷處繪遠山溪岸,繼而群峰疊起大壑飛瀑,頗為壯觀,再次又轉入平川岡阜秋樹遙山,漸成清遠之境,佈局變化錯落有致。
19/49 《歸去來辭圖》部分 錢 選.此圖根據陶淵明《歸去來兮辭》詩意而作。東晉文學家陶淵明曾任江州祭酒及彭澤令(均屬今江西)等職,不久辭官歸隱,賦《歸去來兮辭》以言其志。畫上表現陶淵明乘舟歸來,家人出門相迎的情景。水濱坡岸垂柳,僅用線勾勒,不作皴擦,設色輕潤,畫風稚拙古雅。
20/49 《雙鉤竹圖》 李 絎 元初.此圖畫竹,前後左右交錯,枝葉繁茂。竹葉以墨色細加渲染,表現出陰陽向背。湖石團濃淡墨暈出,玲瓏多姿。構圖勻稱,筆法圓勁精整,設色淡雅。畫家通過碎石、枯枝等周圍景物的描寫,更加烘托出竹子“清高拔俗”的品格。
21/49 《橙黃橘綠圖》 趙令穰 北宋.此圖繪江湖平遠小景,湖莊臨岸,垂柳拂溪,堤坡綠樹成蔭,境界幽美恬靜。幽靜的環境,鬱蔥的山川,清潤的氣息。用筆質樸,墨色融和,形成自然、樸實、細謹的格調,充分反映畫家表現客觀美景的心態。
22/49 《采薇圖》 李 唐 南宋初.此圖是李唐晚年人物畫中的不朽之作。繪商末伯夷、叔齊在首陽山餓死的故事。兩子席地對坐相話語,若有聲出絹素。衣褶原多用挺細圓勁的錢線描,周圍松樹, 以墨水暈染淺深,用筆粗細和諧。
23/49 《後赤壁賦圖》 (部分) 喬仲常 北宋此圖為北宋畫家喬仲常的典型之作,蘇軾的《前赤壁賦》寫實景實情,從“樂”宇領出“歌”來,而《後赤壁賦》則將實境與幻想結合,從“樂”字領出“嘆”來,抒發觀賞山水景色時的閒情逸致,特別表現作者超塵絕俗的思想意識。
24/49 《清明上河圖》 (部分) 張擇端 北宋.此卷是我國十二世紀初期一幅傑出的風俗畫,描寫了在清明節這一天,北宋首都汴京(今河南開封)各階層在城郊一帶的種種活動。全卷選擇城外沿河兩岸和城內大街的主要場面。畫卷以靜寂的春郊景象為開端。較繁忙的街道和柳蔭下停泊著貨船的汴河同時進入畫面。一座宏偉富麗的城門樓橫斷畫面,城裡大街,又是另一種繁榮而安詳的景象。
25/49 《清溪漁隱圖》(部分) 李 唐 南宋初.全卷描繪錢塘一帶山區雨後景色,綠樹濃覆,坡泥溼翠,溪水湍流,前端有一村翁垂釣江葦間。此圖用闊筆溼墨畫樹、坡地、石塊, 用勁細流暢的線條寫水流、蘆葦, 用重筆焦刻畫人物、板橋、漁舟和木屋。
26/49 羅漢圖》 劉松年 南宋.此幅《羅漢圖》是十六羅漢之一。構圖嚴謹,筆法精妙,形象生動,藝術水平較高。其中人物衣紋用鐵線描,筆筆中鋒。面部及肌肉用線條勾出,再用淡墨及色彩渲染。
27/49 《秋窗讀易圖》 劉松年 南宋.圖中兩株松樹高聳挺拔, 四周枝葉繁茂,遠山如帶,林中房舍隱現, 山石用斧劈皴和淡水墨渲染相結合,畫面貌較之李唐山水為秀潤。
28/49 《山徑春行圖》 馬 遠 南宋.圖中畫高士攜一抱琴童子行山徑中, 山徑的石頭用大筆按石的面側刷掃,左上角露出重疊的山峰,筆筒意繁,樹幹畫法如石,一鳥飛於空,一鳥蹲於枝,柳枝在空中翩翩起舞,形容大自然美好的景觀。
29/49 《踏歌圖》 馬 遠 南宋.此幅構圖分為上、下兩部分, 中間以雲氣相隔。上部危峰挺立、樓閣掩映,城廓隱約可見,乃是帝王城畿景色。下部為近景,翠竹垂柳、溪水石橋,幾個農民正結伴踏歌而行。作者大膽地對大自然複雜的景色進行剪裁。
30/49 《明皇避暑宮圖》 郭忠恕 北宋.此圖無款識,傳為郭忠恕所繪。畫中宮室建築宏偉壯麗,結構複雜,細密精工,造型準確,避暑宮背山面水,景色宜人。圖中山石呈捲雲狀,已是北宋中期郭熙畫派的風致。
31/49 《秋山問道圖》 巨 然 五代宋初.本圖無款,以立幅構圖畫重重疊起的山巒,下部清澈的溪水,曲折的小路通向山中, 山坳處茅舍數間,屋中有二人對坐,境界清幽,前人謂巨然之山水,善為煙嵐氣象。
32/49 山居圖》 巨 然 五代宋初.此畫群山叢林溪流橋杓竹籬茅舍的山居景色,筆墨鬆秀粗放,莊重樸實,皴筆長而茁壯,其氣格清潤而骨體雄偉。
33/49 寒鴉圖》 (部分) 佚 名 南宋.畫卷圖繪冬日雪後塘林木間群鴉翔集鳴噪的景象,在山水畫中寓有深意。元代趙孟頒謂此圖“林深雪積,寒氣逼人,群烏翔集,有飢凍哀鳴之態,亦可謂能矣”,對其構思及技巧\n\n
34/49 《溪山行旅圖》 範 寬 宋初.此圖為范寬傳世作品中的第一名跡。畫幅中雄峻的大山佔了絕大位置,頂天立地,壁立千仞,瀑布直瀉而下,在山腳匯成溪流,荒僻的山路上有驢隊行旅經過。
35/49 臨流獨坐圖》 範 寬 宋初.此圖表現崇山峻嶺的山野景象, 山中點綴溪流飛瀑樓閣寺觀,氣勢恢宏,雲煙浮動,近岸秋林老屋之旁有一老叟臨流撫琴。
36/49 《春山圖》(部分) 燕 肅 北宋.該圖是一幅畫在紙本的水墨全景山水,春山聳秀,溪流板橋,竹籬村舍,高鬆垂柳和高士在山水中尋幽訪勝的刻畫,處處都流露出對林泉之樂的嚮往,具有濃郁的詩情,生拙凝重的筆墨和山水造型,又與一般職業畫家迥異, 帶有早期士大夫的形跡。
37/49 《關山密雪圖》 許道寧 北宋.此圖是一幅全景山水,沿用傳統的北宋山水畫構圖,而“崇山積雪,林木清疏”頗得李成的餘韻。圖中上端大山陡聳,四面峻厚,密雪覆蓋其上,氣勢極見宏壯,大山左外側一亭翼然,遠眺陂陀縱橫,野水層層,如遊今之泰山。
38/49 《早春圖》 郭 熙 北宋.此圖為郭氏傳世名作,通過山間霧靄浮動及旭陽照射的氣候描繪,細緻而生動地畫出嚴冬剛剛過去,春天悄然降臨的微妙變化,從中傳達出歡慰喜悅的感情。本圖雖仍是全景式結構,但構圖中高遠、平遠、深遠兼具,活潑而有變化,筆墨細膩而簡括更富於表現力。
39/49 《雙喜圖》 崔 白 北宋.此圖寫秋野景物,草樹坡石,佈置生動,而秋風颯颯竹樹搖撼, 山草皆靡,風勢甚烈。整幅畫面詩意之濃郁,有聲有色,真堪稱一幅“西風頌”了。而體物之精,筆勢欲動,誠如黃庭堅稱崔白之畫為“盜造物機”,大得自然野趣,偶然著筆,巧奪天工。
40/49 《高逸圖》(部分) 孫 位 唐代.此圖為《竹林七賢圖》殘卷。圖中所剩四賢,四賢的面容、體態、表情各不相同,並以侍童、器皿作補充,豐富其個性特徵。人物著重眼神刻畫,得顧愷之“傳神阿堵”之妙。
41/49 《洛神賦圖》(部分) 顧愷之 東晉.這幅畫根據曹植著名的《洛神賦》而作,這卷宋摹本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顧愷之藝術的若干特點,千載之下,亦可遙窺其筆墨神情。全卷分為三個部分,曲折細緻而又層次分明地描繪著曹植與洛神真摯純潔的愛情故事。
42/49 《遊春圖》 展子虔 北周末隋初.此圖描繪了江南二月桃杏爭豔時人們春遊情景。全畫以自然景色為主,放目遠眺:青山聳峙,江流無際,花團錦簇,湖光山色,永波粼粼,人物、佛寺點綴其間,筆法細勁流利。
43/49 《匡廬圖》 荊 浩 五代後梁.全景式的構圖表現峻拔的山巒和水邊村居的清幽景色,畫幅上端高山聳起於雲表,崔嵬奇峭,結構嚴密,氣勢宏大,構圖以高遠和平遠相結合,而其渾遠、奧冥、飄渺盡得其當。畫法皴染兼備,皴法用小披麻皴,層次井然。
44/49 《雪竹文禽圖》 黃 筌 五代後蜀.此圖的筆法十分工細,先作淡墨而後用色彩渲暈,並分許多層次,完全符合畫史所記黃筌的藝術形式。黃筌所畫,不妄下筆,花竹師滕昌祜,山水師李異,鶴師薛稷,然其所學,筆意豪瞻,脫去格律,過諸公為多。
45/49 《江行初雪圖》 (部分) 趙斡 五代南唐.此圖為趙斡僅有的傳世作品。表現朔風凜冽、雪花飄飄的冬日江岸,漁夫們冒著嚴寒張網捕魚的情景,全卷佈置以蘆葦、寒樹、坡岸、板橋,漁民活動其間,或撐舟,或撒網,或於蘆棚中避寒,或在船上炊食,江岸有騎驢之行旅,寒冷畏縮之狀極為生動感人。
46/49 《瀟湘圖》(部分) 董 源 五代南唐.全卷以橫幅形式圖寫江南山丘沙岸江河縱橫的秀美景象,山頭叢林雜樹以水墨點染, 平沙坡岸間以披麻皴擦繪成, 開卷處有二宮裝女子並立,灘頭列有五人擊鼓奏樂,江面舟中有朱衣貴族端坐,後段近岸處有漁夫十人拉網捕魚, 山水皆以花青運墨點染,平淡幽深,生動地表現出江南氣候溼潤、煙雨空濛的特色,人物則以細筆重彩塗寫,神采歷歷俱足,是董源的傳世名作。
47/49 《夏景山口待渡圖》(部分) 董 源 五代南唐.此圖描繪的是江南夏天景色。開卷處幹沙淺岸,坡下溪流縈繞,佈景空靈。 中幅結構縝密, 山峰層丘疊壑,焦墨大披麻皴,高厚雄壯。卷末沙岸延伸,垂柳成行,展現出平遠遼闊的江景。全卷用披麻皴加墨點筆法表現漫山的樹木叢林。
48/49 《籠袖驕民圖》 董 源 五代南唐.歷代頗多不同解釋。此圖為四幅絹拼成之大幅,以重著色畫江南郊野風光,山巒圓渾峻厚,江水寬廣纖回,山麓人家彩燈高懸,水邊有彩舟排列,人群作歌舞情狀,船頭岸上亦有奮臂擂鼓者,人物皆以重彩繪染,在山水畫中穿插了風俗情節
49/49 《高士圖》 衛 賢 五代南唐.又名《樑伯鸞圖》,描繪的是漢代隱士梁鴻和其妻孟光“相敬如賓,舉案齊眉”的故事。整幅以人物活動為中心,下部竹樹相雜,溪水環繞;上部則遠山巨峰,平遠山嶺。畫中梁鴻端坐榻前,正潛心於學問;而孟光則恭敬地雙足跪地,舉著盤盞,遞向案上。
2019-06-17

更多精彩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