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雕蟲小技”,被國家文化部認定為“中國民間藝術一絕”
一項“雕蟲小技”,被國家文化部認定為“中國民間藝術一絕”
一項“雕蟲小技”,被國家文化部認定為“中國民間藝術一絕”
一項“雕蟲小技”,被國家文化部認定為“中國民間藝術一絕”
一項“雕蟲小技”,被國家文化部認定為“中國民間藝術一絕”
一項“雕蟲小技”,被國家文化部認定為“中國民間藝術一絕”
一項“雕蟲小技”,被國家文化部認定為“中國民間藝術一絕”
一項“雕蟲小技”,被國家文化部認定為“中國民間藝術一絕”
一項“雕蟲小技”,被國家文化部認定為“中國民間藝術一絕”
一項“雕蟲小技”,被國家文化部認定為“中國民間藝術一絕”
一項“雕蟲小技”,被國家文化部認定為“中國民間藝術一絕”
一項“雕蟲小技”,被國家文化部認定為“中國民間藝術一絕”
一項“雕蟲小技”,被國家文化部認定為“中國民間藝術一絕”
一項“雕蟲小技”,被國家文化部認定為“中國民間藝術一絕”
夏雪攝影
1/13 在第十三屆深圳文博會非遺館湘西展廳內,一件件來自湖南漣源市的梅山棕編作品吸引了不少觀眾駐足觀賞。(攝影\/夏雪)
2/13 湖南婁底漣源市棕編藝術始於三國時期,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是中國漢民族中現存歷史悠久的絕技之一。(攝影\/夏雪)
3/13 棕編是以棕樹葉為原料編制的工藝品,發源於漣源市西北部古塘鄉、湄江鎮等地的梅山棕編,保存了一套完整的工藝製作流程。(攝影\/夏雪)
4/13 2011年,棕編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並被國家文化部認定為“中國民間藝術一絕”。(攝影\/夏雪)
5/13 這隻孔雀以棕葉、筍殼、棕毛為原材料,是梅山棕編第十八代傳人吳方才為了參加這次文博會,特意花20多天趕製出來的新作品。(攝影\/夏雪)
6/13 吳方才的棕編“中國龍”,獲得國家知識產權發明專利。他還潛心鑽研創作了百餘種飛鳥走獸等系列棕編手工工藝品。(攝影\/夏雪)
7/13 這些棕編作品均取材於古塘梅山一帶山上野生的棕葉、棕皮等原料,經過精心加工編織而成,作品形象生動,惟妙惟肖,活靈活現。(攝影\/夏雪)
8/13 古塘梅山地區,棕樹很普遍,過去用棕須織蓑衣、斗笠,棕葉做扇子,大都用於製作農具或實用工具。(攝影\/夏雪)
9/13 吳方才的祖祖輩輩都會棕編,他從9歲就開始學習這門技藝,成為梅山棕編的第十八代傳承人。技藝純熟後,吳方才不滿足於祖輩們編織斗笠、蓑衣這些簡單的作品。(攝影\/夏雪)
10/13 這幅棕編作品“龜年鶴壽”,寓意人之長壽如龜鶴一樣,表達人們一種美好的願望。(攝影\/夏雪)
11/13 棕編用料比一般草編細密,輕便,不易受潮,南方農民使用的雨具——蓑衣,就是用棕葉絲和棕繩製作而成。 唐代張志和有描寫江南漁家生活場景的名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指的就是這種棕編蓑衣。(攝影\/夏雪)
12/13 棕編工藝在全國許多地方也有傳承。長江流域的棕編主要產於陝西南部的漢中。四川、貴州、湖南和江南等地,以四川新繁棕編和湖南棕編玩具最負盛名。 此外,貴州塘頭棕編提籃、浙江武義棕繃亦很有名。(攝影\/夏雪)
13/13 棕編工藝上升為一種民間藝術,歷史並不久遠。而且從事棕編生產的人並不多,傳承和發展之路任重而道遠。(攝影\/夏雪)
2017-06-08

更多精彩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