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的人洞察人性,洞察人性的六大關鍵'

大樸國學 2019-08-09
"

前幾天的那篇:成大事的人,早就對人性沒有多少期待

很多朋友看了以後找我交流,說了很多他們因為對人性中的善有過大的期待,導致吃了很多虧。

我也知道,這樣一個稍微有些挑戰性的標題,可能也會讓一些人心理很不舒服。各種各樣的評論,基本也沒有超出我的預料。因為,這本身也是人性的一部分。

人性就是,有時候對自己喜愛的東西趨之若鶩,甚至飛蛾撲火也在所不惜;對自己憎惡的東西,聽到有頭皮發麻,情緒失控,甚至是唯恐避之而不及;還有些時候,我們對一些東西又愛又恨,想去了解,又害怕去了解,在貪婪和恐懼中,左右搖擺,無所適從。

我們對於人性,基本就是這樣,既想去了解人性,又怕看到人性的真實

對於人性到底是善,還是惡,爭論了幾千年,很難形成定論。從學術的角度來講,這種爭論,很有價值,這樣會讓我們更全面、更深刻的認知人性。

但是,從生活的角度而言,選擇堅定的站在某一方,卻不是那麼明智的行為。

人性中,當然有善,有美好,這是人類進步的不竭動力;人性中,當然也有惡,更有幽暗,這就是人性的複雜之處,也是我們的先祖們在洪水猛獸的時期,留給我們的DNA。

人類社會,不變的主題就是一直在變,但是,人性卻從未改變。


"

前幾天的那篇:成大事的人,早就對人性沒有多少期待

很多朋友看了以後找我交流,說了很多他們因為對人性中的善有過大的期待,導致吃了很多虧。

我也知道,這樣一個稍微有些挑戰性的標題,可能也會讓一些人心理很不舒服。各種各樣的評論,基本也沒有超出我的預料。因為,這本身也是人性的一部分。

人性就是,有時候對自己喜愛的東西趨之若鶩,甚至飛蛾撲火也在所不惜;對自己憎惡的東西,聽到有頭皮發麻,情緒失控,甚至是唯恐避之而不及;還有些時候,我們對一些東西又愛又恨,想去了解,又害怕去了解,在貪婪和恐懼中,左右搖擺,無所適從。

我們對於人性,基本就是這樣,既想去了解人性,又怕看到人性的真實

對於人性到底是善,還是惡,爭論了幾千年,很難形成定論。從學術的角度來講,這種爭論,很有價值,這樣會讓我們更全面、更深刻的認知人性。

但是,從生活的角度而言,選擇堅定的站在某一方,卻不是那麼明智的行為。

人性中,當然有善,有美好,這是人類進步的不竭動力;人性中,當然也有惡,更有幽暗,這就是人性的複雜之處,也是我們的先祖們在洪水猛獸的時期,留給我們的DNA。

人類社會,不變的主題就是一直在變,但是,人性卻從未改變。


智慧的人洞察人性,洞察人性的六大關鍵


今天就借這個機會,我們系統性的來聊聊人性吧,聊聊如何洞察人性。

我們一般說到人性的時候,最常用的就是洞察這個詞,漢字有意思的地方就在這裡,用的字詞本身已經很清晰的描述了問題,甚至,已經給出了答案,只是我們現在對一些詞的用法,完全偏離了本意,甚至是完全相反的用法,還有一些我們習以為常後,對他的深刻的本意已經忽略掉了。

洞察,山洞本身的特徵就是幽暗曲折,不易瞭解的;而在幽暗中能夠看清周邊已屬不易,更難看到全貌,所以洞察人性本身,就著實不易。

我一直說,《管子》就是2700年來中國第一人性寶典,我喜歡讀《管子》就是因為他對人性認識的透徹,還有就是對人性的寬容。

人性既有善的方面,追求美好,也有惡的方面,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犧牲別人,更有幽暗的方面,說不清道不明,根本沒法用善惡來判定。

建議大家,不管做什麼重大決策,對人性因素的考量,必須放在第一位,而且是最為重要的位置,而不是相信人性都是善,也不要寄期望於人性都是善,更不能高估人與人自己的關係,你選擇相信友好、堅固關係的時候,這其實就成了最大的漏洞。

我們先來看《管子》中的一段內容:

《管子·侈糜》:

衣食之於人也,不可以一日違也,親戚可以時大也。是故聖人萬民艱處而立焉。人死則易雲,生則難合也。故一為賞,再為常,三為固然。其小行之則俗也,久之則禮義。故無使下當上必行之,然後移。

這一段裡說了兩個很重要的人性洞察

第一個就是衣食這些東西人每天都離不開,而父母卻總有離開我們的那一天。這裡的親戚指的是父母,這句裡的時大,應該是時失,失去的失。中國人講死者為大,我們可能都有這種經驗,一些朋友在世的時候,可能矛盾重重,衝突很多,但是人一旦走了,反而會感覺親近起來了,而且想想那些矛盾反而都是些雞毛蒜皮的小事。

為什麼說這是深刻的人性洞察呢?這是因為後邊這一句講出了這一原理的應用。

第二個就是,比如獎賞或者說是獎勵,第一次激勵的效果很好,而第二次獎勵就會覺得是常規了,而第三次同樣的獎勵,被獎勵者就會覺得是理所當然的。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就是獎勵的激勵效應越來越差,而且被當成了正常收入的一部分。

那這裡管子的建議是什麼呢?一次獎勵以後,就要換成別的獎勵方式。也就是要變著花樣的獎勵,而不是隻發獎金。


"

前幾天的那篇:成大事的人,早就對人性沒有多少期待

很多朋友看了以後找我交流,說了很多他們因為對人性中的善有過大的期待,導致吃了很多虧。

我也知道,這樣一個稍微有些挑戰性的標題,可能也會讓一些人心理很不舒服。各種各樣的評論,基本也沒有超出我的預料。因為,這本身也是人性的一部分。

人性就是,有時候對自己喜愛的東西趨之若鶩,甚至飛蛾撲火也在所不惜;對自己憎惡的東西,聽到有頭皮發麻,情緒失控,甚至是唯恐避之而不及;還有些時候,我們對一些東西又愛又恨,想去了解,又害怕去了解,在貪婪和恐懼中,左右搖擺,無所適從。

我們對於人性,基本就是這樣,既想去了解人性,又怕看到人性的真實

對於人性到底是善,還是惡,爭論了幾千年,很難形成定論。從學術的角度來講,這種爭論,很有價值,這樣會讓我們更全面、更深刻的認知人性。

但是,從生活的角度而言,選擇堅定的站在某一方,卻不是那麼明智的行為。

人性中,當然有善,有美好,這是人類進步的不竭動力;人性中,當然也有惡,更有幽暗,這就是人性的複雜之處,也是我們的先祖們在洪水猛獸的時期,留給我們的DNA。

人類社會,不變的主題就是一直在變,但是,人性卻從未改變。


智慧的人洞察人性,洞察人性的六大關鍵


今天就借這個機會,我們系統性的來聊聊人性吧,聊聊如何洞察人性。

我們一般說到人性的時候,最常用的就是洞察這個詞,漢字有意思的地方就在這裡,用的字詞本身已經很清晰的描述了問題,甚至,已經給出了答案,只是我們現在對一些詞的用法,完全偏離了本意,甚至是完全相反的用法,還有一些我們習以為常後,對他的深刻的本意已經忽略掉了。

洞察,山洞本身的特徵就是幽暗曲折,不易瞭解的;而在幽暗中能夠看清周邊已屬不易,更難看到全貌,所以洞察人性本身,就著實不易。

我一直說,《管子》就是2700年來中國第一人性寶典,我喜歡讀《管子》就是因為他對人性認識的透徹,還有就是對人性的寬容。

人性既有善的方面,追求美好,也有惡的方面,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犧牲別人,更有幽暗的方面,說不清道不明,根本沒法用善惡來判定。

建議大家,不管做什麼重大決策,對人性因素的考量,必須放在第一位,而且是最為重要的位置,而不是相信人性都是善,也不要寄期望於人性都是善,更不能高估人與人自己的關係,你選擇相信友好、堅固關係的時候,這其實就成了最大的漏洞。

我們先來看《管子》中的一段內容:

《管子·侈糜》:

衣食之於人也,不可以一日違也,親戚可以時大也。是故聖人萬民艱處而立焉。人死則易雲,生則難合也。故一為賞,再為常,三為固然。其小行之則俗也,久之則禮義。故無使下當上必行之,然後移。

這一段裡說了兩個很重要的人性洞察

第一個就是衣食這些東西人每天都離不開,而父母卻總有離開我們的那一天。這裡的親戚指的是父母,這句裡的時大,應該是時失,失去的失。中國人講死者為大,我們可能都有這種經驗,一些朋友在世的時候,可能矛盾重重,衝突很多,但是人一旦走了,反而會感覺親近起來了,而且想想那些矛盾反而都是些雞毛蒜皮的小事。

為什麼說這是深刻的人性洞察呢?這是因為後邊這一句講出了這一原理的應用。

第二個就是,比如獎賞或者說是獎勵,第一次激勵的效果很好,而第二次獎勵就會覺得是常規了,而第三次同樣的獎勵,被獎勵者就會覺得是理所當然的。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就是獎勵的激勵效應越來越差,而且被當成了正常收入的一部分。

那這裡管子的建議是什麼呢?一次獎勵以後,就要換成別的獎勵方式。也就是要變著花樣的獎勵,而不是隻發獎金。


智慧的人洞察人性,洞察人性的六大關鍵


人性中最根本性的特徵之一就是趨利避害這是人性的基礎和探討和人有關的所有問題的前提。

如果我們忘掉這個前提,或者說忽視了這個前提,最終我們可能總是會付出更大的代價。

我們經常說,你看過了世間所有的惡,還能選擇善意,恭喜你,你已經成為了一個有智慧的好人。

我真的有幾位這樣的朋友,能夠認識他們,真的是我的榮幸。

我們其實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別人的一點舉動,我們就草木皆兵,然後以自我保護的名義進行反擊,因為感覺別人讓自己失去了安全感,然後互相的對抗,最終導致了不可收拾。這裡的根源就在於避害。很多歷史的大事件,其實都是因為這種誤會引發的。

《管子·禁藏》:

夫凡人之情,見利莫能勿就,見害莫能勿避。凡人之情,得所欲則樂,逢所惡則憂,此貴賤之所同有也。

翻譯一下:凡人之常情,見利沒有不追求的,見害沒有不想躲避的。凡人之常情,慾望得到滿足就歡樂,碰到自己厭惡的東西就憂慮,這些不管是社會地位、財富水平等等因素都區隔不了的,都一樣。

我有一個經驗:如果我們到一件事情的緊要關頭,需要動用我們最真誠的善意去揣度別人的時候,而且只有這種情況,我們才能獲得我們想要的,這個時候,人性基本永遠都會讓你失望。


"

前幾天的那篇:成大事的人,早就對人性沒有多少期待

很多朋友看了以後找我交流,說了很多他們因為對人性中的善有過大的期待,導致吃了很多虧。

我也知道,這樣一個稍微有些挑戰性的標題,可能也會讓一些人心理很不舒服。各種各樣的評論,基本也沒有超出我的預料。因為,這本身也是人性的一部分。

人性就是,有時候對自己喜愛的東西趨之若鶩,甚至飛蛾撲火也在所不惜;對自己憎惡的東西,聽到有頭皮發麻,情緒失控,甚至是唯恐避之而不及;還有些時候,我們對一些東西又愛又恨,想去了解,又害怕去了解,在貪婪和恐懼中,左右搖擺,無所適從。

我們對於人性,基本就是這樣,既想去了解人性,又怕看到人性的真實

對於人性到底是善,還是惡,爭論了幾千年,很難形成定論。從學術的角度來講,這種爭論,很有價值,這樣會讓我們更全面、更深刻的認知人性。

但是,從生活的角度而言,選擇堅定的站在某一方,卻不是那麼明智的行為。

人性中,當然有善,有美好,這是人類進步的不竭動力;人性中,當然也有惡,更有幽暗,這就是人性的複雜之處,也是我們的先祖們在洪水猛獸的時期,留給我們的DNA。

人類社會,不變的主題就是一直在變,但是,人性卻從未改變。


智慧的人洞察人性,洞察人性的六大關鍵


今天就借這個機會,我們系統性的來聊聊人性吧,聊聊如何洞察人性。

我們一般說到人性的時候,最常用的就是洞察這個詞,漢字有意思的地方就在這裡,用的字詞本身已經很清晰的描述了問題,甚至,已經給出了答案,只是我們現在對一些詞的用法,完全偏離了本意,甚至是完全相反的用法,還有一些我們習以為常後,對他的深刻的本意已經忽略掉了。

洞察,山洞本身的特徵就是幽暗曲折,不易瞭解的;而在幽暗中能夠看清周邊已屬不易,更難看到全貌,所以洞察人性本身,就著實不易。

我一直說,《管子》就是2700年來中國第一人性寶典,我喜歡讀《管子》就是因為他對人性認識的透徹,還有就是對人性的寬容。

人性既有善的方面,追求美好,也有惡的方面,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犧牲別人,更有幽暗的方面,說不清道不明,根本沒法用善惡來判定。

建議大家,不管做什麼重大決策,對人性因素的考量,必須放在第一位,而且是最為重要的位置,而不是相信人性都是善,也不要寄期望於人性都是善,更不能高估人與人自己的關係,你選擇相信友好、堅固關係的時候,這其實就成了最大的漏洞。

我們先來看《管子》中的一段內容:

《管子·侈糜》:

衣食之於人也,不可以一日違也,親戚可以時大也。是故聖人萬民艱處而立焉。人死則易雲,生則難合也。故一為賞,再為常,三為固然。其小行之則俗也,久之則禮義。故無使下當上必行之,然後移。

這一段裡說了兩個很重要的人性洞察

第一個就是衣食這些東西人每天都離不開,而父母卻總有離開我們的那一天。這裡的親戚指的是父母,這句裡的時大,應該是時失,失去的失。中國人講死者為大,我們可能都有這種經驗,一些朋友在世的時候,可能矛盾重重,衝突很多,但是人一旦走了,反而會感覺親近起來了,而且想想那些矛盾反而都是些雞毛蒜皮的小事。

為什麼說這是深刻的人性洞察呢?這是因為後邊這一句講出了這一原理的應用。

第二個就是,比如獎賞或者說是獎勵,第一次激勵的效果很好,而第二次獎勵就會覺得是常規了,而第三次同樣的獎勵,被獎勵者就會覺得是理所當然的。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就是獎勵的激勵效應越來越差,而且被當成了正常收入的一部分。

那這裡管子的建議是什麼呢?一次獎勵以後,就要換成別的獎勵方式。也就是要變著花樣的獎勵,而不是隻發獎金。


智慧的人洞察人性,洞察人性的六大關鍵


人性中最根本性的特徵之一就是趨利避害這是人性的基礎和探討和人有關的所有問題的前提。

如果我們忘掉這個前提,或者說忽視了這個前提,最終我們可能總是會付出更大的代價。

我們經常說,你看過了世間所有的惡,還能選擇善意,恭喜你,你已經成為了一個有智慧的好人。

我真的有幾位這樣的朋友,能夠認識他們,真的是我的榮幸。

我們其實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別人的一點舉動,我們就草木皆兵,然後以自我保護的名義進行反擊,因為感覺別人讓自己失去了安全感,然後互相的對抗,最終導致了不可收拾。這裡的根源就在於避害。很多歷史的大事件,其實都是因為這種誤會引發的。

《管子·禁藏》:

夫凡人之情,見利莫能勿就,見害莫能勿避。凡人之情,得所欲則樂,逢所惡則憂,此貴賤之所同有也。

翻譯一下:凡人之常情,見利沒有不追求的,見害沒有不想躲避的。凡人之常情,慾望得到滿足就歡樂,碰到自己厭惡的東西就憂慮,這些不管是社會地位、財富水平等等因素都區隔不了的,都一樣。

我有一個經驗:如果我們到一件事情的緊要關頭,需要動用我們最真誠的善意去揣度別人的時候,而且只有這種情況,我們才能獲得我們想要的,這個時候,人性基本永遠都會讓你失望。


智慧的人洞察人性,洞察人性的六大關鍵


那我們應該如何系統的洞察人性呢?

我們來看一段《人物誌》的內容,也就是洞察人性的六大關鍵之處。

《人物誌·八觀》

杼其所欲則喜,不杼其所欲則怨,以自代歷則惡,以謙損下之則悅,犯其所乏則婟,以惡犯婟則妒;此人性之六機也。

劉卲所說的人性的六機:喜、怨、惡、悅、婟、妒

這六機,就是人性的六大樞紐,就如岔路,不同的選擇最終都將導致人生的不同走向。劉卲的《人物誌》主要是用來觀人、察人,是向外看,其實,首先應該做的,是拿這把尺子量量自己,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有切己的體會,運用起來才更能融會貫通。

洞察人性的第一大關鍵:杼其所欲則喜

夫人情莫不欲遂其志,故:烈士樂奮力之功,善士樂督政之訓,能士樂治亂之事,術士樂計策之謀,辨士樂陵訊之辭,貪者樂貨財之積,幸者樂權勢之尤。

苟贊其志,則莫不欣然,是所謂杼其所欲則喜也。

字面的意思不是太難理解,就不逐字逐句的翻譯了。

其實,任何人都想自己能夠志得意滿,能夠心想事成,發揮自己的特長。

老話說,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但是,如意的時候也要時刻警醒,因為志得意滿的時候,可能就是你走下坡路的開始,謙受益、滿招損

洞察人性的第二大關鍵:不杼其能則怨

若不杼其所能,則不獲其志,不獲其志則戚。是故:功力不建則烈士奮,德行不訓則正人哀哀,政亂不治則能者嘆嘆,敵能未弭則術人思思,貨財不積則貪者憂憂,權勢不尤則幸者悲。

這一條和上一條正好相對。其實,真正考驗人的時候是不得志的時候,是自暴自棄,還是在逆境中潛心修行,不斷成長,那都是自己的選擇。到處發牢騷,可能是絕大多數人不如意的時候的常態。抱怨能夠解決什麼問題呢?向同事抱怨,能夠獲取同情,還是能夠得到幫助?向領導抱怨,是能得到賞識?還是更不被重用?

接受現狀,或者說的大一點,接受命運的安排,才是幸福的開始。

人的精力才是人最大的資源。把精力浪費在抱怨上,得不償失。把精力用於潛心修行、提高自己的能力上,我想你走出低谷的速度會超乎你的想象。

洞察人性的第三大關鍵:自伐歷之則惡

人情莫不欲處前,故惡人之自伐。自伐,皆欲勝之類也。是故,自伐其善則莫不惡也。

自伐,也就是自誇,一般情況下有兩種。一種是自我誇耀,到處對人說自己多了不起;另外一種是通過否定別人來自誇。這些其實只是在口頭上得了些便宜,而且是自以為得了便宜,其實,人同此心,情同此理,換個角度來看,我想,誰也不喜歡這樣的人。

洞察人性的第四大關鍵:以謙下之則悅

人情皆欲求勝,故悅人之謙;謙所以下之,下有推與之意。是故,人無賢愚,接之以謙,則無不色懌。

戒驕戒躁,謙虛謹慎,是任何時候都必須時刻提醒自己的。我們說謙謙君子,君子之德在於謙下。當然,這個謙虛不是裝出來的,裝出來的那是虛偽。

人有所長,必有所短。同樣,任何人身上都有他的優點,認識不到這一點,再謙虛都是虛偽。

為什麼謙虛使人進步?就是因為只有謙下,只有虛其心,才能看到別人的優點,才能向別人學習,這樣,我們才能夠不斷進步。

洞察人性的第五大關鍵:駮其所乏則婟

人情皆欲掩其所短,見其所長。是故,人駮其所短,似若物冒之。

被人揭短,絕大多數人都受不了。而且,有些人喜歡以揭別人的短處來表現自己,如果對方是君子還好,如果對方是小人,這樣做,只會給自己招災引禍。

即使是再好的朋友,善意的提醒對方的短處,也要講究方式方法,要不也會產生心理的隔閡。聞過則喜的是聖人,如果能夠在身邊碰到這樣的朋友,千萬不要放過。但現實很殘酷,我們絕大多數人別說聖人了,君子的修養能達到的都微乎其微,別奢望對方是聖人君子。

先能做到自省自己的短處,被人揭短或者無意揭短的時候,做不到聞過則喜,起碼也要時刻反省。

洞察人性的第六大關鍵:以惡犯婟,則妒惡生

人情陵上者也,陵犯其所惡,雖見憎未害也;若以長駮短,

比上一種情況更可怕的,是拿自己的長處去批評別人的短處。佔盡嘴上便宜是最可怕的。別人可能當面奉承你兩句,但是內心裡,可能已經完全瞧不上你了。如果更是有心之人,加以利用,搬弄是非,這虧吃的會更大。

凡此六機,其歸皆欲處上。是以君子接物,犯而不校,不校則無不敬下,所以避其害也。小人則不然,既不見機,而欲人之順己。以佯愛敬為見異,以偶邀會為輕;苟犯其機,則深以為怨。是故,觀其情機,而賢鄙之志,可得而知也。

這一段總結是說:這六種情況,其實都是出於想超過別人的心理之上。所以,君子,即使被人冒犯也不計較,不計較這些,始終保持謙虛,也就能避害了。而小人則不同,不明白這些道理,反而想讓人順從自己,把別人虛情假意的吹捧當做是對自己的禮遇,把別人因偶遇的邀請看作是對自己的輕視,被人無意中觸犯了痛處,就懷恨在心,伺機報復。所以,通過觀察人的這幾種情況,基本就可以知道對方是君子還是小人。

為什麼我說這六機更適合用來自省,而不是拿來去衡量別人?

對於領導者而言,用人是用其所長,而不是用人所短,如果對人要求太高,則基本上無人可用

對於普通人而言,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如果對別人過分苛求,最後也基本就成了孤家寡人

人性六機,其實就是人生的六大轉機之處。

用以自省,得意時切忌自滿、盛氣凌人;失意時,不怨、不妒,接受現實,安時處順,把精力用在潛心修行、提高能力上,自然可以迅速走出低谷。

其實,說到底,洞察人性,首先應該做的就是敢於直面自己,然後推己及人。

如果能夠洞察人性,我們就不會再糾結於人性的善惡,更不會對人性有過多的期待,其實,這就是對人性的寬容。同樣,只有能夠更深刻的洞察人性,我們才有可能讓人性變得更美好。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