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為什麼會和德國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蘇聯為什麼會和德國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7 個回答
老猫95823166

蘇聯為什麼會和德國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1939年的某一天,當時的德國和蘇聯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震驚了全世界,人們不能理解為什麼兩個有著完全對立意識形態的國家會在世界大戰期間簽訂一份互不侵犯條約,但是兩國的獨裁者——希特勒和斯大林,簽下協議都是為了自己的政治需求。

在納粹德國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後,英國面對希特勒一味的擴大德國領土,必須決定採取何種程度的介入。希特勒首先佔領了捷克斯洛伐克西北部的蘇臺德區,當時的英國首相內維爾·張伯倫對此態度冷淡,並對德國採取綏靖政策,不過在波蘭受到威脅後,張伯倫的態度馬上轉變,他清楚表示如果德國入侵波蘭,英國將義不容辭支援波蘭。但是張伯倫很想要一位盟友,而且當時的事實也要求他這樣做。當時唯一能夠阻止希特勒的,就是比德國還強大的蘇聯了,況且這麼做蘇聯還有既得利益。雖然在一年以前,蘇聯提議建立英法蘇軍事聯盟來對抗德國,但是遭到了英國的斷然拒絕,不過蘇聯對此並不記仇。但是反過來看波蘭,波蘭領導人對來自蘇聯老大哥的庇護並不激動,因為佔領波蘭的只是另一個畸形政權。

希特勒認為英國絕對不會單槍匹馬和自己作對,所以希特勒不顧對蘇聯的恐懼,同時利用蘇聯的懶惰,想討好蘇聯獨裁者斯大林,這無異於搶在英國之前和蘇聯交好,德國這回給英國使了個絆。即便如此,蘇德兩國都對彼此十分懷疑,都想知道對方有什麼無法告人的祕密動機。但是希特勒動作很快,他知道要入侵波蘭,動作一定要快,要在西方形成聯盟陣線對抗自己之前下手。在同意共同瓜分東歐,在此過程中互不干涉後,希特勒的外交部長飛往莫斯科並與蘇聯外長簽署了互不侵犯協議。全世界的布爾什維克分子先前篤信的“國際社會主義”浪漫觀被這紙協定毀掉,他們對斯大林和法西斯獨裁者簽訂協議感到出奇憤怒。

不過當波蘭被德國佔領後不久,蘇德之間的同盟關係就迅速破裂了。

一世明哥私家历史

蘇聯為什麼會和德國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這是德國外交閃電戰的勝利,這也是蘇聯國家利益最大化的必然選擇。

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是當時最符合蘇聯國家利益的選擇,蘇聯獲得這些好處的唯一交換條件就是保證蘇聯不加入對德戰爭。

蘇德互不侵犯條約還使克里姆林宮可以放心,如果蘇聯在以後受到德國的進攻的話,西方國家也已經無可挽回地捲入了反對第三帝國的戰爭,而蘇聯就不會像斯大林在1939年整整一個夏天都在擔心地那樣,單獨對抗強大的德國了。

蘇聯為什麼會和德國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如果蘇聯支持波蘭而不是在背後給它一刀的話,它也不可能在半個月之內就被掃蕩淨盡。不但如此,如果德國知道它要打波蘭和英法,就必須馬上要打蘇聯的話,二戰很可能根本就打不起來。

可惜歷史沒有假如。

讓我們仔細回顧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簽訂的臺幕後:

1934年1月,德國在重新武裝的同時,和波蘭宣佈了簽訂為期10 年的互不侵犯條約。

1938年10月之前,波蘭事實上同德國沆瀣一氣,奪得了一塊捷克的土地。因此波蘭同德國關係“”很甜蜜”(詳見《波蘭1918年復國到1939年被瓜分,它與德國有啥恩怨?》)

蘇聯為什麼會和德國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德國對捷克斯洛伐克的蘇臺德區實行軍事佔領

慕尼黑會議之後,由德國對捷克斯洛伐克的蘇臺德區實行軍事佔領,捷克斯洛伐克其他所有操德語的地區統治歸併德國,把波蘭和匈牙利兩個少數民族居住的地區割讓給波蘭和匈牙利。

1938年10月24日,慕尼黑會議之後不到一個月,德國外交部長請波蘭駐柏林大使約瑟夫·利普斯基吃飯。這頓飯吃了3 個鐘頭。

蘇聯為什麼會和德國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慕尼黑會議

據德國外交部的一份材料指出,餐桌上的談話“是在非常友好的氣氛中進行的”。

德國給波蘭的禮物顯然是要有回報的。

德國外交部長說波蘭和德國之間達成全面解決的時機已經來了:

第一件事情就必須“同波蘭談一談但澤的問題”。那塊地方應當“歸還”德國。德國還想造一條超級公路和一條雙軌鐵路經過波蘭走廊把德國同但澤和東普魯士連接起來。

兩者都要享有治外法權。

最後,德國還希望波蘭參加反共公約對付俄國。

為了報答這些讓步,德國情願把波德條約從10年延長到20年並且擔保波蘭的邊界完整。

蘇聯為什麼會和德國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但澤走廊地圖

1938年10月31日,波蘭外交部長貝克就給波蘭駐柏林大使發來瞭如何答覆德國人的詳細指示。

波蘭政府的答覆是否定的。在波蘭政府看來,凡爾賽和會給予波蘭的土地,包括構成了波蘭走廊的波森省和波屬波麥臘尼亞在內幾乎全部都是在普魯士、俄羅斯和奧地利3 國瓜分波蘭時被普魯士搶走的。不過作為一種表示諒解的姿態,波蘭願意與德國簽訂一項關於但澤的地位的德波協定來代替國際聯盟對這個自由市的擔保。

蘇聯為什麼會和德國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但澤港(革但斯克)

對波蘭在但澤問題上的拒絕,德國對波蘭的態度也有了最新的抉擇:

“8000萬人民一定要得到他們應得的權利……

誰強就是誰對……

心要硬,不要發慈悲!要心如鐵石,不要有憐憫!

誰若是仔細想過這個世界的道理的話,誰就懂得它的意義就在於優勝劣敗,弱肉強食……”

蘇聯為什麼會和德國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1939年春天,德國武裝部隊接到絕密的命令,此項命令的代號是“白色方案”,它的目標是在這年的8月底或9月初以突然襲擊方式入侵波蘭。

1939年的7月,德軍的力量已空前強大,德國幾乎白手起家建立了強大的海軍和空軍。它的陸軍已達51個師,內含9個裝甲師。還有一支當時世界上任何國家都沒有的摩托化部隊,這讓斯大林很緊張。

據斯大林在二戰全面爆發後告訴丘吉爾說,他在1939年夏天深信,德國要打仗了。斯大林決定蘇聯決不能被別人騙到單獨對德作戰的倒黴局面中去。

蘇聯為什麼會和德國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丘吉爾同斯大林

蘇聯不願意被捲入戰爭,為了蘇聯的國家利益,決定與英法兩國深度軍事合作,同時又在柏林積極與德國方面進行外交談判。

丘吉爾說,斯大林同希特勒做交易(指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一舉固然足以令人齒冷,然而“在當時卻是高度現實主義的”。

據英國方面對軍事談判的詳細記錄和英國代表的報告透露,早已到達莫斯科的英法軍事代表團不是派到莫斯科去討論細節的,而是討論“一般原則”的。

雖然如此,蘇聯人還是堅持要立即著手討論實際的具體的問題。

蘇聯為什麼會和德國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蘇聯元帥伏羅希洛夫

對於英法方面所宣佈的原則,蘇聯元帥伏羅希洛夫的反應是,它們“太抽象、太不具體了,沒有使任何人承擔做任何事情的責任……我們在這裡開會”,他冷冷地說,“不是為了作抽象的宣言,而且要制定一項全面的軍事條約”。

這位蘇聯元帥提出了非常具體的問題:有沒有什麼條約規定波蘭該採取什麼行動?一旦戰爭爆發的話,英國拿得出多少軍隊來援助法國軍隊。

比利時會怎麼辦?

他所得到的答覆是不大能令人放心的。

蘇聯為什麼會和德國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法國軍隊

到1939年8月中旬的時候,西方民主國家同蘇聯之間在莫斯科的軍事談判事實上已陷於停頓——在這方面,波蘭人的不肯妥協要負主要責任。

法國軍事代表團杜芒克說,他對波蘭的計劃一無所知。英國軍事代表團海伍德將軍說,英國人預期“在戰爭初期可以第一批派出16個師,以後再派出第二批16個師”。

伏羅希洛夫逼問,在爆發戰爭的時候手邊到底有多少個師?

海伍德:“目前英國有5個正規師和1個機械化師”。

這種不像樣的數目在蘇聯方面看來,完全出乎意外而且令人不快。蘇聯表示他們已準備好,戰爭一開始就擺開120 個步兵師來對付從西面來的侵略者。

至於比利時,法國杜芒克將軍在回答蘇聯問題時說,“法國軍隊不能進入比利時 ,除非人家請他們進去,但是法國準備答應任何請求”。

在1939年8月14日一次關鍵性的會議上,伏羅希洛夫元帥強調,根本的問題是波蘭是否願意允許蘇聯軍隊進入它的領土去迎擊德國人的問題。如果不願意的話,盟國又怎麼能阻止德國軍隊迅速席捲波蘭呢?

蘇聯為什麼會和德國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二戰波蘭軍隊

在8 月14日那一次會議上,伏羅希洛夫具體問道:

“英國和法國的參謀總部是否認為蘇軍可以越過波蘭,特別是越過維爾那山峽和加利西亞去同敵軍接觸?”

伏羅希洛夫要求英國與法國軍事代表團對他的問題作“直截了當的答覆”。“如果沒有確切而毫不含糊的答覆的話,”他說,“軍事談判繼續下去是沒有用處的……

這是問題的核心。

英國和法國代表被將死了。

杜芒克和德拉克斯各自要求本國政府指示如何回答俄國人關於波蘭的問題,等了3 天都沒有迴音。

在英國與法國方面看來,波蘭人的拒絕蘇軍的幫助是講不過去的,因為這是在德國進攻時唯一能立即見效的援助。

蘇聯為什麼會和德國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蘇波戰爭

然而,同樣清楚的是,波蘭人的反應,其愚蠢簡直不能令人置信。由於蘇波戰爭的歷史恩怨,波蘭人是極其不信任蘇聯的(詳見《蘇波戰爭3:美法軍援進攻蘇維埃,波蘭軍兩週推進200公里》)

1939年8 月18日,在英法兩國第一次試圖打開波蘭人的眼界讓他們認清現實以後,波蘭外交部長貝克告訴法國駐波蘭大使,俄國人“在軍事上沒有什麼價值”,而波蘭參謀總長斯塔契維奇將軍也支持這種看法,宣稱他“看不出讓紅軍在波蘭領土上作戰有什麼好處”。

第二天,英法大使再次與貝克見面,敦促他同意蘇聯建議。波蘭外交部長依舊拖延表態,不過答應在翌日給他們正式答覆。

8 月20日上午,波蘭參謀總長說,“在任何情況下都決不能同意蘇聯軍隊進入波蘭”。當天晚上,貝克就正式拒絕了英法的要求。

與英國,法國及波蘭之間的踢皮球相比,德國方面的外交戰也可謂閃電戰。

英國與法國的外交目標是希望蘇聯為波蘭與德國血戰,然而沒有提供足夠的並有實質性的利益給蘇聯;德國的外交目標則是希望蘇聯在即將來臨的德國與波蘭的戰爭中置身事外,並願意讓蘇聯分享瓜分波蘭的紅利。

既然英國和法國方面沒有誠意進行實質性地推進與蘇聯的談判,德國方面則立即為蘇聯提供了一份它無法拒絕的實實在在的大禮包。蘇聯為什麼會和德國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裡賓特洛甫

德國外長裡賓特洛甫是1939年8月22日坐飛機動身去莫斯科的。他隨身帶著德國元首親筆的全權證書,握有同蘇聯締結一經簽字立即生效的互不侵犯條約和“其他協定”的大權,也帶著大批高層隨員。

載著德國代表團的兩架“禿鷲”式運輸機在8月23日正午到達莫斯科。在德國駐蘇聯大使館匆匆吃完午飯以後,裡賓特洛甫就急急忙忙趕到克里姆林宮去會見斯大林和他的外交人民委員莫洛托夫。

蘇聯為什麼會和德國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斯大林在克里姆林宮會見德國外長裡賓特洛甫

在隨後公開發表的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中,雙方約定,任何一國都不得進攻對方。如果其中一方成了第三國的“敵對行動的目標”,另一方將“決不以任何形式給予該第三國以支持”。德國和俄國也決不“參加直接或間接針對另一方的任何國家集團”。

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公開發表後,丘吉爾大怒,他把蘇英法三國談判的失敗歸咎於張伯倫政府對蘇聯人多疑;缺乏達成協議的誠意;把官職不高,權力有限,兩手空空的使節派往莫斯科等等。

蘇聯為什麼會和德國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丘吉爾大怒

其實蘇聯與英國談判,不管英國的代表團地位有多麼高,其結果是不會有什麼差別的。

這是因為英、法為蘇聯安排的前程是一場對德國的浴血戰爭。要蘇聯冒如此重大的風險,而英、法又什麼東西都不給它,甚至連波羅的海沿岸最小的國家也不給它,蘇聯怎麼可能會接受呢?

歷史的細節在於沒有公開的祕密,在合約所附的祕密議定書中有這樣的條款:

在一旦波羅的海國家(芬蘭、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所屬的領土上發生領土的或政治的變動時,立陶宛的北部邊界應成為德國和蘇聯兩國利益範圍的邊界。

在一旦波蘭國家所屬的領土上發生領土的或政治的變動時,德國和蘇聯兩國的利益範圍將大體上以那累夫河、維斯杜拉河和散河一線為界。

締約雙方的利益是否需要維持一個獨立的波蘭國家以及這個國家的邊界應如何劃定的問題,只有在今後政治局勢的發展中方能予以明確規定。

在任何情況下,兩國政府都將以友好的諒解來解決這個問題。

德國和蘇聯就像在德皇和沙皇時代一樣再一次就瓜分波蘭取得了一致。

蘇聯為什麼會和德國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德國還給了蘇聯在波羅的海東岸自由行動的權利。

最後,在東南歐,俄國人強調他們在比薩拉比亞 (那是蘇聯在1919年割給羅馬尼亞的)的利益,而德國人宣佈他們對這一地區沒有利害關係。(這個讓步是裡賓特洛甫後來感到後悔的。也是德國將羅馬尼亞納入軸心國的原因)。

祕密議定書最後說,“本議定書將由雙方嚴守祕密”。

事實上,祕密議定書的內容直到戰後繳獲了德國祕密檔案以後才為世人所知。


限於篇幅,更多精彩內容請訂閱或進入本頭條號《一世明哥私家歷史》。

风化的背影

國家利益高於意識形態。在外交上沒有永恆的朋友,也沒有永恆的敵人。社會主義國家也有自己的國家利益,當所有形式顯示不利時,就朝損失最小的方面開展。二戰前夕,歐美各國對德國採用綏靖政策,希望德國進攻蘇聯,禍水東移,借刀殺人。德國為了不腹背受擊,與蘇聯達成協議,表面佯裝進攻蘇聯閃擊波蘭,之後往回繞。蘇聯也不願意太早與德國撕破臉,在二戰前夕蘇聯利用條約蠶食了波羅的海沿岸大片領土,拉寬前沿戰線,也為了爭取更多的備戰時間。德國毀約也是德國的戰術。德國的野心是稱霸世界,簽約是一種以退為進的辦法,蘇聯也為有《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德國就不會太早進攻,無心備戰。德國趁其不備,進攻蘇聯。

雖然來自方方面面的預警不計其數,而且對德國進攻計劃的細節言之鑿鑿,甚至連入侵的日期都指出來了,但斯大林依然置若罔聞。正因為他早先智珠在握,當1941年6月22日凌晨德國發動入侵的消息打破了他的穩瓶的時候,斯大林的震驚和憤怒就越發不可遏制。

災難發生後6天,他無意中以獨特的方式承認錯誤,雖然把責任推到領導集體頭上,而且用的是粗魯的語言,但畢竟還是默認了這一點,那就是原本可以採取不同的政策,而蘇聯領導人做出了錯誤的選擇。

現在回顧起來,斯大林事先得到過一切警告,而且這些警告預示著巨大的災難將降臨到他的國家頭上,他仍然如此剛愎自用,選擇置若罔聞,無所作為,這是整個戰爭中最無法理解的決策失誤。就是這麼一個永遠在懷疑別人的妄想狂,居然被希特勒的虛情假意所矇蔽,這尤其讓人難以理解。

《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是1939年8月23日由前蘇聯與納粹德國在莫斯科簽訂的一份祕密協議。蘇方代表為莫洛托夫,德方代表為裡賓特洛甫。

如果我們考慮到斯大林極端多疑的個性,那麼1941年6月蘇聯對德國的進攻毫無準備這件事就更加難以理解。

還有一點,自從20年代以來,蘇聯外交政策的核心目標就是國家利益和國家安全,這是俄羅斯傳統的外交思想,只不過在20年代以後被披上了一層意識形態的外衣。任何憤世嫉俗的謀略與機會主義的弄權行徑都可以找到意識形態上的藉口。有鑑於此,蘇聯就更不應該對德國的進攻毫無防備。

但我們不應該忘記,僅僅在不到兩年前的1939年8月23日,前蘇聯與德國才剛剛簽訂過的一份歷史上最為臭名昭著的條約——《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正是這個條約造成日後蘇德對波蘭的侵略,使得德國在西線進攻時徹底免去了腹背受敵之憂,並是斯大林堅信德國會推遲進攻的重要願意之一。

共產主義奇異的外交傳統

從1921年俄國內戰結束以後,蘇共就放棄了原來“輸出布爾什維克革命,推翻世界資本主義”的目標。從那以後,托洛茨基所主張的革命外交政策逐漸被傳統的外交思想所取代,托洛茨基本人的影響力也在減弱。在20年代中期,蘇聯對外關係的指導思想有兩大主題。

一是帝國主義在為爭奪全世界的資源而互相鬥爭,因此戰爭不可避免。戰爭將在帝國主義國家之間進行,就像第一次世界大戰那樣,因此對蘇聯的利益和社會主義革命事業是有益無害的。但是帝國主義野心家也肯定會對蘇聯賊心不死,戰爭會直接威脅蘇聯。

因此,第二點指導思想就是,社會主義必須在可以預見的未來在蘇聯國內建成,而不是期待世界革命(因此1924年國家名稱裡有“社會主義國家”的字樣),而蘇聯將逐漸強大起來,在帝國主義不斷增長的敵意和貪婪面前變得不可戰勝。

當然,黨沒有完全放棄向其他國家輸出共產主義革命的信仰。建立於1919年的第三國際—也就是共產國際的整個工作就是要利用資本主義制度的內在危機,為將來的世界共產主義革命做好一切準備。但是這項工作是一個緩慢長期的任務(不過早在1925年,斯大林就預言歐洲將在未來某個時間爆發長期的大戰,這將會加速世界革命勝利的到來)。

第三國際又名共產國際,列寧領導創建,存在於1919~1943年,總部位於莫斯科

與此同時,共產國際在其他國家的工作重點一直是為蘇聯的國家利益服務的,因為蘇聯是唯一的社會主義革命已經獲得了勝利,併為未來的社會創造出一個新的框架的國家。

在可以預見的將來,蘇聯和帝國主義大國相比,在軍事上和經濟上仍然是虛弱的。認識到這一點,就要求蘇聯必須迅速增強其軍事和經濟實力,同時在國際關係方面採取務實靈活的方針政策。

蘇聯和資本主義國家無論在意識形態方面有多麼實質的分歧,都必須在“和平共處”的基礎上在很長的一段時期內進行合作。這樣蘇聯才能和資本主義國家之間進行最大限度的貿易和經濟往來,儘管兩者在政治上還是互相敵對的。

希特勒代表了垂死的資本主義最後的絕望反撲

以上思想具體落實到外交政策上,就是蘇聯必須打破自從1917年布爾什維克革命以來所處的孤立狀態。蘇聯在這個問題上做得非常成功。僅僅在1924年至1925年間,蘇聯就與13個國家正式建交。蘇聯和很多其他國家,尤其是它的鄰國建立了友好關係。

到20年代末,在列強裡面,只有美國還拒絕承認蘇聯。資本主義世界並沒有出現針對蘇聯組建攻守同盟的跡象。同時,蘇聯和主要歐洲國家簽訂了很多雙邊貿易協議。

德國在蘇聯戰後對外關係當中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因為1922年的《拉帕羅條約》修補了俄國革命之後兩國關係的裂痕,為兩國進行經濟合作與祕密的軍事合作打下良好的基礎,這種合作一直持續到11年之後希特勒上臺為止。

布爾什維克政權經過了嚴酷的國內戰爭才最終建立起來,而德國的自由民主黨政權在建立之初也不得不度過好幾次危機,它們之間在意識形態上原本不是天然的盟友。但是世界局勢迫使德俄結盟,這樣對雙方都有利。

德國傳奇傘兵司令施圖登特在蘇聯受到了軍事教育。劇拉帕羅條約祕密條款,蘇德進行軍事合作,德國最初的空軍和裝甲兵裝備研製戰術研究,都搬到蘇聯境內進行

《拉帕羅條約》在政治上的象徵意義大於它的實際意義。這個條約在軍事和經濟上的意義更加重要。蘇德兩國都認識到雙邊貿易關係的好處,到20年代末,德國成為蘇聯最重要的貿易伙伴。

在軍事方面,《拉帕羅條約》簽訂之後蘇德雙方簽署了祕密軍事協定,使得雙方都能夠繞過戰後國際秩序為兩國所設的限制。在蘇聯一方,這種限制是指蘇聯的孤立狀態;而在德國一方,是指《凡爾賽和約》加諸德國軍隊的種種限制。

有些軍事協定後來一直沒有付諸實施,比如德國容克飛機公司要在蘇聯設立飛機制造廠,還有雙方合資製造毒氣。但是雙方在互相觀摩軍事演習、化學戰試驗和情報交流方面的合作進行得非常順利。

但是在30年代,雙方的關係已經開始籠罩上了烏雲。蘇聯國土的兩翼同時出現了新的威脅。在遠東,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之後,蘇聯越來越常聽到宿敵日本國內的軍國主義叫囂。同時在德國,極端仇視布爾什維克主義的希特勒,已經快要上臺了。

納粹掌握德國政權這件事徹底改變了蘇聯外交關係的格局。對戰爭的擔憂成了蘇聯外交政策的主要基調。到1933年底,在希特勒的直接干預下,兩國的外交關係趨於冷淡,這反映了德國新政府的反蘇意識形態。

《拉帕羅條約》已死。德國在1934年1月和波蘭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這個事件再清楚不過地表現出德國外交政策的重大改變和對蘇聯的新態度。

在德國,無論是保守黨還是共產黨都有很多人認為,希特勒只不過是個誇誇其談的政客,很快就會走下政治舞臺,或者至少會向務實的方向調整自己的政策。共產國際的官方理論一直堅持,希特勒代表了垂死的資本主義最後的絕望反撲。

蘇聯的外交政策顯然需要做出重大調整。外交人民委員李維諾夫主張和英法等西方民主國家合作,在歐洲建立起共同安全體系。

李維諾夫,斯大林決心和德國合作後被撤換,蘇德戰爭爆發後出任駐美大使

在蘇聯的邏輯中,共同安全體系只能推遲但不能避免帝國主義戰爭。帝國主義戰爭的爆發肯定會直接或者間接地把蘇聯捲進來。蘇聯認為,未來戰爭很可能是一場世界大戰,由帝國主義國家結盟從東西兩個方向向蘇聯發動進攻。

蘇聯人總是掩藏不住地懷疑西方國家的某些勢力想要通過綏靖政策禍水東引,甚至和納粹德國聯起手來,發動針對蘇維埃國家的反動“東征”。因此,支持共同安全體系只不過是爭取寶貴時間的一種手段。但是,西方列強每一次想要和希特勒達成協議的努力失敗和國聯的共同安全體系每一次失敗都加深了蘇聯對西方國家的疑慮。

當西方在1938年向希特勒的擴張主義屈膝投降的時候,蘇聯在國際上的孤立地位又一次明顯地暴露了出來。李維諾夫本人在當年10月份公開承認,“國聯和共同安全體系已經死亡。國際關係進入到了一個新的強權主義、野蠻和暴力至上的時代”。

蘇聯與德國都從對方那裡得到了什麼?

1939年8月蘇德簽訂了令全世界震驚的臭名昭著的《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以上這些考慮就是蘇聯方面簽訂這個條約背後的基本邏輯。

在1939年3月10日,斯大林在黨的十八大上做的報告指出,當英法拒絕對希特勒採取共同的直接敵對行動以後,集體安全體系已經宣告破產,“新的帝國主義戰爭”成為越來越嚴重的危險。

斯大林在報告的結尾聲稱,戰爭販子們慣於讓他人為他們火中取栗,而蘇聯絕不會被捲入這樣一場衝突之中。斯大林的講話指出,蘇聯對西方民主國家不敢和希特勒鬥爭的失望和蘇聯對西方國家動機的懷疑相輔相成。克里姆林宮總是懷疑西方國家希望蘇聯和德國打一仗,甚至會支持德國進攻蘇聯。

在春天的貿易談判中,雙方互相懷疑,談判的基調很不友好;而到了秋天,它變成了通向政治諒解的積極步伐,這種政治諒解還伴隨著兩國對於對方領土要求的互相理解。

英法兩國在春夏兩季對蘇聯所提出的共同防禦條約的建議一直拖延著不答覆,這令莫洛托夫更加相信,他是在和“騙子”打交道,這也給斯大林本來的多疑性格火上澆油。巴黎和倫敦都沒有派出身居高位的部長或大臣,沒有賦予談判代表全權,而是派出了規格很低的代表團,他們每一步都閃爍其詞,也無權做出任何有效的承諾,這被蘇聯視為對談判不認真,缺乏嚴肅的態度。

8月中旬,波蘭危機已經發展到了最緊要的關頭,蘇聯認識到希特勒隨時可能出兵進攻波蘭,很明顯蘇聯不可能從西方那裡得到任何幫助,因此必須採取備用方案。

莫洛托夫,時任蘇聯總理,斯大林官僚體系中的第二號人物,兩度出任蘇維埃外交部長

在蘇聯中止和英國代表的談判的時候,斯大林已經告訴希特勒他準備好儘快與德國簽訂互不侵犯條約了。574天以後的8月23日,裡賓特洛甫抵達莫斯科,一次歷史上最為臭名昭著的外交行動很快就完成了。它對雙方都有利。

希特勒在伯希特斯加登附近的阿爾卑斯山別墅裡聽到外交上的最新進展,高興得一拍大腿。58在莫斯科郊外別墅裡的斯大林同樣興高采烈。但是他對德國並不抱有任何幻想。

時任政治局委員和烏克蘭黨委書記的赫魯曉夫後來回憶,斯大林那天晚上在餐桌上對和他一起共進晚餐的政治局委員們說:“這當然是個遊戲,就看誰能騙得過誰了。我看得穿希特勒在玩什麼把戲,他以為他能騙過我。實際上是我耍了他。因為這個條約,戰爭會晚一些降臨到我們頭上,我們可以保持中立,保存實力。”

蘇聯領導人有理由對他們國家和納粹德國之間建立新友誼的最初那幾個月的成果感到滿意。在兩國條約簽訂的前夕,1939年8月19日蘇德還簽署了雙邊貿易協定,根據這個協定,蘇德之間的雙邊貿易迅速從30年代末的最低點,恢復到希特勒上臺之前的水平。這個協定在1940年2月進行了補充,並在1941年1月進行過重新談判以制定新的交貨時間表。

德國從蘇聯得到了數百萬噸的穀物、木材和石油產品,還有數萬噸稀有元素錳和鉻。蘇聯得到了機械、建築設備、化工產品和其他製造業產品。德國從經濟交流中得到的好處更多。

蘇聯基本上按時交貨,而德國方面在交付製造業產品的時候經常有延誤現象。而且德國仍然基本上不提供蘇聯所要求購買的軍火武器。不過對蘇聯來說,貿易在雙邊協定裡只是次要的部分,主要的收穫是安全。在這方面,蘇德合作的第一階段碩果累累。

蘇德條約,特別是它的祕密條款,除了讓蘇聯得以置身於歐洲戰事之外,對蘇聯的另一個主要好處是打開了領土擴張之門。蘇聯領土擴張的主要目的是保衛國家安全,這一點和納粹德國不同,當然被蘇聯佔領的土地上的人民所遭受的苦難和被德國佔領的土地上的人們是一樣的。

裡賓特洛甫,粹德國外交部長,對促成德日意三國同盟起過重要的作用

chris165851567

背景:蘇聯在一戰中籤署了佈列斯特條約,幾乎喪失了白俄羅斯的主要領土及波羅的海三國,明斯克處於邊境線上。一戰後,蘇聯同波蘭形成敵對關係,因此,蘇聯一直希望能夠同英法和波蘭簽訂和平協議,確保蘇聯西部戰略安全,建立戰略緩衝區。

慕尼黑協定後,蘇聯希望能夠同英法簽訂協議,由蘇聯對波蘭提供安全保障,阻止希特勒進一步入侵波蘭,並威脅蘇聯安全。因此同英法在莫斯科開展談判工作,但是張伯倫和法拉第政府對同蘇聯的談判不是特別重視,蘇聯當時派出外交人民委員李維諾夫(猶太人)和莫洛托夫,英法各派了一個將軍,斯大林對次十分惱火。

希特勒夥同波蘭瓜分捷克斯洛伐克後,一方面鼓動日本進攻蘇聯遠東地區,一方面開始迷惑英法阻止英法同蘇聯簽訂協議,並不斷安撫波蘭政府。

諾門坎戰役發生後,斯大林主動同波蘭談判,表明蘇聯紅軍可以出動空軍和地面部隊,幫助防禦德國。但是波蘭政府受希特勒鼓動,加之同法國簽署安保協議,波蘭政府直接宣佈拒絕蘇聯的安全保障。

此時,受希特勒委託,德國外長裡賓特里普主動聯繫蘇聯,提出簽訂蘇德互不侵犯協定及祕密協議,為了建立同納粹德國的戰略緩衝帶。斯大林同意簽署蘇德互不侵犯協定及祕密協議,同德國瓜分波蘭,佔領波羅的海三國和芬蘭。

如果不是波蘭政府愚蠢,法國亂開空頭支票,斯大林是不會同德國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

Charlie柳

蘇德互籤不侵犯條約,其實各自都心知肚明——斯大林很清楚,希特勒幹掉西歐、佔領非洲後,一定會掉轉槍頭大舉東進,與蘇聯在廣闊的亞歐大陸進行戰略對決。希特勒顯然也明白斯大林知道自己的想法,但為了避免德國在歐洲戰線太長,減緩西線壓力,所以必須先穩住東邊的蘇聯。然而計劃總是趕不上變化,日本深陷遠東泥潭,唯有打通從中國東北到南亞、印度洋的陸路交通線,為日本海軍提供兵源和物資補給,救日本於亡國之禍。情急之下,山本五十六組建神風特攻隊,製造了珍珠港事件,提前促成了美國直接宣戰。就是日本這樣一個豬隊友,打破了希特勒的春秋大夢。

該來的,總會要來。只不過,當希特勒倉促撕破與斯大林的互不侵犯條約,揮師東進,大舉進犯蘇聯之時,不僅亞歐主要戰場時局已發生很大變化,而且希特勒仍舊天真地認為蘇聯還沒有做好大規模戰爭的準備,把蘇聯簡單地看成只是一個放大了倍數的波蘭,幻想閃電擊潰高加索防線,直取莫斯科。所以幾百萬德軍別說暫時休整,甚至連冬裝都沒有準備。而等待這些侵略者的,是蘇聯鋼鐵紅軍和嚴寒漫長冬季的絞肉機。

俱往矣!看今日美國風光不再,與日本敵友同眠、窺肆中華;德國雄橫歐洲,再襄霸主;昔日大哥蘇聯炮灰散盡,俄國驕風已逝,淚灑明日黃花。時間,不就是一臺公平、無情的絞肉機麼?

啥名字来着111

蘇德之間都在打自己的算盤 該條約劃分了蘇德雙方在東歐地區的勢力範圍。這個條約造成日後蘇德對波蘭的侵略,蘇聯為了應對來自西線的可能的戰爭威脅、爭取備戰的時間,於1939年9月至1940年8月間,以保衛“西部邊界安全”為目的,在東歐建立的戰爭防備緩衝帶。《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是英法等國靖綏政策企圖禍水東引的必然結果,條約的簽署為蘇聯爭取了更多時間備戰,但也使波蘭成為大國博弈的犧牲品。2015年5月,普京認為由於英、法、德、意率先簽署了《慕尼黑協定》,蘇聯才被迫簽署《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以改善自身的戰略環境。

夜色猎鹰

兩句話可以回答你的問題:1,國與國之間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

2,相互利用,各取所需

不過說到底,也就一句話,即,第一句話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