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人說《百家講壇》裡部分學者的水平只有二流?

譬如某位學者講三國的時候連“信”是通假字都不清楚?為什麼有人說《百家講壇》裡部分學者的水平只有二流?
10 個回答
历史宝藏
2019-05-13

歡迎打開歷史寶藏。


老樑故事匯曾經有這樣的言論:能上百家講壇的都是些二三流的學者。

不得不說,老樑這個觀點還是有些道理的。

為什麼有人說《百家講壇》裡部分學者的水平只有二流?

首先要知道,能上百家講壇的,其實是經過很多的挑選的,並不一定是學問做的好,研究搞得好,就能上去的。

為什麼有人說《百家講壇》裡部分學者的水平只有二流?

之前學校有個近代史的老師,講課也很有意思,學生都挺喜歡。百家講壇節目也有邀請他試講,結果在試講的時候,他不小心把桌子上的水碰到了,然後就因為這個,影響了整體的試講效果,最終沒能上百家講壇。

為什麼有人說《百家講壇》裡部分學者的水平只有二流?

我們看到的百家講壇上的明歷史文化類星,多是口齒伶俐,講課生動,颱風特好的老師,如易中天,王立群等人,風趣幽默,娓娓道來,引人入勝。其實很多講歷史的是中文或新聞專業的,就是因為表達好。

為什麼有人說《百家講壇》裡部分學者的水平只有二流?

而在大學等研究機構裡面,歷史學問做的好的,一流的學者,很多並沒有這樣厲害的表達能力。特別是歷史學,板凳需坐十年冷,大多數情況是比較“刻板”一點的。

此外,還有個因素就是——文人相輕。

百家講壇無與倫比的“造星”能力,讓沉寂的歷史文化研究圈湧現出一批公眾人物,不僅賺足了世人關注,也賺足了口袋。於是難免就有人眼紅了,本來誰都不服誰的圈子,相互之間的鄙視就產生了——孔子講過,巧言令色怎麼滴來著。。

為什麼有人說《百家講壇》裡部分學者的水平只有二流?

不過事實求是的說,歷史研究和歷史普及,本來就不是一個任務和目標,所以一流也好二流也罷,只要能讓觀眾有所收穫,有所思考,就是好的。

更何況,百家講壇上也不乏真正的一流學者,如復旦歷史地理研究所的葛劍雄,就是無可爭議的一流權威學者。

為什麼有人說《百家講壇》裡部分學者的水平只有二流?

能遇到這樣的大家,並且在百家講壇這樣的歷史文化普及節目上,真的是大眾之福利。

然而像這樣的一流學者,又不會特意利用百家講壇這個節目去吸引世人眼球,所以就顯得“不火”。

話說回來,如果真的學術做到一個領域的權威,真正是不愁名利,也不屑於這種刷嘴皮子所得的“名利”。


更多歷史類原創內容,歡迎右上角關注@歷史寶藏。

几苇渡
2019-08-14

這個提問沒有錯,《百家講壇》不是學術論壇,而是科普文化論壇,主講人如何用通俗語言把事情講清楚是最基本要求。另外重要的是講的技巧,如何增加故事性和生動性,吸引更多的人去聽。

如今媒體傳播非便捷常,網絡平臺給每一個人以公開表達的機會,百家講壇也是如此。這個節目不是說“權威講課、聽眾不能質疑、只有一個標準答案、考試要考。引發觀眾收聽收看並參與討論更重要。所邀請的主講人,並非泰山北斗級別的,只要是資深人士,就有機會,

早期比較活躍的幾位,如紀連海、袁騰飛,都是中學教師。如蒙曼等大學老師職稱還是副教授。這些主講人都不是所謂專業一流。如有了教授職稱的于丹、易中天,同樣被質疑。
為什麼有人說《百家講壇》裡部分學者的水平只有二流?

錢文忠應該專家級的了,但他講的印度史聽起來很無趣。很難堅持聽完就放下啦。
為什麼有人說《百家講壇》裡部分學者的水平只有二流?

最喜歡的還是馬未都的系列,這與喜歡逛博物館看文物有直接關係,但馬爺結合自己經歷講出來的知識,很吸引人並容易被記住。
為什麼有人說《百家講壇》裡部分學者的水平只有二流?

兮兮说事儿
2019-08-13

被《百家講壇》“名嘴”忽悠的一次體驗

這兩天,在我們自己舉辦的一場文化講座中,我們恰好請到了曾經“紅極一時”的百家講壇名嘴,他曾在《百家講壇》中講過“二戰風雲人物”和《孫子兵法》等內容(名字我就不提了),還上過中央7臺的許多軍事節目。

那場活動,我們請了三位嘉賓,時間是兩個小時。作為主持人,原本我打算,每位嘉賓先說十五到二十分鐘,然後三位嘉賓就某一問題討論。

第一位嘉賓比較年輕,說話磕磕絆絆,沒有控制好時間,在二十分鐘的時候被我叫停。第二位發言的就是這位“《百家講壇》名嘴”。我們規定的議題是“戰爭與文明”,沒想到一開口,就已經談“飛”了。從《孫子兵法》到現在國際政治,國際戰爭,再到晚清軍事落後,毛澤東軍事戰略的偉大等等,無一不有。為什麼有人說《百家講壇》裡部分學者的水平只有二流?

王立群(以使用現代語言講歷史而深受歡迎)

他一開口,的確如同說評書一樣,內容扣人心絃,在背《孫子兵法》和“毛主席詩詞”的時候,抑揚頓挫。語調也有高有低,在談某個內容和故事的時候,也懂得設置懸念。

但是他忘了最重要的兩點,那就是時間和主題。沒想到,他一敞開話匣子,就是整整四十分鐘。時間已經過去一個多小時,第三位嘉賓還沒有發言。第三位嘉賓雖然不像這位名嘴那樣知名,但他也是在某個領域內的專家。我當時心急如焚,卻又沒辦法打斷,因為他環環相扣,沉浸在自己的演講內容中。

雖然現場觀眾很愛聽,但是,他一開口我就知道,他所講的內容,曾經是在很多節目中講過多邊遍的內容。

《百家講壇》選主講人的標準:會講故事更重要

整場活動頗為失控。在活動結束之後,我們就《百家講壇》討論了一番。第三位嘉賓說,他曾經也被邀請上《百家講壇》,但是被他拒絕了。他說,你看現在上《百家講壇》的人,更多的是搞文學的人,他們知道怎麼講故事,怎麼講那些大家愛聽的內容。為什麼有人說《百家講壇》裡部分學者的水平只有二流?

馬瑞芳這本書的書名其實也說明了《百家講壇》的本質

我雖然不同意他的說法(其實學歷史的也不在少數),但是作為一位曾經的“《百家講壇》謎”,我很清楚《百家講壇》的運作方式。曾經捧紅了易中天、于丹、閻崇年等學者的,在回答記者提問的時候說過,《百家講壇》畢竟不是大學課堂,要想生存就必須研究市場、抓住市場,必須把大眾放在首位,即使有些學者研究的話題再好、再精,但是講得不好,我們也不需要。萬衛說:

我們不對主講人在學術問題上做太高的要求,只要他的演講能夠吸引住觀眾就行,只要他自己講的觀點能夠自圓其說可以。相反他們的演講假如太學術化了,我們還不會同意,還會逼著他們把“學術化”的問題給“通俗化”,否則就別講。

為什麼有人說《百家講壇》裡部分學者的水平只有二流?

易中天和原《百家講壇》製片人萬衛

由此,其實就為《百家講壇》的主講人奠定了基調。只要故事講得好,根本不在乎他是不是在學術圈有所造詣。所以,我們才能在《百家講壇》中看到許多在學術界默默無聞,甚至所在學校非常差的老師(不是說差的學校就不出好老師,我不是這個意思。但是,學校差,好老師的比率就少)。為什麼有人說《百家講壇》裡部分學者的水平只有二流?

《百家講壇》說到底還是“娛樂化”產物

《百家講壇》其實說到底,他還是節目“娛樂化”的產物。他只是打著傳遞權威知識的旗號,以學者的身份背書,進行迎合觀眾的一檔節目。當然,我們這個時代,不能反對節目的“娛樂化”,畢竟人家也要生存,而且我也覺得,有些人愛聽《百家講壇》,總比他們沒有這個節目而去看真人秀好(我這裡也沒有貶低看真人秀節目的意思。有些人喜歡在下班之後,放鬆身心看真人秀也挺好)。為什麼有人說《百家講壇》裡部分學者的水平只有二流?

《中國詩詞大會》上的康震

我記得,現在頗為知名的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的康震,第一次上電視講“李白”的時候,講得非常學術,效果也非常不好。此後,他曾沉寂了很長一段時間。後來,康震說,其實他自己就是不斷的在接受《百家講壇》欄目組的改造,教給他怎麼講故事,怎麼設置懸念。後來,他的“蘇軾”系列一出來,立即受到追捧。現在,他又參加了《中國詩詞大會》,火爆得一塌糊塗。但是,恕我直言,康老師在學術方面,真的太一般了。

綜上所述,其實我們就知道,為什麼《百家講壇》多是二流學者了。

二十四史凭栏处
2019-08-15

紀連海曾經說過這樣一番話,他說在百家講壇上能講火的人,很多都有過中學教師的經歷,諸如閻崇年、王立群,當然還有本身就是中學歷史教師的袁騰飛和紀連海他自己。

另外一位著名學者,復旦大學葛劍雄教授,曾受邀給百家講壇節目組策劃選題,節目組的一個要求就是,節目選題必須適應70%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觀眾的接受能力

通過他們二人的說法,百家講壇這一節目的定位也就很清楚了,首先,對主講人的首要要求就是口才,要把肚子裡的那些東西轉化為通俗易懂的語言表達給觀眾,其次,節目的受眾必須要照顧絕大多數具有中學文化程度的觀眾,而不是大學生,也不是政府幹部。


為什麼有人說《百家講壇》裡部分學者的水平只有二流?

所以,主講人的學術水平如何,對於節目組來說,其實並不重要,這就導致一些走上百家講壇的主講人學術水平存在良莠不齊的問題。

其實,早在2001年百家講壇開辦之初,百家講壇其實是真正的“百家”,天文、物理、藝術、哲學無所不包,所邀請主講人幾乎都是各自領域的學術精英代表,比如葉嘉瑩、李政道,甚至還有楊振寧,都曾登上過百家講壇的講臺。這就很像大學講座,雖然信息量非常大,內容也很高端,但是對於絕大多數普通觀眾而言,不僅過於高深,而且乏味無趣。

因此,在01年到03年這段時間裡,百家講壇的收視率一直處於CCTV10所有節目的倒數幾位。而根據當時CCTV的“末位淘汰制”,一個節目如果長期處於收視率倒數,就要被取締。可以說,當時的百家講壇一直處在被淘汰的邊緣。

為什麼有人說《百家講壇》裡部分學者的水平只有二流?

隨著03年到04年閻崇年《清十二帝疑案》的火熱播出,百家講壇節目組才真正找到了自己的方向,那就是隻講人文歷史相關的選題,從“百家”轉變為文史一家獨大,而且還要通俗易懂。於是,百家講壇從收視率倒數,一躍而為CCTV的品牌欄目,甚至一度放到CCTV1重播,百家講壇最輝煌的時期至此到來。

經歷過這樣的轉變之後,百家講壇其實已經非常清晰自己的定位了,這是一個通俗普及節目,而非科研學術節目。因此,百家講壇在大學裡遴選主講人的時候,就不會再像之前那樣看學者的學術履歷,而是看他上課受不受歡迎,大家愛不愛聽。主講人的標準也一降再降,像中學老師、作家這類沒有專業背景的人,也開始陸續登上百家講壇,他們的學術水平自然不能與大學教授相比。

為什麼有人說《百家講壇》裡部分學者的水平只有二流?

很多人會想當然地認為,二三流的學者講課一定不咋地,一流學者肯定二三流講課強,這就真的不見得了。要知道很多具有一流學術水平的學者,他們所擅長的只是做學術,講課未必講得好,因為講課關鍵看的是語言表達能力。還有一些知名作家,文章寫得極好,但讓他走上講臺,就非他所長了。當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兒》堪稱最暢銷的歷史科普書,當年明月也曾經受邀請先後上過湖南衛視和東方衛視,他的演講水平就實在不敢恭維了。

在百家講壇上,講故事是核心內容,這就註定所有的內容都必須是圍繞故事,對於很多一流學者來說,講故事是他們最不屑的,而講學術欄目和觀眾都不接受,所以就只能是由一些口才能力好,學術能力又未必好的學者,來給大眾做歷史科普,觀眾也最愛聽這類帝王將相、才子佳人的故事。

這一現象,一直到現在都沒有改變,百家講壇作為一個傳統媒體節目,沒落是註定的,但是在很多新興的文史媒體上,比如高曉鬆的《曉說》,羅振宇的《羅輯思維》,講課的人已經不是二流三流了,已經是十八線了,但憑藉著超強的演講口才,節目卻大火,網羅了一眾粉絲。

在我看來,一流學者就應該待在象牙塔裡,儘量少受外界影響,專心做學術,學術是枯燥的,是清貧的,但是我們需要這樣的人來做學問。而對於受眾來說,我們所需要的其實僅僅只是一些“皮毛”,亦或是有趣的談資,二流學者來給我們做普及已經是綽綽有餘了,更何況現在很多內容平臺都是“十八線”水平。


如果看官覺得本回答對您有幫助,歡迎點贊關注和轉發。

HuiNanHistory
2019-05-14

百家講壇一度是中國首屈一指的文史科普平臺。

像是葉嘉瑩、錢文忠、周汝昌等大咖,都曾經上過百家講壇,可見昔日的輝煌。但是隨著節目口碑的下滑,目前的百家講壇已經淪為雞肋——

造成這種變化的原因,多半是由於請了許多水平次的二流水準的學術明星。

為什麼有人說《百家講壇》裡部分學者的水平只有二流?

百家講壇雖然捧出許多學術明星,但這些人身上的爭議,最終連累了節目的口碑。

最典型的案例就是于丹。于丹完全就是百家講壇一手捧出來的,她曾在百家講壇講解過《論語》和《莊子》,因而受到觀眾的熱捧。

然而,名氣來臨的同時,批評也如影隨形。于丹的文史水平確實一般,當然她本人也確實不是科班出身,她的主業其實是影視傳媒。

這就導致許多專業人士批評于丹,說她講的東西都是心靈雞湯,沒有任何專業素養。甚至在2012年,于丹到北大崑曲專場大放厥詞時,還遭到場下觀眾的噓聲。

為什麼有人說《百家講壇》裡部分學者的水平只有二流?

百家講壇得以大火的招牌是什麼?

這個答案很簡單,就是讓專業人士以詼諧、簡易的方式,給什麼都不懂的公眾科普知識。

因此,關鍵就在於這個請來的老師必須足夠專業,否則出來教人就有誤人子弟之嫌。于丹們被文史領域的專家質疑,她還有任何威信可言嗎?長此以往,觀眾就會質疑——

百家講壇的老師們,是不是仗著觀眾不懂,就索性胡說八道?

最終觀眾就會有這樣的偏見:來百家講壇講課的老師,其實都是二流或三流學者,專家才不會來呢。

為什麼有人說《百家講壇》裡部分學者的水平只有二流?

造成這種印象的本質原因是:百家講壇這個節目的口碑崩盤了。至於上百家講壇的學者水平如何,那是另外一回事。

何殊我
2019-08-16

一言以蔽之,這是電視文化要求的結果。《百家講壇》是大眾傳播的東西,肯定要有符合大眾需求的傳播要求,也就是看上去都很有文化,實際上卻經不起嚴肅的學術推敲,再有幾個觀點能夠奪人眼球,效果棒棒,就更好了。

起點非常有文化的《百家講壇》日子不好過

為什麼有人說《百家講壇》裡部分學者的水平只有二流?百家講壇這節目是2001年央視開始做的,最早做的時候逼格滿滿,探討的都是高深的問題,天文地理文學藝術應有盡有,嘉賓陣容也非常壯觀,比如丁肇中、蒙代爾、周汝昌、歐陽自遠、余光中、葉嘉瑩、馮其庸、楊振寧、霍金、韓啟德等,在當年也就是央視的影響力能有這個場面。

但是曲高和寡,高深的內容帶不來收視率,根據常江在《中國電視史1958—2008》中的考察,“2003年年底,在央視通過《欄目警示及淘汰條例》實施末位淘汰制的背景下,《百家講壇》因平均收視率不足0.2%、最低收視率為0的慘淡表現而險些被停播。”

找到收視率制勝法寶的《百家講壇》風生水起

在“收視率至上主義”的大棒指揮下,欄目組開始思考轉型,向收視率好的《走近科學》等節目學習:思考怎樣做到像好萊塢大片那樣3到5分鐘設置一個懸念。如何按照戲劇化的結構來做,欄目組要和主講人一起具備編劇能力,將高深的學術成果變成劇本。也就是開始了電視上的“學術造星”活動。

為什麼有人說《百家講壇》裡部分學者的水平只有二流?方法找到了,事情就好辦了。一個接一個的明星升入天空,閻崇年“清十二帝疑案”、劉心武“揭祕紅樓夢”、易中天“品三國”、紀連海“正說清代名臣”、于丹“論語心得”和王立群“讀史記”接連躥紅,後面還有錢文忠、康震、酈波、蒙曼等人,形成了一個蔚為壯觀的百講明星團。《百家講壇》成為那幾年科教頻道所有欄目中收視率最高的節目,出現了北京衛視《中華文明大講堂》、湖北衛視《文化大講堂》、陝西衛視《開壇》等一大批追隨者,《百家講壇》榮獲2006年中央電視臺“年度十大優秀欄目”中第二名,僅次於《新聞聯播》。

《百家講壇》的負面效果

為什麼有人說《百家講壇》裡部分學者的水平只有二流?《百家講壇》紅得發紫的時候,也遭受了知識界最為猛烈的批評和質疑,也有了電視史上最為壯觀的一次電視與學術之間關係的討論的大討論,有些激進觀點不乏質疑主講人“對最基本的一些文化稱謂和概念都沒有弄清楚”“在電視這樣一個有著強大傳播功能的機器上胡說八道”等觀點。

在電視上,適應大眾文化消費的需求高漲的背景,將學術知識進行娛樂化包裝,保證收視率的同時,就不好兼顧學術效果了。這也是《百家講壇》一直遭受主講人是二流學者的質疑的原因。

筆者在媒體工作的時候,曾經跟欄目組合作過一次某著名主講人的論壇,在籌備階段就不斷收到各類要求,什麼給大人物準備發言提綱啊、擬定講話稿啊、發言不能超過多長時間啊、大師座位怎麼安排啊等等,要求堪比娛樂明星。這可能是負面效果之一吧。

大斌聊科技
2019-08-16

不請自來,我來談談我的看法。

為什麼有人說《百家講壇》裡部分學者的水平只有二流?

百家講壇,可以說是我之前的最愛,基本上每天中午都會去看,覺得裡面講的東西很有意思,讓我漲知識。

那怎麼去理解這個說百家講壇裡面的講師只有二流的學術水平呢?

百家講壇是商業並非純學術

首先我們必須明確一點,百家講壇欄目的性質不是純學術性質,而是一個披著學術性質外衣的商業性質欄目,其目的不是為了做學術研究和研究成果的交流,而是為了把觀眾感興趣的東西講好交給他們,來吸引用戶達到獲取收視率提高廣告收入的目的。所以出於這個目的,其實他們根本就不需要一些一流的專家來講課。而他們需要的是口齒伶俐,能把故事繪聲繪色講清楚的人。

為什麼有人說《百家講壇》裡部分學者的水平只有二流?

會講故事≠專家二流,一流專家≠會講故事

其次我們要明白一點,就是會講故事的不代表人家的水平就是二流,一流的專業也許根本不會講課。這種情況我見得太多了。很多搞技術研究的專家,其實都不善於言辭,這有點像《笑傲江湖》裡面的沖虛道長,武當太極劍十分了得,可是就是不會教徒弟,導致一身本事沒有傳人。很多專家搞學術十分牛逼,但是你讓他開口說話,那基本跟個結巴差不多。所以讓一群不會講話但是學術一流的專家來開講,有人會聽嗎?這畢竟是個商業性的東西,賺錢才是王道,用戶喜歡才是王道。

為什麼有人說《百家講壇》裡部分學者的水平只有二流?

百家講壇≠學術大會

這個必須要明確。不要把百家講壇當成專家在做報告,這是兩個概念。學術報告底下做的基本都是資深學術專家,他們用他們學術官方語言講話,底下人是可以聽的懂的。而如果百家講壇用這種方式來講,誰聽的懂呢?舉個例子,我在百家講壇教你怎麼敲代碼,說一些計算機語言,請問大眾能聽懂嗎,肯定不行嘛。所以說,百家講壇的性質決定了他講東西的高度。在一個不會講故事但是是一流專家的人和一個會講故事到在學術界只能稱之為二三流的人他只能選擇一個二三流的人把他包裝成一個一流專家來講課。亦或者可以這麼理解,一個一流的專家為了把課講的大家都能聽的懂,他只能採取二三流的水平來講故事,因為一流的水平他是達到了,但是觀眾卻達不到聽不懂,所以沒人願意聽他講一流的故事。

风来翰墨香51008135
2019-05-14

因為一流學者講的課就不是給“大眾”聽的。《百家講壇》只是一個文化“科普”的平臺,並非是一個學術交流的陣地。要知道有很多《百家講壇》的主講人上講壇時,還是某某大學的副教授……副教授怎麼可能是“一流”學者?那教授怎麼算?超一流?

當然,我不懂在專業職稱上晉級和評審的程序和軟硬件要求,但感覺教授和副教授總是在學術水平和能力上總是有差距的吧。

辽东王三
2019-08-15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看看幾個問題。

為什麼有人說《百家講壇》裡部分學者的水平只有二流?

為什麼有人說《百家講壇》裡部分學者的水平只有二流?

為什麼有人說《百家講壇》裡部分學者的水平只有二流?

為什麼有人說《百家講壇》裡部分學者的水平只有二流?

為什麼有人說《百家講壇》裡部分學者的水平只有二流?

為什麼有人說《百家講壇》裡部分學者的水平只有二流?

為什麼有人說《百家講壇》裡部分學者的水平只有二流?

好了就這幾道題了,多了怕噁心到你們。就這樣的題,先不說你們會不會,就看到這樣的問題,你們幹部感覺噁心?一系列的歷史名詞,什麼小農經濟,自耕農經濟,資本主義萌芽,刀耕火種,青銅器時代,鐵器時代,工業時代,後工業時代。原始社會,奴隸制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係。

如果一個老師一個教授天天在課堂之上,在電視上面講這些東西。估計99%的人直接換臺了!百家講壇首先是一個電視欄目,收視率是電視的編導最看重的。

中國那些想要了解歷史,但是不太深入歷史,但是喜歡聽歷史故事的人是主體的。比如三國這段歷史,剛剛瞭解就感覺蜀國很厲害,又有臥龍鳳雛,又有五虎上將,但是瞭解一點歷史的人。蜀國不行,整體的國力是打不過魏國的,但是真的研究這三國曆史,就會研究三國裡面的官階制度。民生狀況,土地狀況,各個國家跟土地鄉紳的關係。

你把三國裡面的民生狀況,生活水平搬到電視上面講,遠遠沒有關羽,諸葛亮的吸引大。

因為專業的沒人看,只能說說這些吸引人的。舉一個例子吧!

同樣是對於三國的書籍。易中天老師易中天品三國,就不如呂思勉先生的三國史話。

但是讀過易中天品三國的人,肯定比讀過三國史話的人多的多。

无聊到巅峰
2019-12-06

說《百家講壇》部分學者的水平只有二流並沒有錯,但是科普並不需要一流學者。


為什麼這樣講?《百家講壇》僅是一款電視節目,而不是一款在線課程教學(在我看在在線課程教學也不可取),這類節目的功效並非是“傳道授業解惑”,而是“展示”,展示知識的趣味性,故事性,藉此能讓一部分人興起對文史傳統的學習興趣--------可能這也是這類節目唯一的功效了。

為什麼有人說《百家講壇》裡部分學者的水平只有二流?

既是講故事,那麼需要的是學識嗎?需要的是口才、是特色,真個放個一流學者上去講文獻校對、古本考據嗎,您是真聽不進去的.....

我們縱觀百家講壇歷代“網紅”,如於丹、袁騰飛、易中天等等,為人熟知的地方不是他們的才學,而是個人的特色:于丹慣以翻譯古文作煽情雞湯文;易中天則是繪聲繪色的獨特口音、獨特視角;袁騰飛也是冠以“風趣幽默”“語出驚人”聞名--------說句難聽點的,不管他們講的好不好,大部分人都是抱著“獵奇”的心態去看的,跟看故事會、看歷史劇本質上並沒有差別。

為什麼有人說《百家講壇》裡部分學者的水平只有二流?


說到底,文史之學術到今天,其實已經失去了最基本的應用了,所謂的典籍考證、文獻校對,基本都是業內轉圜,別說要跟古人一般齊家治國平天下了,放到現在,除卻談一個“文化傳統”,別的再多用處也沒有了。


那麼,要在普羅大眾中帶起“文化風”,靠的是你談最新考據、鴻篇鉅製?都不是-------僅僅是需要將一些乾燥淺淡的東西講的“動人”就可以了,所以,對於百家講壇這個平臺,莫說是二流學者,只要是來一個能把古文當成故事講、故事能講的好的人就夠了。


當然,我們說科普科普,最起碼的底線你得有,掮客要有掮客的操守,講故事也得有個基本法,起碼得尊重固有的前人心血,而不是胡編亂造吧?如題主所言,偶然小錯大可不必深究,反倒是“歷史發明家”、“文學發明家”更為可恥。



以上,感謝閱讀,歡迎關注。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