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一天能吃一斤米,司馬懿卻斷定他活不長了,這是為什麼?

10 個回答
铁马冰河wu
2019-01-11

諸葛亮一天能吃一斤米,司馬懿卻斷定他活不長了,這是為什麼?

蜀漢建興十二年(234年)春二月,諸葛亮以木牛流馬轉運糧草,親率十萬大軍兵出斜谷,發動了第五次北伐曹魏的戰爭。這次出兵,他還派人出使東吳,約孫權發兵攻擊合肥,以東、西配合,以期“同時大舉”。

蜀軍經艱苦跋涉行軍,終於安全的走出斜谷北峪口,先鋒部隊已經迅速佔領武功以東地區。魏國派太師、大將軍司馬懿統領大軍,前來抵禦。司馬懿乘連日大雨,河水猛漲、蜀軍難以增援之機,派上萬驍騎攻擊由虎步監孟琰率領的蜀軍先頭部隊營地。諸葛亮一面令孟琰拼死堅守,一面命軍士加緊架設竹橋準備渡河支援。

諸葛亮一天能吃一斤米,司馬懿卻斷定他活不長了,這是為什麼?

孟琰據險堅守,魏軍的進攻不能得手,又見蜀軍主力架設的竹橋即將完工,不得已撤軍回返。於是蜀國大軍於這年四月浩浩蕩蕩進入秦川,駐紮在渭河以南的五丈原。

蜀軍主力屯駐在五丈原後,諸葛亮派魏延為先鋒,率前軍出大營十里處駐紮。此時,司馬懿早已率大軍渡過渭水,也在渭濱南原背水駐營。蜀軍此時如能渡過渭水,登上河北岸建營,就能阻斷通往隴西的要道,戰況就會極度有利於蜀軍。但魏將郭淮早已預料到了這一點,因此事先做了防備。

諸葛亮一天能吃一斤米,司馬懿卻斷定他活不長了,這是為什麼?郭淮料定諸葛亮佔據五丈原後,必須要爭奪北原,以打通北渡渭水的便捷通道,因此他建議司馬懿派軍據守北原,司馬懿深以為然,派郭淮搶先佔據北原。魏軍到北原後,正在修築營壘,蜀軍果然大舉來攻,郭淮率軍奮力抗擊,蜀軍屢攻不克,只得退回五丈原。

幾天後,蜀軍大量往西而去,似乎要進攻魏軍的西線防地。司馬懿和郭淮不約而同斷定這是諸葛亮的聲西擊東之計,真實目的是要攻取東邊的陽遂,於是在陽遂部署重兵防守。蜀軍果然夜襲陽遂,但魏軍早有準備,和蜀軍鏖戰於積石,諸葛亮不能取勝,只得再次退守五丈原。

諸葛亮一天能吃一斤米,司馬懿卻斷定他活不長了,這是為什麼?魏、蜀兩軍在渭濱屯兵相持、對峙。諸葛亮求戰心切,屢派部將向魏軍挑釁,可是老謀深算的司馬懿嚴令部下只許堅守,不許出戰。魏軍堅守不出,蜀軍無隙可乘,無法找到戰機。

諸葛亮為了激怒司馬懿,引誘他出戰,派人給司馬懿送去一套女人的服飾,還寫了封信給他。信中大意是,如果司馬懿甘願像婦女那樣膽怯怕事,就請收下這套裙服吧;不然就擺開陣勢,列隊廝殺,決一死戰。

諸葛亮為了惹怒司馬懿出戰,也是絞盡腦汁。魏軍將領見諸葛亮如此戲辱他們,都怒不可遏,紛紛要求出擊蜀軍,教訓教訓他們。

諸葛亮一天能吃一斤米,司馬懿卻斷定他活不長了,這是為什麼?司馬懿卻不表態,同時為了平息部下的憤怒與不滿,他假意上書魏明帝“請戰”。魏明帝曹睿對司馬懿的本意心領神會。於是特地派衛尉辛毗持節杖來到司馬懿大營,命他堅守大營,不得出戰。諸葛亮深知司馬懿會長期據守,不會輕易出戰,於是也調整了戰術。

他分出一部分兵力就地屯田。他知道魏軍長期對峙,是為了拖疲、拖垮遠道而來的蜀軍,讓蜀軍的糧草難以為繼,到那時蜀軍必不戰自退。諸葛亮分兵屯田,秋收後就能就地解決很大一部分的軍糧了。解決了軍糧難題,蜀軍再也不怕與魏軍對峙、相持,開始養精蓄銳,訓練士卒,等待最佳戰績。

諸葛亮一天能吃一斤米,司馬懿卻斷定他活不長了,這是為什麼?

五月,吳主孫權親自統帥十萬大軍從巢湖口進攻合肥,又派大將陸遜、孫韶各帶一萬兵馬向襄陽、淮陰進擊。

魏明帝聞警親自率軍東征。 魏軍抵抗堅決,三路吳軍皆進展不利,將士患病的很多,只得於七月怏怏退回江東。三路吳軍被擊退的消息傳到西線,司馬懿更增強了戰勝諸葛亮的信心。他一如既往,死守不出,靜觀其變。

這期間,諸葛亮不斷派人向司馬懿下戰書,要求約期會戰。司馬懿始終堅持避免主力決戰的策略,對其置之不理,不予答覆。

諸葛亮一天能吃一斤米,司馬懿卻斷定他活不長了,這是為什麼?

蜀軍來使每次送戰書,司馬懿都絕口不提戰事,只是以關切的口吻向使者詢問諸葛亮的飲食起居以及日常處理軍政事務的簡繁。使者答:“諸葛公躬夙興夜寐,日理萬機,處罰二十軍棍以上的文件,都要親自審閱;每天吃飯不過幾盅(酒杯,茶杯,形容量少)”。狡黠的司馬懿立即從來使稱讚諸葛亮廢寢忘食工作的話中嗅到了重要信息。使者走後,司馬懿對左右說:“諸葛亮食少事繁,身體已經疲憊不堪、瀕於崩潰了,他必將不久於人世了”。

果然不出司馬懿所料,八月,積勞成疾的諸葛亮病倒了,而且病情日漸惡化, 臥床不起了。

諸葛亮一天能吃一斤米,司馬懿卻斷定他活不長了,這是為什麼?建興十二年(234年)八月二十八日,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年54歲。

諸葛亮死後,楊儀、姜維等人按他臨終前的部署,聚攏兵馬,緩緩向漢中後撤。司馬懿打探到蜀軍撤退的情況,迅速率大軍急追。蜀軍見魏軍大舉追來,步步緊逼,便調轉戰旗,擂起戰鼓,擺出一副回師衝殺的陣勢,司馬懿擔心中了諸葛亮的圈套,遭其暗算,不敢列隊迎戰,忙下令全軍回撤。楊儀、姜維見魏軍退走,煙塵漸消,這才整好隊伍,後隊變前隊,從容率大軍撤到了斜谷道口。待司馬懿得知諸葛亮已死的消息後再次下令追趕時,見蜀軍已在道上灑滿了鐵蒺藜,人馬都無法通過,而蜀軍早已走遠了......見諸葛亮死後還能捉弄自己,司馬懿自嘲道:我能料到活的,怎能料到死的呢。

諸葛亮一天能吃一斤米,司馬懿卻斷定他活不長了,這是為什麼?

諸葛亮一天能吃一斤米,司馬懿卻斷定他活不長了,這是為什麼?

諸葛亮一天能吃一斤米,司馬懿卻斷定他活不長了,這是為什麼?諸葛亮一天能吃一斤米,司馬懿卻斷定他活不長了,這是為什麼?

諸葛亮一天能吃一斤米,司馬懿卻斷定他活不長了,這是為什麼?諸葛亮一天能吃一斤米,司馬懿卻斷定他活不長了,這是為什麼?

諸葛亮一天能吃一斤米,司馬懿卻斷定他活不長了,這是為什麼?諸葛亮一天能吃一斤米,司馬懿卻斷定他活不長了,這是為什麼?諸葛亮一天能吃一斤米,司馬懿卻斷定他活不長了,這是為什麼?諸葛亮一天能吃一斤米,司馬懿卻斷定他活不長了,這是為什麼?【插圖源於網絡】

【寫作不易 嚴禁搬運】

石头说历史
2019-09-15

司馬懿和諸葛亮在五丈原對壘時,接見了諸葛亮派來的使者。司馬懿沒問別的,反而隨口問了一句“諸葛亮最近飲飯量如何?工作忙不忙,累不累?”使者也沒想多少,反正也不是什麼軍事機密,便如實回答“丞相每日晚睡早起,二十以上的處罰都要親自過問,每頓飯量三四升米。”司馬懿聽到這裡心裡微微一笑,便打發使者出去了。隨後用老中醫的口吻對眾人說,諸葛亮工作量如此之大,但飯量卻只有三四升,他肯定活不了多長時間了。

諸葛亮一天能吃一斤米,司馬懿卻斷定他活不長了,這是為什麼?

說司馬懿是個老中醫並不是空口無憑。

司馬懿活了73歲,他的父親司馬防活了70歲、弟弟司馬孚活了93歲,而三國時期的平均壽命不超過30歲,可見他們一家子除了有長壽的基因之外,肯定非常精通養生之道,有健康的起居飲食習慣,所以說他是個老中醫並不過分。

病人去醫院看病,大夫總會問一句最近胃口如何。這並不是大夫沒事閒聊,而是飯量的多少確實能反映一個人的健康狀況(節食減肥者除外)。司馬懿平時注意養生,自然懂得這個道理,所以他才會像個老中醫那樣對使者“隨口”一問,沒想到卻問出了很重要的信息。

諸葛亮一天能吃一斤米,司馬懿卻斷定他活不長了,這是為什麼?

那麼諸葛亮每頓三四升的飯量是個什麼概念呢?我們不妨來做一下比較。

戰國名將廉頗在年老時為了表面自己身體仍然強壯,在趙王的使者面前一頓吃掉了一斗米和十斤肉,說明這個飯量應該是當時士兵的平均標準。漢朝和秦朝的度量制度差別不大,而諸葛亮並非將士,所以按正常來說諸葛亮的飯量應該和晚年的廉頗持平,或者是略低於。

而漢制一斗等於十升,這樣算下來諸葛亮的飯量只有老年廉頗的30%-40%(這裡只說米飯)。而諸葛亮一米八的個頭,再加上晚睡早起操勞過多,體力消耗也大,諸葛亮的這個飯量在當時來說確實是很小的,甚至遠遠達不到平均標準。

諸葛亮一天能吃一斤米,司馬懿卻斷定他活不長了,這是為什麼?

消耗大而飯量跟不上,當時諸葛亮很有可能已經出現了營養不良情況,也難怪諸葛亮只能坐著四輪車出來指揮作戰,而他不過50歲。所以司馬懿得出諸葛亮將不久於人世的推斷是很有道理的,因為以諸葛亮這樣的操勞程度和如此小的飯量,必將會被活活累死。

果不其然,兩軍相持月餘,諸葛亮病亡,蜀軍全線撤退。當司馬懿達到蜀軍的營盤時,看到諸葛亮的佈置不禁感嘆“真乃天下奇才也!”

可奇才也要懂得勞逸結合,要不然會被累死的。

狄飞惊
2019-12-12

司馬懿是個人精,他斷定諸葛亮活不長,不單靠每天只吃一斤米,還結合其他信息綜合判斷得出結論。
諸葛亮一天能吃一斤米,司馬懿卻斷定他活不長了,這是為什麼?

劉備死後,諸葛亮一個人承擔蜀國復興大業,鞠躬盡瘁,加班加點,身體很快衰弱,但他依然帶病堅持工作,率軍北伐,並在五丈原病逝,出師未捷身先死。

諸葛亮在死前還使用一招妙計嚇退了司馬懿,也就是所謂的死諸葛嚇退活仲達,司馬懿雖然上了諸葛亮的當,但實際上他早就預料到諸葛亮活不長,依據就是兩句話而已。

話說諸葛亮五出祁山,與司馬懿的魏軍在五丈原對抗,司馬懿也是老奸巨猾,面對蜀軍的攻勢,以逸待勞,拒不出戰,反而是出師遙遠,糧餉不濟,急於進攻的諸葛亮落於下風,為了儘快解決戰鬥,多次使出激將法,甚至給司馬懿送女人衣物,諷刺他像個婦人一樣不敢出戰,但司馬懿以不變應萬變,高掛免戰牌,身體原本不好的諸葛亮更是急火攻心。
諸葛亮一天能吃一斤米,司馬懿卻斷定他活不長了,這是為什麼?

根據《晉書·宣帝紀》記載,諸葛亮為了化解僵局,派遣使者到魏營拜謁司馬懿,司馬懿不談正事,反而和使者拉起了家常。

司馬懿問:諸葛亮先生起居生活如何?一天吃多少米?

使者不明覺厲,如實回答:三四升。

司馬懿再:諸葛先生工作忙不忙啊?

使者不明覺厲,再答:丞相事必躬親。

使者離開後,司馬懿立刻做出一個大膽的判斷:諸葛亮活不了多長時間!
諸葛亮一天能吃一斤米,司馬懿卻斷定他活不長了,這是為什麼?

司馬懿是如何做出這種判斷的呢?

根據古代度量衡標準,三國時期的1升約合今天0.2023公升,3升米約重1.02斤,諸葛亮一天吃3升米,就是1斤米左右。

大家不要以為1斤米特別多,古代的米大多是糙米,不是現在的精米,所含熱量非常低,而且沒有現在這麼多的肉食和蔬菜,要維持一天正常的活動,1斤米遠遠不夠,當時部隊的一個成年士兵,每天至少要吃6、7升米,也就是2斤左右,才能勉強吃飽肚子。

諸葛亮並不是我們想象中文弱消瘦的書生,而是身高八尺的英偉漢子,加上操勞過度,沒日沒夜,腦力勞動消耗極大,沒有6、7升米是絕對不足以維持身體需要的。要知道戰國時期的名將廉頗,70多歲了一頓飯還能吃1鬥米+10斤肉,10斤肉的熱量可是很高的。
諸葛亮一天能吃一斤米,司馬懿卻斷定他活不長了,這是為什麼?

諸葛亮在身體狀況不佳,營養攝入不足的情況下,仍然是事必躬親的作風,勢必在透支自己的健康和壽命,司馬懿綜合兩方面的因素判斷,諸葛亮必定是活不太長了。

形勢的發展果然如司馬懿所料,諸葛亮耗盡最後一次精力,終於油盡燈枯,病逝五丈原,正所謂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禁。

與諸葛亮的正面對決中,司馬懿確實是處處落於下風,但他的智慧之處在於有自知之明,絕不輕率冒險,反正自己身體健康,有的是時間,熬也能把諸葛亮熬死,在曠日持久的對決中,司馬懿還是堅持到了最後。
諸葛亮一天能吃一斤米,司馬懿卻斷定他活不長了,這是為什麼?

可以說,諸葛亮是活活累死的,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蠟炬成灰淚始幹,固然令萬世景仰,但也給後人留下了沉痛教訓:身體才是革命的本錢!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小小嬴政
2019-02-10

諸葛亮五次北伐,兵出隴右,最後一次北伐病死五丈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如其所著《出師表》之言。諸葛亮逝世前,司馬懿就斷言過汝命休矣。

一個歷史人物的逝世,我們後人總是要分析一下,不管他是安穩的終於壽限,痛苦的被病症折磨完最後一口氣。還是英勇的戰死沙場,神祕的暴斃而亡等等,總是有我們今人需要分析的緣由。

更何況是諸葛亮這樣一個歷史評價各代極高,極為被後人推崇的歷史名人,在死前竟然被司馬懿這樣一個女裝大佬(霧!皮一下。不知道的小夥伴查一下梗的來源)事先預測到。諸葛亮一天能吃一斤米,司馬懿卻斷定他活不長了,這是為什麼?

我們不妨以當時的社會背景,當時主要發生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以司馬懿大佬的視角來看一看,諸葛村夫死期將至如何被我們預測到。

丞相將死之前三國發生的事

這是諸葛亮第五次北伐,北伐前事先便與東吳孫權互通過信書,孫權將會兵分三路進攻魏國,配合諸葛亮的大軍一起攻入中原。五丈原軍帳中蜀相諸葛亮事無鉅細的批改公文,核對賬簿。

而諸葛亮的習慣便是事事躬親。司馬懿據守堡壘,按兵不動已有一百多天,無論諸葛亮不厭其煩派許多人到其帳前叫囂挑釁都一兵不發。東吳傳來消息,魏明帝親率大軍抗拒孫權,孫權兵敗。諸葛亮一天能吃一斤米,司馬懿卻斷定他活不長了,這是為什麼?

同年秋天,諸葛亮用計誘魏軍出兵葫蘆溝,然後放火燒斷谷口,隨後大雨傾瀉,魏軍死裡逃生。此後,司馬懿仍按兵不動。

丞相死之前司馬懿與其的博弈

一日蜀軍來使,司馬懿不問蜀軍之事(問了也是白搭,使者會瞎謅)只問“(孔明 ) 寢食及其事之繁簡”,獲悉諸葛亮每天所有事都要親力親為,起得很早,吃的很少,每天只吃三升米。

在使者走之後便於左右說道:“諸葛村夫,大約大限之期已到!”。與此同時,諸葛亮還在嘲笑司馬懿請旨發兵的鬧劇,明顯就是與魏明帝合唱雙簧,兩人皆不想發兵進攻。畏蜀如畏虎。

諸葛亮也依然在惆悵老問題,如何能使司馬老賊出兵。

丞相已死

蜀軍全軍都在封鎖消息,並把諸葛亮屍體給裹了起來。司馬懿獲知消息已是多日之後,百姓前來告知的。

迴歸正軌,整件事情前後,可以看出諸葛亮,殫精竭力的處理軍隊事務,與東吳的聯繫,想法設法逼迫司馬懿出兵,甚至連賬簿都親自查看。日夜操勞,身體自然開始熬垮了。

三升米,按照東漢末年時候的計量單位換算到今天,一升約為200毫升,一天就是大約600-800毫升左右,一天三頓計算,一頓也就是大約250毫升。

而且古代營養搭配可沒有現代充足豐富,更何況是在軍營中,主食大米。再者據考證古人飯量由於古代各種條件狀況,要比現代人大。食少做多,同為老年人的。。。。不不。。說錯了,老謀深算的司馬懿自然就料想到了這一點。諸葛亮一天能吃一斤米,司馬懿卻斷定他活不長了,這是為什麼?

所以說,司馬懿的猜測科學合理嗎?科學合理。諸葛亮死的正常嗎?再正常不過了,現代白領猝死的新聞也頻頻出現在網頁上。

關鍵是司馬懿為何這樣說

司馬懿與諸葛亮身處敵對陣營,私交不厚,自是不可能出於關心諸葛亮身體的角度,向使者詢問。

司馬懿雖不是諸葛亮朋友但卻對諸葛亮很瞭解,對對方的軍隊很瞭解,蜀軍長途跋涉至五丈原,五丈原北高東陡,加之,將近半年的僵持,物資消耗巨大,即使有屯田,但也是入不敷出,蜀軍士氣低落。諸葛亮一天能吃一斤米,司馬懿卻斷定他活不長了,這是為什麼?

身為指揮,諸葛亮自然是坐不住、急躁不安地,加上事必躬親的性格,身體自然跨了。這是一個機會,漲自己士氣,滅敵人的威風的機會。

敵方主帥將死,勢必對我軍氣勢有積極的影響。由司馬懿親口說出這個推斷的原因,魏軍半年來據守堡壘,主帥遭送女裝之辱,士兵又遭葫蘆溝死裡逃生的經歷,士氣不佳。一來提升士氣,給予士兵擊退蜀軍的希望。二來,消息傳出去,滅掉蜀軍的士氣。只待諸葛亮死後,便全軍出擊,一鼓作氣擊退蜀軍(未如其所願)。

這就是城府極深的司馬懿看似漫不經心的問問使者孔明身體近況,又漫貌似不經心沒頭沒腦冒出一句,諸葛亮活不長的緣由。

結語

不是司馬懿套路深不深的問題,而是自古兩軍對壘,主帥必須謹言慎行,手中握有萬數人的性命,無數家庭的命運,更有甚者決乎國家存亡。也是在給我們提醒,史家一句簡單言語,背後隱藏著的可能是歷史人物心中諸多言語的表現。就像那一句著名的詢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小镇月明
2019-09-16

現在的人油水足,吃的又是精糧,一天吃不了1斤米是很正常的事情!
諸葛亮一天能吃一斤米,司馬懿卻斷定他活不長了,這是為什麼?

如果我們用今天標準去衡量古人,那肯定是不行的。古人可沒有現在的白米飯和白麵吃,一年到頭都見不到幾個油星子,食量自然就大!

《晉書·會稽王道子傳》中記載:於時軍旅薦興,國用虛竭,自司徒以下,日廩七升。

也就是當時國庫比較空虛,司徒以下的官員,一天只能食用7升糧食。

按照吳承洛的《中國度量衡史》記載,魏晉時期的一升,大概相當於現在的1/5升,所以說魏晉時期的7升只有現代的1.4升,摺合成重量也就在2.2斤左右(1斤米大概666毫升)。

按照《晉書》的記載,因為國庫空虛,司徒之下的官員一天只能吃2斤米,屬於很低的標準了!

我們再來看看諸葛亮在五丈原和司馬懿對峙時,諸葛亮的食量如何?
諸葛亮一天能吃一斤米,司馬懿卻斷定他活不長了,這是為什麼?

《晉書·宣帝紀》記載:先是,亮使至,帝問曰:諸葛公起居何如?食可幾(許)米?對曰:三四升。次問政事,曰:二十罰已上皆自省覽。帝既而告人曰:諸葛孔明其能久乎!

司馬懿何其精明,諸葛亮派使者過去的時候,司馬懿別的不問,反而是關心起諸葛亮的飲食和工作狀況。而這恰巧是司馬懿的狡猾之處,他是在通過諸葛亮的食量來判斷諸葛亮的病情。
諸葛亮一天能吃一斤米,司馬懿卻斷定他活不長了,這是為什麼?

諸葛亮一天只能吃三四升東西,也就是一斤多一點,已經只有正常人的一半左右。但是諸葛亮卻是個工作狂,事無鉅細,全部要過問。吃的少,忙得多,離死期也就不遠了!因此司馬懿得知後,閉門不出,慢慢的耗死了諸葛亮!

題目所說的諸葛亮能吃一斤東西,其實並不是說吃的多,恰恰相反,是說諸葛亮吃的少!

张生全精彩历史
2019-03-31

《晉書·宣帝紀》上曾記載:亮使至,帝問曰:“諸葛公起居何如,食可幾米?”對曰:“三四升。”次問政事,曰:“二十罰已上皆自省覽。”帝既而告人曰:“諸葛孔明其能久乎!”

也就是說,當諸葛亮和司馬懿對陣五丈原的時候,司馬懿拒不出戰,諸葛亮派使者去催他。他不答應出戰,卻問使者,諸葛亮一天能吃多少米。使者回答說“三四升”。於是司馬懿便斷定諸葛亮活不長了。

在東漢及三國時期,1升相當於現在的200毫升。1毫升米大約0.75克,因此,三四升便相當於現在的1斤到1.2斤。

其實,說起來,一個人一天能吃1斤多米,已經是很多了。何況,那時候諸葛亮已經是50多歲的老人(在那個年代,50多歲真的是老人了)。既然如此,司馬懿為什麼卻就斷定諸葛亮活不了多久呢?

諸葛亮一天能吃一斤米,司馬懿卻斷定他活不長了,這是為什麼?

(諸葛亮劇照)

對於這個問題,我是這樣看的。

一、一天吃三四升,在古代真的很少。

古代是一個食物極不豐富的時代,食物非常稀缺,可以吃的東西也很少,能吃的,也就是米麵這樣一些主食,肉和蔬菜都是很少的,水果及其它一些糕點零食就更少了。因此,古人吃的主食其實是非常多的。

再加上古人主要進行體力勞動,而軍營裡的士兵,進行的是更重的體力活,因此,其食量肯定是超過一般老百姓的。

現在的很多年輕人,因為食物豐富了,都沒有飢餓的體驗。可在幾十年前,咱們國家還沒有達到溫飽線的時候,所有人對飢餓的體驗都是又深刻又強烈的。那時候也是食物不豐富,而恰恰是這種不豐富,人反而吃得異乎尋常的多。同時地裡的產量又不高,因而人對食物的慾望就更強烈,因而也吃得更多。

這樣看來,諸葛亮一天一斤多一點,一頓三四兩米,確實顯得並不多。

再加上使者在說話的時候,為了避免被司馬懿小看,肯定還有誇大的成分。因此,諸葛亮的實際情況應該吃得更少。司馬懿用此判斷諸葛亮,其實是沒錯的。

諸葛亮一天能吃一斤米,司馬懿卻斷定他活不長了,這是為什麼?

(司馬懿劇照)

二、司馬懿判斷諸葛亮活不長,不僅僅是因為他吃得少。

司馬懿問使者的話,其實包含兩句。一是關於飲食的,一是關於工作的。

司馬懿在問諸葛亮工作情況的時候,使者回答是打二十軍棍以上的刑罰,都要諸葛亮親自審批。使者這樣的回答,應該不會是假的。使者之所以這麼說,想要表達的是諸葛亮親力親為,關心士卒,在軍中的威信很高。

顯然,使者並沒有搞清楚司馬懿問話的意思。司馬懿是想看看諸葛亮累不累。諸葛亮事無鉅細,都要親自打理,當然累得夠嗆了。

諸葛亮本身吃得並不是很多,又那麼累,當然活不長的。

諸葛亮一天能吃一斤米,司馬懿卻斷定他活不長了,這是為什麼?

(曹叡劇照)

三、司馬懿想要通過這個話,告訴自己的將士,不用出兵應戰。

司馬懿和諸葛亮對陣五丈原的時候,一直堅守不出戰。

司馬懿為什麼堅守不出戰?一是曹叡猜忌他,怕他打敗蜀軍後做大,所以要求他不出戰。二是司馬懿自己也不願意出戰,因為一出戰,軍權就可能被曹叡削奪;同時,他也沒有一定能戰勝諸葛亮的把握。所以就那樣耗著,一直不打。就算諸葛亮讓使者送了他一套女人的衣服,他也不以為辱,堅決不出兵。

但是,他這樣堅決不出兵,卻讓魏軍將士很不滿意。因為那些將士想要建功立業啊。同時,看到司馬懿被諸葛亮那樣羞辱,也覺得非常丟臉。所以想出戰的心情異常強烈。因此在這樣一種情況下,司馬懿需要說服將士們。

他說服魏軍將士們用力兩個辦法。一是經常做出一副故意要出戰的樣子,嚇得曹叡趕緊派了個使者來,帶著一根杖節,站在門口,阻止司馬懿。二是司馬懿向將士們傳遞一個信息:諸葛亮活不久了。咱們不用管,等到諸葛亮一死,咱們就能不戰而勝了。

為什麼說諸葛亮一死,就能不戰而勝呢?因為諸葛亮事無鉅細都要管,這說明他不但勞累,而且肯定沒有培養出什麼人才。他一死,蜀軍自然就沒救了。

也就是說,或許諸葛亮吃三四升米,是正常狀態,但司馬懿一定會以此告訴他的將士們,這是不正常狀態。諸葛亮吃得少,一定活不久。

(參考資料:《三國志》《晉書》)

珞珈山的猫
2019-01-17

人之將死,必有徵兆!諸葛亮在死亡之前,給我們留下了那些徵兆吶?為何司馬懿聽聞侯斷言諸葛亮死期不遠了呢?
諸葛亮一天能吃一斤米,司馬懿卻斷定他活不長了,這是為什麼?

羅貫中的一部《三國演義》,為我們再現了中國古代歷史上最為精彩的一段歷史時期,儘管《三國演義》在編寫的過程中加入了許多藝術加工的手法,對歷史有所修改和調整,但是其故事和智謀依然引人入勝,吸引著我們一去探索事件背後的故事!

蜀漢丞相諸葛亮,這個在書中幾乎被神話的歷史傳奇人物,在歷史中到底如何?在去世之前,在做什麼事情呢?
諸葛亮一天能吃一斤米,司馬懿卻斷定他活不長了,這是為什麼?

關羽大意失荊州以及關羽的去世,打亂了劉備“王業不偏安,漢賊不兩立”的出兵漢中,北伐曹魏的戰略計劃。如日中天的劉備受到挫折,曹劉孫三方的實力對比在此回到互相制衡的局面。其後,劉備從漢中撤軍,以為二弟關羽報仇之名整兵攻打孫權,雙方在夷陵地區展開了一場決戰,但是急功近利的劉備再遭敗局,在夷陵之戰戰敗後,劉備只能帶領著剩餘的蜀中子弟兵退回蜀州,在回成都的途中,劉備在白帝城病倒,臨終前託孤諸葛亮,並且任命諸葛亮為蜀漢的丞相,全面主持蜀漢國政並且輔助幼主劉禪。從此諸葛亮從一個幕後的軍師正式的走向了臺前,代表蜀漢政權站到了歷史的舞臺之上。
諸葛亮一天能吃一斤米,司馬懿卻斷定他活不長了,這是為什麼?

諸葛亮在劉備去世後,不僅用心建設和經營蜀漢地區,更是承擔起了輔助和教育劉禪的重任,開始了一系列的措施穩定和平衡蜀漢國內的矛盾和勢力,其中為了緩和國內的矛盾,諸葛亮除了推廣農桑、興修水利、開府建學、鼓勵商賈以外,更是不忘匡扶漢室的大業,同時也通過不斷對外用兵,來緩解國內的矛盾。

七擒孟獲,五(六)出祁山,諸葛亮就是在這樣軍事行動耗盡了自己的一生精力,死在了最後一次北伐的過程中。在最後一次北伐時,曹魏的統帥是老狐狸司馬懿。諸葛亮駐紮在五丈原與司馬懿對峙。雙方互派使者談判同時打探對方軍事信息,以掌握對方情報,伺機而動。
諸葛亮一天能吃一斤米,司馬懿卻斷定他活不長了,這是為什麼?

一次,諸葛亮派人前去司馬懿的帥帳之中送去了女人的服飾,意圖十分明顯,為的就是含沙射影羞辱司馬懿如女人般優柔寡斷且目光短淺,以此想要激怒對方,使對方出兵與自己決一死戰,因為我們知道長途跋涉出兵作戰的蜀軍在後勤保障和綜合國力上都比不過曹魏,因此雙方長期對峙只會對於蜀漢愈發的不利。因此諸葛亮更想激怒對方,早點打完這場仗!

司馬懿看到女人的衣服並沒有生氣,反而是反問對方的使者:“近日你們家丞相飯量如何?”來使一想這也不是什麼軍事機密,便直言道:“我們家丞相胃口很好,每日可食米三四升,二十仗以上的責罰事必躬親。”
諸葛亮一天能吃一斤米,司馬懿卻斷定他活不長了,這是為什麼?

司馬懿一想;好傢伙,一個事必躬親的人,在外行軍打仗,每天卻只是用三四升米(1漢升=0.2升,三四漢升米約為1斤米)。在漢代時期,各種蔬菜副食品還很匱乏,更不用說行軍打仗時物資更是匱乏,米飯幾乎是唯一的能量來源。而古人一般飯量很大,由於體力消耗大。因此諸葛亮的一斤米根本無法滿足諸葛亮每天的體力消耗,因此司馬懿聽聞這樣的回答後,便心中得到一個結論。諸葛亮的壽命恐怕不久了!
諸葛亮一天能吃一斤米,司馬懿卻斷定他活不長了,這是為什麼?

事實果真如司馬懿所料,諸葛亮最終倒在了最後一次北伐的路上,死在了五丈原。帶著自己的“匡扶漢室”的遺憾去世。只有53歲。

闭家锁的红枫
2019-12-15

史學界認為,三國時期蜀國軍隊主糧應該主要是來自成都平原的稻米,蜀漢在漢中一代屯田,種植了麥和小米,但成果不大。


《晉書宣帝紀》記載:亮使至,帝問曰:“諸葛公起居何如,食可幾米?”對曰:“三四升。


大概因為缺乏副食的緣故,在那個時代,人們的飯量似乎普遍很大,《晉書·會稽王道子傳》記載:“於時軍旅薦興,國用虛竭,自司徒以下,日廩七升。”說明每天7升口糧已經是比較拮据的標準,


類似例子還有很多,如《宋書》卷八十六提到南北朝時部隊的飯量:“兵士二萬人,歲食米四十八萬斛。”當時一斛即一百升,平均起來每人每天也是6 到7升。可見當時人普遍認為,每天七升糧食屬於一個人的基本。‘而諸葛亮才每天三四升,等於說一天飯量只有別人一半。

諸葛亮一天能吃一斤米,司馬懿卻斷定他活不長了,這是為什麼?

公元234年的的一升其實只有今天的230毫升,也就說諸葛亮每天吃0.7-0.9公升米。

這個數量有多少呢?我自己的飯碗大約能裝0.35公升。諸葛亮每天吃的米放在我的碗裡大約是2-2.5碗。


今每公升大米重約1.7 斤,從這樣看諸葛亮每天吃米約為1.2-1.5斤。這個數字似乎很多??

諸葛亮一天能吃一斤米,司馬懿卻斷定他活不長了,這是為什麼?


但我們不能以我們今天人的飯量來衡量那個時代,由於缺乏肉,油,蛋,魚等等,人的飯量普遍很大。


在20世紀50年代,1957 年農村吃公共食堂,人均口糧約為每年448斤,平均每天1.23斤。考慮到這個人均裡包括了女性和老人,當時的男性農民和諸葛亮吃得其實差不多。


司馬懿說諸葛亮“食少事煩”,事必躬親,在古代,負責任的大將在夜晚必然會親自巡營,所以諸葛亮可不是僅僅穩坐中軍帳就可以了,估計他每天會在軍營裡到處奔走,這樣下來,一天下來的運動量應該比我們普通白領高得多,所以最後過勞死一點不奇怪了。


諸葛亮一天能吃一斤米,司馬懿卻斷定他活不長了,這是為什麼?



而知而行
2019-09-13

司馬懿很會來事,平常閒話中就套出了重大軍情。

諸葛亮第五次北伐,與司馬懿相拒五丈原,司馬懿高掛免戰牌。諸葛亮求戰不能,就遣使送一套女式衣服給司馬懿,想激怒司馬懿。

司馬懿倒也不客氣,蜀錦不錯,穿戴齊整後,再與使者搭話,寒暄道:“諸葛公寢食及事之煩簡若何?”

諸葛亮一天能吃一斤米,司馬懿卻斷定他活不長了,這是為什麼?

這蜀漢使者也是實在人,可能是要表現丞相一心體國,說道:“丞相夙興夜寐,罰二十以上皆親覽焉。所啖之食,日不過三四升。”

司馬懿顧對諸將說:“孔明食少事煩,其能久乎?”

“事煩”可以理解,諸葛亮事必躬親,一生謹慎,不管大事小情都要過問。按照諸葛亮的話說,這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孫權與諸葛亮年紀相仿,一生都對諸葛亮敬服有加,但稱丞相,不提名諱,尤其推崇諸葛亮事君忘身的高貴品質。

“食少”這個數該怎麼算?

以四升粟米飯來算,魏國一升大約相當於200毫升,那麼四升飯就約等於600-800毫升飯,以密度0.8g/ml來計算,大約是480g-640g粟米飯。普通大米生熟比大約1:2,即100克大米能做出200克米飯,粟米姑且也用這個數。那麼諸葛亮每天吃的粟米就只有240g-320g,相當於半斤到八兩的重量。以粟米361卡/100g的熱量來計算,諸葛亮每日攝入熱量為866卡-1155卡。而諸葛亮是一個成年人,常年戎馬倥傯,體力、腦力勞動兼備,日需要熱量少則2600卡,多則3000卡,所攝入熱量尚不足所需的一半。

人的熱量攝入不足,必然體虛乏力,免疫力下降,如何能得久存?何況諸葛亮不是在減肥,而是在領兵作戰。渭水之戰時,諸葛亮只能坐著輪椅出現在戰場上了,可想而知身體狀況差到什麼程度了。司馬懿可還長諸葛亮2歲呢!

諸葛亮一天能吃一斤米,司馬懿卻斷定他活不長了,這是為什麼?

嘔心瀝血,心事百結,北伐大業,國家興亡,全繫於一人。夙興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於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靜言思之。躬自悼矣。諸葛孔明,是累死的呀!

如今有很多老闆也是如此,他們挑剔屬下做事,或者不放心,每每事必躬親,最後所有的事都等著老闆來做決定。為眾人矚目的焦點位置,價值感和存在感體現了,可是公司經營大大小小的事那麼多,怎麼可能什麼事都管呢?所以在這樣的老闆手下做事,只要不是混日子的,很多人也都會覺得學不到東西,紛紛選擇跳槽了。最終,老闆越忙,企業經營的就越不好。

北伐大業是國之大計,魏延說的對啊,怎麼能因一人而廢國家大計?劉邦在攻打項羽前非常慷慨,在地圖上揮斥方遒,舉以予人,反正都是項羽的地,劉邦可勁的封,然後再帶著他們去攻城略地。這些人都在為自己打江山,打天下,這才是真正的核心團隊成員持股分紅。

諸葛亮一天能吃一斤米,司馬懿卻斷定他活不長了,這是為什麼?

(劉邦團隊全員持股)

諸葛亮帶著的,只是一幫職業經理人,如果將蜀漢以現在的企業文化來匹配的話,也應該是加班文化盛行的團隊,克復中原的上市目標太過遙遠,苦大仇深終於讓蜀中人物難以為繼。

蜀漢的使者送來了女裝衣服,司馬懿心態好,估計回去還會讓張春華改小一點,畢竟是諸葛亮送的蜀錦,來之不易。這使者無意間說的話,卻透露了太多的軍機。當司馬懿笑著轉頭看使者時,使者自知說錯了話,兀自戰兢不已。

月餘,亮果亡。

嘟嘟读读
2019-10-06

高手之間的對決,一個細節都能夠決定勝負。

一斤米最多煮出來1.5~2.5碗飯;一個成年人,一天的飯量3碗飯是嚴重不夠的。尤其是諸葛亮這樣腦力勞動繁重的人,對能量的要求更高——大腦消耗了每天能量的大部分。諸葛亮一天能吃一斤米,司馬懿卻斷定他活不長了,這是為什麼?一斤大米的熱量是1730大卡,一個健康男性一天需要的熱量是1800~2200大卡;食物的轉化率我們按照70%來計算,也低於諸葛亮的一天能量需求,除非他身體不行了。

所以一天一斤米,遠遠是不夠的。諸葛亮一天能吃一斤米,司馬懿卻斷定他活不長了,這是為什麼?所以司馬懿說:丞相食少事多,豈能久乎?
諸葛亮一天能吃一斤米,司馬懿卻斷定他活不長了,這是為什麼?三國時期的米我們按照小米來計算,大米的密度是0.75kg/立方分米;一斤大米的體積大約是666ml,就是大概一個礦泉水瓶子大小。這麼多米飯蒸出來的飯大概有多少呢?大概兩碗半。你看看你家裡的成年人,一天吃飯都不止兩碗。諸葛亮一天能吃一斤米,司馬懿卻斷定他活不長了,這是為什麼?諸葛亮一天能吃一斤米,司馬懿卻斷定他活不長了,這是為什麼?諸葛亮一天能吃一斤米,司馬懿卻斷定他活不長了,這是為什麼?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