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為何說\

10 個回答
一绿浮芳
2019-04-25

與平凡無關。

1 出自莊子的經典作品《逍遙遊》。

《大魚海棠》故事裡的角色基本出自這裡,這可能是中國諸子學說中最具有玄幻與哲理的書,也是最有趣的書。

這句話是這樣說的,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 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意思是:倘若順應天地萬物的本性,駕馭著六氣的變化,邀遊於無窮的境地,他還要憑藉什麼呢?所以說:修養最高的人忘掉自己,功勞最大的人不求功,道德最高的人不求名。

至人、神人、聖人:是莊子推崇的一種人格,一種境界,三者是並列關係,內容相互涵蓋,最有修養功勞最大品德最好的完美之人!莊子為何說\2 莊子為何說這句話?

為了闡述什麼是真正的逍遙遊!文章從上古神話寓言故事開始,先破後立,

鯤與鵬,鵰(tiao二聲)與學鳩的寓言: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裡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

鯤與鵬:鯤,北海的大魚,大到幾千裡,化而為鳥,叫鵬,也大到幾千裡,翅膀像天邊雲,趨著海風飛到南天池,展開翅膀,拍打水面,能擊水三千里,扶搖直上九萬里。

鵰與學鳩便嘲笑大鵬,何必那麼麻煩,何必飛到那麼遠的南天池去!像我這樣一下子就飛起了,碰到樹就停下來了,有啥不好!

這是大志與小志的區別,“燕雀安知鴻鵠之志!”

無論大志與小志,大鵬展翅與鵰起飛都需要憑藉風,一定程度上,都是不自由的!

朝菌與蟪蛄,大椿與彭祖的寓言:

朝菌與蟪蛄:朝菌是一種朝生暮死的菌類植物,沒見過夜晚。蟪蛄是寒蟬,春生夏死或夏生秋死,沒見過一整年。

冥靈與大椿:冥靈一種植物,五百年為春,五百年為秋,大椿是一種樹,八千年為春,八千年為秋,這都是長壽的自然之物。

彭祖:人類最長壽的祖先,據說活到八百歲。

這是壽命長短的區別!無論朝菌與大椿,都是受到時間的限制,也是不自由的。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眾人匹之,不亦悲乎?”

彭祖能夠活到八百歲,已經比一般人大大的長壽了,然而,他就算再長壽,也會死,只是時間長短而已。

宋榮子與列子的故事:

宋榮子:戰國中期的思想家,能夠榮辱不驚,得失不計。

列子:列子戰國時代思想家,傳說能御風而行,著有《列子》。

這是思想的力量,有功名的人不計功名,思想達到一定境界,能夠御風而飛!

這幾則故事,大到無限大,小到無限小,短到無限短,長到無限長,都得受時空的侷限與約束,不自由!甚至是宋榮子與列子,著名的思想家,不計功名也營營功名,境界再高,御風而行,還是受制於外在物體。

真正的“逍遙遊”是“無所待”,不會受約束於,不會憑藉於任何物體,真正的絕對自由!莊子為何說\
3 什麼是“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莊子又舉例闡釋,

堯讓天下於許由,堯自比為小火,許由是太陽與月亮,要把天下讓給許由統治,認為天下一定會大治。許由卻拒絕了,認為天下已被堯治理得很好,自己接手,就是為了名利,越俎代庖。

呂氏春秋《慎行論·求人》也記載:昔者堯朝許由於沛澤之中,曰:“十日出而焦火不息,不亦勞乎?夫子為天子,而天下已治矣,請屬天下於夫子。”許由辭曰: “為天下之不治與?而既已治矣。自為與?啁噍巢於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於河,不過滿腹。歸已,君乎!惡用天下?”遂之箕山之下,潁水之陽,耕而食,終身無經天下之色。

肩吾向連叔求救,說接輿大話連篇,說什麼有位神人,在遙遠的姑射山上,皮膚白得像雪,體態美得像處女,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雲駕龍,遨遊四海。使得萬物不受病,年年都豐收。連叔聽後,批評肩吾聾瞎,接輿說的神人,才是真正的神,堯君也甘拜下風。

這兩則故事很灑脫,一國之君倒不如山野村夫來得自在!賢君堯見到上神,也會甘拜下風!取得功績能拱手相讓天下的堯,是忘掉自我的,寧願隱居山林,也不要功名加身的許由, 是能夠超脫功名的。然而,他們還在功名得失中轉圈。

不是不在乎功名,無所謂功名,就是聖人,而是根本沒有功名這回事。

只有神人,能夠無拘無束,遨遊太虛,潤物無聲,物我一體,功利兩忘!這才是真正的“逍遙遊”!

這句話闡釋的是“逍遙遊”的境界,也是莊子追求的真正絕對的自由與完美的人格,尤其是精神,無己無功無名,不受約束,自然而生,物我兩忘!

與儒家“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是有區別的。

儒家強調君子的主觀意志,立場堅定,德行不改,不為富貴所誘惑,不為威武而屈服,更不為貧賤而改變氣節與品質。

而莊子強調不受外在任何條件的約束,包括名利,順應自然,無為而為,絕對自由。

一個是高度自律,一個是高度自我,截然不同。

莊子是活得最通透的神人,雖達不到絕對自由,然而也一直在人格超脫自由的路上奔跑!

他一生不仕,拒絕楚威王之聘,寧願像個小烏龜汙泥中自得其樂!

他認為生死只是自然的一種輪迴,如同四季,所以妻子逝世,鼓盆而歌!

他要求死後無須任何的陪葬,天地為棺槨,星辰為珍寶,足夠!

就像個另類,在戰亂頻發,謀功求名的先秦,莊子渴望一種超脫自由的境界,希望社會秩序能夠迴歸天地應有的規律,而不是人為地加以干涉。

類似於物質精神文明高度發達的烏托邦!

其文也如其人,灑脫多變,魯迅說莊子的文章:“汪洋捭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

李澤厚說:“中國文人的外表是儒家,但內心永遠是莊子。”

很多時候,我們懷揣著一個莊子的夢想,活成了一個儒家的樣子。

好玩的国学
2019-04-17

好玩的國學的回答,好玩有趣又有料!

莊子:“聖人不死大盜不止”!我們要做野孩子,不要做好孩子!

莊子一生的事業有兩大追求,一是寧願餓得頭暈眼花,也要達到那種與天地合二為一的逍遙境界,達到一種靈魂的絕對自由;另外一件是就是想著辦法取笑孔子,因為擒賊先擒王,既然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大BOSS,把孔子給搞倒了,儒家學派自然就風緊扯呼甚至是煙消雲散了。莊子是個特別擅長講故事的人,他的故事中,既有宏大敘事,又有讓人笑成內傷的幽默,同時更有深沉的批判力量。他批判最多的就是孔子和儒家的仁義禮智信的價值觀,但莊子沒有從哲學上進行論辯,僅僅是“聖人不死大盜不止”一句話,就把孔子和儒家學派憋成內傷。莊子為何說\

我們來看看莊子的原文:

聖人已死,則大盜不起,天下平而無故矣。聖人不死,大盜不止。雖重聖人而治天下,則是重利盜跖也。……彼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翻譯成現代文就是:

聖人死了,那麼大盜也就不會再興起,天下就太平而沒有變故了。聖人不死,大盜也就不會中止。即使讓整個社會都重用聖人治理天下,那麼這也是讓盜跖獲得最大的好處……那些偷竊腰帶環鉤之類小東西的人受到刑戮和殺害,而竊奪了整個國家的人卻成為諸侯;諸侯之門方才存在仁義。

老子經常說一些深奧的、辯證的、讓人覺得特有哲理特牛逼的話,那麼他的繼承人莊子說的話,比老子更牛逼。老子是冷靜旁觀的像個飽經滄桑的哲人,一副我說的話你不懂、我懶得和你說的樣子;而莊子是雄辯滔滔、驚世駭俗,不把你眼鏡震落一地決不罷休,所以,莊子就像是個揪著你不放和你大談人生、大談道術、大談虛無和齊物思想的意氣風發的年輕人。你不懂,莊子就說寓言給你聽,這是很燒腦的事情,你再不懂,莊子就講故事給你聽,實在不懂,莊子就乾脆直接罵人,相當爽快相當麻利。

莊子說“聖人不死大盜不止”,就是屬於第三種,相當驚世駭俗,把儒家思想罵的一文不值。在反對儒家的思想家中,墨子算是一個毒舌了,而莊子比墨子更毒舌。墨子反對儒家重喪厚葬等思想,經常說那些從事喪禮的儒家弟子都是賤儒,是發死人財的人。但莊子敢說話,一上來就說“聖人不死大盜不止”,這簡直對儒家是一種扒皮剝骨的抨擊,把儒家最為崇尚的英雄聖人,把儒家崇尚的聖人人格,說成和大盜一樣。孔子要是知道了,肯定要說“是可忍孰不可忍”,而善於辯論的孟子要是知道了,肯定要和莊子辯論個天昏地黑不可,以孟子“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大丈夫氣概,把莊子痛扁一頓也未可知。

問題是,難道儒家欠莊子的錢?要麼儒家弟子曾經欺負過莊子,不然,為何莊子如此“惡毒”地“攻擊”儒家的聖人呢?

言為心聲,一個人說的話,總受到內心想法的支配。莊子的道家學說,是建立在繼承了老子學說的基礎上的。老子的道家哲學是一種自然哲學,認為支配這世界、推進世界和人類社會發展的就是不可違抗的自然規律,就是“道”。而道是無為的,你不要為自然劃定一種標準,自然根本就沒有標準,它只是按照自然而然的規律運行;你不要人為劃定一種道德,在道家哲學看來,我們應該是在自然天地中無拘無束無憂無慮奔跑的野孩子,而不是被人為劃定了儒家的仁義禮智信道德好孩子。莊子為何說\

在道家看來,野孩子才是人的本真,好孩子就是對人性的桎梏和傷害。而聖人是什麼?聖人就是儒家道德中好孩子的登峰造極的人,是達到了具有極高的道德修養甚至有點不近人情不食人間煙火的人,所以,道家哲學、老子和莊子都認為,好孩子不如野孩子。因為,老子莊子都認為,當一個社會缺少什麼,才會聲嘶力竭地提倡什麼,人類其實就是虛偽的花言巧語的集合體。當社會冷漠像地獄的時候,儒家開始高喊“仁者愛人”讓世界充滿愛;當社會喜歡人前說好話背後砍一刀陰謀詭計的時候,儒家開始高喊要講“義”要“捨生取義”要彬彬有禮;當社會秩序大亂的時候,儒家開始講上下尊卑的禮儀。

所以,老子和莊子都認為,這個世界被仁義禮智給搞壞了,才來高喊仁義禮智信;當社會淪為他人即地獄、人與人之間是狼的關係時,當社會到處是都是盜賊,有偷東西的小賊,有竊取官位的中賊,還有連國家一起偷走的大盜的時候,你現在才來呼喚聖人,在莊子看來,這連亡羊補牢都算不上,這就是故意搞壞了人心搞壞了社會,破壞了清靜無為的自然和社會發展規律,這是傻,因為道家哲學強烈反對“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的很傻很天真的行為。

莊子特喜歡編故事來編排儒家,特別是孔子。莊子說一個巨牛逼的汪洋大盜叫盜跖,竟然是著名道德模範美女光著身體躺在懷裡都不為所動的柳下惠的大哥,這本來就很有戲劇性。更有戲劇性的是,莊子還導演了一個短視頻,讓扮成正人君子的孔子去勸說盜跖,而凶狠無禮的盜跖把孔子大罵了一頓,孔子竟無言以對。最妙的是,莊子又搞了一個短視頻,可以說是諷刺儒家仁義禮智信學說的極品:盜跖的部下問盜跖說:“做大盜也有法則嗎?”盜跖回答說:“無論做什麼事情都有法則。做大盜怎能沒有法則呢?憑空能猜出屋裡儲藏著多少財物,這就是聖;帶頭先進入屋裡,就是勇;最後退出屋子,就是義;酌情判斷能否動手,就是智;分贓均勻,就是仁。不具備這五種素質而成為大盜是不可能的。” 你看,儒家的仁義禮智信,在大盜那裡,竟然也成了一種行為準則和價值觀,可見儒家的價值觀是多麼虛偽。

道家哲學在本質上是反智的,認為人類那些所謂的智慧,只會給人類帶來混亂,因為人類的智慧在自然大道面前,簡直就是小兒科,用西方哲學的話來說,就是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在莊子看來,儒家那些智慧和說教,簡直太虛偽,用在聖人身上和大盜身上是一樣的,儒家的這些說教沒有培養出幾個聖人,反而是社會混亂盜賊滿地走,由此說明, “聖人之道”給天下帶來的利益少,帶來的禍患多。所以說:聖人不死,大盜不止。只有打擊虛偽的“聖人之道”,讓人民一切順乎自然,天下才能太平。  莊子為何說\

莊子哲學的核心是齊物論。莊子就像站在太空觀察地球一樣,由於距離足夠遠,觀察點足夠高,所以在莊子看來,這世間萬事萬物根本就沒有區別。反映到人類社會中,生與死一個樣,不過是大自然的氣聚氣散而已,所以,生不必樂死不必憂;富貴與貧賤一個樣,人們孜孜以求的,無非是蝸牛角上爭何事的淺薄而已。死時候埋葬的方式一個樣,你埋在棺材裡和扔在野外一個樣,無非是化為枯骨而已。由此可知,儒家提倡的孝、悌、仁、義、忠、信、貞、廉等理念,根本就沒有接觸到人類的大道,而真正的大道就是,什麼事情都一個樣,你提倡這提倡那,一點用都沒有,那些道德理念反而是桎梏了人的心靈。莊子的最高追求就是逍遙,追求一種與天地合二為一萬事無所待的自由狀態,所以,你老在莊子面前談什麼聖人,莊子不生氣才怪,所以莊子才說“聖人不死大盜不止”,因為在莊子眼裡,聖人和大盜是一模一樣的。

索彦聊诗词
2019-04-18

這是《莊子·逍遙遊》裡面的一句點睛的結語,是由鯤鵬一飛九萬里高空,與在樹枝上飛躍的蟬和麻雀作對比,從而引出“小知(智)不及大知(智),小年不及大年”的論述。所以,我很奇怪題主讀莊子這句話,是怎麼讀出他“在教人平凡”的意思來的?

莊子為何說\

在莊子的理想中,人世間所謂的聖人,其實是不足道哉的。因為他認為在聖人之上還有兩種更高層級的人:第一種是至人,其次是神人,然後才輪到聖人。

至人、神人、聖人這三種人有什麼不同呢?

也就是說,至人第一,神人第二,聖人才排個老三?原因在哪裡呢?這就需要用到題主提到的這句話了:

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至人無己是個什麼狀態?

那麼,至人到底是個什麼樣狀態的人呢?莊子說是:無己!也就是沒有自己!一個人沒有自己又是個什麼狀態呢?

首先我們來想這樣一個問題:一個人是如何辨別自己的呢?也就是一個人如何把自己跟別人,或別的動物甚至生物區分開?

最直觀的,那當然首先確定自己是人,然後根據自己的體型、模樣、鼻子、耳朵等等這些由肉和骨架組成的軀體來區分,來確定自己是自己。

至此我們大膽的假設一下:如果這副由肉和骨架組成的軀體沒有了呢?我個人認為這就是莊子認為的“至人無己”的狀態。

我們人類,為了維持自己這個軀體的正常運轉,就不得不向大自然攝取必要的物質,比如空氣、水、食物、衣服等等,所以我們在很大程度上與大自然是對立的。用莊子的話來說,就是“有所待者”,意思就是有所依賴,有所憑藉。

假如,我們沒有了這個軀體,也就不需要從大自然中攝取這些東西了。這時我們與大自然當然就不是對立的了,因為我們就是這個大自然。這就是莊子說的至人無己的狀態。

莊子為何說\

神人無功、聖人無名又是個什麼狀態?

次於至人的神人,他們做什麼事是不講求功德的。也就是說,神人做事的時候,只是因為他認為應該這麼做,於是他就這麼做了。比如盤古開天闢地,只是因為他睡醒以後覺得周圍漆黑一片不舒服,所以就拿來吧斧子胡亂劃拉了幾下;女媧造人也是一樣,完全是因為她覺得天地間沒有人沒有生氣,於是就仿造自己的樣子造了人。我個人認為,這就是莊子說的“神人無功”的意思。

至於比神人還次之的聖人,他們做事是不在乎名聲的。更準確點講,聖人只做對的事,而且在做事的時候是不考慮別人怎麼看、怎麼說的。也就是因為這樣,老子在《道德經》中才這樣說: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莊子為何說\

至人、神人、聖人,我們怎麼理解才更清楚?

人類的科技發展到今天,每一個人幾乎都已經認識到,我們是生活在由長、寬、高組成的三維空間裡面。有很多科學家提出了這樣了這樣一個假設:既然有二維空間、三維空間,那有沒有四維空間、五維空間,甚至更高維的空間呢?

當然,目前還沒有科學家能夠證明四維及更高維的空間是真實存在的。但如果我們假設真實存在,那莊子所說的至人、神人、聖人就應該是存在於不同維度空間裡的人。

聖人,和我們一樣,存在於三維空間裡,只是因為他們先知先覺,所以能搶先怎麼做是對的,以此來引領人們去做。

神人,應該存在於比我們更高一個層級的維度空間裡,所以像開天闢地、捏土造人這樣的事,就像我們在二維空間的紙上畫幾個小人那麼簡單。不過用莊子的話來說,他們還是“有所待者”。

至人,應該存在於比神人更高層級的維度空間裡,他們是完全的“無所待者”,因為他們就是大自然,就是宇宙,就是道。

當然,以上言論僅是我個人在看完《逍遙遊》後,經多年思考想到的。有失偏頗之處,還請大家不吝賜教,多多批評指正🙏🙏

杨柳依依201432516
2019-04-15

這句話是莊子《逍遙遊》裡的一句話,也是《逍遙遊l》對整篇的點睛之筆。

“至人”,“神人”,“聖人”其實都是道德境界達到極致的人。“至人無己”,就是說“至人”與“道”

合二為一,“與道為一”與萬物為一。“至人”心中只有“道”而無己。什麼是道?有天道,有人道。無為自然尊崇在上的,是天道;有為而受其

累的,是人道。主宰萬物的是天道,受役使的是人道。天道和人道差別非常大,不可不詳細體察。

從天道的立場說,天地萬物無為自化;從人道的立場說,人總要有一些作為,才表現人的存在的價值和功能。但是人在面對天道時,往往是徒勞無功的,往往是不自量力的。就像夸父逐日,就像精衛填海。

所以,我們唯一能做的是量力而為,是順應自然,法天而行,才不會枉費心機,自取煩惱,而不能放達自由,逍遙自在。

至人從來不會孜孜以求的謀求一己之私。只知與道合一,與萬物合一。無為而為,為萬物即為己,無所求而達所求。無為而治的思想貫穿整個道家學說。漢初的文景之治,唐初的貞觀之治,其實,都是無為而治的典範。這裡“無為”就是不要過多的干預老百姓的生產,不要孜孜以求的追逐增加國家財政收入,而是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生產力自然得到恢復。如果統治者能“無己”,自然是百姓之福。生產發展了,百姓富了,國家收人也增加了。所以,無為也是有為。

“神人無功”就是神人無功利之心,時時處處都去考慮有沒有利益。神人考慮的是道即天道,只有順應天道,順應事物本來的規律,就不會為功利所累,達到內心的自由。

世人所追逐的無非“名”與“利”,可能我們鄙視只知追逐利益連名譽都不要的人。然而,聖人也不贊成一心為名的人,哪怕你不為利。名利都不是聖人追逐的。聖人追逐的是內心的自由與逍遙。所以說“聖人無名”。

總之,“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並非讓你自甘平凡,而是尋求“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以達到真正的內心的逍遙與自由。


莊子為何說\
莊子為何說\
文化指路人
2019-04-15

莊子在《逍遙遊》中的:“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是這篇文章的精髓,莊⼦的思想從中得以體現,在現在社會中依然存在著很重要的意義和價值,對後⼈的處世之道有很強的啟示意義,並起到了提綱挈領的作用。
莊子為何說\
這句話既表達出一種逍遙的人生志向,“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傳達了莊子對真正的“至人”,“神人”,“聖人”的理解和要求,從不同的方面描述了怎樣做才能夠成為真正的“至人”,“神人”以及“聖人”,從《逍遙遊》中內容傳遞的觀點給後人所帶來的啟示。
莊子為何說\
為了增強結論莊子運用典故,用立足於現實的故事進行輔佐,比如第一部分首先通過描寫對鯤鵬之大誇張的描寫,讓人有一種宏觀上的衝擊,告誡後人只有經過積累才能博發,像鯤鵬遠飛的成就,第二部分莊子通過“蜩與學鳩”的譏笑引出“小大之辯”的核心,第三部分莊子通過對比引出“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觀點。
莊子為何說\ 在最後的第四部分莊子進一步推廣,把“小大之辯”提升到“有無之辯”,最後推出“無待”更高的要求,也說明了“無待”的標準,進一步引出“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的結論。

小哥283680221
2019-04-14

莊子不是叫人平凡。

其實,平凡也沒什麼不好。

莊子,叫人懂得涵養性命,追求生命真實的率性的逍遙遊。

我們不能斷章取義!

要通讀《莊子》的實際內涵。

比如成語庖丁解牛,“遊刃有餘”。

講的就是一種人生的從容過生活的態度和能力。

講的是人面對問題,需要避免矛盾衝突,先容易的方向解決問題。也是主要的叫我們做事做到點兒上,也就是有針對性的解決問題。

對待問題需要一個注意力謹慎的時候就要謹慎,要鬆弛的時候就鬆弛!實際遊刃有餘就是恰到好處。

莊子又講了相對論。

講小年不如大年,夏蟲不可語冰。

講到世間的事物都是因參照系的標準而變化認識!

講到治國,應該在宥天下而不是治天下。

也就是說按著天下的運行道理自然運行。

講到人認識的侷限性和真理的難知和未知不可知。

“吾生而有涯,而知也無涯。”

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限的認知和真理,這不是很可笑和必將落空嗎?!

所以,莊子說的是叫人對於人之人生給自己以關懷!

所以,莊子,他宣揚一種輕鬆愉快的價值觀和活法。

虫虫读写
2019-04-14

不是。是教人哪怕超凡也要有顆平凡的心。


所謂的無己,照字面講就是沒有自己,就是平等物我的人,萬物混同的人。在他眼中,看不見自己和萬物有什麼區別。

所謂無功,就是不講求建功立業,沒有功利之心。很明顯,如果一個人做事有了功利之心,就有違做此事的初心,會受到功利的牽絆。

再說無名,即不講求聲名,有了聲名的累贅,很多事情做起來總會考慮到我是什麼人,我應該怎麼去做,那有些本應該去做或想坐的事,礙於聲名,就會不去做,顯然,是達不到逍遙遊境界。

所以,莊子這些話,不是在教我們甘於平凡,而是無論在超凡和平凡的境遇中,都應該保持一種無己無功無名的心,這樣才能達到逍遙遊的境界。

所謂的至人,神人,聖人都是莊子所謂最高境界的人。按《莊子齊物論》所言:“至人神矣,大澤焚而不能熱,河漢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風振海,而不能驚。若然者,乘雲氣,騎日月,而遊乎四海之外,死生無變於己,而況利害之端乎?”是不是又點像超人?其實重點倒不是至人的能力,重點是“死生無變於己,而況利害之端乎”,也就是說不去計較利害了。

如果利害都不計較了,做事都出於本心了,那自然就逍遙了。

梦仙曲
2019-04-14

答:“至人無己”指凡至信他人後,就要聽服於他人,不能再存在自己的舊念。

“神人無功”指凡有神靈相助的人,不是靠武功取勝對方,而是要靠智慧把握好天機獲取勝利。

“聖人無名”自古以來能稱得上聖人者都是以無私的精神和只有奉獻的思想為準則,不為自已個人的名和利來考慮。

莊子的思想並不是教人做平凡的人而是想教化世人,要做非凡的人。

王新庄律师
2019-04-18

無己,指有人。無功,指有勞。無名,指有實。

铁血墨缘
2019-04-14

肯定不是啊,超脫。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