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認為:“相對於富庶的江浙地區,東北又冷又窮”,但為何闖關東選擇了去東北,你怎麼看?

10 個回答
老潘253336909
2019-05-05

我是地道南方人,比天涯海角稍髙一點緯度。來東北瀋陽工作直到退休,一個甲子瀋陽情,情滿關東 。

我覺得如果讓瀋陽或者遼寧甚至整個東北春天早來一個月,即陽曆三月即春發,冬天晚來一個月,即陽曆十一月仍如涼爽秋天。那麼不僅上有天堂,下有蘇杭,還有富甲天下的/關東平原啊!

這是地球形成老天造物形成,無法乞求改變,只能順應而生。所以只能依據天時地利爭取做到人和耒謀得瀋陽及整個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振興。這就是我心裡最想說的話。圍繞這個話題耒謀劃未來。我們有許多優勢,別老唱衰瀋陽,唱衰東北。做岀我們特色來。

一,我們有四通八達海陸空交通網。

二,有門類齊全的工業基礎。

三,工農業都較發達,不缺腿。

四,科研髙校較多,基礎很好。

五,還有,有待發現,利用。

做好地方地域特色,在一畝三分地上,堅持改革開放,請進來走出去,但萬變不離其宗,做好地方特色!胡說一通,見笑了。

侧身天地我蹉跎
2019-04-28

近代闖關東的分幾個時期,看過《闖關東》的都知道。兵荒馬亂時,是個闖關東的大潮。關內人為躲避戰亂,攜家帶口舉家出關。那時東北地大人稀,隨便找個山旮旯搭個窩棚就能安家。剛建國時,東北是重工業省份,百廢待興大量用人。那時只要身體好懇幹活,就能當上國家工人。我爺爺我是那個時候,帶著我父親闖的關東。聽說上世紀五十年代,政府還搞過往北大荒的移民,我們老家就有好幾個。上世紀的七十年代,又有一些闖關東的,那時我就長大了。在東北的農村,經常看到山東到東北投親靠友的窮苦人。東北人性豪爽,經常給這些逃荒來的人送菜送吃的。進入八十年代以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東北由於是老工業基地,包袱大負擔重。又少有沿海出口,逐漸地被南方的沿海省份所超越,甚至被甩在了後邊。其實大家有所不知,改革開放之前,光遼寧省上交國家的錢,就趕上好幾個關內的省份。東北的省份。是為國家建設做出過重大貢獻的。至於闖關東的陳年往事,那也是特定歷史時期的必然現象吧。

东北神哥李打油
2019-01-20

謝謝邀請,我家大概在1920到1930年之間闖關東來到東北的。在這期間,東北軍經濟和社會比較穩定,打仗也是在東北以外,直奉戰爭都是在華北。且人口相對較少,對人口流動管理較鬆,土地較多,需要長工也多,來東北,有力氣肯幹,吃飽飯不是問題,有勤勞的,開個荒,還能治一份產業,這個無論是上海還是北京,在當時是不可能的,上海當時是商業化城市,在當時只能做苦工,車伕,底層想往高層做,唯一出路就是混幫派了,多數還是無法出頭的,上海灘就一個黃金榮,有千百個杜月笙,可惜就一個翻身的。階層固化嚴重,碼頭勞工,多是半飢餓狀態。

沙漏遗爱
2019-03-10

有人認為:“相對於富庶的江浙地區,東北又冷又窮”,但為何闖關東選擇了去東北,你怎麼看?要是都去了江浙該叫闖江南了,農本根本是啥,其實現代人已經忘掉了。農民根本是有土地,東北地廣人稀,成群結隊去那裡可以活命。在那個食不果腹的年代,步行挑著扁擔,一邊是家當一邊是孩子,走走停停要飯吃,才到的關外。關外有了土地就有了糧食,可以繁衍生息。

去東北有的是地,去江浙有的是人。一個做地主,一個做長工。一個創業,一個打工。江浙世族大家多,去了活不下去。江浙人多地少,你過來能搶到耕地?就算戰亂如太平天國,溫州河南來的移民也只能居住在山崗等不是耕地的地方,東北地廣人稀,土地肥沃,清代是統治者禁止開墾,人為的設置了障礙,一到清末,那自然紛湧而入,而且山東佔地理之便,靠的本來就近不去是不是傻?

東北地廣人稀,清朝國力不行控制不來禁封,大量北方人開始去東北討生活。而此時的江南地少人多,哪還有外來人的份。太平天國江南重創,倒是吸引了一部分北方人比如河南人,但很少有闖關東的主力軍河北人和山東人。

在當時的東北自然資源是非常豐富的,再說還能淘到金所以很多人去東北,去江南能幹嘛?要麼苦力要麼乞討,但是東北就不一樣了,當時的東北人是很少的,許多房子都是往地下挖半米或者一米在用土來做牆,當時的東北房子差不多都是這樣,或者在山洞挖個洞就當家了,要是去江南拿啥蓋房子,在當時的東北像魚和野豬什麼的都可以打來賣,還有貂皮,而去江南沒本錢不會坐生意,最終還是做苦力,當時逃難的不是沒有人去江南,去東北有地,去江浙只能要飯。

另外,走陸路的出山海關是河北移民,走海路旅順口登岸的是山東移民,山東河北人到東北沒語言障礙,生活習慣相同,東北地多人少能活命,江浙情況相反。說白了,江浙人口多耕地少,語言不通,去了也只能要飯。東北人少耕地多,老鄉也多語言通,當然選擇東北。

山東人民重農不重商,自古相信從土地裡剖食。江浙商業化太濃,不符合山東人的性格。而生存條件惡劣的黑土地有大量待開發的土地,讓失地山東人看到了勤勞致富的希望。幫打狍子飄舀魚,野雞飛到飯鍋裡。這是北大荒真實寫照,上山野菜食用菌到處都是,那個年代到了北大荒靠雙手就不會捱餓,所以有人到了那裡給家鄉帶話,來了不捱餓有飯吃甚至全族全村的遷移,老百姓就是為了活著,沒有什麼高大上的理由。

誰的闖關東根本沒想那麼多,只是找條活路。根本沒考慮選擇富庶或貧窮之地。富庶之地不是一定容易獲取生存資料的,反而東北地廣人稀,土地肥沃,大量的自然資源有待開發。更適合勤勞的山東人通過艱苦卓絕的勞動獲得生存機會,在家鄉但凡有條活路誰願意背井離鄉的闖關東呢。

有人認為:“相對於富庶的江浙地區,東北又冷又窮”,但為何闖關東選擇了去東北,你怎麼看?綜上所述,對比江浙這樣的人口大省,東北地區可謂是真正的地廣人稀。這意味著什麼?!大片無主的土地和無限的改變現在命運的機會,而且由於人口稀少,東北地區的競爭激烈度對比江浙這種高度富饒也高度階級固化的地區要小的多。像山西走西口去內蒙也是如此,比如去河套平原,陰山南北都是被這麼吸引過去的,而內蒙古除了少量的蒙古族牧民,基本上和東北一個樣子。如此種種,其實就是改變命運的機會催生的必然成果,但這個成果對整個中國而言,如果不是清朝一意孤行,這個成果應該會更大。有人認為:“相對於富庶的江浙地區,東北又冷又窮”,但為何闖關東選擇了去東北,你怎麼看?

以上觀點你有異議嗎?

Xman_YUE
2019-05-08

看到很多人分享了觀點,我說一說自己的理解。第一,來過東北的應該都知道,東北雖寒冷,但地大物博,物產豐富,當年闖關東來東北是一條活路。第二,江南地區雖富裕,但地少人多,工商發達。從山東逃難的大批難民去江南怎麼立足,和當地人搶土地?這幾乎不可能,農耕時代,土地就是根本。做生意?都已經逃難了,哪來的本錢。中國古代地方政府是有保土安民的職責,對外地難民都是拒之門外為主,有善心的地方可能會施粥之類的,但大多不敢放難民進城的。而東北地區當年就沒有建立起有效的地方政府,大片大片的無人開墾的黑土地,養活人吃飽飯是有希望的。闖關東就是這樣形成的。

奉桀
2019-01-22

正好讓你說反了!

1850年之後,一場太平天國邪教運動 席捲了大半個中國,當時的江浙富庶之地,並不是你想的那樣!然而,同時期的東北,因為民族結構只有區區滿族數十萬人口!因此有著生態盛況(棒打狍子……)等等俗語,見證了東北 抓個野豬 狍子 也餓不死!

第二,封建社會 有嚴重的重農抑商,中原地區最為嚴重!所以山東的災民 都是農民,更喜歡東北肥沃的土地!可以開荒種田!這在他的擅長以內!而同時期的江浙富庶之地,已經沒有多少無主荒地可以開墾!東北確是“赤地千里”

與今天截然相反,在這個經濟時代,東北的劣勢又顯現出來(年發展週期短 極寒冬季 百業停滯 又不像北歐省國 無年發展週期長的地區 競相發展)多少有點朝代末年的景象(低能失業淪遊蕩 餬口生計涉黑黃)街頭鬼混的無業遊蕩,東北最多,也因而 引發地域歧視!這時的東北,大量人口去往溫熱的地區尋求生存!

一語概括:在舊社會的農業時代,東北資源富足,更適合生存!然而在這個高速發展的經濟年代,溫熱地區(年發展週期長)卻佔據了更高的優勢!

沙尘暴5478
2019-02-07

問:有人認為,相對於富庶的江漸地區,東北又冷又窮。但為何創關東選擇了去東北,你怎麼看?
有人認為:“相對於富庶的江浙地區,東北又冷又窮”,但為何闖關東選擇了去東北,你怎麼看?

所謂的闖關東是清朝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那個當時,東北地區人煙稀少,土地肥沃,總人口在300餘萬人。而山東由於連年戰亂,農業自然災害頻發,加之人口巨增,清政府不得不考慮向東北移民政策。
有人認為:“相對於富庶的江浙地區,東北又冷又窮”,但為何闖關東選擇了去東北,你怎麼看?

自1776年開始從山東陸續往東北移民,幾年間達到180萬人,這些山東人被政府分配到東北各省,據後期有關部門統計,有6/10人被有錢人僱用種地,3/10人自領官地墾荒,1/10人當了工人。也就是說每十個人當中就有6個人給地主當了長工。
有人認為:“相對於富庶的江浙地區,東北又冷又窮”,但為何闖關東選擇了去東北,你怎麼看?

闖關東從1776年到1929年結束。陸續從山東及周邊省向東北移民和加上逃荒到東北人數達到1830餘萬人,最後紮根留在東北只有792萬人之多,離開東北的人大部分都返回了老家。
有人認為:“相對於富庶的江浙地區,東北又冷又窮”,但為何闖關東選擇了去東北,你怎麼看?

那闖關東為何選擇東北呢?主要原因一是,比較富庶的江浙地區經濟摸式已經定型,進入江南後很難得到屬於自己的土地,沒有剩餘土地。二是清政府對江浙地區管理十分嚴格,想進入江浙地區不容易,也非常難。
有人認為:“相對於富庶的江浙地區,東北又冷又窮”,但為何闖關東選擇了去東北,你怎麼看?

因此,山東人闖關東只能落腳東北,而現在東北人大部分祖籍都是山東人。

优己
2019-02-07

主要是政策的支持,當時的關東被清政府列為新的開發區,整個政策天秤都向關東地區傾斜。所謂是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大量的內地貧困人口衝著那豐厚的獎賞都去往關東,包括江浙一帶的人口也有大量遷移關東。

清朝於康熙七年(1668年)康熙下令“遼東招民授官,永著停止”,這個策略一直執行到1860年。1856年,沙俄逼迫清朝簽訂曖暉條約,這使得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60多萬平方公里的大清國領土被劃歸俄國,清庭北邊門戶大開,當時的清國黑龍江將軍特普欽建議移民實邊以抵抗沙俄入侵,這個建議於咸豐十年(1860年)被正式採納,咸豐下旨開禁放墾。

1861年以後,慈禧上位,慈禧在這個時候十分有魄力,她下令鼓勵移民屯墾實邊。

慈禧下令,每戶人(一個壯勞力)到關東可以得紋銀十兩作為安家費,土地15畝。這種策略相當有誘惑力,當年便吸引了75萬人前往關東,有青島開向大連旅順的免費輪船每天都在發送。

金色十二月
2019-05-06

依據當年闖關東的時間,是上世紀1910~1950期間,第一次黃金時間是1910~1930,第二次,是1935~1945,第三次是1948~1952年。第一次是重點時期,當時東北具有幾大優勢:一,地廣人稀,可耕種的土地按人均算,全國最多。二、工業基礎逐步建立。當時全國除了上海以及安徽少部分地區建立了一定規模的工業基礎,東北的工業基礎在全國最豐富,最齊備。各類工廠,礦山紛紛建立,為廣大農村失地農民提供了就業機會。三、東北地區,在當時相對比較安寧。清朝倒臺後全國各地軍閥混戰,越富庶地區戰亂越是不斷,東北相對穩定,能夠讓老百姓安居樂業。這三點,是當時創關東的關鍵。後邊的兩次闖關東大潮也是基於此因。即地廣人稀,工業基礎發達,生存環境相對穩定

zyb38537240
2019-02-04

兩個原因。

第一是地理原因。闖關東的主力是山東與河北兩個省。從地理上看,河北與東北地區直接接壤可以通過陸路進入東北,山東和遼寧隔海相望,海峽最窄處可以通過簡易的浮具順著季風漂流過去。直到現在遼東南地區的方言也不是一般人所認為的東北話,而實際上和山東膠州半島地區的膠東話同出一脈。而這兩個省份與上海相距較遠。前往上海的移民相對較少。不過,由於山東的交通相比河北地區相對而言到上海更便利一些,所以也有一部分移民。在上海近代外來移民數量當中,山東屬於第二梯隊,僅次於鄰近上海的江浙兩省。不過河北到上海的移民就很少了。

第二,中國近代移民的一個特點是從人口高密度地區向低密度地區移動。無論是闖關東還是閩粵地區的下南洋都體現出了這個特點。江浙滬地區歷來是中國人口的高密度地區,實際上對於外來人口的吸納能力比較有限。近代江浙地區不是吸納人口移民的地區,反而是向上海移民的主要輸出地。總的來說,江浙滬地區在近代除了上海以外並沒有成為移民目的地。而上海作為一個城市,本身容納的人口是比較有限的。根據民國時期的人口統計資料,民國時期上海特別市,也就是現在上海的中心城區的人口大約在400萬左右。就算全部是由移民構成,這個數量和闖關東的規模相比也是要小的多。而東北地區在晚清以前,由於受到清政府不開發政策控制,所以人口數量很少。東北佔中國總面積約1/10,但人口卻遠低於這個比例。而到了晚清,俄國和日本的勢力開始深入東北之後,清政府意識到了移民屯邊的重要性,因此放開了移民限制,並開始有意識地鼓勵移民。這個時候恰逢山東與河北地區人口壓力大,所以就形成了向東北地區持續近一個世紀的移民高潮。到了民國中後期,東北人口占中國總人口的比重大體上和麵積比例相當。在闖關東以前東北人口以土著居民為主,數量不足1000萬。到了民國中後期,東北地區的人口達到了大約4000萬。增加的人口主要是移民,自然增殖的數量相對而言可以忽略不計。這麼巨大的人口增量是不可能單純靠上海這樣一個城市來吸納的。現在上海的總人口也沒有突破4000萬。

另外,東北可不是又冷又窮。實際上,東北雖然冷,但從農業角度上來看,東北是一個非常富饒的地區。東北的黑土地是中國最適宜進行農業開發的土地。闖關東的時候有一句話叫做插根筷子都發芽,實際上就說明了當時東北地區農業產出非常高,是吸引移民的主要原因。東北雖然冬季偏長,農閒時間也比較長,但是由於人口相對較少,農業產出又比較高,從農業生產的角度上來看回報其實比南方人口密集區要更高一些。比北方中原地區的回報要高得多。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