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谷渾是土族建的國家嗎?

10 個回答
小川读历史
2019-06-02

吐谷渾是我國西晉到唐朝時期,存在於西北地區祁連山脈與黃河上游谷地的一個少數民族國家,是遼東鮮卑慕容部的分支,由慕容吐谷渾所建立的。吐谷渾是土族建的國家嗎?

土族是我國青海甘肅一帶的少數民族,所生活的區域大致都在古吐谷渾領地內。

那麼,吐谷渾與土族又有什麼關係呢?

我的看法是:經過千餘年的民族大融合,吐谷渾和土族早就不能算是同一個民族,但是吐谷渾可以看做是土族的祖先之一,不過吐谷渾國家,並不能被認作是土族所建立的,因為在西晉到唐朝時期,現在的土族概念還沒有形成。吐谷渾是土族建的國家嗎?

  • 大約在西晉永嘉七年(公元313年),遼東慕容鮮卑部族內部發生了分裂。部落首領慕容廆與他的庶兄慕容吐谷渾之間產生矛盾,導致慕容吐谷渾帶領自己的部下,西遷到上隴地區(現在的青海東部甘肅西部等地)。建立少數民族政權。慕容吐谷渾的後人就以吐谷渾為國號,正式建立了吐谷渾王國。

  • 在唐高宗龍朔三年(公元663年),吐蕃吞併了吐谷渾。至此,前後存在了近340年左右的吐谷渾王國滅亡,所部被歸入吐蕃民族當中。

之後千餘年,在原吐谷渾故地,吐蕃民族、党項族、蒙古族、羌族等各民族與吐谷渾本地的人民互相融合,逐漸形成了現在的土族。吐谷渾是土族建的國家嗎?

總結:吐谷渾並不是土族所建立的國家,吐谷渾是由鮮卑所建立的,而吐谷渾是土族的祖先之一。

大东北的小豆包
2019-05-31

吐谷渾是鮮卑人建立的。

吐谷渾作為青藏高原北部的政權,是一個首領的名字命名的國名,這個政權的建立者就是吐谷渾,但是他不姓吐,而是姓慕容,他的全名是慕容吐谷渾,鮮卑族的慕容吐谷渾,熟悉金庸大師小說《天龍八部》都知道,小說中的南慕容的慕容博、慕容復一直想要恢復的燕國就是慕容鮮卑建立的。吐谷渾是土族建的國家嗎?

慕容復一直要光復的大燕其實和吐谷渾淵源頗深

三國末期鮮卑人崛起於遼西,其中的鮮卑慕容幹掉了宇文鮮卑和段氏鮮卑,獨佔遼西,後來五胡亂華之中建立了燕國,甚至南下中原。這奠定了慕容鮮卑基業的是慕容鮮卑的首領慕容廆,而吐谷渾就是慕容廆的親哥。吐谷渾是土族建的國家嗎?

吐谷渾的向西遠徙

由於慕容吐谷渾是庶出,而慕容廆是嫡出,所以由慕容廆繼承了慕容鮮卑的大權,但是吐谷渾也分得的部落和馬群,兩部分開單過,可是有一次兩部的馬群打架,慕容部的馬群被吐谷渾的馬群咬傷,慕容廆就質問吐谷渾:“我們本來都已經分來單過,為什麼你們不走遠點,約束住馬群,現在你們的馬咬傷了我們的馬!”。吐谷渾說:“馬群打架是畜牲之間的事情,既然我本是庶出,你繼承了慕容家族我也沒有意見,既然你覺得我離你太近,那麼我從裡就離你遠遠的!”

於是吐谷渾一怒之下,帶著部落西行遠徙,看見吐谷渾走後,慕容廆又想起兄弟之情後悔了,就派人去追,結果吐谷渾對來人說,你要是能我的馬頭自動向東,我就跟你回去,可是幾次來人將吐谷渾的馬頭拉向東方,馬群跑了幾百步後,就又重新向西而行,於是吐谷渾說,我們部落向西遠徙是天意,於是吐谷渾就開始向西遷徙。吐谷渾是土族建的國家嗎?

五胡亂華時期的吐谷渾和前燕

吐谷渾一路向西,最終在青藏高原北部停下腳步建立了起了吐谷渾汗國,此後慕容鮮卑幾次崛起於中原,前燕、後燕、西燕、南燕等等,慕容鮮卑們不折不撓的在中原建立自己的國家,但是幾番折騰之下,慕容鮮卑建立的國家總共建立起來不超過百年。吐谷渾是土族建的國家嗎?

唐初的吐谷渾仍在,此時的慕容鮮卑早已經灰飛煙滅200餘年

而就當慕容鮮卑們在中原幾經沉浮,最終灰飛煙滅後,吐谷渾汗國卻長期的青藏高原北部,維持他們的汗國,直到唐高宗時期才被吐蕃人所滅,他們的國足足足比慕容鮮卑們多了200多年。

而至於現在青海土族是不是當年的吐谷渾,就得問專家了。我不知道,呵呵。

零下十度买了地
2019-05-31

1,說亡國於663年的吐谷渾,是由1949年才正式命名的土族建立的,這種說法本身就不嚴謹。

2,吐谷渾人跟土族是有關聯,但從663年到1949年有漫長的1300年,兩者絕不能劃等號。

以下是我自己的研究和看法,不同於網上任何所謂的百科。

土族自稱“察罕蒙古爾”,這名詞裡包含了跟土族歷史有關的兩個概念

a,蒙古概念。b,黑白概念。

蒙古,這表明土族歷史跟蒙古有直接聯繫。而蒙古(蒙古族)這個名詞,最早出現在吐谷渾亡國五百年後。

黑白,有學者認為出自後唐滅亡後敗退到陰山的沙陀人的自稱(這派觀點認為土族起源於沙陀人),但我持反對態度,沙陀人退到陰山這個沒錯,但黑白概念的出現,必然是漠北民族佔領陰山之後才有的。一個統一國度裡存在民族混居,才需要用不同顏色區分各自民族。所以,黑白的出現,必然是蒙古佔領青海後產生的概念。但要注意,蒙古佔領青海的時間,不能只認為是十三世紀成吉思汗時代,還有十六世紀俺答汗時代蒙古再次佔領青海。

以上對土族自稱的分析,說明土族有可能是蒙古族進入青海跟當地人結合的後代。這個結合的時間點,可能在十三世紀,也可能在十六世紀。當然後者可能性很低。

土族人的血緣,除來自蒙古族,還有當地人。而彼時所謂的當地人,到底是原吐谷渾人,還是唐末來避難的沙陀人,抑或是吐蕃/西夏人等,這是我接下去要分析的

先看沙陀人。近現代土族裡,有姓李的土司。當地首領為李姓,有可能源自被唐王朝賜李姓的沙陀或者党項人。但從語言看,沙陀是突厥語系,党項吐蕃是藏緬語系,跟土族所屬蒙古語繫有所不同。而吐谷渾人的語言倒是前蒙古語系,所以從語言判斷,在蒙古人進入土族境內前,當地已有了沙陀人或西夏人,當時這個外族人佔統治地位(後世為土司),但人數處於劣勢(後世語言還是蒙古語系)。而當地被統治的民族,應該就是吐谷渾國的後人。

再看663年之後吐谷渾人的情況。

吐谷渾亡國後的近二百年之內,吐谷渾人去向不明。主要原因是其地被吐蕃佔領,唐朝史官無法獲得相關信息。840年之後隨著吐蕃王朝的崩潰,吐蕃在青海以及河西走廊的統治出現鬆動,給了中原人瞭解這些區域信息的機會。但到了西夏立國後,這片土地的信息再次被隔絕。因此,目前所知的吐谷渾後人的信息,基本從840年到1000年左右。

吐蕃王朝崩潰後在青海出現了很多新的民族名詞,其中“退渾”“溫末(渾末)”,被認為跟吐谷渾人有關,而我經過研究發現,950年左右甘肅涼州的吐蕃六穀部首領折逋嘉施和他的家族,應該是吐谷渾人在史書中的最後亮相。

折逋嘉施,《宋史》記載他為溫末後人,為涼州土人。注意,此處“土人”二字,聯繫上下文,不是“當地人”的意思。史書中經常出現的“土人”,大部分是群體概念,而非個人概念。史書裡也有部分“土人”記載時和其他民族並列,因此是一種民族稱呼。所以,“土人”在史書中有多重含義。此處,我理解上下文後認為,折逋嘉施的“土人”,不是指當地人,而是指一個民族。這就有趣了,因為從明代開始,漢人對土族的稱呼就是“土人”。如果我判斷沒錯的話,外族人用“土人”來稱呼“土族”這個民族,不是起源於明代,而是更早的宋代就有了。

隨著西夏王朝的建立,吐谷渾人在中國史書中徹底消失了。直到明代漢人重返青海,才再次接觸到被其他民族稱呼為“土人”的民族。而此時這個“土人”民族,已完成了和蒙古人的融合,自身以蒙古人自稱了。

按時間順序總結一下,在663年亡國之後,吐谷渾人先後經歷了吐蕃化,突厥化(沙陀人),西夏化,和蒙古化之後,出現在明代漢人面前的,是一個自稱為(白)蒙古人,他稱為“土人”的多血緣民族。到了新中國後,才有了正式名稱,土族。

10086江耳
2019-05-30

土族,族源問題現在是沒有定論的。多數是支持土谷渾說。據考證也是土谷渾的後裔。但土族也自稱是“蒙古爾”,所以也反應了與蒙古族的密切關係。

土谷渾,又名土渾。是我國西北的古代名族之一。原為鮮卑慕容部一支。土谷渾原來是遼東鮮卑慕容部落首領之子。因部落內部矛盾,土谷渾率部西遷,至今內蒙的河套地區,後又撐“永嘉之亂”,率部“度隴而西”,至今甘肅南部和青海東部,以放牧為生,建土谷渾國。後來土谷渾被吐蕃吞併。但有一部分人仍在青海東部,,成為了土族。

所以綜上所述,是有關係的。

水墨鄂州
2019-05-30

兩漢之後,進入魏晉南北朝時期,這是民族大融合、社會大動盪的時期。

圖片來自於網絡

首先,東漢末年分三國,之後,西晉一統天下,然後僅堅持了50年就失去半壁江山,衣冠南渡,逃到南方建立“東晉”。那北方呢?匈奴鮮卑羯氐羌,五胡入主中原,建立了16個短小的政權,稱為“十六國時期”。

東晉十六國時期,也許您覺得陌生,但您聽說過“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等成語吧,這些成語都出自歷史上一場著名的戰役——“淝水之戰”。

淝水之戰的交戰雙方是誰呢?正是由北方氐族建立的“前秦”皇帝苻堅帶80萬大軍,攻打南方的東晉。

最終人少勢弱的東晉反而打贏了這場戰爭,成為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淝水之戰”就是發生在東晉十六國時期哦~

那麼北方的十六國是由誰統一的呢? 拓跋鮮卑建“北魏”統一北方,之後北魏分裂為東魏西魏,又發展成北齊、北周,北周的外戚隋文帝建隋朝,統一天下,從北魏到北周,都屬於北朝。

而南方的東晉往後發展, “宋”、 “齊”、“樑”、 “陳” 依次更替,從東晉到“陳”朝稱為“南朝”。

展覽的第三單元“吐谷渾國”,將會與上面👆這亂七八糟的“南北朝”時期並行~自公元4至7世紀下半葉,吐谷渾成為青海歷史的主角。

“吐谷渾”,最初是人名,是誰的名字呢?

“吐谷渾”是威武雄壯的西北漢子嗎?

不不不,“吐谷渾”是正宗的東北人

在東北那嘎,有一個鮮卑慕容部,部落首領有兩個兒子,長子名叫吐谷渾,雖是長子,卻不是嫡出,只是庶子。在古代只有正妻所生才是嫡子,其他女性生的孩子都是庶子,嫡子的身份比庶子高貴。吐谷渾有個弟弟,是嫡子,老首領去世後,弟弟繼任了首領之位。

這對兄弟就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東西慕容”。

說到慕容,您最先想起了誰?是不是金庸《天龍八部》中的“北喬峰、南慕容”,王語嫣的表哥“慕容復”~

《天龍八部》劇照 北喬峰

《天龍八部》劇照 南慕容

《天龍八部》中,“慕容復”心心念念要復國的那個“大燕國”,就是慕容兄弟中“弟弟”的後代子孫建立的政權,弟弟這一支史稱“東慕容”;而哥哥吐谷渾這一支,史稱“西慕容”,因與弟弟發生爭執,哥哥吐谷渾率部眾1700餘帳西遷,一路風塵,輾轉大半個中國,從遼東出發,過包頭、越陰山、經甘肅,抵達青海東部,降服了當地的氐族羌族,建立起強大的草原部族。吐谷渾去世,他的孫子“葉延”繼位後,以祖父吐谷渾的名字命名了其族名和國號。

(一)鮮卑分櫱(niè)

分櫱(niè)是什麼意思?從植物學上講,大致是系出同根,抽出分枝的意思。

大約在 西晉時期,吐谷渾從遼東慕容鮮卑部分出,建立“吐谷渾國”,立國350年之久,地跨東西數千裡,即使與中原的王朝相比,也算得上是國祚綿長、穩定昌盛的政權了。

吐谷渾國經濟上游牧立國,倚重商業,力圖與南北朝各國都保持友好關係;文化上沒有自己民族的文字,使用漢文,信仰佛教;因是馬背行國,吐谷渾男子服飾著小袖、小口袴、大頭長裙帽;吐谷渾婦女服飾與漢族婦女相似,辮髮,以金花🌼為飾,具有鮮卑遺風。

金花飾件(鮮卑文化)東漢末至魏晉

西寧市陶家寨漢晉墓出土 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金花蕊心有一小孔,可能是連綴在其他物件上的飾件,與鮮卑的“步搖”有相同點;金花邊緣像一粒粒小米的紋飾是“粟粒紋”,多見於慕容鮮卑的金飾上,是最貴重的裝飾紋樣之一。這些慕容鮮卑的遺存,因吐谷渾部的西遷,而在青海地區發現~

雙馬行銅牌飾 魏晉十六國時期

此牌飾青銅質地,造型為大馬馱小馬。

大馬頭部圓球形冠狀造型,是鮮卑特色的鬃髻樣式。

大馬腹部有一副馬鐙。目前考古發現,世界上現存最早的馬鐙實物,是出土於十六國時期遼寧北票鮮卑貴族墓中的一對木芯包銅馬鐙,距今已經有1600多年的歷史了,現珍藏於遼寧省博物館中。

馬鐙是人類歷史上偉大的發明,它改變了世界戰爭史的面貌,無論是之後歐洲的十字軍東征,還是13世紀蒙古軍西征席捲歐洲,都得益於馬鐙的出現。

吐谷渾的世系表

吐谷渾世系表

吐谷渾是第一代王,立國350年,傳22位王。隋朝時,吐谷渾的世伏可汗向大隋請婚,隋文帝將宗室女光化公主嫁與世伏;唐朝時,吐谷渾的慕容諾曷缽向唐朝請婚,唐朝將弘化公主嫁到吐谷渾。弘化公主是唐代第一位遠嫁邊疆的公主,也是唯一嫁到青海的公主。

公元663年吐谷渾被吐蕃吞併後,慕容諾曷缽和弘化公主回到大唐,大唐在寧夏和甘肅地區劃給她們一塊水草豐美的土地,讓他們自行管理。

👇下圖就是弘化公主墓誌銘~

您看,大唐弘化公主的墓誌銘蓋上寫著👆“大周故西平公主”……

這是因為弘化公主很長壽,76歲才去世,她去世時已是武則天的“大周”朝了,大周改封弘化公主為“西平公主”,大唐弘化公主和大周西平公主是同一個人,是為民族團結作出傑出貢獻的公主~

弘化公主和慕容諾曷缽的長子,名叫慕容忠,被封“青海王”。從慕容忠的墓誌銘上,我們瞭解到,弘化公主和慕容忠同年同月同日死,同年同月同日葬,由於文獻記載不夠詳盡,到底發生了什麼事,目前不得而知,仍是個謎~

(二)河谷割據

吐谷渾控制的是草原遊牧區,而祁連山下河谷地區並沒有被吐谷渾控制,河谷地區和中原形勢一樣,處於分裂割據的狀態~匈奴鮮卑羯氐羌,再加上漢族,先後建立了20多個政權,其中統治青海局部或在青海展開角逐的就有前秦、前涼、後涼、後秦、南涼、西秦、吐谷渾……等。

其中最強大的是吐谷渾,疆域一度東至甘肅疊州,西鄰新疆于闐、北接高昌、東北直通秦嶺,方千餘里。

河谷地帶的文物,更多體現出了農耕文明的特徵。

凌江將軍印

凌江將軍印 十六國時期

凌江將軍印, 印盒是犀角質地的,上面刻有“玄武”的紋飾。青龍、白虎、朱雀、玄武是傳統文化中的四神,玄武的造型是蛇纏繞在烏龜上。

玄武硯滴

玄武硯滴

在古代龜被視為神物,龜蛇纏繞的連接體,是鎮守北方之神——玄武。這件器物龜背上有個注水孔,孔旁盤著一條蛇,龜腹內中空,有一孔道與嘴相連,當水注入後,水會從龜的口中流入到龜叼著的小杯中。

它有什麼用呢?拿起整個器物,傾斜器皿,將小杯中的水滴到硯臺上。魏晉風流,建安風骨時期(美好中華 三國兩晉南北朝 (下)),人們寫字作畫很講究墨的濃淡乾溼,要用硯滴來滴水調墨,它是一件文房用品。

空馬房舍模印磚

空馬房舍模印磚

青海自古出好馬,馬身後有一建築物,廡殿頂上有鴟吻,屋簷和柱子之間有斗拱,有明顯的漢地建築特徵。

這一櫃子展出的是墓葬的模印磚,它們的圖案反映了當時的社會背景。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有兩大特點:

一是佛教興盛 ,雖然兩漢時期佛教就已傳入到中原,但魏晉時期才興盛起來,第一排左邊磚的紋飾是手託日月的菩薩形象;中間的磚是比丘受戒施食餓鬼的佛教題材,第二排磚左邊的磚是金剛力士向上託舉的紋飾,這些都反映出佛教的興盛;

二是戰爭頻仍 ,第二排中間和右邊的模印磚上,都有甲士的形象,體現出烽火連年的社會背景。

金扣蚌殼羽觴

金扣蚌殼羽觴 青海省博物館藏

西寧市南灘磚瓦廠十六國時期墓葬出土

這是金扣蚌殼羽觴。觴,是古代盛酒器,即酒杯。展櫃中的這件觴杯口兩側有半月形向外突出的部分,既象耳朵,又如鳥的雙翼,故名耳杯,也稱為“羽觴”。

這件羽觴是北方十六國時期的,而在南方的東晉,有位大書法家名叫王羲之,在一個叫蘭亭的地方,與朋友聚會,大家把觴放在彎彎曲曲的溪水上,曲水流觴,一曲新詞酒一杯,飲酒吟詠,最後王羲之寫下了千古名作《蘭亭集序》。

觴要想漂在水上,木胎比較多見,考古中也發現有銅質的,但象這件羽觴一樣,用一隻大大的白色蚌殼作酒杯,還用貴重的黃金鑲嵌杯口,杯身內珍珠的光暉和黃金的光芒交相輝映,美不勝收的,無論是北方還是南方都極為罕見。

(三)吐谷渾道

從魏晉開始,西域各國紛紛脫離中原王朝的控制,因戰爭頻仍,河西走廊時常阻塞不通。吐谷渾佔據了青海後,地跨東西數千裡,打通了南北東西各方的通道,絲綢之路青海道創通,成為中原與西方進行聯繫的樞紐。

由於吐谷渾控制的是草原遊牧區,並沒有控制湟水流域,吐谷渾道的中心和羌中道不同,不再是以西寧為中心啦~

吐谷渾道的中心,從青海湖東岸的西寧,向西移動到青海湖西岸的吐谷渾都城“伏俟城”了。從伏俟城往西可以去往陽關、河西道以及西域;從伏俟城往東,除了和可以去往北朝的中心長安、洛陽,同時為了方便去往南朝的都城建康(今南京),吐谷渾開通了去往蜀都的道路,從那裡可以借長江水路去往江南。

胡人牽駝模印磚

胡人牽駝模印磚 南北朝時期

西寧市湟中縣徐家寨出土

這是魏晉南北朝時期,胡人牽駝模印磚。駱駝是“沙漠之舟”,是絲路上運送物資的主要工具,駱駝的英姿是絲路興盛的象徵;在駱駝身旁行走的是高鼻深目的胡人,和重土安遷的漢人不同,胡人是見多識廣,勇於對外開拓精神的代表,因此胡人牽駝圖案體現出絲綢之路上最深刻的人文內涵。

波斯銀幣

波斯薩珊王朝 西寧市城隍廟街出土 青海省博物館藏

這是西寧窖藏出土的波斯銀幣,一共出土了76枚。這些銀幣的花紋由不同的印模壓印出來,分為如下兩種,正反面分別如下圖所示:

這些銀幣的正面都是波斯王者的半身側面像;背面花紋都是拜火教祭壇,壇上有熊熊火焰,火焰兩側是星星和新月,相對而立的兩個祭人站在祭壇兩側正在完成這場祭祀。且背部多有銘文,左側為紀年銘文,右側表示鑄幣地點。

波斯薩珊銀幣的出土,說明絲綢之路青海道的暢通和貿易的繁榮,也反映出西寧在中西貿易交通線上重要的地位。

黃地連珠小窠人物紋錦

黃地連珠小窠人物紋錦

北朝 都蘭墓群出土

這塊錦上有太陽神的紋飾,放大後如下圖👇

四角有希臘化的花草紋,圍繞人物一圈的是薩珊波斯連珠紋。中間的人物交腳坐車馬車上,粗看像是佛菩薩的造型,細看又與佛教人物不同,是融合了東西方文化的太陽神形象。

魏晉南北朝時期,伊朗高原上的安息帕提亞帝國已經滅亡,取代它的是波斯第二帝國“薩珊波斯”王朝。薩珊波斯的國祚自公元224建國,至公元651年滅亡。在展覽的“吐谷渾國”和“吐蕃東進”單元中,我們都會看到一些受到薩珊波斯文化影響的文物。

吐谷渾大事記

在本單元的末尾,有一個《吐谷渾國大事記》表,顯示了吐谷渾建國後,隋朝時隋煬帝曾大敗吐谷渾,可不久後吐谷渾又盡復失地,重新復國;唐朝李世民也曾對吐谷渾用兵,吐谷渾也沒有滅亡;可是到吐蕃進攻吐谷渾時,吐谷渾就亡國了。是因為大唐的戰爭力比吐蕃差幾個級別嗎?我們分析一下,唐軍向吐谷渾作戰,要兵馬未動 糧草先行,在世界屋脊上運輸糧草,成本極高,交戰結束唐軍會很快撤兵,而吐谷渾就會捲土重來啦;但是吐蕃的情況和大唐就不一樣了,吐蕃也是遊牧民族,和吐谷渾有互補性,佔領了吐谷渾的地盤就不再撤兵了,最終吐蕃吐並了吐浴渾。

紛繁複雜的魏晉南北朝時期結束了,吐谷渾也退出了青海歷史的舞臺,下一單元我們將進入大一統的隋唐時期,誰將成為青海新的主人?


吐谷渾是土族建的國家嗎?
黑兔子牙
2019-05-30

吐谷渾

中國古代西北民族及其所建國名。本為遼東鮮卑慕容部的一支。西晉末,首領吐谷渾率部西遷到枹罕(今甘肅臨夏)。後擴展,統治了今青海、甘南和四川西北地區的羌、氐部落,建立國家。至其孫葉延,始以祖名為族名、國號。南朝稱之為河南國;鄰族稱之為阿柴虜或野虜;唐後期稱之為退渾 、吐渾。主要從事畜牧,產良馬,兼營農業。居廬帳,後漸有城居。使用漢文 。與北魏及南朝均有密切交往 。6世紀中葉,其王誇呂自號可汗 ,都伏俟城( 在青海湖西22.5千米 ) 。591年 ,隋以光化公主妻其王 。609年隋取其地 ,置西海 、河源、鄯善、且末四郡 。隋末復其故地 。635年唐遣軍擊之,立諾曷缽為可汗。640年 ,唐以弘化公主妻諾曷缽 ,加封青海王。663年吐蕃破其國,諾曷缽率殘部奔涼州。670年,吐蕃盡據吐谷渾地。672年,唐遷其部於靈州 ,置安樂州 ,以諾曷缽為刺史。吐蕃佔據靈州後,吐谷渾更東遷朔方、河東。五代時散處蔚州等地 。936年燕雲地區割屬契丹 ,這部分吐谷渾人便臣役於契丹,後世多同化於漢族或其他民族。留在青海的吐谷渾,有學者認為即今土族的先民。

吐谷渾,是中國西北古代民族名,原為人名,是遼東鮮卑慕容氏單于涉歸之庶長子,涉歸分戶700使別部以牧。4世紀初,涉歸死,其嫡子奕(一作若)洛環繼為單于,與吐谷渾不和,吐谷渾遂率所部西遷上隴,止於佨罕(今甘肅臨夏桴罕山,即大力加山),以此為據點,子孫相承,侵逼氐羌,成為強部。

吐谷渾死,長子吐延繼位。昂城(今阿壩)羌酋姜聰刺吐延,傷致命,死時囑咐其子葉延迅速保衛白蘭(今青海巴隆河流域布蘭山一帶)以鞏固其統治。葉延在沙州(今青海省貴南縣穆克灘一帶)建立慕克川總部,設置司馬、長史等官。以祖父吐谷渾為其族名,從此,吐谷渾由人名轉為姓氏和族名。

葉延傳子闢奚。闢奚傳子視連,通聘於西秦,被封為白蘭王。視連傳弟視羆,西秦封他為沙州牧、白蘭王。視羆傳弟烏紇提,曾敗於西秦,求保持於南涼。烏紇提傳位於視羆之子樹洛幹,勢力復振,率部落數千家奔慕賀川,自稱大單于、吐谷渾王。曾敗於西秦,被西秦封為平狄將軍、赤水都護。

自吐谷渾至樹洛幹,經6世8傳,其中多具才略,且留心吸收士人、司馬、博士等官,均用儒生。而其時正當16國割據混亂,吐谷渾部得據甘、青間,實控東至洮河、龍固(今四川省松潘),西達赤水、白蘭,北界黃河,南至大積石山。北鄰南涼,東為西秦。

420年左右,樹洛幹傳弟阿才,兼併氐羌數千裡,居澆河(清海省貴德縣),處諸羌中,號為強部。曾登上西傾山,尋找江源,以求至長江下游的通路,派使至健康,通貢於劉宋,被劉宋封為沙州刺史、澆河公。阿才傳弟慕瞶,宋封為隴西公、隴西王。慕瞶曾擒獲與北魏為敵的赫連定,送至北魏,魏封慕瞶為西秦王,佔有金城、隴西等郡。慕瞶傳弟慕利延。這時吐谷渾土地廣袤,除總部在沙州外,還有4座大城,分別在清水川、赤水、澆河、吐屈真川等地。慕利延傳位於樹洛乾子拾寅,始邑於伏羅川,總部西移。拾寅受宋封為河南王,又受魏封為西平王。拾寅傳子度易侯。度易侯傳子伏連籌。伏連籌傳子誇呂,居伏俟城(位於清海湖西15裡,遺址即今共和縣石及亥鐵卜加古城),始稱可汗。後來隨朝兩次征戰吐谷渾,曾在吐谷渾地區設河源、西海、鄯善、且末4郡。隋末,吐谷渾漸復故地。誇呂傳子世伏,娶隋朝光化公主為妻。不久,世伏死,弟伏允立,依照風俗,仍以公主為妻。唐初,吐谷渾累為邊患,唐貞觀九年(635)伏允兵敗,奔走至鄯善,自殺。從此吐谷渾分成東西二部。西部由伏允子達延芒結波率領,居鄯善,後來降伏吐蕃,吐蕃稱作"阿柴"或"阿轄"。東部由伏允長子慕容順率領,居伏俟城,唐朝封為西平郡王。不久,慕容順死,子諾曷缽繼位,唐朝封為河源郡王,號烏地也拔勒豆可汗,貞觀十四年(640)唐朝以弘化公主妻之,加封青海國王。他的兩個兒子又娶唐朝的金城縣主和金明縣主為妻。

吐谷渾最盛時有王、公等號及僕射、尚書、將軍、郎中等官職。伏俟城中有小城、宮殿,佈局受漢地影響較多。王公服式略同於漢族。使用漢文。主要從事畜牧業,馬、牛、羊、駝數量很多。有良馬號為"青海驄"。所產牲畜曾大量輸往內地。喜射獵。以肉酪為糧,兼營農業,農作物有青稞、麥、豆。北界祁連山一帶,氣候較冷,產蔓菁、青稞。出產銅、鐵、丹砂,善作兵器。吐谷渾商隊很活躍,遠至長江和黃河下游,西至波斯。國無常賦,需要時向富室、商人收稅以充國用。刑罰簡略,殺人及盜馬者處死,其餘則徵物以贖罪。其宗教,原信奉薩滿教,西遷後,逐步信仰佛教。

吐蕃興起以後,向甘青地區擴張。唐龍朔三年(663),吐谷渾被吐蕃所滅,諾曷缽奔涼州,後率數千帳內附唐。唐徙其部眾於靈州,置安樂州,以諾曷缽為安樂州刺史,子孫仍世襲青海地號,直至貞元(785~804)時為止。

吐蕃佔據靈州後,吐谷渾移居河東,被稱作退渾、吐渾。五代時散處蔚州等地,曾附屬於沙陀李氏,後屬後晉石氏。天福初(936)燕雲地區割屬契丹,吐谷渾人附契丹,後世多同化於漢族或其他民族。吐蕃滅吐谷渾後,仍有一部分吐谷渾人留居故地,附落猶存,達延芒結波與素和貴等仍擁重兵。9世紀中葉吐蕃崩潰後,吐谷渾居住在湟水和大通河流域,依險屯聚自保。12世紀後,河東的吐谷渾人返回甘青故地,與湟水流域之吐谷渾人聚會。元朝時,稱作西寧州土人。依近年來一些研究者認為,今青海土族即吐谷渾的後裔,此說能否成立,尚待進一步研究。

文方壮
2019-05-30

吐谷渾,是中國西北古代民族名,原為人名,是遼東鮮卑慕容氏單于慕容涉歸之庶長子,慕容涉歸分戶700使別部以牧。

4世紀初,慕容涉歸死,其嫡子慕容廆繼為單于,與慕容吐谷渾不和,吐谷渾遂率所部西遷上隴, 止於枹罕,以此為據點,後經過其後代的發展逐漸強大。

吐蕃興起以後,向甘青地區擴張。唐龍朔三年,東部吐谷渾被吐蕃所滅,諾曷缽奔涼州,後率數千帳內附唐。唐徙其部眾於靈州,置安樂州。

吐蕃佔據靈州後,吐谷渾移居河東,被稱作退渾、吐渾。五代時散處蔚州等地。天福初,燕雲地區割屬契丹,吐谷渾人附契丹,後世多同化於漢族或其他民族。

但吐蕃滅吐谷渾後,仍有一部分吐谷渾人留居故地。9世紀中葉吐蕃崩潰後,吐谷渾居住在 湟水和大通河流域,依險屯聚自保。12世紀後,河東的吐谷渾人返回甘青故地,與湟水流域之吐谷渾人聚會。

而現在土族主要聚居於青海省東部湟水以北、黃河兩岸及其毗連地區,其中大多住在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民和縣、大通縣、樂都縣、同仁縣等地;還有一部分居住於甘肅省天祝藏族自治縣。吐谷渾後裔的居住地與現在土族的居住地相同,所以依我個人看來這可以成為一個土族為吐谷渾後代的一個證據。

互助縣土族地區的合爾郡、合爾屯、合爾吉、賀爾川等地,傳說是因為居住著霍爾人而得名。據研究,土族傳說中的霍爾人很可能就是吐谷渾人。這與民和縣境內的土族人自稱“土昆”(音吐渾)相合。這也可以成為其中的一個證據所在。

因此在我個人看來,土族應為吐谷渾的後代。


吐谷渾是土族建的國家嗎?
吐谷渾是土族建的國家嗎?
吐谷渾是土族建的國家嗎?
跪射俑
2019-05-31

不是。

1700年前的一天,天空萬里無雲,在今天的遼寧鐵嶺的一座山坡下,戰旗烈烈,戰鼓聲聲,年輕的鮮卑族少年吐谷渾和年僅16歲的弟弟慕容廆,在馬群的草場上鬥馬,之所以發生這樣的爭執,是因為慕容廆由於其高貴的出生繼承了部落的汗位,而作為部落庶長子的吐谷渾卻絲毫沒有一點辦法,只有把滿腔憤怒發洩在了與弟弟的鬥馬之中。

這次小小的馬鬥,也許是一個小小的徵兆,預示著吐谷渾要在這青藏高原腹地“戎馬一生”,果不其然,最終,由於不可調和的矛盾,吐谷渾一氣之下率1700餘戶部眾,向西遠走,離開了他們生活了幾輩子的故土。

當吐谷渾帶著部族開始踏上遙遙無期的西行之旅時,追悔莫及的弟弟慕容廆也曾派大臣前來勸阻,吐谷渾堅辭不過,便說:那就看這些馬匹的心願吧,你們試著把它們往東趕,它們要回去,我就回去。可是頭馬領著馬群往東走出數百步後,忽然回頭向西,而且還“欻然悲鳴”,“聲若頹山”。經過幾番試驗均是如此。大臣只好作罷,而吐谷渾則更加堅定了要走的決心。

背井離鄉的生活總是少不了艱難困苦,一路風塵,半世煙雨。30年,整整是30年的遷徙歲月,吐谷渾部族幾乎就是在馬背上度過的,他們奔襲著,顛簸著,小心翼翼的苟延殘喘著,當吐谷渾的人馬穿過大半個中國來到西北後,為了不過多樹敵,他們採用“遠交近掠”的策略,一邊與遠離自己而又勢力強大的中原王朝友好交往,一邊用軍刀和戰馬,不斷搶佔周邊羌人的土地和牲畜,擴張自己的勢力。

在廣闊的青藏高原上,經過一番又一番的血雨腥風,他們終於紮下了根,329年,吐谷渾的孫子葉延,承襲為首領,並開始以其祖父吐谷渾的名字,作為本部族的名稱、姓氏、國號。吐谷渾從此開始奠定了建邦立國的根基,他們在這裡建立了草原王國吐谷渾,其勢力範圍覆蓋青海、甘肅南部和四川西北地區,而這個國家就是建立在馬背上的——他們“置城郭而不居”,一個諾大的國家就這樣在馬背上存在了350年。

渡睡
2019-05-31

吐谷(yù)渾(313―663),亦稱吐渾,中國古代西北民族及其所建國名。本為遼東鮮卑慕容部的一支,藏族人民稱之為阿柴。是西晉至唐朝時期位於祁連山脈和黃河上游谷地的一個古代國家。

吐谷渾,慕容廆之庶長兄也,其父涉歸分部落一千七百家以隸之。及涉歸卒,慕容廆嗣位,而二部馬鬥。慕容廆怒曰:‘先公分建有別,奈何不相遠離,而令馬鬥!’吐谷渾曰:‘馬為畜耳,鬥其常性,何怒於人!乖別甚易,當去汝於萬里之外矣。’於是遂行。廆悔之……鮮卑謂兄為阿幹,廆追思之,作‘阿幹之歌’,歲暮窮思,常歌之。”西晉末,首領吐谷渾率部西遷到枹罕。後擴展,統治了今青海、甘南和四川西北地區的羌、氐部落,建立國家。至其孫葉延,始以祖名為族名、國號。南朝稱之為河南國;鄰族稱之為阿柴虜或野虜;因此被南朝稱為河南國或河南。東晉十六國時期控制了青海、甘肅等地,與南北朝各國都有友好關係。隋朝與之聯姻。被唐朝征服,加封青海王。唐朝中期,被吐蕃驅趕至河東,唐後期稱之為退渾、吐渾。五代時期開始受遼國統治。

碧螺茶
2019-05-30

吐谷渾跟土族有沒有關係不好說。一說土族就是吐谷渾;一說土族是農業化的蒙古人。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