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秦至清各代都稱“朝”,為什麼不叫“國”?

春秋戰國的國家為什麼叫國不叫朝?從秦至清各代都稱“朝”,為什麼不叫“國”?從秦至清各代都稱“朝”,為什麼不叫“國”?
10 個回答
历来现实
2019-06-25

“國”和“朝”在歷史上是兩個概念。

《周禮注》上解釋說:“大曰邦、小曰國”,這是按地域大小來劃分;又說:“邦之所居亦曰國”,這是按國的實體性質來講的。

最早的國基本解釋也就是城邑的意思,而國人的概念是為了區別於“野人”即不在城邑定居的人。

而從政治的角度來看,先秦時期分封制體系下的國,體現為諸侯受命於周天子,並在一定範圍內佔據的食邑領地。

受分封的諸侯有權利在食邑內享有管理、徵收稅賦乃至獨立的募兵權力。

但是這時候的“國”,與現在我們所說的“國家”的意思仍有著很大的區別,至少從名義上來說,各個諸侯國在隸屬於周天子的基礎上共同結合成了以周天子為核心的有機統一體,圍繞“王畿之地”起到了“以屏諸藩”的作用。
從秦至清各代都稱“朝”,為什麼不叫“國”?

實質上從今天的角度看來,這種形式更傾向於特殊的地方行政區劃。

因此,許多當代的史學研究者在討論周時期時,也常常將這一整個政治實體直接稱呼為周朝。

我們熟悉的國家概念,最早應該是從秦朝開始萌芽的。

公元前221年,秦國先後掃平六國,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國家,並且達成了文字、度量、貨幣諸方面的統一,而中國的概念也於此產生了雛形(在秦以前的古籍中出現的“中國”多是以“都城”的意思作解)。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此後的歷朝歷代,不論政權怎樣變革更迭、換了多少次國號年號,但在民族的記憶裡對於整個中國或者說“天下”的認同感始終存在。
從秦至清各代都稱“朝”,為什麼不叫“國”?

封建制度下的“國”,起先仍多用於最高統治者對王、侯之類爵位的封賞,但隨著中央集權和郡縣制的不斷完善,諸侯王逐漸也被“藩王”所代替,國的叫法也就由對國內地方區劃的稱呼,過渡為只限於對稱服與中央王朝的周邊小國、藩屬國的形容。

至於後來劉禪降魏受封的所謂“安樂公國”,乃至再往後洪秀全之屬造反打的“太平天國”名號,前者不過是一個縣的食邑,後者也最多不過是個收攬人心的名號而已,與我們通常指代的“國”相去甚遠。

至於“朝”的稱呼也是有講究的。

朝者,朝向也,“君主南面”,也就是君主坐北朝南治理天下的意思。一般來說,只有擁有相對遼闊的疆域且在此基礎上建立了大一統的政權,才有資格稱朝,並不單單依據國力來劃分。

強大如戰國時期的楚國極盛的時候,據《史記》的記載:

“地方五千餘里,帶甲百萬,車千乘,騎萬匹,粟支十年。此霸王之資也。”

即便如此,幅員面積遼闊、軍事力量遙遙領先的楚國由於名義上仍然受到周天子的轄制,所以不能稱朝。直到大秦帝國最終建立,歷史上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朝”才最終建立起來。
從秦至清各代都稱“朝”,為什麼不叫“國”?

那麼,我們要怎樣解釋“魏晉南北朝”與“五代十國”的概念呢?

這兩個時期,都是中國歷史上的社會大動盪時期,各個割據政權紛爭不斷,國祚只在朝夕之間,所以前者我們統稱北朝和南朝,後者也並起來叫做十國。

但事實上在當時,這段時期是個國家都敢稱朝,每位國君都敢以天子的尊位自居,國的叫法只是我們後來的史學研究者為了方便定下的稱呼罷了。

《禮記》提到:“諸侯於天子,五年一朝。”

兩者對比,不難看出——相對於“國”的物質性來說,“朝”則更傾向於統一的政治實體概念,一朝天子一朝臣,天下還是那個中國,地域範圍、政治體制、文化氛圍和社會民眾大致是變化不大的,只是最高統治階層換了一次血,便是新的朝代了。
從秦至清各代都稱“朝”,為什麼不叫“國”?

所以說,雖然在今天“朝”與“國”的界限已經比較模糊了,但在古代卻是完全不同的概念,認識到“中國”或者說“天下”這一共識在古代的意義,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從秦自清歷代都稱朝了。

大国布衣
2019-02-03

這個題問的很好。中國古代有出現過“朝”、“國”、“代”的說法,但“國”除了中華民國和“金國、遼國”等外,秦到清這段時間沒出現過。從秦至清各代都稱“朝”,為什麼不叫“國”?

我解釋下這三個之間的關係:

  • ,為“面對、面向”的意思。引申為“君臣朝見”和“朝會”,即君臣相見處理國家政事。所以,“朝”是“政權”、“政府”的意思。在史學語言下,特指中原王朝繼承了法統的中央政權。

  • ,乃“疆域”的解釋,先秦時期有特指“都城”。以後又慢慢的轉變成“有土地、人口、政權的政治實體”的意思。接近類似國際政治的國家概念,即“領土、人民、主權的政治實體”。

  • ,拆開解釋為“人”與“戈”的意思。本意是“人際的遷移”,有特指傳承過程中的某個節點,後面引申為事物發展的改革(取代、代替),並特指事物發展過程中的某個時代、年代、世代。

從秦至清各代都稱“朝”,為什麼不叫“國”?

從秦至清朝為何不用“國”?

  1. 嚴格的來說,中國從古至今只是一個國家,因為至三代以來中國的法統、道統就沒有斷絕過。從夏商周到民國,只是中國四千年的不同國號、不同政權。四千年的歷史中,只有在五代十國期間短暫的斷代過一次和南北朝分裂過一次。
  2. 只有繼承了法統和道統的君主才有資格被承認為“天子”,也才有資格稱為“朝”,不是隨便一個國號或政權都可以稱作“朝”。自古以來中原大地能夠稱“朝”的只有,夏商周,秦漢晉,隋唐宋,元明清,十二朝。

曹魏有法統,但沒有完全控制九州(缺:楊荊益雍),不算中央政權,所以不能稱“朝”。更多被認為是漢晉的過度政權,與秦漢之間的“楚差”不多。

(遼、金)未繼承中原法統,更不被中原道統承認,以中國古代視角的歷史的敘事形式,只能稱他們為“遼國”、“金國”。

3.以漢朝為例,“漢”指的是“漢朝封建中央政權”,性質類似“人民共和國”一樣。中國古人喜歡言簡意賅,不會稱為“中華大漢帝國”什麼的。“漢”,國號。跟“德意志第三帝國”、“法蘭西第一帝國”一樣,主要用於跟獨立政治實體進行外交時使用。

“漢代”,漢朝統治時期的意思。只有“漢代”才包含了“時代”的意思,而“漢朝”不包含“時代”的意思。從秦至清各代都稱“朝”,為什麼不叫“國”?


這裡介紹下“朝”和“代”的區別

王莽有“新朝”,武則天有“周朝”,但都是篡位的性質。即奪了前天子的位置,控制朝政,進而改了“國號”。雖然手段是非法的,但因具備法統,因此可以稱“朝”。從秦至清各代都稱“朝”,為什麼不叫“國”?

但他們的“朝”仍然是“前朝”的法統,且無法改變這個性質,到最後還是要歸還於最終合法繼承人(劉氏、李氏),因此算是“改朝”沒“換代”。

所以“王、周”能稱“朝”,但不能稱“代”。因為王莽的“新朝”仍屬於“漢代”,武則天的“周朝”也仍屬於“唐代”,他們只是在“代”延續的過程中出現的一個轉折點而已,並沒有發展到了下一代。從秦至清各代都稱“朝”,為什麼不叫“國”?

此外,還有“換代”而沒“改朝”的情況,比如秦漢之間的“楚”。項羽雖然滅了秦,但“西楚”未繼承法統,建立新的中央政權,所以“西楚”不能稱“朝”。

而太史公則把“秦朝”滅亡後的時點作為“漢元年”,劉邦稱帝已是秦亡五年後,這時的“秦代”已經徹底結束,時間已經步入了“漢代”了。

HuiNanHistory
2019-05-25

這話可不對哦。

像是遼朝、金朝和清朝,它們其實都有正式的國號,分別是契丹和大遼、大金、大清國。

其實朝和國本身不是一個概念,前者強調政權,後者強調國家這個政治實體。

從秦至清各代都稱“朝”,為什麼不叫“國”?

首先說說金、遼的國號——

根據《金史·太祖本紀》的記載,收國元年(1115)金太祖完顏阿骨打即皇帝位時,對臣工表示道:

上曰:“遼以賓鐵為號,取其堅也。賓鐵雖堅,終亦變壞,惟金不變不壞。金之色白,完顏部色尚白。”於是國號大金,改元收國

這句話寫得很清楚,金朝的正式國號是大金,對內、對外都稱為大金國。

遼朝的情況比較複雜,最開始的正式國號為“契丹國”,後來才改國號為“大遼”。

從秦至清各代都稱“朝”,為什麼不叫“國”?

清朝的正式名稱也經過了演變。

在1636年皇太極改元前,正式國號是“金國”(aisin gurun)。舉個例子,皇太極給朝鮮國王李倧寫信時,信中自稱:

aisin gurun i han i bithe, coohiyan gurun-i wang de unggihe.

(金國汗致書朝鮮國王)。

這裡沒有自稱為“金朝汗”吧?因為這是國家對國家的場合,所以要稱國號。

在1636年後清朝的國號是大清國(daicing gurun)。再舉個例子,1644年清朝入關時,順治曾祭天禱告:

大清國皇帝臣敢昭告於皇天后土……於本年十月初一日,告天即位,仍用大清國號、順治紀元

這裡說的非常清楚:清朝的國號是“大清國”。

從秦至清各代都稱“朝”,為什麼不叫“國”?

總而言之,這個問題的前提就是錯誤的,所以也就不需要解釋為什麼啦。

历史是最好的醒酒汤
2019-03-11

先說一下古人自己的稱呼:

我們看古裝劇,裡面的人物常常說“本朝如何如何,前朝如何如何”,如果編劇的歷史常識缺乏,就會鬧笑話。

1、魏晉南北朝之前,只有成了“天下共主者”才敢稱朝,否則只能稱國。按照這個標準,秦朝統一後就可以稱“朝”,而秦還未稱朝前就是秦國。春秋和戰國的諸國也不能稱“朝”,因為當時唯一的朝是周王室。

2、魏晉南北朝是一個大分裂時代,因此不管是否統一天下都敢稱朝了。東晉十六國,各個都敢稱朝(稱東晉十六“國”,是我們後人劃分的)

3、自從隋朝之後到清朝,除五代十國外,其餘都稱朝。(五代十國,稱“國”也是後人劃分的,他們自己還是稱朝的!)

從秦至清各代都稱“朝”,為什麼不叫“國”?

再說一下我們現在的朝代劃分:

朝不是朝代!上面已經說了,朝是古人自己就有的稱呼,而朝代則是一個現代詞,是我們後人為了方便劃分歷史而創造出來的稱呼,比如“三國兩晉南北朝”,這個就是典型的人為區分。

從秦至清各代都稱“朝”,為什麼不叫“國”?

(中國朝代歌)

最後說一下,西周的“國”和我們現在所說的“國”完全是兩碼事:

在西周,國就是城邦,國人居住在城邑的人,與國人相對的是“野人”(不是野蠻的人哦,是住在郊外的人,其實就是農民)。在更早的堯舜時期,大大小小的城邑很多,是“萬國萬邦”的情形,只是後來發展了,城邑變大而已,這就是“邦國制”。而從春秋到戰國的諸國,已經由邦國變成了王國,是“王國制”。秦統一後,王國則變為帝國,是“帝國制”。

而我們現在所說的國,就是國家的概念,而我們劃分歷史時所使用的“三國”、“東晉十六國”、“五代十國”,則是王國的意思。

從秦至清各代都稱“朝”,為什麼不叫“國”?

關注(歷史是最好的醒酒湯),分享“歷史都是新鮮事兒”。

历史这点儿小细节
2019-04-27

本題長篇大論就沒必要了,可以言簡意賅的說明重點。

朝與國一般人都不怎麼會注意,尤其是現在都通用國之後,似乎認為兩者沒什麼區別,按照國的現代泛指兩者意思自然是一樣的,但是在古代區別很大。

有一個詞我們都不陌生叫改朝換代,其意就是王朝更換統治政權,而這個王朝不是一般的小國家,是天下共主,也就是被天下共尊的國家才可稱為朝。至於春秋戰國時期的國家是周王室分封的諸侯國,充其量只是地方性大國達不到天下共主的程度,那時的人又有自知之明所以都很自覺的稱為某國。比如秦朝與秦國就是明顯的例子,秦沒有一統天下之前自覺稱秦國,嬴政一統天下之後開始稱秦朝。
從秦至清各代都稱“朝”,為什麼不叫“國”?

但是從魏晉南北朝開始,世人開始不顧禮義廉恥,不管自己是否一統天下都枉自稱自己為某朝,比如魏,蜀,吳。雖然這些國家枉自稱自己為朝,拔高自己,可在對手那裡是不會承認的,對手一般會稱其為國。

劃重點:天下共主,大一統王朝才有資格稱朝,其餘都是僭越。

高山流水品历史
2019-03-12

個問題還真有點扯淡,頗有點哥德巴克猜想的意思。但也不是無解,我們只要分清楚朝(cháo)、代和國之間的的定義,才能入手。

朝(cháo”)是指向著、對著,引申為封建時代臣見君、亦指宗教徒的參拜,封建時代帝王接見官吏、發號施令的地方;在史學上是指“政權”、“政府”,特別是中原王朝時,繼承法統上的中央政權。

代,從“人”、從“弋”,是更迭、代替的意思,引申為事物發展沿革過程中的某個階段(時代、年代、世代)。

國,從“口”、從“或”,本義是邦國、疆域。《說文解字》:或者,邦也;邦,國也。周禮注曰:大曰邦,小曰國。

據考證,國字的出現最初是從封地開始的,貴族接受封地,有了封地才有邦國。而早期的“國”,大多是受封的城邦,或一些部落,彼此之間沒有明確的界線。此後經過時代的變遷,才逐漸演變成“包含領土、人民、主權的政治實體”的現代化國際模式。

可見,朝或朝代是時間概念,國是地域上的區分。中國的歷代史學們認為,中華民族是一脈相承的,在5000多年的歷史進程中,只有不同的國號,不同的政權,而不能象西方那樣視為不同的國家。因此就以“朝”來稱呼歷屆不同的政權(或者稱政府)。盤點下來,歷屆中原王朝中,能稱為“朝”的共有十二個朝代:夏商周秦漢晉隋唐宋元明清。

子夏故坛
2019-03-07

從秦至清各代都稱“朝”,為什麼不叫“國”?
《禮記·大學》:“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這句話反映了古人的價值觀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其中的天下、國、家,實際就是指社會組織形式或社會組織單元。“天下”,就是指天子統治的地方,理論上就是指所有土地和人民,所謂“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詩經·小雅·北山》)所謂“封略之內,何非君土;食土之毛,誰非君臣。”(《左傳》昭公七年)“國”是指天子分封給諸侯統治的地方。“家”是指卿大夫統治的地方。諸侯國君在其統轄範圍內,再將部分可耕地建立采邑,分封給卿大夫,稱為卿大夫之家。各卿大夫之家,再將所屬範圍內的土地分封給士,士是最低等級的貴族,他們一般只有少量的土地和少數的勞動人手,在大多數的情況下,都要自己親身參加勞動,才能維持一家生計。卿大夫統治的地方是大家,而士所統治的地方只是小家,或稱為室。

從秦至清各代都稱“朝”,為什麼不叫“國”?

“國”字繁體為“國”,從囗(weī)從戈從口從一,“一”表示土地,“口”表示人口,“戈”表示武裝力量,“囗”表示四至範圍。有土地、人口和一定的用以維護統治的武裝力量以及確定的四至邊界,就是一個國。在井田制下,諸侯國的土地是由天子分封的,所有權屬天子,諸侯只有佔有權、使用權、受益權,而沒有處置權,不能自由買賣和轉讓,所以理論上沒有領土主權。“國”的最初意義就是指諸侯統治的地方,是一個隸屬於天子的沒有完全主權的政治和經濟實體。

從秦至清各代都稱“朝”,為什麼不叫“國”?

秦統一天下之後,廢除分封制,改為中央集權的郡縣制。但由於歷史原因,從秦到清,歷朝歷代都有不同程度的封王封侯的現象或封建割據的現象,如歷史上的“七國之亂”、“八王之亂”、“三國鼎立”、“藩鎮割據”等,都是這種現象的反映。諸侯國的概念一直存在於人們的頭腦中,國只是王朝下的附屬,所以從秦到清,凡大一統的王朝都不稱國,只稱自己所建立王朝的名號。稱國的都是表示還未統一天下,未敢稱帝。比如曹操雖建立魏國,名義上還是漢丞相,加封為魏王,一直末敢稱帝,死後諡為武王,而曹丕稱帝後,才追尊曹操為高祖武皇帝。

從秦至清各代都稱“朝”,為什麼不叫“國”?

世襲的封建帝制被推翻後,民主觀念開始深入人心,“國”的概念也發生了變化,國不再是諸侯統治的地方,家也早就不是卿大夫統治的地方,“國”或“國家”成為一種現代意義上的由共同領土、人民(民族,居民)、文化和政府四個要素組成的並擁有主權的社會群體,是完全的國際法主體。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又成為聯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成為唯一代表中國的合法政府,是完全的國際法主體,在國際上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臺灣雖然還沒有最終解放,但卻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領土。中國人民都統稱為中華民族和中國居民,都受著上下五千年傳統文化的薰陶。現代中國就是一個現代國際法主體概念。

從秦至清各代都稱“朝”,為什麼不叫“國”?

最後說明一下,本題提問有點不嚴謹,從秦到清不是歷代王朝都不叫國,而是大一統的王朝都不叫國,因為大一統之前,還是有許多叫國的政權組織。(子夏故壇原創)

郝子曰
2019-03-11

因為地緣問題,我國很早的時候就產生了國和天下的概念。

詩經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當一個王朝崛起,進而統一的時候,作為皇帝,他得到的是整個天下。圍繞天下和國的關係,建立了一個叫朝貢體系的外交系統。國的層次是比較低的,而天下的層次是比較高的。作為天下之主,什麼國王啊什麼的,要麼是我的小弟,要麼就乾脆是我封出去的。

也因此,我國自古以來的外交都是高姿態的。歷史上唯一對他國賦予平等外交地位的,就是廢物的兩宋。

所以,秦到清代的這些朝代,叫朝,元首是皇帝,是天子。而戰國什麼的國家,叫國,元首隻是王。

嗯,很多連王都不是。

勇战王聊历史
2019-03-11

國家,指的是一定範圍內存在的統一政權。而這個政權是會有更替的,這些更替的統治者們所在的時代,就是朝代。秦朝到清朝,都是在“中國”範圍內,不斷更替的朝代。所以,秦,漢,晉,唐,宋,元,明,清,都是大一統時期的朝代。此時,國家沒有變,只是統治者變了。從秦至清各代都稱“朝”,為什麼不叫“國”?

春秋戰國,由於實行的是分封制。分封出去的諸侯,都以國的形式存在。也被稱為"諸侯列國"、"列國",只是一個行政區劃。

“國”這個感念,在秦朝才開始樹立起來。春秋戰國時期,與郡縣制相對應,“國”只是表示“城邑”的意思。所以,春秋戰國的國家,可以稱為國!不能成為朝,因為春秋戰國的名義統治者是“周天子”,天下都是屬於周朝。

漢朝時,“中國”代表了世界的中心。指的就是華夏民族生存的這片土地。從秦至清各代都稱“朝”,為什麼不叫“國”?

就如同英國,這一個國家,前後存在了十個王朝,按時間順序分別是:諾曼王朝、安茹王朝、金雀花王朝、蘭開斯特王朝,約克王朝、都鐸王朝、斯圖亞特王朝、漢諾威王朝、薩克森-科堡-哥達王朝和溫莎王朝。

(文|勇戰王聊歷史)

尔朱少帅
2019-03-11

古代的“國”跟“朝”的區別,跟政權更替沒關係,跟地域大小沒關係,更實力大小也沒關係。古代的“國”跟現代的“國”含義不太一樣。古代“國”其實應該叫做“屬國”更為恰當一點。

“國”其實就是分封制度的產物。所謂“國”就是“屬國”,拿“屬國”這個詞語跟“朝”做比較,其中的區別就一目瞭然了。
從秦至清各代都稱“朝”,為什麼不叫“國”?

實行分封制度的朝代,會分封一些土地作為一些宗室或者大臣的封地,這些個封地都叫“封國”或“屬國”,後來叫的簡化了就叫“國”,而這些“國”的領導人就叫做“王”。這就很清晰了吧,“國”是有上級領導的,這個上級就是“朝”。而“朝”就是代表了最高統治者,天底下他最大,所以他的領導人叫“天子”。
從秦至清各代都稱“朝”,為什麼不叫“國”?

春秋戰國時期,雖然“周朝”不給力了,儘管各個“國”不怎麼尊敬“周朝”這個上級,但是“周朝”名義上還存在著,所以他們只有稱“國”的資格。三國時期的情況也類似,不過三國各家都是自己給自己封國稱王,後來還把“天子”給廢了,即便如此歷史上也只給他們“國”的稱呼。
從秦至清各代都稱“朝”,為什麼不叫“國”?

秦朝以後,中央集權制度越來越流行,因為分封制度會分散中央權力,所以分封制度越來越少,但還存在了很長時間。比如漢朝的皇子們都有封國,漢文帝劉啟最開始就是代國的王,後來才繼承了天子。比如漢獻帝被曹丕廢掉以後,做了山陽國的王,他的嫡系後代一直繼承山陽國的王位,一直到晉朝“五胡亂華”的時候才滅亡。

隨著各朝中央集權和郡縣制的發展成熟,封國的王逐漸演化為藩王,“國”的叫法逐漸淡出歷史舞臺。再後來出現的近代“國家”的概念則是滿清從西方列強那裡進口來的。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