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惠王原本是一位雄才大略之主,為何使魏國走向衰落?

5 個回答
大福读史
2018-09-18

戰國時期,群雄紛起。他們彼此征伐,互相廝殺了200年。在漫長的割據混戰中,各國出現了一批又一批在政治上具有戰略眼光,在軍事上能夠運籌帷幄,在外交上縱橫捭闔的優秀人才。大爭之世,爭於實力,而實力卻來自人才對國家的改造。所以,對於這種滾滾的人才洪流,諸侯國君們都爭相聘請。於是,便出現了韓非子所說的“臣賣智謀,王賣官爵”的情況。但是對人才的利用是個自古以來的難題,若用的好,則可以富國強兵,稱雄天下;若用的不好,便會招致身死國衰的下場。這方面魏國是個突出的例子,可以說,魏國因人才而強盛,亦因人才流失而滅亡。

魏惠王原本是一位雄才大略之主,為何使魏國走向衰落?

魏國是戰國初期的強國,當時其國內國內人才濟濟。趙魏韓三家分晉後,公元前403年,魏文侯繼位。魏文侯是位賢明的君王。對內,他任用李悝,西門豹等人,修明內政;對外,他任用名將樂羊、吳起,尤其是在戰略戰術造詣極深的吳起。終吳起在魏時期,吳起率魏軍與諸侯大戰七十六次,全勝竟高達六十四次。於是,吳國向西攻佔了秦國河西國土,使魏國拓地千里,其國土增加了近一倍。向東,吳起打敗了齊趙聯軍。可惜,等到魏文侯死後,吳起便受到了政敵的排擠和後任君主魏武侯的猜忌,最終被迫逃往楚國。伴隨著吳起的離開,魏武侯不但摒棄了魏文侯在位時的對外政策,還相繼與趙、韓、齊、秦結怨。到了此時,魏武侯不過是依靠魏文侯時代打下的牢固基礎而逞威一時罷了。

魏惠王原本是一位雄才大略之主,為何使魏國走向衰落?

吳起被逼走後,當時魏國還有位年輕的奇才公孫鞅。此時魏國君主為魏惠王,其宰相便是逼走吳起的公叔痤。當時公叔痤病重不治,他知道公孫鞅才能突出而竭力向魏王推薦,並建議魏惠王若不任用,那麼就將其殺掉。然而魏惠王卻以為公叔痤年老昏聵而不聽,後來便聽任公孫鞅逃往秦國。不久後,公孫鞅主持秦政進行變法,並替秦國訓練了一支戰鬥力極強的軍隊。因為魏國此時先後與列國交惡而發動了馬陵、桂陵之戰,卻慘遭敗績。公孫鞅瞄準時機,趁虛偷襲魏國駐守在河西的軍隊,迫使魏國與秦國議和並順利奪取了魏國黃河西岸的國土。此後,由於秦國的逼迫,魏國不得已從山西安邑遷往河南大梁,魏國從此一蹶不振。到此,自魏文侯時代開創的霸業,遂告終結。

魏惠王原本是一位雄才大略之主,為何使魏國走向衰落?

魏惠王時代,龐涓作為鬼谷子的門生得到了魏王的賞識而主持魏國軍政。為了兌現當初下山的諾言,龐涓找來了同窗好友齊國人孫臏。但是屢次論兵之後,龐涓卻自感不如孫臏,為防止孫臏危及自己的地位權勢,龐涓便設計陷害孫臏。孫臏被迫逃脫後,後來作為齊國的軍師參與了齊魏爭霸戰,並擊敗龐涓於桂陵,隨後又在馬陵戰役中大敗魏軍,殺死龐涓。作為魏國霸權衰落的分水嶺,魏國國勢從此衰退。

魏惠王原本是一位雄才大略之主,為何使魏國走向衰落?

張祿本是魏國人,只是因為傑出的外交才能而引起了他的上級猜忌。於是,其上司便誣告張祿賣國而將其收押。一番嚴加拷打後,裝死的張祿靠賄賂看守者而逃出生天。當張祿逃往秦國後,他改名為蔡睢,並擔任秦國宰相。針對秦國當時的戰略錯誤,他提出了遠交近攻的策略,主張集中兵力攻打周圍國家,避免千里奔襲勞師無功的錯誤戰略。之後,秦國在此戰略的指導下,把戰爭矛盾首先對準韓魏進行蠶食,魏國進一步受到秦國的壓迫而江河日下。

魏惠王原本是一位雄才大略之主,為何使魏國走向衰落?

這時已經到了戰國末期,秦國統一已是大勢所趨。因為秦國頻繁地施展遠交近攻,首先遭受打擊的韓魏兩國不僅內政混亂,而且軍力疲弱,民心動盪。秦國瞅準實際,又一次發兵攻魏。在這種情況下,無奈的魏王只好啟用名將信陵君。信陵君頗通兵法,且在諸侯中很有威望,曾在邯鄲之戰中大敗秦軍,並率聯軍攻到了秦國的函谷關。因為信陵君在各國中享有威名,所以當他執掌軍政之後,各國紛紛出兵相救,並又一次挫敗了秦國東出。但是,隨著信陵君的威望日隆,魏國便深感其功高震主。於是,引起魏王猜忌的信陵君很快便被剝奪了軍權。憂愁鬱悶之下,信陵君開始放縱自己,並在不久後去世了。從此,魏國對秦國再無還手之力,直至亡國。

魏惠王原本是一位雄才大略之主,為何使魏國走向衰落?


魏文侯以得人才而興盛,魏武侯與魏惠王以失去吳起、商鞅而衰敗。在這短短的幾代人手裡,魏國有極其優異的人才,而不能任用,卻屢蹈覆轍,並先後拋棄了這五位威震四方的政治家和軍事家,終於導致了國家的敗亡。當然,魏國敗亡不僅在人才這一方面,其四通八達的地理位置與毫無目的的擴張方向亦是魏國敗亡的主因之一

杨朱学派
2018-09-19


梁惠王確實是一代雄主——空有稱霸天下之雄心。卻無稱霸天下之能。

魏文侯至魏惠王前期,魏國一直是戰國第一強國。魏惠王卻把一手好牌打爛,使魏國徹底落寞。永遠失去了霸主地位。

魏國衰落的根本原因有三:

一、魏國不能很好的發掘、挽留、重用人才。最能發掘並重用人才的,是魏文侯。儒家的分支西河學派,培養了大量經國治世之才。從魏武侯開始,魏國的人才就大量流失。到梁惠王時,人才的流失更甚。

二、樹敵過多,外交的失敗。

魏文侯和魏武侯,外交都很成功。梁惠王開始,四面樹敵。伐秦、攻趙,侵韓。

後來的秦國就明縱橫捭闔之道,與趙國結盟,對抗齊楚。又拉攏楚國,孤立齊國。最後大舉攻楚。三次重創楚國後,曾經擁有百萬兵力的楚國名存實亡。

三、屢戰屢勝。

屢戰則民疲,屢勝則君驕。以驕君使疲民,焉能不敗。

叶羽飞扬
2018-09-18

處於大爭之世,魏惠王是典型的將一副好牌打爛的代表。經過魏文侯的勵精圖治,魏國首先完成第一次變法(李俚變法),吳起訓練的魏武卒方陣更是一度讓各國膽寒。魏惠王繼位之時,接手了一個財富和軍事實力空前強大的國家,這從後來魏國有能力發動“滅韓”、“滅趙”大戰可見一斑。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魏國走向衰落,我認為最主要的原因有兩個:一是戰略失誤。處於四戰之地,魏國的戰略決策應該是首先利用外交,與趙、韓等國保持良好關係,集中兵力滅掉奄奄一息的秦國,免除後顧之憂,再按後來秦國統一六國的路線一統天下。但是,好大喜功的魏惠王卻對貧瘠的秦國極度不感冒,頻頻對趙、韓用兵,不但給了秦國喘息的機會,而且由於頻繁用兵,成為眾矢之的,終於被齊國打敗,一代名將龐涓殞命,之後秦國趁機收復河西,終成魏國最大隱患;二是政治腐敗。經過長期的強大和富庶,魏國終究沒能走出“盛極而衰”的定律,腐敗之風瀰漫,自上而下勾心鬥角,爾虞我詐,目空一切。一個很有趣的事情就是,像商鞅、張儀等人才入秦之前都被魏國高層棄如敝履,人才空前流失,這樣的國家註定會在競爭中被淘汰。相反,六國分秦瓦解之後,秦國利用難得的穩定時期,變法圖強,終於脫胎換骨。地理位置又決定了秦國強大之後必然東出,而魏國首當其衝的受其打擊。

正所謂:“物必先腐,而後蟲生”,魏國的衰落,是自己在強大之時迷失了方向,錯失了稍縱即逝的機會,滅亡也就在所難免了。

立志成虫
2018-09-18

魏惠王的“雄才大略”只是覺得自己天下無敵就目中無人了恰恰坑了魏國坑了自己。戰國時代的序幕是韓趙魏“三家分晉”拉開的,成為諸侯國後家仍然並稱“三晉”,魏文候在位期間魏國能成為戰國初期的第一強國,一個決定性的原因是魏文候以“三晉”的名義注重和拉攏韓趙兩國,形成盟友,打勝仗佔地盤後不忘給多少給韓趙兩國弄點兒利益好處,從根本上避開了魏國四面樹敵的地理劣勢,而且從聲勢上能得到韓趙兩國的支持。魏文候之後魏武侯仗著自己國力強拋棄了交好韓趙的國策,魏惠王在位時更是和韓趙交惡引發戰爭,齊國軍事家孫臏連搞了兩把“圍魏救趙”的套路,在馬陵和桂陵兩次重創魏軍,主將龐涓身死魏軍精銳損失殆盡,至此喪失強國的軍事本錢一蹶不振。魏惠王在位期間,孫臏被龐涓陷害挖掉了膝蓋骨逃回齊國,商鞅不得重用去了秦國,范雎被陷害的生不如死也逃往了秦國,尖端大咖的流失反過來又和魏國為敵,魏國的衰落和走向滅亡是必然的

纳兰佑恩
2018-02-25

熊才?熊才!內不識閒才,致使商鞅和張儀輔助秦國,孫臏受刑後輔助齊國!外不察敵國,給秦國翻身機會,給齊國消耗自己精兵的機會!他何來雄才大略?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