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之中的不戰而勝,是否也符合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嗎?

道家思想貴陰柔,儒家思想貴仁義,我感覺《孫子兵法》好像也符合《周易》思想,兵家,道家和儒家之間的思想本來就是來自於《周易》,當然,它們之間的思想有些地方,也是相互排斥的,它們屬於是同中有殊,殊中有同,您們認可我的觀點嗎?
《孫子兵法》之中的不戰而勝,是否也符合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嗎?
《孫子兵法》之中的不戰而勝,是否也符合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嗎?
《孫子兵法》之中的不戰而勝,是否也符合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嗎?
6 個回答
兮兮说事儿
2017-06-25

有學者研究,認為《孫子兵法》的思想源自道家。因為《老子》這本書裡面,可以看到很多樸素辯證法的思維方式,比如“知白守黑”、“大智若愚”,你雖然很有實力,但一定要表現出來自己是個小白。畢竟“月滿則虧”,為人處事一定要留有餘地。

《孫子兵法》裡面也有很多類似的描述,比如“不戰而屈人之兵”,“太上伐謀”,雖然我講的是用兵之道,但我告訴你,最厲害的兵力其實是智慧,

《孫子兵法》和儒家是否有關係?恐怕相關聯的並不多。我們要明白,在孔子之前,儒者只是一個職業的代名詞,稱為儒的人往往都是一些從事祭祀的人。到了孔子之後,儒家才成為了一個真正思想流派。但是,孔子的一生,甚至整個先秦時代,儒家都沒有真正的市場。孔子一輩子如喪家之犬,混的很慘。《孫子兵法》之中的不戰而勝,是否也符合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嗎?

《大秦帝國》裡的商鞅

不過,儒家那套思想來自於夏商周時代中國人對禮儀和道德的重視,即使其它各派的人也深受其影響。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商鞅,他肯定是法家派別的重要任務。但他開始去見秦孝公,跟秦孝公講的是應該如何實現王道,實現三代之治,但秦孝公昏昏欲睡,根本聽不見去。人都是利益的動物,秦孝公想的是,怎麼把秦國變成最厲害的國家,至於能不能成聖人,他不在乎。這個例子其實說明兩點:1、儒家後來提倡的王道政治很多其它諸子百家裡也有體現;2、儒家思想不被當時的社會所容納。

老妖看历史
2017-06-20

《孫子兵法》之中的不戰而勝,是否也符合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嗎?

《孫子兵法》一直強調:戰爭的原則是:使敵人舉國降服是上策,用武力擊破敵國就次一等;使敵人全軍降服是上策,擊敗敵軍就次一等;使敵人全旅降服是上策,擊破敵旅就次一等;使敵人全卒降服是上策,擊破敵卒就次一等;使敵人全伍降服是上策,擊破敵伍就次一等。所以,百戰百勝,算不上是最高明的;不通過交戰就降服全體敵人,才是最高明的。


《孫子兵法》之中的不戰而勝,是否也符合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嗎?

所以說《孫子兵法》中的不戰而勝是所有兵法韜略中所追求的至高境界。至於是否與儒家、道家的思想相符合,老妖談談自己的看法,我認為符合,為什麼呢?


《孫子兵法》之中的不戰而勝,是否也符合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嗎?

首先,先說儒家思想,孔子和孫武同為春秋時期人,都經歷過頻繁的戰爭,所以他們對軍事問題有許多相同的思想。孔子和孫子有相同的“慎戰”思想,孔子的“教民以戰”與孫子的“兵卒孰練”都強調了練兵的重要;孫子的為將之“仁”比孔子的“仁者愛人”更深刻,更具實際意義;孔子的“文武相備”思想與孫子“伐謀、伐交’戰略是相通的;孔子的“好謀而成”與孫子的“謀攻”思想一脈相承。孟子是晚於孔子和孫武百年的戰國人物,他提出的“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對孫子“道、天、地、將、法”重要性的比較,突出了“人”在戰爭中的關鍵作用。而且,儒家文化中始終認為中華才是天朝上國,世界文明的中心,一直強調只有國家的強大,才會引得萬邦來潮,讓別的國家對你心生敬意而不敢來侵犯,這和孫子兵法中的不戰而屈人之兵有著異曲同工的意思。


《孫子兵法》之中的不戰而勝,是否也符合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嗎?

而道家思想,崇尚自然,重視人性的自由和解放,含有辯證法因素,同時主張清淨無為,反對鬥爭,有著無窮的人生智慧。道家認為“與人不爭”和“抱弱守中”是可以獲得道的有效途徑之一。


《孫子兵法》之中的不戰而勝,是否也符合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嗎?

《道德經》雲:“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 按照道的規律,越是有餘就越會受損,只有不足才可以擁有和長久。對人本性產生的困惑,道家指出: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就是說,若想體悟道,就要不斷地減滅慾望,一直到無為無慾無住的空無境界,這一空無的境界就處於天道中最不足(抱弱)的狀態,也是能獲得最多擁有的狀態。

《孫子兵法》之中的不戰而勝,是否也符合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嗎?

而為了達到天道的“抱弱”,道家認為必須不爭,不爭可不是為了不得到,恰恰是為了更好更多地得到。水的特性是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居於眾人不會留意的低下的地方,所以老子認為水最接近於道,即因為不爭而得道。不爭,可以理解為不採取直接對抗的方式,但是,不爭也不是自取其敗,相反,它是一種曲折求勝的方法和大謀略。下過圍棋的人都知道,棋局的最終勝利是要靠自己比對方圍的地方大、自己的棋子多,戰勝對方總的來說有兩大方法,一是通過儘可能地消滅對方而取勝,另一種是通過儘可能地保全自己,即通過實力對比,取得優勢地位而取勝。因此,老子的不爭可以理解為以勢取勝的一種方法,而也這正是符合孫子兵法中“不戰而勝,善之善者也”的最高境界。

见微而知著
2017-06-25

不戰而勝思想

老子反對輕率的戰爭,認為“佳兵不祥”,即好戰者不能得到吉祥,“兵者,不祥之器”,他說:“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主張“無為而治”。孫子深受這種思想的影響,他指出:“凡興師十萬……日費千金……”,“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也”,他強調:“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由此可見自古知兵非好戰。

兵哥讲兵法
2017-06-24

孫子曰: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

不訴諸暴力就能解決問題,成本最低,雙贏,雙方都好。

孫子的最終目的是,解決問題。

對孫子來說,戰爭是手段,殺人安人,以戰止戰,和平是目的。

儒家講中庸,道家講無為,他們都認為各自的觀點能指導這個世界走向和平。

但,戰爭仍舊在繼續,人們還是需要兵法做指導。

解決實際問題的,是孫子。餘外兩家,解決的是內心的衝突,給人一個心安的理由,猶如宗教的拯救。

手机用户1077015142_h4a
2017-06-21

不戰而屈人之兵,是道的最高境界,也是智慧之道的最終成果,生態及生命異常性變化之道,是智慧之道理智治理之法方可做到,然而.需要人類科學及哲學道理性之道包容性理解,這才是人類文明可持續性發展的唯一出路,人類文明中不同的文化相互包容共同面對我們面對的挑戰,不可以貌取人,以文憑論英雄,真才實學技術,才是造福人類可持續性發展之道的本源。!

坚持空虚
2017-06-26

不戰而勝主要通過威懾,制衡。離間,在敵國釜底抽薪,使其不再具備戰爭的能力或意願。或是,促使其投鼠忌器,心生顧慮,患得失。等等不用通過戰爭而化解了戰爭的軍事,外交,經濟等手段。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