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中,雍正帝為何要殺讀書人領袖李紱?

10 個回答
步武堂
2019-08-17

電視劇《雍正王朝》當中,雍正殺李紱的背後,是雍正與所謂“清流”也就是天下讀書人之間矛盾的集中體現。雍正殺李紱,其實是為了表明堅決推行新政的立場和決心。另一方面也是給“清流”們一個教訓。

雍正登基之後,就迫不及待的開始推行他的新政。用針之所以在很多人並不理解和支持的情況下強行推行他的新政,是他知道,他的皇阿瑪給他留下的這個江山社稷表面上看光鮮亮麗其實已經是危機四伏。

國庫是前所未有的空虛,而導致空虛的竟然是朝廷官員肆無忌憚的“借款不還”,在他還是四阿哥胤禛的時候,就牽頭辦理“追比國庫欠款”的差事,但是因為阻力太大而半途而廢,為此他也遭到了康熙的訓斥,還給自己找了一個“刻薄寡恩的冷麵王”的帽子戴上了。

由於“士紳不納糧”的政策導致的土地兼併日益嚴重,朝廷的稅收不暢,收入沒有保證。讓大清的財政捉襟見肘,根本禁不起什麼大的風險,包括自然災害,邊境動亂等等。

而吏治的腐敗,讓各級官員只是關心自己的既得利益而不顧江山社稷的安危,加上他的死對頭廉親王機器身後的八爺黨的“不配合”,也就是雍正所說的“打橫炮,使邪勁”。

這些讓雍正坐臥不安,焦急萬分。他希望通過儘快的推行新政來改變這個被動的不利局面。但是事與願違,雍正的這種心態必然導致他用力過猛和思慮不周。他的登基之後的三板斧都毫不例外的沒劈好,全都掉了鏈子。

在山西率先進行清理地方藩庫,雍正指望樹立一個清理地方虧空的模範和榜樣,雍正任用了隆科多推薦的諾敏為山西巡撫,結果這個諾敏為了討好雍正,也為了自己可以以優秀的政績得到雍正的進一步重用,走向仕途的最高點,他用欺騙雍正的辦法謊稱半年之內就補齊了山西藩庫兩百多萬兩的虧空,為此得到了康熙親賜的“天下第一巡撫”的牌匾。但是很快就東窗事發,在田文鏡的窮追猛打之下,山西藩庫的造假案暴露,雍正被狠狠打臉。

為了儘快解決無“得心應手”的人才可用的大問題,雍正決定開恩科取士,寄希望於通過恩科取士得到一批人才,建立一個自己的人才班底。但是又出了要命的大問題。雍正親自出題並親自密封保管的恩科考試的考題在考前洩露,險些讓這一次恩科考試泡了湯。同時也搭上了主考官張廷璐。

雍正是一個很堅韌的人,按照康熙給他的評價就是“堅剛不可奪其志”的主子。練練遭受挫折的雍正,並沒有停止推行新政的步伐,他在旗人聚集的直隸開始了讓旗人從事農耕,自食其力的新政,雍正這麼做的意思,是真的不想養活那些“不勞而獲”的旗人們,給旗人們土地,讓他們耕種,由所謂的騎射遊牧,變成耕作的農民來實現自食其力,以減輕朝廷的經濟負擔。

雍正的這項新政的出發點,對於大清的江山社稷來講肯定是非常的有利,但是這個新政卻損害了那些習慣了“不勞而獲”的祖制的旗人們的現實的根本利益,這是必然要遭到旗人的不滿和抵制。

這個時候,雍正想到了李紱,他準備調李紱為直隸總督,專門幫他推行旗人自食其力的新政。

這個李紱是一個典型的“清流”,為官是清正廉潔,並且有所謂的讀書人的清高,這些人都是所謂孔孟之道和封建禮教的追隨者和衛道士。同時,也是讀書人利益的堅決維護者,在他們看來“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就是亙古不變的真理,讀書人的社會地位和特權是歷朝歷代的祖制甚至是不能觸及的讀書人的根本。

李紱就是一個“清流”並且是“清流領袖”,也就是所謂天下讀書人的“代言人”。李紱的底氣很足,他的資本就是“天下讀書人”的代表集團“清流”。表面上,清流們遵從“君子不黨”的祖訓,其實,他們結成的是所謂“君子黨”,看似無黨,其實是黨派林立。

李紱對雍正的新政總體上是不感興趣的,除了因為新政必然要觸及到讀書人的切身利益之外,李紱們還覺得雍正的新政是“違背祖制”的。但是雍正依然任用李紱推行“整頓旗務”的新政,是因為李紱在骨子裡也是很反感旗人的“不勞而獲”。雍正認為至少在這一點上他和李紱的想法是一致的。所以,很愛惜人才的雍正打算人盡其用,放棄他與李紱的分歧,任用李紱“整頓旗務”。

這本來應該是一個很不錯的安排,但是卻被李紱自己給攪黃了,不僅如此還招致雍正對清流大開殺戒,李紱以及另外兩個清流言官謝濟世和陸生楠處以斬首,儘管最後時刻雍正赦免了李紱,但是另外兩人卻被斬首。

那麼雍正為什麼要殺清流領袖李紱呢?其實根本問題還是在對待新政的態度問題。表面上看是“政見之爭”實質上是利益之爭。雍正的新政實實在在的傷害了“讀書人”千百年來的“特權”這種侵害,觸及到了讀書人的根本,所以作為“讀書人領袖”的李紱們,就必然是毫不相讓,甚至是以死抗爭。

滿嘴的“民為重”的清流們,在自己的切身利益面前,嘴臉實在是不太好看,但這也就是中國封建文人集團的真實寫照。

李紱赴直隸就任直隸總督路過河南,結果在河南被田文鏡窩了面子。

作為雍正的核心心腹干將之一的田文鏡在河南正在推行“士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的新政,這個新政直指歷代都是“不當差,不納糧”的“有功名的學子們”。讀書人十年寒窗追求的其實就是這個“特權”,這個特權既是實際的看得見的切身利益,更是看不見的地位和“讀書人的臉面和尊嚴”。河南的學子們自然是堅決的抵制和反對。但是以“酷吏”著稱的田文鏡對讀書人可是不客氣,強制一體當差。讀書人覺得“尊嚴盡失”。

李紱在田文鏡面前還是有很明顯的優越感,同樣是讀書人,李紱是兩榜進士出身,並且也恨得雍正賞識,自己的官聲很好,又是清流領袖。而田文鏡僅僅是一個舉人出身,從一個縣丞靠著能幹一步一步當上知縣,機遇巧合的認識了四阿哥胤禛,從此成為胤禛的得力干將,雍正登基之後,信任和重用田文鏡,任命為河南巡撫。李紱其實是很看不起田文鏡這個“酷吏”。這在文人圈裡司空見慣——進士就是看不起舉人。

李紱在河南聽到了太多的學子們的抱怨,便有了田文鏡這個酷吏“作賤讀書人”的概念,李紱還想用自己在讀書人當中的聲望,要求田文鏡“不要作賤讀書人”。

田文鏡心裡更看不上這也滿嘴仁義道德的“偽君子”。所以他沒有給李紱面子。李紱惱羞成怒,便上摺子參了田文鏡。

李紱彈劾田文鏡的事,雍正一開始是沒有太在意,他關心的是李紱如何“整頓旗務”。所以並沒有回覆李紱的摺子。但是這個李紱似乎是要和田文鏡幹到底,其實就是要和雍正對康到底。

清流們開始輪流上摺子彈劾田文鏡,大有不把田文鏡“打翻在地再踏上一隻腳”不算完,雍正強忍怒火息事寧人換來的是“清流”的肆無忌憚不依不饒。最後清流們居然搞了一個聯名簽署的“公折”來“組團彈劾”田文鏡。

雍正感到了一種巨大的壓力。他看到了一股勢力,也就是所謂的清流黨公然的站到了他的對立面,成為了一個強大的反對新政的勢力。這個勢力表面上是針對田文鏡,但實際上目標直指雍正的新政。

在這個時候,雍正是無法後退和妥協,他的讓步帶來的後果肯定是新政的全面崩潰,這是雍正絕對無法容忍。同時,雍正非常害怕這股勢力在將來會與八爺黨結成同盟,一旦形成這個局面,雍正就很難辦了。好在八阿哥胤禩自作聰明的做出了八爺黨“坐山觀虎鬥”的決策,這個決策的深層後果,就是在緊接著的“逼宮”政變當中,清流們也選擇了“坐山觀虎鬥”。

在確認八爺黨沒有參與清流黨的彈劾活動之後,雍正出手了。他下令把李紱,謝濟世,陸生楠抓了起來,並宣佈處死這三個清流領袖。雍正對於清流黨的性質和特點還是比較瞭解,他知道和清流黨講道理只能是讓清流黨“蹬鼻子上臉”沒完沒了。一旦見血,清流黨們“水太涼”的傳統德行還是根深蹄固的。所以他和他的兒子弘曆演了一把“紅白臉”。

在午門外行刑的最後時刻,雍正讓弘曆赦免了李紱,但是仍然殺了謝濟世和陸生楠。雍正是想告訴清流們,我雍正是“鐵骨頭,硬漢子”。別想阻止我推行新政。

雍正此舉,確實是徹底的得罪了“天下讀書人”。這一點他心裡很清楚,中國的歷朝歷代皇權和文人集團的相權之間一直是在默契的合作,正是這種默契的合作,皇權才得以穩定和延續。雍正很清楚,所以他把和文人集團聯繫溝通的口子留給了他的兒子,也就是皇權繼承人弘曆。但雍正也為此付出了長達兩百多年的文人們用文字的“無情報復”,這種報復直到現在。

在雍正的眼裡在皇權和江山社稷面前,所有的利益集團必須要麼配合要麼退讓。他的這個態度產生的結果就是用很短的時間(十三年)迅速的充盈了國庫,到雍正十三年,大清的國庫從雍正元年的不到八百萬兩猛增為五千萬兩。

雍正斂財的能力和魄力必須佩服。

秋媚读史
2019-06-24

帝王心術是一種謀略,可分為陰謀與陽謀,作為帝王,一定是兩者兼用之。在《雍正王朝》裡面,到處都能看見帝王心術的真真假假、虛虛實實,就比如雍正殺李紱,他是真的要殺嗎?很明顯不是,為什麼這麼說呢?

帝王心術是一種謀略,可分為陰謀與陽謀,作為帝王,一定是兩者兼用之。在《雍正王朝》裡面,到處都能看見帝王心術的真真假假、虛虛實實,就比如雍正殺李紱,他是真的要殺嗎?很明顯不是,為什麼這麼說呢?

在胤祉與弘曆為李紱求情的時候,我們可以看到,雍正赦免的詔書並不是臨時下達的,而是是提前準備好的。如果雍正真的要置李紱於死地,也就不會準備什麼詔書,即使看在兒子兄弟的面子上,臨時改變主意,那也應該是當場口諭或草詔。所謂雍正殺李紱,只是一場半真半假的君臣博弈,藉此實現自己的目的。

李紱不識時務,需要敲打

當初,科場舞弊案,李紱與雍正都是為天下讀書人著想,在立場上具有一致性,所以合作愉快,李紱也升官了。如今,雍正推行新政,侵犯了士紳的利益,將自己擺到了天下讀書人的對立面。但李紱還是當初那個李紱,他選擇站隊士紳。

帝王心術是一種謀略,可分為陰謀與陽謀,作為帝王,一定是兩者兼用之。在《雍正王朝》裡面,到處都能看見帝王心術的真真假假、虛虛實實,就比如雍正殺李紱,他是真的要殺嗎?很明顯不是,為什麼這麼說呢?

在胤祉與弘曆為李紱求情的時候,我們可以看到,雍正赦免的詔書並不是臨時下達的,而是是提前準備好的。如果雍正真的要置李紱於死地,也就不會準備什麼詔書,即使看在兒子兄弟的面子上,臨時改變主意,那也應該是當場口諭或草詔。所謂雍正殺李紱,只是一場半真半假的君臣博弈,藉此實現自己的目的。

李紱不識時務,需要敲打

當初,科場舞弊案,李紱與雍正都是為天下讀書人著想,在立場上具有一致性,所以合作愉快,李紱也升官了。如今,雍正推行新政,侵犯了士紳的利益,將自己擺到了天下讀書人的對立面。但李紱還是當初那個李紱,他選擇站隊士紳。

在湖北巡撫任上,李紱就對“新政”頗有微詞,沒有貫徹到底。對此,雍正不僅沒有責罰他,反而將他提拔為直隸總督。可這個李紱有點不知好歹,用胤祉的話說就是“官還沒有做通”。

路過河南時,李紱原本想跟田文鏡敘敘舊,不料發現田文鏡將河南的讀書人得罪光了。李紱站在讀書人的立場好言相勸,田文鏡就是不給面子。因此,李紱彈劾田文鏡,號稱是要給天下讀書人爭口氣。

田文鏡何許人也?雍正潛邸時的故舊,“新政”的代言人。李紱彈劾田文鏡,就是明擺著反對“新政”,就是與雍正過不去。

帝王心術是一種謀略,可分為陰謀與陽謀,作為帝王,一定是兩者兼用之。在《雍正王朝》裡面,到處都能看見帝王心術的真真假假、虛虛實實,就比如雍正殺李紱,他是真的要殺嗎?很明顯不是,為什麼這麼說呢?

在胤祉與弘曆為李紱求情的時候,我們可以看到,雍正赦免的詔書並不是臨時下達的,而是是提前準備好的。如果雍正真的要置李紱於死地,也就不會準備什麼詔書,即使看在兒子兄弟的面子上,臨時改變主意,那也應該是當場口諭或草詔。所謂雍正殺李紱,只是一場半真半假的君臣博弈,藉此實現自己的目的。

李紱不識時務,需要敲打

當初,科場舞弊案,李紱與雍正都是為天下讀書人著想,在立場上具有一致性,所以合作愉快,李紱也升官了。如今,雍正推行新政,侵犯了士紳的利益,將自己擺到了天下讀書人的對立面。但李紱還是當初那個李紱,他選擇站隊士紳。

在湖北巡撫任上,李紱就對“新政”頗有微詞,沒有貫徹到底。對此,雍正不僅沒有責罰他,反而將他提拔為直隸總督。可這個李紱有點不知好歹,用胤祉的話說就是“官還沒有做通”。

路過河南時,李紱原本想跟田文鏡敘敘舊,不料發現田文鏡將河南的讀書人得罪光了。李紱站在讀書人的立場好言相勸,田文鏡就是不給面子。因此,李紱彈劾田文鏡,號稱是要給天下讀書人爭口氣。

田文鏡何許人也?雍正潛邸時的故舊,“新政”的代言人。李紱彈劾田文鏡,就是明擺著反對“新政”,就是與雍正過不去。

李紱不止一次彈劾,而是接二連三地彈劾,雍正沒辦法,讓弘曆到河南區調查。調查結果出來後,他不依不撓,甚至拉幫結派,準備硬扛到底。

在這個過程中,李紱犯了三個錯,一是沒有搞明白親不間疏的道理,他與雍正僅僅是君臣關係,而田文鏡是雍正的嫡系,關係上差了一層,何況還隔著一個省;二是拉幫結派,搞起了朋黨,犯了雍正的大忌;三是跟“新政”唱反調,這是雍正最不能接受的。

帝王心術是一種謀略,可分為陰謀與陽謀,作為帝王,一定是兩者兼用之。在《雍正王朝》裡面,到處都能看見帝王心術的真真假假、虛虛實實,就比如雍正殺李紱,他是真的要殺嗎?很明顯不是,為什麼這麼說呢?

在胤祉與弘曆為李紱求情的時候,我們可以看到,雍正赦免的詔書並不是臨時下達的,而是是提前準備好的。如果雍正真的要置李紱於死地,也就不會準備什麼詔書,即使看在兒子兄弟的面子上,臨時改變主意,那也應該是當場口諭或草詔。所謂雍正殺李紱,只是一場半真半假的君臣博弈,藉此實現自己的目的。

李紱不識時務,需要敲打

當初,科場舞弊案,李紱與雍正都是為天下讀書人著想,在立場上具有一致性,所以合作愉快,李紱也升官了。如今,雍正推行新政,侵犯了士紳的利益,將自己擺到了天下讀書人的對立面。但李紱還是當初那個李紱,他選擇站隊士紳。

在湖北巡撫任上,李紱就對“新政”頗有微詞,沒有貫徹到底。對此,雍正不僅沒有責罰他,反而將他提拔為直隸總督。可這個李紱有點不知好歹,用胤祉的話說就是“官還沒有做通”。

路過河南時,李紱原本想跟田文鏡敘敘舊,不料發現田文鏡將河南的讀書人得罪光了。李紱站在讀書人的立場好言相勸,田文鏡就是不給面子。因此,李紱彈劾田文鏡,號稱是要給天下讀書人爭口氣。

田文鏡何許人也?雍正潛邸時的故舊,“新政”的代言人。李紱彈劾田文鏡,就是明擺著反對“新政”,就是與雍正過不去。

李紱不止一次彈劾,而是接二連三地彈劾,雍正沒辦法,讓弘曆到河南區調查。調查結果出來後,他不依不撓,甚至拉幫結派,準備硬扛到底。

在這個過程中,李紱犯了三個錯,一是沒有搞明白親不間疏的道理,他與雍正僅僅是君臣關係,而田文鏡是雍正的嫡系,關係上差了一層,何況還隔著一個省;二是拉幫結派,搞起了朋黨,犯了雍正的大忌;三是跟“新政”唱反調,這是雍正最不能接受的。

以殺李紱為名,打擊他背後的勢力

李紱是天下讀書人的楷模,具有非凡的影響力,連雍正的嫡系李衛都高山仰止。這種人就是清朝的大V,一言一行都能左右大清輿論。如果合作,或者為新政說幾句好話,最少也能相安無事;如果刻意抹黑田文鏡或“新政”,那雍正必須對其下手,也能借此提醒其他讀書人謹言慎行,樹立君威。

在朝堂上,李紱是清流的領袖,他對新政的看法,代表著整個清流。整部劇中,清流都是一股不容忽視的力量。這幫人還往往比較團結,之前就一致彈劾年羹堯,這次又一致彈劾田文鏡。

帝王心術是一種謀略,可分為陰謀與陽謀,作為帝王,一定是兩者兼用之。在《雍正王朝》裡面,到處都能看見帝王心術的真真假假、虛虛實實,就比如雍正殺李紱,他是真的要殺嗎?很明顯不是,為什麼這麼說呢?

在胤祉與弘曆為李紱求情的時候,我們可以看到,雍正赦免的詔書並不是臨時下達的,而是是提前準備好的。如果雍正真的要置李紱於死地,也就不會準備什麼詔書,即使看在兒子兄弟的面子上,臨時改變主意,那也應該是當場口諭或草詔。所謂雍正殺李紱,只是一場半真半假的君臣博弈,藉此實現自己的目的。

李紱不識時務,需要敲打

當初,科場舞弊案,李紱與雍正都是為天下讀書人著想,在立場上具有一致性,所以合作愉快,李紱也升官了。如今,雍正推行新政,侵犯了士紳的利益,將自己擺到了天下讀書人的對立面。但李紱還是當初那個李紱,他選擇站隊士紳。

在湖北巡撫任上,李紱就對“新政”頗有微詞,沒有貫徹到底。對此,雍正不僅沒有責罰他,反而將他提拔為直隸總督。可這個李紱有點不知好歹,用胤祉的話說就是“官還沒有做通”。

路過河南時,李紱原本想跟田文鏡敘敘舊,不料發現田文鏡將河南的讀書人得罪光了。李紱站在讀書人的立場好言相勸,田文鏡就是不給面子。因此,李紱彈劾田文鏡,號稱是要給天下讀書人爭口氣。

田文鏡何許人也?雍正潛邸時的故舊,“新政”的代言人。李紱彈劾田文鏡,就是明擺著反對“新政”,就是與雍正過不去。

李紱不止一次彈劾,而是接二連三地彈劾,雍正沒辦法,讓弘曆到河南區調查。調查結果出來後,他不依不撓,甚至拉幫結派,準備硬扛到底。

在這個過程中,李紱犯了三個錯,一是沒有搞明白親不間疏的道理,他與雍正僅僅是君臣關係,而田文鏡是雍正的嫡系,關係上差了一層,何況還隔著一個省;二是拉幫結派,搞起了朋黨,犯了雍正的大忌;三是跟“新政”唱反調,這是雍正最不能接受的。

以殺李紱為名,打擊他背後的勢力

李紱是天下讀書人的楷模,具有非凡的影響力,連雍正的嫡系李衛都高山仰止。這種人就是清朝的大V,一言一行都能左右大清輿論。如果合作,或者為新政說幾句好話,最少也能相安無事;如果刻意抹黑田文鏡或“新政”,那雍正必須對其下手,也能借此提醒其他讀書人謹言慎行,樹立君威。

在朝堂上,李紱是清流的領袖,他對新政的看法,代表著整個清流。整部劇中,清流都是一股不容忽視的力量。這幫人還往往比較團結,之前就一致彈劾年羹堯,這次又一致彈劾田文鏡。

清流同步行動,會給雍正製造很大的壓力,也會威脅君權。所以,雍正擒賊先擒王,把清流領袖李紱拿下,告誡他們,搞朋黨是有風險的。

李紱的背後,還站著胤祉,這兩人很早就在一起合作編書。如果說李紱是清流門面,那胤祉就是隱藏在清流水底的話事人。胤祉年輕時深受康熙賞識,參與過九子奪嫡,與雍正是競爭對手。雍正打擊李紱,就相當於拿掉了胤祉的“喉舌”。

帝王心術是一種謀略,可分為陰謀與陽謀,作為帝王,一定是兩者兼用之。在《雍正王朝》裡面,到處都能看見帝王心術的真真假假、虛虛實實,就比如雍正殺李紱,他是真的要殺嗎?很明顯不是,為什麼這麼說呢?

在胤祉與弘曆為李紱求情的時候,我們可以看到,雍正赦免的詔書並不是臨時下達的,而是是提前準備好的。如果雍正真的要置李紱於死地,也就不會準備什麼詔書,即使看在兒子兄弟的面子上,臨時改變主意,那也應該是當場口諭或草詔。所謂雍正殺李紱,只是一場半真半假的君臣博弈,藉此實現自己的目的。

李紱不識時務,需要敲打

當初,科場舞弊案,李紱與雍正都是為天下讀書人著想,在立場上具有一致性,所以合作愉快,李紱也升官了。如今,雍正推行新政,侵犯了士紳的利益,將自己擺到了天下讀書人的對立面。但李紱還是當初那個李紱,他選擇站隊士紳。

在湖北巡撫任上,李紱就對“新政”頗有微詞,沒有貫徹到底。對此,雍正不僅沒有責罰他,反而將他提拔為直隸總督。可這個李紱有點不知好歹,用胤祉的話說就是“官還沒有做通”。

路過河南時,李紱原本想跟田文鏡敘敘舊,不料發現田文鏡將河南的讀書人得罪光了。李紱站在讀書人的立場好言相勸,田文鏡就是不給面子。因此,李紱彈劾田文鏡,號稱是要給天下讀書人爭口氣。

田文鏡何許人也?雍正潛邸時的故舊,“新政”的代言人。李紱彈劾田文鏡,就是明擺著反對“新政”,就是與雍正過不去。

李紱不止一次彈劾,而是接二連三地彈劾,雍正沒辦法,讓弘曆到河南區調查。調查結果出來後,他不依不撓,甚至拉幫結派,準備硬扛到底。

在這個過程中,李紱犯了三個錯,一是沒有搞明白親不間疏的道理,他與雍正僅僅是君臣關係,而田文鏡是雍正的嫡系,關係上差了一層,何況還隔著一個省;二是拉幫結派,搞起了朋黨,犯了雍正的大忌;三是跟“新政”唱反調,這是雍正最不能接受的。

以殺李紱為名,打擊他背後的勢力

李紱是天下讀書人的楷模,具有非凡的影響力,連雍正的嫡系李衛都高山仰止。這種人就是清朝的大V,一言一行都能左右大清輿論。如果合作,或者為新政說幾句好話,最少也能相安無事;如果刻意抹黑田文鏡或“新政”,那雍正必須對其下手,也能借此提醒其他讀書人謹言慎行,樹立君威。

在朝堂上,李紱是清流的領袖,他對新政的看法,代表著整個清流。整部劇中,清流都是一股不容忽視的力量。這幫人還往往比較團結,之前就一致彈劾年羹堯,這次又一致彈劾田文鏡。

清流同步行動,會給雍正製造很大的壓力,也會威脅君權。所以,雍正擒賊先擒王,把清流領袖李紱拿下,告誡他們,搞朋黨是有風險的。

李紱的背後,還站著胤祉,這兩人很早就在一起合作編書。如果說李紱是清流門面,那胤祉就是隱藏在清流水底的話事人。胤祉年輕時深受康熙賞識,參與過九子奪嫡,與雍正是競爭對手。雍正打擊李紱,就相當於拿掉了胤祉的“喉舌”。

雍正做壞人,讓弘曆做好人

等到懲治李紱的目的差不多已經達到了,就要開始剎車。當時為李紱求情的人,主要是胤祉帶領的清流。雍正殺李紱就是為了針對他們,所以赦免李紱的人情絕不可能給他們。

一直到弘曆出面,雍正才點頭,相當於讓自己的兒子收買了清流的人心。因為弘曆在雍正元年就被內定為儲君,將來治國理政需要支持力量。雍正自己擔罵名,美名就留給後繼之君。

帝王心術是一種謀略,可分為陰謀與陽謀,作為帝王,一定是兩者兼用之。在《雍正王朝》裡面,到處都能看見帝王心術的真真假假、虛虛實實,就比如雍正殺李紱,他是真的要殺嗎?很明顯不是,為什麼這麼說呢?

在胤祉與弘曆為李紱求情的時候,我們可以看到,雍正赦免的詔書並不是臨時下達的,而是是提前準備好的。如果雍正真的要置李紱於死地,也就不會準備什麼詔書,即使看在兒子兄弟的面子上,臨時改變主意,那也應該是當場口諭或草詔。所謂雍正殺李紱,只是一場半真半假的君臣博弈,藉此實現自己的目的。

李紱不識時務,需要敲打

當初,科場舞弊案,李紱與雍正都是為天下讀書人著想,在立場上具有一致性,所以合作愉快,李紱也升官了。如今,雍正推行新政,侵犯了士紳的利益,將自己擺到了天下讀書人的對立面。但李紱還是當初那個李紱,他選擇站隊士紳。

在湖北巡撫任上,李紱就對“新政”頗有微詞,沒有貫徹到底。對此,雍正不僅沒有責罰他,反而將他提拔為直隸總督。可這個李紱有點不知好歹,用胤祉的話說就是“官還沒有做通”。

路過河南時,李紱原本想跟田文鏡敘敘舊,不料發現田文鏡將河南的讀書人得罪光了。李紱站在讀書人的立場好言相勸,田文鏡就是不給面子。因此,李紱彈劾田文鏡,號稱是要給天下讀書人爭口氣。

田文鏡何許人也?雍正潛邸時的故舊,“新政”的代言人。李紱彈劾田文鏡,就是明擺著反對“新政”,就是與雍正過不去。

李紱不止一次彈劾,而是接二連三地彈劾,雍正沒辦法,讓弘曆到河南區調查。調查結果出來後,他不依不撓,甚至拉幫結派,準備硬扛到底。

在這個過程中,李紱犯了三個錯,一是沒有搞明白親不間疏的道理,他與雍正僅僅是君臣關係,而田文鏡是雍正的嫡系,關係上差了一層,何況還隔著一個省;二是拉幫結派,搞起了朋黨,犯了雍正的大忌;三是跟“新政”唱反調,這是雍正最不能接受的。

以殺李紱為名,打擊他背後的勢力

李紱是天下讀書人的楷模,具有非凡的影響力,連雍正的嫡系李衛都高山仰止。這種人就是清朝的大V,一言一行都能左右大清輿論。如果合作,或者為新政說幾句好話,最少也能相安無事;如果刻意抹黑田文鏡或“新政”,那雍正必須對其下手,也能借此提醒其他讀書人謹言慎行,樹立君威。

在朝堂上,李紱是清流的領袖,他對新政的看法,代表著整個清流。整部劇中,清流都是一股不容忽視的力量。這幫人還往往比較團結,之前就一致彈劾年羹堯,這次又一致彈劾田文鏡。

清流同步行動,會給雍正製造很大的壓力,也會威脅君權。所以,雍正擒賊先擒王,把清流領袖李紱拿下,告誡他們,搞朋黨是有風險的。

李紱的背後,還站著胤祉,這兩人很早就在一起合作編書。如果說李紱是清流門面,那胤祉就是隱藏在清流水底的話事人。胤祉年輕時深受康熙賞識,參與過九子奪嫡,與雍正是競爭對手。雍正打擊李紱,就相當於拿掉了胤祉的“喉舌”。

雍正做壞人,讓弘曆做好人

等到懲治李紱的目的差不多已經達到了,就要開始剎車。當時為李紱求情的人,主要是胤祉帶領的清流。雍正殺李紱就是為了針對他們,所以赦免李紱的人情絕不可能給他們。

一直到弘曆出面,雍正才點頭,相當於讓自己的兒子收買了清流的人心。因為弘曆在雍正元年就被內定為儲君,將來治國理政需要支持力量。雍正自己擔罵名,美名就留給後繼之君。

雍正殺李紱是假,敲打他以及反對“新政”的清流才是真;放過李紱是虛,實際上是給弘曆鋪路。

逝去即历史
2019-07-20

李紱該殺!

為什麼李紱該殺呢?

我們先來回顧一下劇情,李紱第一次出現是在雍正繼位之前在三爺府裡面編書,駁斥了當時還是四爺的雍正皇帝,顯示了讀書人的清高,維護了讀書人的臉面,刷了一下存在感。

第二次是雍正繼位後開恩科,被推舉為副主考,考試前在酒樓買了一份考題,在隨後發現科舉舞弊案後,求助於李衛查處了當時的考場,發現了作弊的證據,奏報給皇上。重開科考後任主考官。隨後開始在京中任職,開始了官場生涯。

第三次是外放地方(忘了是什麼地方的什麼官了),皇上推行新政,李紱並不認真,所以雍正皇帝感念其曾經的功績,委派他出人直隸總督,主持整頓旗人旗務。

為了給他的朋友講情去找田文鏡,結果碰了一鼻子灰。

回京後繼續給皇帝找麻煩,帶頭鬧事。

結果惹惱了雍正,要殺頭,臨刑前被赦免,走的時候,因為劉墨林為田文鏡說話,而遷怒於他。

經過簡單的劇情回顧我們看到裡面有雍正帝要殺他的原因:

1. 不能幹實事,只會講虛理。只知道維護讀書人的臉面和利益,即使是科場舞弊案中的功績也是為了維護讀書人的利益。沒有考慮老百姓的利益和國家的利益。

2. 有朋黨之患,門生故吏眾多,一呼百應,藐視皇權和皇帝。挑戰皇帝權威的人,一般沒有好下場。拉幫結夥也是皇帝所深深厭惡的。

3. 樹立權威,殺雞儆猴,為新政的推行掃除障礙。

至於最後赦免李紱,應該是考慮到了弘曆繼位後的影響,所以將這個人情給了寶親王弘曆。

因為當時一共抓了3個人,殺2個,赦免1個,革職回家,永不敘用。

也可以說是基本上掃平了障礙。


李紱該殺!

為什麼李紱該殺呢?

我們先來回顧一下劇情,李紱第一次出現是在雍正繼位之前在三爺府裡面編書,駁斥了當時還是四爺的雍正皇帝,顯示了讀書人的清高,維護了讀書人的臉面,刷了一下存在感。

第二次是雍正繼位後開恩科,被推舉為副主考,考試前在酒樓買了一份考題,在隨後發現科舉舞弊案後,求助於李衛查處了當時的考場,發現了作弊的證據,奏報給皇上。重開科考後任主考官。隨後開始在京中任職,開始了官場生涯。

第三次是外放地方(忘了是什麼地方的什麼官了),皇上推行新政,李紱並不認真,所以雍正皇帝感念其曾經的功績,委派他出人直隸總督,主持整頓旗人旗務。

為了給他的朋友講情去找田文鏡,結果碰了一鼻子灰。

回京後繼續給皇帝找麻煩,帶頭鬧事。

結果惹惱了雍正,要殺頭,臨刑前被赦免,走的時候,因為劉墨林為田文鏡說話,而遷怒於他。

經過簡單的劇情回顧我們看到裡面有雍正帝要殺他的原因:

1. 不能幹實事,只會講虛理。只知道維護讀書人的臉面和利益,即使是科場舞弊案中的功績也是為了維護讀書人的利益。沒有考慮老百姓的利益和國家的利益。

2. 有朋黨之患,門生故吏眾多,一呼百應,藐視皇權和皇帝。挑戰皇帝權威的人,一般沒有好下場。拉幫結夥也是皇帝所深深厭惡的。

3. 樹立權威,殺雞儆猴,為新政的推行掃除障礙。

至於最後赦免李紱,應該是考慮到了弘曆繼位後的影響,所以將這個人情給了寶親王弘曆。

因為當時一共抓了3個人,殺2個,赦免1個,革職回家,永不敘用。

也可以說是基本上掃平了障礙。



李紱該殺!

為什麼李紱該殺呢?

我們先來回顧一下劇情,李紱第一次出現是在雍正繼位之前在三爺府裡面編書,駁斥了當時還是四爺的雍正皇帝,顯示了讀書人的清高,維護了讀書人的臉面,刷了一下存在感。

第二次是雍正繼位後開恩科,被推舉為副主考,考試前在酒樓買了一份考題,在隨後發現科舉舞弊案後,求助於李衛查處了當時的考場,發現了作弊的證據,奏報給皇上。重開科考後任主考官。隨後開始在京中任職,開始了官場生涯。

第三次是外放地方(忘了是什麼地方的什麼官了),皇上推行新政,李紱並不認真,所以雍正皇帝感念其曾經的功績,委派他出人直隸總督,主持整頓旗人旗務。

為了給他的朋友講情去找田文鏡,結果碰了一鼻子灰。

回京後繼續給皇帝找麻煩,帶頭鬧事。

結果惹惱了雍正,要殺頭,臨刑前被赦免,走的時候,因為劉墨林為田文鏡說話,而遷怒於他。

經過簡單的劇情回顧我們看到裡面有雍正帝要殺他的原因:

1. 不能幹實事,只會講虛理。只知道維護讀書人的臉面和利益,即使是科場舞弊案中的功績也是為了維護讀書人的利益。沒有考慮老百姓的利益和國家的利益。

2. 有朋黨之患,門生故吏眾多,一呼百應,藐視皇權和皇帝。挑戰皇帝權威的人,一般沒有好下場。拉幫結夥也是皇帝所深深厭惡的。

3. 樹立權威,殺雞儆猴,為新政的推行掃除障礙。

至於最後赦免李紱,應該是考慮到了弘曆繼位後的影響,所以將這個人情給了寶親王弘曆。

因為當時一共抓了3個人,殺2個,赦免1個,革職回家,永不敘用。

也可以說是基本上掃平了障礙。




李紱該殺!

為什麼李紱該殺呢?

我們先來回顧一下劇情,李紱第一次出現是在雍正繼位之前在三爺府裡面編書,駁斥了當時還是四爺的雍正皇帝,顯示了讀書人的清高,維護了讀書人的臉面,刷了一下存在感。

第二次是雍正繼位後開恩科,被推舉為副主考,考試前在酒樓買了一份考題,在隨後發現科舉舞弊案後,求助於李衛查處了當時的考場,發現了作弊的證據,奏報給皇上。重開科考後任主考官。隨後開始在京中任職,開始了官場生涯。

第三次是外放地方(忘了是什麼地方的什麼官了),皇上推行新政,李紱並不認真,所以雍正皇帝感念其曾經的功績,委派他出人直隸總督,主持整頓旗人旗務。

為了給他的朋友講情去找田文鏡,結果碰了一鼻子灰。

回京後繼續給皇帝找麻煩,帶頭鬧事。

結果惹惱了雍正,要殺頭,臨刑前被赦免,走的時候,因為劉墨林為田文鏡說話,而遷怒於他。

經過簡單的劇情回顧我們看到裡面有雍正帝要殺他的原因:

1. 不能幹實事,只會講虛理。只知道維護讀書人的臉面和利益,即使是科場舞弊案中的功績也是為了維護讀書人的利益。沒有考慮老百姓的利益和國家的利益。

2. 有朋黨之患,門生故吏眾多,一呼百應,藐視皇權和皇帝。挑戰皇帝權威的人,一般沒有好下場。拉幫結夥也是皇帝所深深厭惡的。

3. 樹立權威,殺雞儆猴,為新政的推行掃除障礙。

至於最後赦免李紱,應該是考慮到了弘曆繼位後的影響,所以將這個人情給了寶親王弘曆。

因為當時一共抓了3個人,殺2個,赦免1個,革職回家,永不敘用。

也可以說是基本上掃平了障礙。





李紱該殺!

為什麼李紱該殺呢?

我們先來回顧一下劇情,李紱第一次出現是在雍正繼位之前在三爺府裡面編書,駁斥了當時還是四爺的雍正皇帝,顯示了讀書人的清高,維護了讀書人的臉面,刷了一下存在感。

第二次是雍正繼位後開恩科,被推舉為副主考,考試前在酒樓買了一份考題,在隨後發現科舉舞弊案後,求助於李衛查處了當時的考場,發現了作弊的證據,奏報給皇上。重開科考後任主考官。隨後開始在京中任職,開始了官場生涯。

第三次是外放地方(忘了是什麼地方的什麼官了),皇上推行新政,李紱並不認真,所以雍正皇帝感念其曾經的功績,委派他出人直隸總督,主持整頓旗人旗務。

為了給他的朋友講情去找田文鏡,結果碰了一鼻子灰。

回京後繼續給皇帝找麻煩,帶頭鬧事。

結果惹惱了雍正,要殺頭,臨刑前被赦免,走的時候,因為劉墨林為田文鏡說話,而遷怒於他。

經過簡單的劇情回顧我們看到裡面有雍正帝要殺他的原因:

1. 不能幹實事,只會講虛理。只知道維護讀書人的臉面和利益,即使是科場舞弊案中的功績也是為了維護讀書人的利益。沒有考慮老百姓的利益和國家的利益。

2. 有朋黨之患,門生故吏眾多,一呼百應,藐視皇權和皇帝。挑戰皇帝權威的人,一般沒有好下場。拉幫結夥也是皇帝所深深厭惡的。

3. 樹立權威,殺雞儆猴,為新政的推行掃除障礙。

至於最後赦免李紱,應該是考慮到了弘曆繼位後的影響,所以將這個人情給了寶親王弘曆。

因為當時一共抓了3個人,殺2個,赦免1個,革職回家,永不敘用。

也可以說是基本上掃平了障礙。






李紱該殺!

為什麼李紱該殺呢?

我們先來回顧一下劇情,李紱第一次出現是在雍正繼位之前在三爺府裡面編書,駁斥了當時還是四爺的雍正皇帝,顯示了讀書人的清高,維護了讀書人的臉面,刷了一下存在感。

第二次是雍正繼位後開恩科,被推舉為副主考,考試前在酒樓買了一份考題,在隨後發現科舉舞弊案後,求助於李衛查處了當時的考場,發現了作弊的證據,奏報給皇上。重開科考後任主考官。隨後開始在京中任職,開始了官場生涯。

第三次是外放地方(忘了是什麼地方的什麼官了),皇上推行新政,李紱並不認真,所以雍正皇帝感念其曾經的功績,委派他出人直隸總督,主持整頓旗人旗務。

為了給他的朋友講情去找田文鏡,結果碰了一鼻子灰。

回京後繼續給皇帝找麻煩,帶頭鬧事。

結果惹惱了雍正,要殺頭,臨刑前被赦免,走的時候,因為劉墨林為田文鏡說話,而遷怒於他。

經過簡單的劇情回顧我們看到裡面有雍正帝要殺他的原因:

1. 不能幹實事,只會講虛理。只知道維護讀書人的臉面和利益,即使是科場舞弊案中的功績也是為了維護讀書人的利益。沒有考慮老百姓的利益和國家的利益。

2. 有朋黨之患,門生故吏眾多,一呼百應,藐視皇權和皇帝。挑戰皇帝權威的人,一般沒有好下場。拉幫結夥也是皇帝所深深厭惡的。

3. 樹立權威,殺雞儆猴,為新政的推行掃除障礙。

至於最後赦免李紱,應該是考慮到了弘曆繼位後的影響,所以將這個人情給了寶親王弘曆。

因為當時一共抓了3個人,殺2個,赦免1個,革職回家,永不敘用。

也可以說是基本上掃平了障礙。







李紱該殺!

為什麼李紱該殺呢?

我們先來回顧一下劇情,李紱第一次出現是在雍正繼位之前在三爺府裡面編書,駁斥了當時還是四爺的雍正皇帝,顯示了讀書人的清高,維護了讀書人的臉面,刷了一下存在感。

第二次是雍正繼位後開恩科,被推舉為副主考,考試前在酒樓買了一份考題,在隨後發現科舉舞弊案後,求助於李衛查處了當時的考場,發現了作弊的證據,奏報給皇上。重開科考後任主考官。隨後開始在京中任職,開始了官場生涯。

第三次是外放地方(忘了是什麼地方的什麼官了),皇上推行新政,李紱並不認真,所以雍正皇帝感念其曾經的功績,委派他出人直隸總督,主持整頓旗人旗務。

為了給他的朋友講情去找田文鏡,結果碰了一鼻子灰。

回京後繼續給皇帝找麻煩,帶頭鬧事。

結果惹惱了雍正,要殺頭,臨刑前被赦免,走的時候,因為劉墨林為田文鏡說話,而遷怒於他。

經過簡單的劇情回顧我們看到裡面有雍正帝要殺他的原因:

1. 不能幹實事,只會講虛理。只知道維護讀書人的臉面和利益,即使是科場舞弊案中的功績也是為了維護讀書人的利益。沒有考慮老百姓的利益和國家的利益。

2. 有朋黨之患,門生故吏眾多,一呼百應,藐視皇權和皇帝。挑戰皇帝權威的人,一般沒有好下場。拉幫結夥也是皇帝所深深厭惡的。

3. 樹立權威,殺雞儆猴,為新政的推行掃除障礙。

至於最後赦免李紱,應該是考慮到了弘曆繼位後的影響,所以將這個人情給了寶親王弘曆。

因為當時一共抓了3個人,殺2個,赦免1個,革職回家,永不敘用。

也可以說是基本上掃平了障礙。







轩妈爱看影视剧
2019-08-20

康熙末年,清朝疆域遼闊,人口眾多。而康熙以仁德治理天下,造成了康熙末年吏治腐敗國家雖大,但是國庫卻空虛,已經到了危機時刻不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那麼社會危機必然會爆發,康熙把這個爛攤子留給了雍正。為了國家的生死存亡,為了人民不再生活的水深火熱,雍正皇帝推行了一系列的新政,其中包括攤丁入畝改革賦役,懲治貪官整飭吏治。那麼推行新政就必然會損害一些人的固定的利益,在推行官差一體納糧的時候這一新政遭到了廣大讀書人的反對。新政的推行,讀書人將和普通人一樣實行一體當差一體納糧,他們不願意,他們認為自己比其他人高貴。而李紱做為直隸總督,他也是反對這個事情的,他的行為引起了雍正皇帝的震怒,甚至於雍正皇帝想要殺了他,為什麼雍正皇帝想要殺他呢?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康熙末年,清朝疆域遼闊,人口眾多。而康熙以仁德治理天下,造成了康熙末年吏治腐敗國家雖大,但是國庫卻空虛,已經到了危機時刻不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那麼社會危機必然會爆發,康熙把這個爛攤子留給了雍正。為了國家的生死存亡,為了人民不再生活的水深火熱,雍正皇帝推行了一系列的新政,其中包括攤丁入畝改革賦役,懲治貪官整飭吏治。那麼推行新政就必然會損害一些人的固定的利益,在推行官差一體納糧的時候這一新政遭到了廣大讀書人的反對。新政的推行,讀書人將和普通人一樣實行一體當差一體納糧,他們不願意,他們認為自己比其他人高貴。而李紱做為直隸總督,他也是反對這個事情的,他的行為引起了雍正皇帝的震怒,甚至於雍正皇帝想要殺了他,為什麼雍正皇帝想要殺他呢?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點他反對一體當差一體納糧就是反對雍正皇帝的新政,雍正帝剛從九子奪嫡中勝出,為了改變國家的狀況,他不得已推行了新政,而以李紱為首的官員卻跳出來反對,這無疑是對皇權的一種挑戰,那麼新登基的君主是萬萬不能容忍這些人的。雍正登基之後,朝廷還是錯綜複雜,雍正帝雖然掌控了大部分的權利,但是朝廷之中還是有反對之聲,這時雍正急需有人支持他而李紱等讀書人沒有支持他卻跳出來反對,顯然在這個時候觸犯了雍正皇帝的忌諱。

康熙末年,清朝疆域遼闊,人口眾多。而康熙以仁德治理天下,造成了康熙末年吏治腐敗國家雖大,但是國庫卻空虛,已經到了危機時刻不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那麼社會危機必然會爆發,康熙把這個爛攤子留給了雍正。為了國家的生死存亡,為了人民不再生活的水深火熱,雍正皇帝推行了一系列的新政,其中包括攤丁入畝改革賦役,懲治貪官整飭吏治。那麼推行新政就必然會損害一些人的固定的利益,在推行官差一體納糧的時候這一新政遭到了廣大讀書人的反對。新政的推行,讀書人將和普通人一樣實行一體當差一體納糧,他們不願意,他們認為自己比其他人高貴。而李紱做為直隸總督,他也是反對這個事情的,他的行為引起了雍正皇帝的震怒,甚至於雍正皇帝想要殺了他,為什麼雍正皇帝想要殺他呢?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點他反對一體當差一體納糧就是反對雍正皇帝的新政,雍正帝剛從九子奪嫡中勝出,為了改變國家的狀況,他不得已推行了新政,而以李紱為首的官員卻跳出來反對,這無疑是對皇權的一種挑戰,那麼新登基的君主是萬萬不能容忍這些人的。雍正登基之後,朝廷還是錯綜複雜,雍正帝雖然掌控了大部分的權利,但是朝廷之中還是有反對之聲,這時雍正急需有人支持他而李紱等讀書人沒有支持他卻跳出來反對,顯然在這個時候觸犯了雍正皇帝的忌諱。
他不是一個人反對,而是聯絡了一批人對新政進行反對,那麼就有了結黨營私之嫌。他為了把田文靜趕出河南,聯絡了是一批官員上奏摺參田文鏡,而雍正皇帝很快發現和參年羹堯的是一批人,於是雍正皇帝敏感地意識到這一批人已經結成了一個比較穩固的朋黨。朋黨之爭歷代被皇帝所深惡痛絕,認為是禍亂朝綱的根本,認為這些朋黨只顧爭權奪利而不顧天下蒼生與朝廷的安危面對這樣的人,皇帝當然是想除之而後快

康熙末年,清朝疆域遼闊,人口眾多。而康熙以仁德治理天下,造成了康熙末年吏治腐敗國家雖大,但是國庫卻空虛,已經到了危機時刻不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那麼社會危機必然會爆發,康熙把這個爛攤子留給了雍正。為了國家的生死存亡,為了人民不再生活的水深火熱,雍正皇帝推行了一系列的新政,其中包括攤丁入畝改革賦役,懲治貪官整飭吏治。那麼推行新政就必然會損害一些人的固定的利益,在推行官差一體納糧的時候這一新政遭到了廣大讀書人的反對。新政的推行,讀書人將和普通人一樣實行一體當差一體納糧,他們不願意,他們認為自己比其他人高貴。而李紱做為直隸總督,他也是反對這個事情的,他的行為引起了雍正皇帝的震怒,甚至於雍正皇帝想要殺了他,為什麼雍正皇帝想要殺他呢?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點他反對一體當差一體納糧就是反對雍正皇帝的新政,雍正帝剛從九子奪嫡中勝出,為了改變國家的狀況,他不得已推行了新政,而以李紱為首的官員卻跳出來反對,這無疑是對皇權的一種挑戰,那麼新登基的君主是萬萬不能容忍這些人的。雍正登基之後,朝廷還是錯綜複雜,雍正帝雖然掌控了大部分的權利,但是朝廷之中還是有反對之聲,這時雍正急需有人支持他而李紱等讀書人沒有支持他卻跳出來反對,顯然在這個時候觸犯了雍正皇帝的忌諱。
他不是一個人反對,而是聯絡了一批人對新政進行反對,那麼就有了結黨營私之嫌。他為了把田文靜趕出河南,聯絡了是一批官員上奏摺參田文鏡,而雍正皇帝很快發現和參年羹堯的是一批人,於是雍正皇帝敏感地意識到這一批人已經結成了一個比較穩固的朋黨。朋黨之爭歷代被皇帝所深惡痛絕,認為是禍亂朝綱的根本,認為這些朋黨只顧爭權奪利而不顧天下蒼生與朝廷的安危面對這樣的人,皇帝當然是想除之而後快

第三點,雍正皇帝認識到李紱目的是想廢除新政。他的想法代表了一大批清流士子的想法,為了震懾他們更好地推行新政,雍正皇帝想殺他。由於康熙末年吏治腐敗貪汙成風國庫空虛,雍正帝繼位時不得不實行新政以求穩固統治。而李紱等人的清流卻反對新政,真是跟皇帝跳著腳的對著幹。從根本上雍正皇帝認為他們的目的是想廢除新政,動搖國本,和天下蒼生比起來,李紱等人的存在就顯得有些微不足道。從大局上看裡雍正皇帝絕不會讓這一小撮人去破壞他的新政。這群人只看到自身的利益受損,沒有看到天下蒼生的艱難困苦,他們甚至還威脅皇帝皇上,你想要留下千古的罵名,這一下就激怒了雍正皇帝。那麼在雍正皇帝眼中這些人的舉動簡直是無君無父,沒有把他這個皇帝放在眼裡,從心底裡瞧不起他這個皇帝,是可忍孰不可忍一個皇帝怎麼可能忍這口氣,所以這也是他想殺李白的原因之三。當然雍正皇帝最終沒有殺,他而是把這個恩典留給了他的兒子,乾隆皇帝,因為最終拯救李紱的還是他從骨子裡還是一個清官,所以雍正皇帝本人是非常清廉,而且對待自己很苛刻的。以他放過李紱。

雍亲王府
2019-12-14

《雍正王朝》中,因為反對田文鏡在河南試行“官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的新政,謝濟世、陸生楠等一眾清流文人,在養心殿外逼宮雍正,被雍正一通駁斥後,隨即被雍正以“朋黨亂政”定罪,謝濟世、陸生楠被問斬,李紱也因為公開反對田文鏡試行新政,也被雍正問斬。

那麼,作為讀書人的領袖、清流的代表、一代大清官的李紱,為什麼會被雍正問斬呢。


其一,李紱反對田文鏡,完全就是書生意氣。

李紱第一次見雍正是在三阿哥的王府,當時的李紱因為著書的問題頂撞了還是雍郡王的雍正;之後作為科舉副主考,發現了科舉舞弊的狀況,又不惜頂撞正主考,帶著李衛大鬧考場;而在確定直隸巡撫人選,推行旗務整頓的時候,雍正也是第一個就想到了李紱。這些事情都體現了李紱讀書人的氣節和品質,嫉惡如仇、一身正氣,這一點讓雍正以及滿朝大臣都是非常欽佩的。

《雍正王朝》中,因為反對田文鏡在河南試行“官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的新政,謝濟世、陸生楠等一眾清流文人,在養心殿外逼宮雍正,被雍正一通駁斥後,隨即被雍正以“朋黨亂政”定罪,謝濟世、陸生楠被問斬,李紱也因為公開反對田文鏡試行新政,也被雍正問斬。

那麼,作為讀書人的領袖、清流的代表、一代大清官的李紱,為什麼會被雍正問斬呢。


其一,李紱反對田文鏡,完全就是書生意氣。

李紱第一次見雍正是在三阿哥的王府,當時的李紱因為著書的問題頂撞了還是雍郡王的雍正;之後作為科舉副主考,發現了科舉舞弊的狀況,又不惜頂撞正主考,帶著李衛大鬧考場;而在確定直隸巡撫人選,推行旗務整頓的時候,雍正也是第一個就想到了李紱。這些事情都體現了李紱讀書人的氣節和品質,嫉惡如仇、一身正氣,這一點讓雍正以及滿朝大臣都是非常欽佩的。

但是,李紱也帶著讀書人的那份迂腐。比如,當誠親王讓李紱去找李衛幫忙時,李紱非常的不屑,誠親王只能說“收起你的名仕派頭,這個時候只有他才敢這麼做。”這一點就說明李紱交往時非常對方的文化修養,所以一開始對於李衛並沒有什麼好印象。包括對監生出生的田文鏡,由於田文鏡在河南試行新政,得罪了李紱的同僚,並得罪了河南的讀書人。田文鏡對於讀書人的態度令李紱非常的不滿,與其說是反對田文鏡,不如說是書生意氣的李紱,作為公認的讀書人領袖,要帶著這份責任感為讀書人出口氣,這才執意參劾田文鏡,並且頂撞了雍正。

但是如果說李紱反對新政,反對破壞祖制,李紱並沒有提到也沒有說明,相反,他知道接任直隸巡撫就是要推行新政,他接受這項任命就說明對於新政他並不排斥,他反對的就是田文鏡對於讀書人的不敬。

《雍正王朝》中,因為反對田文鏡在河南試行“官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的新政,謝濟世、陸生楠等一眾清流文人,在養心殿外逼宮雍正,被雍正一通駁斥後,隨即被雍正以“朋黨亂政”定罪,謝濟世、陸生楠被問斬,李紱也因為公開反對田文鏡試行新政,也被雍正問斬。

那麼,作為讀書人的領袖、清流的代表、一代大清官的李紱,為什麼會被雍正問斬呢。


其一,李紱反對田文鏡,完全就是書生意氣。

李紱第一次見雍正是在三阿哥的王府,當時的李紱因為著書的問題頂撞了還是雍郡王的雍正;之後作為科舉副主考,發現了科舉舞弊的狀況,又不惜頂撞正主考,帶著李衛大鬧考場;而在確定直隸巡撫人選,推行旗務整頓的時候,雍正也是第一個就想到了李紱。這些事情都體現了李紱讀書人的氣節和品質,嫉惡如仇、一身正氣,這一點讓雍正以及滿朝大臣都是非常欽佩的。

但是,李紱也帶著讀書人的那份迂腐。比如,當誠親王讓李紱去找李衛幫忙時,李紱非常的不屑,誠親王只能說“收起你的名仕派頭,這個時候只有他才敢這麼做。”這一點就說明李紱交往時非常對方的文化修養,所以一開始對於李衛並沒有什麼好印象。包括對監生出生的田文鏡,由於田文鏡在河南試行新政,得罪了李紱的同僚,並得罪了河南的讀書人。田文鏡對於讀書人的態度令李紱非常的不滿,與其說是反對田文鏡,不如說是書生意氣的李紱,作為公認的讀書人領袖,要帶著這份責任感為讀書人出口氣,這才執意參劾田文鏡,並且頂撞了雍正。

但是如果說李紱反對新政,反對破壞祖制,李紱並沒有提到也沒有說明,相反,他知道接任直隸巡撫就是要推行新政,他接受這項任命就說明對於新政他並不排斥,他反對的就是田文鏡對於讀書人的不敬。


其二,新政試行初見成效,但是李紱再這個時候跳出來反對,影響了雍正的全盤計劃。

根據寶親王弘曆與劉墨林在河南走訪的拿回的結果,田文鏡在河南的政績還是非常卓著的,百姓安穩,民生穩定,新政在河南試行已經見了成效,雍正在經歷了山西巡撫諾敏的失敗之後,也需要能樹立新的榜樣,以在全國範圍內推行新政,李衛、田文鏡都是他所希望樹立的榜樣。而此時的李紱,帶著清流御史們參奏田文鏡,反對新政,影響的是雍正在全國推行新政的大計,也完完全全的抹黑了田文鏡的政績和形象,使得雍正的計劃徹底被迫。對於李紱,本來雍正是給予厚望的,雍正繼位後對於李紱也是多次提拔,為以重用,但是李紱的行為確實讓雍正是非常的氣憤。


其三,李紱的影響力太大,通過李紱要樹立自己推行新政的決心。

李紱的影響力不可謂之高,論學識,是飽學鴻儒,作為誠親王胤祉《古今圖書集成》的主要編撰人員,受到了康熙的褒獎;論為官,就連李衛都欽佩不已;論做人,那更是清流的代表,讀書人的領袖,擁有非常高的地位。正是因為李紱的影響力太大了,如果雍正此時在李紱等一眾面前讓步,則今後新政的推行一定是舉步維艱,各級官吏更會以此來妨礙新政推行,所以雍正要借殺李紱,讓天下的官吏,以及天下的讀書人和士紳明白自己推行新政的決心。

《雍正王朝》中,因為反對田文鏡在河南試行“官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的新政,謝濟世、陸生楠等一眾清流文人,在養心殿外逼宮雍正,被雍正一通駁斥後,隨即被雍正以“朋黨亂政”定罪,謝濟世、陸生楠被問斬,李紱也因為公開反對田文鏡試行新政,也被雍正問斬。

那麼,作為讀書人的領袖、清流的代表、一代大清官的李紱,為什麼會被雍正問斬呢。


其一,李紱反對田文鏡,完全就是書生意氣。

李紱第一次見雍正是在三阿哥的王府,當時的李紱因為著書的問題頂撞了還是雍郡王的雍正;之後作為科舉副主考,發現了科舉舞弊的狀況,又不惜頂撞正主考,帶著李衛大鬧考場;而在確定直隸巡撫人選,推行旗務整頓的時候,雍正也是第一個就想到了李紱。這些事情都體現了李紱讀書人的氣節和品質,嫉惡如仇、一身正氣,這一點讓雍正以及滿朝大臣都是非常欽佩的。

但是,李紱也帶著讀書人的那份迂腐。比如,當誠親王讓李紱去找李衛幫忙時,李紱非常的不屑,誠親王只能說“收起你的名仕派頭,這個時候只有他才敢這麼做。”這一點就說明李紱交往時非常對方的文化修養,所以一開始對於李衛並沒有什麼好印象。包括對監生出生的田文鏡,由於田文鏡在河南試行新政,得罪了李紱的同僚,並得罪了河南的讀書人。田文鏡對於讀書人的態度令李紱非常的不滿,與其說是反對田文鏡,不如說是書生意氣的李紱,作為公認的讀書人領袖,要帶著這份責任感為讀書人出口氣,這才執意參劾田文鏡,並且頂撞了雍正。

但是如果說李紱反對新政,反對破壞祖制,李紱並沒有提到也沒有說明,相反,他知道接任直隸巡撫就是要推行新政,他接受這項任命就說明對於新政他並不排斥,他反對的就是田文鏡對於讀書人的不敬。


其二,新政試行初見成效,但是李紱再這個時候跳出來反對,影響了雍正的全盤計劃。

根據寶親王弘曆與劉墨林在河南走訪的拿回的結果,田文鏡在河南的政績還是非常卓著的,百姓安穩,民生穩定,新政在河南試行已經見了成效,雍正在經歷了山西巡撫諾敏的失敗之後,也需要能樹立新的榜樣,以在全國範圍內推行新政,李衛、田文鏡都是他所希望樹立的榜樣。而此時的李紱,帶著清流御史們參奏田文鏡,反對新政,影響的是雍正在全國推行新政的大計,也完完全全的抹黑了田文鏡的政績和形象,使得雍正的計劃徹底被迫。對於李紱,本來雍正是給予厚望的,雍正繼位後對於李紱也是多次提拔,為以重用,但是李紱的行為確實讓雍正是非常的氣憤。


其三,李紱的影響力太大,通過李紱要樹立自己推行新政的決心。

李紱的影響力不可謂之高,論學識,是飽學鴻儒,作為誠親王胤祉《古今圖書集成》的主要編撰人員,受到了康熙的褒獎;論為官,就連李衛都欽佩不已;論做人,那更是清流的代表,讀書人的領袖,擁有非常高的地位。正是因為李紱的影響力太大了,如果雍正此時在李紱等一眾面前讓步,則今後新政的推行一定是舉步維艱,各級官吏更會以此來妨礙新政推行,所以雍正要借殺李紱,讓天下的官吏,以及天下的讀書人和士紳明白自己推行新政的決心。


其四,雍正並不是真的要殺李紱,而是要為弘曆鋪路。

雍正對弘曆說過:“這個罪人你皇阿瑪來做。記住,得罪誰也不要得罪讀書人。”雍正問斬李紱,但是卻沒有真正殺掉李紱,本來午時三刻的行刑時間,一直到了寅時都沒有行刑,為的是什麼,為的就是讓弘曆拿著詔書去赦免李紱,誠親王胤祉沒有看出其中的究竟,反而一直在問為什麼。只有弘曆自己心裡明白,這是雍正在位自己鋪路,雍正自己得罪天下的讀書人,卻把讀書人推到支持自己的陣營裡面,這一步“苦肉計”體現的也是雍正為了弘曆,也就是後來乾隆皇帝的一番良苦用心呀。

《雍正王朝》中,因為反對田文鏡在河南試行“官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的新政,謝濟世、陸生楠等一眾清流文人,在養心殿外逼宮雍正,被雍正一通駁斥後,隨即被雍正以“朋黨亂政”定罪,謝濟世、陸生楠被問斬,李紱也因為公開反對田文鏡試行新政,也被雍正問斬。

那麼,作為讀書人的領袖、清流的代表、一代大清官的李紱,為什麼會被雍正問斬呢。


其一,李紱反對田文鏡,完全就是書生意氣。

李紱第一次見雍正是在三阿哥的王府,當時的李紱因為著書的問題頂撞了還是雍郡王的雍正;之後作為科舉副主考,發現了科舉舞弊的狀況,又不惜頂撞正主考,帶著李衛大鬧考場;而在確定直隸巡撫人選,推行旗務整頓的時候,雍正也是第一個就想到了李紱。這些事情都體現了李紱讀書人的氣節和品質,嫉惡如仇、一身正氣,這一點讓雍正以及滿朝大臣都是非常欽佩的。

但是,李紱也帶著讀書人的那份迂腐。比如,當誠親王讓李紱去找李衛幫忙時,李紱非常的不屑,誠親王只能說“收起你的名仕派頭,這個時候只有他才敢這麼做。”這一點就說明李紱交往時非常對方的文化修養,所以一開始對於李衛並沒有什麼好印象。包括對監生出生的田文鏡,由於田文鏡在河南試行新政,得罪了李紱的同僚,並得罪了河南的讀書人。田文鏡對於讀書人的態度令李紱非常的不滿,與其說是反對田文鏡,不如說是書生意氣的李紱,作為公認的讀書人領袖,要帶著這份責任感為讀書人出口氣,這才執意參劾田文鏡,並且頂撞了雍正。

但是如果說李紱反對新政,反對破壞祖制,李紱並沒有提到也沒有說明,相反,他知道接任直隸巡撫就是要推行新政,他接受這項任命就說明對於新政他並不排斥,他反對的就是田文鏡對於讀書人的不敬。


其二,新政試行初見成效,但是李紱再這個時候跳出來反對,影響了雍正的全盤計劃。

根據寶親王弘曆與劉墨林在河南走訪的拿回的結果,田文鏡在河南的政績還是非常卓著的,百姓安穩,民生穩定,新政在河南試行已經見了成效,雍正在經歷了山西巡撫諾敏的失敗之後,也需要能樹立新的榜樣,以在全國範圍內推行新政,李衛、田文鏡都是他所希望樹立的榜樣。而此時的李紱,帶著清流御史們參奏田文鏡,反對新政,影響的是雍正在全國推行新政的大計,也完完全全的抹黑了田文鏡的政績和形象,使得雍正的計劃徹底被迫。對於李紱,本來雍正是給予厚望的,雍正繼位後對於李紱也是多次提拔,為以重用,但是李紱的行為確實讓雍正是非常的氣憤。


其三,李紱的影響力太大,通過李紱要樹立自己推行新政的決心。

李紱的影響力不可謂之高,論學識,是飽學鴻儒,作為誠親王胤祉《古今圖書集成》的主要編撰人員,受到了康熙的褒獎;論為官,就連李衛都欽佩不已;論做人,那更是清流的代表,讀書人的領袖,擁有非常高的地位。正是因為李紱的影響力太大了,如果雍正此時在李紱等一眾面前讓步,則今後新政的推行一定是舉步維艱,各級官吏更會以此來妨礙新政推行,所以雍正要借殺李紱,讓天下的官吏,以及天下的讀書人和士紳明白自己推行新政的決心。


其四,雍正並不是真的要殺李紱,而是要為弘曆鋪路。

雍正對弘曆說過:“這個罪人你皇阿瑪來做。記住,得罪誰也不要得罪讀書人。”雍正問斬李紱,但是卻沒有真正殺掉李紱,本來午時三刻的行刑時間,一直到了寅時都沒有行刑,為的是什麼,為的就是讓弘曆拿著詔書去赦免李紱,誠親王胤祉沒有看出其中的究竟,反而一直在問為什麼。只有弘曆自己心裡明白,這是雍正在位自己鋪路,雍正自己得罪天下的讀書人,卻把讀書人推到支持自己的陣營裡面,這一步“苦肉計”體現的也是雍正為了弘曆,也就是後來乾隆皇帝的一番良苦用心呀。

玄坤
2019-08-11

雍正皇帝從一開始就沒打算殺李紱,雍正繼位後,國庫裡沒有多少錢,只能從稅賦上下手,自古以來,考取了功名之後的官紳是不需要納稅的,但是這群人又很有錢,於是雍正皇帝為了增加全國的稅賦,開始在全國推行一體當差,一體納稅制度,這樣一搞,官紳階級就沒有不納稅的特權了,他們當然就要起來搞事情。

雍正皇帝從一開始就沒打算殺李紱,雍正繼位後,國庫裡沒有多少錢,只能從稅賦上下手,自古以來,考取了功名之後的官紳是不需要納稅的,但是這群人又很有錢,於是雍正皇帝為了增加全國的稅賦,開始在全國推行一體當差,一體納稅制度,這樣一搞,官紳階級就沒有不納稅的特權了,他們當然就要起來搞事情。

雍正皇帝

暗藏在李紱背後的朋黨

這個時候的李紱在幹嘛呢?他在湖北當巡撫,也一樣在全力推行新政,然而在河南的田文鏡不太好乾,因為田文鏡急於求成,推行新政過於操切,河南的清流們,罵他酷吏,反對他。而李紱在湖北幹得還不錯,也擁護雍正的新政,加上他又是清流領袖,於是雍正皇帝和十三爺商量,就把李紱調來當直隸總督了。

李紱這群清流,他們背後的靠山是三爺胤祉,雖然不像八爺胤禩一黨實力強勁,但是代表天下的讀書人,他們的意見皇帝也不得不重視。胤祉其實和雍正沒有直接的衝突,在雍正繼位時他也是第一個稱臣的,但是雍正並沒有因此而信任他。另外雍正在看到清流們聯名上的摺子時,發現和當年彈劾年羹堯的摺子非常相似,這正是讓雍正最擔心的朋黨,所以雖然搞李紱是胤祉的人,其實還是在清理胤禩的人

雍正皇帝從一開始就沒打算殺李紱,雍正繼位後,國庫裡沒有多少錢,只能從稅賦上下手,自古以來,考取了功名之後的官紳是不需要納稅的,但是這群人又很有錢,於是雍正皇帝為了增加全國的稅賦,開始在全國推行一體當差,一體納稅制度,這樣一搞,官紳階級就沒有不納稅的特權了,他們當然就要起來搞事情。

雍正皇帝

暗藏在李紱背後的朋黨

這個時候的李紱在幹嘛呢?他在湖北當巡撫,也一樣在全力推行新政,然而在河南的田文鏡不太好乾,因為田文鏡急於求成,推行新政過於操切,河南的清流們,罵他酷吏,反對他。而李紱在湖北幹得還不錯,也擁護雍正的新政,加上他又是清流領袖,於是雍正皇帝和十三爺商量,就把李紱調來當直隸總督了。

李紱這群清流,他們背後的靠山是三爺胤祉,雖然不像八爺胤禩一黨實力強勁,但是代表天下的讀書人,他們的意見皇帝也不得不重視。胤祉其實和雍正沒有直接的衝突,在雍正繼位時他也是第一個稱臣的,但是雍正並沒有因此而信任他。另外雍正在看到清流們聯名上的摺子時,發現和當年彈劾年羹堯的摺子非常相似,這正是讓雍正最擔心的朋黨,所以雖然搞李紱是胤祉的人,其實還是在清理胤禩的人

三爺胤祉

李紱和田文鏡的矛盾,阻礙了雍正皇帝推行新政

李紱到了河南後並沒有如雍正預期那樣,促成新政的推行,反而和田文鏡搞得很僵,我認為這主要和田文鏡的處事風格有關,在李紱回京找胤祉彙報工作時,就提到田文鏡把李紱的幾個好友搞得很慘,這也是李紱反對田文鏡的原因。事實上李紱並不想讓生員們罷考,只是想開導下他們,但是田文鏡動不動就拿朋黨壓李紱,主要問題還是田文鏡辦事風格太強硬。

雍正皇帝從一開始就沒打算殺李紱,雍正繼位後,國庫裡沒有多少錢,只能從稅賦上下手,自古以來,考取了功名之後的官紳是不需要納稅的,但是這群人又很有錢,於是雍正皇帝為了增加全國的稅賦,開始在全國推行一體當差,一體納稅制度,這樣一搞,官紳階級就沒有不納稅的特權了,他們當然就要起來搞事情。

雍正皇帝

暗藏在李紱背後的朋黨

這個時候的李紱在幹嘛呢?他在湖北當巡撫,也一樣在全力推行新政,然而在河南的田文鏡不太好乾,因為田文鏡急於求成,推行新政過於操切,河南的清流們,罵他酷吏,反對他。而李紱在湖北幹得還不錯,也擁護雍正的新政,加上他又是清流領袖,於是雍正皇帝和十三爺商量,就把李紱調來當直隸總督了。

李紱這群清流,他們背後的靠山是三爺胤祉,雖然不像八爺胤禩一黨實力強勁,但是代表天下的讀書人,他們的意見皇帝也不得不重視。胤祉其實和雍正沒有直接的衝突,在雍正繼位時他也是第一個稱臣的,但是雍正並沒有因此而信任他。另外雍正在看到清流們聯名上的摺子時,發現和當年彈劾年羹堯的摺子非常相似,這正是讓雍正最擔心的朋黨,所以雖然搞李紱是胤祉的人,其實還是在清理胤禩的人

三爺胤祉

李紱和田文鏡的矛盾,阻礙了雍正皇帝推行新政

李紱到了河南後並沒有如雍正預期那樣,促成新政的推行,反而和田文鏡搞得很僵,我認為這主要和田文鏡的處事風格有關,在李紱回京找胤祉彙報工作時,就提到田文鏡把李紱的幾個好友搞得很慘,這也是李紱反對田文鏡的原因。事實上李紱並不想讓生員們罷考,只是想開導下他們,但是田文鏡動不動就拿朋黨壓李紱,主要問題還是田文鏡辦事風格太強硬。

田文鏡

雍正皇帝其實也知道問題所在,但是推行新政勢在必行,而清流又是聯名上則子,又是罷考,這就是李紱這個直隸總督辦事不利,所以雍正皇帝必須要打壓清流,而清流的領袖正是李紱 ,事實上是胤祉,所以最後李紱、謝濟世、陸生楠被雍正下令斬首時,胤祉跪下向雍正皇帝求情,又加上弘曆也來向雍正皇帝求情,這本來就是一場戲,所以雍正不緊不慢的拿出了一份放人的則子。

雍正皇帝從一開始就沒打算殺李紱,雍正繼位後,國庫裡沒有多少錢,只能從稅賦上下手,自古以來,考取了功名之後的官紳是不需要納稅的,但是這群人又很有錢,於是雍正皇帝為了增加全國的稅賦,開始在全國推行一體當差,一體納稅制度,這樣一搞,官紳階級就沒有不納稅的特權了,他們當然就要起來搞事情。

雍正皇帝

暗藏在李紱背後的朋黨

這個時候的李紱在幹嘛呢?他在湖北當巡撫,也一樣在全力推行新政,然而在河南的田文鏡不太好乾,因為田文鏡急於求成,推行新政過於操切,河南的清流們,罵他酷吏,反對他。而李紱在湖北幹得還不錯,也擁護雍正的新政,加上他又是清流領袖,於是雍正皇帝和十三爺商量,就把李紱調來當直隸總督了。

李紱這群清流,他們背後的靠山是三爺胤祉,雖然不像八爺胤禩一黨實力強勁,但是代表天下的讀書人,他們的意見皇帝也不得不重視。胤祉其實和雍正沒有直接的衝突,在雍正繼位時他也是第一個稱臣的,但是雍正並沒有因此而信任他。另外雍正在看到清流們聯名上的摺子時,發現和當年彈劾年羹堯的摺子非常相似,這正是讓雍正最擔心的朋黨,所以雖然搞李紱是胤祉的人,其實還是在清理胤禩的人

三爺胤祉

李紱和田文鏡的矛盾,阻礙了雍正皇帝推行新政

李紱到了河南後並沒有如雍正預期那樣,促成新政的推行,反而和田文鏡搞得很僵,我認為這主要和田文鏡的處事風格有關,在李紱回京找胤祉彙報工作時,就提到田文鏡把李紱的幾個好友搞得很慘,這也是李紱反對田文鏡的原因。事實上李紱並不想讓生員們罷考,只是想開導下他們,但是田文鏡動不動就拿朋黨壓李紱,主要問題還是田文鏡辦事風格太強硬。

田文鏡

雍正皇帝其實也知道問題所在,但是推行新政勢在必行,而清流又是聯名上則子,又是罷考,這就是李紱這個直隸總督辦事不利,所以雍正皇帝必須要打壓清流,而清流的領袖正是李紱 ,事實上是胤祉,所以最後李紱、謝濟世、陸生楠被雍正下令斬首時,胤祉跪下向雍正皇帝求情,又加上弘曆也來向雍正皇帝求情,這本來就是一場戲,所以雍正不緊不慢的拿出了一份放人的則子。

李紱

這樣一來清流也知道了雍正皇帝推行新政的決心,抓了李紱又放了李紱,清流也就不敢在如此亂來,胤祉,胤禩被打壓,又提升了弘曆在清流中的地位。

我是玄坤,一個熱愛並不斷學習歷史文化的求學者,每天一點分享,期待著朋友們的關注留言,能多和大家交流學習,感謝各位閱讀!

达摩说
2019-03-12

在《雍正王朝》中,李紱是典型的清流。他從不結黨,就連胤禩這種動輒以“賢王”派頭示人的王爺,都沒法拉攏收買他;除此之外,他還在雍正初年的恩科考試中,作為副主考,秉公執法,在李衛的配合下揪出了大量夾帶和作弊的考生。可見,他確實是一個廉潔奉公、嚴守規矩的好官員。

當整頓旗務推行不下去的時候,雍正頭一個想到的就是李紱。他希望李紱能夠幫助自己在直隸打開局面,調動旗人自耕自種的積極性。可見,他也確實是一個不排斥新政的進步官員。

在《雍正王朝》中,李紱是典型的清流。他從不結黨,就連胤禩這種動輒以“賢王”派頭示人的王爺,都沒法拉攏收買他;除此之外,他還在雍正初年的恩科考試中,作為副主考,秉公執法,在李衛的配合下揪出了大量夾帶和作弊的考生。可見,他確實是一個廉潔奉公、嚴守規矩的好官員。

當整頓旗務推行不下去的時候,雍正頭一個想到的就是李紱。他希望李紱能夠幫助自己在直隸打開局面,調動旗人自耕自種的積極性。可見,他也確實是一個不排斥新政的進步官員。



那麼,這樣一個好官,又為何會被雍正處以極刑呢?

原來,李紱從湖北前往北京,路經河南,正好趕上田文鏡在河南一帶推行“士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的新政,遭到河南生員以罷考相威脅。李紱勸阻未果,覺得田文鏡太過霸道,想罷誰的官就罷誰的官,想革生員的功名就革生員的功名,讓讀書人失了最起碼的體面。他實在氣不過,到北京後便向雍正告狀,還希望雍正能嚴懲田文鏡,替天下讀書人討個說法。

在《雍正王朝》中,李紱是典型的清流。他從不結黨,就連胤禩這種動輒以“賢王”派頭示人的王爺,都沒法拉攏收買他;除此之外,他還在雍正初年的恩科考試中,作為副主考,秉公執法,在李衛的配合下揪出了大量夾帶和作弊的考生。可見,他確實是一個廉潔奉公、嚴守規矩的好官員。

當整頓旗務推行不下去的時候,雍正頭一個想到的就是李紱。他希望李紱能夠幫助自己在直隸打開局面,調動旗人自耕自種的積極性。可見,他也確實是一個不排斥新政的進步官員。



那麼,這樣一個好官,又為何會被雍正處以極刑呢?

原來,李紱從湖北前往北京,路經河南,正好趕上田文鏡在河南一帶推行“士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的新政,遭到河南生員以罷考相威脅。李紱勸阻未果,覺得田文鏡太過霸道,想罷誰的官就罷誰的官,想革生員的功名就革生員的功名,讓讀書人失了最起碼的體面。他實在氣不過,到北京後便向雍正告狀,還希望雍正能嚴懲田文鏡,替天下讀書人討個說法。



而雍正也很乾脆,直接拒絕了李紱的要求。於是清流黨便以李紱為首,公開聯名上書,要求雍正嚴懲田文鏡,並廢除“士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的新政。

雍正接到聯名奏摺後,敏銳地發現其中的署名與當年保舉八爺胤禩為儲君的署名幾乎一模一樣,遂懷疑這其中有朋黨的嫌疑。但經過十三爺胤祥的查證,發現這些人跟老八其實沒什麼關係,並建議雍正對田文鏡略加小懲,不要把讀書人得罪光了。

在《雍正王朝》中,李紱是典型的清流。他從不結黨,就連胤禩這種動輒以“賢王”派頭示人的王爺,都沒法拉攏收買他;除此之外,他還在雍正初年的恩科考試中,作為副主考,秉公執法,在李衛的配合下揪出了大量夾帶和作弊的考生。可見,他確實是一個廉潔奉公、嚴守規矩的好官員。

當整頓旗務推行不下去的時候,雍正頭一個想到的就是李紱。他希望李紱能夠幫助自己在直隸打開局面,調動旗人自耕自種的積極性。可見,他也確實是一個不排斥新政的進步官員。



那麼,這樣一個好官,又為何會被雍正處以極刑呢?

原來,李紱從湖北前往北京,路經河南,正好趕上田文鏡在河南一帶推行“士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的新政,遭到河南生員以罷考相威脅。李紱勸阻未果,覺得田文鏡太過霸道,想罷誰的官就罷誰的官,想革生員的功名就革生員的功名,讓讀書人失了最起碼的體面。他實在氣不過,到北京後便向雍正告狀,還希望雍正能嚴懲田文鏡,替天下讀書人討個說法。



而雍正也很乾脆,直接拒絕了李紱的要求。於是清流黨便以李紱為首,公開聯名上書,要求雍正嚴懲田文鏡,並廢除“士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的新政。

雍正接到聯名奏摺後,敏銳地發現其中的署名與當年保舉八爺胤禩為儲君的署名幾乎一模一樣,遂懷疑這其中有朋黨的嫌疑。但經過十三爺胤祥的查證,發現這些人跟老八其實沒什麼關係,並建議雍正對田文鏡略加小懲,不要把讀書人得罪光了。



但雍正不為所動,因為他知道,田文鏡是支持新政的一杆大旗,是推行新政的一員大將,即便他確實有些處置失當,雍正也必須要對他支持到底。如果此時對清流黨有所讓步,那麼皇權就會被清流的輿論所綁架,而新政也就很難再繼續推行下去了。

所以頂住壓力的雍正決定處死為首的李紱、謝濟世、陸生楠三人,為新政殺出一條血路,並以為天下朋黨者戒,告訴他們:結成朋黨,煽亂朝綱,抵制新政,甚至綁架皇權,只能是死路一條。

夜航船水手
2019-03-13

發表一下個人看法,歡迎拍磚。

雍正王朝裡,雍正其實並未真心想殺李紱。雍正之所以要給他點顏色看看,我想主要基於以下幾點:給新政撐腰,進一步清除八爺黨,給讀書人一個警示。

李紱受處理是因為這幾點:不是私心的私心,豬隊友,對手狠辣。

發表一下個人看法,歡迎拍磚。

雍正王朝裡,雍正其實並未真心想殺李紱。雍正之所以要給他點顏色看看,我想主要基於以下幾點:給新政撐腰,進一步清除八爺黨,給讀書人一個警示。

李紱受處理是因為這幾點:不是私心的私心,豬隊友,對手狠辣。

雍正給新政撐腰

我們常聽一句話,矯枉過正。凡是改革,實行新政,往往阻力重重,舉步維艱,如果要成,難免用力過猛。田文鏡捨身忘死去實施新政,身處改革浪頭上,自然難免會犯過錯。雍正曾經親自主持過不少這種費力不討好的事,知道其中的辛酸。田文鏡對雍正,從朝政方面看屬於忠實的支持者,需要維護。即使從個人感情身處,有一些同情,能看到當年自己做孤臣時的影子,從內心深處有刻意愛護的意思。

在雍正眼裡,新政的實施事關大清基業,事關天下蒼生,是一定要執行下去的。‘士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只要一實施,必定會跳出反對者來,要拿來祭旗,那是早就有心理準備了。

發表一下個人看法,歡迎拍磚。

雍正王朝裡,雍正其實並未真心想殺李紱。雍正之所以要給他點顏色看看,我想主要基於以下幾點:給新政撐腰,進一步清除八爺黨,給讀書人一個警示。

李紱受處理是因為這幾點:不是私心的私心,豬隊友,對手狠辣。

雍正給新政撐腰

我們常聽一句話,矯枉過正。凡是改革,實行新政,往往阻力重重,舉步維艱,如果要成,難免用力過猛。田文鏡捨身忘死去實施新政,身處改革浪頭上,自然難免會犯過錯。雍正曾經親自主持過不少這種費力不討好的事,知道其中的辛酸。田文鏡對雍正,從朝政方面看屬於忠實的支持者,需要維護。即使從個人感情身處,有一些同情,能看到當年自己做孤臣時的影子,從內心深處有刻意愛護的意思。

在雍正眼裡,新政的實施事關大清基業,事關天下蒼生,是一定要執行下去的。‘士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只要一實施,必定會跳出反對者來,要拿來祭旗,那是早就有心理準備了。

雍正藉機進一步清除八爺黨

我們看到一個情節,當清流們聯名上書彈劾田文鏡時,雍正曾經比對過八爺黨的名單。有不少重複,於是雍正勃然大怒。政治鬥爭過後,不怕原來明面的反對力量,就怕那些暫時隱藏起來藉機反撲的老狐狸。在這個新政推行的節骨眼上,搞個曲線進攻,陰謀搞掉改革先鋒,用心險惡。雍正豈能上這個當,反而將計就計,掄起朋黨大錘毫不客氣的就打下來了,李紱既然名列其中,還是個挑頭的,不管他本身是不是牽涉其中,那必定是要一起辦。

給讀書人一個警示

有些清高的讀書人,往往站在道德的制高點與皇權對抗,即使敗了也容易收到好名聲,往往會使朝廷颳起不務實的不正之風,長期下來,容易因為意見不同形成朋黨。等真正形成朋黨的時候再去治理,那就晚了。雍正這是給他們一個警示,這天下,只有一個老大,就是他雍正,所有的道德文章,必定要為皇帝的江山服務。

李紱不是私心的私心

李紱與田文鏡本沒有大矛盾,因為田文鏡推行新政激起學變,李紱替讀書人出頭,要彈劾田文鏡。這本算不得私,然而從大的方面來講,讀書人與天下百姓來講,又是站在一個小圈圈裡謀利,這麼看,算不算有私呢?雖然不是自己的直接利益,卻實實在在的是他所處的圈圈的利益。

而且,田文鏡與他各任一方,跟皇帝提一提就得了,不依不饒的抓住不放,不是私也成了私。

發表一下個人看法,歡迎拍磚。

雍正王朝裡,雍正其實並未真心想殺李紱。雍正之所以要給他點顏色看看,我想主要基於以下幾點:給新政撐腰,進一步清除八爺黨,給讀書人一個警示。

李紱受處理是因為這幾點:不是私心的私心,豬隊友,對手狠辣。

雍正給新政撐腰

我們常聽一句話,矯枉過正。凡是改革,實行新政,往往阻力重重,舉步維艱,如果要成,難免用力過猛。田文鏡捨身忘死去實施新政,身處改革浪頭上,自然難免會犯過錯。雍正曾經親自主持過不少這種費力不討好的事,知道其中的辛酸。田文鏡對雍正,從朝政方面看屬於忠實的支持者,需要維護。即使從個人感情身處,有一些同情,能看到當年自己做孤臣時的影子,從內心深處有刻意愛護的意思。

在雍正眼裡,新政的實施事關大清基業,事關天下蒼生,是一定要執行下去的。‘士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只要一實施,必定會跳出反對者來,要拿來祭旗,那是早就有心理準備了。

雍正藉機進一步清除八爺黨

我們看到一個情節,當清流們聯名上書彈劾田文鏡時,雍正曾經比對過八爺黨的名單。有不少重複,於是雍正勃然大怒。政治鬥爭過後,不怕原來明面的反對力量,就怕那些暫時隱藏起來藉機反撲的老狐狸。在這個新政推行的節骨眼上,搞個曲線進攻,陰謀搞掉改革先鋒,用心險惡。雍正豈能上這個當,反而將計就計,掄起朋黨大錘毫不客氣的就打下來了,李紱既然名列其中,還是個挑頭的,不管他本身是不是牽涉其中,那必定是要一起辦。

給讀書人一個警示

有些清高的讀書人,往往站在道德的制高點與皇權對抗,即使敗了也容易收到好名聲,往往會使朝廷颳起不務實的不正之風,長期下來,容易因為意見不同形成朋黨。等真正形成朋黨的時候再去治理,那就晚了。雍正這是給他們一個警示,這天下,只有一個老大,就是他雍正,所有的道德文章,必定要為皇帝的江山服務。

李紱不是私心的私心

李紱與田文鏡本沒有大矛盾,因為田文鏡推行新政激起學變,李紱替讀書人出頭,要彈劾田文鏡。這本算不得私,然而從大的方面來講,讀書人與天下百姓來講,又是站在一個小圈圈裡謀利,這麼看,算不算有私呢?雖然不是自己的直接利益,卻實實在在的是他所處的圈圈的利益。

而且,田文鏡與他各任一方,跟皇帝提一提就得了,不依不饒的抓住不放,不是私也成了私。

豬隊友太多

這些清流,有很多讀書讀傻了的,這確實不可否認,一是認為人多必勝,二是沒啥新鮮詞,反過來倒過去無非就是李紱說的那幾點。這確實很容易讓人感到是串通好了的,靠輿論逼皇帝就範的感覺。認死理,不講策略,一哄而上,直接挑起皇帝敏感的神經。純粹是怕啥給啥。

田文鏡狠辣

田文鏡說實在的是在盡力幹實事,就是弘曆不太喜歡他也不能否認這個人是在給帝國出力。而當時的雍正並不昏聵,田文鏡就是抱住皇帝一棵大樹,寧願得罪天下人。雍正就好這一口。田文鏡確實夠狠,全豁出去了,與新政捆綁。

另外,田文鏡眼光毒辣,面對這麼多人攻擊,只抓緊要的說清事實,提出關鍵的兩個字‘朋黨’,一下把對手一網打盡。這正好與皇帝不謀而合。

發表一下個人看法,歡迎拍磚。

雍正王朝裡,雍正其實並未真心想殺李紱。雍正之所以要給他點顏色看看,我想主要基於以下幾點:給新政撐腰,進一步清除八爺黨,給讀書人一個警示。

李紱受處理是因為這幾點:不是私心的私心,豬隊友,對手狠辣。

雍正給新政撐腰

我們常聽一句話,矯枉過正。凡是改革,實行新政,往往阻力重重,舉步維艱,如果要成,難免用力過猛。田文鏡捨身忘死去實施新政,身處改革浪頭上,自然難免會犯過錯。雍正曾經親自主持過不少這種費力不討好的事,知道其中的辛酸。田文鏡對雍正,從朝政方面看屬於忠實的支持者,需要維護。即使從個人感情身處,有一些同情,能看到當年自己做孤臣時的影子,從內心深處有刻意愛護的意思。

在雍正眼裡,新政的實施事關大清基業,事關天下蒼生,是一定要執行下去的。‘士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只要一實施,必定會跳出反對者來,要拿來祭旗,那是早就有心理準備了。

雍正藉機進一步清除八爺黨

我們看到一個情節,當清流們聯名上書彈劾田文鏡時,雍正曾經比對過八爺黨的名單。有不少重複,於是雍正勃然大怒。政治鬥爭過後,不怕原來明面的反對力量,就怕那些暫時隱藏起來藉機反撲的老狐狸。在這個新政推行的節骨眼上,搞個曲線進攻,陰謀搞掉改革先鋒,用心險惡。雍正豈能上這個當,反而將計就計,掄起朋黨大錘毫不客氣的就打下來了,李紱既然名列其中,還是個挑頭的,不管他本身是不是牽涉其中,那必定是要一起辦。

給讀書人一個警示

有些清高的讀書人,往往站在道德的制高點與皇權對抗,即使敗了也容易收到好名聲,往往會使朝廷颳起不務實的不正之風,長期下來,容易因為意見不同形成朋黨。等真正形成朋黨的時候再去治理,那就晚了。雍正這是給他們一個警示,這天下,只有一個老大,就是他雍正,所有的道德文章,必定要為皇帝的江山服務。

李紱不是私心的私心

李紱與田文鏡本沒有大矛盾,因為田文鏡推行新政激起學變,李紱替讀書人出頭,要彈劾田文鏡。這本算不得私,然而從大的方面來講,讀書人與天下百姓來講,又是站在一個小圈圈裡謀利,這麼看,算不算有私呢?雖然不是自己的直接利益,卻實實在在的是他所處的圈圈的利益。

而且,田文鏡與他各任一方,跟皇帝提一提就得了,不依不饒的抓住不放,不是私也成了私。

豬隊友太多

這些清流,有很多讀書讀傻了的,這確實不可否認,一是認為人多必勝,二是沒啥新鮮詞,反過來倒過去無非就是李紱說的那幾點。這確實很容易讓人感到是串通好了的,靠輿論逼皇帝就範的感覺。認死理,不講策略,一哄而上,直接挑起皇帝敏感的神經。純粹是怕啥給啥。

田文鏡狠辣

田文鏡說實在的是在盡力幹實事,就是弘曆不太喜歡他也不能否認這個人是在給帝國出力。而當時的雍正並不昏聵,田文鏡就是抱住皇帝一棵大樹,寧願得罪天下人。雍正就好這一口。田文鏡確實夠狠,全豁出去了,與新政捆綁。

另外,田文鏡眼光毒辣,面對這麼多人攻擊,只抓緊要的說清事實,提出關鍵的兩個字‘朋黨’,一下把對手一網打盡。這正好與皇帝不謀而合。

最後,李紱不死,也正是因為他自己清廉又勇於任事,皇帝想留給接班人用。說到底,還是皇帝不想殺他,只是想利用處理他來達到別的目的。

地图帝
2019-03-10

雍正要殺李紱和河南巡撫田文鏡有很大的關係。

《雍正王朝》裡,河南巡撫田文鏡試行官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得罪了天下讀書人的班首李紱。李紱和田文鏡爭吵後,決定參劾田文鏡,隨後引發了轟動朝野的科甲朋黨案。

這件事在歷史上確實發生過,情況和電視劇所演繹的差不多,只不過真相更精彩。

雍正帝並不排斥科甲出身的官員,但非科甲出身卻能力出眾的官員,雍正帝更為歡迎,比如李衛、田文鏡。雍正二年(1724年)的八月,田文鏡只當了半年的河南布政使,就升為河南巡撫。

田文鏡做事認真,誰不努力做事,他就彈劾誰。這些被參的官員基本都是出身科甲,就認為非科甲出身的田文鏡對他們是羨慕嫉妒恨。在河南,有很多讀書人都說捐官出身的田中丞不想讓讀書人在河南做官。

雍正要殺李紱和河南巡撫田文鏡有很大的關係。

《雍正王朝》裡,河南巡撫田文鏡試行官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得罪了天下讀書人的班首李紱。李紱和田文鏡爭吵後,決定參劾田文鏡,隨後引發了轟動朝野的科甲朋黨案。

這件事在歷史上確實發生過,情況和電視劇所演繹的差不多,只不過真相更精彩。

雍正帝並不排斥科甲出身的官員,但非科甲出身卻能力出眾的官員,雍正帝更為歡迎,比如李衛、田文鏡。雍正二年(1724年)的八月,田文鏡只當了半年的河南布政使,就升為河南巡撫。

田文鏡做事認真,誰不努力做事,他就彈劾誰。這些被參的官員基本都是出身科甲,就認為非科甲出身的田文鏡對他們是羨慕嫉妒恨。在河南,有很多讀書人都說捐官出身的田中丞不想讓讀書人在河南做官。

田文鏡在河南彈劾官員,這和不在河南當官的李紱沒什麼關係。李紱深重雍正帝的器重,年羹堯如日中天的時候,想拉李紱入夥,被李紱拒絕。所以雍正帝很賞識李紱。雍正帝賜死年羹堯後的第八天,就把直隸總督的重任交給李紱。電視劇裡,李紱說皇上對我的寵信程度不次於你田文鏡,這話確非虛構。

李紱從廣西巡撫任上進京任直隸總督,路過河南。李紱看到田文鏡參倒的官員中,一半是科甲出身,李紱頓有兔死狐悲之感。李紱指責田文鏡身為封疆大吏,按說應該禮敬讀書人,你視讀書人如仇寇,何哉!

為了讀書人的利益,李紱決定參田文鏡,但屠刀卻對準了上蔡縣令張球。李紱認為張球是個地痞,民憤很大,同時張球把一個姓烏的謀士送給田文鏡(此人有可能就是鄔思道),二人背地裡沒幹好事。河南幾個縣令不聽張球的指揮,就被張球誣衊。

李紱把田文鏡縱容張球的“罪狀”整理好,呈給了雍正帝。

雍正要殺李紱和河南巡撫田文鏡有很大的關係。

《雍正王朝》裡,河南巡撫田文鏡試行官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得罪了天下讀書人的班首李紱。李紱和田文鏡爭吵後,決定參劾田文鏡,隨後引發了轟動朝野的科甲朋黨案。

這件事在歷史上確實發生過,情況和電視劇所演繹的差不多,只不過真相更精彩。

雍正帝並不排斥科甲出身的官員,但非科甲出身卻能力出眾的官員,雍正帝更為歡迎,比如李衛、田文鏡。雍正二年(1724年)的八月,田文鏡只當了半年的河南布政使,就升為河南巡撫。

田文鏡做事認真,誰不努力做事,他就彈劾誰。這些被參的官員基本都是出身科甲,就認為非科甲出身的田文鏡對他們是羨慕嫉妒恨。在河南,有很多讀書人都說捐官出身的田中丞不想讓讀書人在河南做官。

田文鏡在河南彈劾官員,這和不在河南當官的李紱沒什麼關係。李紱深重雍正帝的器重,年羹堯如日中天的時候,想拉李紱入夥,被李紱拒絕。所以雍正帝很賞識李紱。雍正帝賜死年羹堯後的第八天,就把直隸總督的重任交給李紱。電視劇裡,李紱說皇上對我的寵信程度不次於你田文鏡,這話確非虛構。

李紱從廣西巡撫任上進京任直隸總督,路過河南。李紱看到田文鏡參倒的官員中,一半是科甲出身,李紱頓有兔死狐悲之感。李紱指責田文鏡身為封疆大吏,按說應該禮敬讀書人,你視讀書人如仇寇,何哉!

為了讀書人的利益,李紱決定參田文鏡,但屠刀卻對準了上蔡縣令張球。李紱認為張球是個地痞,民憤很大,同時張球把一個姓烏的謀士送給田文鏡(此人有可能就是鄔思道),二人背地裡沒幹好事。河南幾個縣令不聽張球的指揮,就被張球誣衊。

李紱把田文鏡縱容張球的“罪狀”整理好,呈給了雍正帝。

田文鏡是河南巡撫,李紱是直隸總督,這個任命就能看出來李紱比田文鏡更得雍正信任。事實上也是如此,雍正基本相信李紱的話,但還想給田文鏡開一條生路。雍正帝把李紱的彈劾奏摺轉給田文鏡,留下一句話:我相信你必不負朕,你以後在用人上不要糊塗,手下人做錯事不能護短。

田文鏡也是官場老手,他已嗅出皇帝對自己的信心動搖了。

田文鏡必須反擊李紱,否則自己不知道哪天就倒了。可怎麼反擊李紱?論私德,李紱愛惜羽毛,抓不到什麼把柄。田文鏡想到一計。雍正帝,包括之前的康熙帝,甚至歷代帝王,都痛恨朋黨。尤其是科舉出身的官員,呼朋引類,結成團伙,必為國之大患。

殷鑑不遠,就是明末的東林黨。

田文鏡就把李紱和所謂的科舉朋黨上引。在摺子裡,田文鏡說李紱參臣,是因為臣彈劾都是李紱的同年,彼等共進共退,誠為可憂。

至於張球的“劣跡”,被田文鏡洗得一乾二淨,那個姓烏的先生(鄔思道)根本就不是張球推薦。另外,幾個被張球“誣衊”的縣令,田文鏡也蒐集到了他們的黑材料。

雍正要殺李紱和河南巡撫田文鏡有很大的關係。

《雍正王朝》裡,河南巡撫田文鏡試行官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得罪了天下讀書人的班首李紱。李紱和田文鏡爭吵後,決定參劾田文鏡,隨後引發了轟動朝野的科甲朋黨案。

這件事在歷史上確實發生過,情況和電視劇所演繹的差不多,只不過真相更精彩。

雍正帝並不排斥科甲出身的官員,但非科甲出身卻能力出眾的官員,雍正帝更為歡迎,比如李衛、田文鏡。雍正二年(1724年)的八月,田文鏡只當了半年的河南布政使,就升為河南巡撫。

田文鏡做事認真,誰不努力做事,他就彈劾誰。這些被參的官員基本都是出身科甲,就認為非科甲出身的田文鏡對他們是羨慕嫉妒恨。在河南,有很多讀書人都說捐官出身的田中丞不想讓讀書人在河南做官。

田文鏡在河南彈劾官員,這和不在河南當官的李紱沒什麼關係。李紱深重雍正帝的器重,年羹堯如日中天的時候,想拉李紱入夥,被李紱拒絕。所以雍正帝很賞識李紱。雍正帝賜死年羹堯後的第八天,就把直隸總督的重任交給李紱。電視劇裡,李紱說皇上對我的寵信程度不次於你田文鏡,這話確非虛構。

李紱從廣西巡撫任上進京任直隸總督,路過河南。李紱看到田文鏡參倒的官員中,一半是科甲出身,李紱頓有兔死狐悲之感。李紱指責田文鏡身為封疆大吏,按說應該禮敬讀書人,你視讀書人如仇寇,何哉!

為了讀書人的利益,李紱決定參田文鏡,但屠刀卻對準了上蔡縣令張球。李紱認為張球是個地痞,民憤很大,同時張球把一個姓烏的謀士送給田文鏡(此人有可能就是鄔思道),二人背地裡沒幹好事。河南幾個縣令不聽張球的指揮,就被張球誣衊。

李紱把田文鏡縱容張球的“罪狀”整理好,呈給了雍正帝。

田文鏡是河南巡撫,李紱是直隸總督,這個任命就能看出來李紱比田文鏡更得雍正信任。事實上也是如此,雍正基本相信李紱的話,但還想給田文鏡開一條生路。雍正帝把李紱的彈劾奏摺轉給田文鏡,留下一句話:我相信你必不負朕,你以後在用人上不要糊塗,手下人做錯事不能護短。

田文鏡也是官場老手,他已嗅出皇帝對自己的信心動搖了。

田文鏡必須反擊李紱,否則自己不知道哪天就倒了。可怎麼反擊李紱?論私德,李紱愛惜羽毛,抓不到什麼把柄。田文鏡想到一計。雍正帝,包括之前的康熙帝,甚至歷代帝王,都痛恨朋黨。尤其是科舉出身的官員,呼朋引類,結成團伙,必為國之大患。

殷鑑不遠,就是明末的東林黨。

田文鏡就把李紱和所謂的科舉朋黨上引。在摺子裡,田文鏡說李紱參臣,是因為臣彈劾都是李紱的同年,彼等共進共退,誠為可憂。

至於張球的“劣跡”,被田文鏡洗得一乾二淨,那個姓烏的先生(鄔思道)根本就不是張球推薦。另外,幾個被張球“誣衊”的縣令,田文鏡也蒐集到了他們的黑材料。

田文鏡這一套“科甲朋黨”的組合拳實在太厲害了,直接打到雍正帝的心窩裡——他最怕官員結夥。

果然,雍正帝對李紱的信任不如以前,他把田文鏡的摺子轉給李紱,問:你如何解釋,你所救的全是你的同年?

李紱也不傻,他自辯:這些人與臣確是同年,但那一屆中進士的多達303人,臣豈能和他們都認識?田文鏡所提到了黃振國和邵言綸等人,臣根本就不認識。

李紱的自辯符合邏輯:一個人很難都認識大單位的所有同事。但是,李紱有意無意地“同情”被打倒的九阿哥允禟(塞思黑), 犯了雍正帝的大忌。允禟死在直隸總督衙門所在地保定,李紱是私下告訴雍正帝的,而不是當眾說明允禟的情況,這分明是甩鍋。讓世人以為允禟是雍正帝害死的,自己的形象受到影響。

雍正帝對此極為不滿。

雖然雍正帝派人到河南,查清張球確實不乾淨,但雍正帝的心思已不在田文鏡身上了。再加上曾保薦過李紱的前直隸總督蔡珽犯了事,雍正帝已確定圍繞著李紱,確實存在一個科甲朋黨。

雍正要殺李紱和河南巡撫田文鏡有很大的關係。

《雍正王朝》裡,河南巡撫田文鏡試行官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得罪了天下讀書人的班首李紱。李紱和田文鏡爭吵後,決定參劾田文鏡,隨後引發了轟動朝野的科甲朋黨案。

這件事在歷史上確實發生過,情況和電視劇所演繹的差不多,只不過真相更精彩。

雍正帝並不排斥科甲出身的官員,但非科甲出身卻能力出眾的官員,雍正帝更為歡迎,比如李衛、田文鏡。雍正二年(1724年)的八月,田文鏡只當了半年的河南布政使,就升為河南巡撫。

田文鏡做事認真,誰不努力做事,他就彈劾誰。這些被參的官員基本都是出身科甲,就認為非科甲出身的田文鏡對他們是羨慕嫉妒恨。在河南,有很多讀書人都說捐官出身的田中丞不想讓讀書人在河南做官。

田文鏡在河南彈劾官員,這和不在河南當官的李紱沒什麼關係。李紱深重雍正帝的器重,年羹堯如日中天的時候,想拉李紱入夥,被李紱拒絕。所以雍正帝很賞識李紱。雍正帝賜死年羹堯後的第八天,就把直隸總督的重任交給李紱。電視劇裡,李紱說皇上對我的寵信程度不次於你田文鏡,這話確非虛構。

李紱從廣西巡撫任上進京任直隸總督,路過河南。李紱看到田文鏡參倒的官員中,一半是科甲出身,李紱頓有兔死狐悲之感。李紱指責田文鏡身為封疆大吏,按說應該禮敬讀書人,你視讀書人如仇寇,何哉!

為了讀書人的利益,李紱決定參田文鏡,但屠刀卻對準了上蔡縣令張球。李紱認為張球是個地痞,民憤很大,同時張球把一個姓烏的謀士送給田文鏡(此人有可能就是鄔思道),二人背地裡沒幹好事。河南幾個縣令不聽張球的指揮,就被張球誣衊。

李紱把田文鏡縱容張球的“罪狀”整理好,呈給了雍正帝。

田文鏡是河南巡撫,李紱是直隸總督,這個任命就能看出來李紱比田文鏡更得雍正信任。事實上也是如此,雍正基本相信李紱的話,但還想給田文鏡開一條生路。雍正帝把李紱的彈劾奏摺轉給田文鏡,留下一句話:我相信你必不負朕,你以後在用人上不要糊塗,手下人做錯事不能護短。

田文鏡也是官場老手,他已嗅出皇帝對自己的信心動搖了。

田文鏡必須反擊李紱,否則自己不知道哪天就倒了。可怎麼反擊李紱?論私德,李紱愛惜羽毛,抓不到什麼把柄。田文鏡想到一計。雍正帝,包括之前的康熙帝,甚至歷代帝王,都痛恨朋黨。尤其是科舉出身的官員,呼朋引類,結成團伙,必為國之大患。

殷鑑不遠,就是明末的東林黨。

田文鏡就把李紱和所謂的科舉朋黨上引。在摺子裡,田文鏡說李紱參臣,是因為臣彈劾都是李紱的同年,彼等共進共退,誠為可憂。

至於張球的“劣跡”,被田文鏡洗得一乾二淨,那個姓烏的先生(鄔思道)根本就不是張球推薦。另外,幾個被張球“誣衊”的縣令,田文鏡也蒐集到了他們的黑材料。

田文鏡這一套“科甲朋黨”的組合拳實在太厲害了,直接打到雍正帝的心窩裡——他最怕官員結夥。

果然,雍正帝對李紱的信任不如以前,他把田文鏡的摺子轉給李紱,問:你如何解釋,你所救的全是你的同年?

李紱也不傻,他自辯:這些人與臣確是同年,但那一屆中進士的多達303人,臣豈能和他們都認識?田文鏡所提到了黃振國和邵言綸等人,臣根本就不認識。

李紱的自辯符合邏輯:一個人很難都認識大單位的所有同事。但是,李紱有意無意地“同情”被打倒的九阿哥允禟(塞思黑), 犯了雍正帝的大忌。允禟死在直隸總督衙門所在地保定,李紱是私下告訴雍正帝的,而不是當眾說明允禟的情況,這分明是甩鍋。讓世人以為允禟是雍正帝害死的,自己的形象受到影響。

雍正帝對此極為不滿。

雖然雍正帝派人到河南,查清張球確實不乾淨,但雍正帝的心思已不在田文鏡身上了。再加上曾保薦過李紱的前直隸總督蔡珽犯了事,雍正帝已確定圍繞著李紱,確實存在一個科甲朋黨。

在這個時候,浙江道監察御史謝濟世上疏彈劾田文鏡,說田文鏡有十大罪。謝濟世此折幫了李紱的倒忙,雍正帝更加堅信李紱和這些人都是一夥的。

雍正帝先是貶謝濟世的官,然後指出:李紱、謝濟世、蔡珽、黃振國都是科甲同夥,其心意殊不可測!

有了“證據”,雍正帝就可以下實錘了。黃振國等人被殺或死緩,李紱也被罷了官。

其實,李紱所謂科甲朋黨是個冤案。李紱與讀書人出身的官員互為奧援有之,說他們結成朋黨,危害社稷,他們哪有這個能量?只是雍正帝要推行新政,以李紱為代表的讀書人出身的官員出工不出力。而田文鏡認同雍正帝新政,不遺餘力推行之。雍正帝刻意保護田文鏡,明知不存在什麼科甲朋黨,還要把李紱打倒,還是出於政治目的。

電視劇裡,三阿哥允祉曾點醒過李紱:四弟(雍正帝)這個我瞭解,小心他把你打成朋黨。

更多歷史地理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地圖帝

趣谈秘史
2019-12-09

不得不說,雍正皇帝一生都是不討讀書人喜歡的。雍正之所以成績斐然卻留下那麼多後世罵名,根本原因就是得罪了當時的讀書人。讀書人手裡有筆,於是就留下了很多醜化雍正的文字。時間長了,就分不清是醜化還是事實了。

不得不說,雍正皇帝一生都是不討讀書人喜歡的。雍正之所以成績斐然卻留下那麼多後世罵名,根本原因就是得罪了當時的讀書人。讀書人手裡有筆,於是就留下了很多醜化雍正的文字。時間長了,就分不清是醜化還是事實了。

雍正得罪讀書人,原因之一是他推行了“士紳一體納糧、一體當差”的新政。在此之前,讀書人考取功名後是有優待的,不必納糧不必當差,但雍正取消了這個優待。

而且,雍正用人不拘一格,他最信任的心腹大臣,反而很少是進士出身的讀書人。比如李衛,在歷史上是捐的官,而在《雍正王朝》中乾脆被設置成了叫花子出身;比如田文鏡,也只是監生出身。

雍正殺李紱,就與田文鏡有關。

當時,田文鏡在河南推行“士紳一體納糧當差”新政,得罪了大批讀書人。而且,田文鏡對讀書人的態度也比較輕蔑,最終鬧出了考生罷考的亂子。

不得不說,雍正皇帝一生都是不討讀書人喜歡的。雍正之所以成績斐然卻留下那麼多後世罵名,根本原因就是得罪了當時的讀書人。讀書人手裡有筆,於是就留下了很多醜化雍正的文字。時間長了,就分不清是醜化還是事實了。

雍正得罪讀書人,原因之一是他推行了“士紳一體納糧、一體當差”的新政。在此之前,讀書人考取功名後是有優待的,不必納糧不必當差,但雍正取消了這個優待。

而且,雍正用人不拘一格,他最信任的心腹大臣,反而很少是進士出身的讀書人。比如李衛,在歷史上是捐的官,而在《雍正王朝》中乾脆被設置成了叫花子出身;比如田文鏡,也只是監生出身。

雍正殺李紱,就與田文鏡有關。

當時,田文鏡在河南推行“士紳一體納糧當差”新政,得罪了大批讀書人。而且,田文鏡對讀書人的態度也比較輕蔑,最終鬧出了考生罷考的亂子。

朝廷中那些以科舉上位的清流派,自然受不了田文鏡如此對待讀書人,於是集體參劾田文鏡。而李紱,就是清流派的領袖。

但雍正不但不懲罰田文鏡,反而表彰田文鏡,這激起了清流派的不滿,他們一起跪在雍正皇帝的養心殿外,“逼迫”雍正處罰田文鏡。

在雍正看來,這就有朋黨的嫌疑了,而且一大片朝臣跪在殿門外,也有逼宮的嫌疑。於是,雍正堅決不妥協。不但沒有被這些清流脅迫,而且把三個領頭的大臣送去菜市口砍頭示眾——其中就包括李紱。

不得不說,雍正皇帝一生都是不討讀書人喜歡的。雍正之所以成績斐然卻留下那麼多後世罵名,根本原因就是得罪了當時的讀書人。讀書人手裡有筆,於是就留下了很多醜化雍正的文字。時間長了,就分不清是醜化還是事實了。

雍正得罪讀書人,原因之一是他推行了“士紳一體納糧、一體當差”的新政。在此之前,讀書人考取功名後是有優待的,不必納糧不必當差,但雍正取消了這個優待。

而且,雍正用人不拘一格,他最信任的心腹大臣,反而很少是進士出身的讀書人。比如李衛,在歷史上是捐的官,而在《雍正王朝》中乾脆被設置成了叫花子出身;比如田文鏡,也只是監生出身。

雍正殺李紱,就與田文鏡有關。

當時,田文鏡在河南推行“士紳一體納糧當差”新政,得罪了大批讀書人。而且,田文鏡對讀書人的態度也比較輕蔑,最終鬧出了考生罷考的亂子。

朝廷中那些以科舉上位的清流派,自然受不了田文鏡如此對待讀書人,於是集體參劾田文鏡。而李紱,就是清流派的領袖。

但雍正不但不懲罰田文鏡,反而表彰田文鏡,這激起了清流派的不滿,他們一起跪在雍正皇帝的養心殿外,“逼迫”雍正處罰田文鏡。

在雍正看來,這就有朋黨的嫌疑了,而且一大片朝臣跪在殿門外,也有逼宮的嫌疑。於是,雍正堅決不妥協。不但沒有被這些清流脅迫,而且把三個領頭的大臣送去菜市口砍頭示眾——其中就包括李紱。

雍正這麼做,是向清流派表明自己的鮮明態度,以及推行新政的強硬決心。

當然,在最後時刻,雍正赦免了李紱。為何?因為李紱畢竟在讀書人心目中的地位頗高。雍正要的是教訓一下清流派,但不可能消滅清流派,他還需要與清流派合作——清流派畢竟是朝臣中的不可小覷的一股勢力。因此,敲山震虎,嚇唬一下就行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