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門巴族拔羌姆
山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門巴族拔羌姆
山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門巴族拔羌姆
山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門巴族拔羌姆
山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門巴族拔羌姆
山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門巴族拔羌姆
山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門巴族拔羌姆
山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門巴族拔羌姆
山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門巴族拔羌姆
山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門巴族拔羌姆
山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門巴族拔羌姆
西藏人文地理
1/10 門巴拔羌姆流傳於錯那縣勒布辦事處基巴鄉、貢日鄉(另流傳於印佔門達旺地區)。“拔”在漢語中意為面具,“羌姆”則為跳神舞,是一種宗教舞蹈。據基巴鄉雜嘎拉康喇嘛烏金曲增老人介紹,拔羌姆這種寺廟藝術是德登·熱那林巴改編的,產生於15世紀,是德登·熱那林巴根據經書《桑堆》和《珠巴嘎吉》改編而成。撰文\/索窮
2/10 拔羌姆於每年藏曆年選個吉日在基巴雜嘎拉康和貢日白日寺外面舉辦,形成了基巴雜嘎和貢日白日兩個派別,俗稱本羌姆和雨羌姆,本羌姆意為官員跳神舞,雨羌姆意為眾人或下層跳神舞。每當跳拔羌姆前,先由拔羌姆的羌本(教員、組織者)向每個表演者收九碗小麥作酒,還收糌粑、肉等食品。撰文\/索窮
3/10 而後羌本持著一條哈達和西藏舊銀幣章嘎嘎布二枚,前往勒布官員駐地,准許演拔羌姆,官員會說:“可演,但酒要喝得適量,不許鬧事,要和睦相處。”得到官員的准許後,羌本手拿哈達,再到附近的村寨去化緣。撰文\/索窮 圖片來源\/本刊編輯部
4/10 跳拔羌姆時,當地群眾還要到雜嘎拉康和白日寺向神和魯(水龍)進行祭供,並通過寺院老者祭供鹿神和湖神。有這樣的民間傳說,人還未到之時是鹿開闢了羊腸小道。所以,人們感激鹿,從而產生了向鹿祭供的習俗。在勒布轄區的山谷裡有許多天然湖,水情好壞直接影響到門巴族群眾的生活及安危,當人們還未能認識這種現象時,產生了祭供神湖的習俗。撰文\/索窮 圖片來源\/本刊編輯部
5/10 祭祀時,還有詠誦《措索》(祭湖之經)、《贊索》(祭土地神之經)、《吉索》(祭護法神之經)、《魯索》(祭水龍之經)的習俗。誦《贊索》和《吉索》時要煨桑葉,用紅茶和酥油在火苗上燒;誦《贊索》時不能食肉飲酒,要用五米包穀和蕎麥撒在象徵“魯”的祭壇上並加點水。根據所祭對象不同,祭品也有所差異。撰文\/索窮 圖片來源\/本刊編輯部
6/10 拔羌姆中有介紹門巴族地區風俗人情的內容,也有介紹人間生死輪迴的藏傳佛教內容,還有在封建階級社會中人們嚮往自由和人與自然和睦相處的內容。撰文\/索窮 圖片來源\/本刊編輯部
7/10 在拔羌姆的演出程序中,“薩堆”起淨化場地的作用,由兩個人表演,一個扮豬神或十二生肖之豬,一個人扮演牛神或十二生肖之牛,牛神面具是黑、黃色;豬神面具是黑色。兩人服飾一樣——即門巴群眾生活中穿的上衣和褲子,上披“波嘎”服,即一般羌姆舞中通用的寬袖大袍。撰文\/索窮 圖片來源\/本刊編輯部
8/10 用五色布做成的帶子,從兩肩上斜有小銅鈴,背上掛有小佛盒和一把小刀。右手持長刀,左手“扁達”(一種法器,用猴子的頭骨製成),腰繫五色綢帶(即用一塊布把五彩條布的每個頭縫好,另一頭的五彩頭布垂直向下與膝齊,如沒有條件可用一般腰帶或用紅、白、黑色的牛毛細繩代替),如今也用門巴族自己編織的紅色寬腰帶,做工精細,用起來簡便。撰文\/索窮 圖片來源\/本刊編輯部
9/10 拔羌姆的伴奏樂器只有鼓和鈸,鼓點有二鼓、八鼓、十四鼓、九鼓、四鼓、六鼓、十五鼓、三鼓、十三鼓、二十八鼓;舞蹈動作粗獷而肅穆。舞蹈隊形有順時針、逆時針方向繞圈、內收圈、羊腸形、兩橫交叉形、八角形等;唱腔與門巴族的民歌有相似之處。撰文\/索窮 圖片來源\/本刊編輯部
10/10 另外,拔羌姆還有 “四介紹”:一介紹門巴族人民打獵生產情況;二介紹門巴族婚慶等節慶習俗,三介紹世間輪迴;四介紹門巴族人民如何與自然和壓迫階級鬥爭,以天上自由飛翔的鳥兒作比喻,嚮往自由自在的生活。撰文\/索窮 圖片來源\/本刊編輯部
2019-05-12

更多精彩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