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西和: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乞巧節在“秦皇故里”舉行
甘肅西和: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乞巧節在“秦皇故里”舉行
甘肅西和: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乞巧節在“秦皇故里”舉行
甘肅西和: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乞巧節在“秦皇故里”舉行
甘肅西和: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乞巧節在“秦皇故里”舉行
甘肅西和: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乞巧節在“秦皇故里”舉行
甘肅西和: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乞巧節在“秦皇故里”舉行
甘肅西和: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乞巧節在“秦皇故里”舉行
甘肅西和: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乞巧節在“秦皇故里”舉行
甘肅西和: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乞巧節在“秦皇故里”舉行
甘肅西和: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乞巧節在“秦皇故里”舉行
甘肅西和: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乞巧節在“秦皇故里”舉行
甘肅西和: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乞巧節在“秦皇故里”舉行
甘肅西和: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乞巧節在“秦皇故里”舉行
甘肅西和: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乞巧節在“秦皇故里”舉行
甘肅西和: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乞巧節在“秦皇故里”舉行
甘肅西和: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乞巧節在“秦皇故里”舉行
甘肅西和: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乞巧節在“秦皇故里”舉行
甘肅西和: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乞巧節在“秦皇故里”舉行
任圖世行
1/18 在甘肅省西和縣、禮縣一帶,是乞巧文化的主要發源地之一。每年農曆六月三十晚至七月初七,當地未出嫁的姑娘們會舉行隆重的祭祀歌舞慶祝活動,祈求“巧娘娘”保佑自己聰慧、靈巧,婚配如願,生活平安幸福,成為當地具有民俗傳承價值的活動。 (喬理 攝影報道)
2/18 乞巧節是以“巧娘娘”為主題的,分為坐巧、迎巧、祭巧、拜巧、娛巧、卜巧、送巧七個環節。每一環節載歌載舞,以乞巧唱詞、曲譜、舞蹈形式以及與農耕文明相關的崇拜儀式、紡織女工、服飾、道具、供果製作等。連續七天七夜、多個環節的活動,既傳承了古老的民俗文化精華,又創新揉進了新時代美好幸福生活的現代文化元素,將世世代代生活在農村的心靈手的巧隴南兒女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表達的淋漓盡致。
3/18 在甘肅禮縣有個叫王根兒的人,她牽頭髮起組織編導的“原汁原味”鹽官乞巧文化傳承活動,在隴南乃至省內都是赫赫有名。 “我從5歲就開始參加乞巧了,中間有一段時間我們這裡的乞巧活動停止了,我覺得很可惜,我就組織村裡的同齡人,重新將乞巧活動辦起來。” 60歲的王根兒興高采烈的說。王根兒是禮縣鹽官鎮新合村人,是鹽官鎮“舞之韻”舞蹈健身隊的領隊,也是鹽官街道老幼公認的“巧頭兒”。
4/18 連續四屆的鹽官乞巧文化傳承活動都是由她牽頭髮起組織成功舉辦的,在縣上文化部門及有關方面的大力支持,這些也得益於理解信任她的朋友們的支持幫助,更多的是她個人的忍辱負重與全身心的投入與付出。 近年來鹽官乞巧文化氛圍越來越濃厚,這主要是因為有很多像王根兒一樣致力於傳承保護乞巧文化的傳承人的無私奉獻和不懈努力。
5/18 據王根兒介紹:十二年前的2007年,她就組織帶領本村婦女跳舞健身並積極參加各個地方舉辦的演出活動,既展示自己團隊的實力,也擴大了健身隊的影響力,提高了知名度。 因為喜歡乞巧,2012年,她重拾乞巧夢,組建了舞之韻舞蹈隊,並在當地長輩的指導下,在每年乞巧活動的前一個月,帶領村裡的婦女開始排練乞巧歌舞。
6/18 2016年,由王根兒帶頭組織的第一屆鹽官鎮乞巧民俗文化匯演成功舉辦,得到了當地群眾的認可。對於她的付出,大家都看在眼裡,紛紛表示:“如果沒有王姐的堅持,我們就看不到這麼精彩的表演了。”多年來,為了更好地展現最原汁原味的乞巧活動,她四處打聽,走訪了本村及鄰村的老一輩乞巧女們,讓她們回憶著把所有乞巧程式中的唱詞唱出來,然後她一字一句地記錄下來。
7/18 “其中貢獻最大的就是王秀珍老人。我當時去請教的時候,她雖然身體不太好,但還是很有耐心地一字一句地把唱詞教給了我。鹽官這一帶乞巧活動的唱詞唱腔大多都是這位老人教唱的。” 王根兒說,她還把王秀珍老人請到了排練現場,為年輕的乞巧女們指導。 以王根兒為總編導組織起來的禮縣鹽官乞巧文化活動,更具特色,更富有濃郁的傳統文化特色。\n\n \n\n
8/18 2019年8月4日,適逢週日,應王根兒的邀請,我抽出難得的一天休息日驅車趕往禮縣鹽官鎮,專門拍攝了一組禮縣鹽官第四屆乞巧文化傳承活動的場景。 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詩中描寫的乞巧節,在隴南西和、禮縣一帶流傳了1800多年。
9/18 “乞巧”是秦人遺風每年的農曆六月最後一天晚上到七月初七,西和縣、禮縣一帶未出嫁的姑娘們會舉行隆重的祭祀歌舞活動,祈求“巧娘娘”保佑自己聰慧、靈巧,婚配如願,生活幸福。乞巧,是一個流傳甚廣、歷史悠久的古老民俗,它源於漢文化中織女、牽牛、河漢三種天象,牛郎織女的故事便由此產生。
10/18 不過,天上的星星如何成了織女和牽牛?有學者認為,織女的原型是秦人始祖女修,而牽牛是周人遠祖叔均。 傳說女修善織,叔均則發明了牛耕,身處男耕女織經濟結構中的古人,便以他們命名星座。 所以細究起來,“乞巧”風俗其實是秦人古老遺風。乞巧分七步在西和、禮縣人的傳統習俗中,通常把心目中最尊敬的女性神靈稱作“娘娘”。天上織女“年年機杼”,善織“雲錦天衣”,所以人們尊稱她為“巧娘娘”。
11/18 巧娘娘雕塑乞巧節圍繞“巧娘娘”展開,分為七個環節。 在迎巧儀式前,每個姑娘就將自己的手袢解下,一條接一條地連成一根長頭繩,祭祀跪拜,齊唱《搭橋歌》。唱罷,繩子即刻落入水中被水沖走。乞巧的第一個儀式至此完成。
12/18 農曆六月三十晚上,姑娘們穿上盛裝,整齊列隊,挑上“巧娘娘”,端上香、蠟、紙品盤,在河邊齊唱《迎巧歌》。然後,揭去“巧娘娘”頭上的絲帕,一路唱著歌將“巧娘娘”請進院。此時,乞巧活動便正式拉開序幕。
13/18 祭巧,一般分集體祭巧和個人祭巧兩種。從迎巧儀式開始至送巧儀式結束,整個乞巧過程中,由專人負責,在早晨、中午、晚間三個時候,都要點蠟、炷香、焚裱紙、跪拜。
14/18 拜巧,在乞巧過程中,毗鄰的乞巧點之間,要開展你來我往的相互拜巧活動。如上街與下街、東關與西關、前莊與後莊、上壩與下壩、此村與彼村等等。為未婚青年尋找對象提供了很好的機會。
15/18 在七天八夜的乞巧過程中,最主要的活動就是“唱巧”,即娛巧,即姑娘們齊集坐巧處,從白天直至深夜,按一定的程式,用不同的歌曲在巧娘娘像前盡情地載歌載舞。
16/18 在乞巧的過程中,除舉行個人“針線卜巧”外,還要在七月初七晚上,舉行集體“照瓣卜巧”。即用巧芽在水中的投影圖案問自己的巧拙、禍福,俗稱“照花瓣”。
17/18 送巧 照瓣卜巧舉行後,說明七天八夜的乞巧活動即將結束。此時,姑娘們懷著惜別的心情,抓緊送巧前僅剩的一段時間盡情唱巧。 深夜,乞巧組織者很不情願地宣佈送巧儀式開始,姑娘們分站神桌兩旁,齊唱《送巧歌》。\n\n\n
18/18 2006年,七夕被列入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屬於年輕女性們的乞巧女兒節,仍將繼續傳承原生態的民間信仰,以及人們對於智慧、生活的美好願望。(喬理 攝影報道)
2019-08-24

更多精彩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