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要理財?

因為錢不夠用,我們想靠錢生錢。

為什麼很多人一碰理財就虧錢?

因為既貪婪,又無知

貪婪是心態問題,力哥敲過無數次木魚,能聽進去的,早不用我廢話,聽不進的,多說無益。

但無知是能力問題,總想一勞永逸走捷徑,買定離手,然後就一輩子不用愁了。

說實話,我晚上躺床上,曾無數次YY過這種場景:

我和上帝約定,我往祂那存一筆錢(比如10萬),祂每年給我固定利息(比如15%),本息100%沒有任何風險,但鎖定期很長,需要30年、40年、甚至50年後才能領。

一算複利收益,30年後,這10萬能變662萬,40年後,能變2678萬,50年後,能變1.083億。

到時,就真的養老無憂了。

這個“夢”,10年前我就做過,而且屢做不爽,夢到逼真處,哈喇子都流下來了。

如果阿里/騰訊都靠不住,我們還能信誰?

但我也知道,這個夢只是反映了我對複利的深刻理解和無限嚮往,卻永遠無法成為現實。

因為世界本身就是風險集合體,從個體生命到國家政權,再到地球本身,處處都是風險,更沒有任何投資,能保證未來50年,100%本息無憂,人生躺贏。

不管你買的是國債或黃金,房子或名畫,哪怕眼光再毒辣,就像我在《未來,這家公司能賺大錢》裡說的,你只買騰訊阿里這兩家公司的股票,只要時間放長,同樣沒有定數。

最近看了一篇文章,很生動地闡述了這個觀點。

吉姆·柯林斯的《基業長青》堪稱商界經典,備受推崇,很多企業家看完這本書,都把自家企業打造成“常青樹”作為奮鬥目標。

如果阿里/騰訊都靠不住,我們還能信誰?

雖然這本書是從管理學角度寫的,但作者也是業內大牛,用了許多方法篩選出了18對公司,做參照對比,一類“高瞻遠矚”能做到基業長青,另一類對照公司也還行,但相對平庸。

《基業長青》成書於1994年,於是作者就把這18對公司過去20多年的股價拿出來對比了下,得出了很有意思的結論。

這18家被吉姆·柯林斯認為“基業長青”的偉大公司,只有8家在過去20多年時間裡的發展,名副其實這四個字。

它們是:3M、波音、萬豪、默克製藥、諾斯通(百貨)、菲利普·莫里斯(菸草) 、寶潔和迪士尼。

8家公司沒能實現作者預想中的“基業長青”。

它們是:運通(股價漲幅不及對標的富國銀行);

花旗(08年金融危機跌慘了);

福特汽車(你懂的);

通用電氣(從我小時候有印象起,這貨就長期霸佔全球市值最高企業寶座,更是唯一一隻1896年道瓊斯指數創立時的成分股,但最近這些年也不行了,去年6月因為股價跌跌不休,還被道指一腳踢掉);

惠普(後PC時代,惠普還是隻有打印機和筆記本拿得出手);

IBM(和30年前的業界地位相比,IBM退步太多了);

摩托羅拉(你懂的);

索尼(你懂的)。

還有兩家企業“不確定”,強生和沃爾瑪。

網上有評論說,作者統計的股價數據不準確,我沒去細查,可能沒考慮分紅除權因素,是有出入,但並不影響整體結論。

那就是:吉姆·柯林斯想要努力找出能基業長青的偉大企業所共有的一些特質,並加以分析歸類,成為能寫入教科書的“管理學知識”,啟迪後人。但事實上,企業發展受多方面因素影響,企業家和管理團隊的主觀努力,只是一方面,決定企業命運更主要的因素是運氣,或者說,時代。

好幾組被認為基業長青的企業,之所以後來走上下坡路,不是自己不努力,而是這個行業整體衰弱了。

比如索尼和對標的建伍,在日新月異的智能手機面前,黑家電和音響行業的衰弱是必然;

福特和對標的通用,是美國五大湖鐵鏽區的標誌性企業,一起衰弱了;

沃爾瑪和對標的Ames百貨,這種傳統零售業受到電商劇烈衝擊,連巴菲特也在去年清倉了持有20多年的沃爾瑪。在中國市場更明顯,家樂福賣身騰訊,大潤發入贅阿里,去年沃爾瑪中國也不得不徹底選擇站邊騰訊/京東,宣佈禁用支付寶。

通用電氣和對標的西屋電氣,這是第二次科技革命(電氣革命)的創新產物,到了移動互聯網革命的今天,它們的故事顯然無法再打動投資者。

惠普和對標的德州儀器,摩托羅拉和對標的頂峰,也都是這個道理。

華為P30都能直接拍出高清電影了,你佳能尼康就算把單反做到極致,出貨量還是必然年年下滑。

如果阿里/騰訊都靠不住,我們還能信誰?

號稱50倍變焦的華為P30

就像2014年,諾基亞被微軟收購時,當時的CEO在新聞發佈會的最後說了一句載入史冊的名言:“我們並沒有做錯什麼,但不知為什麼,我們輸了。”

從1996年到2010年,諾基亞連續當了15年手機市場霸主。

如果阿里/騰訊都靠不住,我們還能信誰?

曾經的手機霸主諾基亞

我的大學時代,“諾基亞”和“摩托羅拉”這兩個名詞所代表的時尚和科技潮流,就像今天的蘋果一樣。

如果阿里/騰訊都靠不住,我們還能信誰?

摩托羅拉

曾記否,除了安卓和IOS,當年還有“塞班”。

我很討厭的前央視主播張泉靈說過一句引發全民焦慮的名言:“時代拋棄你時,連一聲再見都不會說。”

如果阿里/騰訊都靠不住,我們還能信誰?

前央視主播張泉靈

這話用在個人身上是販賣焦慮,用在企業身上,倒是恰如其分。

相反,過去20多年成功實現“基業長青”的公司,幾乎都是很難被科技進步取代的大眾消費品行業。

比如寶潔和對標的高露潔,科技再進步,你能不洗臉刷牙?

默克製藥和對標的輝瑞製藥,科技再進步,生病能不吃藥?

菲利普·莫里斯和對標的雷諾菸草,人性永不變,對菸草的偏好永不變。這個道理同樣適用於白酒產業、性服務業和博彩業。

靠自身努力實現真正意義上“基業長青”的,其實不多,比較典型的,就是迪士尼。

和對標的哥倫比亞相比,迪士尼的確是今天這個時代,全球最牛逼的娛樂大帝國——皮克斯是它的,漫威是它的,星球大戰還是它的,連福克斯也是它的,因為都被收編,所以神奇四俠和X戰警也能順利迴歸漫威大家庭了。

如果阿里/騰訊都靠不住,我們還能信誰?

夢幻迪士尼

經常有人問,今天股市為什麼漲/跌?

因為有市場需求,所以分析師股評家每天挖空心思找出各種理由證明股市上漲/下跌是合理的。但同樣的事實,稍微改一改敘述邏輯,也能作為股市下跌的理由。

就像前段時間說我們可能會拿稀土武器,限制對美出口。照道理說,你不讓我把產品賣給一個重要的客戶,企業銷售渠道受阻,收入減少,應該是利空消息,結果那天稀土板塊集體大漲。

怎麼解釋?因為股民愛國熱情高漲?利空出盡是利多?

呵呵,攤手~

分析企業也一樣,都存在倖存者偏差和後視鏡效應。

回頭看,分析起來頭頭是道,但這套模型或方法論拿去預測未來,就不準了,技術分析也是這個理。

小到個人命運,大到大國博弈,還有科技進步、制度變遷和觀念更新,未來面臨太多的不確定性,你又不是全知全能的上帝,沒有哪套模型或方法論,能預卜一切。

哪怕看似打遍天下無敵手的騰訊,如果當年沒搞出微信,今天還會這麼牛氣嗎?

再往前推,如果沒有移動夢網,騰訊可能早就GG了。

勝者為王敗者寇,從來沒人為失敗者寫輓歌,只會給勝利者捧臭腳。

吳曉波老師寫《騰訊傳》、高曉鬆同學寫《阿里傳》,就是要告訴後人,我的成功不是偶然,是因為我看清了歷史大勢,我不改初心,堅持自我,我企業文化建設得好,我不拘一格降人才……但其實當年不止你一家公司做到這些,為啥人家最後失敗了呢?

如果阿里/騰訊都靠不住,我們還能信誰?

其實我們的整本中國近代史教材,都在講述一種必然性,但回到當時的歷史場景下,其實充滿偶然性。

關於必然性和偶然性的關係,我曾在《小富靠運,大富靠命,如何擁有成為富人的命》一文裡做過深刻闡述。

沒看過的,強烈安利!

簡單說,馬雲就算沒創阿里,沒抓住電子商務崛起的大風口成為中國首富,以他的才幹,即使做一個英語老師,也能成為類似羅永浩那樣的牛人——他的“命”,決定了人生下限。

但阿里能走到今天這地步,主要是馬雲踩上狗屎運,這決定了人生上限。

結論就是:熵增原理存在於宇宙的每個角落,企業和人一樣,生老病死是普遍真理,並不存在真正的“基業長青”。

人家王菲早參透了:有時候,我會相信一切有盡頭,沒有什麼會永垂不朽。

沒有任何企業能夠永遠牛批,沒有任何企業值得你永遠放心託付,但如果你是一個理性樂觀派,相信總體上看,人類總是在向前進步,經濟總是在向上攀登,生活總是會越過越好,那就可以放心買指數基金。

就算將來騰訊阿里衰老了,沒落了,也會有新的霸主崛起,他們依然會成為最牛逼的上市公司,自然會成為指數裡舉足輕重的成分股,我們的投資就能永葆青春,永遠賺錢。

從這個角度看,指數基金的底層投資邏輯非常殘酷,就像富士康的血汗工廠一樣,不管誰來上工,我都能把你榨乾,等你沒用了,就一腳踢掉,換更年輕的工人繼續壓榨…

雖然殘酷,但是管用——而且,持續管用。

如果阿里/騰訊都靠不住,我們還能信誰?

流水線上的工人

就算買指數基金,還有幾點要注意。

一是什麼東西都不能買貴了,不然都不值得下手,所以低估值就特別重要。

二是別碰那些夕陽行業的指數,長期看,它們一定會跑輸大盤指數,但可以考慮那些朝陽行業的指數,長期看,他們一定會跑贏大盤。

“男怕入錯行”,可謂字字千金啊~

相比於極其複雜的股票投資,指數基金投資,已經是小白、懶人、普通人的大大大福音了!

只要你稍微用點心,學點基礎知識,就能讓你的錢,基業長青,複利增長。

如果阿里/騰訊都靠不住,我們還能信誰?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