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再向A股投36億元!據不完全統計,阿里已累計投資A股近千億元;一段時間來看,阿里概念股表現一般,有公司目前股價連阿里入股時價格的一半都不到。阿里都投了些什麼股?這些公司的質地及表現又如何?記者帶大家一起去看看。

阿里再投36億元擴大A股版圖

千方科技(002373)發佈公告稱,於近日接到公司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夏曙東及其一致行動人中智匯通、持股5%以上股東建信投資分別與阿里網絡簽署了《股份轉讓協議》,擬以每股16.12元的價格向阿里網絡轉讓其合計持有的公司2.23億股無限售流通股,轉讓價款總計35.95億元。

對於此次合作領域和目的,千方科技稱雙方將推進智能交通和邊緣計算領域的發展,通過此次合作將在多個領域形成較好的優勢互補,公司將獲得阿里雲先進的技術、產品與服務支持,推動人工智能等核心技術能力持續升級,助力公司在市場開拓等多方面競爭力快速提升,進一步鞏固公司在智慧交通等領域的行業領先地位。

受阿里巴巴入股消息刺激,5月28日千方科技一字漲停,收報20.21元;值得一提的是當天成交金額5120萬元,換手則為0.27%,表現非常強勢。不過這樣的行情僅維持了一天,5月29日千方科技股價高開近5%,然而早盤僅衝了一下便振盪走低,收盤微跌0.59%,收報20.09元;當天成交擴大至29.63億元,換手率則達到了14.91%。

其實,衝高回落是多數阿里入股公司的“表現”。據不完全統計,阿里投資的A股公司累計已不少於15家,入股金額超過30億元的公司不少於11家。其中,入股蘇寧易購(002024)和分眾傳媒(002027)兩家公司超過100億元。不過,自入股這兩家公司至今,阿里浮虧金額均已超過50億元。

目前來看,阿里投資A股最成功的一家公司是恆生電子(600570)。數據顯示,2014年3月浙江融信擬以32.99億元現金受讓恆生集團100%股份。交易完成後,浙江融信將通過恆生集團持有恆生電子20.62%的股份,成為公司控股股東。浙江融信成立於2003年,是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雲控股的公司,馬雲持股99.14%。而他控股的恆生電子也沒有讓他失望,恆生電子最新報收63.78元,馬雲的這部分持股總市值約105億元,大賺超過70億元。

而表現最差的當屬華誼兄弟(300027)。據披露,2014年阿里創投以24.73元參與華誼兄弟定增,總價15.33億元。該股最新收盤價為5.32元,復權後也只有10塊多錢,折價率超過了56%。分析指出,從馬雲的過往投資風格來看,這不是簡單的財務投資,不只是為了在二級市場賺取差價,戰略合作發展或許才是馬雲真正追求的。

下面,我們選取阿里入股的A股中比較有“特點”的公司,看看他們的情況吧!

入股蘇寧三年多 阿里浮虧超70億元

2015年8月,阿里與蘇寧易購(002024)共同宣佈達成全面戰略合作。根據協議,阿里將投資約283億元人民幣參與蘇寧雲商的非公開發行,佔發行後總股本的19.99%,成為蘇寧雲商的第二大股東。與此同時,蘇寧雲商將以140億元人民幣認購不超過2780萬股的阿里巴巴新發行股份。雙方未來將展開全面合作,為中國乃至全球消費者提供更加完善的商業服務。

2016年5月,阿里旗下淘寶(中國)軟件有限公司現金出資282.33億元,以每股15.17元認購蘇寧易購非公開發行股票18.61億股,佔發行後蘇寧總股本比例19.99%;同月,蘇寧易購使用自有資金及銀行專項貸款,向阿里方面支付所有認購價款,約140億元人民幣,認購阿里新增股份約2632萬股,佔其發行後總股本的1.04%。

根據雙方約定,蘇寧易購持有阿里的股份限售期是18個月。約定屆滿後,蘇寧易購即分批減持阿里,至2018年底蘇寧雲商已將阿里股票全部出售。有關統計數據顯示,蘇寧易購出售阿里股票累計獲利約141億元,3年多賺了一倍。不過阿里就沒那麼好運了,雖然“聯姻”消息出來蘇寧易購股價一度衝上21元,然而其後逐漸走低,按最新的收盤價復權算,阿里虧損金額約72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蘇寧雲商“清倉”阿里股票並沒有影響公司與阿里的全作。近期有消息稱,原本就關係緊密的兩大巨頭阿里和蘇寧有意整合各自旗下的體育業務,共同成立合資公司,據接近兩家公司的消息人士透露,雙方從去年就開始接觸商談並於近日取得進展,整個交易的主體規模“非常大”,包括但不限於優酷體育、PP體育等資產的整合。

更早前的2017年底,蘇寧雲商公告宣佈,子公司蘇寧金服擬以270億元投前估值融資53.35億元,擴股16.50%。融資引入15家外部戰略投資者。其中,馬雲控股40%的雲鋒新創投資所投的10億元在此輪融資中佔據了蘇寧金服二股東的角色。雲鋒新創投資也是除了蘇寧系公司和員工持股之外最大的出資方,佔有3.09%股份。

入股分眾傳媒不到一年 阿里浮虧近半

2018年7月18日,分眾傳媒(002027)發佈公告,阿里巴巴集團及其關聯方將以約150億元人民幣戰略入股分眾,雙方將共同探索新零售大趨勢下數字營銷的模式創新。值得注意的是,阿里表示未來12個月內還將視情況以大宗交易或集中競價的方式增持分眾傳媒不多於5%的股份。

根據公告,這150億元分成了三部分。第一部分以協議轉讓的方式,阿里系以9.9167元/股的價格,斥資共76.8億元拿下了中信資本旗下的Power Star(HK)與復星國際旗下的Glossy City(HK)持有的7.744億股,得到分眾傳媒5.28%的股權。第二部分,阿里系通過股權轉讓的方式,斥資5.94億美元(約39.9億元)取得凱雷集團旗下Giovanna與方源資本旗下Gio2持有的2.71%股權。第三部分,阿里系以5.11億美元(摺合人民幣34.2億元)的代價,認購江南春間接控股公司Media Management Holding Limited的新增股份,間接持有分眾傳媒約2.33%股權。

此次交易過後,阿里系持有分眾傳媒共計10.32%的股份,成為僅次於江南春的第二大股東。雖然此次阿里投入金額巨大且還可能繼續增持,但對分眾傳媒的股價兩個漲停板的影響力都沒有,7月19日股價一字漲停,次日(20日)高開近7%後一直震盪走低。分眾傳媒最新收盤價較阿里系當時入股跌去逾45%(68億元),換言之,阿里系入股分眾一年不到便虧掉(浮虧)近一半。

業績驟降是分眾傳媒讓阿里系迅速鉅虧的原因。數據顯示,2018年分眾傳媒實現營收145.51億元,同增21.12%,歸母淨利潤58.28億元,同減2.95%。2019年第一季度實現營收26.11億元,同減11.78%,歸母淨利潤3.4億元,同減71.81%。同時,公司預計今年上半年業績將同比下降77.88%-67.12%。

分析認為,收入增長下滑、營業成本和費用大幅增加,是分眾傳媒業績滑鐵盧的主要原因。2018年,營業成本49.16億元,同比大增50.04%,但是營業收入同比增長只有21.12%!2019年一季度,營業成本16.57億,同比大增80.24%,但是營業收入同比增長-11.78%!公司毛利率從2017年的72.72%下滑到2018年的66.21%,在2019年一季度大跌到只有36.54%。

馬雲入股華數傳媒4年浮虧近半

2014年4月8日晚間,華數傳媒(000156)發佈定增預案,公司擬以每股22.80元的價格,向云溪投資非公開發行28667.10萬股,募資總額65.36億元,擬全部用於“媒資內容中心建設項目”、“‘華數 TV’互聯網電視終端全國拓展項目”及補充流動資金,入股後云溪投資持有華數傳媒股份達20%。

資料顯示,云溪投資2014年4月2日才成立,主要從事實業投資,包括投資管理及相關諮詢服務業務等,云溪投資普通合夥人是史玉柱和雲煌投資,有限合夥人為謝世煌,實際控制人為史玉柱和馬雲。如此看來,云溪投資是馬雲和史玉柱專門為入股華數傳媒而成立的。

而該次交易涉及的65.36億元現金,全部來自阿里巴巴集團旗下的浙江天貓。華數公告顯示,云溪投資的合夥人謝世煌從浙江天貓獲得一筆多達65.37億元的貸款。根據貸款協議,貸款期限是自提款之日起10年,貸款複合年利率8%。謝世煌需要向浙江天貓提供的擔保資產包括:其持有的云溪投資全部合夥財產份額等。

據統計,華數傳媒最新的股價復權後僅為馬雲入股時的51%,換言之,馬雲入股華數傳媒四年,浮虧金額已近乎過半。

阿里參與華泰證券定增浮盈近五成

2018年8月3日晚間華泰證券(601688)發佈公告稱,公司定向增發10.89億股,發行價格為13.05元/股,募資總金額142.08億元。參與定增的戰略投資者陣容包括阿里巴巴、蘇寧以及央企背景的中國國有企業結構調整基金等。

資料顯示,華泰證券成立於1991年,於2010年在上交所掛牌上市,目前已經成為A+H兩地上市領先的大型綜合證券集團。而在此次定增完成後,阿里巴巴(中國)網絡技術有限公司持有華泰證券2.68億股,持股比例為3.25%。而阿里投入金額為35億元。

2019年5月29日,華泰證券收報19.17元,此較阿里的入股價格高近40%,加上華泰證券去年半年報的分紅,據測算,阿里參與華泰證券定增已浮盈近五成。

有分析稱,阿里入股進一步推動華泰證券與阿里的業務合作。阿里將利用自身在互聯網、金融科技領域的絕對領先優勢以及國內的寡頭地位,助力華泰證券加快佈局金融科技領域,積極構造開放式的金融服務生態和場景化的金融生活圈層,進一步提升華泰證券在互聯網業務上的優勢,形成新的競爭優勢。

據披露,華泰證券持續推進財富管理化轉型,以“漲樂財富通”為代表的Fintech建設仍是亮點。2019一季度“漲樂財富通”繼續領跑行業,2019年3月的月活數已經達到780.61萬,僅次於互聯網券商東方財富旗下app,較身後傳統券商國君(422.07萬)、平安(396.35萬)、中信(376.49萬)具有明顯優勢。預計移動端流量優勢將進一步驅動大財務管理業務(交易、代銷、資管)增長。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