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所有的癌症都會死亡 九大認知刷新癌症認識

癌症 乳腺癌 體檢 肺癌 腫瘤 大慶網 2018-11-28


不是所有的癌症都會死亡 九大認知刷新癌症認識


張良玉為病人闡述病情。

在北京、上海、天津、哈爾濱等地的醫院治療一大圈後,很多癌症患者會選擇回家鄉的醫院,度過人生的最後一程。

很多生命在這裡畫上了句號,但越來越多的癌症患者在這裡結束治療,出院觀察,安享天倫。

這裡就是大慶油田總醫院腫瘤內科。張良玉是腫瘤內科一病區副主任。從業十餘年,腫瘤科的生離死別,對張良玉來說似乎平常。

“患者或患者的家屬一旦半年左右不再聯繫我了,我就知道可能人已經去了。”說這話的時候,張良玉的語氣中帶著些許傷感。

腫瘤內科有兩個病區,一病區有26個病房,加上兩個監護室,共有81張床位,“沒有空床,要想住院,只能等著其他患者出院”。

每天查房,張良玉都微笑著詢問患者睡眠、胃口、疼痛等狀況,順便給患者和家屬做個心靈安撫:“別怕,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很多人和事,給張良玉留下了深刻的記憶,而抗癌醫藥學的進步,更加堅定了她的信念:癌症可防可治,刷新大眾對於癌症的認知,也是腫瘤醫生的重要使命之一。她願意把自己在多年工作中獲得的認知與公眾交流。

認知一: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癌症患者5年生存率達90%以上

並不是所有的癌症都會讓人死亡。

張良玉說,肺癌是我國、也是我市發病率最高的癌症,號稱“殺傷力最大的腫瘤”。肺癌很難早期發現,一旦出現明顯的刺激性咳嗽、痰中帶血或咳血、胸痛、氣短等症狀就診時,往往已屬中晚期。隨著醫學影像技術的進步,胸部低劑量螺旋CT掃描已經能及時發現早期肺癌。早期肺癌及時手術治療,完全可以痊癒。

乳腺癌是女性最高發的癌症,讓女性倍感恐懼。但現在,乳腺癌已成為治癒率最高的癌症之一。

還有宮頸癌,如果能夠早期發現,治癒率幾乎可以達到100%。而且,目前世界上第一個成功研發的癌症疫苗就是宮頸癌疫苗。

張良玉說,癌症能否發現、能否治癒的主動權掌握在患者手中。“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癌症患者5年生存率可達90%以上。”

認知二:體檢利於早期發現癌症,腫瘤標記物不是腫瘤診斷的標準

一位患者體檢時拍了X光胸片,發現肺部有小結節,因為沒有不適,沒有進一步檢查,結果腫瘤發生全身廣泛轉移,無力迴天。

定期體檢是早期發現癌前病變和癌症的重要途徑,血液檢查、X光、B超等都是常用的腫瘤篩查方法。但張良玉說,腫瘤隱蔽性很高,大多數早期腫瘤難以被B超、X光所看到,比如直徑兩公分以下的肺癌結節,X光胸片是看不到的。“只有那些愛惜自己,對自己的身體比較瞭解,時刻關注身體發出信號的人,才可能發現早期腫瘤。”

張良玉建議癌症高危人群選擇做一些更有針對性的檢查,如乳腺癌高危患者增加乳腺B超或者鉬靶掃描,胃腸癌高危患者增加胃腸鏡檢查。發現檢查結果異常後,還可通過CT、磁共振、病理活檢等檢查進行確診。

在一些單位的年度體檢中,常會包含12項腫瘤標記物項目。張良玉提醒,腫瘤標記物可以協助診斷和監測腫瘤復發,如發現數值升高,則提示可能有腫瘤存在。但腫瘤標記物不是腫瘤診斷的標準,即使檢查數值在正常範圍內,也不排除患腫瘤的可能。

認知三:要相信醫學,勿輕信百度來的聳人聽聞的“癌症真相”

一位早期原位周圍型肺癌患者,術後兩個月,稍做運動仍感體虛。患者擔心腫瘤轉移和復發,又百度到一些所謂的“癌症真相”,倍感痛苦恐懼,找到張良玉詢問自己還能活多久。

張良玉苦笑,早期原位肺癌是通過手術治療可以治癒的疾病,一般情況下不會再復發,患者生存期和正常人沒有明顯差別。病人已經開展了徹底的根治手術,術後只需定期複查,加強營養,加強鍛鍊,增強肌體免疫力,痊癒指日可待,反倒是網絡上良莠不齊的資訊加重了他的心理負擔,影響了他的康復進程。

張良玉提醒癌症患者和家屬,身體一旦出現問題,應該儘快來找醫生,做到早發現早治療,如果有足夠精力,想對病情有進一步的瞭解和掌控,不如看些腫瘤專業教材,或多和病友交流戰勝疾病的辦法,做個清醒的患者。

認知四:讓患者知道病情並不可怕,每個人都有選擇治療的權利

一位40歲的患者,一直腹脹不適,檢查發現卵巢包塊,醫生考慮是卵巢癌,進行了減瘤性手術,確診為卵巢上皮癌。

發現癌變後,患者的愛人怕她擔心,不能安心治療,沒有告訴她真實病情,也沒有讓她入住腫瘤科進行後續治療。

一年後,患者出現惡性腹水,經查癌症復發,腫瘤腹膜擴散,從能根治的早期癌症變成無法治療的晚期癌症。

患者憤怒地譴責愛人:“我恨你,你憑什麼不告訴我真相,你憑什麼決定我的生命?!”不久後,患者在恨意中憾然離世。

張良玉一直難忘患者痛苦猙獰的表情。“大多數患者都有求生慾望,最終都會面對疾病,主動形成醫從性。每個人都有選擇治療疾病的權利,設身處地來想,你需要你的親人來決定你的生死嗎?”

而告知癌症患者本人真實病情,並與其充分溝通,最後由醫患共同決策,是比較理想的治療方式。

認知五:從否定憤怒到最終面對,癌症患者多要經歷這些心路歷程

一位40多歲的女性乳腺癌患者發現病變後衝著丈夫大吼:“為什麼是我,為什麼你什麼事都沒有?”一位80多歲的肝癌患者哭著哀求張良玉:“能不能不化療,有沒有別的治療辦法?”一位30多歲的鼻癌患者流著淚問:“張醫生,我還能治好嗎?”

這些都是多數患者突然被確診癌症後,會經歷的心理變化過程。

否認期——不願意相信診斷的結果,想去外地醫院進行確認。

憤怒期——有強烈的憤怒和不平,並向周圍人發洩這種情緒。

討價還價期——已能接受現實,但還有僥倖心理:換一種無痛的方式,會不會也能治病?

抑鬱期——各種方法都未能取得良好療效,病情進一步惡化,絕望,沮喪,抑鬱,並可能有自殺傾向。

接受期——徹底接受現實,承認病人角色,情緒穩定,服從配合治療,對死亡已不恐懼。

張良玉說,這是一段異常艱難的時光,特別需要家屬的鼓勵、支持和包容,“理解和傾聽,是緩解病人情緒的唯一辦法”。

認知六:腫瘤術後化療放療,與其在外地醫院奔波不如回家鄉治療

很多家屬會選擇讓腫瘤患者術後到北京、上海、天津的醫院做後續的化療和放療,張良玉直言,化療放療根本沒有擇地擇院擇醫的必要,與其在外地醫院奔波,不如回家鄉治療。

就醫院而言,只要是正規的腫瘤內科,都會嚴格依據國際最新的腫瘤內科治療指南來開展標準化規範化治療,更重要的是,本地醫院更便於對患者進行全程管理,包括化療前的溝通,化療中對不良反應的關注,化療後開展電話或登門隨診,這些都是異地就醫做不到的。

從患者方面來說,術後一般要做四到六個療程的化療,差不多21天一個療程,其中真正做化療的時間只有三到四天,其餘時間供病人休息調養,整個化療要四到六個月時間。而化療後一週是患者最難受的時候,長途奔波不但增加了經濟負擔,更會嚴重影響患者身心康復。

認知七:患者帶癌生存的時間越來越長,生存質量也在大幅提升

今年春節前,一位80多歲的老人因胃腸不舒服,有咳血癥狀,入住消化科,被確認為肺癌晚期,醫生判定老人一兩天內隨時會離世。

愧疚的兒子帶著病歷來到腫瘤內科,正巧碰到了張良玉。“醫生,我媽的病怎麼會這麼重,為什麼會得這種病,是不是我們沒給她檢查明白?”

“想不想試一試靶向治療?”

“這個體質能試嗎?”

“試試吧!”

就是這次嘗試,讓原本被認為“過不去年兒”的老人至今無恙。

老人試的是治療肺癌的靶向藥——易瑞沙。2014年,油田總醫院腫瘤內科開展了肺癌、乳腺癌、淋巴瘤、腎癌、肝癌和大腸癌、胃癌及胃腸道間質腫瘤的靶向治療,患者帶癌生存的時間越來越長。“採用傳統的化療放療手段,肺癌晚期患者想提高一兩個月生存期都很難,現在可以達到生存期十個月以上的里程碑式的進步。”

靶向藥物高效低毒,患者化療後的毒副反應越來越小。“疼痛感基本消失,噁心嘔吐等不適感也很少出現,患者最常見的不良反應是皮疹,生存質量大幅提升。”

認知八:大慶已經有藥品援助慈善醫生,很多靶向藥不再是天價

一位20多歲的大學生,患上了神經膠質母細胞瘤,不甘的母親帶兒子去美國質子治療,可腫瘤惡性度實在太高了,很快轉移到頭部,出現劇烈頭痛、視力缺損等症狀,“房子賣了,錢花沒了,人也走了”。

癌症在給患者及其家屬帶來巨大痛苦的同時,也給家庭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新興的靶向藥,更因高昂的價格掏空了無數家庭。

但現在,油田總醫院成為中華慈善總會、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多個患者援助項目落地醫院。張良玉是慈善醫生之一,負責對至少9種慈善藥品的贈藥標準進行審核,不少患者因贈藥項目有了生的希望。

除了慈善藥,國家談判藥進醫保這一新政策,也讓很多患者的治療成本“攔腰式”下降。張良玉說,以乳腺癌藥品曲妥珠單抗為例,從原來的22000元一支降到現在的7600元一支,降幅接近70%。

認知九:相信生命總有奇蹟,擺脫“心理癌症”是最有效的抗癌方式

一位乳腺癌患者,2005年發現腫瘤時已經60多歲,術後做了化療。

老人靠拾荒為生,一個月幾百元錢的普通藥物也用不起,癌細胞轉移至骨和皮下。張良玉採用價格便宜的孕激素治療,把長出的瘤子平復了下去。

13年過去了,老人還在,“難受時就來醫院找我傾訴”。

張良玉說,這就是生命的奇蹟,人一旦有了想要活下來的願望,自然就會去找能夠活下來的辦法,會想辦法調動自己全身的智慧和能量來主動應對困難。

對於一個腫瘤醫生,患者身體的傷痛,要及時處理,患者內心的痛苦和悲傷,更是不可忽略。設身處地考慮病人的感受和情緒,是張良玉一直在做的事。

患者發病急,不挑時間,張良玉的手機就24小時不關機,隨時準備接聽患者或家屬打來的電話;患者身體弱,行動不便,張良玉專門建個微信群,隨時在群裡說明自己的去向,“免得患者白跑一趟,或者多出等待時間”。

張良玉說,癌症患者在面對漫長的治療過程後,容易產生許多心理問題,而家屬同樣會有悲觀、恐慌等負面情緒,如果無法及時調適,會影響治療效果。雖然在醫學上,癌症治療手段取得了進步,但對癌症患者的心理疏導也需要同時跟上。

幫助病人擺脫心理癌症,這是張良玉一直努力的方向。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