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這部無比真實的臨死紀錄片,我再也不想浪了

癌症 腫瘤 相機 娛樂 福利電影社 2018-11-26

生死麵前,都是小事。

人一生下來,就要面對一個終極問題,死。

凡人臨死之前,會有什麼樣的故事?

《生命裡》

看完這部無比真實的臨死紀錄片,我再也不想浪了


上海臨汾,有一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它有另一個名字,安寧病房(舒緩療護區)。

看完這部無比真實的臨死紀錄片,我再也不想浪了

安寧病房,是一個臨終關懷病房。

臨終關懷病房在中國並不常見,這是醫院或社區專門為一些無法救治的病患設置的特殊病房。

這是人生的終點站,許多人等待死亡,在這裡走向天堂。

看完這部無比真實的臨死紀錄片,我再也不想浪了

1、

死亡,是冰冷殘酷的。

一對老夫妻,共同走過了幾十年。

如今丈夫躺在養老院意識不清,妻子躺在安寧病房等待死亡。

為了讓兩位老人最後“再見一面”,護士在兩邊跑讓他們視頻聊天。

看完這部無比真實的臨死紀錄片,我再也不想浪了

相愛一生,他們卻無法當面道別。

臨近生命終點,病人們內心充滿了絕望,他們往往不止帶著極大恐慌活著,更有著極度厭世的煩躁。

對生命、世界的厭惡,讓他們開始躁鬱及徹底放棄。

看完這部無比真實的臨死紀錄片,我再也不想浪了

適度的聊天,會使他們神經放鬆下來,舒緩心情,安靜接受事實。

魯勝蘭,癌症晚期,只剩一個月。

她想過自殺,但捨不得兒女,活一天算多陪孩子一天。

看完這部無比真實的臨死紀錄片,我再也不想浪了

她最惦記的是孩子,也最放不下孩子。

聊天時,她回憶起小時候自己離開母親時候的樣子。

她離開母親,年輕時候背井離鄉,對著車窗外呼嘯而過的黑夜淚流不止。

後來她才知道,自己的母親當時也留下了許多眼淚。

看完這部無比真實的臨死紀錄片,我再也不想浪了

她說,“我每天媽媽、媽媽地叫,我當時一想起來就難受,到南京的時候,我已經哭到不行。”

現在,她也要告別自己的孩子了,但她是幸福的,因為所有的親人都惦記著她。

《尋夢環遊記》裡說,死亡並不是生命的終點,遺忘才是。

看完這部無比真實的臨死紀錄片,我再也不想浪了

離開沒什麼關係,只要你被人記得,你就來過、走過、離開過,也永遠在這個世界上生存過。

愛,讓人永生。

2、

陳曉軍,罹患腫瘤晚期。

他精神不錯,氣色也不錯,只是腫瘤壓迫脊椎神經,早已無法行走。

看完這部無比真實的臨死紀錄片,我再也不想浪了

他的親人一直寸步不離地照顧在病床前,陪他聊天,給他帶來好吃的,給他最無微不至的關心。

看完這部無比真實的臨死紀錄片,我再也不想浪了

女兒經常給他剃鬍須,因為他的鬍鬚長得飛快。

剃鬍須,是他面貌清爽,氣色不錯的原因。

陳曉軍說,女兒非常孝順,為了來照顧他,連自己的人生大事都不顧。

看完這部無比真實的臨死紀錄片,我再也不想浪了

女兒來的時候,陳曉軍總會打起精神露出笑容。

但女兒離開後,他忍不住哭了:

“我女兒從生下來到現在,30歲的人了,沒考慮過自己,只考慮父母。”

看完這部無比真實的臨死紀錄片,我再也不想浪了

陳曉軍過去很少看病,經常能拖就拖,因為“錢是要替女兒攢起來的”。

癌症是無情的,陳曉軍的病情嚴重惡化。

短短十五天,他像深秋凋謝的花兒一樣,迅速枯萎。

但陳曉軍不想死,他想多活幾年,想親眼看著唯一的女兒出嫁。

可惜,他最終也沒有堅持到。

看完這部無比真實的臨死紀錄片,我再也不想浪了

最後,他意識渙散,已到彌留之際。

在親人的陪伴下,他緩緩合上了自己的眼睛......

看完這部無比真實的臨死紀錄片,我再也不想浪了

生命裡,哪些東西對你最重要,你永遠要牢記在心。

再多的金錢、豪宅、名車都不會始終陪伴你,只有家人會陪你到最後。

3、

安寧病房的臨終病人們,或多或少都還有著各種願望。

有的人圓夢,安心走了;有的人沒實現,帶著遺憾離開了。

吳留生,82歲,她最後還惦記著故鄉,那裡讓她牽掛一生。

但是,她已沒有力氣長途跋涉。

看完這部無比真實的臨死紀錄片,我再也不想浪了

他的兒子特別回到了故鄉江蘇海鹽,帶著相機回去。

兒子用相機拍下了那裡的一草一木,然後帶回來,給母親看看故鄉美景。

看完這部無比真實的臨死紀錄片,我再也不想浪了

如果再不能重返故鄉,看一眼照片也就足夠了。

人走的時候,故鄉的雲,故鄉的雨,故鄉的山山水水,也不能帶走一絲一毫。

看完這部無比真實的臨死紀錄片,我再也不想浪了

最後,吳留生在兒子的手機中看到了魂牽夢繞的故鄉,淚流滿面。

而兒子更是後悔不已,早就應該帶母親多去旅旅遊。

看完這部無比真實的臨死紀錄片,我再也不想浪了

《生命力》目前豆瓣評分8.9,還請來了萬茜配音。

不過現在才幾百人標記看過,如果沒有被更多人看到,實在是很可惜。

看完這部無比真實的臨死紀錄片,我再也不想浪了

中國終於第一次拍出了這種紀錄片,它真實、殘酷,又有溫度和關懷。

在生死麵前,百態人生,千人千面。

臨終關懷,是專門為“體面死”而設立的。

從優生到優死,安寧病房臨終關懷病房,也是人類文明的標誌。

人不僅要“優生”,更需要“優死”。

體面地結束生命,是一個人應該享受的基本權利。

看完這部無比真實的臨死紀錄片,我再也不想浪了

但國內臨終關懷相關醫院總共也就十多家,還多處於起步階段,在國外早已普遍存在。

讓臨終病人有尊嚴的離開這個世界,是個大難題。

有位護士說,“有些老人在其他醫院,其實是不想治療的了,治療反而痛苦。他們只是為家屬活著的。”

看完這部無比真實的臨死紀錄片,我再也不想浪了

很多子女出於孝心,把生病的父母推向了重症監護病房,卻不知病人們即將面臨怎樣的痛苦。

“生是一種值得慶賀的見面。

那麼死,又何嘗不是一種值得尊重的道別?

死者善終,生者善別”。

在中國文化裡,死是最忌諱的。

居民忌諱對面的醫院,在窗前安裝鏡子,要把“晦氣”擋回去。

看完這部無比真實的臨死紀錄片,我再也不想浪了

這是人之常情,可以避談死亡,但死是每個人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一環。

如果想活得幸福,就必須理解生和死的關係,尤其是死的意義。

生命臨終,每個人都希望有尊嚴地死去。

有些人沒有面對死亡的心理準備,他們沒思考過生死意義,所以,很多人們往往沒有尊嚴地死去。

對即將離開的人來說,有尊嚴、有準備地離開,是人生一大幸事。

看完這部無比真實的臨死紀錄片,我再也不想浪了

從這點來說,臨終關懷是件功德無量的事。

幫老人們幸福地離開,平靜地放下,體面地揮手說再見,實現自己的權利,這是多麼偉大的工作。

實話實說,《生命裡》這部紀錄片並不完美,相比《人間世》、《生門》來說,它不夠冷靜剋制,過於煽情。

但它貴在真實,讓你看到許多臨終病人的真人真事,看到生命最後的遺憾。

人生本就遺憾重重,人最後放不下的,往往是留有太多遺憾。

盡最大努力減少遺憾,走的時候更安心。

人生最真實的時刻,莫過於人之將死;

對待人生最好的態度,莫過於向死而生。

有網友說,人間唯一公平的事就是每個人只能活一次,所以,用自己的方式活完一生是很酷的。

向死而生,從現在起,多去尋找自己人生的意義吧。

活著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活著的意義,是聽從自己的內心,儘可能地追求自己的夢想,盡情地享受生活,不要虛度光陰,更不要最後等到躺在床上依賴他人幫助實現。

活著的意義,是關懷身邊的親人朋友,不要等失去的時候才後悔莫及。

活著的意義,最簡單說,就是好好活著,少留遺憾。


看完這部無比真實的臨死紀錄片,我再也不想浪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