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首發於公眾號:叄裡河

作者: 趙毅


過去五年投Uber的都沒有賺錢

股權投資永遠都是極少部分的優秀機構的遊戲,每一次散戶殘暴地進入股權投資,最終都以殘暴收場。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2014年9月總理在夏季達沃斯論壇上指出。雙創一詞就此火了,國家開始鼓勵創業,降低創業門檻,針對小微企業提供一些列優惠政策等。同時火的還有一句話“人無股權不富”,在中產階級以上颳起了股權投資的風潮。

2014年阿里巴巴上市,此前軟銀對阿里巴巴投資的2000萬美金獲得了2900倍回報。從此以後,各大財富公司,私募公司拿來融資股權基金的話術都會附帶上軟銀投資阿里的案例,同樣的還有徐小平投資聚美獲得1000倍回報等,衝擊著個人投資者的內心,不少私募機構都打著五年翻至少四五倍的收益來募集基金。

2014年後私募股權基金的募資呈爆發式增長,從基金業協會公開數據來看,2015年私募股權基金實繳規模2.8萬億元,到了2018年4月已經達到了7.04萬億元。

阿里上市後大家對於一級市場普遍看多,很多機構有在推銷獨角獸股權類的產品,如16年恆天融澤資管發行的“新美大股權投資基金”投向是美團點評。在不同的基金公司產品裡同樣還有滴滴,三隻松鼠,Airbnb等股權在賣。更不要說樂視旗下多個“生態”的融資,比如樂視體育,樂視影業,樂視移動,在融資過程中都出現了部分機構將份額拆分成大額理財產品向散戶兜售的情況。

這類產品的構架是大致相似的,都是VC成立專項基金投資“獨角獸”,認購了專項基金的私募再成立專項基金向散戶出賣份額。因此投資“獨角獸”的門檻就從基金LP的募資門檻,通常是數百萬美元,下降到了100萬人民幣。

去年,曾經有叫張桓的滴滴乘客因為和滴滴司機爆發口角被打,多家媒體以“滴滴司機暴打滴滴股東”為噱頭進行傳播、這位乘客就是如此參與了滴滴的D輪融資。

但是他們能賺到錢嗎?

近日uber以45美元的價格首次公開發行1.8億股股票,融資81億美元,估值824億美元,uber的上市成為美國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IPO之一,創下了阿里巴巴之後最大規模的IPO,但是發行價格已經位於區間底部了。首日收盤報價更是隻有41.56美元,市值下跌到697億美元。


過去五年投Uber的都沒有賺錢



2015年最後一輪融資中估值更是高達600億美元,2018年8月,豐田給其融資5億美元,此時uber估值為720億美元,達到了IPO之前的最高估值。按照上市首日收盤最新市值697億的市值來算,他們的收益算成年化不過百分之4。

其實2014年年底,就是阿里巴巴IPO“大豐收”之後,Uber的市值就來到了410億美元的高位。五年下來收益率也不到50%。也就剛剛追平國內15年信託平均收益率8.21%。

更何況很多老股東根本沒有等到IPO,是在2017年Uber遇到麻煩的時候,就將老股拋售給了軟銀。2017年軟銀在總共向uber投資了93億美元,其中12.5億是直接投資,其他的是從uber的早期投資者和員工手中的收購的。在當時交易中從早期投資者和員工手中收購的估值是480億美元。對比2014年的410億美元估值,僅僅獲得15%左右的收益。

就連軟銀也不好過,他們直接投資的12.5億美元是以690億美元的估值進去的。兩次投資平均起來年化收益連百分之20都不到,遠遠沒有達到軟銀願景基金所公佈的平均收益率29%的水平。也難怪孫正義最近因為願景基金的收益率,和金主們鬧得不愉快。

所以投資uber的投資人,是冒著眾多風險的,比如司機醜聞導致估值下降,監管政策變化導致估值下降,競爭對手風險,IPO前景未知等等,這就屬於很高的風險,而目前來看獲得的實際的收益率不匹配這樣的高風險,從時間成本、資金成本、風險成本來看,是非常不划算的,可以說過去五年投資uber的投資者都沒有賺到錢。

其實不只是uber,還有很多公司都是上市後並沒有給之前股權投資者帶來很好的收益,多數項目一二級市場價格出現倒掛的現象,比如小米,且不說小米上市後一路下跌,小米在2014年時估值已經450億美元,而截至到目前小米的市值不過325億美元,遠低於14年的估值,可以說在13年以後投資小米的都是虧錢的。

早期股權投資賺錢的永遠都一小部分人,比如在uber融資中A輪投資者投資時的估值是6000萬元美元,到現在ipo定價810億美元,翻了1000多倍,谷歌在投資uber的C輪到現在也賺了20多倍,在股權投資領域,賺錢甚至是1/9法則,百分之10的人賺到了百分之90的財富。

上面只是成功上市但是不賺錢的案例,失敗的風投案例就更多了,當年的 ofo,從2016年1月的A輪到2017年7月的E輪,ofo 拿到了近13.5億美金的融資,估值從1億美金到30億美金只用了18個月,而現在OFO則面臨高額債務,連用戶的押金都已經退不出了。對於個人投資者而言,創投基金是沒有流動性可言的,沒有流動性就沒有風險釋放的過程,項目一旦失敗了,可能就血本無歸。

和 ofo 同時崛起的摩拜,也是因為美團和騰訊的介入,大部分的股東僅僅是不虧,雖有不滿,也只能割肉離場。

這就是投資的殘酷之處。

在此引用華興資本包凡在《警惕創投散戶化》中的一句話:過了臨界點,預期和結果開始背離。一旦背離,並不一定是斷崖式崩潰,也有可能是慢死。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