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art 是“中國化的未來”的標誌麼?

圖為今年1月在比利時布魯塞爾車展上拍攝的奔馳Smart Vision EQ For Two概念車。(圖片來源:新華社)

3月28日,德國汽車製造商戴姆勒公司宣佈與中國汽車製造商吉利結盟合作,從2022年起,在中國生產戴姆勒旗下smart品牌的新一代汽車。

Smart新車型將是純粹的電動車,將於2022年正式走上市場。新合資公司預計今年底建成,其股份為德中兩家企業各佔一半。在這項合作中,戴姆勒帶來品牌和小型車概念,而開發和生產今後則在吉利進行。

“Smart汽車要入中國籍了——那又怎樣呢?會有人因為擔心出售德國競爭力而對此進行抗議嗎?恐怕沒什麼。”《法蘭克福匯報》的一篇題為“中國化的未來”的評論文章在開頭這樣寫道。

德國企業面對內部缺資金、外部缺市場的巨大挑戰,在歐盟“狠剎”中國“投資風”的壓力之下,依然做出了自己的選擇。然而,歐盟還有多少企業,為了避免中國的“危險投資”,而在硬撐呢?想來應該不少。

“寧要資本主義的草,不要社會主義的苗。”這些企業的“政治正確”,真有些令人佩服呢。經濟下滑,失業率高企,當然要推給“無能”的政府了。

上面那篇評論說,“在中國,Smart有了真正重獲新生的機會。中國企業家李書福深謀遠慮,打算用這個微型車打造出一個完整的系列。對他而言,這關係的不僅僅是Smart,還有他所創立的吉利汽車可以成為全球的、多面的供應商。”

法新社則指出,通過轉向中國,該品牌希望依靠吉利的地利條件瞄準汽車市場中的電動城市客戶,而吉利近幾年裡在國際市場上也有長足發展。

《德國之聲》則明確說這是一個“三贏”的合作。汽車行業分析家、杜伊斯堡-艾森大學教授杜登霍費爾(Ferdinand Dudenh.ffer)認為,戴姆勒和吉利的合併意味著,“戴姆勒帶上電動Smart前往中國,同吉利一道,組建第二個大型銷售網。”它產生3個贏家:戴姆勒、吉利以及Smart。

首先,Smart由此獲得了最後一次站穩市場的機會。用吉利的資源,在中國市場有著捷足先登的優勢。今年預計在中國將銷售230萬輛輕型電動車(NEV)。Smart在2021年正式上市後,NEV在華的銷量每年會達到300萬。這樣,Smart得到了活躍於世界最大電池動力汽車市場的機會。

第二個贏家是吉利。吉利創始人李書福是一名卓越的戰略家。營造合資企業,而不是僅僅購買對方股份,說明他同戴姆勒的合作富有誠意。這不是什麼壞事,跟許多柏林政治家整天唸叨的恰恰相反。跟某些美國人或者沙特人比起來,或許同中國人合作,更舒服些。

而對戴姆勒而言,同吉利的合作可能成為成功的範例。吉利同戴姆勒一道,有機會同這個世界上的汽車巨頭比如大眾和豐田一比高低。在過去幾年裡,中國作為戴姆勒的重要市場,為該企業的銷售業績做出了不少貢獻。雖然在中國,戴姆勒一開始在競爭中落後於另外兩家德國豪華車品牌寶馬和奧迪,但是通過大力擴建銷售網絡之後,戴姆勒在中國的銷售量就在迅猛增長。中國已經成為戴姆勒最重要的市場。

李書福的吉利汽車集團曾於2010年收購了瑞典沃爾沃汽車的全部股份。而他同德國的戴姆勒也不是第一次交集。去年年初,吉利斥巨資購下戴姆勒9.7%的股份,並由此成為戴姆勒最大的單一股東。

大舉入股戴姆勒能夠進一步幫助吉利汽車實現其國際化的發展戰略。2010年吉利從福特手中買下沃爾沃轎車公司就是這一戰略的起點。到目前為止,來自中國的新東家使得這家老牌瑞典汽車公司受益匪淺,沃爾沃在中國市場的銷售量得到明顯的提升。此前吉利汽車還宣佈,從2019年之後沃爾沃推出的新車型將全部裝配純電動發動機或者混合動力發動機,以順應從傳統燃油驅動向電力驅動的轉變趨勢。

沃爾沃的成功,應該也是戴姆勒與中國加大合作的誘因。

正是由於這些合作的成功,德國外貿和批發商協會(BGA)主席賓格曼(Holger Bingmann)3月28日在柏林說,我們絕不能把歐洲擴建成一個圍城,認為如果把本國、把歐洲封閉起來就能創造工作崗位、實現繁榮,是一種誤解。

他的這番話,明顯是針對一段時間以來,歐盟在對華關係問題上的討論。歐委會不久前提出將中國看作“體制競爭對手”,以更堅決的立場來應對不公平競爭。

德、法提出要增強國家在工業政策中發揮的作用,兩國希望能夠促進創建一個“歐洲冠軍”,以便應對來自美國和中國的競爭。此外,兩國還表示應該推動核心創新、保護關鍵行業。

不過這些提議也在歐盟內部遭遇爭議。批評聲音指出,不應以封閉市場來應對封閉市場。

賓格曼對歐洲目前“反競爭的語調”表示,這不會讓歐洲變強,反而會削弱歐洲。他說,我們不能變得神經質,目前的中國恐懼症沒有存在的理由。他還稱,德國並非中國經濟崛起的受害者,而是獲益者。

賓格曼還說,不應該把自己封閉起來,而應加強企業的競爭力。

如何加強企業的競爭力?Smart應該就是一個非常好的例子。

德國企業看好中國的實力和市場,內部知情人士透露,德國戴姆勒汽車公司尋求高盛銀行幫助其增持在其合作伙伴北京汽車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份。

2022年,中國將取消對外國投資商在汽車製造企業持股不得超過50%的限制。寶馬汽車抓緊時機,在德國汽車製造商中率先與中方合作伙伴華晨達成協議,屆時將其合資股份從迄今的25%提高到75%。

汽車是一個國家重要的工業風向標,雖然困難、問題都存在,但是德中兩國在汽車領域的合作,無疑是成功的。而這些成功,關鍵的因素是中國的開放和企業家的智慧和力魄。

其實,默克爾非常聰明,也許她已經向企業界傳遞了這樣信息:別管政府和歐盟怎麼扯淡,你們幹你們的。

而歐洲汽車巨頭們也是非常清醒的,作為汽車工業的未來的電動汽車,主要電池製造商都是來自亞洲,尤其是中國的企業發展迅速。對歐洲企業來說,現在想趕上可能為時已晚。如果不與中國合作,那早晚會被淘汰。

儘管德國是當之無愧的汽車製造強國,但電動車卻是弱項。主導電動車市場的是特斯拉、雷諾、尼桑、通用以及中國製造商。現在,德國人也欲迎頭趕上。而選擇與中國合作,或許可以“彎道超車”。

(本欄目文章為一家之言,不代表本報立場)

(編輯:秋憶)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