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P2P的式微看投資風險:有些牌桌,最好永遠不上'

"

陸金所到網信到證大金服,各個都要停止網貸業務,媒體對互聯網金融P2P的前途開始有了各種猜測。

其實我們回頭從一個月前陸金所方面透露出的消息基本也可窺一斑了。

當時陸金所停止網貸業務,是一條最初來源於路透社的獨家消息,隨後陸金所官媒回覆媒體,說是配合監管層的“三降”,降餘額,降人數,降店面。

陸金所選擇戰略撤退,有以下兩點原因:

監管這三年,行業利潤下降,且可能有較高逾期,可能暫未入監管部門備案名單,這是其一。

備案暫無指望,對陸金所上市計劃有影響,所以不得不剝離。這是其二。

通俗點說,就是錢沒賺到多少,風險還挺高,一不小心影響聲譽,還壞了上市的大計劃!網貸行業大哥的日子都不好過,其他正經網貸的日子也一般。

"

陸金所到網信到證大金服,各個都要停止網貸業務,媒體對互聯網金融P2P的前途開始有了各種猜測。

其實我們回頭從一個月前陸金所方面透露出的消息基本也可窺一斑了。

當時陸金所停止網貸業務,是一條最初來源於路透社的獨家消息,隨後陸金所官媒回覆媒體,說是配合監管層的“三降”,降餘額,降人數,降店面。

陸金所選擇戰略撤退,有以下兩點原因:

監管這三年,行業利潤下降,且可能有較高逾期,可能暫未入監管部門備案名單,這是其一。

備案暫無指望,對陸金所上市計劃有影響,所以不得不剝離。這是其二。

通俗點說,就是錢沒賺到多少,風險還挺高,一不小心影響聲譽,還壞了上市的大計劃!網貸行業大哥的日子都不好過,其他正經網貸的日子也一般。

從P2P的式微看投資風險:有些牌桌,最好永遠不上

最近一段時間,良性轉型的平臺陸續增多,雖然叫良性轉型,但終歸還是出借人大多現在累積並沒有拿回多少錢,未來多久可以拿到是個未知,至少目前看到的狀態是這樣。

而借款人這一邊,又因為暴力催收滋生了很多事,社會新聞版面層出不窮,還有不少沒報道出來的。

但還有一部分人,也是在還款的。

我好奇的是,這些借了小貸、還在艱難還款的借款人,承受著比較高的利息(聽說是把超出最高利率的部分改為手續費),他們究竟是如何按時還款的。

因為我沒有親身經歷過,所以我只能自己推導了一下,歡迎討論。

"

陸金所到網信到證大金服,各個都要停止網貸業務,媒體對互聯網金融P2P的前途開始有了各種猜測。

其實我們回頭從一個月前陸金所方面透露出的消息基本也可窺一斑了。

當時陸金所停止網貸業務,是一條最初來源於路透社的獨家消息,隨後陸金所官媒回覆媒體,說是配合監管層的“三降”,降餘額,降人數,降店面。

陸金所選擇戰略撤退,有以下兩點原因:

監管這三年,行業利潤下降,且可能有較高逾期,可能暫未入監管部門備案名單,這是其一。

備案暫無指望,對陸金所上市計劃有影響,所以不得不剝離。這是其二。

通俗點說,就是錢沒賺到多少,風險還挺高,一不小心影響聲譽,還壞了上市的大計劃!網貸行業大哥的日子都不好過,其他正經網貸的日子也一般。

從P2P的式微看投資風險:有些牌桌,最好永遠不上

最近一段時間,良性轉型的平臺陸續增多,雖然叫良性轉型,但終歸還是出借人大多現在累積並沒有拿回多少錢,未來多久可以拿到是個未知,至少目前看到的狀態是這樣。

而借款人這一邊,又因為暴力催收滋生了很多事,社會新聞版面層出不窮,還有不少沒報道出來的。

但還有一部分人,也是在還款的。

我好奇的是,這些借了小貸、還在艱難還款的借款人,承受著比較高的利息(聽說是把超出最高利率的部分改為手續費),他們究竟是如何按時還款的。

因為我沒有親身經歷過,所以我只能自己推導了一下,歡迎討論。

從P2P的式微看投資風險:有些牌桌,最好永遠不上

曾經瞭解到有一些是因為金額相對小所以還得上。

什麼意思呢?因為利息高,小貸機構不借多,比方只借5000元,這樣的話利息也相對少,還款壓力相對借款人自己的收入來說就小一些。

那什麼樣的人會借小貸呢?

著急消費的,有急事的人。

為什麼?利息高呀,但凡有路子,你會借高息的錢嗎?啥叫沒路子呢?至少可能是這樣的,收入不高,銀行不借,朋友借過,也可能朋友也沒有錢。

大部分人的借款資質一般。因為信貸都是需要提供個人證明的,證明自己有持續還款能力,但為什麼小貸公司會出借的金額比較少,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因為借款人的資質不那麼優質。

也有資質好、正好差一點點錢的也有。但走到這一步也充分說明了,現在他有困難了,資金困難,所以實際上他的真實資質在下降。

金額雖然小,但對資質不好,缺錢的人來說,就是高息。

我相信,一定有優質借貸者,收入高暫時救急,因為找銀行審核太久,朋友的話,感覺沒尊嚴。

假如,一個小貸公司的盤子50億,如果都做個人貸款,就算每個人只貸款5000塊,我們算算也有十萬人。在十幾億的泱泱人群中,好像比例也不算太高,這大概是小貸不絕的原因——需求方數量太可觀。

昨天在我文章的評論下方,有一位讀者說他借了4萬,已經還了7萬,還沒還完。這個利息真是高得可以。可想而知那些還不上的,在經歷著怎樣的催收?

你聽過催收的聲音嗎?瞭解他們的工作模式嗎?

不清楚的話,就把你的人際關係網想成你的頭髮,如果你不還錢,他們就把你不還錢的消息散佈到你的人際關係網,攪亂你的工作生活,就像撥亂你的頭髮,用力的撥,注意是bo,不是ba。你自己試試,然後想想鬧不鬧心,不分晝夜,最後頭髮脫落光了就敲你的頭啊。

"

陸金所到網信到證大金服,各個都要停止網貸業務,媒體對互聯網金融P2P的前途開始有了各種猜測。

其實我們回頭從一個月前陸金所方面透露出的消息基本也可窺一斑了。

當時陸金所停止網貸業務,是一條最初來源於路透社的獨家消息,隨後陸金所官媒回覆媒體,說是配合監管層的“三降”,降餘額,降人數,降店面。

陸金所選擇戰略撤退,有以下兩點原因:

監管這三年,行業利潤下降,且可能有較高逾期,可能暫未入監管部門備案名單,這是其一。

備案暫無指望,對陸金所上市計劃有影響,所以不得不剝離。這是其二。

通俗點說,就是錢沒賺到多少,風險還挺高,一不小心影響聲譽,還壞了上市的大計劃!網貸行業大哥的日子都不好過,其他正經網貸的日子也一般。

從P2P的式微看投資風險:有些牌桌,最好永遠不上

最近一段時間,良性轉型的平臺陸續增多,雖然叫良性轉型,但終歸還是出借人大多現在累積並沒有拿回多少錢,未來多久可以拿到是個未知,至少目前看到的狀態是這樣。

而借款人這一邊,又因為暴力催收滋生了很多事,社會新聞版面層出不窮,還有不少沒報道出來的。

但還有一部分人,也是在還款的。

我好奇的是,這些借了小貸、還在艱難還款的借款人,承受著比較高的利息(聽說是把超出最高利率的部分改為手續費),他們究竟是如何按時還款的。

因為我沒有親身經歷過,所以我只能自己推導了一下,歡迎討論。

從P2P的式微看投資風險:有些牌桌,最好永遠不上

曾經瞭解到有一些是因為金額相對小所以還得上。

什麼意思呢?因為利息高,小貸機構不借多,比方只借5000元,這樣的話利息也相對少,還款壓力相對借款人自己的收入來說就小一些。

那什麼樣的人會借小貸呢?

著急消費的,有急事的人。

為什麼?利息高呀,但凡有路子,你會借高息的錢嗎?啥叫沒路子呢?至少可能是這樣的,收入不高,銀行不借,朋友借過,也可能朋友也沒有錢。

大部分人的借款資質一般。因為信貸都是需要提供個人證明的,證明自己有持續還款能力,但為什麼小貸公司會出借的金額比較少,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因為借款人的資質不那麼優質。

也有資質好、正好差一點點錢的也有。但走到這一步也充分說明了,現在他有困難了,資金困難,所以實際上他的真實資質在下降。

金額雖然小,但對資質不好,缺錢的人來說,就是高息。

我相信,一定有優質借貸者,收入高暫時救急,因為找銀行審核太久,朋友的話,感覺沒尊嚴。

假如,一個小貸公司的盤子50億,如果都做個人貸款,就算每個人只貸款5000塊,我們算算也有十萬人。在十幾億的泱泱人群中,好像比例也不算太高,這大概是小貸不絕的原因——需求方數量太可觀。

昨天在我文章的評論下方,有一位讀者說他借了4萬,已經還了7萬,還沒還完。這個利息真是高得可以。可想而知那些還不上的,在經歷著怎樣的催收?

你聽過催收的聲音嗎?瞭解他們的工作模式嗎?

不清楚的話,就把你的人際關係網想成你的頭髮,如果你不還錢,他們就把你不還錢的消息散佈到你的人際關係網,攪亂你的工作生活,就像撥亂你的頭髮,用力的撥,注意是bo,不是ba。你自己試試,然後想想鬧不鬧心,不分晝夜,最後頭髮脫落光了就敲你的頭啊。

從P2P的式微看投資風險:有些牌桌,最好永遠不上

​有催收就一定是因為有不還錢的人,最終不還錢了就是壞賬。

有壞賬怎麼辦?聽說有專門做壞賬處理的。就是自己要不來的,打包賣給別人,總會有點回款。

這樣,那些不還錢的人就難辦了,那些不停撥你頭髮的人,沒了。 不是消失了,而是換了一波不撥頭髮的,可能更惡劣一些。

因為他們打折買了壞賬包,比方你借5000還剩3000沒有還,對方可能1000買了,你說他至少也得要回1500吧,人家也算個機構,有運營成本,但你之前已經被折騰的精疲力盡了,也沒還錢,你有錢還給這些人嗎?不給就來硬的,因為他們掙得就是這個錢,自己腦補。

要麼繼續借貸是個出路,但貸貸相還何時了?還是滾雪球!越滾越大,越陷越深。

於是,之前說5000塊的借貸還有3000沒還,然後賣了1000,還有2000的壞賬。還有一些惡意騙貸的人,比如之前新聞報道說了兩個自殺前借了很多網貸的人,想好了就是不還,最後也成了壞賬。

所以那些號稱逾期為0,我是挺怕的。 你相信有逾期為0,風控滿分的小貸公司嗎?我是不信。

這意味著,為了攬來更多的出借資金,公司騙人了,或者它自己承擔了。這就可能是看上去,啥問題沒有,但實際上呢?很有可能演變成最差的結果——崩盤。

其實這世上的騙局無非就是這樣的套路。

要知道,再聰明的投資者,也不可能躲避人世間各種你無法想象的意外,分散,不貪心,控制人性。懂理財規劃,也才能讓你更好一些,但不是100%能解決。能減少損失已經很好了,除非你根本不上“牌桌”。

尼采說,當你遠遠凝視深淵時,深淵也在凝視你。

所以,借貸的人,出於無奈,請注意自己的壓力。

投資的人,不要盲目追高,請注意自己的風險。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