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了 Omnifocus 800 天,我意識到了我的平凡

OmniFocus GTD 軟件 Mac 少數派 2017-06-28
  • 2015 年 4 月 14 號購入 Omnifocus for Mac & iOS。
  • 2016 年 4 月 4 號升級成 Omnifocus for Mac Pro 版。

2017 年 6 月 22 號,恰好是我使用 Omnifocus 的第 800 天。從興奮的初體驗,陡然進入自我懷疑和醒悟反覆交錯的階段,直到寫下這篇文章時,我發現「承認自己的平凡」,才是和它相處,最好的方式。

從錯覺到現實

「Getting Things Done」是我知道的為數不多的直接將口號拿來做名稱的理論。極富煽動力的三個單詞,讓我沒有真正去讀那本書之前,腦中就似乎看到了,大大小小的項目一個個被井井有條的消除的場景。而 Omnifocus 作為外界評價「最忠實於 GTD」的工具,自然也讓我產生了使用它,就能化身高效人士的錯覺。

用了 Omnifocus 800 天,我意識到了我的平凡

然而實際使用兩年多後,我依然沒有變成自己當初憧憬的那個,能夠現實中輾轉騰挪,得心應手的應對所有事的「效率達人」。而是在一次次懷疑自己和懷疑工具過後,才意識到自己只是個精力有限、能力有限的普通人。只有當我自己想清楚了「能做什麼」,「應該做什麼」之後,才有機會完成「想做的事」。

而 Omnifocus ,則只是一個在這個過程中讓我保持「Focus」的工具

只把「能做的事」放進 Omnifocus

甫一開始使用 Omnifocus 時,遇上最大的問題不是軟件本身,而是我壓根不知道怎麼把現實中的事情,有條理放到 Omnifocus 中。

收集和處理任務(給任務加上時間、地點等屬性)是 GTD 流程中的前兩個環節,因為它們的字面意思已經過於直白,絕大多數教程都蜻蜓點水般的帶過,拿一些生活中常見的任務來舉例。例如 Omnifocus 的官方教程就是以「換燈泡」給 Inbox 動作距離,講解項目時則是烘培蛋糕等。

然而這樣的教程無異於「四步畫馬法」。

相比這些教程中的熟悉的事情,現實中更多的是一開始無從下手的事情。上學期一開始我就在 Omnifocus 中創建了一個「學期報告」的項目,但當時我對要寫的題目基本一無所知,也就無法在 Omnifocus 中將這個項目進一步分解。畢竟將大項目有邏輯分解為一個個小動作,才是有技術含量的地方。

但是這是 Omnifocus 這個軟件的設計或者 GTD 理論的缺陷嗎?

將遠在天邊的目標化成一個個可以執行的動作,所謂的事項管理軟件才能發揮作用。而「分解項目」的前提是:這個項目在你的能力範圍之內。起碼,你得知道怎麼開始。

雖然我無法一口氣將「寫論文」這件事完全正確的從頭到尾分解出來,但是我知道該如何去開始。於是我先添加了一個「和教授約時間面談,討論報告的主題和範圍」的動作;面談過後,在對主題有了解,於是創建了一個「搜索主題相關的論文和報告」的動作。

目前的我,仍在一個在學習階段。如果直接扔一個類似「寫一個自動生成報告的 Python script」的項目進 Omnifocus,自己根本不知道如何進行下去,Omnifocus 自然也排不上用場。我只能把目前自己「能做的事」一個個添加進去,而不是腦子裡想當然的給自己定一些計劃和任務。

而 Omnifocus 讓我意識到,我的能力是有限的,在每一個當下,都只能做那些我「能做的事」。

只把「應該做的事」放進 Omnifocus

隨著對 Omnifocus 的熟悉和依賴,我開始逐漸把生活中的項目一個個搬進去。既有「每週末例行大掃除」這樣的生活瑣事,也有「學習《最簡單的魔法》 PS 教程」這樣讓自己興奮的挑戰。

但在 Omnifocus 裡,無論是收件箱還是項目列表,都開始逐漸被塞滿,任務之間互相爭奪我的注意力,看上去都在井井有條的進行中,實際上卻沒幾個項目真正按規劃的時間完成了。

用了 Omnifocus 800 天,我意識到了我的平凡

添加「學習《最簡單的魔法》 PS 教程」這個項目的時候,我感嘆終於有個易懂系統的 PS 教程,這次一定要學會它。於是按課程章節添加了動作,規劃了每週看視頻教程的時間。但現實卻是學習的過程斷斷續續,始終沒法走上學習該有的節奏。

這是 Omnifocus 的事項管理體系出了問題嗎?

在沒有這段經歷之前,我一直自詡為一個「學有餘力」的人,過渡熱衷於一些「想做的事」,卻忽視了那些「應該做的事」(比如週末大掃除)。而當所有的事都在 Omnifocus 中平鋪顯示時,我才意識到,我只是一個精力有限的普通人,在去做那些有趣的「課外項目」之前,還是應該先保證能完成「應該做的事」。

於是我把 Omnifocus 中那些有趣,但是目前不是我生活學習重心的項目,統統請了出去,在 Bear 中創建了一個 Wunderlist。當不成「學霸」必然有些失落,但是連「該做的事」都不能好好完成,不才是一起混亂的起點嗎?

我自己都沒法「管理」的時間和生活

曾一度很迷戀在 Omnifocus 中按時間屬性去安排自己的項目,就像小學時每個寒暑假一開始,都給自己定下不少計劃。做完計劃的那一刻似乎就感覺已經完成所有目標了。然而現實卻是,預測試圖裡安排的「已標註」和「推遲到今日」的任務,執行起來總是不順利,最後只能把任務再次推遲。

如果不能妥當按時間安排這些任務,使用 Omnifocus 的意義在哪裡呢。

Omnifocus 裡對任務的時間屬性設計的很意思,只有「推遲至」和「截止」。一個是任務可以開始進行(而不是一定要執行)的時間,例如拿到了同事初步處理好的數據,自己才能開始進行「數據分析」這個動作。另一個則是任務的「截止時間」,例如交報告的截止日期。兩個時間點結合起來,往往是一段比想象中要長,使得去執行它的動力不是那麼足。那為什麼不像日曆一樣,設定一個開始做和結束的時間呢。

因為在我的實際生活中,意外事件和被打斷才是常態

打斷我一天的安排可能來自外部,例如來自朋友的請求,意外接到的任務;更多的時候是來自內部的,例如執行某個任務到一半發現自己接下去不會做了,需要找老師幫助。如果像之前一樣,強行給任務釘上開始和結束時間,只會不停的重新去調整,直到對完成它失去信心。

我是個普通人,所以我才需要 Omnifocus

Omnifocus 既不能管理我理所不能及的事情,也不能管理我有心無力的事情,剩下的任務,不能如我期望的那種精確的按照時間表執行,那麼對於平凡地我來說,它還是必須的嗎?

是!

正是因為我的生活充滿了限制,是帶著腳銬跳舞,我才意識到Omnifocus 才更有存在的意義。正如其名,我需要它幫我「Focus」。

用了 Omnifocus 800 天,我意識到了我的平凡

對我來說,所謂 Focus ,就是找出眼下應該做的事情。「例行」視圖裡放著每天要做的事情,對應著早上到了學校,開始幹正事前應該做的準備工作;「Do it」視圖裡的任務,截止日都是今日,是無條件應該每天先完成的任務;如果被打上了標記,則意味著這項任務近日(我給自己的餘量是三天內)應該去執行。

還記得前面說的嗎?強行給任務加上開始和結束時間是不現實的,但是若按照時間上相對的緊急性,輔以地點作為過濾,就能「Focus」於那些專注於眼下「應該做的事」。首先「Focus」那些相對緊急重要的事情,有多餘的時間再給自己逐漸加一些任務。就像一個水庫,不是死板的按計劃來安排排水蓄水,而是實際看天氣情況,去調整蓄水的進度。

而更宏觀的 Focus,是將我有限的精力 Focus 在「應該做的事」上。實際上對我來說, Omnifocus 既不能時間管理,目的也不在於事項管理,而是精力管理。不盲目跟隨所謂的「主流」,不被紛繁複雜的新鮮事物把生活切割成碎片,而是明白自己的「平凡」,進而 「Focus」。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