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股加速放行 Pre-IPO投資持續升溫

IPO 投資 新三板 風投 金融界 2017-05-09

自去年底開始,A股市場IPO持續提速,迅速帶動了一級市場對Pre-IPO項目的熱情。4月份以來新股發行常態化及發行審核節奏加快,更令Pre-IPO項目的溫度不斷攀升,成為今年一級市場中最火的投資主題。大量機構將目光轉向Pre-IPO,也帶來了市場的局部發熱。

新三板市場亦成為Pre-IPO投資潮中的主戰場,目前已有超過400家新三板公司正備戰IPO。儘管新三板交投仍不理想,但近期參與新三板定增的資金也蜂擁而至。

Pre-IPO項目受捧

“現在投資機構的重心回到了Pre-IPO類項目上,我們在跟的一個企業,去年淨利潤3000多萬元,雖然業務上我們並不是非常看好它,但由於該公司的IPO預期比較強,券商等中介機構已經進場,投資機構還是很踴躍。企業方面告訴我們,同時間跟進的意向投資機構不下30家。”北京一家PE機構投資經理稱。

事實上,這一火熱的情形從去年年底開始便已經出現。不少投資機構人士反映,市場上的資金在去年底不約而同地湧入到Pre-IPO領域。“我們估計,至少有70%-80%的投資機構把精力轉向了Pre-IPO項目。這些機構包括原來就做Pre-IPO、後來因為IPO暫停而改作VC(風險投資)或PE(私募股權投資)的人民幣基金,一些上市公司和大企業集團,還包括商業銀行和保險公司這類金融機構,甚至傳統上聚焦早期VC和成長期PE投資的機構也開始跟進,拿出一定規模的資金或者募集一個專門的基金來湊Pre-IPO的熱鬧。投資人整體花在Pre-IPO項目上的時間比去年同期至少會多一兩倍。個別機構甚至把其他項目都停下來了,只做Pre-IPO。”易凱資本董事長王冉日前便公開撰文提到了這一市場的變化。易凱資本是一家精品投行,以財務顧問業務為主。

另一位投資機構創始人則稱,保守估算,他認為市場上有50%的投資機構把目光轉向了Pre-IPO上。即便如此,“50%”的這一比重仍能說明Pre-IPO市場的熱度。

事實上,Pre-IPO的火熱與IPO的開閘放水不無關聯。去年年底,證監會發放IPO批文的速度由之前的每月一批、兩週一批過渡到每週一批,加速發行的跡象明顯。進入4月份,在原來每週兩次的審核節奏上,證監會發審委的工作時間增加至每週三次,一週審核企業數在13-15家左右,IPO提速已經成為了常態。

從2016年的下半年開始,2016年12月單月獲批拿到批文的已經達到了56家,今年前4月已有158家企業拿到了IPO批文,市場普遍預計全年IPO數量將達到400家到500家。

IPO發行的提速使得股權投資機構從此直接獲益。清科研究中心公佈的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PE市場共發生401筆退出案例,其中IPO共137筆,接近去年二季度創下的145筆這一歷史紀錄,而且多數PE機構的退出回報率超過10倍。

而讓投資機構們心動的是,企業IPO的時間週期也有明顯的縮短。以往一個項目成功實現IPO往往需要數年的時間,從報材料到拿到批文,平均的週期是2.5-3年。而從目前看,這一期限有所縮短,平均1.5-2年已經成為業界共識。

在王冉看來,此輪Pre-IPO熱潮中,大型金融機構和政府引導基金的身影非常突出。“人民幣資金湧入一級市場,每一波都會看到一些新的玩家出現。這一輪錢多,資本比較明顯集中在兩塊:一是金融機構,比如銀行和險資,尤其是銀行;二是政府引導基金。這些錢通過各種形式進入一級市場,由於它們的風險承受力相對有限,而市場又誤以為Pre-IPO風險低,所以很大一部分資金在流向這種所謂的Pre-IPO投資機會。”王冉稱。

不過,儘管進入的機構和資金明顯增多,但Pre-IPO市場仍然相對理性。“Pre-IPO市場開始持續升溫,從目前Pre-IPO項目投資價格來看,局部存在價格虛高情況,有的基本面較好、無硬傷的項目估值已經超過了20倍的動態市盈率,估值並不便宜。但是整體來講還是相當理性的,相較於2016年股災之前的動輒30-50倍市盈率的投資情況,目前基本沒有出現。”上述投資機構創始人稱。

新三板“發燒”

在Pre-IPO熱潮席捲下,新三板市場上眾多有著IPO預期的項目也成為了爭搶的重心。“新三板市場上之前投資機構投資態度並不踴躍,雖然有不少優質的項目,但由於在退出方式上並不明朗,僅靠新三板市場獨立發展的預期並不足以讓投資機構信心十足,所以投資機構在新三板上的投資一直不溫不火,但去年IPO火起來後,股權投資機構在新三板的投資也一下子就熱起來了。”某新三板市場中介機構人士稱,從去年四季度開始,Pre-IPO概念成為新三板市場中主流的投資邏輯。

事實上,新三板市場集聚了眾多有成長性的潛力公司,被機構視作為“糧倉”。而根據Wind數據顯示,而按照2016年業績統計,淨利潤超過2000萬元的新三板掛牌公司共有1984家。

按照創業板發行辦法的明文規定,創業板IPO的財務條件僅為連續兩年淨利潤高於500萬元,之前創業板IPO的企業淨利潤都在3000萬元以上。不過,在IPO提速背景下,業內關於上市審核標準下降的猜測一直不斷,2017年至今有多家創業板過會企業近兩年中某一年淨利潤低於3000萬元,最低甚至不到1500萬元。比如,深圳市建築科學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前兩年扣非後淨利潤都是1000多萬元,杭州園林設計院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扣非後淨利潤1400多萬元。

對於IPO的憧憬,新三板公司也早已蠢蠢欲動。在IPO保持快節奏的背景下,同時疊加當前新三板交投不活躍、估值與主板有差距等原因,促成新三板企業紛紛選擇IPO排隊,Wind數據顯示,目前在新三板公司中已經進入上市輔導期的公司超過了400家。

而多家新三板公司成功轉板IPO亦激勵了新三板公司和投資機構們的熱情。證監會發審委4月12日審核通過了貴陽新天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的IPO申請,至此,今年新三板公司IPO過會者已達三家,且IPO從申報到過會的速度亦明顯加速。

投中信息的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新三板企業合計定向增發771次,完成募集金額288.78億元。而股權投資機構參與的熱情也水漲船高,其中,3月共有195支VC/PE機構基金參與支持了108家新三板企業定增,包括VC/PE機構47家,私募基金148支。

上述投資機構創始人透露,目前新三板中基本面不錯且具有IPO潛力的公司融資都不太難,而相比之下,一些沒有名氣的投資機構更“彪悍”,對於項目的風控標準更低、可承受的價格也更高,而傳統的投資機構則相對更為謹慎。

在資金湧入Pre-IPO的同時,同樣需要面對的問題是未來退出時的風險究竟如何。尤其是在IPO開閘放水的背景下,上市公司的供給不斷增加,市場的整體估值就面臨下降的挑戰。

王冉認為,當前投資機構爭搶Pre-IPO的風險之一便是未來退出時的估值問題。“很多Pre-IPO投資人還帶著傳統的思維定式,認為無論公司質素怎樣,只要能IPO就可以‘鯉魚躍龍門’,價格一下翻多少倍。這是一廂情願的幻想,最後很可能會被冰冷的現實徹底擊碎。未來不僅整體A股的估值水平會下降,一流公司和二流公司之間的市盈率差距會有天壤之別,兩極分化越發嚴重。”

經濟觀察報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