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IBM的故事 |“左開源,右共創,無需求,不技術!”'

"
"
我與IBM的故事 |“左開源,右共創,無需求,不技術!”

風華正茂技術狂。

左開源,右共創。

降雲十載,前騎卷平岡。

如何走出

屬於自己的技術道路?

07 年,初次和 IBM 結緣,我還是一名普通的實習生。那年,北京奧運會還在緊鑼密鼓的籌備中,而我,也剛從象牙塔裡走入職場。

從實習生到 China Systems Lab STSM,從接觸開源技術到引領開源社區發展,從 OpenStack 的開發到 IBM Cloud Private 的開創和落地,我用 12 年,走出了屬於我自己的技術道路。

很多人問我:光亞,如何才能成為技術大牛,STSM,你是怎樣煉成的?當週圍越來越多的年輕技術人向我拋出這個問題,我也會去思考,去總結,希望能提煉出一些實用的分享,回饋給那些期待的目光。我以為,在技術路線上,條條大路通羅馬。而我到達羅馬的道路與在開源社區的耕耘和跟客戶的緊密共創是分不開的。

七年磨一劍,礪得梅花香;

鋒從磨礪出,喜自共創來。

Istio Maintainer,

Kubernetes Member,

Kubefed Maintainer,

Cluster API Maintainer,

Apache Mesos Committer

and PMC Member

......

這些開源社區賦予我的 title,是肯定,是信任,更是使命和責任。從一名普通的 software developer 成長為肩負開源發展使命的老兵,我用了七年的時間。

故事要從 OpenStack——我在 IBM 接觸的第一個雲計算產品說起。

2012 年,OpenStack 還是個 2 歲的 baby。在研發過程中,我們發現它存在很多 bug。為了加速產品集成的效率,我想,不如把這些問題放到開源社區裡試試吧。最初,我只是把 bug log 起來,翹首以盼來自開源社區的反饋。可後來我發現,開源社區的反饋很慢,於是我決定自己幹。

2013 年,我為 OpenStack 在開源社區裡提出了自己的第一個 patch 併成功 merge。到現在我還清晰的記得當時自己心中的那份興奮和喜悅。從此之後,一旦發現 bug,我都會很積極的去 fix,並利用業餘時 contribute 到開源社區裡,分享給更多的技術同仁。同時,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在開源社區裡關注到我並跟我交流。我也得到了來自全球各地技術人員的激發和幫助。

在開源社區的貢獻和互動中,我和 OpenStack 走過了一起成長的兩年時光。不知不覺,我在 OpenStack 每個release 的貢獻排名都在 IBM 前十。通過對 OpenStack 產品的成功集成,我也成為了 OpenStack 社區的 core member。

2016 年之後,緊跟 IBM 技術策略的變化,我先後參與了 Mesos,Kubernetes,Istio,Knative 等眾多開源社區的開發工作,在三年內迅速成長為各大開源社區的 core member 和c ommitter,並推動了一系列 IBM 雲計算產品的發展,比如 IBM Cloud Manger,Spectrum Conductor for Containers, IBM Cloud Private, IBM Multicloud Manager 等。

現在,對開源社區的關注和貢獻,已經成為我雷打不動的日常。

每天,我會關注 Cloud Native 重點項目的動態, 彙總並分析其中的技術觀點並形成自己的見解;整理社區裡的郵件討論,跟蹤我認為有價值的項目並思考這些技術如何與 IBM 的產品更好的進行集成。這樣的工作,使我努力保持走在技術發展的前沿,把握技術發展的趨勢,而不至於掉隊落伍。如今,這已是第七個年頭。

七年裡,我並不僅僅滿足於對開源社區的貢獻,也積極推動著開源技術在 IBM 業務上的發展。因為我始終相信,參與開源社區的最終目標是推動開源軟件在 IBM 產品和用戶中落地。

抱持著這樣的信念,我和我的團隊把開源技術和客戶需求緊密結合在一起,聆聽市場的反饋,與客戶和合作夥伴們一起共創:

我們曾基於開源和客戶需求,成功把握住了技術發展趨勢,推出了 IBM 基於 Kuebrnetes 的容器雲產品Spectrum Conductor for Containers——IBM Cloud Private 的基礎,我們曾為了建立 ICP 良好的 ecosystems,自行開發培訓教材,搭建培訓實驗環境,給很多 IBM 的售前同事和合作夥伴們帶去了一場場 enablement workshop 和技術研討會;我們也曾為客戶的 200 多個需求搭建了 200 多個對應的 end to end 場景,並在一個月的晝夜努力下以 90%+ 的 PoC 測試成功率順利贏下大單,讓 IBM Cloud Private 落地;

......

無數這樣的案例,讓我深感:無需求,不技術。在實踐中發展技術才是王道。

七年的光陰,彈指一揮間,卻又在細水長流中。幾千個日日夜夜,開源社區和與客戶的共創帶給我成長與感悟:

小到一行 code 的格式,一封給技術專家的郵件,一次成功的 patch;

大到一項技術的創新,一次全球技術人員的合作,一個產品的成功集成落地。

許多人感嘆於我的成績,而我想說的是:開源和共創成就了我,但它也可以成就你,成就 TA,成就每一位緊跟時代發展,願意分享和貢獻的技術人;成就每一位和客戶共創,願意聆聽和實現的你我他。如果說,我有什麼成功的祕訣分享,那就是在開源的環境裡,持續學習,不斷創新,並時刻保持技術落地的思考和行動。

展望未來,隨著Cloud,AI 的持續快速發展,開源將在技術領域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而與客戶的共創也將是我們把技術轉化為產品的核心動力。希望大家積極行動起來,成為開源的一份子,為IBM 的業務不斷添彩,也在技術發展的道路上成就更好的自己。

Author: Liu Guang Ya,

STSM of IBM Cloud Private & Spectrum Computing,

China Systems Lab (CSL)

所有持續耕耘,不斷創新的IBMer

我們的故事,未完待續

未來你與IBM的故事,正在悄然發生

歡迎正在看這篇文章的你加入我們

來這裡,留下你的故事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