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何處安放?印象筆記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印象筆記未來的發展趨勢會集中在哪幾個方面?有哪些機遇與挑戰? 這篇文章,作者從印象筆記的發展、到對未來的暢想,都給出了不錯的建議。

大象何處安放?印象筆記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一、過去

2002年,當斯捷潘·帕奇科夫(Stepan Pachikov)創造出Evernote的時候,Evernote是一個承載他記憶事物的工具。之所以使用大象的Logo,是因為傳說中大象不會忘記。

經過十幾年間的快速發展,Evernote的使命在於成為人類的第二大腦,幫助人類連接一切媒介並方便地提取信息。在專業分工盛行的當下,再加上信息爆炸的背景,第二大腦的需求成為一種剛需,這也是Evernote十幾年間全球用戶增長到2.25億的底層邏輯。

不過,這家已經近17歲的互聯網公司,經歷過一系列的產品失敗和高管出走之後,越來越顯垂暮之年的老態。

在2011-2015年間,Evernote曾經打造過Evernote Food和Evernote Hello兩款產品:前者用於記錄用戶的美食時刻,後者用於記錄聯繫人信息。

這兩款產品要麼逐漸與Evernotes自身功能重合,要麼就是太過超前於市場,左右掙扎幾年以直接關閉產品而告終。

高管方面包括CFO、CTO、CPO等關鍵職位都陸續出走。

所有人都在問,Evernote是不是快要掛了?什麼時候賣?

西方不亮東方亮的諺語很好的總結了接下來的故事,有著Evernote全球第二大市場的中國Evernote(下稱印象筆記)在2018年6月6號與本土資本重組,從此與母公司正式分開,並獨立運營印象筆記品牌。

東方的大象獲得了重生的機會,下文以印象筆記為主體,分析它的優勢和未來的走向。

二、現在

1. 商業模式

印象筆記的商業模式對於熟悉互聯網的讀者來說都很熟悉:對所有普通賬戶提供免費基礎功能,對高級用戶提供增值服務並收費。

普通用戶有免費使用的權限,包括60MB上傳數據(大概是20張普通質量的照片),以及兩臺設備同步權限。

而高級用戶則可以同步所有設備,並有10GB流量。

根據個人經驗,免費賬戶的功能只有在輕度用戶才能忍受,一般而言都需要高級用戶。

大象何處安放?印象筆記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圖片來自印象筆記官網)

由此可以總結營收轉化的關鍵路徑:用戶在印象筆記上花費時間越多,筆記越多,就越容易轉化成高級用戶。

用戶自己參與過的,會更加珍惜,並且產生情感聯繫,譬如宜家家居的DIY組裝傢俱。

只有自己收集並且整理過的,才是自己的,否則跟微信收藏那樣有什麼區別?

不過,這些都只能說是印象筆記的賣點,而並非最有價值的部分。

2. 核心價值

印象筆記提供給用戶的核心價值其實分為兩部分:一個是連接一切,另一個是用戶參與後的快速檢索

印象筆記體系內的“高級用戶”真正為之付費的是:在零碎的信息來源提供一個統一收集器,並且能夠在用戶搭建的知識體系中完成快速搜索。

前者連接一切應該很好理解,微信,豆瓣,知乎,微博,得到,喜馬拉雅,以及一些重要新聞APP的內容都可以通過印象筆記完成記錄。而這些,還不是普通的備忘錄能夠完成的。

後者也許有人會有疑問,快速檢索不就是Google和百度嗎,為何需要印象筆記完成?

首先,應該問為什麼人類最大的知識庫維基百科並不等同於我們的腦袋?

因為我們沒有經歷“學習消化”的過程啊!

大腦記憶的特點是,記憶的時候越“難”,提取就越“容易”。這是為何通過長時間學習到的知識(例如主題閱讀),我們很容易想起來,而通過日常快速刷手機微信公眾號和微博的信息,當天睡之前就已經忘記了9成。

用戶參與建立知識結構的方式主要是通過建立標籤,文件夾組織以及筆記內容編輯達到的。

不過,印象筆記團隊對於他們的核心價值沒有完全想清。

例如:售賣實體筆記本。無法連接互聯網,也不能很好地讓用戶提取信息,還要讓用戶把“印象筆記”的品牌與價值相悖的習慣產生關聯。

這是讓用戶的知識組織形式回到了文藝復興時代?對自身核心價值的踐踏大抵如此。

目前印象筆記聯合Moleskine售賣的智能筆記本還算是一條正道,因為智能筆記本本質上與PC,手機等終端一樣可以讓印象筆記產生網絡效應。

三、未來

1. 中國市場的機會

順著核心價值的思路,再重新思考一下“人類的第二大腦”的價值主張,其實還有更廣闊的空間。

人是個體的,也是群體的。

印象筆記已經擁有很好的用戶基礎,其實在企業端做企業知識庫會有更大的想象空間。

企業知識庫是由員工貢獻內容的資料庫,華為有自建的知識庫論壇,華為全部的工程師都可以在上面搜到大量具體問題的解決方案,這樣的無形資產對工作效率以及企業競爭力的價值是難以體現在財務報表中的。

在硅谷的企業服務企業已經競爭激烈,例如最近剛上市的Slack,同時還有微軟Office 365,Facebook企業版和Google G Suite等都在發力B端市場。

中國的B端服務才剛剛開始獲得資本的關注,市場相對空白,中國特色的市場規律尚未完全摸索清楚。

當前的主流模式是:以SaaS向企業員工個體為單位收費的。

這也意味著,如果企業的數量是按直線增長,用戶的數量可能是指數級增長,對於個人業務來說也是反哺的作用。而中國無論是企業數還是員工數都遠超於美國,相應的估值也應該更高。

當下即是釘釘和企業微信的企業通信軟件戰爭正在發生,基於企業的知識庫的市場還算畢竟空白,行業整合度不高,可能是當年Evernote想做企業協作服務而重拾夢想的一個機會。

目前的印象筆記已經開展了企業版,但尚未有公開的數據說明其市場份額。

2. 思考

對於印象筆記來說,未來的挑戰也許在於能夠跟上媒介的變遷而保持良好的用戶體驗。

比如,互聯網用戶的注意力越來越集中在在線視頻上,信息的載體改變了,印象筆記能否完成收集和檢索功能?

一部電影,越來越流行切割一部分情節出來傳播,又或者它裡面的幾句臺詞成為熱議的內容,能否像印象筆記的剪藏功能那麼簡單快捷的提取關鍵信息並保存?

另外,企業知識庫能否跑在企業通信軟件之前佔領市場?已經佔據大量企業文檔管理的釘釘和企業微信也可以反過來切入這塊市場。

最後,企業知識庫能否提供公鏈數據服務?知識庫本身能否定價?

也許不一定會實現,但做到肯定會很性感吧。

參考

【1】https://www.theregister.co.uk/2018/07/12/happy_10th_birthday_evernote/

【2】http://www.woshipm.com/it/2487066.html

作者:獨思有疑,微信公眾號:獨思有疑,專注產品思維的商業分析。

本文由 @獨思有疑 原創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