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上就會消失的集體家庭活動——打煤球,你知道怎麼玩嗎?

DIY 朋友圈 軟硬天師 民俗 豫記 豫記 2017-08-31

八十年代風靡全國的蜂窩煤球,幾十年間,就要淪為時代的產物,消失在視野間了。如今,人們做飯、取暖紛紛改用電力、天然氣,煤球,對很多零零後已經成為一個陌生詞彙。可對於他們的父母而言,小時候全家總動員的“打煤球”活動卻是一段最珍貴的記憶。

馬上就會消失的集體家庭活動——打煤球,你知道怎麼玩嗎?

你打過煤球嗎?你知道煤球是如何製作的嗎?你知道製作煤球的“神器”長啥樣嗎?這些答案,全在這篇文章裡。

張大萬 | 文

豫記微信號:hnyuji

幾日前,無比煩悶的我躑躅在都市街頭,一群知了在街頭僅有的幾棵樹上叫的洋洋自得。遠處天空低沉,烏雲垂暮般茫茫一片。空氣溽熱,讓人覺得呼吸都困難。一場暴雨即將來臨!在那氤氳的蒸汽中,恍惚間好像回到了兒時那個夏天,那個暴風雨打在臉上的夏日午後……

馬上就會消失的集體家庭活動——打煤球,你知道怎麼玩嗎?

老媽失計慌忙的從地裡跑回家,招呼著我們趕快“搶救”院子裡上午剛打好的煤球。大家慌亂的扯開一塊塑料布,幾人分別扯住一角,好不容易才抵住狂風的肆虐,強行將塑料布按在那一大片煤球上。磚頭將塑料布的周圍壓住,不讓雨水流進來。

可就算這樣,很多煤球還是被暴雨打花了臉。而我們每個人也被淋了溼透,瑟瑟的站在屋簷下望著天空,希望這不受人待見的暴雨早點停歇。

蜂窩煤球是如何風靡中國的?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用蜂窩煤爐生火做飯開始風行中國農村。

因為燒蜂窩煤的煤爐不僅小巧靈活、方便快捷,使用起來還乾淨衛生、節約能源。所以它一出現,便直接替代了中國農村使用了幾千年的地鍋土灶,同時也極大地改善了農民的生活水平。

馬上就會消失的集體家庭活動——打煤球,你知道怎麼玩嗎?

當然,用煤爐肯定得有煤球,而煤球的出現應該算是一項技術創新。原來的老式煤爐燒的是煤球或者煤餅。當時的煤球可謂實至名歸,因為不管是煤球還是煤餅都是實心的,中間沒孔,這種煤球燃燒不充分,熱能利用效率不高。

後來不知道是誰發明了中間帶孔的圓柱形“煤球”。新式煤球燃燒迅速,火力旺盛,深受人們歡迎。雖然它的形狀由“球”變“柱”,但人們依然稱呼它為“煤球”。而煤球的製作也從當初的“搖煤球”變成了“打煤球”。

“打煤球”有兩種形式。一種是省時省力的煤球廠裡用機器打出來的,另外一種是費時費力的純手工製作出來的。

純手工製作煤球,需要以下四步

我們家一般都是自己打煤球,不但費勁而且程序複雜。

選煤

打煤球首先要選好煤,不能買質量差的或者含有很多煤渣、煤末的賴煤。“少信家賣的煤怪便宜,但是裡面都是末子,打不出來好煤球,打出來也不經燒。留根家賣的都是焦作方莊的好炭,有勁耐燒,打出來的煤球好看實在。”每次去買煤時爺爺都這樣叮囑我們。

馬上就會消失的集體家庭活動——打煤球,你知道怎麼玩嗎?

如果煤裡有大塊的炭還必須把它們砸成小碎塊,為的是和煤的時候容易上勁,也利於煤球的成型。

找煤土

打煤球的成功關鍵是得有上好的“煤土”。我們這裡用的自然是田野裡隨處可見的黃河膠泥了。這種膠泥淤積在沙土底下,經驗豐富的人隨便找個地方,三四鍬下去就能找到。

每當我家打煤球時,我都會自告奮勇的承擔起找“煤土”的任務,一個人拉個架子車就出發了。雖然我經驗不足,但我們這裡“煤土”遍地,再加上家家都需要這東西,到處都是人們挖“煤土”形成的“礦坑”,所以每次我都能毫不費勁找到。

馬上就會消失的集體家庭活動——打煤球,你知道怎麼玩嗎?

和煤時的“煤土”必須是乾燥的成片狀或者鱗狀的散碎土,溼膠泥摻到煤裡是不行的。而我喜歡的就是這溼膠泥,挖一大塊回家,趁大人們打煤球,我們一群小孩就開始玩泥巴。當時有個群體性遊戲摔“皮窩窩”,還有競技性比賽擺“汽車”,更有文藝範創作捏能吹響的“泥咕咕”。當時我可還是個心靈手巧的文藝少年呢!

和煤

“煤土”拉到家裡就開始和煤,4:1的比例往煤裡摻土。小時候一直弄不明白為什麼打煤球還需要摻土,曾天真的想象,既然土能燒,為啥還往土裡摻煤,直接用土做成“煤球”不更省錢省事?

後來大人們說,摻土是為了給煤球塑形。土就相當於煤球的“骨頭”,更重要的是這種土能使煤球燒透,做飯的時候返火快,火苗旺。

哦,哦,當時的我似懂非懂。

打煤球

煤和好後,就能打煤球了。打煤球用的煤球機是一種“特殊”器具。用車床車好的一個鐵筒焊在一根空心鋼管上,鋼管裡套著一根能活動的鋼筋,鋼筋上頭有一個把手,下頭是一個圓盤形的鐵片。鐵片上有數量不等的圓孔,正好對應著連接在鐵筒上的每一根短鐵柱,使鐵片能在裡面做活塞式運動。

馬上就會消失的集體家庭活動——打煤球,你知道怎麼玩嗎?

那個時候,誰家要是有個好用的打煤球機,那絕對是村裡最受歡迎的寶貝。因為家家戶戶都燒煤球,這樣的機器幾乎就沒有閒的時候,一直都是滿負荷的工作狀態。

和好的煤就像一堆剛剁好的肉餡,這種餡的要求是包在皮裡不能流湯,出鍋時還不能散。煤如果和成這樣,打煤球的工作算是成功了一半。

軟硬適度的煤堆,煤球機砸上去酣暢淋漓,三下兩下就能填滿下面的鐵筒。然後提起煤球機,往事先準備好一塊木頭上頓一下,使煤球下部平齊,最後提溜著煤球機來到已經拾掇好的空地上,雙手握住煤球機上頭的把手,兩個大拇指同時用勁兒,就像醫生打針似的慢慢地往下推。順利的話,一個標準的圓柱煤球就誕生了。

馬上就會消失的集體家庭活動——打煤球,你知道怎麼玩嗎?

我家當時打出來的煤球都是十二個眼兒的,這些眼兒呈“井”字形分佈,每條線上各有四個。這種大小的煤球正好夠做一頓飯。當時打煤球這種奇怪的動作被我們小孩稱之為給地球打針看病,很有意思了。

就這樣,一個接一個的直到把那一堆煤打完。打煤球時旁邊還得準備一盆水,打完四五個後,必須把煤球機在水裡涮涮,要不然煤球機鐵筒內壁上殘留的煤渣會阻礙活塞運動,使接下來的煤球“難產”。

當然,打煤球也有不順利的時候,有的是和煤時水加多了,有的是煤球機不好用。這樣打出來的煤球不僅不易成形,做飯時還需要頻繁換煤,反倒浪費資源。

珍貴的打煤球記憶,夢裡都怕颳風下雨

記得小時候我們家每隔兩三個月就要打一次煤球。每當打煤球時都是全家出動,以便更快完成買煤、拉土、和煤、借煤球機、打煤球等一系列程序。而我總覺得打煤球好玩,每每哀求大人們讓我也試試,但最後我的作品都是歪歪扭扭,厚薄不一,不合要求,還得大人們重新返工。

馬上就會消失的集體家庭活動——打煤球,你知道怎麼玩嗎?

每打一次煤球都需要一天或幾天時間。有時偶遇颳風下雨的天氣,煤球的晾晒則需要更長時間。當時再熟練的人工一天也只能打幾百個,打好後的煤球列好隊排在院中的平地上,靜靜地等待陽光的檢閱和風雨的洗禮。煤球晾乾後再一個個收起來搬到廚屋裡摞成堆以便使用。

這樣下來,每次打完煤球都讓人身心乏累。等到我十幾歲能拿動煤球機、打出合格的煤球時,我覺得這活實在是太累太無聊了,完全沒有了兒時的熱情。而那段“打煤球”的歲月,就如同昨夢今晨記起的那把正在煤爐上噝噝冒氣的鋁壺一樣,恍然飄過眼前,別有一番滋味。

大雨將至,我好想回去收拾少時打過的停留在我夢裡的那些煤球們。

(圖片來源於網絡)

作者簡介

張大萬,原名張可賓,地道河南人。懷著一腔為家鄉而歌的熱情,在業餘喜歡寫些鄉土小文,以報家鄉養育之恩。


豫記版權作品,轉載請微信80276821,或者微博私信“豫記”,投稿請發郵件至[email protected]

微信公眾號搜索:豫記。(hnyuji)

豫記,全球河南人的精神食糧!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