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專訪 |“國產芯”熱鬧起來,缺錢、缺人的狀況改善了嗎?'

"
"
36氪專訪 |“國產芯”熱鬧起來,缺錢、缺人的狀況改善了嗎?

本文來源:36氪

作者:袁斯來

一直沉寂的芯片行業,在上半年忽然熱鬧起來了。“海思”的名字傳遍南北,股票市場上,芯片概念股也節節攀升,動輒幾十上百萬年薪的博士,讓人豔羨不已。

資本也開始關注起了芯片行業。據長江商學院副院長甘潔觀察,不少資本都增加了芯片行業的人馬。

喧囂和羨慕之後,冷靜下來看,芯片行業還離成熟很遠。這個長週期、重投入的產業,背後是長達數年甚至數十年的投入。但缺錢、缺人、缺技術的問題,不是一日可以解決的。

資本雖然有實力,但在當前的投資環境下,它們卻無法放心地押注於此。在甘潔看來,很多投資人還是拿著互聯網的思維投製造業,也就是“投賽道、贏家通吃、快速回報”。

實際上,這在芯片行業卻走不通。在這個行業,有不少低調的“隱形公司”散落在世界各地,比如給華為供貨的賽靈思、給蘋果供貨的戴樂格,都是有幾十年歷史的老牌企業,有自己主攻的垂直方向,即便如高通這樣的巨頭,也不可能吃下所有市場。

更關鍵的是,當前的投資路徑和芯片行業的發展路徑背道而馳。投資人們偏好於回報率高的早期投資,或者更穩妥的中後期投資,但製造業中,“ 硬件發展黃金期就是融資黑暗期。”甘潔告訴36氪。

芯片行業最“飢渴”的,恰恰是中期投資。在這個黃金期,他們有了一些訂單,需要擴張團隊,但又看不到“掙大錢”的希望。投資人們普遍揹負著3年或5年給回報的壓力,自然對這樣的公司望而卻步。“投資人在這塊非常小心,心態沒有轉變。”甘潔表示。製造業的漫長,足以讓人熬得失去信心。

芯片行業的堅冰,非一日之寒。人才缺口越來越大,但顯然現在專業人員的培養速度跟不上。甘潔曾經聽朋友感嘆,從前清華半導體專業還有60多個人,後來就只有30多個人了。原因無他,和軟件工程這樣熱門專業相比,半導體行業很難掙到大錢和快錢。

“芯片行業沒有過熱,現在還在補課。” 採芯網創始人宋俊緯告訴36氪,除了人才缺口以外,高端技術還只是起步階段。據他介紹,現在中低端芯片國產廠商已經能和國外平起平坐,但高端芯片仍然還有很大的差距。

整個產業鏈上,芯片設計我們還能自研,但涉及到芯片製造環節的設備和核心零部件,很多都需要從海外採購,比如晶元的設備由美國壟斷,光刻機由荷蘭壟斷。

至於高校教育體系,據宋俊緯介紹,有微電子技術課程的高校就不多。而集成電路領域的課程,包括了IC設計,EDA(電子設計自動化)等等,完整的人才鏈條現在還沒有搭建起來。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現在有不少財大氣粗的玩家進入了這個行業。互聯網公司中,阿里佈局最深,去年全資收購了大陸唯一的自主嵌入式CPU IP Core公司中天微,它們曾經給阿里雲製作過基於AliOS的雲芯片。

硬件廠商中,華為之外,小米也要做自己的松果芯片。它們天生離客戶更近,也有自己的針對性和趨勢判斷。“ 他們的優勢是知道需求,有錢砸,也有人才,劣勢是內部用不錯,就是到了外面,會不會觸犯到專利呢?”宋俊緯說。

芯片行業的忽然火熱,難免讓人聯想到幾年前的AI熱。幾年過去,風口過後,雖沒有一地雞毛,但不少公司因為沒有落地場景和商業模式偃旗息鼓。芯片行業現在隱隱有這樣的趨勢,“這個行業有優秀的公司,也有未必那麼優秀的。最終還是要有產品,為客戶創造價值。”甘潔說。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