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冷了,這個穿衣公式對寶寶很有用

對於寶寶來說衣服穿多少都是由家長決定的 ,網上有個說法叫做“有一種冷叫你媽覺得你冷”,。給寶寶穿衣服,穿多穿少都會生病,到底穿多少合適呢?看完幼兒園老師給家長的寶寶最佳“穿衣公式”,爸爸媽媽們就不用發愁了。

對於寶寶來說衣服穿多少都是由家長決定的 ,網上有個說法叫做“有一種冷叫你媽覺得你冷”,。給寶寶穿衣服,穿多穿少都會生病,到底穿多少合適呢?看完幼兒園老師給家長的寶寶最佳“穿衣公式”,爸爸媽媽們就不用發愁了。

天冷了,這個穿衣公式對寶寶很有用

市第一人民醫院門診辦主任、兒科專家昨天提醒:“最近市一醫院每天都有七百多例因發燒來就診的患兒,有的幼兒園、小學一個班裡差不多1/4的孩子發燒。許多家長問,孩子穿得暖暖的,怎麼還會發燒?抵抗力為什麼那麼弱?我總是告訴他們,要給孩子衣服少穿一些。我和很多醫生髮現,不少發燒孩子來看病時額頭上、背上汗涔涔的,衣服捂得太多了。”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兒童醫院急診科主任張晨美昨天也說,天氣轉冷後,捂熱綜合徵的小患兒開始出現了。捂熱綜合徵又稱“嬰兒蒙被缺氧綜合症”,或“嬰兒悶熱綜合徵”,浙醫兒院每年都會接診到幾例,嚴重的會缺氧、高熱、大汗、脫水、抽搐昏迷,乃至導致孩子腦部受損。他提醒,1歲以內的嬰兒,如果出現大量出汗、臉色發紫的情況,應及時檢查是不是捂得太熱了。

發燒39.5℃

居然還穿了三件棉襖一件毛衣

昨天,市一醫院兒科馮梅副主任醫師出了半天門診,看了45個患兒,其中有5個孩子馮醫師看了一眼就覺得穿太多了。

男嬰兒,6個月大,發燒39.5℃。上身穿厚棉內衣+毛線衫+棉背心+絲棉襖,下身是厚棉長褲+毛褲,全身又套了一件彈力絮連體棉襖。

孩子精神不大好,趴在奶奶背上一動不動。馮梅醫師摸摸孩子後背,全是汗,便趕緊讓奶奶把孩子的絲棉襖脫掉和彈力絮連體棉襖脫掉,散散熱。

女嬰兒,10個月大,發燒接近40℃,臉蛋紅撲撲的。孩子上身穿棉毛衫+毛線衫+絲棉襖+羽絨服,下身是厚棉長褲+毛線褲+絲綿褲。

外婆說,早上喝完牛奶,孩子就開始發脾氣、哭吵,怎麼哄都不行。馮梅醫師叫外婆捏捏孩子的內衣,外婆驚得叫起來,“怎麼溼透啦”,慌慌張張地從包裡翻出一塊毛巾,塞進孩子的衣服裡吸汗。

馮梅醫師說,這兩個孩子都穿了兩件棉襖,在杭州這樣的天氣,一件棉襖就夠了。一般來說,棉背心也不用穿。孩子的穿衣原則和大人一樣即可。

1歲以下的新生寶寶,體溫調節中樞功能還沒有健全,在過冷或過熱時不能自動調節,對外界氣溫的適應能力很差。尤其是5個月內的寶寶,他們喝奶容易流汗,產熱量很大,出汗散熱又比較緩慢,如果爸爸媽媽把寶寶包裹得很嚴實,就很容易產生高熱的環境,導致寶寶中暑。

穿得夠不夠,不看手暖不暖應該摸鎖骨和後背

醫師門診裡有個男孩,8歲,發燒五天,昨天還有39.5℃。孩子上身穿薄棉毛衫+毛線衫+毛線薄背心+羽絨服,下身是棉毛褲+牛仔褲。

爺爺說,班級裡11個孩子都發燒了,老師說退燒後才能去上學,怕交叉感染。他擔心的是,孩子每天下午手腳冰涼,晚上就開始發燒,一燒就是39.5℃,飯不吃,咳嗽得很厲害。

溼疹治療時,注意保持乾爽衛生,勤換衣物,可在醫生的指導下,給寶寶皮膚塗抹天然無刺激的皮膚抗菌護理液(芬母皮膚抗菌液),可以有效抗菌抑菌,防止刺激性物質刺激寶寶皮膚的防禦系統,有效預防溼疹還能用來保溼止癢,緩解溼疹症狀,能有效防止皮膚皸裂,大人小孩都可以使用。可是媽媽們還是會擔心,於是選擇沒有激素的中藥,卻殊不知,很多所謂的中藥中卻含有強效的激素,對孩子的傷害更大。

馮醫師摸摸孩子的手和脖子,手是冰的,脖子是溫的。

“手冰和發燒有關係。”她誇獎孩子爺爺說,你家孩子穿得剛剛好。爺爺奶奶帶的孩子,穿得大多比較多。很多老年人喜歡按照自己的感覺來判斷孩子衣服是不是夠,以為手摸上去涼涼的,就給孩子加衣服,結果捂過度了。

馮醫師提醒,判斷孩子衣服是否穿得多,有兩種辦法:

第一,摸孩子的鎖骨,如果鎖骨是溫熱的,說明衣服穿得剛剛好;

第二,摸後背,如果後背有汗,甚至衣服都已經溼了,說明衣服穿太多了,應該及時減衣。

對於寶寶來說衣服穿多少都是由家長決定的 ,網上有個說法叫做“有一種冷叫你媽覺得你冷”,。給寶寶穿衣服,穿多穿少都會生病,到底穿多少合適呢?看完幼兒園老師給家長的寶寶最佳“穿衣公式”,爸爸媽媽們就不用發愁了。

天冷了,這個穿衣公式對寶寶很有用

市第一人民醫院門診辦主任、兒科專家昨天提醒:“最近市一醫院每天都有七百多例因發燒來就診的患兒,有的幼兒園、小學一個班裡差不多1/4的孩子發燒。許多家長問,孩子穿得暖暖的,怎麼還會發燒?抵抗力為什麼那麼弱?我總是告訴他們,要給孩子衣服少穿一些。我和很多醫生髮現,不少發燒孩子來看病時額頭上、背上汗涔涔的,衣服捂得太多了。”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兒童醫院急診科主任張晨美昨天也說,天氣轉冷後,捂熱綜合徵的小患兒開始出現了。捂熱綜合徵又稱“嬰兒蒙被缺氧綜合症”,或“嬰兒悶熱綜合徵”,浙醫兒院每年都會接診到幾例,嚴重的會缺氧、高熱、大汗、脫水、抽搐昏迷,乃至導致孩子腦部受損。他提醒,1歲以內的嬰兒,如果出現大量出汗、臉色發紫的情況,應及時檢查是不是捂得太熱了。

發燒39.5℃

居然還穿了三件棉襖一件毛衣

昨天,市一醫院兒科馮梅副主任醫師出了半天門診,看了45個患兒,其中有5個孩子馮醫師看了一眼就覺得穿太多了。

男嬰兒,6個月大,發燒39.5℃。上身穿厚棉內衣+毛線衫+棉背心+絲棉襖,下身是厚棉長褲+毛褲,全身又套了一件彈力絮連體棉襖。

孩子精神不大好,趴在奶奶背上一動不動。馮梅醫師摸摸孩子後背,全是汗,便趕緊讓奶奶把孩子的絲棉襖脫掉和彈力絮連體棉襖脫掉,散散熱。

女嬰兒,10個月大,發燒接近40℃,臉蛋紅撲撲的。孩子上身穿棉毛衫+毛線衫+絲棉襖+羽絨服,下身是厚棉長褲+毛線褲+絲綿褲。

外婆說,早上喝完牛奶,孩子就開始發脾氣、哭吵,怎麼哄都不行。馮梅醫師叫外婆捏捏孩子的內衣,外婆驚得叫起來,“怎麼溼透啦”,慌慌張張地從包裡翻出一塊毛巾,塞進孩子的衣服裡吸汗。

馮梅醫師說,這兩個孩子都穿了兩件棉襖,在杭州這樣的天氣,一件棉襖就夠了。一般來說,棉背心也不用穿。孩子的穿衣原則和大人一樣即可。

1歲以下的新生寶寶,體溫調節中樞功能還沒有健全,在過冷或過熱時不能自動調節,對外界氣溫的適應能力很差。尤其是5個月內的寶寶,他們喝奶容易流汗,產熱量很大,出汗散熱又比較緩慢,如果爸爸媽媽把寶寶包裹得很嚴實,就很容易產生高熱的環境,導致寶寶中暑。

穿得夠不夠,不看手暖不暖應該摸鎖骨和後背

醫師門診裡有個男孩,8歲,發燒五天,昨天還有39.5℃。孩子上身穿薄棉毛衫+毛線衫+毛線薄背心+羽絨服,下身是棉毛褲+牛仔褲。

爺爺說,班級裡11個孩子都發燒了,老師說退燒後才能去上學,怕交叉感染。他擔心的是,孩子每天下午手腳冰涼,晚上就開始發燒,一燒就是39.5℃,飯不吃,咳嗽得很厲害。

溼疹治療時,注意保持乾爽衛生,勤換衣物,可在醫生的指導下,給寶寶皮膚塗抹天然無刺激的皮膚抗菌護理液(芬母皮膚抗菌液),可以有效抗菌抑菌,防止刺激性物質刺激寶寶皮膚的防禦系統,有效預防溼疹還能用來保溼止癢,緩解溼疹症狀,能有效防止皮膚皸裂,大人小孩都可以使用。可是媽媽們還是會擔心,於是選擇沒有激素的中藥,卻殊不知,很多所謂的中藥中卻含有強效的激素,對孩子的傷害更大。

馮醫師摸摸孩子的手和脖子,手是冰的,脖子是溫的。

“手冰和發燒有關係。”她誇獎孩子爺爺說,你家孩子穿得剛剛好。爺爺奶奶帶的孩子,穿得大多比較多。很多老年人喜歡按照自己的感覺來判斷孩子衣服是不是夠,以為手摸上去涼涼的,就給孩子加衣服,結果捂過度了。

馮醫師提醒,判斷孩子衣服是否穿得多,有兩種辦法:

第一,摸孩子的鎖骨,如果鎖骨是溫熱的,說明衣服穿得剛剛好;

第二,摸後背,如果後背有汗,甚至衣服都已經溼了,說明衣服穿太多了,應該及時減衣。

天冷了,這個穿衣公式對寶寶很有用

孩子穿衣件數和大人一致或者比大人少一件

杭州市一醫院門診辦主任、兒科專家說,他家小孩從小穿的衣服也比較少。“我的理念是,孩子衣服穿得越少越好。很多家長有‘孩子要比大人穿得多’的想法”,這其實是誤區。”

浙醫兒院兒保科主任說,無論什麼季節,都應給寶寶選擇穿棉、真絲或麻質,吸汗而不刺激肌膚的衣服。過緊、過厚的衣褲會限制寶寶的運動和發育,不利於排汗、透氣,遇到涼風就容易傷風感冒。孩子小腳容易出汗,家長要常常捏捏寶寶的小腳,發現是汗津津的就要及時更換棉襪。

適合中國人的“穿衣公式”氣溫+衣服增加的溫度= 26℃

當然了,各國觀念不同,要我們的孩子像外國的孩子那樣冬天穿條短褲,確實很難做到。

那麼怎麼才能知道孩子今天穿這麼多衣服是舒服的呢?有沒有可以量化的公式?

有。杭州市中醫院中內科醫師用了三個月時間,總結出小孩“穿衣公式”。這是她在她女兒身上總結出來的經驗。她說女兒2012年讀大班時,也是三天兩頭感冒,所以她想搞清楚小孩穿多少衣服是最舒適的。醫師隨身帶一個溫度計,記錄當天氣溫幾度、女兒感冒時穿了什麼衣服、出汗時穿了什麼衣服、室內溫度多少、室外溫度多少。

經過3個月的實踐總結,醫師得出結論:氣溫加上衣服所能增加的溫度,控制在26℃,是孩子最舒服的穿衣狀況,不會著涼打噴嚏,也不會動一動就出汗。

根據測量,每件衣服能增加的溫度:厚羽絨服9℃,薄款羽絨服6℃,稍厚彈力絮棉衣5℃,厚羊毛衫4℃,棉背心4℃,抓絨衣服3℃,薄外套3℃,厚棉毛衫2℃,薄棉毛衫是1℃。

醫師說,溫度為26℃時,穿一件T恤剛剛好,以這個為基準,如果溫度下降3℃,加一件薄外套就剛剛好;下降4℃,加一件厚羊毛衫就行。以此類推。

生物引領生活 芬母成就健康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