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隴原城市之——隴西縣

甘肅俗稱隴原,在隴原大地,有很多了不起的地方,雖然名氣不大,但是這些城市的文化底蘊深厚,歷史悠久,有很多地方是值得稱讚的。就在這樣一個苦瘠甲天下的隴原大地,隴原兒女正在用自己勤勞的雙手改變這自己的生活,也改變隴原大地。今天給各位推薦的是了不起的隴原城市——隴西縣。

隴西縣位於甘肅省東南部、定西市中部、渭河上游,地處隴中黃土高原中部。東接通渭縣,南連武山、漳縣,西鄰渭源縣,北靠安定區。隸屬甘肅省定西市。​

​隴西因在隴山以西而得名,自古為“四塞之國”,兵家必爭之地。遠在史前時期,先民們就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留下了仰韶、齊家等文化遺址。秦昭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 年) 始設隴西郡,漢初設襄武縣,始有建置。隋改隴西縣,縣名沿用至今。

截至2016年,隴西縣域面積為2408平方公里,轄10鎮7鄉,215 個行政村,11個社區,1287個村民小組,總人口51.92萬,其中農業人口43.3萬,居住著漢、回、滿等13個民族。[1]隴西當地多為使用中原官話-秦隴片。

2015年,隴西完成國內生產總值57.44億元、同比增長8.5%。農業以中藥材、馬鈴薯、菌菜、畜草為主要產業;工業以中醫藥加工、鋁冶煉及製品、裝備製造業為主。

2016年,隴西縣被列為第二批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地區。

2017年5月,隴西縣獲“中國十大美麗梯田之鄉”榮譽稱號。

甘肅俗稱隴原,在隴原大地,有很多了不起的地方,雖然名氣不大,但是這些城市的文化底蘊深厚,歷史悠久,有很多地方是值得稱讚的。就在這樣一個苦瘠甲天下的隴原大地,隴原兒女正在用自己勤勞的雙手改變這自己的生活,也改變隴原大地。今天給各位推薦的是了不起的隴原城市——隴西縣。

隴西縣位於甘肅省東南部、定西市中部、渭河上游,地處隴中黃土高原中部。東接通渭縣,南連武山、漳縣,西鄰渭源縣,北靠安定區。隸屬甘肅省定西市。​

​隴西因在隴山以西而得名,自古為“四塞之國”,兵家必爭之地。遠在史前時期,先民們就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留下了仰韶、齊家等文化遺址。秦昭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 年) 始設隴西郡,漢初設襄武縣,始有建置。隋改隴西縣,縣名沿用至今。

截至2016年,隴西縣域面積為2408平方公里,轄10鎮7鄉,215 個行政村,11個社區,1287個村民小組,總人口51.92萬,其中農業人口43.3萬,居住著漢、回、滿等13個民族。[1]隴西當地多為使用中原官話-秦隴片。

2015年,隴西完成國內生產總值57.44億元、同比增長8.5%。農業以中藥材、馬鈴薯、菌菜、畜草為主要產業;工業以中醫藥加工、鋁冶煉及製品、裝備製造業為主。

2016年,隴西縣被列為第二批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地區。

2017年5月,隴西縣獲“中國十大美麗梯田之鄉”榮譽稱號。了不起的隴原城市之——隴西縣​​歷史沿革

隴西

隴西縣境,秦昭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 年)始設隴西郡。

漢初,設襄武縣。高祖二年(前205年),屬隴西郡;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屬涼州隴西郡;元鼎三年(前114年),分隴西郡地增置天水郡,時隴西縣境內有襄武、首陽、探道、蘭幹四縣並存,由隴西、天水二郡分轄,二郡均隸於涼州刺史部。

隋朝,改隴西縣。

李氏故里

唐朝,高祖武德二年(619年),廢隴西郡,置渭州;武德七年(624年),渭州隸屬秦州都督府;太宗貞觀元年(627年),屬隴右道;高宗上元二年(675年),分襄武縣設置首陽縣;玄宗開元二年(714年),設立隴右節度使;代宗寶應元年(762年),隴西郡淪陷於吐蕃;宣宗大中五年(851年),唐收復隴右後,恢復渭州隴西郡及屬縣的建置。

北宋,皇佑四年(1052)於今鞏昌鎮置古渭寨,元眪五年(1090)升古渭寨為隴西縣。

元代,設鞏昌都總帥府,轄5府21州。

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仍設鞏昌府;洪武八年(1375年),在隴西設立鞏昌衛。

甘肅俗稱隴原,在隴原大地,有很多了不起的地方,雖然名氣不大,但是這些城市的文化底蘊深厚,歷史悠久,有很多地方是值得稱讚的。就在這樣一個苦瘠甲天下的隴原大地,隴原兒女正在用自己勤勞的雙手改變這自己的生活,也改變隴原大地。今天給各位推薦的是了不起的隴原城市——隴西縣。

隴西縣位於甘肅省東南部、定西市中部、渭河上游,地處隴中黃土高原中部。東接通渭縣,南連武山、漳縣,西鄰渭源縣,北靠安定區。隸屬甘肅省定西市。​

​隴西因在隴山以西而得名,自古為“四塞之國”,兵家必爭之地。遠在史前時期,先民們就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留下了仰韶、齊家等文化遺址。秦昭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 年) 始設隴西郡,漢初設襄武縣,始有建置。隋改隴西縣,縣名沿用至今。

截至2016年,隴西縣域面積為2408平方公里,轄10鎮7鄉,215 個行政村,11個社區,1287個村民小組,總人口51.92萬,其中農業人口43.3萬,居住著漢、回、滿等13個民族。[1]隴西當地多為使用中原官話-秦隴片。

2015年,隴西完成國內生產總值57.44億元、同比增長8.5%。農業以中藥材、馬鈴薯、菌菜、畜草為主要產業;工業以中醫藥加工、鋁冶煉及製品、裝備製造業為主。

2016年,隴西縣被列為第二批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地區。

2017年5月,隴西縣獲“中國十大美麗梯田之鄉”榮譽稱號。了不起的隴原城市之——隴西縣​​歷史沿革

隴西

隴西縣境,秦昭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 年)始設隴西郡。

漢初,設襄武縣。高祖二年(前205年),屬隴西郡;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屬涼州隴西郡;元鼎三年(前114年),分隴西郡地增置天水郡,時隴西縣境內有襄武、首陽、探道、蘭幹四縣並存,由隴西、天水二郡分轄,二郡均隸於涼州刺史部。

隋朝,改隴西縣。

李氏故里

唐朝,高祖武德二年(619年),廢隴西郡,置渭州;武德七年(624年),渭州隸屬秦州都督府;太宗貞觀元年(627年),屬隴右道;高宗上元二年(675年),分襄武縣設置首陽縣;玄宗開元二年(714年),設立隴右節度使;代宗寶應元年(762年),隴西郡淪陷於吐蕃;宣宗大中五年(851年),唐收復隴右後,恢復渭州隴西郡及屬縣的建置。

北宋,皇佑四年(1052)於今鞏昌鎮置古渭寨,元眪五年(1090)升古渭寨為隴西縣。

元代,設鞏昌都總帥府,轄5府21州。

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仍設鞏昌府;洪武八年(1375年),在隴西設立鞏昌衛。了不起的隴原城市之——隴西縣

​清代,康熙三年(1664年),陝西省右布政使司移設鞏昌,轄有鞏昌、臨挑、平涼、慶陽四府;康熙六年(1667年),將設在鞏昌的右布政使司改為鞏昌布政使司,按察使改為鞏昌按察使司;康熙七年(1668年),鞏昌布政使司移蘭州,改為甘肅布政使司,同時,鞏昌按察使司也移至蘭州,改為甘肅按察使。從此,陝甘分省。

民國二年(1913年),廢府改縣時,改蘭州道為蘭山道,隴西縣隸屬蘭山道;民國十六年(1927年),隴西縣直轄於省政府;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分設行政督察專區,隴西縣屬於第一區;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省政府重新釐定各縣等級,隴西定為三等縣。

1949年8月,中共隴西縣委、隴西縣人民政府成立。

甘肅俗稱隴原,在隴原大地,有很多了不起的地方,雖然名氣不大,但是這些城市的文化底蘊深厚,歷史悠久,有很多地方是值得稱讚的。就在這樣一個苦瘠甲天下的隴原大地,隴原兒女正在用自己勤勞的雙手改變這自己的生活,也改變隴原大地。今天給各位推薦的是了不起的隴原城市——隴西縣。

隴西縣位於甘肅省東南部、定西市中部、渭河上游,地處隴中黃土高原中部。東接通渭縣,南連武山、漳縣,西鄰渭源縣,北靠安定區。隸屬甘肅省定西市。​

​隴西因在隴山以西而得名,自古為“四塞之國”,兵家必爭之地。遠在史前時期,先民們就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留下了仰韶、齊家等文化遺址。秦昭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 年) 始設隴西郡,漢初設襄武縣,始有建置。隋改隴西縣,縣名沿用至今。

截至2016年,隴西縣域面積為2408平方公里,轄10鎮7鄉,215 個行政村,11個社區,1287個村民小組,總人口51.92萬,其中農業人口43.3萬,居住著漢、回、滿等13個民族。[1]隴西當地多為使用中原官話-秦隴片。

2015年,隴西完成國內生產總值57.44億元、同比增長8.5%。農業以中藥材、馬鈴薯、菌菜、畜草為主要產業;工業以中醫藥加工、鋁冶煉及製品、裝備製造業為主。

2016年,隴西縣被列為第二批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地區。

2017年5月,隴西縣獲“中國十大美麗梯田之鄉”榮譽稱號。了不起的隴原城市之——隴西縣​​歷史沿革

隴西

隴西縣境,秦昭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 年)始設隴西郡。

漢初,設襄武縣。高祖二年(前205年),屬隴西郡;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屬涼州隴西郡;元鼎三年(前114年),分隴西郡地增置天水郡,時隴西縣境內有襄武、首陽、探道、蘭幹四縣並存,由隴西、天水二郡分轄,二郡均隸於涼州刺史部。

隋朝,改隴西縣。

李氏故里

唐朝,高祖武德二年(619年),廢隴西郡,置渭州;武德七年(624年),渭州隸屬秦州都督府;太宗貞觀元年(627年),屬隴右道;高宗上元二年(675年),分襄武縣設置首陽縣;玄宗開元二年(714年),設立隴右節度使;代宗寶應元年(762年),隴西郡淪陷於吐蕃;宣宗大中五年(851年),唐收復隴右後,恢復渭州隴西郡及屬縣的建置。

北宋,皇佑四年(1052)於今鞏昌鎮置古渭寨,元眪五年(1090)升古渭寨為隴西縣。

元代,設鞏昌都總帥府,轄5府21州。

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仍設鞏昌府;洪武八年(1375年),在隴西設立鞏昌衛。了不起的隴原城市之——隴西縣

​清代,康熙三年(1664年),陝西省右布政使司移設鞏昌,轄有鞏昌、臨挑、平涼、慶陽四府;康熙六年(1667年),將設在鞏昌的右布政使司改為鞏昌布政使司,按察使改為鞏昌按察使司;康熙七年(1668年),鞏昌布政使司移蘭州,改為甘肅布政使司,同時,鞏昌按察使司也移至蘭州,改為甘肅按察使。從此,陝甘分省。

民國二年(1913年),廢府改縣時,改蘭州道為蘭山道,隴西縣隸屬蘭山道;民國十六年(1927年),隴西縣直轄於省政府;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分設行政督察專區,隴西縣屬於第一區;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省政府重新釐定各縣等級,隴西定為三等縣。

1949年8月,中共隴西縣委、隴西縣人民政府成立。了不起的隴原城市之——隴西縣​行政區劃

截至2016年,隴西縣下轄10鎮7鄉,分別為:鞏昌鎮、文峰鎮、首陽鎮、菜子鎮、福星鎮、雲田鎮、通安驛鎮、馬河鎮、碧巖鎮、柯寨鎮[8]、宏偉鄉、德興鄉、權家灣鄉、渭陽鄉、和平鄉、雙泉鄉、永吉鄉。共有215個村,11個社區,1287個村民小組。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隴西縣位於甘肅省東南部,在定西市中部,地理座標為北緯34°50′-35°23′、東經04°18′-104°54′之間。縣域東西寬約52公里,南北長約60公里。總面積2408平方公里。東與通渭縣相接,南與漳縣、武山縣毗連,西與渭源縣相鄰,北與安定區接壤。縣人民政府駐鞏昌鎮。

地形地貌

隴西縣位處西北黃土高原邊緣與秦嶺支脈丘陵地帶之間,為黃土樑峁與河谷地形。構成南山(二陰地區)、川區(渭河水川地區)、北山(乾旱地區) 三塊條件明顯差異的小區環境。地勢西北高、東南低。

隴西山脈

氣候

隴西縣地處中緯內陸,為溫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氣候溫和 。年平均降水量445.8毫米,蒸發量1440毫米,年平均日照時數2292小時,年平均無霜期146天。受東亞大氣環流和青藏高原外圍特殊地形的影響,川區、北山為溫和乾旱區,南山為溫寒半溼潤區。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截至2012年,隴西縣境內探明礦產資源主要有大理石礦、石灰石礦和粘土等。

大理石礦位於東四十里鋪東南約2公里渭河岸,資源面積約5.5萬平方米,可開採面積約1.26萬立方米;石灰石礦位於縣境東南21公里的石門,資源儲量約300萬噸。

水能資源

截至2012年,隴西縣地表水、入境水達9750萬立方米,水能資源總量為1.78 億立方米,年開採量可達3300萬立方米。

人口民族

人口

截至2015年,隴西縣總人口51.92萬人,其中農業人口43.3萬人。[1]

民族

隴西漢族為主。截至2015年,除漢族以外還居住著回、滿等12個少數民族。

經濟

2015年,全縣完成國內生產總值57.44億元、同比增長8.5%,固定資產投資120.59億元、增長10.8%,大口徑財政收入9.02億元、增長5.3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4.98億元、增長9%,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18840元和6388元、分別增長8.4%和13.6%,金融機構存貸款餘額分別達到121.1億元和135.5億元,分別增長13.73%和34.04%。

農業

全縣耕地面積165.22萬畝(其中,水澆地13.2萬畝、川旱地41萬畝、坡耕地26萬畝、梯田87萬畝),農業人口人均佔有耕地3.76畝。2014年全縣共播種各類農作物174.09萬畝,其中糧食作物123.43萬畝,經濟作物50.66萬畝。中藥材、馬鈴薯、菌菜、畜草是農村的主導產業。

農作物

全縣建成養殖小區214個,規模養殖戶16440戶,養羊大戶220戶,50頭以上養牛大戶143戶,養雞大戶76戶;畜禽存欄數達到562.64萬頭(只),出欄數達到350.89萬頭(只)。

工業

2014年,全縣實現工業總產值52.17億元、增加值9.51億元,同比分別下降18%和增長3.3%,工業對GDP和財政收入的貢獻率分別達到17.8%和20.68%。中醫藥產業方面,年加工轉化各類中藥材13.3萬噸,實現產值253.2億元,上繳稅金2.38億元。在鋁冶煉及製品方面,截止2014年底,全縣鋁冶煉及加工生產能力達到 85萬噸,產值達到33.03億元,上繳稅金7040萬元。

第三產業

2013年上半年,隴西縣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15億元。其中,實現零售業銷售額10.8億元,批發業銷售額17.37億元,住宿業營業額0.73億元,餐飲業營業額1.33億元。郵政、電信業務總量分別達到510萬元和8780萬元,同比分別增長4.07%和11.5%。

社會事業

教育

截至2015年,隴西縣有各級各類學校252所,其中職教中心1所、職業中專1所、高級中學5所、完全中學3所、初級中學27所、九年制學校17所、小學171所、特殊教育學校1所、幼兒園26所,另設教學點63個、附設幼兒園97個。在職教職工7220人,專任教師學歷合格率普通高中92.61%、職業高中80.69%、初中98.48%、小學99.26%、幼兒園100%。在校學生80255萬餘人,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91.1%,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到90%。

文化

截至2015年,隴西縣建有鄉鎮文化站12所,農家書屋和文化資源共享工程215家,城鄉簡易籃球場784處,業餘劇團42個。

科技

截至2015年,隴西縣有科技管理機構18個,技術推廣服務機構6個,高新技術企業4家,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家,市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6家。縣直專業技術學會20個,會員1070人;農民專業技術協會105個,會員2.58萬人。

衛生

截至2015年,隴西縣有縣級綜合醫院3所,中醫醫院2所,婦幼、疾控、衛生監督機構各1所,基層醫療機構19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2所,村衛生室216個,駐隴企業醫院2所、民營醫院1所、個體門診部1所、個體診所55所,專業技術人員1982人。各醫療機構實際開放病床總數2328張。

體育

截至2015年,隴西縣有體育總會1個,各級各類體育協會6個,各級社會體育指導員487名。城區有功能較為齊全的體育場館3處、健身站點15個、老年人活動中心1處,建成鄉鎮文體活動站17處、鄉鎮體育健身中心4個、鄉鎮較高標準農民體育健身工程5個、村級農民體育健身工程133個。

交通

公路

截至2013年,隴西縣境內公路總里程為1438.83公里。316國道和209省幹道在縣境內通過,長度達121.27公里;連霍國道主幹道天定高速公路在隴西設有4個出口;有縣鄉公路19條,通車裡程396.4公里。

鐵路

截至2013年,隴西縣境內有隴海鐵路縱貫,長度達75公里,有鐵路專用線9條。

著名人物

姚萇

姚萇(330-394)字景茂。十六國時期後秦政權的開國君主,384-393年在位。姚萇是羌族首領姚弋仲的第二十四子,姚襄之弟。

金鑾

金鑾(1494-1587)字在衡,號白嶼。明代散曲家。著作有《金白嶼集》、《徙倚軒集》等。

羅錦堂

羅錦堂(1929- )中國臺灣第一位文學博士。曾任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研究員、香港大學教授、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系及外文系合聘客座研究教授、甘肅省黃河奇石館名譽館長等。

張尚勇

張尚勇(1967- )武漢紡織大學教授,博導。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國家級特色專業“紡織工程”建設項目負責人。主編、參編國家及紡織總會規劃教材6部,發表教研論文4篇。

歷史文化

李氏文化

李氏文化是與敦煌文化、天水伏羲文化、拉卜楞寺藏傳佛教文化齊名的甘肅四大文化之一,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隴西縣境內有“隴西堂”、“李家龍宮”、“李賀墓”等多處李氏文化遺址遺蹟。

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是黃河流域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遺址的代表,在隴西縣境內,沿渭河南岸的黃土臺地保存了許多仰韶文化遺址,主要包括首陽鎮的龍頭山文化遺址、昌谷鄉的樑家坪文化遺址、鞏昌鎮的張家坪文化遺址、文峰鎮的暖泉山文化遺址等十多處。

名優特產

甘肅俗稱隴原,在隴原大地,有很多了不起的地方,雖然名氣不大,但是這些城市的文化底蘊深厚,歷史悠久,有很多地方是值得稱讚的。就在這樣一個苦瘠甲天下的隴原大地,隴原兒女正在用自己勤勞的雙手改變這自己的生活,也改變隴原大地。今天給各位推薦的是了不起的隴原城市——隴西縣。

隴西縣位於甘肅省東南部、定西市中部、渭河上游,地處隴中黃土高原中部。東接通渭縣,南連武山、漳縣,西鄰渭源縣,北靠安定區。隸屬甘肅省定西市。​

​隴西因在隴山以西而得名,自古為“四塞之國”,兵家必爭之地。遠在史前時期,先民們就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留下了仰韶、齊家等文化遺址。秦昭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 年) 始設隴西郡,漢初設襄武縣,始有建置。隋改隴西縣,縣名沿用至今。

截至2016年,隴西縣域面積為2408平方公里,轄10鎮7鄉,215 個行政村,11個社區,1287個村民小組,總人口51.92萬,其中農業人口43.3萬,居住著漢、回、滿等13個民族。[1]隴西當地多為使用中原官話-秦隴片。

2015年,隴西完成國內生產總值57.44億元、同比增長8.5%。農業以中藥材、馬鈴薯、菌菜、畜草為主要產業;工業以中醫藥加工、鋁冶煉及製品、裝備製造業為主。

2016年,隴西縣被列為第二批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地區。

2017年5月,隴西縣獲“中國十大美麗梯田之鄉”榮譽稱號。了不起的隴原城市之——隴西縣​​歷史沿革

隴西

隴西縣境,秦昭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 年)始設隴西郡。

漢初,設襄武縣。高祖二年(前205年),屬隴西郡;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屬涼州隴西郡;元鼎三年(前114年),分隴西郡地增置天水郡,時隴西縣境內有襄武、首陽、探道、蘭幹四縣並存,由隴西、天水二郡分轄,二郡均隸於涼州刺史部。

隋朝,改隴西縣。

李氏故里

唐朝,高祖武德二年(619年),廢隴西郡,置渭州;武德七年(624年),渭州隸屬秦州都督府;太宗貞觀元年(627年),屬隴右道;高宗上元二年(675年),分襄武縣設置首陽縣;玄宗開元二年(714年),設立隴右節度使;代宗寶應元年(762年),隴西郡淪陷於吐蕃;宣宗大中五年(851年),唐收復隴右後,恢復渭州隴西郡及屬縣的建置。

北宋,皇佑四年(1052)於今鞏昌鎮置古渭寨,元眪五年(1090)升古渭寨為隴西縣。

元代,設鞏昌都總帥府,轄5府21州。

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仍設鞏昌府;洪武八年(1375年),在隴西設立鞏昌衛。了不起的隴原城市之——隴西縣

​清代,康熙三年(1664年),陝西省右布政使司移設鞏昌,轄有鞏昌、臨挑、平涼、慶陽四府;康熙六年(1667年),將設在鞏昌的右布政使司改為鞏昌布政使司,按察使改為鞏昌按察使司;康熙七年(1668年),鞏昌布政使司移蘭州,改為甘肅布政使司,同時,鞏昌按察使司也移至蘭州,改為甘肅按察使。從此,陝甘分省。

民國二年(1913年),廢府改縣時,改蘭州道為蘭山道,隴西縣隸屬蘭山道;民國十六年(1927年),隴西縣直轄於省政府;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分設行政督察專區,隴西縣屬於第一區;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省政府重新釐定各縣等級,隴西定為三等縣。

1949年8月,中共隴西縣委、隴西縣人民政府成立。了不起的隴原城市之——隴西縣​行政區劃

截至2016年,隴西縣下轄10鎮7鄉,分別為:鞏昌鎮、文峰鎮、首陽鎮、菜子鎮、福星鎮、雲田鎮、通安驛鎮、馬河鎮、碧巖鎮、柯寨鎮[8]、宏偉鄉、德興鄉、權家灣鄉、渭陽鄉、和平鄉、雙泉鄉、永吉鄉。共有215個村,11個社區,1287個村民小組。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隴西縣位於甘肅省東南部,在定西市中部,地理座標為北緯34°50′-35°23′、東經04°18′-104°54′之間。縣域東西寬約52公里,南北長約60公里。總面積2408平方公里。東與通渭縣相接,南與漳縣、武山縣毗連,西與渭源縣相鄰,北與安定區接壤。縣人民政府駐鞏昌鎮。

地形地貌

隴西縣位處西北黃土高原邊緣與秦嶺支脈丘陵地帶之間,為黃土樑峁與河谷地形。構成南山(二陰地區)、川區(渭河水川地區)、北山(乾旱地區) 三塊條件明顯差異的小區環境。地勢西北高、東南低。

隴西山脈

氣候

隴西縣地處中緯內陸,為溫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氣候溫和 。年平均降水量445.8毫米,蒸發量1440毫米,年平均日照時數2292小時,年平均無霜期146天。受東亞大氣環流和青藏高原外圍特殊地形的影響,川區、北山為溫和乾旱區,南山為溫寒半溼潤區。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截至2012年,隴西縣境內探明礦產資源主要有大理石礦、石灰石礦和粘土等。

大理石礦位於東四十里鋪東南約2公里渭河岸,資源面積約5.5萬平方米,可開採面積約1.26萬立方米;石灰石礦位於縣境東南21公里的石門,資源儲量約300萬噸。

水能資源

截至2012年,隴西縣地表水、入境水達9750萬立方米,水能資源總量為1.78 億立方米,年開採量可達3300萬立方米。

人口民族

人口

截至2015年,隴西縣總人口51.92萬人,其中農業人口43.3萬人。[1]

民族

隴西漢族為主。截至2015年,除漢族以外還居住著回、滿等12個少數民族。

經濟

2015年,全縣完成國內生產總值57.44億元、同比增長8.5%,固定資產投資120.59億元、增長10.8%,大口徑財政收入9.02億元、增長5.3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4.98億元、增長9%,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18840元和6388元、分別增長8.4%和13.6%,金融機構存貸款餘額分別達到121.1億元和135.5億元,分別增長13.73%和34.04%。

農業

全縣耕地面積165.22萬畝(其中,水澆地13.2萬畝、川旱地41萬畝、坡耕地26萬畝、梯田87萬畝),農業人口人均佔有耕地3.76畝。2014年全縣共播種各類農作物174.09萬畝,其中糧食作物123.43萬畝,經濟作物50.66萬畝。中藥材、馬鈴薯、菌菜、畜草是農村的主導產業。

農作物

全縣建成養殖小區214個,規模養殖戶16440戶,養羊大戶220戶,50頭以上養牛大戶143戶,養雞大戶76戶;畜禽存欄數達到562.64萬頭(只),出欄數達到350.89萬頭(只)。

工業

2014年,全縣實現工業總產值52.17億元、增加值9.51億元,同比分別下降18%和增長3.3%,工業對GDP和財政收入的貢獻率分別達到17.8%和20.68%。中醫藥產業方面,年加工轉化各類中藥材13.3萬噸,實現產值253.2億元,上繳稅金2.38億元。在鋁冶煉及製品方面,截止2014年底,全縣鋁冶煉及加工生產能力達到 85萬噸,產值達到33.03億元,上繳稅金7040萬元。

第三產業

2013年上半年,隴西縣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15億元。其中,實現零售業銷售額10.8億元,批發業銷售額17.37億元,住宿業營業額0.73億元,餐飲業營業額1.33億元。郵政、電信業務總量分別達到510萬元和8780萬元,同比分別增長4.07%和11.5%。

社會事業

教育

截至2015年,隴西縣有各級各類學校252所,其中職教中心1所、職業中專1所、高級中學5所、完全中學3所、初級中學27所、九年制學校17所、小學171所、特殊教育學校1所、幼兒園26所,另設教學點63個、附設幼兒園97個。在職教職工7220人,專任教師學歷合格率普通高中92.61%、職業高中80.69%、初中98.48%、小學99.26%、幼兒園100%。在校學生80255萬餘人,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91.1%,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到90%。

文化

截至2015年,隴西縣建有鄉鎮文化站12所,農家書屋和文化資源共享工程215家,城鄉簡易籃球場784處,業餘劇團42個。

科技

截至2015年,隴西縣有科技管理機構18個,技術推廣服務機構6個,高新技術企業4家,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家,市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6家。縣直專業技術學會20個,會員1070人;農民專業技術協會105個,會員2.58萬人。

衛生

截至2015年,隴西縣有縣級綜合醫院3所,中醫醫院2所,婦幼、疾控、衛生監督機構各1所,基層醫療機構19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2所,村衛生室216個,駐隴企業醫院2所、民營醫院1所、個體門診部1所、個體診所55所,專業技術人員1982人。各醫療機構實際開放病床總數2328張。

體育

截至2015年,隴西縣有體育總會1個,各級各類體育協會6個,各級社會體育指導員487名。城區有功能較為齊全的體育場館3處、健身站點15個、老年人活動中心1處,建成鄉鎮文體活動站17處、鄉鎮體育健身中心4個、鄉鎮較高標準農民體育健身工程5個、村級農民體育健身工程133個。

交通

公路

截至2013年,隴西縣境內公路總里程為1438.83公里。316國道和209省幹道在縣境內通過,長度達121.27公里;連霍國道主幹道天定高速公路在隴西設有4個出口;有縣鄉公路19條,通車裡程396.4公里。

鐵路

截至2013年,隴西縣境內有隴海鐵路縱貫,長度達75公里,有鐵路專用線9條。

著名人物

姚萇

姚萇(330-394)字景茂。十六國時期後秦政權的開國君主,384-393年在位。姚萇是羌族首領姚弋仲的第二十四子,姚襄之弟。

金鑾

金鑾(1494-1587)字在衡,號白嶼。明代散曲家。著作有《金白嶼集》、《徙倚軒集》等。

羅錦堂

羅錦堂(1929- )中國臺灣第一位文學博士。曾任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研究員、香港大學教授、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系及外文系合聘客座研究教授、甘肅省黃河奇石館名譽館長等。

張尚勇

張尚勇(1967- )武漢紡織大學教授,博導。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國家級特色專業“紡織工程”建設項目負責人。主編、參編國家及紡織總會規劃教材6部,發表教研論文4篇。

歷史文化

李氏文化

李氏文化是與敦煌文化、天水伏羲文化、拉卜楞寺藏傳佛教文化齊名的甘肅四大文化之一,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隴西縣境內有“隴西堂”、“李家龍宮”、“李賀墓”等多處李氏文化遺址遺蹟。

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是黃河流域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遺址的代表,在隴西縣境內,沿渭河南岸的黃土臺地保存了許多仰韶文化遺址,主要包括首陽鎮的龍頭山文化遺址、昌谷鄉的樑家坪文化遺址、鞏昌鎮的張家坪文化遺址、文峰鎮的暖泉山文化遺址等十多處。

名優特產了不起的隴原城市之——隴西縣

​隴西金錢肉

隴西金錢肉,又名蝴蝶肉。選用驢鞭,經過檢疫,宰殺、清洗 、整形、消毒等工序,加入天然無毒香料醃製而成。

隴西火腿

隴西火腿是隴西傳統名特產品,與臘肉一起醃製。1987年,參加甘肅省食品行業評比,榮獲"省優產品"稱號。

隴西臘羊肉

隴西臘羊肉以新鮮羊肉為主料製作而成,實際上就是一種“滷”羊肉,甘肅省傳統名菜。

隴西燒雞粉

隴西燒雞粉以雞肉、雞蛋、澱粉、菠菜汁及多種調料加工而成,曾被甘肅省商業廳評為名特小吃,並刊登於《中國烹飪》雜誌。

旅遊

威遠樓

威遠樓位於隴西縣城中心,始建於北宋仁宗天聖元年(公元1023年),取威震遠方之意。為省級保護文物。2013年升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仁壽山森林公園位於隴西縣城西南,佔地882畝,海拔2057米。1997年,晉升為甘肅省省級森林公園。

李家龍宮

李家龍宮始建於唐初,是唐代宮廷式古建築群,是李氏族人祭祀先祖的宗祠,也是研究隴西李氏文化遺址遺蹟的重要載體和標誌性建築之一,是隴西唯一保存下來的古建築群。

文峰塔

文峰塔位於文峰鎮渭河南岸的二級臺地上,建於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是一座底座直徑4米,高34米的七級八角樓閣式實心磚塔。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