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名臣陳廷敬為什麼受到後世推崇?

清朝名臣陳廷敬為什麼受到後世推崇?

陳廷敬剛調任大清帝國組織部長(吏部尚書),官場上的糖衣炮彈猛烈地向他射來。

有個分管民政的副省長,手提鉅額現金,潛伏在陳家附近的佛寺裡好幾天。等到一天天黑,遠遠瞅見陳廷敬的身影,像蘇炳添一樣衝過去,跪在陳的面前,說不收他做門生,他就不起來。

要是一般的領導,看人家這麼誠意十足,肯定說起來起來。陳廷敬不吃這一套,你喜歡跪著就跪著吧。

陳廷敬沒搭理他。結果那人還邊跪著邊哀求,陳廷敬被惹怒了,發飆把人罵了一頓。

幾天後,想走後門那人,連副省長的位子都被拿掉了。陳廷敬對官場腐敗的零容忍早就出了名,為什麼還有人勇於撞槍口?活該!

陳廷敬(1638—1712),做過禮、工、戶、吏四部部長,兩次當過大清紀委一把手,對官場弊病洞若觀火。終其一生,在帝國的文化、經濟、政治等領域建樹頗多,在多個關鍵崗位上頻頻調動,堪稱“救火隊長”。康熙給予他高度評價,稱其“寬大老成,幾近完人”。

他的經歷是大清帝國同齡人的樣本,也是不可複製的個人道路。

清朝名臣陳廷敬為什麼受到後世推崇?

▲陳廷敬

01

順治十五年(1658),陳廷敬考中進士,隨後被選為庶吉士,成為大清帝國的一名儲備幹部。那年他才20歲。

康熙繼位後,陳廷敬的仕途履歷幾乎與康熙朝相始終。他擔任過翰林院侍講、日講起居注官、經筵講官,這些職務的共同點是能給皇帝上課,俗稱“帝師”。

這段時間,陳廷敬以他的歷史和理學功底,為年輕的康熙灌輸治國理念,深得小皇帝的信任,差點就同穿一條褲子。

大半生馳騁官場,陳廷敬與康熙的君臣關係分外融洽,從未發生矛盾,與這段時間兩人奠定的師生關係密切相關。

康熙十六年(1677),康熙設立南書房。

康熙登極後,原來的內三院逐漸成為輔政大臣們結黨營私、侵犯皇權的工具。在翦除鰲拜的勢力之後,康熙決定廢除內三院,重建內閣和翰林院,新設南書房,相當於成立了深化改革領導小組。

從表面看,入直南書房的翰林們是為康熙講經讀史、編纂書籍、唱和詩詞,實際上還承擔著協助皇帝決策、參與機要以及起草上諭的任務。慢慢地,南書房發展成為康熙的機密決策機構。

南書房設立次年,40歲的陳廷敬入直,標誌著他已經成了清廷核心領導班子成員。

康熙四十一年(1702),陳廷敬再度奉命管理南書房事務,實際上充當了這個改革領導小組的常務副組長。他與康熙的親密關係,可見一斑。

02

陳廷敬可不僅會給皇帝講幾堂課那麼簡單。他本質上是一個實幹家。

傳統中國,士大夫看不起理財。很多時候,帝國的財政狀況一團糟。陳廷敬較早對經濟發生興趣,並進行了相對深入的研究。搞經濟,很有一套。

康熙十八年(1679),平定“三藩”的戰爭取得了決定性勝利,清政府轉入恢復和發展經濟的新時期。但其時,一撥奸商大鱷做空帝國經濟,導致鑄造錢幣的銅礦嚴重短缺。如何解決帝國銅用不足的問題,甚至成為當年殿試的考題。

帝國面臨一場蟄伏已久的金融危機。

陳廷敬作為“救火隊長”,臨危受命,負責管理京省錢法。

經過調查,他很快發現問題的癥結:市場上一兩銀子可買七斤銅,投機者用一兩銀子兌換一千枚銅錢,再將這一千枚銅錢融化後,可以得到八斤十二兩銅,從而獲取一斤十二兩銅的利潤。

儘管政府嚴禁銷燬錢幣,但禁不住不法之徒鋌而走險。

他當機立斷向康熙建議,非常時期,不能像順治朝一樣要求增加錢幣的重量,而應該改重為輕,這樣私鑄無利可圖,毀錢鑄銅的現象自然不禁自絕。

與此同時,他建議減少銅稅,鼓勵民間採銅,從而增加銅源,穩定銅錢價值。

四兩撥千斤,陳廷敬輕而易舉穩住了帝國金融秩序。

據不完全統計,康熙二十三年(1684)全國只有9個大型礦廠,二十四年(1685)增至29個,五十一年(1712)達到66個,20多年間增長了6倍多。

打完這一仗,他已譽滿京師。

清朝名臣陳廷敬為什麼受到後世推崇?

▲歷史話劇《大清相國》

03

經濟逐漸恢復,社會漸趨穩定,而大清帝國面臨新的考驗:腐敗。

腐敗的一個直接表現,是貪風日熾。康熙曾西巡太原、洪洞,對當地的塌方式腐敗深表震驚。他明察暗訪,認為各省官員中,能稱得上廉吏的少之又少。

除了經濟腐敗盛行,政治腐敗同樣觸目驚心。朋黨攬權極為突出,帝國內外諸臣結黨營私,滿人中有明珠之黨、索額圖之黨,漢人中有徐乾學之黨。朋黨之間形成一個個利益集團,互相攻汗,擾亂朝政。明珠當權時,公開賣官,價高者得。

反腐,關係帝國的長治久安。平定“三藩”後,誰來掌管大清紀委(都察院)也是當時朝中熱議的話題。

在這重要關頭,陳廷敬兩度出任紀委一把手(左都御史),兩度出任組織部長(吏部尚書),以反腐為業。歷史和他本人相互選擇。

反腐本質上是向根深蒂固的糟粕文化、長久形成的沉痾秩序、逐漸惡化的政治生態開戰。難度與壓力可想而知。

打鐵還需自身硬。陳廷敬雖身居高位,但始終過著緊衣縮食、簡樸單調的生活,並以此為樂,被門人稱為“半飽居士”。貴為文官之首、帝王之師,他想外出郊遊都得找同僚借馬車。晚年退休回鄉,行囊中幾乎沒有任何值錢的東西。

在主管鑄錢機關寶泉局期間,手下官員有兩次給他留了樣錢。因為這兩枚錢的存在,他一整月睡不好覺,隨即喊來寶泉局官吏,將兩枚錢交還。

他還對來取錢的官吏說:“吾誓不受一錢,前後取其二,其何以自明?”意思是,拿了這兩枚錢,他就沒有底氣挑戰官場潛規則了。

在官員的舉薦方面,他一掃當時花錢走後門的官場積弊。經過考察,他知曉陸隴其、邵嗣堯兩名縣令清廉、賢明、剛正,便向康熙奏言推舉。很快,兩人升任御史。

當時,很多官員勸誡陳廷敬,陸、邵這樣的人雖然剛正,但在官場上很容易得罪人,恐怕今後要連累你自己啊。

陳廷敬的回答,讓這幫打著關懷旗號的明哲保身者無地自容。他說,只要二人為官賢明清廉,即使自己受牽連又何妨?

很明顯,康熙一直把陳廷敬放在關鍵崗位上,正是看中他的不黨不私,無慾無求。

清朝名臣陳廷敬為什麼受到後世推崇?

▲ 陳廷敬紀念館

04

履新之後,陳廷敬一手抓廉政建設,一手抓腐敗典型。

他公開發表廉政考察報告:如果某個地區的黎民生活安詳和諧、食飽衣足,那麼這裡一定有清官廉吏;如果一個地區魍魎縱行、民不聊生,那麼這裡一定有貪官猾吏,需要派出紀檢官員重點巡視。

全國官員上下一盤棋,他主張廉政建設應當主抓省部級幹部(地方督撫)這一“關鍵少數”。用他的話說,叫“上官廉,則吏自不敢為貪;上官不廉,則吏雖欲為廉而不可得”。所以,省部級幹部必須潔身自好,還要用人得法。一旦用了貪官汙吏,提拔保薦的督撫將受到斷崖式降級。

會議開了,精神傳達了,整個帝國官場都在觀望陳廷敬的下一步動作。如果不動真格,不打老虎,大家或許就心知肚明,可以繼續嘴上說廉政,身體還是很實誠。

然而,反腐大劇,突然開場。

第一隻被陳廷敬扳倒的“老虎”是雲南省長(巡撫)王繼文。

順利掌握了王繼文的貪汙證據後,陳廷敬向康熙上疏,彈劾其趁平定“三藩”之際,“虧損國課幾至百萬之多”,並且“侵沒餉銀已九十萬餘兩”,請康熙下令徹查。

陳廷敬彈劾王繼文在當時無疑是一枚“重磅炸彈”。王繼文很快被查實罷官,一時間官場“風紀整肅,大小官吏莫不色動神懾”。

初戰告捷,陳廷敬更有信心部署他的反腐大業,為帝國刮骨療傷。

政治腐敗是最大的腐敗。康熙朝,保和殿大學士索額圖和武英殿大學士明珠之間的鬥爭尤為激烈,兩人形成了各自的利益網絡,相互傾軋,瘋狂貪腐。康熙後來問身邊的大臣,為什麼沒有人蔘劾明珠,得到的答覆是:人誰不怕死?

此時,陳廷敬尚未晉升文淵閣大學士,官位不及二人,一直獨善其身,沒有加入任何一方。但有證據表明,他可能利用為康熙講課的機會,間接參與了扳倒正國級幹部明珠的行動。

05

這名自奉清廉的反腐名臣,雖未遭遇過暗殺,卻也曾遇到過流言詆譭。

康熙二十七年(1688),陳廷敬遭遇一生中最大的政治危機。

此前,他的兒女親家、湖廣巡撫張汧因貪汙瀆職遭到御史彈劾,經調查屬實,依法判處死刑。在審判過程中,張汧檢舉高士奇、徐乾學、陳廷敬等三名中央高官,說是他們慫恿他從福建民政廳長做到湖北省長的。

突然被兒女親家咬上一口,儘管康熙並未追究下去,但陳廷敬還是向康熙上疏表明自己“不徇親黨,不阿友朋”的立場,然後說張汧這個親家蜚語中傷,自己難逃嫌疑,希望康熙批准他回老家照顧年邁的父親。

康熙最終拿掉陳廷敬的實職,僅保留修書總裁的虛職。徐乾學、高士奇亦同樣處理。

這三人都是康熙身邊的要人。落職後,三人的表現大相徑庭。

高士奇、徐乾學名為在京修書,但仍攥著權勢不肯放,並在新一輪的政治鬥爭中興風作浪。康熙知道後,極其氣憤,將二人逐出北京。

獨有陳廷敬勤勉修書,潔身自好,緘口不與它事,謹慎不捲入政治風波,深得康熙認可。

兩年後,陳廷敬再次被起用為紀委一把手。此後倍受重用,一直做到文淵閣大學士。

隨後的官場生涯,並未磨平陳廷敬的個性。他仍然堅持,對官場腐敗零容忍,並時刻以清白之身向腐敗分子宣戰。

而他迎難而上的精神,務實強硬的作風,最終贏得世人的尊敬,包括前紀委書記老王的推崇。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