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太極不會鬆?這些訣竅對你百分百有用!

練太極拳要講大鬆大柔,有人甚至將鬆柔強調為太極拳的靈魂,這是有道理的。“要鬆,要鬆,要鬆,初學太極拳要從緩慢鬆柔入手。”

練太極拳要講大鬆大柔,有人甚至將鬆柔強調為太極拳的靈魂,這是有道理的。“要鬆,要鬆,要鬆,初學太極拳要從緩慢鬆柔入手。”

練太極不會鬆?這些訣竅對你百分百有用!

當代太極名家鄭曼青教導弟子時亦如是強調。鄭曼青的師兄,另一位當代太極名家李雅軒亦強調,練太極拳要“大鬆大軟”,“以全心全意地去想鬆”。但是,我們要思考的是,雖然很多人主張練太極拳要大鬆大柔,但為什麼練不出功夫呢?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鬆柔有很多訣竅,其中有方法問題,也有層次上理解的問題。講鬆柔若不得法,同樣很容易走入誤區。有許多人講鬆柔,但練來練去仍然只是在肌肉的動作上做文章,有些人雖然常常覺得自己鬆開了,實際上是懈了,而自己並不知道。

太極拳講大鬆大柔,首先要明白松柔的種種層次和不同境界。太極拳的鬆柔首先是要講鬆開,然後是鬆散(讀第四聲),再往下是鬆沉、鬆靜、鬆化,就是大而化之,神而明之。這些都是太極拳鬆柔的層次,但這些境界都是口傳身授的功夫,要用文字講述清楚,並不容易。

普通練太極拳者講的鬆柔,是沒有目的性的,我們講鬆柔,是有目的性和可具體操作性。也就是說,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鬆柔體會,功力進一步,鬆柔的要求也要高一步,如此逐漸提高我們對鬆柔層次的掌握,與功力的提高形成相輔相成的作用。一開始學太極拳時,我們要求身體鬆軟,節節鬆開,頭上肩上要這樣那樣走,將人發出去:鬆沉是內勁下去後再起來,也可以沉都不要,將勁提到上面去,外形完全沒變,但內勁的方向變了。

鬆靜,這個靜非常不簡單,有了這個靜,才有反向的動,所以叫做覆命歸根。只有做到靜,然後才能到空、到化的階段。就是對方摸到哪兒都是空空的,一點東西都不讓對方知道,但此時恰恰是“空而不空,不空而空,所以才有“有心有意皆是假,拳到無心始見奇”的說法。我們現在練拳是“有心”,可是“有心”的過程是通向“無心”的臺階。再深一層 次,是我們在練習的時候要做到一鬆就走化了,對方根本聽不到東西,到那時才能體會知機的問題,太極拳講得機得勢,身上沒有鬆柔的功夫,就不能知機,又怎麼會得勢?

在練拳的時候,就是要注意這些東西。當然,有了正確的理解和追求方向,還要有具體的方法去找,去體悟鬆柔。比如說“大而化之”, 為什麼要你們在練拳時將氣勢放大,就是因為剛開始為了找準內勁,氣勢可以小一點,但等到一定階段,你們的氣勢大了,內勁早就隨著意到外面了。比如,氣勢足夠大了的時候用氣圈打人,實際上就是一個觀照問題。現在你們的身體狀態未到,功夫到了,要真正達到一絲不掛的階段,什麼節節貫穿,什麼根節起、中節隨、梢 節到,什麼“起於根,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那些都太慢了。應該是在哪裡接觸就在哪裡起,幹嗎要跑那麼遠。比如對方抓住我的前臂,就從這裡直接化發對方。

練太極拳要講大鬆大柔,有人甚至將鬆柔強調為太極拳的靈魂,這是有道理的。“要鬆,要鬆,要鬆,初學太極拳要從緩慢鬆柔入手。”

練太極不會鬆?這些訣竅對你百分百有用!

當代太極名家鄭曼青教導弟子時亦如是強調。鄭曼青的師兄,另一位當代太極名家李雅軒亦強調,練太極拳要“大鬆大軟”,“以全心全意地去想鬆”。但是,我們要思考的是,雖然很多人主張練太極拳要大鬆大柔,但為什麼練不出功夫呢?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鬆柔有很多訣竅,其中有方法問題,也有層次上理解的問題。講鬆柔若不得法,同樣很容易走入誤區。有許多人講鬆柔,但練來練去仍然只是在肌肉的動作上做文章,有些人雖然常常覺得自己鬆開了,實際上是懈了,而自己並不知道。

太極拳講大鬆大柔,首先要明白松柔的種種層次和不同境界。太極拳的鬆柔首先是要講鬆開,然後是鬆散(讀第四聲),再往下是鬆沉、鬆靜、鬆化,就是大而化之,神而明之。這些都是太極拳鬆柔的層次,但這些境界都是口傳身授的功夫,要用文字講述清楚,並不容易。

普通練太極拳者講的鬆柔,是沒有目的性的,我們講鬆柔,是有目的性和可具體操作性。也就是說,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鬆柔體會,功力進一步,鬆柔的要求也要高一步,如此逐漸提高我們對鬆柔層次的掌握,與功力的提高形成相輔相成的作用。一開始學太極拳時,我們要求身體鬆軟,節節鬆開,頭上肩上要這樣那樣走,將人發出去:鬆沉是內勁下去後再起來,也可以沉都不要,將勁提到上面去,外形完全沒變,但內勁的方向變了。

鬆靜,這個靜非常不簡單,有了這個靜,才有反向的動,所以叫做覆命歸根。只有做到靜,然後才能到空、到化的階段。就是對方摸到哪兒都是空空的,一點東西都不讓對方知道,但此時恰恰是“空而不空,不空而空,所以才有“有心有意皆是假,拳到無心始見奇”的說法。我們現在練拳是“有心”,可是“有心”的過程是通向“無心”的臺階。再深一層 次,是我們在練習的時候要做到一鬆就走化了,對方根本聽不到東西,到那時才能體會知機的問題,太極拳講得機得勢,身上沒有鬆柔的功夫,就不能知機,又怎麼會得勢?

在練拳的時候,就是要注意這些東西。當然,有了正確的理解和追求方向,還要有具體的方法去找,去體悟鬆柔。比如說“大而化之”, 為什麼要你們在練拳時將氣勢放大,就是因為剛開始為了找準內勁,氣勢可以小一點,但等到一定階段,你們的氣勢大了,內勁早就隨著意到外面了。比如,氣勢足夠大了的時候用氣圈打人,實際上就是一個觀照問題。現在你們的身體狀態未到,功夫到了,要真正達到一絲不掛的階段,什麼節節貫穿,什麼根節起、中節隨、梢 節到,什麼“起於根,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那些都太慢了。應該是在哪裡接觸就在哪裡起,幹嗎要跑那麼遠。比如對方抓住我的前臂,就從這裡直接化發對方。

練太極不會鬆?這些訣竅對你百分百有用!

鬆開、鬆散、鬆沉、鬆靜、鬆化,這些是鬆柔的不同層次。大而化之,神而明之,不是一步登天,也不是一悟即得,而是一層功夫一層體會的事,要慢慢來。

節節鬆開是基礎。當代太極大宗師楊澄甫先生很重視練拳時的鬆,在其著作《楊氏太極拳練習談》中曾經提出,習練運行時,周身關節,均須鬆開自然”,又提到“兩臂骨節均須 鬆開”。在著名的《太極拳術十要》中也明確提出“鬆腰”的概念。其弟子李雅軒關於鬆柔的許多提法同樣是值得重視的。他常對弟子們提起,楊澄甫練拳時“又穩 又靜,又鬆又沉,又軟又彈,又靈活”,在發勁時則是“鬆沉軟彈,透內之力驚心動魄,有令人萬分恐慌之感”。所以,李雅軒認為太極拳“非鬆軟純淨內勁不 出”。這些體會都是很寶貴的經驗。我們講鬆,主張首先要抓大的結構,就是要做到立身中正安舒。

古典拳論《十三勢行功心解》提出:“立身須中正安舒,支撐八面。”要做到中正安舒,首先須從縱向上來解決問題,這些就是“鬆開”的主要內容。

練太極拳時,人基本的站立姿勢,從頭頂,到腳下,到全身各個關節都要鬆開。如果關節不鬆開,到後面講節節貫穿,是沒法做到的。因為所謂節節貫穿,是要使內勁能夠在全身上下所有的關節處都能運行無礙。沒有節節鬆開,哪能有節節貫穿呢?鬆開的關鍵是要解決兩個問題,保持兩個方向。一個是上面提頂的問題,一個是下面的尾閭下垂,鬆到腳底湧泉的問題。這些理論在很多太極拳書中都曾提到。古典拳論也有“提頂吊襠心中懸”的說法。“心中懸”的意思講的還是上面有提的,下面有墜的。大家不妨觀察一下,物體要懸起來,必須有這樣的兩個方向。到中層功夫階段,則可體會百會至會陰的中心線、尾間垂直線的練法。這也是古典拳 論所強調的“有準頂頭懸,腰之根下株。上下一條線,全憑兩手轉”。

練太極拳要講大鬆大柔,有人甚至將鬆柔強調為太極拳的靈魂,這是有道理的。“要鬆,要鬆,要鬆,初學太極拳要從緩慢鬆柔入手。”

練太極不會鬆?這些訣竅對你百分百有用!

當代太極名家鄭曼青教導弟子時亦如是強調。鄭曼青的師兄,另一位當代太極名家李雅軒亦強調,練太極拳要“大鬆大軟”,“以全心全意地去想鬆”。但是,我們要思考的是,雖然很多人主張練太極拳要大鬆大柔,但為什麼練不出功夫呢?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鬆柔有很多訣竅,其中有方法問題,也有層次上理解的問題。講鬆柔若不得法,同樣很容易走入誤區。有許多人講鬆柔,但練來練去仍然只是在肌肉的動作上做文章,有些人雖然常常覺得自己鬆開了,實際上是懈了,而自己並不知道。

太極拳講大鬆大柔,首先要明白松柔的種種層次和不同境界。太極拳的鬆柔首先是要講鬆開,然後是鬆散(讀第四聲),再往下是鬆沉、鬆靜、鬆化,就是大而化之,神而明之。這些都是太極拳鬆柔的層次,但這些境界都是口傳身授的功夫,要用文字講述清楚,並不容易。

普通練太極拳者講的鬆柔,是沒有目的性的,我們講鬆柔,是有目的性和可具體操作性。也就是說,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鬆柔體會,功力進一步,鬆柔的要求也要高一步,如此逐漸提高我們對鬆柔層次的掌握,與功力的提高形成相輔相成的作用。一開始學太極拳時,我們要求身體鬆軟,節節鬆開,頭上肩上要這樣那樣走,將人發出去:鬆沉是內勁下去後再起來,也可以沉都不要,將勁提到上面去,外形完全沒變,但內勁的方向變了。

鬆靜,這個靜非常不簡單,有了這個靜,才有反向的動,所以叫做覆命歸根。只有做到靜,然後才能到空、到化的階段。就是對方摸到哪兒都是空空的,一點東西都不讓對方知道,但此時恰恰是“空而不空,不空而空,所以才有“有心有意皆是假,拳到無心始見奇”的說法。我們現在練拳是“有心”,可是“有心”的過程是通向“無心”的臺階。再深一層 次,是我們在練習的時候要做到一鬆就走化了,對方根本聽不到東西,到那時才能體會知機的問題,太極拳講得機得勢,身上沒有鬆柔的功夫,就不能知機,又怎麼會得勢?

在練拳的時候,就是要注意這些東西。當然,有了正確的理解和追求方向,還要有具體的方法去找,去體悟鬆柔。比如說“大而化之”, 為什麼要你們在練拳時將氣勢放大,就是因為剛開始為了找準內勁,氣勢可以小一點,但等到一定階段,你們的氣勢大了,內勁早就隨著意到外面了。比如,氣勢足夠大了的時候用氣圈打人,實際上就是一個觀照問題。現在你們的身體狀態未到,功夫到了,要真正達到一絲不掛的階段,什麼節節貫穿,什麼根節起、中節隨、梢 節到,什麼“起於根,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那些都太慢了。應該是在哪裡接觸就在哪裡起,幹嗎要跑那麼遠。比如對方抓住我的前臂,就從這裡直接化發對方。

練太極不會鬆?這些訣竅對你百分百有用!

鬆開、鬆散、鬆沉、鬆靜、鬆化,這些是鬆柔的不同層次。大而化之,神而明之,不是一步登天,也不是一悟即得,而是一層功夫一層體會的事,要慢慢來。

節節鬆開是基礎。當代太極大宗師楊澄甫先生很重視練拳時的鬆,在其著作《楊氏太極拳練習談》中曾經提出,習練運行時,周身關節,均須鬆開自然”,又提到“兩臂骨節均須 鬆開”。在著名的《太極拳術十要》中也明確提出“鬆腰”的概念。其弟子李雅軒關於鬆柔的許多提法同樣是值得重視的。他常對弟子們提起,楊澄甫練拳時“又穩 又靜,又鬆又沉,又軟又彈,又靈活”,在發勁時則是“鬆沉軟彈,透內之力驚心動魄,有令人萬分恐慌之感”。所以,李雅軒認為太極拳“非鬆軟純淨內勁不 出”。這些體會都是很寶貴的經驗。我們講鬆,主張首先要抓大的結構,就是要做到立身中正安舒。

古典拳論《十三勢行功心解》提出:“立身須中正安舒,支撐八面。”要做到中正安舒,首先須從縱向上來解決問題,這些就是“鬆開”的主要內容。

練太極拳時,人基本的站立姿勢,從頭頂,到腳下,到全身各個關節都要鬆開。如果關節不鬆開,到後面講節節貫穿,是沒法做到的。因為所謂節節貫穿,是要使內勁能夠在全身上下所有的關節處都能運行無礙。沒有節節鬆開,哪能有節節貫穿呢?鬆開的關鍵是要解決兩個問題,保持兩個方向。一個是上面提頂的問題,一個是下面的尾閭下垂,鬆到腳底湧泉的問題。這些理論在很多太極拳書中都曾提到。古典拳論也有“提頂吊襠心中懸”的說法。“心中懸”的意思講的還是上面有提的,下面有墜的。大家不妨觀察一下,物體要懸起來,必須有這樣的兩個方向。到中層功夫階段,則可體會百會至會陰的中心線、尾間垂直線的練法。這也是古典拳 論所強調的“有準頂頭懸,腰之根下株。上下一條線,全憑兩手轉”。

練太極不會鬆?這些訣竅對你百分百有用!

關於兩個方向的用意,我們平時用功時很容易出現的錯誤是,一注意上面的提頂,頸項、頭部就僵硬了,一注意松下面,強調尾閭下垂時,上面又丟了,變成懈掉了。這樣練來練去還是將關節擠壓成一堆。

還有一個問題要注意,很多太極拳書都講到提肛的要求,但是在我們這個體系中,在最初的階段,不講一定要提肛,這個階段主要還是講吊襠。提肛的意思主要是會陰部位有些微上提之意,這要待整個身體的鬆柔有了一定的基礎後才能練,不然很容易造成胯襠部的緊張,從而引起全身緊張。

鬆開以後,從頭 上講起,基本的要求就是“虛領頂勁、豎項吊襠,含胸拔背、鬆肩墜肘、尾間下垂、鬆腰胯似坐非坐、雙膝稍微內含似爬樹、鬆腳踝、再鬆到腳下湧泉、腳趾放鬆”。要注意,這裡所講的要求都是意向上的問題,而不能出現任何肌肉方面的僵直。太極拳講全身放鬆,但要鬆而不懈,關鍵也是“凡此皆是意”,即以神氣率領。任何外形的姿態都同樣要注意“無過不及”,毫無拘滯之力。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