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讓“專家”打臉的育兒觀,到底坑了多少家長!

前幾日深夜,一位寶媽狂留言,大意是:“孩子哭鬧時到底要不要抱哄?”

原來,自從她們家孩子出生以來,她跟婆婆就一直因為“孩子哭鬧時要不要抱”這件小事,紛爭不斷。婆婆堅信網上專家講的育兒理念,說孩子抱久了對發育不好,而且會慣壞孩子。

而這位寶媽的老公,則奉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則,一直勸說她聽從老人的想法。剛開始,寶媽還可以忍耐,也覺得婆婆說的有點道理。可是時間久了,孩子的哭鬧並沒有減少,反而越演越烈,每次哭起來都是撕心裂肺,根本停不下來。

後來,寶媽實在忍不住了,就自己上網查。結果一查才發現,也有很多專家說:哭了不抱孩子會給孩子造成心理陰影。這下她可急壞了,總擔心自己給孩子造成了不可逆轉的心理傷害。

前幾日深夜,一位寶媽狂留言,大意是:“孩子哭鬧時到底要不要抱哄?”

原來,自從她們家孩子出生以來,她跟婆婆就一直因為“孩子哭鬧時要不要抱”這件小事,紛爭不斷。婆婆堅信網上專家講的育兒理念,說孩子抱久了對發育不好,而且會慣壞孩子。

而這位寶媽的老公,則奉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則,一直勸說她聽從老人的想法。剛開始,寶媽還可以忍耐,也覺得婆婆說的有點道理。可是時間久了,孩子的哭鬧並沒有減少,反而越演越烈,每次哭起來都是撕心裂肺,根本停不下來。

後來,寶媽實在忍不住了,就自己上網查。結果一查才發現,也有很多專家說:哭了不抱孩子會給孩子造成心理陰影。這下她可急壞了,總擔心自己給孩子造成了不可逆轉的心理傷害。

那些讓“專家”打臉的育兒觀,到底坑了多少家長!

關於“哭聲免疫法”的真相

各路專家眾說紛紜,“要不要抱孩子”簡直就成了世界難題。旁人可以很輕鬆的說,抱或者不抱。但媽媽如果選擇不抱孩子,內心必然是十分焦灼、不安的。

我曾經做過一個實驗,將血流檢測儀、心跳儀貼在一位媽媽的胸口,當這位媽媽聽到寶寶哭泣時,胸口的血液流動、心跳都會明顯增加,會有種強烈的衝動想要抱起孩子進行安撫。

這種“一哭就想抱”的衝動是媽媽身體最本能的反應,孩子的哭聲是一種強有力的語言,向我們傳遞著他的需求,尋求我們的幫助。因此,在孩子出生的幾個月內,我都建議媽媽:聽從自己內心的聲音,想抱就抱!在第一時間迅速回應寶寶的哭鬧。

前幾日深夜,一位寶媽狂留言,大意是:“孩子哭鬧時到底要不要抱哄?”

原來,自從她們家孩子出生以來,她跟婆婆就一直因為“孩子哭鬧時要不要抱”這件小事,紛爭不斷。婆婆堅信網上專家講的育兒理念,說孩子抱久了對發育不好,而且會慣壞孩子。

而這位寶媽的老公,則奉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則,一直勸說她聽從老人的想法。剛開始,寶媽還可以忍耐,也覺得婆婆說的有點道理。可是時間久了,孩子的哭鬧並沒有減少,反而越演越烈,每次哭起來都是撕心裂肺,根本停不下來。

後來,寶媽實在忍不住了,就自己上網查。結果一查才發現,也有很多專家說:哭了不抱孩子會給孩子造成心理陰影。這下她可急壞了,總擔心自己給孩子造成了不可逆轉的心理傷害。

那些讓“專家”打臉的育兒觀,到底坑了多少家長!

關於“哭聲免疫法”的真相

各路專家眾說紛紜,“要不要抱孩子”簡直就成了世界難題。旁人可以很輕鬆的說,抱或者不抱。但媽媽如果選擇不抱孩子,內心必然是十分焦灼、不安的。

我曾經做過一個實驗,將血流檢測儀、心跳儀貼在一位媽媽的胸口,當這位媽媽聽到寶寶哭泣時,胸口的血液流動、心跳都會明顯增加,會有種強烈的衝動想要抱起孩子進行安撫。

這種“一哭就想抱”的衝動是媽媽身體最本能的反應,孩子的哭聲是一種強有力的語言,向我們傳遞著他的需求,尋求我們的幫助。因此,在孩子出生的幾個月內,我都建議媽媽:聽從自己內心的聲音,想抱就抱!在第一時間迅速回應寶寶的哭鬧。

那些讓“專家”打臉的育兒觀,到底坑了多少家長!

但是媽媽還需注意:抱並不是萬能的,我們要解決的是寶寶最迫切的需求。對於小嬰兒來說,如果尿不溼沉甸甸就及時更換,感覺孩子餓了就餵奶。假如孩子哭聲尖利,就要考慮是不是衣物或者其他東西讓他感覺不舒服了(例如頭髮或線頭纏住了寶寶的手指、腳趾)。

對於大一點的孩子來說,擁抱也同樣重要。當他們哭鬧時,擁抱是我們向他傳遞溫暖與關心最直接的方式。安撫好孩子情緒後,我們還應仔細詢問孩子哭鬧的原因,幫助孩子脫離困境。

而“哭了不抱,會造成寶寶的心理陰影”,這種說法最早來源於網上某些文章對於“哭聲免疫法”的錯誤抨擊,讓很多媽媽都誤認為“哭聲免疫法”就是破壞孩子安全感的第一殺手。

某度的詞條至今還將“哭聲免疫法”定義為“哭了不抱、不哭才抱”,這並非是真正的哭聲免疫法,不能偷換概念混為一談!哭聲免疫法的起源也不是約翰·華生,而是美國兒科醫生 Luther Emmett Holt。

前幾日深夜,一位寶媽狂留言,大意是:“孩子哭鬧時到底要不要抱哄?”

原來,自從她們家孩子出生以來,她跟婆婆就一直因為“孩子哭鬧時要不要抱”這件小事,紛爭不斷。婆婆堅信網上專家講的育兒理念,說孩子抱久了對發育不好,而且會慣壞孩子。

而這位寶媽的老公,則奉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則,一直勸說她聽從老人的想法。剛開始,寶媽還可以忍耐,也覺得婆婆說的有點道理。可是時間久了,孩子的哭鬧並沒有減少,反而越演越烈,每次哭起來都是撕心裂肺,根本停不下來。

後來,寶媽實在忍不住了,就自己上網查。結果一查才發現,也有很多專家說:哭了不抱孩子會給孩子造成心理陰影。這下她可急壞了,總擔心自己給孩子造成了不可逆轉的心理傷害。

那些讓“專家”打臉的育兒觀,到底坑了多少家長!

關於“哭聲免疫法”的真相

各路專家眾說紛紜,“要不要抱孩子”簡直就成了世界難題。旁人可以很輕鬆的說,抱或者不抱。但媽媽如果選擇不抱孩子,內心必然是十分焦灼、不安的。

我曾經做過一個實驗,將血流檢測儀、心跳儀貼在一位媽媽的胸口,當這位媽媽聽到寶寶哭泣時,胸口的血液流動、心跳都會明顯增加,會有種強烈的衝動想要抱起孩子進行安撫。

這種“一哭就想抱”的衝動是媽媽身體最本能的反應,孩子的哭聲是一種強有力的語言,向我們傳遞著他的需求,尋求我們的幫助。因此,在孩子出生的幾個月內,我都建議媽媽:聽從自己內心的聲音,想抱就抱!在第一時間迅速回應寶寶的哭鬧。

那些讓“專家”打臉的育兒觀,到底坑了多少家長!

但是媽媽還需注意:抱並不是萬能的,我們要解決的是寶寶最迫切的需求。對於小嬰兒來說,如果尿不溼沉甸甸就及時更換,感覺孩子餓了就餵奶。假如孩子哭聲尖利,就要考慮是不是衣物或者其他東西讓他感覺不舒服了(例如頭髮或線頭纏住了寶寶的手指、腳趾)。

對於大一點的孩子來說,擁抱也同樣重要。當他們哭鬧時,擁抱是我們向他傳遞溫暖與關心最直接的方式。安撫好孩子情緒後,我們還應仔細詢問孩子哭鬧的原因,幫助孩子脫離困境。

而“哭了不抱,會造成寶寶的心理陰影”,這種說法最早來源於網上某些文章對於“哭聲免疫法”的錯誤抨擊,讓很多媽媽都誤認為“哭聲免疫法”就是破壞孩子安全感的第一殺手。

某度的詞條至今還將“哭聲免疫法”定義為“哭了不抱、不哭才抱”,這並非是真正的哭聲免疫法,不能偷換概念混為一談!哭聲免疫法的起源也不是約翰·華生,而是美國兒科醫生 Luther Emmett Holt。

那些讓“專家”打臉的育兒觀,到底坑了多少家長!

前幾日深夜,一位寶媽狂留言,大意是:“孩子哭鬧時到底要不要抱哄?”

原來,自從她們家孩子出生以來,她跟婆婆就一直因為“孩子哭鬧時要不要抱”這件小事,紛爭不斷。婆婆堅信網上專家講的育兒理念,說孩子抱久了對發育不好,而且會慣壞孩子。

而這位寶媽的老公,則奉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則,一直勸說她聽從老人的想法。剛開始,寶媽還可以忍耐,也覺得婆婆說的有點道理。可是時間久了,孩子的哭鬧並沒有減少,反而越演越烈,每次哭起來都是撕心裂肺,根本停不下來。

後來,寶媽實在忍不住了,就自己上網查。結果一查才發現,也有很多專家說:哭了不抱孩子會給孩子造成心理陰影。這下她可急壞了,總擔心自己給孩子造成了不可逆轉的心理傷害。

那些讓“專家”打臉的育兒觀,到底坑了多少家長!

關於“哭聲免疫法”的真相

各路專家眾說紛紜,“要不要抱孩子”簡直就成了世界難題。旁人可以很輕鬆的說,抱或者不抱。但媽媽如果選擇不抱孩子,內心必然是十分焦灼、不安的。

我曾經做過一個實驗,將血流檢測儀、心跳儀貼在一位媽媽的胸口,當這位媽媽聽到寶寶哭泣時,胸口的血液流動、心跳都會明顯增加,會有種強烈的衝動想要抱起孩子進行安撫。

這種“一哭就想抱”的衝動是媽媽身體最本能的反應,孩子的哭聲是一種強有力的語言,向我們傳遞著他的需求,尋求我們的幫助。因此,在孩子出生的幾個月內,我都建議媽媽:聽從自己內心的聲音,想抱就抱!在第一時間迅速回應寶寶的哭鬧。

那些讓“專家”打臉的育兒觀,到底坑了多少家長!

但是媽媽還需注意:抱並不是萬能的,我們要解決的是寶寶最迫切的需求。對於小嬰兒來說,如果尿不溼沉甸甸就及時更換,感覺孩子餓了就餵奶。假如孩子哭聲尖利,就要考慮是不是衣物或者其他東西讓他感覺不舒服了(例如頭髮或線頭纏住了寶寶的手指、腳趾)。

對於大一點的孩子來說,擁抱也同樣重要。當他們哭鬧時,擁抱是我們向他傳遞溫暖與關心最直接的方式。安撫好孩子情緒後,我們還應仔細詢問孩子哭鬧的原因,幫助孩子脫離困境。

而“哭了不抱,會造成寶寶的心理陰影”,這種說法最早來源於網上某些文章對於“哭聲免疫法”的錯誤抨擊,讓很多媽媽都誤認為“哭聲免疫法”就是破壞孩子安全感的第一殺手。

某度的詞條至今還將“哭聲免疫法”定義為“哭了不抱、不哭才抱”,這並非是真正的哭聲免疫法,不能偷換概念混為一談!哭聲免疫法的起源也不是約翰·華生,而是美國兒科醫生 Luther Emmett Holt。

那些讓“專家”打臉的育兒觀,到底坑了多少家長!

那些讓“專家”打臉的育兒觀,到底坑了多少家長!

哭聲免疫法的初衷,是為了幫助入睡困難的孩子進行睡眠訓練,並不是為了訓練出極少哭鬧的乖寶寶,而目前也沒有科學研究證明:哭聲免疫法會對孩子的心理髮育有長期危害。

在實際的育兒過程中,其實最誤導家長的就是這種:看似有理有據,實則東拼西湊、屈文解意式的專家式育兒法,聽起來好像十分有道理,但仔細一想,就能發現其中到處都是坑!

孩子的病都是“捂”出來的

我朋友圈裡有不少爸媽都在轉載一篇文章,說:天冷了,爺爺奶奶把孩子“捂”成了粽子,但孩子新陳代謝旺,怕熱不怕冷,所以孩子的衣服一定要比大人穿的少。

打開之後,文中的邏輯是這樣的:

前幾日深夜,一位寶媽狂留言,大意是:“孩子哭鬧時到底要不要抱哄?”

原來,自從她們家孩子出生以來,她跟婆婆就一直因為“孩子哭鬧時要不要抱”這件小事,紛爭不斷。婆婆堅信網上專家講的育兒理念,說孩子抱久了對發育不好,而且會慣壞孩子。

而這位寶媽的老公,則奉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則,一直勸說她聽從老人的想法。剛開始,寶媽還可以忍耐,也覺得婆婆說的有點道理。可是時間久了,孩子的哭鬧並沒有減少,反而越演越烈,每次哭起來都是撕心裂肺,根本停不下來。

後來,寶媽實在忍不住了,就自己上網查。結果一查才發現,也有很多專家說:哭了不抱孩子會給孩子造成心理陰影。這下她可急壞了,總擔心自己給孩子造成了不可逆轉的心理傷害。

那些讓“專家”打臉的育兒觀,到底坑了多少家長!

關於“哭聲免疫法”的真相

各路專家眾說紛紜,“要不要抱孩子”簡直就成了世界難題。旁人可以很輕鬆的說,抱或者不抱。但媽媽如果選擇不抱孩子,內心必然是十分焦灼、不安的。

我曾經做過一個實驗,將血流檢測儀、心跳儀貼在一位媽媽的胸口,當這位媽媽聽到寶寶哭泣時,胸口的血液流動、心跳都會明顯增加,會有種強烈的衝動想要抱起孩子進行安撫。

這種“一哭就想抱”的衝動是媽媽身體最本能的反應,孩子的哭聲是一種強有力的語言,向我們傳遞著他的需求,尋求我們的幫助。因此,在孩子出生的幾個月內,我都建議媽媽:聽從自己內心的聲音,想抱就抱!在第一時間迅速回應寶寶的哭鬧。

那些讓“專家”打臉的育兒觀,到底坑了多少家長!

但是媽媽還需注意:抱並不是萬能的,我們要解決的是寶寶最迫切的需求。對於小嬰兒來說,如果尿不溼沉甸甸就及時更換,感覺孩子餓了就餵奶。假如孩子哭聲尖利,就要考慮是不是衣物或者其他東西讓他感覺不舒服了(例如頭髮或線頭纏住了寶寶的手指、腳趾)。

對於大一點的孩子來說,擁抱也同樣重要。當他們哭鬧時,擁抱是我們向他傳遞溫暖與關心最直接的方式。安撫好孩子情緒後,我們還應仔細詢問孩子哭鬧的原因,幫助孩子脫離困境。

而“哭了不抱,會造成寶寶的心理陰影”,這種說法最早來源於網上某些文章對於“哭聲免疫法”的錯誤抨擊,讓很多媽媽都誤認為“哭聲免疫法”就是破壞孩子安全感的第一殺手。

某度的詞條至今還將“哭聲免疫法”定義為“哭了不抱、不哭才抱”,這並非是真正的哭聲免疫法,不能偷換概念混為一談!哭聲免疫法的起源也不是約翰·華生,而是美國兒科醫生 Luther Emmett Holt。

那些讓“專家”打臉的育兒觀,到底坑了多少家長!

那些讓“專家”打臉的育兒觀,到底坑了多少家長!

哭聲免疫法的初衷,是為了幫助入睡困難的孩子進行睡眠訓練,並不是為了訓練出極少哭鬧的乖寶寶,而目前也沒有科學研究證明:哭聲免疫法會對孩子的心理髮育有長期危害。

在實際的育兒過程中,其實最誤導家長的就是這種:看似有理有據,實則東拼西湊、屈文解意式的專家式育兒法,聽起來好像十分有道理,但仔細一想,就能發現其中到處都是坑!

孩子的病都是“捂”出來的

我朋友圈裡有不少爸媽都在轉載一篇文章,說:天冷了,爺爺奶奶把孩子“捂”成了粽子,但孩子新陳代謝旺,怕熱不怕冷,所以孩子的衣服一定要比大人穿的少。

打開之後,文中的邏輯是這樣的:

那些讓“專家”打臉的育兒觀,到底坑了多少家長!

偷換概念於無形,我也是服氣了。就拿最常見的發燒來說,能引起發熱的原因有很多:感染、炎症、腫瘤、代謝免疫等均有可能引起發燒,普通的小感冒都有可能是由200多種不同的病毒引起的。

此類育兒文章,故意混淆事實間的因果關係,或只列舉一因一果,誤導我們片面的把孩子生病與穿的多畫上了等號。為了預防生病,就一味給寶寶少穿,仍然是不合適的。

判斷寶寶穿衣多少,最好的方法還是“摸脖根”:溫熱無汗為正常,有潮溼感就是穿多了,感覺冰涼就是穿少了,要根據其中的變化及時給孩子增減衣物。

談抗生素色變,拒絕給孩子使用抗生素

近年來,關於濫用抗生素的文章可還真不少,有的甚至打出兒科醫生的旗號,自爆從來不給自家孩子使用抗生素。這些誇張失實的信息,導致部分家長從一個極端走向了另外一個極端:不管孩子是什麼病,都拒絕給孩子吃抗生素。

前幾日深夜,一位寶媽狂留言,大意是:“孩子哭鬧時到底要不要抱哄?”

原來,自從她們家孩子出生以來,她跟婆婆就一直因為“孩子哭鬧時要不要抱”這件小事,紛爭不斷。婆婆堅信網上專家講的育兒理念,說孩子抱久了對發育不好,而且會慣壞孩子。

而這位寶媽的老公,則奉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則,一直勸說她聽從老人的想法。剛開始,寶媽還可以忍耐,也覺得婆婆說的有點道理。可是時間久了,孩子的哭鬧並沒有減少,反而越演越烈,每次哭起來都是撕心裂肺,根本停不下來。

後來,寶媽實在忍不住了,就自己上網查。結果一查才發現,也有很多專家說:哭了不抱孩子會給孩子造成心理陰影。這下她可急壞了,總擔心自己給孩子造成了不可逆轉的心理傷害。

那些讓“專家”打臉的育兒觀,到底坑了多少家長!

關於“哭聲免疫法”的真相

各路專家眾說紛紜,“要不要抱孩子”簡直就成了世界難題。旁人可以很輕鬆的說,抱或者不抱。但媽媽如果選擇不抱孩子,內心必然是十分焦灼、不安的。

我曾經做過一個實驗,將血流檢測儀、心跳儀貼在一位媽媽的胸口,當這位媽媽聽到寶寶哭泣時,胸口的血液流動、心跳都會明顯增加,會有種強烈的衝動想要抱起孩子進行安撫。

這種“一哭就想抱”的衝動是媽媽身體最本能的反應,孩子的哭聲是一種強有力的語言,向我們傳遞著他的需求,尋求我們的幫助。因此,在孩子出生的幾個月內,我都建議媽媽:聽從自己內心的聲音,想抱就抱!在第一時間迅速回應寶寶的哭鬧。

那些讓“專家”打臉的育兒觀,到底坑了多少家長!

但是媽媽還需注意:抱並不是萬能的,我們要解決的是寶寶最迫切的需求。對於小嬰兒來說,如果尿不溼沉甸甸就及時更換,感覺孩子餓了就餵奶。假如孩子哭聲尖利,就要考慮是不是衣物或者其他東西讓他感覺不舒服了(例如頭髮或線頭纏住了寶寶的手指、腳趾)。

對於大一點的孩子來說,擁抱也同樣重要。當他們哭鬧時,擁抱是我們向他傳遞溫暖與關心最直接的方式。安撫好孩子情緒後,我們還應仔細詢問孩子哭鬧的原因,幫助孩子脫離困境。

而“哭了不抱,會造成寶寶的心理陰影”,這種說法最早來源於網上某些文章對於“哭聲免疫法”的錯誤抨擊,讓很多媽媽都誤認為“哭聲免疫法”就是破壞孩子安全感的第一殺手。

某度的詞條至今還將“哭聲免疫法”定義為“哭了不抱、不哭才抱”,這並非是真正的哭聲免疫法,不能偷換概念混為一談!哭聲免疫法的起源也不是約翰·華生,而是美國兒科醫生 Luther Emmett Holt。

那些讓“專家”打臉的育兒觀,到底坑了多少家長!

那些讓“專家”打臉的育兒觀,到底坑了多少家長!

哭聲免疫法的初衷,是為了幫助入睡困難的孩子進行睡眠訓練,並不是為了訓練出極少哭鬧的乖寶寶,而目前也沒有科學研究證明:哭聲免疫法會對孩子的心理髮育有長期危害。

在實際的育兒過程中,其實最誤導家長的就是這種:看似有理有據,實則東拼西湊、屈文解意式的專家式育兒法,聽起來好像十分有道理,但仔細一想,就能發現其中到處都是坑!

孩子的病都是“捂”出來的

我朋友圈裡有不少爸媽都在轉載一篇文章,說:天冷了,爺爺奶奶把孩子“捂”成了粽子,但孩子新陳代謝旺,怕熱不怕冷,所以孩子的衣服一定要比大人穿的少。

打開之後,文中的邏輯是這樣的:

那些讓“專家”打臉的育兒觀,到底坑了多少家長!

偷換概念於無形,我也是服氣了。就拿最常見的發燒來說,能引起發熱的原因有很多:感染、炎症、腫瘤、代謝免疫等均有可能引起發燒,普通的小感冒都有可能是由200多種不同的病毒引起的。

此類育兒文章,故意混淆事實間的因果關係,或只列舉一因一果,誤導我們片面的把孩子生病與穿的多畫上了等號。為了預防生病,就一味給寶寶少穿,仍然是不合適的。

判斷寶寶穿衣多少,最好的方法還是“摸脖根”:溫熱無汗為正常,有潮溼感就是穿多了,感覺冰涼就是穿少了,要根據其中的變化及時給孩子增減衣物。

談抗生素色變,拒絕給孩子使用抗生素

近年來,關於濫用抗生素的文章可還真不少,有的甚至打出兒科醫生的旗號,自爆從來不給自家孩子使用抗生素。這些誇張失實的信息,導致部分家長從一個極端走向了另外一個極端:不管孩子是什麼病,都拒絕給孩子吃抗生素。

那些讓“專家”打臉的育兒觀,到底坑了多少家長!

抗生素是現代醫學最偉大的發明之一,拯救了無數人的生命。我們反對的是濫用抗生素,但只要使用正確,抗生素的利還是大於弊的。有些疾病必須要用抗生素治療,拒絕使用的話,只會延誤孩子的病情,讓孩子更加痛苦。

因此,抗生素的使用一定要謹遵醫囑,不可自行使用,也不可盲目排斥!

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最後,我還想簡單的說說被熱捧的“吃苦教育”,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時都特別喜歡談吃苦。前段時間,樂嘉帶著4歲女兒暴走76公里沙漠,就在社會上就引起了不小的爭議。

前幾日深夜,一位寶媽狂留言,大意是:“孩子哭鬧時到底要不要抱哄?”

原來,自從她們家孩子出生以來,她跟婆婆就一直因為“孩子哭鬧時要不要抱”這件小事,紛爭不斷。婆婆堅信網上專家講的育兒理念,說孩子抱久了對發育不好,而且會慣壞孩子。

而這位寶媽的老公,則奉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則,一直勸說她聽從老人的想法。剛開始,寶媽還可以忍耐,也覺得婆婆說的有點道理。可是時間久了,孩子的哭鬧並沒有減少,反而越演越烈,每次哭起來都是撕心裂肺,根本停不下來。

後來,寶媽實在忍不住了,就自己上網查。結果一查才發現,也有很多專家說:哭了不抱孩子會給孩子造成心理陰影。這下她可急壞了,總擔心自己給孩子造成了不可逆轉的心理傷害。

那些讓“專家”打臉的育兒觀,到底坑了多少家長!

關於“哭聲免疫法”的真相

各路專家眾說紛紜,“要不要抱孩子”簡直就成了世界難題。旁人可以很輕鬆的說,抱或者不抱。但媽媽如果選擇不抱孩子,內心必然是十分焦灼、不安的。

我曾經做過一個實驗,將血流檢測儀、心跳儀貼在一位媽媽的胸口,當這位媽媽聽到寶寶哭泣時,胸口的血液流動、心跳都會明顯增加,會有種強烈的衝動想要抱起孩子進行安撫。

這種“一哭就想抱”的衝動是媽媽身體最本能的反應,孩子的哭聲是一種強有力的語言,向我們傳遞著他的需求,尋求我們的幫助。因此,在孩子出生的幾個月內,我都建議媽媽:聽從自己內心的聲音,想抱就抱!在第一時間迅速回應寶寶的哭鬧。

那些讓“專家”打臉的育兒觀,到底坑了多少家長!

但是媽媽還需注意:抱並不是萬能的,我們要解決的是寶寶最迫切的需求。對於小嬰兒來說,如果尿不溼沉甸甸就及時更換,感覺孩子餓了就餵奶。假如孩子哭聲尖利,就要考慮是不是衣物或者其他東西讓他感覺不舒服了(例如頭髮或線頭纏住了寶寶的手指、腳趾)。

對於大一點的孩子來說,擁抱也同樣重要。當他們哭鬧時,擁抱是我們向他傳遞溫暖與關心最直接的方式。安撫好孩子情緒後,我們還應仔細詢問孩子哭鬧的原因,幫助孩子脫離困境。

而“哭了不抱,會造成寶寶的心理陰影”,這種說法最早來源於網上某些文章對於“哭聲免疫法”的錯誤抨擊,讓很多媽媽都誤認為“哭聲免疫法”就是破壞孩子安全感的第一殺手。

某度的詞條至今還將“哭聲免疫法”定義為“哭了不抱、不哭才抱”,這並非是真正的哭聲免疫法,不能偷換概念混為一談!哭聲免疫法的起源也不是約翰·華生,而是美國兒科醫生 Luther Emmett Holt。

那些讓“專家”打臉的育兒觀,到底坑了多少家長!

那些讓“專家”打臉的育兒觀,到底坑了多少家長!

哭聲免疫法的初衷,是為了幫助入睡困難的孩子進行睡眠訓練,並不是為了訓練出極少哭鬧的乖寶寶,而目前也沒有科學研究證明:哭聲免疫法會對孩子的心理髮育有長期危害。

在實際的育兒過程中,其實最誤導家長的就是這種:看似有理有據,實則東拼西湊、屈文解意式的專家式育兒法,聽起來好像十分有道理,但仔細一想,就能發現其中到處都是坑!

孩子的病都是“捂”出來的

我朋友圈裡有不少爸媽都在轉載一篇文章,說:天冷了,爺爺奶奶把孩子“捂”成了粽子,但孩子新陳代謝旺,怕熱不怕冷,所以孩子的衣服一定要比大人穿的少。

打開之後,文中的邏輯是這樣的:

那些讓“專家”打臉的育兒觀,到底坑了多少家長!

偷換概念於無形,我也是服氣了。就拿最常見的發燒來說,能引起發熱的原因有很多:感染、炎症、腫瘤、代謝免疫等均有可能引起發燒,普通的小感冒都有可能是由200多種不同的病毒引起的。

此類育兒文章,故意混淆事實間的因果關係,或只列舉一因一果,誤導我們片面的把孩子生病與穿的多畫上了等號。為了預防生病,就一味給寶寶少穿,仍然是不合適的。

判斷寶寶穿衣多少,最好的方法還是“摸脖根”:溫熱無汗為正常,有潮溼感就是穿多了,感覺冰涼就是穿少了,要根據其中的變化及時給孩子增減衣物。

談抗生素色變,拒絕給孩子使用抗生素

近年來,關於濫用抗生素的文章可還真不少,有的甚至打出兒科醫生的旗號,自爆從來不給自家孩子使用抗生素。這些誇張失實的信息,導致部分家長從一個極端走向了另外一個極端:不管孩子是什麼病,都拒絕給孩子吃抗生素。

那些讓“專家”打臉的育兒觀,到底坑了多少家長!

抗生素是現代醫學最偉大的發明之一,拯救了無數人的生命。我們反對的是濫用抗生素,但只要使用正確,抗生素的利還是大於弊的。有些疾病必須要用抗生素治療,拒絕使用的話,只會延誤孩子的病情,讓孩子更加痛苦。

因此,抗生素的使用一定要謹遵醫囑,不可自行使用,也不可盲目排斥!

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最後,我還想簡單的說說被熱捧的“吃苦教育”,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時都特別喜歡談吃苦。前段時間,樂嘉帶著4歲女兒暴走76公里沙漠,就在社會上就引起了不小的爭議。

那些讓“專家”打臉的育兒觀,到底坑了多少家長!

這種高強度的體能訓練,肯定是不符合兒童的身體發展規律的。根據《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對4歲孩子的徒步要求是:能連續行走1.5公里左右(途中可適當停歇)。讓孩子在沒有任何準備的情況下,就接受這種極限挑戰,無異於拔苗助長。

比起身體上的苦,物質匱乏對孩子的影響更深遠。有些家裡明明條件還可以,但是為了讓孩子吃苦,就是不給零花錢,特意讓孩子穿舊衣服。出門從來不打車,玩累了也不能買水喝!

這種物質匱乏、生活艱苦的育兒方法,只會讓孩子的世界變狹小,陷入不必要的焦慮、自卑和委屈,帶來更多的是人性的扭曲。那些鼓吹吃苦教育的成年人,小時候多半也吃過苦,這就是吃苦所留下的後遺症。

沒有誰天生就會做父母,在教育孩子上大部分家長都是“摸著石頭過河”,摸對了受益終生,摸錯了可能就鑄成大錯。所以在面對網絡上鋪天蓋的育兒信息時,家長一定要保持客觀冷靜,對其科學性、權威性一定要辯證看待,不盲從不極端,不從眾不造謠,做有思辨意識的家長是育兒路上的第一步。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