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人真的只會把汽車當成工具嗎?日本的汽車又有哪些缺點呢?

歐洲作為汽車的誕生之地,在汽車方面的造詣似乎無可爭議,但日本人也有著自己的優越感,比如豐田汽車公司的一位高層人物就覺得,作為“汽車社會”,歐洲勝過日本;但如果說“汽車文明社會”的話,日本是優於歐洲的。

造汽車:日本人自認比歐洲好在哪兒

說這番話的,是時任豐田汽車公司常務理事金子達也,早在十幾年前,他就發表了這種日本汽車文明程度高於歐洲的觀點。

金子達也認為,在歐洲,汽車純粹被當作移動的工具,而日本的情況卻有所不同。日本的用戶是在根據週末的家庭活動,或者外出購物的需要,選擇適合自身生活方式的車型,因此客戶的要求自然也就五花八門。金子達也將這種潮流稱之為“汽車文明社會”。作為“汽車社會”,歐美要勝過日本,但是如果要把這個詞置換成為“汽車文明社會”的話,他認為,日本要優於歐美。

歐洲人真的只會把汽車當成工具嗎?日本的汽車又有哪些缺點呢?

實際上,在研發製造汽車時,歐洲人更注重“駕駛”層面,而日本人注重“機器”層面;或者說,歐洲人更在意汽車的駕駛樂趣和基本功能,而日本人則努力拓展汽車的實用性——這貌似與金子達也先生的話恰恰相反。

雖說自動擋技術已足夠成熟,並且花樣繁多,AT、CVT、DCT等等不一而足,但歐洲人似乎對此並沒有多少興趣,“古老而簡單”的手動擋在歐洲依然是絕對主流。

歐洲人熱愛手動擋,確實有“實用主義”的一面,因為手動擋的車型相對便宜,而且油耗低、可靠性好,維護成本也低。但這不是全部,開過手動擋的人都知道,手動擋對於汽車的控制更直接,變速箱會忠實地執行人的想法;而自動擋有自己的“大腦(TCU)”,會按自己的邏輯去換擋,難免與人的想法不能完全合拍。

歐洲的汽車品牌還有一個怪異之處,就是不管什麼車型,都想搞一個高性能版本出來。

大家都知道,德國BBA三個高端汽車品牌都有各自的高性能汽車分部,也就是奔馳的AMG、寶馬的M和奧迪的RS。本來應該以通過性見長的SUV車型,比如BMW的X5、X6,居然都有高性能的M版本,奔馳從GLA一直到GLS,全系SUV都有AMG高性能版本。這種不顧一切上馬“高性能”的思路,可以說是“謎”一般的執著。

歐洲車過於迷戀“性能”和“操控”,有時候難免捨本逐末。比如,很多歐洲車空間小到讓人難以理解,比如BMW的X3、X5,奧迪的Q3、Q5,車內空間跟它們的塊頭完全不成比例。每次看到這種車,你都很好奇設計師把空間都浪費到哪裡去了。

典型的歐洲車,還特別不注重車內設施的便利性,當年出口到美國的車連杯架都沒有,因為他們覺得車是個交通工具,想不到在車上還能喝飲料。

日本汽車則奉行“實用至上”。

我們平時所說的“日系車”,多數並不是“日本汽車”,而是“美式日系車”或“歐式日系車”。日本汽車公司多年來致力於拓展國際市場,針對不同的國家和地區,開發出不同的車型,雖然是日本品牌汽車,但不一定是典型的日本車。日本國內有大量日本特有的車型,這些車才能真正代表日本的汽車文化。

典型的日本車有兩種,一是微型車(K-car),一種就是三排座的MPV。日本的微型車主要市場是日本國內,只有少量銷往亞歐個別國家;大量MPV車型,也是日本國內獨有。

日本的微車,簡直就是“螺螄殼裡做道場”,如果尺寸再大一些,日本人就可以玩出更多的花樣。日本的那些三排座MPV,空間寬暢不說,內部空間使用的靈活性也讓人讚歎,座椅有各種翻折組合方式,你可以當客車、當貨車、當露營帳篷、當兒童房。

典型的日本車,車內有一種居家氛圍,坐在裡邊感覺就是一座流動的小房子。

正所謂,有得必有失。車內寬敞舒適,主要是通過加高車身來實現的,而高車身是操控性的對頭,所以大部分日本車都談不上有多少駕駛樂趣。

其實,日本人和歐洲人對汽車的理解,不在一個頻道上。歐洲汽車特別看重汽車基本的機械素質;日本汽車則特別看重汽車的實用性。

正所謂“文無第一、武無第二”,汽車文化這事兒不好區分誰更“優越”。歐洲的車偏“玩樂化”,日本的車偏“生活化”;歐洲人的車“好玩兒”,日本人的車“好用”,各有所長而已。

原標題:造汽車:日本人自認比歐洲好在哪兒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