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鶴川”,歡迎去豆瓣App關注Ta。

“崇禎五年十二月,餘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 “你知道嗎?”他坐在圖書館窗邊的位置,臉枕著手,望著她,“這篇文章我最是喜歡,尤其是第一句,每每想來,悲涼透骨。”她當時記下了這句話,可思來想去卻不知道為什麼他會這麼說,“崇禎五年”,散文遊記裡時常出現遊記日期罷了。她看著他,他也看著她,突然笑起來,說:“小姑娘,如果可以,我真的很想和你去看一場湖心亭的雪,如果你不喜歡喝酒,我們可以煎茶。”而那個小姑娘害羞的扒弄著她的髮梢,不敢看著他的眼睛,她視為導師的少年悄悄把她面前的書合上,“該走了,別發呆了傻瓜。” 他們總是在一個書店見面,那是他們的國,他們的領土。他們穿梭在書架之間,她調皮的和他彷彿玩捉迷藏一樣,在狹小的過道里忽進忽退,有時候從後面突然嚇他一跳,有時候在他對面的書架縫隙裡偷偷望著他。他們走過了中國古典文學的書架,又穿過了社會學的專欄,她小心翼翼的捧起一本非洲通史,擋住臉,不敢看身後的他,而他微微一笑,從後面抱住她,湊過來低聲說,“抓到你了,小傢伙。”

分別那天,他們坐在車上,她流著淚,仔細的在他手心一點點畫下愛心的形狀,彷彿一不小心,就會被捏碎一樣。 後來,發生了很多事情。他離開了她的城市,他們不再聯繫。 人們總是在不斷成長,每個人都活在了另一個人的過去,我們只是把過去的時光,全部寄託在了一個特定的人身上,我們會長大,會改變,但形而上學的他們不會。如果說我們為什麼會回憶往昔,多半是因為即使知道他們不會再回來,也絕不是當時自己喜歡的那個樣子,但我們已經不再是愛的是真正的那個被別人提及的人,而是愛著那個寄託在那個人身上的回不去的曾經真誠奉獻的自己。 “每個人都被過去環繞,他們不過是自己曾經的影子。”《美麗心靈》裡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納什因為經常看到幻覺人物被送進了精神病院,但我們每個人都是患者,那些我們記憶裡的人,他們永遠都保持著過去的樣子。 在很長時間裡,他仍然是她學術追求上的指引者,是蓋茨比的綠色燈塔,是永恆的幻想。“她用全部心血來創造這個幻想,不停的為他添磚加瓦,將她遇到的一切美好的東西修飾他。而再似火的熱情,再漂亮的外表,也比不上為情所困的幻想。” 戲劇的是,她的命運的的確實如了不起的蓋茨比裡的蓋茨比一樣,最終被現實擊垮,因為畢竟沒有人可以活在幻想裡。每個人都要前進,而他們前進的時候,也不會想著隨時回頭看看那個他們世界裡形而上學的愛人們。 她開始了完全不一樣的生活,當然,並不算全然不同,只是新的學習環境,新的朋友老師和語言。這時她在著手歐洲歷史的同時,也開始梳理中國歷史。而偶然間,查到了有關的信息。 張岱寫《湖心亭看雪》時已是清朝,明已滅。但張岱依然選擇明朝的年號。 家國已不復存在,只留無限悲傷惆悵和懷念。 她默默看著手上的資料,終於知道了他當時所說的悲傷是什麼。於是她突然趴在桌上,痛哭流涕,不為家國,只為當時以他為信仰的永遠不再回來的傻姑娘。 而風花雪月終歸不是最終,而她也深知她不會是留在他傳奇故事最後一頁的女孩。她最終開始尋找,用自己的思想,自己的固執。在長達一年的時間裡,雖然他為她鋪墊了許多走上學術的路,可最終只有他真的離開,她才學會怎麼自己前進。她發誓一定要走到他的身影另一面,將他的偏執,他的絕望,全部都拋在腦後,還有她清楚的記得他深情而絕望的眼神,一意孤行,毀滅自己,也終將毀滅他身邊的人。 於是她朝著與他完全不同的一面進發,他狂熱於馬克思,她就研習唯心主義以及從加繆對馬克思的批判中尋找他曾經的話語裡出現過的維護馬哲的漏洞。而死亡並不是唯一值得研究的哲學問題,雖然這個話就出自加繆,但很顯然,“哲學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問題,那就是知識的邊界在哪裡,什麼是人類可知的知識,沒有這一切,就無法確定死亡值不值得探討。”他崇尚戰爭和集權政治,她就立足於和平與民主分權,為了一個個擊敗那些存在於她腦海裡的他的“教義”,她從馬基雅維利到勒龐裡一句句翻出他引用的出處,再一條條參照對立思想家的著作進行對比。 但她仍然太年輕,太侷限,只是當她發現越往下走,卻最終越靠近他的時候,她知道現在,從膚淺的角度來說,她終於回到了最開始,而她和形而上學的他仍然走到一個基點,荒誕。生活的荒誕,思想的荒誕,存在的荒誕。而“荒誕只有在人們不同意它的時候才有意義。”而生活著,就是荒誕的生活著,要是荒誕的生活著,首先就是要正視它。人們繞了無數個圈子,奔跑瞭如此長的路,筋疲力盡,最終發現,自己不過是為了證明生活始終就是徹頭徹尾的荒誕。最終,走向反抗,如同西西弗神話裡的西西弗斯,做著毫無意義的事情而已,僅此而已。 好在她知道她太年輕,盲目的可怕,於是還是要在求知的路上一刻也不挺的奔跑,哪怕最後在她死之前,她仍然得出生命荒誕的結論,那也已經全然不同這個半吊子偽文青的嬌情悲傷。 於是就一路向前,一路向前。直到有一天,他重新聯繫她,他們徹夜長談。 於是那一夜後,她攔截了他所有的電話,清空了他所有可能的聯繫方式。 “他”,死了,形而上學的他終於死了。他推翻了她所有之前的認知,只告訴她,那個她記憶裡的話從未出現過,而所謂那些漏洞,他根本未曾提及。那麼誰是真實,誰是虛假,都不重要了,結束了,她不斷的駁倒的,只是一個不存在的人罷了。 所羅門說:普天之下並無新事。正如柏拉圖闡述一切知識皆為回憶;所羅門也有一句話名言:一切新奇皆為忘卻。 她彷彿做了一個很長很長的夢,夢裡好像出現過一個少年,笑的肆意,伸出手,拉著她,跑向光最深處。她流著淚醒來,雙目所及,只是凌晨三點的黑暗。柏拉圖的會飲談裡說,上帝造人時,本該是一個整體的我們,後來被劈開,變成了男人和女人,於是我們執著一生,顛沛流離的不停的尋找最初的另一半的我們。 而那個人,終究是不存在的。從始至終,只有我們自己而已。 後來,十一月的一個晚上,她又重新翻閱網絡資料,多寫了一條歷史筆記: “崇禎五年”用清朝年號本就無法表示。崇禎十七年清軍入關才有順治元年,崇禎五年不用明朝年號也不是沒有別的辦法。清朝人寫一句“貞觀二年”,難不成就是緬懷大唐? 她伏在書桌上,笑的淚流滿面。

本文作者“鶴川”,歡迎去豆瓣App關注Ta。

“崇禎五年十二月,餘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 “你知道嗎?”他坐在圖書館窗邊的位置,臉枕著手,望著她,“這篇文章我最是喜歡,尤其是第一句,每每想來,悲涼透骨。”她當時記下了這句話,可思來想去卻不知道為什麼他會這麼說,“崇禎五年”,散文遊記裡時常出現遊記日期罷了。她看著他,他也看著她,突然笑起來,說:“小姑娘,如果可以,我真的很想和你去看一場湖心亭的雪,如果你不喜歡喝酒,我們可以煎茶。”而那個小姑娘害羞的扒弄著她的髮梢,不敢看著他的眼睛,她視為導師的少年悄悄把她面前的書合上,“該走了,別發呆了傻瓜。” 他們總是在一個書店見面,那是他們的國,他們的領土。他們穿梭在書架之間,她調皮的和他彷彿玩捉迷藏一樣,在狹小的過道里忽進忽退,有時候從後面突然嚇他一跳,有時候在他對面的書架縫隙裡偷偷望著他。他們走過了中國古典文學的書架,又穿過了社會學的專欄,她小心翼翼的捧起一本非洲通史,擋住臉,不敢看身後的他,而他微微一笑,從後面抱住她,湊過來低聲說,“抓到你了,小傢伙。”

分別那天,他們坐在車上,她流著淚,仔細的在他手心一點點畫下愛心的形狀,彷彿一不小心,就會被捏碎一樣。 後來,發生了很多事情。他離開了她的城市,他們不再聯繫。 人們總是在不斷成長,每個人都活在了另一個人的過去,我們只是把過去的時光,全部寄託在了一個特定的人身上,我們會長大,會改變,但形而上學的他們不會。如果說我們為什麼會回憶往昔,多半是因為即使知道他們不會再回來,也絕不是當時自己喜歡的那個樣子,但我們已經不再是愛的是真正的那個被別人提及的人,而是愛著那個寄託在那個人身上的回不去的曾經真誠奉獻的自己。 “每個人都被過去環繞,他們不過是自己曾經的影子。”《美麗心靈》裡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納什因為經常看到幻覺人物被送進了精神病院,但我們每個人都是患者,那些我們記憶裡的人,他們永遠都保持著過去的樣子。 在很長時間裡,他仍然是她學術追求上的指引者,是蓋茨比的綠色燈塔,是永恆的幻想。“她用全部心血來創造這個幻想,不停的為他添磚加瓦,將她遇到的一切美好的東西修飾他。而再似火的熱情,再漂亮的外表,也比不上為情所困的幻想。” 戲劇的是,她的命運的的確實如了不起的蓋茨比裡的蓋茨比一樣,最終被現實擊垮,因為畢竟沒有人可以活在幻想裡。每個人都要前進,而他們前進的時候,也不會想著隨時回頭看看那個他們世界裡形而上學的愛人們。 她開始了完全不一樣的生活,當然,並不算全然不同,只是新的學習環境,新的朋友老師和語言。這時她在著手歐洲歷史的同時,也開始梳理中國歷史。而偶然間,查到了有關的信息。 張岱寫《湖心亭看雪》時已是清朝,明已滅。但張岱依然選擇明朝的年號。 家國已不復存在,只留無限悲傷惆悵和懷念。 她默默看著手上的資料,終於知道了他當時所說的悲傷是什麼。於是她突然趴在桌上,痛哭流涕,不為家國,只為當時以他為信仰的永遠不再回來的傻姑娘。 而風花雪月終歸不是最終,而她也深知她不會是留在他傳奇故事最後一頁的女孩。她最終開始尋找,用自己的思想,自己的固執。在長達一年的時間裡,雖然他為她鋪墊了許多走上學術的路,可最終只有他真的離開,她才學會怎麼自己前進。她發誓一定要走到他的身影另一面,將他的偏執,他的絕望,全部都拋在腦後,還有她清楚的記得他深情而絕望的眼神,一意孤行,毀滅自己,也終將毀滅他身邊的人。 於是她朝著與他完全不同的一面進發,他狂熱於馬克思,她就研習唯心主義以及從加繆對馬克思的批判中尋找他曾經的話語裡出現過的維護馬哲的漏洞。而死亡並不是唯一值得研究的哲學問題,雖然這個話就出自加繆,但很顯然,“哲學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問題,那就是知識的邊界在哪裡,什麼是人類可知的知識,沒有這一切,就無法確定死亡值不值得探討。”他崇尚戰爭和集權政治,她就立足於和平與民主分權,為了一個個擊敗那些存在於她腦海裡的他的“教義”,她從馬基雅維利到勒龐裡一句句翻出他引用的出處,再一條條參照對立思想家的著作進行對比。 但她仍然太年輕,太侷限,只是當她發現越往下走,卻最終越靠近他的時候,她知道現在,從膚淺的角度來說,她終於回到了最開始,而她和形而上學的他仍然走到一個基點,荒誕。生活的荒誕,思想的荒誕,存在的荒誕。而“荒誕只有在人們不同意它的時候才有意義。”而生活著,就是荒誕的生活著,要是荒誕的生活著,首先就是要正視它。人們繞了無數個圈子,奔跑瞭如此長的路,筋疲力盡,最終發現,自己不過是為了證明生活始終就是徹頭徹尾的荒誕。最終,走向反抗,如同西西弗神話裡的西西弗斯,做著毫無意義的事情而已,僅此而已。 好在她知道她太年輕,盲目的可怕,於是還是要在求知的路上一刻也不挺的奔跑,哪怕最後在她死之前,她仍然得出生命荒誕的結論,那也已經全然不同這個半吊子偽文青的嬌情悲傷。 於是就一路向前,一路向前。直到有一天,他重新聯繫她,他們徹夜長談。 於是那一夜後,她攔截了他所有的電話,清空了他所有可能的聯繫方式。 “他”,死了,形而上學的他終於死了。他推翻了她所有之前的認知,只告訴她,那個她記憶裡的話從未出現過,而所謂那些漏洞,他根本未曾提及。那麼誰是真實,誰是虛假,都不重要了,結束了,她不斷的駁倒的,只是一個不存在的人罷了。 所羅門說:普天之下並無新事。正如柏拉圖闡述一切知識皆為回憶;所羅門也有一句話名言:一切新奇皆為忘卻。 她彷彿做了一個很長很長的夢,夢裡好像出現過一個少年,笑的肆意,伸出手,拉著她,跑向光最深處。她流著淚醒來,雙目所及,只是凌晨三點的黑暗。柏拉圖的會飲談裡說,上帝造人時,本該是一個整體的我們,後來被劈開,變成了男人和女人,於是我們執著一生,顛沛流離的不停的尋找最初的另一半的我們。 而那個人,終究是不存在的。從始至終,只有我們自己而已。 後來,十一月的一個晚上,她又重新翻閱網絡資料,多寫了一條歷史筆記: “崇禎五年”用清朝年號本就無法表示。崇禎十七年清軍入關才有順治元年,崇禎五年不用明朝年號也不是沒有別的辦法。清朝人寫一句“貞觀二年”,難不成就是緬懷大唐? 她伏在書桌上,笑的淚流滿面。

豆瓣日記: 《會飲》

(全文完)

本文作者“鶴川”,現居武漢,目前已發表了4篇原創文字,至今活躍在豆瓣社區。下載豆瓣App搜索用戶“鶴川”關注Ta。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