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日記: 贈與我傾向談火的人——葉芝詩選

本文作者“蟲二”,歡迎去豆瓣App關注Ta。

當我們俯身面對漸熄滅的炭火,且談論陰沉的眾生,彼等生存與激情人物的靈魂,如蝙蝠於枯樹;以及那率性於殘餘暮色的群體,如何放聲嘆息,表達一種憂鬱和得意,因為他們開花的夢從來不必屈曲;

When we bent down above the fading coals

And talked of the dark folk who live in souls

Of passionate men, like bats in the dead trees,

And of the wayward twilight companies

Who sigh with mingled sorrow and content,

Because their blossoming dreams have never bent

——葉芝

本文作者“蟲二”,歡迎去豆瓣App關注Ta。

當我們俯身面對漸熄滅的炭火,且談論陰沉的眾生,彼等生存與激情人物的靈魂,如蝙蝠於枯樹;以及那率性於殘餘暮色的群體,如何放聲嘆息,表達一種憂鬱和得意,因為他們開花的夢從來不必屈曲;

When we bent down above the fading coals

And talked of the dark folk who live in souls

Of passionate men, like bats in the dead trees,

And of the wayward twilight companies

Who sigh with mingled sorrow and content,

Because their blossoming dreams have never bent

——葉芝

豆瓣日記: 贈與我傾向談火的人——葉芝詩選

抒情一詞lyric最初來源於古希臘文lyre一詞,意為七絃琴,葉芝的詩即是這演變的佐證。抒情,一種寫作者的主觀表現,在意識中對於現實加以改造達到審美表現,他以情感為基礎,釋放、構造,抒情詩成為“最典型的語言創作”。

葉芝式抒情風格之所以如此持久,與當時的時代文化和流派文化密不可分,我不試圖去談論其詩中的格律與音韻等理論性的技巧,僅捧出這情感流動之河裡的一汪水以饗同好。

葉芝生於1865年,逝世於1939年,作為愛爾蘭詩人,其詩中縈繞的是沉重的愛爾蘭,以及愛爾蘭的神話傳說和海灘鄉野。

愛爾蘭歷史駁雜,早期散居的部落制度不斷地流動與遷徙,導致民族認同感的缺乏;聖巴特里克等人傳入基督教,愛爾蘭文明與異質文化雜糅之後以單一的方式呈現與生長;北歐海盜襲擊愛爾蘭,且國內紛爭不斷,國家分裂與離亂之下文化斷層不可避免;與英格蘭長期的宗教之爭導致愛爾蘭再次陷入分裂局面;詹姆斯二世被威廉三世擊潰後,天主教勢力快速走低,政治與經濟上皆受到新教徒的壓迫,英格蘭徹底有效地將愛爾蘭推入深淵。

直到十八世紀法國大革命給予愛爾蘭人民反擊的靈感,英國也試圖籠絡安撫,一度出現了重新繁榮的跡象,但直到十九世紀,愛爾蘭始終伴隨著風雨飄搖,新教與天主教勢同水火,邁入現代化一直到十九世紀末才緩慢地實現。也正是在此時,葉芝誕生於距離都柏林不遠的山迪芒特Sandymount。

本文作者“蟲二”,歡迎去豆瓣App關注Ta。

當我們俯身面對漸熄滅的炭火,且談論陰沉的眾生,彼等生存與激情人物的靈魂,如蝙蝠於枯樹;以及那率性於殘餘暮色的群體,如何放聲嘆息,表達一種憂鬱和得意,因為他們開花的夢從來不必屈曲;

When we bent down above the fading coals

And talked of the dark folk who live in souls

Of passionate men, like bats in the dead trees,

And of the wayward twilight companies

Who sigh with mingled sorrow and content,

Because their blossoming dreams have never bent

——葉芝

豆瓣日記: 贈與我傾向談火的人——葉芝詩選

抒情一詞lyric最初來源於古希臘文lyre一詞,意為七絃琴,葉芝的詩即是這演變的佐證。抒情,一種寫作者的主觀表現,在意識中對於現實加以改造達到審美表現,他以情感為基礎,釋放、構造,抒情詩成為“最典型的語言創作”。

葉芝式抒情風格之所以如此持久,與當時的時代文化和流派文化密不可分,我不試圖去談論其詩中的格律與音韻等理論性的技巧,僅捧出這情感流動之河裡的一汪水以饗同好。

葉芝生於1865年,逝世於1939年,作為愛爾蘭詩人,其詩中縈繞的是沉重的愛爾蘭,以及愛爾蘭的神話傳說和海灘鄉野。

愛爾蘭歷史駁雜,早期散居的部落制度不斷地流動與遷徙,導致民族認同感的缺乏;聖巴特里克等人傳入基督教,愛爾蘭文明與異質文化雜糅之後以單一的方式呈現與生長;北歐海盜襲擊愛爾蘭,且國內紛爭不斷,國家分裂與離亂之下文化斷層不可避免;與英格蘭長期的宗教之爭導致愛爾蘭再次陷入分裂局面;詹姆斯二世被威廉三世擊潰後,天主教勢力快速走低,政治與經濟上皆受到新教徒的壓迫,英格蘭徹底有效地將愛爾蘭推入深淵。

直到十八世紀法國大革命給予愛爾蘭人民反擊的靈感,英國也試圖籠絡安撫,一度出現了重新繁榮的跡象,但直到十九世紀,愛爾蘭始終伴隨著風雨飄搖,新教與天主教勢同水火,邁入現代化一直到十九世紀末才緩慢地實現。也正是在此時,葉芝誕生於距離都柏林不遠的山迪芒特Sandymount。

豆瓣日記: 贈與我傾向談火的人——葉芝詩選

葉芝

葉芝的家庭對其後來的詩歌創作是以扶持而非遏制的力量呈現,詩人在學院內熱衷於宗教、玄祕學之類,開始創作詩歌,其後移居英國,詩人一邊進行創作,整理愛爾蘭的歌謠傳說,一邊結識了當時活躍於倫敦的青年才俊,積極投身於愛爾蘭民族解放運動,創作知名劇本《凱瑟琳》。受到浪漫主義,唯美主義,象徵主義等多種文學思潮的影響,前期作品大多浪漫雅緻,後期詩作也表達了詩人思想的轉變,呈現明顯的現代主義風格。

號稱後現代的今天,讀者無意瞭解這些沉重幽暗的往事,歷史的重量感下降了,但對於當時真切體會並參與這一切的詩人,如果我們不去留意這樣的往事,所能瞭解的詩,不過是一句被肢解之後的軀體,被分揀出臟器與肌肉,精準無誤,卻不再是那憂鬱柔嫩的詩句。

詩句,無疑調動了詩人肉與靈的一切能量,從一片混亂模糊的情感裡提取能貫穿人心的力量,又從那大理石一般的技巧中揀選出最能夠襯托這力量的韻律,通過寫,通過無限地逼近,達到最終的融合,這不是真理,真理是恆久的、保持沉默的山脈,而葉芝的詩句,無疑是一條河水,從他的內心出發,不停地向著最遠處的地平線流淌。在愛爾蘭這樣糾纏晦澀的歷史處境下,一位愛爾蘭詩人如何保持了自身的美,並使他周圍的一切都成為了美。

本文作者“蟲二”,歡迎去豆瓣App關注Ta。

當我們俯身面對漸熄滅的炭火,且談論陰沉的眾生,彼等生存與激情人物的靈魂,如蝙蝠於枯樹;以及那率性於殘餘暮色的群體,如何放聲嘆息,表達一種憂鬱和得意,因為他們開花的夢從來不必屈曲;

When we bent down above the fading coals

And talked of the dark folk who live in souls

Of passionate men, like bats in the dead trees,

And of the wayward twilight companies

Who sigh with mingled sorrow and content,

Because their blossoming dreams have never bent

——葉芝

豆瓣日記: 贈與我傾向談火的人——葉芝詩選

抒情一詞lyric最初來源於古希臘文lyre一詞,意為七絃琴,葉芝的詩即是這演變的佐證。抒情,一種寫作者的主觀表現,在意識中對於現實加以改造達到審美表現,他以情感為基礎,釋放、構造,抒情詩成為“最典型的語言創作”。

葉芝式抒情風格之所以如此持久,與當時的時代文化和流派文化密不可分,我不試圖去談論其詩中的格律與音韻等理論性的技巧,僅捧出這情感流動之河裡的一汪水以饗同好。

葉芝生於1865年,逝世於1939年,作為愛爾蘭詩人,其詩中縈繞的是沉重的愛爾蘭,以及愛爾蘭的神話傳說和海灘鄉野。

愛爾蘭歷史駁雜,早期散居的部落制度不斷地流動與遷徙,導致民族認同感的缺乏;聖巴特里克等人傳入基督教,愛爾蘭文明與異質文化雜糅之後以單一的方式呈現與生長;北歐海盜襲擊愛爾蘭,且國內紛爭不斷,國家分裂與離亂之下文化斷層不可避免;與英格蘭長期的宗教之爭導致愛爾蘭再次陷入分裂局面;詹姆斯二世被威廉三世擊潰後,天主教勢力快速走低,政治與經濟上皆受到新教徒的壓迫,英格蘭徹底有效地將愛爾蘭推入深淵。

直到十八世紀法國大革命給予愛爾蘭人民反擊的靈感,英國也試圖籠絡安撫,一度出現了重新繁榮的跡象,但直到十九世紀,愛爾蘭始終伴隨著風雨飄搖,新教與天主教勢同水火,邁入現代化一直到十九世紀末才緩慢地實現。也正是在此時,葉芝誕生於距離都柏林不遠的山迪芒特Sandymount。

豆瓣日記: 贈與我傾向談火的人——葉芝詩選

葉芝

葉芝的家庭對其後來的詩歌創作是以扶持而非遏制的力量呈現,詩人在學院內熱衷於宗教、玄祕學之類,開始創作詩歌,其後移居英國,詩人一邊進行創作,整理愛爾蘭的歌謠傳說,一邊結識了當時活躍於倫敦的青年才俊,積極投身於愛爾蘭民族解放運動,創作知名劇本《凱瑟琳》。受到浪漫主義,唯美主義,象徵主義等多種文學思潮的影響,前期作品大多浪漫雅緻,後期詩作也表達了詩人思想的轉變,呈現明顯的現代主義風格。

號稱後現代的今天,讀者無意瞭解這些沉重幽暗的往事,歷史的重量感下降了,但對於當時真切體會並參與這一切的詩人,如果我們不去留意這樣的往事,所能瞭解的詩,不過是一句被肢解之後的軀體,被分揀出臟器與肌肉,精準無誤,卻不再是那憂鬱柔嫩的詩句。

詩句,無疑調動了詩人肉與靈的一切能量,從一片混亂模糊的情感裡提取能貫穿人心的力量,又從那大理石一般的技巧中揀選出最能夠襯托這力量的韻律,通過寫,通過無限地逼近,達到最終的融合,這不是真理,真理是恆久的、保持沉默的山脈,而葉芝的詩句,無疑是一條河水,從他的內心出發,不停地向著最遠處的地平線流淌。在愛爾蘭這樣糾纏晦澀的歷史處境下,一位愛爾蘭詩人如何保持了自身的美,並使他周圍的一切都成為了美。

豆瓣日記: 贈與我傾向談火的人——葉芝詩選

浪漫主義與文學之間的關係緊密,即便它從政治、經濟等各個方面都施加了自己的影響,浪漫主義文學作為文學的諸多高峰之一,大量的作家和詩人在此處或休養生息或枝繁葉茂,葉芝不是文化出走者,眾多詩句中都蘊藉著他對愛爾蘭的祈願,而浪漫主義的優勢即在於它的多樣性。

始終保持著神祕與迷霧感,筆法奇異如威廉·布萊克,注重獨特景物的細節再現如華茲華斯,氣質敏感暴烈又自由驕傲如拜倫,幾乎能夠代表歐洲現代詩的“湖畔詩派”,靈感之神無疑眷顧著十九世紀,大量的思想和作品噴湧而出,又能夠各行其道。

“我知道我必將和命運遭遇,

在雲霄高處的一點。

戰鬥的對手我其實並不憎恨,

捍衛的也不是我愛的人;

契俄塔坦岔口是我的家鄉,

契俄塔坦的窮人,我的親人,

任何結局都不可能使他們失去什麼,

或教他們快樂勝過從前。”

——《一個愛爾蘭飛行員預見死亡》

“know that I shall meet my fate

Somewhere among the clouds above;

Those that I fight I do not hate,

Those that I guard I do not love;

My country is Kiltartan Cross,

My countrymen Kiltartan's poor,

No likely end could bring them loss

Or leave them happier than before.”

——《An Irish Airman Foresees His Death》

對於愛爾蘭的傳統,葉芝從未在詩中明顯地使用過類似於諷刺地辛辣語詞,他與阿多尼斯這樣的態度鮮明的文化反叛者不同,他以自己的詩句和歌唱來緬懷家鄉和土地。對這個世界,他顯示出的是如撫摸般的溫柔,他心甘情願地與命運遭遇,這種溫柔在某種程度上固然有其民族和歷史的傳統,但無疑它更加源自於詩人內心柔軟堅韌的生命力。

他失望過嗎?對於自己所處的國家、民族乃至時代,我想葉芝或許是失望過的,他為什麼沒有憤怒,為什麼沒有言辭激烈地抨擊。以他的敏感,完全能夠俯瞰死亡與生命,俯瞰希望與絕望,俯瞰光明和黑暗這些詩歌中永恆的主題,但他似乎選擇了平視。將這些主題與創作個性結合,生產出全新的意象。

本文作者“蟲二”,歡迎去豆瓣App關注Ta。

當我們俯身面對漸熄滅的炭火,且談論陰沉的眾生,彼等生存與激情人物的靈魂,如蝙蝠於枯樹;以及那率性於殘餘暮色的群體,如何放聲嘆息,表達一種憂鬱和得意,因為他們開花的夢從來不必屈曲;

When we bent down above the fading coals

And talked of the dark folk who live in souls

Of passionate men, like bats in the dead trees,

And of the wayward twilight companies

Who sigh with mingled sorrow and content,

Because their blossoming dreams have never bent

——葉芝

豆瓣日記: 贈與我傾向談火的人——葉芝詩選

抒情一詞lyric最初來源於古希臘文lyre一詞,意為七絃琴,葉芝的詩即是這演變的佐證。抒情,一種寫作者的主觀表現,在意識中對於現實加以改造達到審美表現,他以情感為基礎,釋放、構造,抒情詩成為“最典型的語言創作”。

葉芝式抒情風格之所以如此持久,與當時的時代文化和流派文化密不可分,我不試圖去談論其詩中的格律與音韻等理論性的技巧,僅捧出這情感流動之河裡的一汪水以饗同好。

葉芝生於1865年,逝世於1939年,作為愛爾蘭詩人,其詩中縈繞的是沉重的愛爾蘭,以及愛爾蘭的神話傳說和海灘鄉野。

愛爾蘭歷史駁雜,早期散居的部落制度不斷地流動與遷徙,導致民族認同感的缺乏;聖巴特里克等人傳入基督教,愛爾蘭文明與異質文化雜糅之後以單一的方式呈現與生長;北歐海盜襲擊愛爾蘭,且國內紛爭不斷,國家分裂與離亂之下文化斷層不可避免;與英格蘭長期的宗教之爭導致愛爾蘭再次陷入分裂局面;詹姆斯二世被威廉三世擊潰後,天主教勢力快速走低,政治與經濟上皆受到新教徒的壓迫,英格蘭徹底有效地將愛爾蘭推入深淵。

直到十八世紀法國大革命給予愛爾蘭人民反擊的靈感,英國也試圖籠絡安撫,一度出現了重新繁榮的跡象,但直到十九世紀,愛爾蘭始終伴隨著風雨飄搖,新教與天主教勢同水火,邁入現代化一直到十九世紀末才緩慢地實現。也正是在此時,葉芝誕生於距離都柏林不遠的山迪芒特Sandymount。

豆瓣日記: 贈與我傾向談火的人——葉芝詩選

葉芝

葉芝的家庭對其後來的詩歌創作是以扶持而非遏制的力量呈現,詩人在學院內熱衷於宗教、玄祕學之類,開始創作詩歌,其後移居英國,詩人一邊進行創作,整理愛爾蘭的歌謠傳說,一邊結識了當時活躍於倫敦的青年才俊,積極投身於愛爾蘭民族解放運動,創作知名劇本《凱瑟琳》。受到浪漫主義,唯美主義,象徵主義等多種文學思潮的影響,前期作品大多浪漫雅緻,後期詩作也表達了詩人思想的轉變,呈現明顯的現代主義風格。

號稱後現代的今天,讀者無意瞭解這些沉重幽暗的往事,歷史的重量感下降了,但對於當時真切體會並參與這一切的詩人,如果我們不去留意這樣的往事,所能瞭解的詩,不過是一句被肢解之後的軀體,被分揀出臟器與肌肉,精準無誤,卻不再是那憂鬱柔嫩的詩句。

詩句,無疑調動了詩人肉與靈的一切能量,從一片混亂模糊的情感裡提取能貫穿人心的力量,又從那大理石一般的技巧中揀選出最能夠襯托這力量的韻律,通過寫,通過無限地逼近,達到最終的融合,這不是真理,真理是恆久的、保持沉默的山脈,而葉芝的詩句,無疑是一條河水,從他的內心出發,不停地向著最遠處的地平線流淌。在愛爾蘭這樣糾纏晦澀的歷史處境下,一位愛爾蘭詩人如何保持了自身的美,並使他周圍的一切都成為了美。

豆瓣日記: 贈與我傾向談火的人——葉芝詩選

浪漫主義與文學之間的關係緊密,即便它從政治、經濟等各個方面都施加了自己的影響,浪漫主義文學作為文學的諸多高峰之一,大量的作家和詩人在此處或休養生息或枝繁葉茂,葉芝不是文化出走者,眾多詩句中都蘊藉著他對愛爾蘭的祈願,而浪漫主義的優勢即在於它的多樣性。

始終保持著神祕與迷霧感,筆法奇異如威廉·布萊克,注重獨特景物的細節再現如華茲華斯,氣質敏感暴烈又自由驕傲如拜倫,幾乎能夠代表歐洲現代詩的“湖畔詩派”,靈感之神無疑眷顧著十九世紀,大量的思想和作品噴湧而出,又能夠各行其道。

“我知道我必將和命運遭遇,

在雲霄高處的一點。

戰鬥的對手我其實並不憎恨,

捍衛的也不是我愛的人;

契俄塔坦岔口是我的家鄉,

契俄塔坦的窮人,我的親人,

任何結局都不可能使他們失去什麼,

或教他們快樂勝過從前。”

——《一個愛爾蘭飛行員預見死亡》

“know that I shall meet my fate

Somewhere among the clouds above;

Those that I fight I do not hate,

Those that I guard I do not love;

My country is Kiltartan Cross,

My countrymen Kiltartan's poor,

No likely end could bring them loss

Or leave them happier than before.”

——《An Irish Airman Foresees His Death》

對於愛爾蘭的傳統,葉芝從未在詩中明顯地使用過類似於諷刺地辛辣語詞,他與阿多尼斯這樣的態度鮮明的文化反叛者不同,他以自己的詩句和歌唱來緬懷家鄉和土地。對這個世界,他顯示出的是如撫摸般的溫柔,他心甘情願地與命運遭遇,這種溫柔在某種程度上固然有其民族和歷史的傳統,但無疑它更加源自於詩人內心柔軟堅韌的生命力。

他失望過嗎?對於自己所處的國家、民族乃至時代,我想葉芝或許是失望過的,他為什麼沒有憤怒,為什麼沒有言辭激烈地抨擊。以他的敏感,完全能夠俯瞰死亡與生命,俯瞰希望與絕望,俯瞰光明和黑暗這些詩歌中永恆的主題,但他似乎選擇了平視。將這些主題與創作個性結合,生產出全新的意象。

豆瓣日記: 贈與我傾向談火的人——葉芝詩選

葉芝

“在爐火邊打盹,請取下此書,

慢慢閱讀,且夢見你的美目

往昔的溫婉,眸影有多深;

夢見多少人愛你優雅的韶光,

愛你的美貌,不論假意或真情,

可是有一人愛你朝聖的心靈,

愛你臉上青春難駐的哀傷;

於是你俯身在熊熊的爐邊,

有點惘然,低訴愛情已飛揚,

而且逡巡在群峰之上,

把臉龐隱藏在星座之間。”

——《當你年老》

“When you are old and grey and full of sleep

And nodding by the fire, take down this book;

And slowly read, and dream of the soft look

Your eyes had once, and of their shadow deep

How many loved your moments of glad grace,

And loved your beauty with love false or true。

But one man loved the pilgrim soul in you,

And loved the sorrow of your changing face

And bending down beside the glowing bars,

Murmur, a little sadly, how love fled

And paced upon the mountains overhead,

And hid his face amid a crowd of stars.”

——《When you are old》

“說到了愛情我們沉寂一片;

白日餘燼在我們眼前燃完,

在那搖曳著藍綠色的天邊,

有一彎殘月,消磨得如貝殼

被時間之水沖刷,當它起落

群星之間、升降在日日年年。 ”

——《亞當的詛咒》

“We sat grown quiet at the name of love;

We saw the last embers of daylight die,

And in the trembling blue-green of the sky

A moon, worn as if it had been a shell

Washed by time’s waters as they rose and fell

About the stars and broke in days and years.”

——《Adam’s Curse》

《當你年老》或許是葉芝詩中最為人熟知的一首,化用“七星詩社”中詩人龍薩的《給艾蘭娜的十四行詩》,發表於1893年,與另一首同樣是獻給比他小一歲多的愛爾蘭著名民族主義者茅德·崗,後者是一位駐愛爾蘭英軍上校的女兒,十分同情愛爾蘭人民的境遇,放棄都柏林上流社會的社交生活而投身到爭取愛爾蘭民族獨立的運動。茅德·崗始終拒絕了葉芝的追求,除此詩之外,葉芝寫下很多關於茅德.岡的詩句,在數十年的時光裡,從各種各樣的角度,茅德.岡不斷激發葉芝的創作靈感。

本文作者“蟲二”,歡迎去豆瓣App關注Ta。

當我們俯身面對漸熄滅的炭火,且談論陰沉的眾生,彼等生存與激情人物的靈魂,如蝙蝠於枯樹;以及那率性於殘餘暮色的群體,如何放聲嘆息,表達一種憂鬱和得意,因為他們開花的夢從來不必屈曲;

When we bent down above the fading coals

And talked of the dark folk who live in souls

Of passionate men, like bats in the dead trees,

And of the wayward twilight companies

Who sigh with mingled sorrow and content,

Because their blossoming dreams have never bent

——葉芝

豆瓣日記: 贈與我傾向談火的人——葉芝詩選

抒情一詞lyric最初來源於古希臘文lyre一詞,意為七絃琴,葉芝的詩即是這演變的佐證。抒情,一種寫作者的主觀表現,在意識中對於現實加以改造達到審美表現,他以情感為基礎,釋放、構造,抒情詩成為“最典型的語言創作”。

葉芝式抒情風格之所以如此持久,與當時的時代文化和流派文化密不可分,我不試圖去談論其詩中的格律與音韻等理論性的技巧,僅捧出這情感流動之河裡的一汪水以饗同好。

葉芝生於1865年,逝世於1939年,作為愛爾蘭詩人,其詩中縈繞的是沉重的愛爾蘭,以及愛爾蘭的神話傳說和海灘鄉野。

愛爾蘭歷史駁雜,早期散居的部落制度不斷地流動與遷徙,導致民族認同感的缺乏;聖巴特里克等人傳入基督教,愛爾蘭文明與異質文化雜糅之後以單一的方式呈現與生長;北歐海盜襲擊愛爾蘭,且國內紛爭不斷,國家分裂與離亂之下文化斷層不可避免;與英格蘭長期的宗教之爭導致愛爾蘭再次陷入分裂局面;詹姆斯二世被威廉三世擊潰後,天主教勢力快速走低,政治與經濟上皆受到新教徒的壓迫,英格蘭徹底有效地將愛爾蘭推入深淵。

直到十八世紀法國大革命給予愛爾蘭人民反擊的靈感,英國也試圖籠絡安撫,一度出現了重新繁榮的跡象,但直到十九世紀,愛爾蘭始終伴隨著風雨飄搖,新教與天主教勢同水火,邁入現代化一直到十九世紀末才緩慢地實現。也正是在此時,葉芝誕生於距離都柏林不遠的山迪芒特Sandymount。

豆瓣日記: 贈與我傾向談火的人——葉芝詩選

葉芝

葉芝的家庭對其後來的詩歌創作是以扶持而非遏制的力量呈現,詩人在學院內熱衷於宗教、玄祕學之類,開始創作詩歌,其後移居英國,詩人一邊進行創作,整理愛爾蘭的歌謠傳說,一邊結識了當時活躍於倫敦的青年才俊,積極投身於愛爾蘭民族解放運動,創作知名劇本《凱瑟琳》。受到浪漫主義,唯美主義,象徵主義等多種文學思潮的影響,前期作品大多浪漫雅緻,後期詩作也表達了詩人思想的轉變,呈現明顯的現代主義風格。

號稱後現代的今天,讀者無意瞭解這些沉重幽暗的往事,歷史的重量感下降了,但對於當時真切體會並參與這一切的詩人,如果我們不去留意這樣的往事,所能瞭解的詩,不過是一句被肢解之後的軀體,被分揀出臟器與肌肉,精準無誤,卻不再是那憂鬱柔嫩的詩句。

詩句,無疑調動了詩人肉與靈的一切能量,從一片混亂模糊的情感裡提取能貫穿人心的力量,又從那大理石一般的技巧中揀選出最能夠襯托這力量的韻律,通過寫,通過無限地逼近,達到最終的融合,這不是真理,真理是恆久的、保持沉默的山脈,而葉芝的詩句,無疑是一條河水,從他的內心出發,不停地向著最遠處的地平線流淌。在愛爾蘭這樣糾纏晦澀的歷史處境下,一位愛爾蘭詩人如何保持了自身的美,並使他周圍的一切都成為了美。

豆瓣日記: 贈與我傾向談火的人——葉芝詩選

浪漫主義與文學之間的關係緊密,即便它從政治、經濟等各個方面都施加了自己的影響,浪漫主義文學作為文學的諸多高峰之一,大量的作家和詩人在此處或休養生息或枝繁葉茂,葉芝不是文化出走者,眾多詩句中都蘊藉著他對愛爾蘭的祈願,而浪漫主義的優勢即在於它的多樣性。

始終保持著神祕與迷霧感,筆法奇異如威廉·布萊克,注重獨特景物的細節再現如華茲華斯,氣質敏感暴烈又自由驕傲如拜倫,幾乎能夠代表歐洲現代詩的“湖畔詩派”,靈感之神無疑眷顧著十九世紀,大量的思想和作品噴湧而出,又能夠各行其道。

“我知道我必將和命運遭遇,

在雲霄高處的一點。

戰鬥的對手我其實並不憎恨,

捍衛的也不是我愛的人;

契俄塔坦岔口是我的家鄉,

契俄塔坦的窮人,我的親人,

任何結局都不可能使他們失去什麼,

或教他們快樂勝過從前。”

——《一個愛爾蘭飛行員預見死亡》

“know that I shall meet my fate

Somewhere among the clouds above;

Those that I fight I do not hate,

Those that I guard I do not love;

My country is Kiltartan Cross,

My countrymen Kiltartan's poor,

No likely end could bring them loss

Or leave them happier than before.”

——《An Irish Airman Foresees His Death》

對於愛爾蘭的傳統,葉芝從未在詩中明顯地使用過類似於諷刺地辛辣語詞,他與阿多尼斯這樣的態度鮮明的文化反叛者不同,他以自己的詩句和歌唱來緬懷家鄉和土地。對這個世界,他顯示出的是如撫摸般的溫柔,他心甘情願地與命運遭遇,這種溫柔在某種程度上固然有其民族和歷史的傳統,但無疑它更加源自於詩人內心柔軟堅韌的生命力。

他失望過嗎?對於自己所處的國家、民族乃至時代,我想葉芝或許是失望過的,他為什麼沒有憤怒,為什麼沒有言辭激烈地抨擊。以他的敏感,完全能夠俯瞰死亡與生命,俯瞰希望與絕望,俯瞰光明和黑暗這些詩歌中永恆的主題,但他似乎選擇了平視。將這些主題與創作個性結合,生產出全新的意象。

豆瓣日記: 贈與我傾向談火的人——葉芝詩選

葉芝

“在爐火邊打盹,請取下此書,

慢慢閱讀,且夢見你的美目

往昔的溫婉,眸影有多深;

夢見多少人愛你優雅的韶光,

愛你的美貌,不論假意或真情,

可是有一人愛你朝聖的心靈,

愛你臉上青春難駐的哀傷;

於是你俯身在熊熊的爐邊,

有點惘然,低訴愛情已飛揚,

而且逡巡在群峰之上,

把臉龐隱藏在星座之間。”

——《當你年老》

“When you are old and grey and full of sleep

And nodding by the fire, take down this book;

And slowly read, and dream of the soft look

Your eyes had once, and of their shadow deep

How many loved your moments of glad grace,

And loved your beauty with love false or true。

But one man loved the pilgrim soul in you,

And loved the sorrow of your changing face

And bending down beside the glowing bars,

Murmur, a little sadly, how love fled

And paced upon the mountains overhead,

And hid his face amid a crowd of stars.”

——《When you are old》

“說到了愛情我們沉寂一片;

白日餘燼在我們眼前燃完,

在那搖曳著藍綠色的天邊,

有一彎殘月,消磨得如貝殼

被時間之水沖刷,當它起落

群星之間、升降在日日年年。 ”

——《亞當的詛咒》

“We sat grown quiet at the name of love;

We saw the last embers of daylight die,

And in the trembling blue-green of the sky

A moon, worn as if it had been a shell

Washed by time’s waters as they rose and fell

About the stars and broke in days and years.”

——《Adam’s Curse》

《當你年老》或許是葉芝詩中最為人熟知的一首,化用“七星詩社”中詩人龍薩的《給艾蘭娜的十四行詩》,發表於1893年,與另一首同樣是獻給比他小一歲多的愛爾蘭著名民族主義者茅德·崗,後者是一位駐愛爾蘭英軍上校的女兒,十分同情愛爾蘭人民的境遇,放棄都柏林上流社會的社交生活而投身到爭取愛爾蘭民族獨立的運動。茅德·崗始終拒絕了葉芝的追求,除此詩之外,葉芝寫下很多關於茅德.岡的詩句,在數十年的時光裡,從各種各樣的角度,茅德.岡不斷激發葉芝的創作靈感。

豆瓣日記: 贈與我傾向談火的人——葉芝詩選

茅德·崗

本文作者“蟲二”,歡迎去豆瓣App關注Ta。

當我們俯身面對漸熄滅的炭火,且談論陰沉的眾生,彼等生存與激情人物的靈魂,如蝙蝠於枯樹;以及那率性於殘餘暮色的群體,如何放聲嘆息,表達一種憂鬱和得意,因為他們開花的夢從來不必屈曲;

When we bent down above the fading coals

And talked of the dark folk who live in souls

Of passionate men, like bats in the dead trees,

And of the wayward twilight companies

Who sigh with mingled sorrow and content,

Because their blossoming dreams have never bent

——葉芝

豆瓣日記: 贈與我傾向談火的人——葉芝詩選

抒情一詞lyric最初來源於古希臘文lyre一詞,意為七絃琴,葉芝的詩即是這演變的佐證。抒情,一種寫作者的主觀表現,在意識中對於現實加以改造達到審美表現,他以情感為基礎,釋放、構造,抒情詩成為“最典型的語言創作”。

葉芝式抒情風格之所以如此持久,與當時的時代文化和流派文化密不可分,我不試圖去談論其詩中的格律與音韻等理論性的技巧,僅捧出這情感流動之河裡的一汪水以饗同好。

葉芝生於1865年,逝世於1939年,作為愛爾蘭詩人,其詩中縈繞的是沉重的愛爾蘭,以及愛爾蘭的神話傳說和海灘鄉野。

愛爾蘭歷史駁雜,早期散居的部落制度不斷地流動與遷徙,導致民族認同感的缺乏;聖巴特里克等人傳入基督教,愛爾蘭文明與異質文化雜糅之後以單一的方式呈現與生長;北歐海盜襲擊愛爾蘭,且國內紛爭不斷,國家分裂與離亂之下文化斷層不可避免;與英格蘭長期的宗教之爭導致愛爾蘭再次陷入分裂局面;詹姆斯二世被威廉三世擊潰後,天主教勢力快速走低,政治與經濟上皆受到新教徒的壓迫,英格蘭徹底有效地將愛爾蘭推入深淵。

直到十八世紀法國大革命給予愛爾蘭人民反擊的靈感,英國也試圖籠絡安撫,一度出現了重新繁榮的跡象,但直到十九世紀,愛爾蘭始終伴隨著風雨飄搖,新教與天主教勢同水火,邁入現代化一直到十九世紀末才緩慢地實現。也正是在此時,葉芝誕生於距離都柏林不遠的山迪芒特Sandymount。

豆瓣日記: 贈與我傾向談火的人——葉芝詩選

葉芝

葉芝的家庭對其後來的詩歌創作是以扶持而非遏制的力量呈現,詩人在學院內熱衷於宗教、玄祕學之類,開始創作詩歌,其後移居英國,詩人一邊進行創作,整理愛爾蘭的歌謠傳說,一邊結識了當時活躍於倫敦的青年才俊,積極投身於愛爾蘭民族解放運動,創作知名劇本《凱瑟琳》。受到浪漫主義,唯美主義,象徵主義等多種文學思潮的影響,前期作品大多浪漫雅緻,後期詩作也表達了詩人思想的轉變,呈現明顯的現代主義風格。

號稱後現代的今天,讀者無意瞭解這些沉重幽暗的往事,歷史的重量感下降了,但對於當時真切體會並參與這一切的詩人,如果我們不去留意這樣的往事,所能瞭解的詩,不過是一句被肢解之後的軀體,被分揀出臟器與肌肉,精準無誤,卻不再是那憂鬱柔嫩的詩句。

詩句,無疑調動了詩人肉與靈的一切能量,從一片混亂模糊的情感裡提取能貫穿人心的力量,又從那大理石一般的技巧中揀選出最能夠襯托這力量的韻律,通過寫,通過無限地逼近,達到最終的融合,這不是真理,真理是恆久的、保持沉默的山脈,而葉芝的詩句,無疑是一條河水,從他的內心出發,不停地向著最遠處的地平線流淌。在愛爾蘭這樣糾纏晦澀的歷史處境下,一位愛爾蘭詩人如何保持了自身的美,並使他周圍的一切都成為了美。

豆瓣日記: 贈與我傾向談火的人——葉芝詩選

浪漫主義與文學之間的關係緊密,即便它從政治、經濟等各個方面都施加了自己的影響,浪漫主義文學作為文學的諸多高峰之一,大量的作家和詩人在此處或休養生息或枝繁葉茂,葉芝不是文化出走者,眾多詩句中都蘊藉著他對愛爾蘭的祈願,而浪漫主義的優勢即在於它的多樣性。

始終保持著神祕與迷霧感,筆法奇異如威廉·布萊克,注重獨特景物的細節再現如華茲華斯,氣質敏感暴烈又自由驕傲如拜倫,幾乎能夠代表歐洲現代詩的“湖畔詩派”,靈感之神無疑眷顧著十九世紀,大量的思想和作品噴湧而出,又能夠各行其道。

“我知道我必將和命運遭遇,

在雲霄高處的一點。

戰鬥的對手我其實並不憎恨,

捍衛的也不是我愛的人;

契俄塔坦岔口是我的家鄉,

契俄塔坦的窮人,我的親人,

任何結局都不可能使他們失去什麼,

或教他們快樂勝過從前。”

——《一個愛爾蘭飛行員預見死亡》

“know that I shall meet my fate

Somewhere among the clouds above;

Those that I fight I do not hate,

Those that I guard I do not love;

My country is Kiltartan Cross,

My countrymen Kiltartan's poor,

No likely end could bring them loss

Or leave them happier than before.”

——《An Irish Airman Foresees His Death》

對於愛爾蘭的傳統,葉芝從未在詩中明顯地使用過類似於諷刺地辛辣語詞,他與阿多尼斯這樣的態度鮮明的文化反叛者不同,他以自己的詩句和歌唱來緬懷家鄉和土地。對這個世界,他顯示出的是如撫摸般的溫柔,他心甘情願地與命運遭遇,這種溫柔在某種程度上固然有其民族和歷史的傳統,但無疑它更加源自於詩人內心柔軟堅韌的生命力。

他失望過嗎?對於自己所處的國家、民族乃至時代,我想葉芝或許是失望過的,他為什麼沒有憤怒,為什麼沒有言辭激烈地抨擊。以他的敏感,完全能夠俯瞰死亡與生命,俯瞰希望與絕望,俯瞰光明和黑暗這些詩歌中永恆的主題,但他似乎選擇了平視。將這些主題與創作個性結合,生產出全新的意象。

豆瓣日記: 贈與我傾向談火的人——葉芝詩選

葉芝

“在爐火邊打盹,請取下此書,

慢慢閱讀,且夢見你的美目

往昔的溫婉,眸影有多深;

夢見多少人愛你優雅的韶光,

愛你的美貌,不論假意或真情,

可是有一人愛你朝聖的心靈,

愛你臉上青春難駐的哀傷;

於是你俯身在熊熊的爐邊,

有點惘然,低訴愛情已飛揚,

而且逡巡在群峰之上,

把臉龐隱藏在星座之間。”

——《當你年老》

“When you are old and grey and full of sleep

And nodding by the fire, take down this book;

And slowly read, and dream of the soft look

Your eyes had once, and of their shadow deep

How many loved your moments of glad grace,

And loved your beauty with love false or true。

But one man loved the pilgrim soul in you,

And loved the sorrow of your changing face

And bending down beside the glowing bars,

Murmur, a little sadly, how love fled

And paced upon the mountains overhead,

And hid his face amid a crowd of stars.”

——《When you are old》

“說到了愛情我們沉寂一片;

白日餘燼在我們眼前燃完,

在那搖曳著藍綠色的天邊,

有一彎殘月,消磨得如貝殼

被時間之水沖刷,當它起落

群星之間、升降在日日年年。 ”

——《亞當的詛咒》

“We sat grown quiet at the name of love;

We saw the last embers of daylight die,

And in the trembling blue-green of the sky

A moon, worn as if it had been a shell

Washed by time’s waters as they rose and fell

About the stars and broke in days and years.”

——《Adam’s Curse》

《當你年老》或許是葉芝詩中最為人熟知的一首,化用“七星詩社”中詩人龍薩的《給艾蘭娜的十四行詩》,發表於1893年,與另一首同樣是獻給比他小一歲多的愛爾蘭著名民族主義者茅德·崗,後者是一位駐愛爾蘭英軍上校的女兒,十分同情愛爾蘭人民的境遇,放棄都柏林上流社會的社交生活而投身到爭取愛爾蘭民族獨立的運動。茅德·崗始終拒絕了葉芝的追求,除此詩之外,葉芝寫下很多關於茅德.岡的詩句,在數十年的時光裡,從各種各樣的角度,茅德.岡不斷激發葉芝的創作靈感。

豆瓣日記: 贈與我傾向談火的人——葉芝詩選

茅德·崗

豆瓣日記: 贈與我傾向談火的人——葉芝詩選

茅德·崗

《當你年老》與《亞當的詛咒》作為葉芝代表作,美感與節奏自不必說,按照愛爾蘭傳統天主教的理念,在靈與肉、愛情與身體這樣的對立的二者中,肉與身體無疑是遭受貶低的一方,葉芝對所愛之人的表白,也幾乎不含有對任何情慾與肉慾的謳歌,而情詩的真切卻並未因此而減損分毫,詩人的目的看起來並不是那麼重要,更重要的是他正在訴說自己的心跡,他也確實說出了一切。

愛是不可言說的,那麼詩呢?這樣的詩句不是時代中的動盪和政治中的衝突能夠超越的,它所擔負的任務也絕不較之於更加輕鬆,詩歌是思想,這思想不等同於邏輯化的枯燥陳述,目光可及的歷史存在過於豐富,情感的生髮過於幽暗曲折,詩中的一個字、一個意象已經成為眼睛,我們睜開眼睛時,與其說看見了所謂的意義,不如說是詩觀照了自身。

本文作者“蟲二”,歡迎去豆瓣App關注Ta。

當我們俯身面對漸熄滅的炭火,且談論陰沉的眾生,彼等生存與激情人物的靈魂,如蝙蝠於枯樹;以及那率性於殘餘暮色的群體,如何放聲嘆息,表達一種憂鬱和得意,因為他們開花的夢從來不必屈曲;

When we bent down above the fading coals

And talked of the dark folk who live in souls

Of passionate men, like bats in the dead trees,

And of the wayward twilight companies

Who sigh with mingled sorrow and content,

Because their blossoming dreams have never bent

——葉芝

豆瓣日記: 贈與我傾向談火的人——葉芝詩選

抒情一詞lyric最初來源於古希臘文lyre一詞,意為七絃琴,葉芝的詩即是這演變的佐證。抒情,一種寫作者的主觀表現,在意識中對於現實加以改造達到審美表現,他以情感為基礎,釋放、構造,抒情詩成為“最典型的語言創作”。

葉芝式抒情風格之所以如此持久,與當時的時代文化和流派文化密不可分,我不試圖去談論其詩中的格律與音韻等理論性的技巧,僅捧出這情感流動之河裡的一汪水以饗同好。

葉芝生於1865年,逝世於1939年,作為愛爾蘭詩人,其詩中縈繞的是沉重的愛爾蘭,以及愛爾蘭的神話傳說和海灘鄉野。

愛爾蘭歷史駁雜,早期散居的部落制度不斷地流動與遷徙,導致民族認同感的缺乏;聖巴特里克等人傳入基督教,愛爾蘭文明與異質文化雜糅之後以單一的方式呈現與生長;北歐海盜襲擊愛爾蘭,且國內紛爭不斷,國家分裂與離亂之下文化斷層不可避免;與英格蘭長期的宗教之爭導致愛爾蘭再次陷入分裂局面;詹姆斯二世被威廉三世擊潰後,天主教勢力快速走低,政治與經濟上皆受到新教徒的壓迫,英格蘭徹底有效地將愛爾蘭推入深淵。

直到十八世紀法國大革命給予愛爾蘭人民反擊的靈感,英國也試圖籠絡安撫,一度出現了重新繁榮的跡象,但直到十九世紀,愛爾蘭始終伴隨著風雨飄搖,新教與天主教勢同水火,邁入現代化一直到十九世紀末才緩慢地實現。也正是在此時,葉芝誕生於距離都柏林不遠的山迪芒特Sandymount。

豆瓣日記: 贈與我傾向談火的人——葉芝詩選

葉芝

葉芝的家庭對其後來的詩歌創作是以扶持而非遏制的力量呈現,詩人在學院內熱衷於宗教、玄祕學之類,開始創作詩歌,其後移居英國,詩人一邊進行創作,整理愛爾蘭的歌謠傳說,一邊結識了當時活躍於倫敦的青年才俊,積極投身於愛爾蘭民族解放運動,創作知名劇本《凱瑟琳》。受到浪漫主義,唯美主義,象徵主義等多種文學思潮的影響,前期作品大多浪漫雅緻,後期詩作也表達了詩人思想的轉變,呈現明顯的現代主義風格。

號稱後現代的今天,讀者無意瞭解這些沉重幽暗的往事,歷史的重量感下降了,但對於當時真切體會並參與這一切的詩人,如果我們不去留意這樣的往事,所能瞭解的詩,不過是一句被肢解之後的軀體,被分揀出臟器與肌肉,精準無誤,卻不再是那憂鬱柔嫩的詩句。

詩句,無疑調動了詩人肉與靈的一切能量,從一片混亂模糊的情感裡提取能貫穿人心的力量,又從那大理石一般的技巧中揀選出最能夠襯托這力量的韻律,通過寫,通過無限地逼近,達到最終的融合,這不是真理,真理是恆久的、保持沉默的山脈,而葉芝的詩句,無疑是一條河水,從他的內心出發,不停地向著最遠處的地平線流淌。在愛爾蘭這樣糾纏晦澀的歷史處境下,一位愛爾蘭詩人如何保持了自身的美,並使他周圍的一切都成為了美。

豆瓣日記: 贈與我傾向談火的人——葉芝詩選

浪漫主義與文學之間的關係緊密,即便它從政治、經濟等各個方面都施加了自己的影響,浪漫主義文學作為文學的諸多高峰之一,大量的作家和詩人在此處或休養生息或枝繁葉茂,葉芝不是文化出走者,眾多詩句中都蘊藉著他對愛爾蘭的祈願,而浪漫主義的優勢即在於它的多樣性。

始終保持著神祕與迷霧感,筆法奇異如威廉·布萊克,注重獨特景物的細節再現如華茲華斯,氣質敏感暴烈又自由驕傲如拜倫,幾乎能夠代表歐洲現代詩的“湖畔詩派”,靈感之神無疑眷顧著十九世紀,大量的思想和作品噴湧而出,又能夠各行其道。

“我知道我必將和命運遭遇,

在雲霄高處的一點。

戰鬥的對手我其實並不憎恨,

捍衛的也不是我愛的人;

契俄塔坦岔口是我的家鄉,

契俄塔坦的窮人,我的親人,

任何結局都不可能使他們失去什麼,

或教他們快樂勝過從前。”

——《一個愛爾蘭飛行員預見死亡》

“know that I shall meet my fate

Somewhere among the clouds above;

Those that I fight I do not hate,

Those that I guard I do not love;

My country is Kiltartan Cross,

My countrymen Kiltartan's poor,

No likely end could bring them loss

Or leave them happier than before.”

——《An Irish Airman Foresees His Death》

對於愛爾蘭的傳統,葉芝從未在詩中明顯地使用過類似於諷刺地辛辣語詞,他與阿多尼斯這樣的態度鮮明的文化反叛者不同,他以自己的詩句和歌唱來緬懷家鄉和土地。對這個世界,他顯示出的是如撫摸般的溫柔,他心甘情願地與命運遭遇,這種溫柔在某種程度上固然有其民族和歷史的傳統,但無疑它更加源自於詩人內心柔軟堅韌的生命力。

他失望過嗎?對於自己所處的國家、民族乃至時代,我想葉芝或許是失望過的,他為什麼沒有憤怒,為什麼沒有言辭激烈地抨擊。以他的敏感,完全能夠俯瞰死亡與生命,俯瞰希望與絕望,俯瞰光明和黑暗這些詩歌中永恆的主題,但他似乎選擇了平視。將這些主題與創作個性結合,生產出全新的意象。

豆瓣日記: 贈與我傾向談火的人——葉芝詩選

葉芝

“在爐火邊打盹,請取下此書,

慢慢閱讀,且夢見你的美目

往昔的溫婉,眸影有多深;

夢見多少人愛你優雅的韶光,

愛你的美貌,不論假意或真情,

可是有一人愛你朝聖的心靈,

愛你臉上青春難駐的哀傷;

於是你俯身在熊熊的爐邊,

有點惘然,低訴愛情已飛揚,

而且逡巡在群峰之上,

把臉龐隱藏在星座之間。”

——《當你年老》

“When you are old and grey and full of sleep

And nodding by the fire, take down this book;

And slowly read, and dream of the soft look

Your eyes had once, and of their shadow deep

How many loved your moments of glad grace,

And loved your beauty with love false or true。

But one man loved the pilgrim soul in you,

And loved the sorrow of your changing face

And bending down beside the glowing bars,

Murmur, a little sadly, how love fled

And paced upon the mountains overhead,

And hid his face amid a crowd of stars.”

——《When you are old》

“說到了愛情我們沉寂一片;

白日餘燼在我們眼前燃完,

在那搖曳著藍綠色的天邊,

有一彎殘月,消磨得如貝殼

被時間之水沖刷,當它起落

群星之間、升降在日日年年。 ”

——《亞當的詛咒》

“We sat grown quiet at the name of love;

We saw the last embers of daylight die,

And in the trembling blue-green of the sky

A moon, worn as if it had been a shell

Washed by time’s waters as they rose and fell

About the stars and broke in days and years.”

——《Adam’s Curse》

《當你年老》或許是葉芝詩中最為人熟知的一首,化用“七星詩社”中詩人龍薩的《給艾蘭娜的十四行詩》,發表於1893年,與另一首同樣是獻給比他小一歲多的愛爾蘭著名民族主義者茅德·崗,後者是一位駐愛爾蘭英軍上校的女兒,十分同情愛爾蘭人民的境遇,放棄都柏林上流社會的社交生活而投身到爭取愛爾蘭民族獨立的運動。茅德·崗始終拒絕了葉芝的追求,除此詩之外,葉芝寫下很多關於茅德.岡的詩句,在數十年的時光裡,從各種各樣的角度,茅德.岡不斷激發葉芝的創作靈感。

豆瓣日記: 贈與我傾向談火的人——葉芝詩選

茅德·崗

豆瓣日記: 贈與我傾向談火的人——葉芝詩選

茅德·崗

《當你年老》與《亞當的詛咒》作為葉芝代表作,美感與節奏自不必說,按照愛爾蘭傳統天主教的理念,在靈與肉、愛情與身體這樣的對立的二者中,肉與身體無疑是遭受貶低的一方,葉芝對所愛之人的表白,也幾乎不含有對任何情慾與肉慾的謳歌,而情詩的真切卻並未因此而減損分毫,詩人的目的看起來並不是那麼重要,更重要的是他正在訴說自己的心跡,他也確實說出了一切。

愛是不可言說的,那麼詩呢?這樣的詩句不是時代中的動盪和政治中的衝突能夠超越的,它所擔負的任務也絕不較之於更加輕鬆,詩歌是思想,這思想不等同於邏輯化的枯燥陳述,目光可及的歷史存在過於豐富,情感的生髮過於幽暗曲折,詩中的一個字、一個意象已經成為眼睛,我們睜開眼睛時,與其說看見了所謂的意義,不如說是詩觀照了自身。

豆瓣日記: 贈與我傾向談火的人——葉芝詩選

葉芝

葉芝沒有完全複製浪漫主義文學,於是他不是靜止的,生生不息的寫作和詩句,不完全屬於任何一個時代或是藝術原則,不屬於意味著我們在今天也依然能夠自由地理解和閱讀,那簡短的“有形”背後是長久的“無形”,詩人活著、感受、疼痛、困惑,其中哪有不讓人心折的抒情,這抒情不是發生在詩上的變化,而是發生在你我與詩人血肉之軀上的變化。

“走吧,人間的孩子!

與一個精靈手拉著手,

走向荒野和河流,

這個世界哭聲太多了,你不會懂得。”

——《失竊的孩子》

Come away, O human child! To the water and the wild With a faery, hand in hand For the world's more full of weeping than you can understand.

——《The Stolen Child》

注:題目出自 葉芝 著 楊牧 譯《葉芝詩選》;

《一個愛爾蘭飛行員預見死亡》為楊牧翻譯、《當你年老》為余光中翻譯、其餘兩首翻譯者未知;

參考書目:丹·瓊斯 著 陸大鵬 譯《金雀花王朝》、葉芝 著 楊牧 譯《葉芝詩選》、以賽亞·柏林著 呂梁等 譯《浪漫主義的根源》、江蘇人民出版社《愛爾蘭史》、維基百科 愛爾蘭、葉芝條目;

圖片來自網絡。

(全文完)

本文作者“蟲二”,現居Pai,目前已發表了115篇原創文字,至今活躍在豆瓣社區。下載豆瓣App搜索用戶“蟲二”關注Ta。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