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個重要養生穴位,平時按揉幾下,可助您強身健體,祛病養生

十個重要養生穴位,平時按揉幾下,可助您強身健體,祛病養生

經過數千年的鑽研和沉澱,穴位養生的神奇療效受到越來越多人的追捧。要掌握這些知識,對於普通人來說十分困難,因此穴位養生似乎離人們的日常生活還有點遠。

本文總結出便於大家記憶的十個重要養生穴位,平時按揉幾下,可助您強身健體,祛病養生。

一、風池穴:明目醒腦

中醫講“頭目風池主”,就是因為風池穴能治療大部分風病。

十個重要養生穴位,平時按揉幾下,可助您強身健體,祛病養生

經過數千年的鑽研和沉澱,穴位養生的神奇療效受到越來越多人的追捧。要掌握這些知識,對於普通人來說十分困難,因此穴位養生似乎離人們的日常生活還有點遠。

本文總結出便於大家記憶的十個重要養生穴位,平時按揉幾下,可助您強身健體,祛病養生。

一、風池穴:明目醒腦

中醫講“頭目風池主”,就是因為風池穴能治療大部分風病。

十個重要養生穴位,平時按揉幾下,可助您強身健體,祛病養生

取穴方法:

人體風池穴位於頸部,當枕骨之下,與風府穴相平,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處。

主治:

頭痛、頭重腳輕、眼睛疲勞、頸部痠痛、落枕、失眠、宿醉。

頭痛,眩暈,頸項強痛,目赤痛,目淚出,鼻淵,鼻炎,鼻出血,耳聾,氣閉,中風,高血壓,精神病,口眼歪斜,瘧疾,熱病,感冒,癭氣,落枕,蕁麻疹。

常與攢竹穴、太陽穴、睛明穴、四白穴等配合,治療眼部疾病,緩解眼部症狀。按揉以上穴位,同時配合頸椎矯治,對治療近視眼有很好的療效。此外,按揉風池穴和周圍肌肉,可以有效地緩解頸椎病、外感風寒、內外風邪引發的頭痛,以及長時間低頭工作導致的頸部疲勞。工作間隙,輕叩風池穴,可起到提神醒腦、消除疲勞的作用。

二、中脘穴:養胃

十個重要養生穴位,平時按揉幾下,可助您強身健體,祛病養生

經過數千年的鑽研和沉澱,穴位養生的神奇療效受到越來越多人的追捧。要掌握這些知識,對於普通人來說十分困難,因此穴位養生似乎離人們的日常生活還有點遠。

本文總結出便於大家記憶的十個重要養生穴位,平時按揉幾下,可助您強身健體,祛病養生。

一、風池穴:明目醒腦

中醫講“頭目風池主”,就是因為風池穴能治療大部分風病。

十個重要養生穴位,平時按揉幾下,可助您強身健體,祛病養生

取穴方法:

人體風池穴位於頸部,當枕骨之下,與風府穴相平,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處。

主治:

頭痛、頭重腳輕、眼睛疲勞、頸部痠痛、落枕、失眠、宿醉。

頭痛,眩暈,頸項強痛,目赤痛,目淚出,鼻淵,鼻炎,鼻出血,耳聾,氣閉,中風,高血壓,精神病,口眼歪斜,瘧疾,熱病,感冒,癭氣,落枕,蕁麻疹。

常與攢竹穴、太陽穴、睛明穴、四白穴等配合,治療眼部疾病,緩解眼部症狀。按揉以上穴位,同時配合頸椎矯治,對治療近視眼有很好的療效。此外,按揉風池穴和周圍肌肉,可以有效地緩解頸椎病、外感風寒、內外風邪引發的頭痛,以及長時間低頭工作導致的頸部疲勞。工作間隙,輕叩風池穴,可起到提神醒腦、消除疲勞的作用。

二、中脘穴:養胃

十個重要養生穴位,平時按揉幾下,可助您強身健體,祛病養生

中脘穴的位置:在腹部正中線上,胸骨下端與肚臍連接線中點處,按壓時會有痠痛感。取穴時,可採用仰臥的姿勢,該穴位於人體的上腹部,前正中線上,具體找法如下:胸骨下端和肚臍連接線中點即為此穴。

主治疾病

胃脘痛,腹脹,嘔吐,呃逆,翻胃,吞酸,納呆,食不化,疳積,膨脹,黃疸,腸鳴,洩利,便祕,便血,脅下堅痛,虛勞吐血,哮喘,頭痛,失眠,驚悸,怔忡,髒躁,癲狂,癇證,屍厥,驚風,產後血暈。

胃不好的人可以常按中脘穴。急性胃刺痛患者可點按中脘穴,用手指按壓10秒,鬆開,再壓,如此反覆,三五分鐘就可緩解症狀;慢性胃不適患者可按揉中脘穴,用手掌輕揉,可促進消化;急性胃腸炎患者在按揉中脘穴的同時,還可以按揉天樞穴(位於肚臍旁2寸處)、大巨穴(位於臍下2寸旁開2寸)配合治療。

三、關元穴:補腎固元

十個重要養生穴位,平時按揉幾下,可助您強身健體,祛病養生

經過數千年的鑽研和沉澱,穴位養生的神奇療效受到越來越多人的追捧。要掌握這些知識,對於普通人來說十分困難,因此穴位養生似乎離人們的日常生活還有點遠。

本文總結出便於大家記憶的十個重要養生穴位,平時按揉幾下,可助您強身健體,祛病養生。

一、風池穴:明目醒腦

中醫講“頭目風池主”,就是因為風池穴能治療大部分風病。

十個重要養生穴位,平時按揉幾下,可助您強身健體,祛病養生

取穴方法:

人體風池穴位於頸部,當枕骨之下,與風府穴相平,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處。

主治:

頭痛、頭重腳輕、眼睛疲勞、頸部痠痛、落枕、失眠、宿醉。

頭痛,眩暈,頸項強痛,目赤痛,目淚出,鼻淵,鼻炎,鼻出血,耳聾,氣閉,中風,高血壓,精神病,口眼歪斜,瘧疾,熱病,感冒,癭氣,落枕,蕁麻疹。

常與攢竹穴、太陽穴、睛明穴、四白穴等配合,治療眼部疾病,緩解眼部症狀。按揉以上穴位,同時配合頸椎矯治,對治療近視眼有很好的療效。此外,按揉風池穴和周圍肌肉,可以有效地緩解頸椎病、外感風寒、內外風邪引發的頭痛,以及長時間低頭工作導致的頸部疲勞。工作間隙,輕叩風池穴,可起到提神醒腦、消除疲勞的作用。

二、中脘穴:養胃

十個重要養生穴位,平時按揉幾下,可助您強身健體,祛病養生

中脘穴的位置:在腹部正中線上,胸骨下端與肚臍連接線中點處,按壓時會有痠痛感。取穴時,可採用仰臥的姿勢,該穴位於人體的上腹部,前正中線上,具體找法如下:胸骨下端和肚臍連接線中點即為此穴。

主治疾病

胃脘痛,腹脹,嘔吐,呃逆,翻胃,吞酸,納呆,食不化,疳積,膨脹,黃疸,腸鳴,洩利,便祕,便血,脅下堅痛,虛勞吐血,哮喘,頭痛,失眠,驚悸,怔忡,髒躁,癲狂,癇證,屍厥,驚風,產後血暈。

胃不好的人可以常按中脘穴。急性胃刺痛患者可點按中脘穴,用手指按壓10秒,鬆開,再壓,如此反覆,三五分鐘就可緩解症狀;慢性胃不適患者可按揉中脘穴,用手掌輕揉,可促進消化;急性胃腸炎患者在按揉中脘穴的同時,還可以按揉天樞穴(位於肚臍旁2寸處)、大巨穴(位於臍下2寸旁開2寸)配合治療。

三、關元穴:補腎固元

十個重要養生穴位,平時按揉幾下,可助您強身健體,祛病養生

取穴位置:其位於臍下三寸處,約為四指。

關元穴是小腸的募穴,小腸之氣結聚此穴並經此穴輸轉至皮部。它為先天之氣海,是養生吐納吸氣凝神的地方。古人稱為人身元陰元陽交關之處;老子稱之為“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1. 強壯穴:作為保健強身長壽穴,用灸法。

2. 診生死:用指頭按穴,如果指下感到無力空空,離手時,穴凹無彈力,胸下堅硬如石頭,大限已到,活不久。

3. 助孕:子宮虛寒不孕者,要常灸此穴。

4. 補腎虛:臍下腎間之氣藏於此穴。腎虛而腰痠或陽痿者,用灸法。

5. 治痛經:冰品引發的痛經,熱敷或灸此穴。

6. 治虛喘:喘哮發作面色蒼白,用灸法,特效。

7. 治小腸病:因為小腸募穴,所以治小腸各種疾病。

8. 治糖尿病:強腎可緩解糖尿病併發症,需配合足三裡、三陰交穴。

9. 治排尿不順:灸後尿排順,也可以用拍法,五指併攏空拍,一次連續拍108下效果最好。

10. 治各種血癥:本穴為血液循環的強壯刺激點,又為先天氣海,元陰元陽在此交會,虛症用灸,平時多揉按拍可促進血液循環。

按揉關元穴可補充腎氣,延緩衰老。對男性來說,按揉關元穴可以緩解腎虛、腰痠、掉髮等問題。對女性來說,按揉關元穴可以治療和緩解很多婦科病。按揉關元穴前,要先搓熱手掌,將掌心對準腹部的關元穴做搓揉的動作,由輕到重,直到感覺發熱。

四、內關穴:養護心臟

內關穴的位置:在前臂掌側,當曲澤與大陵的連線上,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

十個重要養生穴位,平時按揉幾下,可助您強身健體,祛病養生

經過數千年的鑽研和沉澱,穴位養生的神奇療效受到越來越多人的追捧。要掌握這些知識,對於普通人來說十分困難,因此穴位養生似乎離人們的日常生活還有點遠。

本文總結出便於大家記憶的十個重要養生穴位,平時按揉幾下,可助您強身健體,祛病養生。

一、風池穴:明目醒腦

中醫講“頭目風池主”,就是因為風池穴能治療大部分風病。

十個重要養生穴位,平時按揉幾下,可助您強身健體,祛病養生

取穴方法:

人體風池穴位於頸部,當枕骨之下,與風府穴相平,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處。

主治:

頭痛、頭重腳輕、眼睛疲勞、頸部痠痛、落枕、失眠、宿醉。

頭痛,眩暈,頸項強痛,目赤痛,目淚出,鼻淵,鼻炎,鼻出血,耳聾,氣閉,中風,高血壓,精神病,口眼歪斜,瘧疾,熱病,感冒,癭氣,落枕,蕁麻疹。

常與攢竹穴、太陽穴、睛明穴、四白穴等配合,治療眼部疾病,緩解眼部症狀。按揉以上穴位,同時配合頸椎矯治,對治療近視眼有很好的療效。此外,按揉風池穴和周圍肌肉,可以有效地緩解頸椎病、外感風寒、內外風邪引發的頭痛,以及長時間低頭工作導致的頸部疲勞。工作間隙,輕叩風池穴,可起到提神醒腦、消除疲勞的作用。

二、中脘穴:養胃

十個重要養生穴位,平時按揉幾下,可助您強身健體,祛病養生

中脘穴的位置:在腹部正中線上,胸骨下端與肚臍連接線中點處,按壓時會有痠痛感。取穴時,可採用仰臥的姿勢,該穴位於人體的上腹部,前正中線上,具體找法如下:胸骨下端和肚臍連接線中點即為此穴。

主治疾病

胃脘痛,腹脹,嘔吐,呃逆,翻胃,吞酸,納呆,食不化,疳積,膨脹,黃疸,腸鳴,洩利,便祕,便血,脅下堅痛,虛勞吐血,哮喘,頭痛,失眠,驚悸,怔忡,髒躁,癲狂,癇證,屍厥,驚風,產後血暈。

胃不好的人可以常按中脘穴。急性胃刺痛患者可點按中脘穴,用手指按壓10秒,鬆開,再壓,如此反覆,三五分鐘就可緩解症狀;慢性胃不適患者可按揉中脘穴,用手掌輕揉,可促進消化;急性胃腸炎患者在按揉中脘穴的同時,還可以按揉天樞穴(位於肚臍旁2寸處)、大巨穴(位於臍下2寸旁開2寸)配合治療。

三、關元穴:補腎固元

十個重要養生穴位,平時按揉幾下,可助您強身健體,祛病養生

取穴位置:其位於臍下三寸處,約為四指。

關元穴是小腸的募穴,小腸之氣結聚此穴並經此穴輸轉至皮部。它為先天之氣海,是養生吐納吸氣凝神的地方。古人稱為人身元陰元陽交關之處;老子稱之為“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1. 強壯穴:作為保健強身長壽穴,用灸法。

2. 診生死:用指頭按穴,如果指下感到無力空空,離手時,穴凹無彈力,胸下堅硬如石頭,大限已到,活不久。

3. 助孕:子宮虛寒不孕者,要常灸此穴。

4. 補腎虛:臍下腎間之氣藏於此穴。腎虛而腰痠或陽痿者,用灸法。

5. 治痛經:冰品引發的痛經,熱敷或灸此穴。

6. 治虛喘:喘哮發作面色蒼白,用灸法,特效。

7. 治小腸病:因為小腸募穴,所以治小腸各種疾病。

8. 治糖尿病:強腎可緩解糖尿病併發症,需配合足三裡、三陰交穴。

9. 治排尿不順:灸後尿排順,也可以用拍法,五指併攏空拍,一次連續拍108下效果最好。

10. 治各種血癥:本穴為血液循環的強壯刺激點,又為先天氣海,元陰元陽在此交會,虛症用灸,平時多揉按拍可促進血液循環。

按揉關元穴可補充腎氣,延緩衰老。對男性來說,按揉關元穴可以緩解腎虛、腰痠、掉髮等問題。對女性來說,按揉關元穴可以治療和緩解很多婦科病。按揉關元穴前,要先搓熱手掌,將掌心對準腹部的關元穴做搓揉的動作,由輕到重,直到感覺發熱。

四、內關穴:養護心臟

內關穴的位置:在前臂掌側,當曲澤與大陵的連線上,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

十個重要養生穴位,平時按揉幾下,可助您強身健體,祛病養生

主治

1. 心痛、心悸、胸悶、胸痛等心胸病證;

2. 胃痛、嘔吐、呃逆等胃疾;

3. 失眠、癲癇等神志病證;

4. 上肢痺痛、偏癱、手指麻木等局部病證。

按揉內關穴有助於血氣暢通,用大拇指垂直往下按,每次按揉3分鐘左右,直至局部感到痠麻。除了保護心臟,內關穴還是個救急的穴位,在病人突發心臟病時,先讓病人平躺,在等待急救期間,配合按揉內關穴可起到緩解疼痛的效果。此外,按揉內關穴還能緩解頭疼、口乾、嗓子疼、頸椎病、肩周炎、腰部疼痛等病症。

五、合谷穴:清熱止痛

十個重要養生穴位,平時按揉幾下,可助您強身健體,祛病養生

經過數千年的鑽研和沉澱,穴位養生的神奇療效受到越來越多人的追捧。要掌握這些知識,對於普通人來說十分困難,因此穴位養生似乎離人們的日常生活還有點遠。

本文總結出便於大家記憶的十個重要養生穴位,平時按揉幾下,可助您強身健體,祛病養生。

一、風池穴:明目醒腦

中醫講“頭目風池主”,就是因為風池穴能治療大部分風病。

十個重要養生穴位,平時按揉幾下,可助您強身健體,祛病養生

取穴方法:

人體風池穴位於頸部,當枕骨之下,與風府穴相平,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處。

主治:

頭痛、頭重腳輕、眼睛疲勞、頸部痠痛、落枕、失眠、宿醉。

頭痛,眩暈,頸項強痛,目赤痛,目淚出,鼻淵,鼻炎,鼻出血,耳聾,氣閉,中風,高血壓,精神病,口眼歪斜,瘧疾,熱病,感冒,癭氣,落枕,蕁麻疹。

常與攢竹穴、太陽穴、睛明穴、四白穴等配合,治療眼部疾病,緩解眼部症狀。按揉以上穴位,同時配合頸椎矯治,對治療近視眼有很好的療效。此外,按揉風池穴和周圍肌肉,可以有效地緩解頸椎病、外感風寒、內外風邪引發的頭痛,以及長時間低頭工作導致的頸部疲勞。工作間隙,輕叩風池穴,可起到提神醒腦、消除疲勞的作用。

二、中脘穴:養胃

十個重要養生穴位,平時按揉幾下,可助您強身健體,祛病養生

中脘穴的位置:在腹部正中線上,胸骨下端與肚臍連接線中點處,按壓時會有痠痛感。取穴時,可採用仰臥的姿勢,該穴位於人體的上腹部,前正中線上,具體找法如下:胸骨下端和肚臍連接線中點即為此穴。

主治疾病

胃脘痛,腹脹,嘔吐,呃逆,翻胃,吞酸,納呆,食不化,疳積,膨脹,黃疸,腸鳴,洩利,便祕,便血,脅下堅痛,虛勞吐血,哮喘,頭痛,失眠,驚悸,怔忡,髒躁,癲狂,癇證,屍厥,驚風,產後血暈。

胃不好的人可以常按中脘穴。急性胃刺痛患者可點按中脘穴,用手指按壓10秒,鬆開,再壓,如此反覆,三五分鐘就可緩解症狀;慢性胃不適患者可按揉中脘穴,用手掌輕揉,可促進消化;急性胃腸炎患者在按揉中脘穴的同時,還可以按揉天樞穴(位於肚臍旁2寸處)、大巨穴(位於臍下2寸旁開2寸)配合治療。

三、關元穴:補腎固元

十個重要養生穴位,平時按揉幾下,可助您強身健體,祛病養生

取穴位置:其位於臍下三寸處,約為四指。

關元穴是小腸的募穴,小腸之氣結聚此穴並經此穴輸轉至皮部。它為先天之氣海,是養生吐納吸氣凝神的地方。古人稱為人身元陰元陽交關之處;老子稱之為“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1. 強壯穴:作為保健強身長壽穴,用灸法。

2. 診生死:用指頭按穴,如果指下感到無力空空,離手時,穴凹無彈力,胸下堅硬如石頭,大限已到,活不久。

3. 助孕:子宮虛寒不孕者,要常灸此穴。

4. 補腎虛:臍下腎間之氣藏於此穴。腎虛而腰痠或陽痿者,用灸法。

5. 治痛經:冰品引發的痛經,熱敷或灸此穴。

6. 治虛喘:喘哮發作面色蒼白,用灸法,特效。

7. 治小腸病:因為小腸募穴,所以治小腸各種疾病。

8. 治糖尿病:強腎可緩解糖尿病併發症,需配合足三裡、三陰交穴。

9. 治排尿不順:灸後尿排順,也可以用拍法,五指併攏空拍,一次連續拍108下效果最好。

10. 治各種血癥:本穴為血液循環的強壯刺激點,又為先天氣海,元陰元陽在此交會,虛症用灸,平時多揉按拍可促進血液循環。

按揉關元穴可補充腎氣,延緩衰老。對男性來說,按揉關元穴可以緩解腎虛、腰痠、掉髮等問題。對女性來說,按揉關元穴可以治療和緩解很多婦科病。按揉關元穴前,要先搓熱手掌,將掌心對準腹部的關元穴做搓揉的動作,由輕到重,直到感覺發熱。

四、內關穴:養護心臟

內關穴的位置:在前臂掌側,當曲澤與大陵的連線上,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

十個重要養生穴位,平時按揉幾下,可助您強身健體,祛病養生

主治

1. 心痛、心悸、胸悶、胸痛等心胸病證;

2. 胃痛、嘔吐、呃逆等胃疾;

3. 失眠、癲癇等神志病證;

4. 上肢痺痛、偏癱、手指麻木等局部病證。

按揉內關穴有助於血氣暢通,用大拇指垂直往下按,每次按揉3分鐘左右,直至局部感到痠麻。除了保護心臟,內關穴還是個救急的穴位,在病人突發心臟病時,先讓病人平躺,在等待急救期間,配合按揉內關穴可起到緩解疼痛的效果。此外,按揉內關穴還能緩解頭疼、口乾、嗓子疼、頸椎病、肩周炎、腰部疼痛等病症。

五、合谷穴:清熱止痛

十個重要養生穴位,平時按揉幾下,可助您強身健體,祛病養生

定位:在手背,第1、2掌骨間,當第二掌骨橈側的中點處。或以一手的拇指指骨關節橫紋,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間的指蹼緣上,當拇指尖下是穴。

功效

鎮靜止痛,通經活經,清熱解表。

合谷穴有清熱解表、鎮靜止痛的作用,對頭面部疾病,有很好的緩解和治療作用。由於風熱感冒引起的頭痛發燒、上火牙疼,吃了藥不能馬上見效,均可通過指壓合谷穴來緩解,力道以感到酸、麻、脹為宜。如果伴有發燒,可用瓷湯勺刮頸後部皮膚或用手指揪拉周圍皮膚,直到發紅發紫,有助於排出熱毒,較快退燒。

六、委中穴:解腰背痠痛

委中穴的位置:位於膝內窩膕窩處中點。

十個重要養生穴位,平時按揉幾下,可助您強身健體,祛病養生

經過數千年的鑽研和沉澱,穴位養生的神奇療效受到越來越多人的追捧。要掌握這些知識,對於普通人來說十分困難,因此穴位養生似乎離人們的日常生活還有點遠。

本文總結出便於大家記憶的十個重要養生穴位,平時按揉幾下,可助您強身健體,祛病養生。

一、風池穴:明目醒腦

中醫講“頭目風池主”,就是因為風池穴能治療大部分風病。

十個重要養生穴位,平時按揉幾下,可助您強身健體,祛病養生

取穴方法:

人體風池穴位於頸部,當枕骨之下,與風府穴相平,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處。

主治:

頭痛、頭重腳輕、眼睛疲勞、頸部痠痛、落枕、失眠、宿醉。

頭痛,眩暈,頸項強痛,目赤痛,目淚出,鼻淵,鼻炎,鼻出血,耳聾,氣閉,中風,高血壓,精神病,口眼歪斜,瘧疾,熱病,感冒,癭氣,落枕,蕁麻疹。

常與攢竹穴、太陽穴、睛明穴、四白穴等配合,治療眼部疾病,緩解眼部症狀。按揉以上穴位,同時配合頸椎矯治,對治療近視眼有很好的療效。此外,按揉風池穴和周圍肌肉,可以有效地緩解頸椎病、外感風寒、內外風邪引發的頭痛,以及長時間低頭工作導致的頸部疲勞。工作間隙,輕叩風池穴,可起到提神醒腦、消除疲勞的作用。

二、中脘穴:養胃

十個重要養生穴位,平時按揉幾下,可助您強身健體,祛病養生

中脘穴的位置:在腹部正中線上,胸骨下端與肚臍連接線中點處,按壓時會有痠痛感。取穴時,可採用仰臥的姿勢,該穴位於人體的上腹部,前正中線上,具體找法如下:胸骨下端和肚臍連接線中點即為此穴。

主治疾病

胃脘痛,腹脹,嘔吐,呃逆,翻胃,吞酸,納呆,食不化,疳積,膨脹,黃疸,腸鳴,洩利,便祕,便血,脅下堅痛,虛勞吐血,哮喘,頭痛,失眠,驚悸,怔忡,髒躁,癲狂,癇證,屍厥,驚風,產後血暈。

胃不好的人可以常按中脘穴。急性胃刺痛患者可點按中脘穴,用手指按壓10秒,鬆開,再壓,如此反覆,三五分鐘就可緩解症狀;慢性胃不適患者可按揉中脘穴,用手掌輕揉,可促進消化;急性胃腸炎患者在按揉中脘穴的同時,還可以按揉天樞穴(位於肚臍旁2寸處)、大巨穴(位於臍下2寸旁開2寸)配合治療。

三、關元穴:補腎固元

十個重要養生穴位,平時按揉幾下,可助您強身健體,祛病養生

取穴位置:其位於臍下三寸處,約為四指。

關元穴是小腸的募穴,小腸之氣結聚此穴並經此穴輸轉至皮部。它為先天之氣海,是養生吐納吸氣凝神的地方。古人稱為人身元陰元陽交關之處;老子稱之為“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1. 強壯穴:作為保健強身長壽穴,用灸法。

2. 診生死:用指頭按穴,如果指下感到無力空空,離手時,穴凹無彈力,胸下堅硬如石頭,大限已到,活不久。

3. 助孕:子宮虛寒不孕者,要常灸此穴。

4. 補腎虛:臍下腎間之氣藏於此穴。腎虛而腰痠或陽痿者,用灸法。

5. 治痛經:冰品引發的痛經,熱敷或灸此穴。

6. 治虛喘:喘哮發作面色蒼白,用灸法,特效。

7. 治小腸病:因為小腸募穴,所以治小腸各種疾病。

8. 治糖尿病:強腎可緩解糖尿病併發症,需配合足三裡、三陰交穴。

9. 治排尿不順:灸後尿排順,也可以用拍法,五指併攏空拍,一次連續拍108下效果最好。

10. 治各種血癥:本穴為血液循環的強壯刺激點,又為先天氣海,元陰元陽在此交會,虛症用灸,平時多揉按拍可促進血液循環。

按揉關元穴可補充腎氣,延緩衰老。對男性來說,按揉關元穴可以緩解腎虛、腰痠、掉髮等問題。對女性來說,按揉關元穴可以治療和緩解很多婦科病。按揉關元穴前,要先搓熱手掌,將掌心對準腹部的關元穴做搓揉的動作,由輕到重,直到感覺發熱。

四、內關穴:養護心臟

內關穴的位置:在前臂掌側,當曲澤與大陵的連線上,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

十個重要養生穴位,平時按揉幾下,可助您強身健體,祛病養生

主治

1. 心痛、心悸、胸悶、胸痛等心胸病證;

2. 胃痛、嘔吐、呃逆等胃疾;

3. 失眠、癲癇等神志病證;

4. 上肢痺痛、偏癱、手指麻木等局部病證。

按揉內關穴有助於血氣暢通,用大拇指垂直往下按,每次按揉3分鐘左右,直至局部感到痠麻。除了保護心臟,內關穴還是個救急的穴位,在病人突發心臟病時,先讓病人平躺,在等待急救期間,配合按揉內關穴可起到緩解疼痛的效果。此外,按揉內關穴還能緩解頭疼、口乾、嗓子疼、頸椎病、肩周炎、腰部疼痛等病症。

五、合谷穴:清熱止痛

十個重要養生穴位,平時按揉幾下,可助您強身健體,祛病養生

定位:在手背,第1、2掌骨間,當第二掌骨橈側的中點處。或以一手的拇指指骨關節橫紋,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間的指蹼緣上,當拇指尖下是穴。

功效

鎮靜止痛,通經活經,清熱解表。

合谷穴有清熱解表、鎮靜止痛的作用,對頭面部疾病,有很好的緩解和治療作用。由於風熱感冒引起的頭痛發燒、上火牙疼,吃了藥不能馬上見效,均可通過指壓合谷穴來緩解,力道以感到酸、麻、脹為宜。如果伴有發燒,可用瓷湯勺刮頸後部皮膚或用手指揪拉周圍皮膚,直到發紅發紫,有助於排出熱毒,較快退燒。

六、委中穴:解腰背痠痛

委中穴的位置:位於膝內窩膕窩處中點。

十個重要養生穴位,平時按揉幾下,可助您強身健體,祛病養生

此穴的主治疾病為:坐骨神經痛、小腿疲勞、肚子疼痛、脖子痠痛、腰部疼痛或疲勞、臀部疼痛、膝蓋疼痛。該穴為人體足太陽膀胱經上的重要穴道之一。

該穴的治病療法有:按摩療法治療骨折傷痕等後遺症、增強性活力的指壓法等。

中醫講,“腰背委中求”,長期久坐、姿勢不當造成腰背和肩膀不舒服的上班族或常感腰痠背痛的老年人,常按委中穴可以通暢腰背氣血。按揉委中穴時,力度以稍感痠痛為宜,一壓一鬆為1次,一般可連續按壓20次左右。值得提醒的是,腎虛引起的腰痛還是要以補腎為本。

七、陽陵泉:舒筋活絡

陽陵泉的位置:在小腿上,找它的時候要端坐不動,用手摸腿,膝關節外下方有一個突起,叫腓骨小頭,腓骨小頭前下方的凹陷就是陽陵泉的位置。

十個重要養生穴位,平時按揉幾下,可助您強身健體,祛病養生

經過數千年的鑽研和沉澱,穴位養生的神奇療效受到越來越多人的追捧。要掌握這些知識,對於普通人來說十分困難,因此穴位養生似乎離人們的日常生活還有點遠。

本文總結出便於大家記憶的十個重要養生穴位,平時按揉幾下,可助您強身健體,祛病養生。

一、風池穴:明目醒腦

中醫講“頭目風池主”,就是因為風池穴能治療大部分風病。

十個重要養生穴位,平時按揉幾下,可助您強身健體,祛病養生

取穴方法:

人體風池穴位於頸部,當枕骨之下,與風府穴相平,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處。

主治:

頭痛、頭重腳輕、眼睛疲勞、頸部痠痛、落枕、失眠、宿醉。

頭痛,眩暈,頸項強痛,目赤痛,目淚出,鼻淵,鼻炎,鼻出血,耳聾,氣閉,中風,高血壓,精神病,口眼歪斜,瘧疾,熱病,感冒,癭氣,落枕,蕁麻疹。

常與攢竹穴、太陽穴、睛明穴、四白穴等配合,治療眼部疾病,緩解眼部症狀。按揉以上穴位,同時配合頸椎矯治,對治療近視眼有很好的療效。此外,按揉風池穴和周圍肌肉,可以有效地緩解頸椎病、外感風寒、內外風邪引發的頭痛,以及長時間低頭工作導致的頸部疲勞。工作間隙,輕叩風池穴,可起到提神醒腦、消除疲勞的作用。

二、中脘穴:養胃

十個重要養生穴位,平時按揉幾下,可助您強身健體,祛病養生

中脘穴的位置:在腹部正中線上,胸骨下端與肚臍連接線中點處,按壓時會有痠痛感。取穴時,可採用仰臥的姿勢,該穴位於人體的上腹部,前正中線上,具體找法如下:胸骨下端和肚臍連接線中點即為此穴。

主治疾病

胃脘痛,腹脹,嘔吐,呃逆,翻胃,吞酸,納呆,食不化,疳積,膨脹,黃疸,腸鳴,洩利,便祕,便血,脅下堅痛,虛勞吐血,哮喘,頭痛,失眠,驚悸,怔忡,髒躁,癲狂,癇證,屍厥,驚風,產後血暈。

胃不好的人可以常按中脘穴。急性胃刺痛患者可點按中脘穴,用手指按壓10秒,鬆開,再壓,如此反覆,三五分鐘就可緩解症狀;慢性胃不適患者可按揉中脘穴,用手掌輕揉,可促進消化;急性胃腸炎患者在按揉中脘穴的同時,還可以按揉天樞穴(位於肚臍旁2寸處)、大巨穴(位於臍下2寸旁開2寸)配合治療。

三、關元穴:補腎固元

十個重要養生穴位,平時按揉幾下,可助您強身健體,祛病養生

取穴位置:其位於臍下三寸處,約為四指。

關元穴是小腸的募穴,小腸之氣結聚此穴並經此穴輸轉至皮部。它為先天之氣海,是養生吐納吸氣凝神的地方。古人稱為人身元陰元陽交關之處;老子稱之為“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1. 強壯穴:作為保健強身長壽穴,用灸法。

2. 診生死:用指頭按穴,如果指下感到無力空空,離手時,穴凹無彈力,胸下堅硬如石頭,大限已到,活不久。

3. 助孕:子宮虛寒不孕者,要常灸此穴。

4. 補腎虛:臍下腎間之氣藏於此穴。腎虛而腰痠或陽痿者,用灸法。

5. 治痛經:冰品引發的痛經,熱敷或灸此穴。

6. 治虛喘:喘哮發作面色蒼白,用灸法,特效。

7. 治小腸病:因為小腸募穴,所以治小腸各種疾病。

8. 治糖尿病:強腎可緩解糖尿病併發症,需配合足三裡、三陰交穴。

9. 治排尿不順:灸後尿排順,也可以用拍法,五指併攏空拍,一次連續拍108下效果最好。

10. 治各種血癥:本穴為血液循環的強壯刺激點,又為先天氣海,元陰元陽在此交會,虛症用灸,平時多揉按拍可促進血液循環。

按揉關元穴可補充腎氣,延緩衰老。對男性來說,按揉關元穴可以緩解腎虛、腰痠、掉髮等問題。對女性來說,按揉關元穴可以治療和緩解很多婦科病。按揉關元穴前,要先搓熱手掌,將掌心對準腹部的關元穴做搓揉的動作,由輕到重,直到感覺發熱。

四、內關穴:養護心臟

內關穴的位置:在前臂掌側,當曲澤與大陵的連線上,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

十個重要養生穴位,平時按揉幾下,可助您強身健體,祛病養生

主治

1. 心痛、心悸、胸悶、胸痛等心胸病證;

2. 胃痛、嘔吐、呃逆等胃疾;

3. 失眠、癲癇等神志病證;

4. 上肢痺痛、偏癱、手指麻木等局部病證。

按揉內關穴有助於血氣暢通,用大拇指垂直往下按,每次按揉3分鐘左右,直至局部感到痠麻。除了保護心臟,內關穴還是個救急的穴位,在病人突發心臟病時,先讓病人平躺,在等待急救期間,配合按揉內關穴可起到緩解疼痛的效果。此外,按揉內關穴還能緩解頭疼、口乾、嗓子疼、頸椎病、肩周炎、腰部疼痛等病症。

五、合谷穴:清熱止痛

十個重要養生穴位,平時按揉幾下,可助您強身健體,祛病養生

定位:在手背,第1、2掌骨間,當第二掌骨橈側的中點處。或以一手的拇指指骨關節橫紋,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間的指蹼緣上,當拇指尖下是穴。

功效

鎮靜止痛,通經活經,清熱解表。

合谷穴有清熱解表、鎮靜止痛的作用,對頭面部疾病,有很好的緩解和治療作用。由於風熱感冒引起的頭痛發燒、上火牙疼,吃了藥不能馬上見效,均可通過指壓合谷穴來緩解,力道以感到酸、麻、脹為宜。如果伴有發燒,可用瓷湯勺刮頸後部皮膚或用手指揪拉周圍皮膚,直到發紅發紫,有助於排出熱毒,較快退燒。

六、委中穴:解腰背痠痛

委中穴的位置:位於膝內窩膕窩處中點。

十個重要養生穴位,平時按揉幾下,可助您強身健體,祛病養生

此穴的主治疾病為:坐骨神經痛、小腿疲勞、肚子疼痛、脖子痠痛、腰部疼痛或疲勞、臀部疼痛、膝蓋疼痛。該穴為人體足太陽膀胱經上的重要穴道之一。

該穴的治病療法有:按摩療法治療骨折傷痕等後遺症、增強性活力的指壓法等。

中醫講,“腰背委中求”,長期久坐、姿勢不當造成腰背和肩膀不舒服的上班族或常感腰痠背痛的老年人,常按委中穴可以通暢腰背氣血。按揉委中穴時,力度以稍感痠痛為宜,一壓一鬆為1次,一般可連續按壓20次左右。值得提醒的是,腎虛引起的腰痛還是要以補腎為本。

七、陽陵泉:舒筋活絡

陽陵泉的位置:在小腿上,找它的時候要端坐不動,用手摸腿,膝關節外下方有一個突起,叫腓骨小頭,腓骨小頭前下方的凹陷就是陽陵泉的位置。

十個重要養生穴位,平時按揉幾下,可助您強身健體,祛病養生

主治範圍

半身不遂,下肢痿痺,麻木,膝臏腫痛,腳氣,脅肋痛, 口苦,嘔吐,黃疸,小兒驚風。現多用於坐骨神經痛,肝炎,膽囊炎,膽道蛔蟲症,膝關節炎,小兒舞蹈病等。

平時按揉陽陵泉,再配合活動肩膀,可以緩解肩膀周圍的疼痛。此外,陽陵泉還對乳房脹痛、兩肋脹痛,肋間神經痛有緩解作用。

八、足三裡:“全能”穴

民間一直有“常按足三裡,勝吃老母雞”的說法,足三裡的位置:在外膝蓋窩下方3寸。

中醫有“肚腹三裡留”的要訣,說的是,如果我們有肚腹部的疾病,如慢性胃腸炎、慢性腹瀉、胃寒等,都可以按揉足三裡。另外,足三裡對高血壓、冠心病、肺心病、腦出血、動脈硬化等心腦血管疾病也有很好的預防作用。白領和亞健康人群,每天按壓足三裡10分鐘,能減輕工作壓力,緩解疲勞。

九、三陰交穴:滋陰養顏

三陰交被稱為女人的穴位,位於小腿內側,腳踝骨的最高點往上3寸處。

十個重要養生穴位,平時按揉幾下,可助您強身健體,祛病養生

經過數千年的鑽研和沉澱,穴位養生的神奇療效受到越來越多人的追捧。要掌握這些知識,對於普通人來說十分困難,因此穴位養生似乎離人們的日常生活還有點遠。

本文總結出便於大家記憶的十個重要養生穴位,平時按揉幾下,可助您強身健體,祛病養生。

一、風池穴:明目醒腦

中醫講“頭目風池主”,就是因為風池穴能治療大部分風病。

十個重要養生穴位,平時按揉幾下,可助您強身健體,祛病養生

取穴方法:

人體風池穴位於頸部,當枕骨之下,與風府穴相平,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處。

主治:

頭痛、頭重腳輕、眼睛疲勞、頸部痠痛、落枕、失眠、宿醉。

頭痛,眩暈,頸項強痛,目赤痛,目淚出,鼻淵,鼻炎,鼻出血,耳聾,氣閉,中風,高血壓,精神病,口眼歪斜,瘧疾,熱病,感冒,癭氣,落枕,蕁麻疹。

常與攢竹穴、太陽穴、睛明穴、四白穴等配合,治療眼部疾病,緩解眼部症狀。按揉以上穴位,同時配合頸椎矯治,對治療近視眼有很好的療效。此外,按揉風池穴和周圍肌肉,可以有效地緩解頸椎病、外感風寒、內外風邪引發的頭痛,以及長時間低頭工作導致的頸部疲勞。工作間隙,輕叩風池穴,可起到提神醒腦、消除疲勞的作用。

二、中脘穴:養胃

十個重要養生穴位,平時按揉幾下,可助您強身健體,祛病養生

中脘穴的位置:在腹部正中線上,胸骨下端與肚臍連接線中點處,按壓時會有痠痛感。取穴時,可採用仰臥的姿勢,該穴位於人體的上腹部,前正中線上,具體找法如下:胸骨下端和肚臍連接線中點即為此穴。

主治疾病

胃脘痛,腹脹,嘔吐,呃逆,翻胃,吞酸,納呆,食不化,疳積,膨脹,黃疸,腸鳴,洩利,便祕,便血,脅下堅痛,虛勞吐血,哮喘,頭痛,失眠,驚悸,怔忡,髒躁,癲狂,癇證,屍厥,驚風,產後血暈。

胃不好的人可以常按中脘穴。急性胃刺痛患者可點按中脘穴,用手指按壓10秒,鬆開,再壓,如此反覆,三五分鐘就可緩解症狀;慢性胃不適患者可按揉中脘穴,用手掌輕揉,可促進消化;急性胃腸炎患者在按揉中脘穴的同時,還可以按揉天樞穴(位於肚臍旁2寸處)、大巨穴(位於臍下2寸旁開2寸)配合治療。

三、關元穴:補腎固元

十個重要養生穴位,平時按揉幾下,可助您強身健體,祛病養生

取穴位置:其位於臍下三寸處,約為四指。

關元穴是小腸的募穴,小腸之氣結聚此穴並經此穴輸轉至皮部。它為先天之氣海,是養生吐納吸氣凝神的地方。古人稱為人身元陰元陽交關之處;老子稱之為“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1. 強壯穴:作為保健強身長壽穴,用灸法。

2. 診生死:用指頭按穴,如果指下感到無力空空,離手時,穴凹無彈力,胸下堅硬如石頭,大限已到,活不久。

3. 助孕:子宮虛寒不孕者,要常灸此穴。

4. 補腎虛:臍下腎間之氣藏於此穴。腎虛而腰痠或陽痿者,用灸法。

5. 治痛經:冰品引發的痛經,熱敷或灸此穴。

6. 治虛喘:喘哮發作面色蒼白,用灸法,特效。

7. 治小腸病:因為小腸募穴,所以治小腸各種疾病。

8. 治糖尿病:強腎可緩解糖尿病併發症,需配合足三裡、三陰交穴。

9. 治排尿不順:灸後尿排順,也可以用拍法,五指併攏空拍,一次連續拍108下效果最好。

10. 治各種血癥:本穴為血液循環的強壯刺激點,又為先天氣海,元陰元陽在此交會,虛症用灸,平時多揉按拍可促進血液循環。

按揉關元穴可補充腎氣,延緩衰老。對男性來說,按揉關元穴可以緩解腎虛、腰痠、掉髮等問題。對女性來說,按揉關元穴可以治療和緩解很多婦科病。按揉關元穴前,要先搓熱手掌,將掌心對準腹部的關元穴做搓揉的動作,由輕到重,直到感覺發熱。

四、內關穴:養護心臟

內關穴的位置:在前臂掌側,當曲澤與大陵的連線上,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

十個重要養生穴位,平時按揉幾下,可助您強身健體,祛病養生

主治

1. 心痛、心悸、胸悶、胸痛等心胸病證;

2. 胃痛、嘔吐、呃逆等胃疾;

3. 失眠、癲癇等神志病證;

4. 上肢痺痛、偏癱、手指麻木等局部病證。

按揉內關穴有助於血氣暢通,用大拇指垂直往下按,每次按揉3分鐘左右,直至局部感到痠麻。除了保護心臟,內關穴還是個救急的穴位,在病人突發心臟病時,先讓病人平躺,在等待急救期間,配合按揉內關穴可起到緩解疼痛的效果。此外,按揉內關穴還能緩解頭疼、口乾、嗓子疼、頸椎病、肩周炎、腰部疼痛等病症。

五、合谷穴:清熱止痛

十個重要養生穴位,平時按揉幾下,可助您強身健體,祛病養生

定位:在手背,第1、2掌骨間,當第二掌骨橈側的中點處。或以一手的拇指指骨關節橫紋,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間的指蹼緣上,當拇指尖下是穴。

功效

鎮靜止痛,通經活經,清熱解表。

合谷穴有清熱解表、鎮靜止痛的作用,對頭面部疾病,有很好的緩解和治療作用。由於風熱感冒引起的頭痛發燒、上火牙疼,吃了藥不能馬上見效,均可通過指壓合谷穴來緩解,力道以感到酸、麻、脹為宜。如果伴有發燒,可用瓷湯勺刮頸後部皮膚或用手指揪拉周圍皮膚,直到發紅發紫,有助於排出熱毒,較快退燒。

六、委中穴:解腰背痠痛

委中穴的位置:位於膝內窩膕窩處中點。

十個重要養生穴位,平時按揉幾下,可助您強身健體,祛病養生

此穴的主治疾病為:坐骨神經痛、小腿疲勞、肚子疼痛、脖子痠痛、腰部疼痛或疲勞、臀部疼痛、膝蓋疼痛。該穴為人體足太陽膀胱經上的重要穴道之一。

該穴的治病療法有:按摩療法治療骨折傷痕等後遺症、增強性活力的指壓法等。

中醫講,“腰背委中求”,長期久坐、姿勢不當造成腰背和肩膀不舒服的上班族或常感腰痠背痛的老年人,常按委中穴可以通暢腰背氣血。按揉委中穴時,力度以稍感痠痛為宜,一壓一鬆為1次,一般可連續按壓20次左右。值得提醒的是,腎虛引起的腰痛還是要以補腎為本。

七、陽陵泉:舒筋活絡

陽陵泉的位置:在小腿上,找它的時候要端坐不動,用手摸腿,膝關節外下方有一個突起,叫腓骨小頭,腓骨小頭前下方的凹陷就是陽陵泉的位置。

十個重要養生穴位,平時按揉幾下,可助您強身健體,祛病養生

主治範圍

半身不遂,下肢痿痺,麻木,膝臏腫痛,腳氣,脅肋痛, 口苦,嘔吐,黃疸,小兒驚風。現多用於坐骨神經痛,肝炎,膽囊炎,膽道蛔蟲症,膝關節炎,小兒舞蹈病等。

平時按揉陽陵泉,再配合活動肩膀,可以緩解肩膀周圍的疼痛。此外,陽陵泉還對乳房脹痛、兩肋脹痛,肋間神經痛有緩解作用。

八、足三裡:“全能”穴

民間一直有“常按足三裡,勝吃老母雞”的說法,足三裡的位置:在外膝蓋窩下方3寸。

中醫有“肚腹三裡留”的要訣,說的是,如果我們有肚腹部的疾病,如慢性胃腸炎、慢性腹瀉、胃寒等,都可以按揉足三裡。另外,足三裡對高血壓、冠心病、肺心病、腦出血、動脈硬化等心腦血管疾病也有很好的預防作用。白領和亞健康人群,每天按壓足三裡10分鐘,能減輕工作壓力,緩解疲勞。

九、三陰交穴:滋陰養顏

三陰交被稱為女人的穴位,位於小腿內側,腳踝骨的最高點往上3寸處。

十個重要養生穴位,平時按揉幾下,可助您強身健體,祛病養生

取穴方法

用度骨同身寸的方法在內踝尖上直上3吋,自己的手指,4指幅寬,按壓有一骨頭為脛骨,此穴位於脛骨後緣靠近骨邊凹陷處。

主治:

脾胃虛弱,消化不良,腹脹腸鳴,腹瀉,月經不調,崩漏,帶下,閉經,子宮脫垂,難產,產後血暈,惡露不盡,遺精,陽痿,陰莖中痛,水腫,小便不利,遺尿,膝腳痺痛,腳氣,失眠,溼疹,蕁麻疹,神經性皮炎,高血壓病等。

按揉三陰交,有助於打通人體淤塞,保養子宮和卵巢,還有調月經、除斑、祛皺、祛痘,治療皮膚過敏、皮炎、溼疹的作用。從經期前三天開始,每天按揉三陰交,堅持三個月,可以緩解月經不調、痛經等問題。按揉時,將拇指直立放在穴位上,先向下按壓再揉,每次1分鐘左右,停歇後再揉。因為按揉三陰交有調暢人體氣血運轉的作用,所以不適合孕婦。

十、湧泉穴:安神健體

湧泉穴為腎經之首,位於足底,在足掌的前1/3、彎屈腳趾時的凹陷處。

十個重要養生穴位,平時按揉幾下,可助您強身健體,祛病養生

經過數千年的鑽研和沉澱,穴位養生的神奇療效受到越來越多人的追捧。要掌握這些知識,對於普通人來說十分困難,因此穴位養生似乎離人們的日常生活還有點遠。

本文總結出便於大家記憶的十個重要養生穴位,平時按揉幾下,可助您強身健體,祛病養生。

一、風池穴:明目醒腦

中醫講“頭目風池主”,就是因為風池穴能治療大部分風病。

十個重要養生穴位,平時按揉幾下,可助您強身健體,祛病養生

取穴方法:

人體風池穴位於頸部,當枕骨之下,與風府穴相平,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處。

主治:

頭痛、頭重腳輕、眼睛疲勞、頸部痠痛、落枕、失眠、宿醉。

頭痛,眩暈,頸項強痛,目赤痛,目淚出,鼻淵,鼻炎,鼻出血,耳聾,氣閉,中風,高血壓,精神病,口眼歪斜,瘧疾,熱病,感冒,癭氣,落枕,蕁麻疹。

常與攢竹穴、太陽穴、睛明穴、四白穴等配合,治療眼部疾病,緩解眼部症狀。按揉以上穴位,同時配合頸椎矯治,對治療近視眼有很好的療效。此外,按揉風池穴和周圍肌肉,可以有效地緩解頸椎病、外感風寒、內外風邪引發的頭痛,以及長時間低頭工作導致的頸部疲勞。工作間隙,輕叩風池穴,可起到提神醒腦、消除疲勞的作用。

二、中脘穴:養胃

十個重要養生穴位,平時按揉幾下,可助您強身健體,祛病養生

中脘穴的位置:在腹部正中線上,胸骨下端與肚臍連接線中點處,按壓時會有痠痛感。取穴時,可採用仰臥的姿勢,該穴位於人體的上腹部,前正中線上,具體找法如下:胸骨下端和肚臍連接線中點即為此穴。

主治疾病

胃脘痛,腹脹,嘔吐,呃逆,翻胃,吞酸,納呆,食不化,疳積,膨脹,黃疸,腸鳴,洩利,便祕,便血,脅下堅痛,虛勞吐血,哮喘,頭痛,失眠,驚悸,怔忡,髒躁,癲狂,癇證,屍厥,驚風,產後血暈。

胃不好的人可以常按中脘穴。急性胃刺痛患者可點按中脘穴,用手指按壓10秒,鬆開,再壓,如此反覆,三五分鐘就可緩解症狀;慢性胃不適患者可按揉中脘穴,用手掌輕揉,可促進消化;急性胃腸炎患者在按揉中脘穴的同時,還可以按揉天樞穴(位於肚臍旁2寸處)、大巨穴(位於臍下2寸旁開2寸)配合治療。

三、關元穴:補腎固元

十個重要養生穴位,平時按揉幾下,可助您強身健體,祛病養生

取穴位置:其位於臍下三寸處,約為四指。

關元穴是小腸的募穴,小腸之氣結聚此穴並經此穴輸轉至皮部。它為先天之氣海,是養生吐納吸氣凝神的地方。古人稱為人身元陰元陽交關之處;老子稱之為“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1. 強壯穴:作為保健強身長壽穴,用灸法。

2. 診生死:用指頭按穴,如果指下感到無力空空,離手時,穴凹無彈力,胸下堅硬如石頭,大限已到,活不久。

3. 助孕:子宮虛寒不孕者,要常灸此穴。

4. 補腎虛:臍下腎間之氣藏於此穴。腎虛而腰痠或陽痿者,用灸法。

5. 治痛經:冰品引發的痛經,熱敷或灸此穴。

6. 治虛喘:喘哮發作面色蒼白,用灸法,特效。

7. 治小腸病:因為小腸募穴,所以治小腸各種疾病。

8. 治糖尿病:強腎可緩解糖尿病併發症,需配合足三裡、三陰交穴。

9. 治排尿不順:灸後尿排順,也可以用拍法,五指併攏空拍,一次連續拍108下效果最好。

10. 治各種血癥:本穴為血液循環的強壯刺激點,又為先天氣海,元陰元陽在此交會,虛症用灸,平時多揉按拍可促進血液循環。

按揉關元穴可補充腎氣,延緩衰老。對男性來說,按揉關元穴可以緩解腎虛、腰痠、掉髮等問題。對女性來說,按揉關元穴可以治療和緩解很多婦科病。按揉關元穴前,要先搓熱手掌,將掌心對準腹部的關元穴做搓揉的動作,由輕到重,直到感覺發熱。

四、內關穴:養護心臟

內關穴的位置:在前臂掌側,當曲澤與大陵的連線上,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

十個重要養生穴位,平時按揉幾下,可助您強身健體,祛病養生

主治

1. 心痛、心悸、胸悶、胸痛等心胸病證;

2. 胃痛、嘔吐、呃逆等胃疾;

3. 失眠、癲癇等神志病證;

4. 上肢痺痛、偏癱、手指麻木等局部病證。

按揉內關穴有助於血氣暢通,用大拇指垂直往下按,每次按揉3分鐘左右,直至局部感到痠麻。除了保護心臟,內關穴還是個救急的穴位,在病人突發心臟病時,先讓病人平躺,在等待急救期間,配合按揉內關穴可起到緩解疼痛的效果。此外,按揉內關穴還能緩解頭疼、口乾、嗓子疼、頸椎病、肩周炎、腰部疼痛等病症。

五、合谷穴:清熱止痛

十個重要養生穴位,平時按揉幾下,可助您強身健體,祛病養生

定位:在手背,第1、2掌骨間,當第二掌骨橈側的中點處。或以一手的拇指指骨關節橫紋,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間的指蹼緣上,當拇指尖下是穴。

功效

鎮靜止痛,通經活經,清熱解表。

合谷穴有清熱解表、鎮靜止痛的作用,對頭面部疾病,有很好的緩解和治療作用。由於風熱感冒引起的頭痛發燒、上火牙疼,吃了藥不能馬上見效,均可通過指壓合谷穴來緩解,力道以感到酸、麻、脹為宜。如果伴有發燒,可用瓷湯勺刮頸後部皮膚或用手指揪拉周圍皮膚,直到發紅發紫,有助於排出熱毒,較快退燒。

六、委中穴:解腰背痠痛

委中穴的位置:位於膝內窩膕窩處中點。

十個重要養生穴位,平時按揉幾下,可助您強身健體,祛病養生

此穴的主治疾病為:坐骨神經痛、小腿疲勞、肚子疼痛、脖子痠痛、腰部疼痛或疲勞、臀部疼痛、膝蓋疼痛。該穴為人體足太陽膀胱經上的重要穴道之一。

該穴的治病療法有:按摩療法治療骨折傷痕等後遺症、增強性活力的指壓法等。

中醫講,“腰背委中求”,長期久坐、姿勢不當造成腰背和肩膀不舒服的上班族或常感腰痠背痛的老年人,常按委中穴可以通暢腰背氣血。按揉委中穴時,力度以稍感痠痛為宜,一壓一鬆為1次,一般可連續按壓20次左右。值得提醒的是,腎虛引起的腰痛還是要以補腎為本。

七、陽陵泉:舒筋活絡

陽陵泉的位置:在小腿上,找它的時候要端坐不動,用手摸腿,膝關節外下方有一個突起,叫腓骨小頭,腓骨小頭前下方的凹陷就是陽陵泉的位置。

十個重要養生穴位,平時按揉幾下,可助您強身健體,祛病養生

主治範圍

半身不遂,下肢痿痺,麻木,膝臏腫痛,腳氣,脅肋痛, 口苦,嘔吐,黃疸,小兒驚風。現多用於坐骨神經痛,肝炎,膽囊炎,膽道蛔蟲症,膝關節炎,小兒舞蹈病等。

平時按揉陽陵泉,再配合活動肩膀,可以緩解肩膀周圍的疼痛。此外,陽陵泉還對乳房脹痛、兩肋脹痛,肋間神經痛有緩解作用。

八、足三裡:“全能”穴

民間一直有“常按足三裡,勝吃老母雞”的說法,足三裡的位置:在外膝蓋窩下方3寸。

中醫有“肚腹三裡留”的要訣,說的是,如果我們有肚腹部的疾病,如慢性胃腸炎、慢性腹瀉、胃寒等,都可以按揉足三裡。另外,足三裡對高血壓、冠心病、肺心病、腦出血、動脈硬化等心腦血管疾病也有很好的預防作用。白領和亞健康人群,每天按壓足三裡10分鐘,能減輕工作壓力,緩解疲勞。

九、三陰交穴:滋陰養顏

三陰交被稱為女人的穴位,位於小腿內側,腳踝骨的最高點往上3寸處。

十個重要養生穴位,平時按揉幾下,可助您強身健體,祛病養生

取穴方法

用度骨同身寸的方法在內踝尖上直上3吋,自己的手指,4指幅寬,按壓有一骨頭為脛骨,此穴位於脛骨後緣靠近骨邊凹陷處。

主治:

脾胃虛弱,消化不良,腹脹腸鳴,腹瀉,月經不調,崩漏,帶下,閉經,子宮脫垂,難產,產後血暈,惡露不盡,遺精,陽痿,陰莖中痛,水腫,小便不利,遺尿,膝腳痺痛,腳氣,失眠,溼疹,蕁麻疹,神經性皮炎,高血壓病等。

按揉三陰交,有助於打通人體淤塞,保養子宮和卵巢,還有調月經、除斑、祛皺、祛痘,治療皮膚過敏、皮炎、溼疹的作用。從經期前三天開始,每天按揉三陰交,堅持三個月,可以緩解月經不調、痛經等問題。按揉時,將拇指直立放在穴位上,先向下按壓再揉,每次1分鐘左右,停歇後再揉。因為按揉三陰交有調暢人體氣血運轉的作用,所以不適合孕婦。

十、湧泉穴:安神健體

湧泉穴為腎經之首,位於足底,在足掌的前1/3、彎屈腳趾時的凹陷處。

十個重要養生穴位,平時按揉幾下,可助您強身健體,祛病養生

定位

在足底部,蜷足時足前部凹陷處,約當足底第2、3跖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1/3與後2/3交點上。

民間有“三裡湧泉穴,長壽妙中訣;睡前按百次,健脾益精血”的說法。每天洗腳後,用雙手大拇指摩搓兩足底湧泉穴10分鐘左右,有助睡眠。神經衰弱的人,可將時間延長為半個小時。天氣轉暖後,可赤腳或穿襪在鵝卵石路上散步,刺激湧泉穴。

主治

1.昏厥、中暑、癲癇、小兒驚風等急症及神志病患;

2.頭痛,頭暈;

3.咯血,咽喉腫痛;

4.小便不利,便祕;

5.足心熱;

6.奔豚氣。

專家提醒:平常按揉穴位可以治療和緩解疾病,有養生保健的作用,但並不意味著包治百病。除了局部按揉外,還要調整全身的狀況。值得注意的是,穴位按揉雖然簡單有效,也並不是人人適合,尤其是孕產婦和體弱者要在醫生的指導下操作,不要隨意嘗試。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