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收復新疆時,新栽楊柳三千里,但為何栽種最多的卻是桑樹?'

"

蜿蜒西北數千裡的絲綢之路,是中西方古代陸上經濟、文化交流的大通道。漫漫絲綢路上,響動的駝鈴聲裡,留下了很多傳奇。左宗棠(1812—1885),字季高,湖南湘陰人。他一生功業,與這條大通道緊密相連。

"

蜿蜒西北數千裡的絲綢之路,是中西方古代陸上經濟、文化交流的大通道。漫漫絲綢路上,響動的駝鈴聲裡,留下了很多傳奇。左宗棠(1812—1885),字季高,湖南湘陰人。他一生功業,與這條大通道緊密相連。

左宗棠收復新疆時,新栽楊柳三千里,但為何栽種最多的卻是桑樹?

左宗棠

左宗棠1877年擊潰阿古柏侵略勢力,收復新疆。同時,動員軍民在絲綢之路沿線實施植樹造林,改善西北生態環境。這種努力起到鞏固官道路基,防風固沙的作用。以後,人們把出關中去新疆沿途的柳樹,稱為左公柳。

大將籌邊人未還

湖湘子弟滿天山

新栽楊柳三千里

引得春風度玉關

實際上,左宗棠栽種最多並不是柳樹,而是桑樹。他在西北,大力提倡種桑養蠶,引進桑種和絲織技術。尤其對新疆蠶桑業,進行了頗具規模的振興。一百多年前,左宗棠讓新疆蠶繭和絲綢遠銷歐美國家。

"

蜿蜒西北數千裡的絲綢之路,是中西方古代陸上經濟、文化交流的大通道。漫漫絲綢路上,響動的駝鈴聲裡,留下了很多傳奇。左宗棠(1812—1885),字季高,湖南湘陰人。他一生功業,與這條大通道緊密相連。

左宗棠收復新疆時,新栽楊柳三千里,但為何栽種最多的卻是桑樹?

左宗棠

左宗棠1877年擊潰阿古柏侵略勢力,收復新疆。同時,動員軍民在絲綢之路沿線實施植樹造林,改善西北生態環境。這種努力起到鞏固官道路基,防風固沙的作用。以後,人們把出關中去新疆沿途的柳樹,稱為左公柳。

大將籌邊人未還

湖湘子弟滿天山

新栽楊柳三千里

引得春風度玉關

實際上,左宗棠栽種最多並不是柳樹,而是桑樹。他在西北,大力提倡種桑養蠶,引進桑種和絲織技術。尤其對新疆蠶桑業,進行了頗具規模的振興。一百多年前,左宗棠讓新疆蠶繭和絲綢遠銷歐美國家。

左宗棠收復新疆時,新栽楊柳三千里,但為何栽種最多的卻是桑樹?

去往新疆途中的一株左公柳

在新疆推廣種桑養蠶的原因

1867年,左宗棠來到西北督辦軍務,從此與西北結緣。初來時,左宗棠目睹大地荒蕪,居民流亡,田園破敗,墾區廢棄,人丁稀少,就在書信中對自己友人描繪:彌望黃沙白骨,不似人間光景。

左宗棠,自號湘上農人,40歲以前在湘陰老家種地,熟諳種桑養蠶、種茶種竹等鄉里農活。他認為,要改善西北地區的人民生活,必須是從一件件小事情上做起。他選擇推廣種桑養蠶業,且認為種桑養蠶與種地同等重要。顯然,左宗棠是要人們把種桑養蠶當成一種產業來發展。

左宗棠很清楚,桑樹最易長成,村堡、溝坑、牆頭、屋角的一隙之地都可以終止桑樹。況且,栽種桑樹不需要肥美的農田,不會擠佔耕地。桑樹長大,就可以養蠶,婦女可以從事紡織,同樣不會影響農事。

"

蜿蜒西北數千裡的絲綢之路,是中西方古代陸上經濟、文化交流的大通道。漫漫絲綢路上,響動的駝鈴聲裡,留下了很多傳奇。左宗棠(1812—1885),字季高,湖南湘陰人。他一生功業,與這條大通道緊密相連。

左宗棠收復新疆時,新栽楊柳三千里,但為何栽種最多的卻是桑樹?

左宗棠

左宗棠1877年擊潰阿古柏侵略勢力,收復新疆。同時,動員軍民在絲綢之路沿線實施植樹造林,改善西北生態環境。這種努力起到鞏固官道路基,防風固沙的作用。以後,人們把出關中去新疆沿途的柳樹,稱為左公柳。

大將籌邊人未還

湖湘子弟滿天山

新栽楊柳三千里

引得春風度玉關

實際上,左宗棠栽種最多並不是柳樹,而是桑樹。他在西北,大力提倡種桑養蠶,引進桑種和絲織技術。尤其對新疆蠶桑業,進行了頗具規模的振興。一百多年前,左宗棠讓新疆蠶繭和絲綢遠銷歐美國家。

左宗棠收復新疆時,新栽楊柳三千里,但為何栽種最多的卻是桑樹?

去往新疆途中的一株左公柳

在新疆推廣種桑養蠶的原因

1867年,左宗棠來到西北督辦軍務,從此與西北結緣。初來時,左宗棠目睹大地荒蕪,居民流亡,田園破敗,墾區廢棄,人丁稀少,就在書信中對自己友人描繪:彌望黃沙白骨,不似人間光景。

左宗棠,自號湘上農人,40歲以前在湘陰老家種地,熟諳種桑養蠶、種茶種竹等鄉里農活。他認為,要改善西北地區的人民生活,必須是從一件件小事情上做起。他選擇推廣種桑養蠶業,且認為種桑養蠶與種地同等重要。顯然,左宗棠是要人們把種桑養蠶當成一種產業來發展。

左宗棠很清楚,桑樹最易長成,村堡、溝坑、牆頭、屋角的一隙之地都可以終止桑樹。況且,栽種桑樹不需要肥美的農田,不會擠佔耕地。桑樹長大,就可以養蠶,婦女可以從事紡織,同樣不會影響農事。

左宗棠收復新疆時,新栽楊柳三千里,但為何栽種最多的卻是桑樹?

胡雪巖支持左宗棠在新疆栽種桑樹

來到西北之後,左宗棠認識到,西北的老百姓窮得沒有衣服穿,但最為主要原因在於沒有自己的產業。如左宗棠所云:“民間耕作所得收入不多,本地銀錢向本缺乏,遂不得不忍受風寒。每至隆冬……實為憫惻。”

左宗棠為什麼要在新疆推廣種桑養蠶?

他本人給出答案。第一:種桑養蠶,可以直接解決掉老百姓的穿衣問題。第二,種桑養蠶,可以幫助老百姓廣開利源,明顯增加經濟收入。第三,種桑養蠶,新疆地區具備優良的土壤條件與氣候條件。特別是在十世紀時,新疆南部的絲織品,就已在中原市場上非常搶手。

"

蜿蜒西北數千裡的絲綢之路,是中西方古代陸上經濟、文化交流的大通道。漫漫絲綢路上,響動的駝鈴聲裡,留下了很多傳奇。左宗棠(1812—1885),字季高,湖南湘陰人。他一生功業,與這條大通道緊密相連。

左宗棠收復新疆時,新栽楊柳三千里,但為何栽種最多的卻是桑樹?

左宗棠

左宗棠1877年擊潰阿古柏侵略勢力,收復新疆。同時,動員軍民在絲綢之路沿線實施植樹造林,改善西北生態環境。這種努力起到鞏固官道路基,防風固沙的作用。以後,人們把出關中去新疆沿途的柳樹,稱為左公柳。

大將籌邊人未還

湖湘子弟滿天山

新栽楊柳三千里

引得春風度玉關

實際上,左宗棠栽種最多並不是柳樹,而是桑樹。他在西北,大力提倡種桑養蠶,引進桑種和絲織技術。尤其對新疆蠶桑業,進行了頗具規模的振興。一百多年前,左宗棠讓新疆蠶繭和絲綢遠銷歐美國家。

左宗棠收復新疆時,新栽楊柳三千里,但為何栽種最多的卻是桑樹?

去往新疆途中的一株左公柳

在新疆推廣種桑養蠶的原因

1867年,左宗棠來到西北督辦軍務,從此與西北結緣。初來時,左宗棠目睹大地荒蕪,居民流亡,田園破敗,墾區廢棄,人丁稀少,就在書信中對自己友人描繪:彌望黃沙白骨,不似人間光景。

左宗棠,自號湘上農人,40歲以前在湘陰老家種地,熟諳種桑養蠶、種茶種竹等鄉里農活。他認為,要改善西北地區的人民生活,必須是從一件件小事情上做起。他選擇推廣種桑養蠶業,且認為種桑養蠶與種地同等重要。顯然,左宗棠是要人們把種桑養蠶當成一種產業來發展。

左宗棠很清楚,桑樹最易長成,村堡、溝坑、牆頭、屋角的一隙之地都可以終止桑樹。況且,栽種桑樹不需要肥美的農田,不會擠佔耕地。桑樹長大,就可以養蠶,婦女可以從事紡織,同樣不會影響農事。

左宗棠收復新疆時,新栽楊柳三千里,但為何栽種最多的卻是桑樹?

胡雪巖支持左宗棠在新疆栽種桑樹

來到西北之後,左宗棠認識到,西北的老百姓窮得沒有衣服穿,但最為主要原因在於沒有自己的產業。如左宗棠所云:“民間耕作所得收入不多,本地銀錢向本缺乏,遂不得不忍受風寒。每至隆冬……實為憫惻。”

左宗棠為什麼要在新疆推廣種桑養蠶?

他本人給出答案。第一:種桑養蠶,可以直接解決掉老百姓的穿衣問題。第二,種桑養蠶,可以幫助老百姓廣開利源,明顯增加經濟收入。第三,種桑養蠶,新疆地區具備優良的土壤條件與氣候條件。特別是在十世紀時,新疆南部的絲織品,就已在中原市場上非常搶手。

左宗棠收復新疆時,新栽楊柳三千里,但為何栽種最多的卻是桑樹?

新疆的絲綢服飾

新疆推廣種桑養蠶的辦法

左宗棠1878年收復新疆,開始設計新疆蠶桑事業。

首先,左宗棠派人對新疆的桑樹進行調研,統計出新疆現有桑樹80多萬株。又瞭解到,新疆桑樹,比起南方桑樹,葉大汁厚,實為宜桑的好地方。左宗棠更進一步掌握到,當時的新疆少數民族,是以桑葚替代糧食,人們還把桑椹當成藥材,但是深加工成蠶絲織品,並沒有帶來大利潤。原因是,新疆桑樹的品種單一,樹齡很大了,原有的養蠶和絲織技術失傳很久。也就是說,新疆既缺少蠶桑品種,又缺少養蠶的能手和織絲的技術。

左宗棠在新疆辦理蠶務局,由誰來主持呢?

此時,左宗棠想到胡雪巖。胡雪巖給他舉薦了一個人,這人是被裁撤的知縣祝應燾。但是,這人又是個貨真價實的農業專家。左宗棠奏報朝廷,重新起用了祝應燾。1878年開春,祝應燾從浙江湖州老家招募到60多名熟悉種桑、養蠶的工匠,前往新疆,協助左宗棠辦理蠶織局。

祝應燾來到了新疆,馬不停蹄,先南後北,積極推行栽種和養蠶技術。在南疆的庫爾勒、喀什、阿克蘇、和田等地,教當地的少數民族同胞栽桑、接枝、壓條、浴蠶、飼蠶、煮繭、纙絲、織造。

"

蜿蜒西北數千裡的絲綢之路,是中西方古代陸上經濟、文化交流的大通道。漫漫絲綢路上,響動的駝鈴聲裡,留下了很多傳奇。左宗棠(1812—1885),字季高,湖南湘陰人。他一生功業,與這條大通道緊密相連。

左宗棠收復新疆時,新栽楊柳三千里,但為何栽種最多的卻是桑樹?

左宗棠

左宗棠1877年擊潰阿古柏侵略勢力,收復新疆。同時,動員軍民在絲綢之路沿線實施植樹造林,改善西北生態環境。這種努力起到鞏固官道路基,防風固沙的作用。以後,人們把出關中去新疆沿途的柳樹,稱為左公柳。

大將籌邊人未還

湖湘子弟滿天山

新栽楊柳三千里

引得春風度玉關

實際上,左宗棠栽種最多並不是柳樹,而是桑樹。他在西北,大力提倡種桑養蠶,引進桑種和絲織技術。尤其對新疆蠶桑業,進行了頗具規模的振興。一百多年前,左宗棠讓新疆蠶繭和絲綢遠銷歐美國家。

左宗棠收復新疆時,新栽楊柳三千里,但為何栽種最多的卻是桑樹?

去往新疆途中的一株左公柳

在新疆推廣種桑養蠶的原因

1867年,左宗棠來到西北督辦軍務,從此與西北結緣。初來時,左宗棠目睹大地荒蕪,居民流亡,田園破敗,墾區廢棄,人丁稀少,就在書信中對自己友人描繪:彌望黃沙白骨,不似人間光景。

左宗棠,自號湘上農人,40歲以前在湘陰老家種地,熟諳種桑養蠶、種茶種竹等鄉里農活。他認為,要改善西北地區的人民生活,必須是從一件件小事情上做起。他選擇推廣種桑養蠶業,且認為種桑養蠶與種地同等重要。顯然,左宗棠是要人們把種桑養蠶當成一種產業來發展。

左宗棠很清楚,桑樹最易長成,村堡、溝坑、牆頭、屋角的一隙之地都可以終止桑樹。況且,栽種桑樹不需要肥美的農田,不會擠佔耕地。桑樹長大,就可以養蠶,婦女可以從事紡織,同樣不會影響農事。

左宗棠收復新疆時,新栽楊柳三千里,但為何栽種最多的卻是桑樹?

胡雪巖支持左宗棠在新疆栽種桑樹

來到西北之後,左宗棠認識到,西北的老百姓窮得沒有衣服穿,但最為主要原因在於沒有自己的產業。如左宗棠所云:“民間耕作所得收入不多,本地銀錢向本缺乏,遂不得不忍受風寒。每至隆冬……實為憫惻。”

左宗棠為什麼要在新疆推廣種桑養蠶?

他本人給出答案。第一:種桑養蠶,可以直接解決掉老百姓的穿衣問題。第二,種桑養蠶,可以幫助老百姓廣開利源,明顯增加經濟收入。第三,種桑養蠶,新疆地區具備優良的土壤條件與氣候條件。特別是在十世紀時,新疆南部的絲織品,就已在中原市場上非常搶手。

左宗棠收復新疆時,新栽楊柳三千里,但為何栽種最多的卻是桑樹?

新疆的絲綢服飾

新疆推廣種桑養蠶的辦法

左宗棠1878年收復新疆,開始設計新疆蠶桑事業。

首先,左宗棠派人對新疆的桑樹進行調研,統計出新疆現有桑樹80多萬株。又瞭解到,新疆桑樹,比起南方桑樹,葉大汁厚,實為宜桑的好地方。左宗棠更進一步掌握到,當時的新疆少數民族,是以桑葚替代糧食,人們還把桑椹當成藥材,但是深加工成蠶絲織品,並沒有帶來大利潤。原因是,新疆桑樹的品種單一,樹齡很大了,原有的養蠶和絲織技術失傳很久。也就是說,新疆既缺少蠶桑品種,又缺少養蠶的能手和織絲的技術。

左宗棠在新疆辦理蠶務局,由誰來主持呢?

此時,左宗棠想到胡雪巖。胡雪巖給他舉薦了一個人,這人是被裁撤的知縣祝應燾。但是,這人又是個貨真價實的農業專家。左宗棠奏報朝廷,重新起用了祝應燾。1878年開春,祝應燾從浙江湖州老家招募到60多名熟悉種桑、養蠶的工匠,前往新疆,協助左宗棠辦理蠶織局。

祝應燾來到了新疆,馬不停蹄,先南後北,積極推行栽種和養蠶技術。在南疆的庫爾勒、喀什、阿克蘇、和田等地,教當地的少數民族同胞栽桑、接枝、壓條、浴蠶、飼蠶、煮繭、纙絲、織造。

左宗棠收復新疆時,新栽楊柳三千里,但為何栽種最多的卻是桑樹?

新疆的絲綢生產工藝

左宗棠在新疆設立了蠶務局,這個機構專門負責督促老百姓種桑養蠶,發展經濟。左宗棠對於種桑養蠶,採取了兩種辦法。其一,蠶務局發給蠶種蠶具,老百姓在家飼養,每月發給糧面60斤,3個月為一期。蠶繭交給蠶務局,如蠶繭的成色很好,還會得到額外獎勵。其二,蠶務局不提供糧面,老百姓自己種桑養蠶,蠶繭直接賣給蠶務局。

左宗棠事必躬親,在酒泉栽桑上百株,這個舉動起到了極佳的示範效果。他說栽桑種樹養蠶學織和畜牧,均新疆當務之急。左宗棠還委託胡雪巖,在上海幫自己延聘中外工匠,充實新疆蠶務局力量。

"

蜿蜒西北數千裡的絲綢之路,是中西方古代陸上經濟、文化交流的大通道。漫漫絲綢路上,響動的駝鈴聲裡,留下了很多傳奇。左宗棠(1812—1885),字季高,湖南湘陰人。他一生功業,與這條大通道緊密相連。

左宗棠收復新疆時,新栽楊柳三千里,但為何栽種最多的卻是桑樹?

左宗棠

左宗棠1877年擊潰阿古柏侵略勢力,收復新疆。同時,動員軍民在絲綢之路沿線實施植樹造林,改善西北生態環境。這種努力起到鞏固官道路基,防風固沙的作用。以後,人們把出關中去新疆沿途的柳樹,稱為左公柳。

大將籌邊人未還

湖湘子弟滿天山

新栽楊柳三千里

引得春風度玉關

實際上,左宗棠栽種最多並不是柳樹,而是桑樹。他在西北,大力提倡種桑養蠶,引進桑種和絲織技術。尤其對新疆蠶桑業,進行了頗具規模的振興。一百多年前,左宗棠讓新疆蠶繭和絲綢遠銷歐美國家。

左宗棠收復新疆時,新栽楊柳三千里,但為何栽種最多的卻是桑樹?

去往新疆途中的一株左公柳

在新疆推廣種桑養蠶的原因

1867年,左宗棠來到西北督辦軍務,從此與西北結緣。初來時,左宗棠目睹大地荒蕪,居民流亡,田園破敗,墾區廢棄,人丁稀少,就在書信中對自己友人描繪:彌望黃沙白骨,不似人間光景。

左宗棠,自號湘上農人,40歲以前在湘陰老家種地,熟諳種桑養蠶、種茶種竹等鄉里農活。他認為,要改善西北地區的人民生活,必須是從一件件小事情上做起。他選擇推廣種桑養蠶業,且認為種桑養蠶與種地同等重要。顯然,左宗棠是要人們把種桑養蠶當成一種產業來發展。

左宗棠很清楚,桑樹最易長成,村堡、溝坑、牆頭、屋角的一隙之地都可以終止桑樹。況且,栽種桑樹不需要肥美的農田,不會擠佔耕地。桑樹長大,就可以養蠶,婦女可以從事紡織,同樣不會影響農事。

左宗棠收復新疆時,新栽楊柳三千里,但為何栽種最多的卻是桑樹?

胡雪巖支持左宗棠在新疆栽種桑樹

來到西北之後,左宗棠認識到,西北的老百姓窮得沒有衣服穿,但最為主要原因在於沒有自己的產業。如左宗棠所云:“民間耕作所得收入不多,本地銀錢向本缺乏,遂不得不忍受風寒。每至隆冬……實為憫惻。”

左宗棠為什麼要在新疆推廣種桑養蠶?

他本人給出答案。第一:種桑養蠶,可以直接解決掉老百姓的穿衣問題。第二,種桑養蠶,可以幫助老百姓廣開利源,明顯增加經濟收入。第三,種桑養蠶,新疆地區具備優良的土壤條件與氣候條件。特別是在十世紀時,新疆南部的絲織品,就已在中原市場上非常搶手。

左宗棠收復新疆時,新栽楊柳三千里,但為何栽種最多的卻是桑樹?

新疆的絲綢服飾

新疆推廣種桑養蠶的辦法

左宗棠1878年收復新疆,開始設計新疆蠶桑事業。

首先,左宗棠派人對新疆的桑樹進行調研,統計出新疆現有桑樹80多萬株。又瞭解到,新疆桑樹,比起南方桑樹,葉大汁厚,實為宜桑的好地方。左宗棠更進一步掌握到,當時的新疆少數民族,是以桑葚替代糧食,人們還把桑椹當成藥材,但是深加工成蠶絲織品,並沒有帶來大利潤。原因是,新疆桑樹的品種單一,樹齡很大了,原有的養蠶和絲織技術失傳很久。也就是說,新疆既缺少蠶桑品種,又缺少養蠶的能手和織絲的技術。

左宗棠在新疆辦理蠶務局,由誰來主持呢?

此時,左宗棠想到胡雪巖。胡雪巖給他舉薦了一個人,這人是被裁撤的知縣祝應燾。但是,這人又是個貨真價實的農業專家。左宗棠奏報朝廷,重新起用了祝應燾。1878年開春,祝應燾從浙江湖州老家招募到60多名熟悉種桑、養蠶的工匠,前往新疆,協助左宗棠辦理蠶織局。

祝應燾來到了新疆,馬不停蹄,先南後北,積極推行栽種和養蠶技術。在南疆的庫爾勒、喀什、阿克蘇、和田等地,教當地的少數民族同胞栽桑、接枝、壓條、浴蠶、飼蠶、煮繭、纙絲、織造。

左宗棠收復新疆時,新栽楊柳三千里,但為何栽種最多的卻是桑樹?

新疆的絲綢生產工藝

左宗棠在新疆設立了蠶務局,這個機構專門負責督促老百姓種桑養蠶,發展經濟。左宗棠對於種桑養蠶,採取了兩種辦法。其一,蠶務局發給蠶種蠶具,老百姓在家飼養,每月發給糧面60斤,3個月為一期。蠶繭交給蠶務局,如蠶繭的成色很好,還會得到額外獎勵。其二,蠶務局不提供糧面,老百姓自己種桑養蠶,蠶繭直接賣給蠶務局。

左宗棠事必躬親,在酒泉栽桑上百株,這個舉動起到了極佳的示範效果。他說栽桑種樹養蠶學織和畜牧,均新疆當務之急。左宗棠還委託胡雪巖,在上海幫自己延聘中外工匠,充實新疆蠶務局力量。

左宗棠收復新疆時,新栽楊柳三千里,但為何栽種最多的卻是桑樹?

在新疆種桑養蠶的業績

在胡雪巖支持下,左宗棠的蠶務事業取得成就。

左宗棠在新疆大力推廣種桑養蠶,經過兩年努力,收穫很大。1880年夏天,左宗棠專程從酒泉來到了新疆哈密考察。負責新疆蠶務局工作的祝應燾,給他呈上了哈密、吐魯番、庫車、阿克蘇各地所產的新絲,他親加進行了察驗。看到當地出產的絲綢色白質韌,成色與江浙一帶的絲綢是一樣的。祝應燾報告,按照新疆的土辦法取絲,絲黃質薄,但按照江浙一帶的工藝進行取絲,織出來的絲綢則與江浙一帶的上等絲綢毫無二致。可以說,當時的新疆絲織品,已經超過了四川一帶的絲綢,而與蘇杭一帶的絲綢比肩。

左宗棠非常滿意。

不過,左宗棠喜中有憂。他看到,這年從南方販運來的蠶種,能夠存活下來的僅僅只有十分之一。在哈密當地,幼小的桑樹沒有人用心管理,萬里之外運來的桑樹苗,竟變成一堆枯槁。他感嘆,辦事得人之難!當然,左宗棠也說,蠶絲要實現深加工,是更為困難的事情。

"

蜿蜒西北數千裡的絲綢之路,是中西方古代陸上經濟、文化交流的大通道。漫漫絲綢路上,響動的駝鈴聲裡,留下了很多傳奇。左宗棠(1812—1885),字季高,湖南湘陰人。他一生功業,與這條大通道緊密相連。

左宗棠收復新疆時,新栽楊柳三千里,但為何栽種最多的卻是桑樹?

左宗棠

左宗棠1877年擊潰阿古柏侵略勢力,收復新疆。同時,動員軍民在絲綢之路沿線實施植樹造林,改善西北生態環境。這種努力起到鞏固官道路基,防風固沙的作用。以後,人們把出關中去新疆沿途的柳樹,稱為左公柳。

大將籌邊人未還

湖湘子弟滿天山

新栽楊柳三千里

引得春風度玉關

實際上,左宗棠栽種最多並不是柳樹,而是桑樹。他在西北,大力提倡種桑養蠶,引進桑種和絲織技術。尤其對新疆蠶桑業,進行了頗具規模的振興。一百多年前,左宗棠讓新疆蠶繭和絲綢遠銷歐美國家。

左宗棠收復新疆時,新栽楊柳三千里,但為何栽種最多的卻是桑樹?

去往新疆途中的一株左公柳

在新疆推廣種桑養蠶的原因

1867年,左宗棠來到西北督辦軍務,從此與西北結緣。初來時,左宗棠目睹大地荒蕪,居民流亡,田園破敗,墾區廢棄,人丁稀少,就在書信中對自己友人描繪:彌望黃沙白骨,不似人間光景。

左宗棠,自號湘上農人,40歲以前在湘陰老家種地,熟諳種桑養蠶、種茶種竹等鄉里農活。他認為,要改善西北地區的人民生活,必須是從一件件小事情上做起。他選擇推廣種桑養蠶業,且認為種桑養蠶與種地同等重要。顯然,左宗棠是要人們把種桑養蠶當成一種產業來發展。

左宗棠很清楚,桑樹最易長成,村堡、溝坑、牆頭、屋角的一隙之地都可以終止桑樹。況且,栽種桑樹不需要肥美的農田,不會擠佔耕地。桑樹長大,就可以養蠶,婦女可以從事紡織,同樣不會影響農事。

左宗棠收復新疆時,新栽楊柳三千里,但為何栽種最多的卻是桑樹?

胡雪巖支持左宗棠在新疆栽種桑樹

來到西北之後,左宗棠認識到,西北的老百姓窮得沒有衣服穿,但最為主要原因在於沒有自己的產業。如左宗棠所云:“民間耕作所得收入不多,本地銀錢向本缺乏,遂不得不忍受風寒。每至隆冬……實為憫惻。”

左宗棠為什麼要在新疆推廣種桑養蠶?

他本人給出答案。第一:種桑養蠶,可以直接解決掉老百姓的穿衣問題。第二,種桑養蠶,可以幫助老百姓廣開利源,明顯增加經濟收入。第三,種桑養蠶,新疆地區具備優良的土壤條件與氣候條件。特別是在十世紀時,新疆南部的絲織品,就已在中原市場上非常搶手。

左宗棠收復新疆時,新栽楊柳三千里,但為何栽種最多的卻是桑樹?

新疆的絲綢服飾

新疆推廣種桑養蠶的辦法

左宗棠1878年收復新疆,開始設計新疆蠶桑事業。

首先,左宗棠派人對新疆的桑樹進行調研,統計出新疆現有桑樹80多萬株。又瞭解到,新疆桑樹,比起南方桑樹,葉大汁厚,實為宜桑的好地方。左宗棠更進一步掌握到,當時的新疆少數民族,是以桑葚替代糧食,人們還把桑椹當成藥材,但是深加工成蠶絲織品,並沒有帶來大利潤。原因是,新疆桑樹的品種單一,樹齡很大了,原有的養蠶和絲織技術失傳很久。也就是說,新疆既缺少蠶桑品種,又缺少養蠶的能手和織絲的技術。

左宗棠在新疆辦理蠶務局,由誰來主持呢?

此時,左宗棠想到胡雪巖。胡雪巖給他舉薦了一個人,這人是被裁撤的知縣祝應燾。但是,這人又是個貨真價實的農業專家。左宗棠奏報朝廷,重新起用了祝應燾。1878年開春,祝應燾從浙江湖州老家招募到60多名熟悉種桑、養蠶的工匠,前往新疆,協助左宗棠辦理蠶織局。

祝應燾來到了新疆,馬不停蹄,先南後北,積極推行栽種和養蠶技術。在南疆的庫爾勒、喀什、阿克蘇、和田等地,教當地的少數民族同胞栽桑、接枝、壓條、浴蠶、飼蠶、煮繭、纙絲、織造。

左宗棠收復新疆時,新栽楊柳三千里,但為何栽種最多的卻是桑樹?

新疆的絲綢生產工藝

左宗棠在新疆設立了蠶務局,這個機構專門負責督促老百姓種桑養蠶,發展經濟。左宗棠對於種桑養蠶,採取了兩種辦法。其一,蠶務局發給蠶種蠶具,老百姓在家飼養,每月發給糧面60斤,3個月為一期。蠶繭交給蠶務局,如蠶繭的成色很好,還會得到額外獎勵。其二,蠶務局不提供糧面,老百姓自己種桑養蠶,蠶繭直接賣給蠶務局。

左宗棠事必躬親,在酒泉栽桑上百株,這個舉動起到了極佳的示範效果。他說栽桑種樹養蠶學織和畜牧,均新疆當務之急。左宗棠還委託胡雪巖,在上海幫自己延聘中外工匠,充實新疆蠶務局力量。

左宗棠收復新疆時,新栽楊柳三千里,但為何栽種最多的卻是桑樹?

在新疆種桑養蠶的業績

在胡雪巖支持下,左宗棠的蠶務事業取得成就。

左宗棠在新疆大力推廣種桑養蠶,經過兩年努力,收穫很大。1880年夏天,左宗棠專程從酒泉來到了新疆哈密考察。負責新疆蠶務局工作的祝應燾,給他呈上了哈密、吐魯番、庫車、阿克蘇各地所產的新絲,他親加進行了察驗。看到當地出產的絲綢色白質韌,成色與江浙一帶的絲綢是一樣的。祝應燾報告,按照新疆的土辦法取絲,絲黃質薄,但按照江浙一帶的工藝進行取絲,織出來的絲綢則與江浙一帶的上等絲綢毫無二致。可以說,當時的新疆絲織品,已經超過了四川一帶的絲綢,而與蘇杭一帶的絲綢比肩。

左宗棠非常滿意。

不過,左宗棠喜中有憂。他看到,這年從南方販運來的蠶種,能夠存活下來的僅僅只有十分之一。在哈密當地,幼小的桑樹沒有人用心管理,萬里之外運來的桑樹苗,竟變成一堆枯槁。他感嘆,辦事得人之難!當然,左宗棠也說,蠶絲要實現深加工,是更為困難的事情。

左宗棠收復新疆時,新栽楊柳三千里,但為何栽種最多的卻是桑樹?

1880年歲末,左宗棠奉命回京。在甘肅會寧縣城,竟遇見胡雪巖派來的兩名蠶織工匠,帶著394張蠶種正在候車。兩位工匠萬里跋涉,風塵僕僕,左宗棠大為感動,召見他們並予以鼓勵。一個多月後,左宗棠在京城見到胡雪巖,批評胡雪巖送到新疆的桑樹不如上年的好。

為了新疆的桑織事業,左宗棠嘔心瀝血。而到了宣統三年,新疆蠶桑事業的發展,成為新疆的一大利源之所在。舉例說明,和田有桑樹兩百萬株,蠶繭銷往英國、俄國的有27萬斤,獲利7萬餘兩。生產絲綢8萬斤,獲利1萬2千多兩;莎車一縣,產繭達到3萬斤;葉城一縣,產繭十多萬斤,絲綢一萬多斤;皮山一縣產繭接近35萬斤。英俄商人販新疆蠶繭處境者,每年達到150萬斤。而這,僅僅是南疆幾個縣的統計數據。

"

蜿蜒西北數千裡的絲綢之路,是中西方古代陸上經濟、文化交流的大通道。漫漫絲綢路上,響動的駝鈴聲裡,留下了很多傳奇。左宗棠(1812—1885),字季高,湖南湘陰人。他一生功業,與這條大通道緊密相連。

左宗棠收復新疆時,新栽楊柳三千里,但為何栽種最多的卻是桑樹?

左宗棠

左宗棠1877年擊潰阿古柏侵略勢力,收復新疆。同時,動員軍民在絲綢之路沿線實施植樹造林,改善西北生態環境。這種努力起到鞏固官道路基,防風固沙的作用。以後,人們把出關中去新疆沿途的柳樹,稱為左公柳。

大將籌邊人未還

湖湘子弟滿天山

新栽楊柳三千里

引得春風度玉關

實際上,左宗棠栽種最多並不是柳樹,而是桑樹。他在西北,大力提倡種桑養蠶,引進桑種和絲織技術。尤其對新疆蠶桑業,進行了頗具規模的振興。一百多年前,左宗棠讓新疆蠶繭和絲綢遠銷歐美國家。

左宗棠收復新疆時,新栽楊柳三千里,但為何栽種最多的卻是桑樹?

去往新疆途中的一株左公柳

在新疆推廣種桑養蠶的原因

1867年,左宗棠來到西北督辦軍務,從此與西北結緣。初來時,左宗棠目睹大地荒蕪,居民流亡,田園破敗,墾區廢棄,人丁稀少,就在書信中對自己友人描繪:彌望黃沙白骨,不似人間光景。

左宗棠,自號湘上農人,40歲以前在湘陰老家種地,熟諳種桑養蠶、種茶種竹等鄉里農活。他認為,要改善西北地區的人民生活,必須是從一件件小事情上做起。他選擇推廣種桑養蠶業,且認為種桑養蠶與種地同等重要。顯然,左宗棠是要人們把種桑養蠶當成一種產業來發展。

左宗棠很清楚,桑樹最易長成,村堡、溝坑、牆頭、屋角的一隙之地都可以終止桑樹。況且,栽種桑樹不需要肥美的農田,不會擠佔耕地。桑樹長大,就可以養蠶,婦女可以從事紡織,同樣不會影響農事。

左宗棠收復新疆時,新栽楊柳三千里,但為何栽種最多的卻是桑樹?

胡雪巖支持左宗棠在新疆栽種桑樹

來到西北之後,左宗棠認識到,西北的老百姓窮得沒有衣服穿,但最為主要原因在於沒有自己的產業。如左宗棠所云:“民間耕作所得收入不多,本地銀錢向本缺乏,遂不得不忍受風寒。每至隆冬……實為憫惻。”

左宗棠為什麼要在新疆推廣種桑養蠶?

他本人給出答案。第一:種桑養蠶,可以直接解決掉老百姓的穿衣問題。第二,種桑養蠶,可以幫助老百姓廣開利源,明顯增加經濟收入。第三,種桑養蠶,新疆地區具備優良的土壤條件與氣候條件。特別是在十世紀時,新疆南部的絲織品,就已在中原市場上非常搶手。

左宗棠收復新疆時,新栽楊柳三千里,但為何栽種最多的卻是桑樹?

新疆的絲綢服飾

新疆推廣種桑養蠶的辦法

左宗棠1878年收復新疆,開始設計新疆蠶桑事業。

首先,左宗棠派人對新疆的桑樹進行調研,統計出新疆現有桑樹80多萬株。又瞭解到,新疆桑樹,比起南方桑樹,葉大汁厚,實為宜桑的好地方。左宗棠更進一步掌握到,當時的新疆少數民族,是以桑葚替代糧食,人們還把桑椹當成藥材,但是深加工成蠶絲織品,並沒有帶來大利潤。原因是,新疆桑樹的品種單一,樹齡很大了,原有的養蠶和絲織技術失傳很久。也就是說,新疆既缺少蠶桑品種,又缺少養蠶的能手和織絲的技術。

左宗棠在新疆辦理蠶務局,由誰來主持呢?

此時,左宗棠想到胡雪巖。胡雪巖給他舉薦了一個人,這人是被裁撤的知縣祝應燾。但是,這人又是個貨真價實的農業專家。左宗棠奏報朝廷,重新起用了祝應燾。1878年開春,祝應燾從浙江湖州老家招募到60多名熟悉種桑、養蠶的工匠,前往新疆,協助左宗棠辦理蠶織局。

祝應燾來到了新疆,馬不停蹄,先南後北,積極推行栽種和養蠶技術。在南疆的庫爾勒、喀什、阿克蘇、和田等地,教當地的少數民族同胞栽桑、接枝、壓條、浴蠶、飼蠶、煮繭、纙絲、織造。

左宗棠收復新疆時,新栽楊柳三千里,但為何栽種最多的卻是桑樹?

新疆的絲綢生產工藝

左宗棠在新疆設立了蠶務局,這個機構專門負責督促老百姓種桑養蠶,發展經濟。左宗棠對於種桑養蠶,採取了兩種辦法。其一,蠶務局發給蠶種蠶具,老百姓在家飼養,每月發給糧面60斤,3個月為一期。蠶繭交給蠶務局,如蠶繭的成色很好,還會得到額外獎勵。其二,蠶務局不提供糧面,老百姓自己種桑養蠶,蠶繭直接賣給蠶務局。

左宗棠事必躬親,在酒泉栽桑上百株,這個舉動起到了極佳的示範效果。他說栽桑種樹養蠶學織和畜牧,均新疆當務之急。左宗棠還委託胡雪巖,在上海幫自己延聘中外工匠,充實新疆蠶務局力量。

左宗棠收復新疆時,新栽楊柳三千里,但為何栽種最多的卻是桑樹?

在新疆種桑養蠶的業績

在胡雪巖支持下,左宗棠的蠶務事業取得成就。

左宗棠在新疆大力推廣種桑養蠶,經過兩年努力,收穫很大。1880年夏天,左宗棠專程從酒泉來到了新疆哈密考察。負責新疆蠶務局工作的祝應燾,給他呈上了哈密、吐魯番、庫車、阿克蘇各地所產的新絲,他親加進行了察驗。看到當地出產的絲綢色白質韌,成色與江浙一帶的絲綢是一樣的。祝應燾報告,按照新疆的土辦法取絲,絲黃質薄,但按照江浙一帶的工藝進行取絲,織出來的絲綢則與江浙一帶的上等絲綢毫無二致。可以說,當時的新疆絲織品,已經超過了四川一帶的絲綢,而與蘇杭一帶的絲綢比肩。

左宗棠非常滿意。

不過,左宗棠喜中有憂。他看到,這年從南方販運來的蠶種,能夠存活下來的僅僅只有十分之一。在哈密當地,幼小的桑樹沒有人用心管理,萬里之外運來的桑樹苗,竟變成一堆枯槁。他感嘆,辦事得人之難!當然,左宗棠也說,蠶絲要實現深加工,是更為困難的事情。

左宗棠收復新疆時,新栽楊柳三千里,但為何栽種最多的卻是桑樹?

1880年歲末,左宗棠奉命回京。在甘肅會寧縣城,竟遇見胡雪巖派來的兩名蠶織工匠,帶著394張蠶種正在候車。兩位工匠萬里跋涉,風塵僕僕,左宗棠大為感動,召見他們並予以鼓勵。一個多月後,左宗棠在京城見到胡雪巖,批評胡雪巖送到新疆的桑樹不如上年的好。

為了新疆的桑織事業,左宗棠嘔心瀝血。而到了宣統三年,新疆蠶桑事業的發展,成為新疆的一大利源之所在。舉例說明,和田有桑樹兩百萬株,蠶繭銷往英國、俄國的有27萬斤,獲利7萬餘兩。生產絲綢8萬斤,獲利1萬2千多兩;莎車一縣,產繭達到3萬斤;葉城一縣,產繭十多萬斤,絲綢一萬多斤;皮山一縣產繭接近35萬斤。英俄商人販新疆蠶繭處境者,每年達到150萬斤。而這,僅僅是南疆幾個縣的統計數據。

左宗棠收復新疆時,新栽楊柳三千里,但為何栽種最多的卻是桑樹?

結語

左宗棠在新疆發展蠶桑業,主要出於經濟和改善民生考慮。但桑樹的根系向下扎得很深,在客觀上又形成了防護林。可以說,左宗棠在新疆發展蠶桑業,做到了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兩結合。這不僅絲綢路上是一段佳話,對於今天的產業發展仍有很大的啟示。

"

蜿蜒西北數千裡的絲綢之路,是中西方古代陸上經濟、文化交流的大通道。漫漫絲綢路上,響動的駝鈴聲裡,留下了很多傳奇。左宗棠(1812—1885),字季高,湖南湘陰人。他一生功業,與這條大通道緊密相連。

左宗棠收復新疆時,新栽楊柳三千里,但為何栽種最多的卻是桑樹?

左宗棠

左宗棠1877年擊潰阿古柏侵略勢力,收復新疆。同時,動員軍民在絲綢之路沿線實施植樹造林,改善西北生態環境。這種努力起到鞏固官道路基,防風固沙的作用。以後,人們把出關中去新疆沿途的柳樹,稱為左公柳。

大將籌邊人未還

湖湘子弟滿天山

新栽楊柳三千里

引得春風度玉關

實際上,左宗棠栽種最多並不是柳樹,而是桑樹。他在西北,大力提倡種桑養蠶,引進桑種和絲織技術。尤其對新疆蠶桑業,進行了頗具規模的振興。一百多年前,左宗棠讓新疆蠶繭和絲綢遠銷歐美國家。

左宗棠收復新疆時,新栽楊柳三千里,但為何栽種最多的卻是桑樹?

去往新疆途中的一株左公柳

在新疆推廣種桑養蠶的原因

1867年,左宗棠來到西北督辦軍務,從此與西北結緣。初來時,左宗棠目睹大地荒蕪,居民流亡,田園破敗,墾區廢棄,人丁稀少,就在書信中對自己友人描繪:彌望黃沙白骨,不似人間光景。

左宗棠,自號湘上農人,40歲以前在湘陰老家種地,熟諳種桑養蠶、種茶種竹等鄉里農活。他認為,要改善西北地區的人民生活,必須是從一件件小事情上做起。他選擇推廣種桑養蠶業,且認為種桑養蠶與種地同等重要。顯然,左宗棠是要人們把種桑養蠶當成一種產業來發展。

左宗棠很清楚,桑樹最易長成,村堡、溝坑、牆頭、屋角的一隙之地都可以終止桑樹。況且,栽種桑樹不需要肥美的農田,不會擠佔耕地。桑樹長大,就可以養蠶,婦女可以從事紡織,同樣不會影響農事。

左宗棠收復新疆時,新栽楊柳三千里,但為何栽種最多的卻是桑樹?

胡雪巖支持左宗棠在新疆栽種桑樹

來到西北之後,左宗棠認識到,西北的老百姓窮得沒有衣服穿,但最為主要原因在於沒有自己的產業。如左宗棠所云:“民間耕作所得收入不多,本地銀錢向本缺乏,遂不得不忍受風寒。每至隆冬……實為憫惻。”

左宗棠為什麼要在新疆推廣種桑養蠶?

他本人給出答案。第一:種桑養蠶,可以直接解決掉老百姓的穿衣問題。第二,種桑養蠶,可以幫助老百姓廣開利源,明顯增加經濟收入。第三,種桑養蠶,新疆地區具備優良的土壤條件與氣候條件。特別是在十世紀時,新疆南部的絲織品,就已在中原市場上非常搶手。

左宗棠收復新疆時,新栽楊柳三千里,但為何栽種最多的卻是桑樹?

新疆的絲綢服飾

新疆推廣種桑養蠶的辦法

左宗棠1878年收復新疆,開始設計新疆蠶桑事業。

首先,左宗棠派人對新疆的桑樹進行調研,統計出新疆現有桑樹80多萬株。又瞭解到,新疆桑樹,比起南方桑樹,葉大汁厚,實為宜桑的好地方。左宗棠更進一步掌握到,當時的新疆少數民族,是以桑葚替代糧食,人們還把桑椹當成藥材,但是深加工成蠶絲織品,並沒有帶來大利潤。原因是,新疆桑樹的品種單一,樹齡很大了,原有的養蠶和絲織技術失傳很久。也就是說,新疆既缺少蠶桑品種,又缺少養蠶的能手和織絲的技術。

左宗棠在新疆辦理蠶務局,由誰來主持呢?

此時,左宗棠想到胡雪巖。胡雪巖給他舉薦了一個人,這人是被裁撤的知縣祝應燾。但是,這人又是個貨真價實的農業專家。左宗棠奏報朝廷,重新起用了祝應燾。1878年開春,祝應燾從浙江湖州老家招募到60多名熟悉種桑、養蠶的工匠,前往新疆,協助左宗棠辦理蠶織局。

祝應燾來到了新疆,馬不停蹄,先南後北,積極推行栽種和養蠶技術。在南疆的庫爾勒、喀什、阿克蘇、和田等地,教當地的少數民族同胞栽桑、接枝、壓條、浴蠶、飼蠶、煮繭、纙絲、織造。

左宗棠收復新疆時,新栽楊柳三千里,但為何栽種最多的卻是桑樹?

新疆的絲綢生產工藝

左宗棠在新疆設立了蠶務局,這個機構專門負責督促老百姓種桑養蠶,發展經濟。左宗棠對於種桑養蠶,採取了兩種辦法。其一,蠶務局發給蠶種蠶具,老百姓在家飼養,每月發給糧面60斤,3個月為一期。蠶繭交給蠶務局,如蠶繭的成色很好,還會得到額外獎勵。其二,蠶務局不提供糧面,老百姓自己種桑養蠶,蠶繭直接賣給蠶務局。

左宗棠事必躬親,在酒泉栽桑上百株,這個舉動起到了極佳的示範效果。他說栽桑種樹養蠶學織和畜牧,均新疆當務之急。左宗棠還委託胡雪巖,在上海幫自己延聘中外工匠,充實新疆蠶務局力量。

左宗棠收復新疆時,新栽楊柳三千里,但為何栽種最多的卻是桑樹?

在新疆種桑養蠶的業績

在胡雪巖支持下,左宗棠的蠶務事業取得成就。

左宗棠在新疆大力推廣種桑養蠶,經過兩年努力,收穫很大。1880年夏天,左宗棠專程從酒泉來到了新疆哈密考察。負責新疆蠶務局工作的祝應燾,給他呈上了哈密、吐魯番、庫車、阿克蘇各地所產的新絲,他親加進行了察驗。看到當地出產的絲綢色白質韌,成色與江浙一帶的絲綢是一樣的。祝應燾報告,按照新疆的土辦法取絲,絲黃質薄,但按照江浙一帶的工藝進行取絲,織出來的絲綢則與江浙一帶的上等絲綢毫無二致。可以說,當時的新疆絲織品,已經超過了四川一帶的絲綢,而與蘇杭一帶的絲綢比肩。

左宗棠非常滿意。

不過,左宗棠喜中有憂。他看到,這年從南方販運來的蠶種,能夠存活下來的僅僅只有十分之一。在哈密當地,幼小的桑樹沒有人用心管理,萬里之外運來的桑樹苗,竟變成一堆枯槁。他感嘆,辦事得人之難!當然,左宗棠也說,蠶絲要實現深加工,是更為困難的事情。

左宗棠收復新疆時,新栽楊柳三千里,但為何栽種最多的卻是桑樹?

1880年歲末,左宗棠奉命回京。在甘肅會寧縣城,竟遇見胡雪巖派來的兩名蠶織工匠,帶著394張蠶種正在候車。兩位工匠萬里跋涉,風塵僕僕,左宗棠大為感動,召見他們並予以鼓勵。一個多月後,左宗棠在京城見到胡雪巖,批評胡雪巖送到新疆的桑樹不如上年的好。

為了新疆的桑織事業,左宗棠嘔心瀝血。而到了宣統三年,新疆蠶桑事業的發展,成為新疆的一大利源之所在。舉例說明,和田有桑樹兩百萬株,蠶繭銷往英國、俄國的有27萬斤,獲利7萬餘兩。生產絲綢8萬斤,獲利1萬2千多兩;莎車一縣,產繭達到3萬斤;葉城一縣,產繭十多萬斤,絲綢一萬多斤;皮山一縣產繭接近35萬斤。英俄商人販新疆蠶繭處境者,每年達到150萬斤。而這,僅僅是南疆幾個縣的統計數據。

左宗棠收復新疆時,新栽楊柳三千里,但為何栽種最多的卻是桑樹?

結語

左宗棠在新疆發展蠶桑業,主要出於經濟和改善民生考慮。但桑樹的根系向下扎得很深,在客觀上又形成了防護林。可以說,左宗棠在新疆發展蠶桑業,做到了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兩結合。這不僅絲綢路上是一段佳話,對於今天的產業發展仍有很大的啟示。

左宗棠收復新疆時,新栽楊柳三千里,但為何栽種最多的卻是桑樹?

新疆少數民族的取絲工藝

回到京師,左宗棠惦記著桑和蠶。新疆絲綢送到京師,受到廣泛鍾愛。左宗棠很自豪,喜悅地說:“十年業履,只今猶魂夢不忘。”他無法想到,在今天,新疆絲綢早已聞名於世。恰如詩人艾青所說:蠶在吐絲時,沒有想到會吐出一條絲綢之路。(文/樊前鋒)

參考文獻:1、《左文襄公全集》卷五十六。2、慕壽祺:《甘寧青史略正編》卷二十四。3、朱壽朋:《光緒朝東華錄》第三冊。4、秦瀚才:《左文襄公在西北》。5、《劉襄公奏稿》卷二。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