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縣“內外兼修”創建全國文明城市

最美家庭 交通 社會 三明日報 三明日報 2017-09-16

整潔的樓道,清新的綠化,停放有序的車輛……很難想象,這裡曾是令人頭疼的失管小區。“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小區變漂亮了,心情也分外舒暢。”9月7日,家住沙縣龍湖天城小區的71歲居民鄧錫昌到小區內設施健全的老年人活動中心娛樂、休閒。

改變的不止一個“龍湖天城”。沙縣連續三屆蟬聯“全國文明縣城”,2015年2月,獲“全國文明城市提名城市”。今年,是沙縣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總評年,從社區、家庭再到個人,一場自內而外的改變,正在這座城市悄然發生。

社區“小細胞”撬動城市“大變樣”

  過去,“龍湖天城”每月的物業費收繳率不到10%。

樓道擠滿生活垃圾、公共場所成賭博窩點、消防通道變身“停車場”、公共綠地成了“私人菜地”、半年時間電梯沒人管……談起小區過去的面貌,大家忍不住搖頭。

沙縣長富社區黨支部書記王水清介紹,“長富社區涵蓋17個小區,流動人口達4000多人,管理難度大,許多小區因此被打上了‘髒亂差’標籤,‘龍湖天城’就在其中。”

為此,社區從細微之處著手,牽頭小區物業、業委會、熱心居民齊抓共管,重建家園。拆除1500平方米違章搭建,改建50個免費停車位,並免費開放地下停車場,小區停車更方便了;菜地、家禽清理後,公共綠地上的花花草草回來了,傍晚可以帶著孩子在小區散步了;電梯專人維護,監控設施全覆蓋,大家住得更有安全感了;元宵節猜燈謎,端午節包粽子,節日慰問孤寡老人,社區活動讓鄰里“人情味”更濃了……

一系列“看得見,摸得著”的變化,讓住戶的“幸福感”回來了,物管費也都願意交了。如今,“龍湖天城”常住居民物業費繳交率90%。

以社區為載體,沙縣著力整治“城中村”、城鄉結合部、“三無”小區和衛生死角,以社區“小細胞”撬動城市“大變樣”。環境改善後,群眾參與創城工作積極性提高,形成了良性循環,使沙縣這座山城的魅力指數、居民幸福指數不斷提升。

家庭“小愛心”凝聚城市正能量

  62歲的沙縣退休職工俞建平因愛管“閒事”遠近聞名:鄰居家的木床壞了,他義務幫忙修理;小區綠化養護不足,他自己“認領”幾顆小樹;路邊共享單車隨意堆放,他主動上前擺放整齊……

他的“熱心腸”也深深影響了家人。如今,俞建平的愛人也加入到志願服務隊伍,同俞建平一起義務清理河道、撿拾白色垃圾、關愛留守老人兒童,忙得不亦樂乎。

沙縣一方面以家庭為載體,培育良好家風,夯實城市文明軟環境;另一方面,通過樹立先進典型,用身邊的文明、身邊的感動感染人、激勵人,不斷弘揚社會文明新風氣。

山鄉勁吹文明風。沙縣高橋鎮安田村上對自然村年過花甲的家庭主婦賴美英,無償照顧和陪伴鄰家阿婆楊箕娟10多年,她們以“母女”相稱。楊箕娟八十大壽時,賴美英在丈夫陸樹城的支持下,花了1000多元,擺了4桌酒席,還給楊箕娟買了新衣服、新鞋子、金戒指……這些是當地女兒給母親拜壽時做的事。

眼下,能幫幫一把,這個樸實信條散發出的暖意,隨著夫妻倆的愛心,在這個小山村裡瀰漫開來。今年5月,賴美英、陸樹城家庭入選2017年福建省“最美家庭”。

榜樣的力量,在沙縣如星火燎原。近年來,沙縣縣委文明辦、婦聯聯合開展“五好文明家庭”評選和尋找“最美家庭”活動。通過晒家庭照片、講家庭故事、傳家庭理念,湧現出一批批在夫妻和睦、孝老愛親、教子有方、敬業奉獻、鄰里互助、熱心公益等方面事蹟突出的家庭典範,彰顯著城市文明正能量。

個人“小舉動”折射城市“大文明”

  小舉動折射大文明。9月12日,沙縣供電公司職工食堂,員工鄭曉明自覺踐行餐桌文明,將吃不完的飯菜打包;

3路公交車駕駛員陳師傅,在距離前方斑馬線30米外,提前減速讓行;

沙縣第一幼兒園中班小朋友俞和鑫放學路上,拾起路邊的一枚菸頭,扔進垃圾桶……

今年,沙縣開展“微文明·新沙縣”創建全國文明城市提升行動,以人人“微文明”,推動城市“大文明”。其中,“微文明·我知道”行動從文明倡議、公益廣告入手,營造講文明、樹新風的輿論氛圍;“微文明·我參與”行動鼓勵市民從細節做起、從小事做起、從身邊做起,參與到文明志願服務當中;“微文明·行業同行”行動,引導市民和交通、環衛、旅遊行業同行,從堅持走斑馬線、制止一次亂丟垃圾行為、舉報一個衛生死角開始,從細微處著手,告別不文明行為;“微文明·我點贊”行動,發動群眾參與文明互動,鼓勵大家用DV、手機、相機等,發現、捕捉髮生在城區的文明現象,點贊正能量。

今年8月,省文明委確定,沙縣從全省8個提名城市中脫穎而出,作為全省4個全國縣級文明城市推薦參評縣(市)之一。細節之中盡展文明城市風采,如今的閩中山區沙縣正將“文明之花”撒向全國。

(三明日報沙縣記者站 劉靜雲 許 琰 樂小麗)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