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把手教你讀懂《資治通鑑》:誰是造成“諸呂之亂”的真凶?'

"
"
手把手教你讀懂《資治通鑑》:誰是造成“諸呂之亂”的真凶?

公元前188年,漢惠帝劉盈去世,漢代從此進入由皇太后呂雉掌權的時代

這個狀態一直持續到公元前180年呂雉去世,前後大約是8年的時間。在《資治通鑑》第13卷中,開篇就把公元前187年,也就是漢惠帝去世的次年,界定為高皇后元年。

按照慣例,歷史紀年都是以皇帝在位的年數為標準的,而這個時候因為是由皇太后掌權,所以就被稱為叫高皇后元年,這個高皇后就是呂雉,也就是說,雖然呂雉沒有稱帝,但她依然享受了跟男性皇帝一樣的待遇。

著名的“諸呂之亂”是怎麼樣的?

《資治通鑑》講述呂雉全面掌權這個時代到來的時候,第一個故事就頗為耐人尋味。呂雉想立呂氏家族的一些重要成員為諸侯王,就去諮詢了三位重要功臣的意見。第一位就問到右丞相王陵,也就是當時的百官之首。

"
手把手教你讀懂《資治通鑑》:誰是造成“諸呂之亂”的真凶?

公元前188年,漢惠帝劉盈去世,漢代從此進入由皇太后呂雉掌權的時代

這個狀態一直持續到公元前180年呂雉去世,前後大約是8年的時間。在《資治通鑑》第13卷中,開篇就把公元前187年,也就是漢惠帝去世的次年,界定為高皇后元年。

按照慣例,歷史紀年都是以皇帝在位的年數為標準的,而這個時候因為是由皇太后掌權,所以就被稱為叫高皇后元年,這個高皇后就是呂雉,也就是說,雖然呂雉沒有稱帝,但她依然享受了跟男性皇帝一樣的待遇。

著名的“諸呂之亂”是怎麼樣的?

《資治通鑑》講述呂雉全面掌權這個時代到來的時候,第一個故事就頗為耐人尋味。呂雉想立呂氏家族的一些重要成員為諸侯王,就去諮詢了三位重要功臣的意見。第一位就問到右丞相王陵,也就是當時的百官之首。

手把手教你讀懂《資治通鑑》:誰是造成“諸呂之亂”的真凶?

呂雉問:"我要封我們呂家的人做諸侯王,怎麼樣?"

王陵回答說,"高祖劉邦在世的時候,曾經跟我們殺白馬歃血為盟,說'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因為他在世的時候,異姓諸侯王多次叛亂,所以覺得異姓諸侯王總是一個病根子。既然有了這個規定,太后現在要封呂家的人為王,這不符合規矩。"

聽完這番話以後,呂雉非常不高興,接著她又去問左丞相陳平和太尉周勃。這兩個人就跟呂雉說,"高祖皇帝劉邦定天下的時候,他封自己的子弟為王,現在是你掌權,你就是當年劉邦的那個位置,所以現在你學劉邦,封你家族呂姓的人為王,有何不可呢?"呂雉聽後大喜。

"
手把手教你讀懂《資治通鑑》:誰是造成“諸呂之亂”的真凶?

公元前188年,漢惠帝劉盈去世,漢代從此進入由皇太后呂雉掌權的時代

這個狀態一直持續到公元前180年呂雉去世,前後大約是8年的時間。在《資治通鑑》第13卷中,開篇就把公元前187年,也就是漢惠帝去世的次年,界定為高皇后元年。

按照慣例,歷史紀年都是以皇帝在位的年數為標準的,而這個時候因為是由皇太后掌權,所以就被稱為叫高皇后元年,這個高皇后就是呂雉,也就是說,雖然呂雉沒有稱帝,但她依然享受了跟男性皇帝一樣的待遇。

著名的“諸呂之亂”是怎麼樣的?

《資治通鑑》講述呂雉全面掌權這個時代到來的時候,第一個故事就頗為耐人尋味。呂雉想立呂氏家族的一些重要成員為諸侯王,就去諮詢了三位重要功臣的意見。第一位就問到右丞相王陵,也就是當時的百官之首。

手把手教你讀懂《資治通鑑》:誰是造成“諸呂之亂”的真凶?

呂雉問:"我要封我們呂家的人做諸侯王,怎麼樣?"

王陵回答說,"高祖劉邦在世的時候,曾經跟我們殺白馬歃血為盟,說'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因為他在世的時候,異姓諸侯王多次叛亂,所以覺得異姓諸侯王總是一個病根子。既然有了這個規定,太后現在要封呂家的人為王,這不符合規矩。"

聽完這番話以後,呂雉非常不高興,接著她又去問左丞相陳平和太尉周勃。這兩個人就跟呂雉說,"高祖皇帝劉邦定天下的時候,他封自己的子弟為王,現在是你掌權,你就是當年劉邦的那個位置,所以現在你學劉邦,封你家族呂姓的人為王,有何不可呢?"呂雉聽後大喜。

手把手教你讀懂《資治通鑑》:誰是造成“諸呂之亂”的真凶?

影視劇中的周勃

但是這一番談話結束以後,私下裡王陵就痛斥陳平和周勃兩個人,"當初和高祖皇帝歃血為盟的時候,你們不在場嗎?你們難道不知道有這個規矩嗎?現在你們奉承呂后,等你們死後,有何顏面見高祖皇帝於地下?"

面對這樣一番責難,陳平和周勃說,"當面抗爭,我們不如你這個人有骨氣,但是你看著吧,以後安定劉氏天下,還得靠我們。"原來,王陵的性格非常耿直,但是做事情就少些策略。陳平和周勃知道,現在呂后掌權,硬扭是行不通的,得想辦法隨機應變才行。果然,王陵因為這次反對,馬上就被呂后奪權,被罷免了右丞相的職位

"
手把手教你讀懂《資治通鑑》:誰是造成“諸呂之亂”的真凶?

公元前188年,漢惠帝劉盈去世,漢代從此進入由皇太后呂雉掌權的時代

這個狀態一直持續到公元前180年呂雉去世,前後大約是8年的時間。在《資治通鑑》第13卷中,開篇就把公元前187年,也就是漢惠帝去世的次年,界定為高皇后元年。

按照慣例,歷史紀年都是以皇帝在位的年數為標準的,而這個時候因為是由皇太后掌權,所以就被稱為叫高皇后元年,這個高皇后就是呂雉,也就是說,雖然呂雉沒有稱帝,但她依然享受了跟男性皇帝一樣的待遇。

著名的“諸呂之亂”是怎麼樣的?

《資治通鑑》講述呂雉全面掌權這個時代到來的時候,第一個故事就頗為耐人尋味。呂雉想立呂氏家族的一些重要成員為諸侯王,就去諮詢了三位重要功臣的意見。第一位就問到右丞相王陵,也就是當時的百官之首。

手把手教你讀懂《資治通鑑》:誰是造成“諸呂之亂”的真凶?

呂雉問:"我要封我們呂家的人做諸侯王,怎麼樣?"

王陵回答說,"高祖劉邦在世的時候,曾經跟我們殺白馬歃血為盟,說'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因為他在世的時候,異姓諸侯王多次叛亂,所以覺得異姓諸侯王總是一個病根子。既然有了這個規定,太后現在要封呂家的人為王,這不符合規矩。"

聽完這番話以後,呂雉非常不高興,接著她又去問左丞相陳平和太尉周勃。這兩個人就跟呂雉說,"高祖皇帝劉邦定天下的時候,他封自己的子弟為王,現在是你掌權,你就是當年劉邦的那個位置,所以現在你學劉邦,封你家族呂姓的人為王,有何不可呢?"呂雉聽後大喜。

手把手教你讀懂《資治通鑑》:誰是造成“諸呂之亂”的真凶?

影視劇中的周勃

但是這一番談話結束以後,私下裡王陵就痛斥陳平和周勃兩個人,"當初和高祖皇帝歃血為盟的時候,你們不在場嗎?你們難道不知道有這個規矩嗎?現在你們奉承呂后,等你們死後,有何顏面見高祖皇帝於地下?"

面對這樣一番責難,陳平和周勃說,"當面抗爭,我們不如你這個人有骨氣,但是你看著吧,以後安定劉氏天下,還得靠我們。"原來,王陵的性格非常耿直,但是做事情就少些策略。陳平和周勃知道,現在呂后掌權,硬扭是行不通的,得想辦法隨機應變才行。果然,王陵因為這次反對,馬上就被呂后奪權,被罷免了右丞相的職位

手把手教你讀懂《資治通鑑》:誰是造成“諸呂之亂”的真凶?

陳平畫像

呂雉掌權以後,對於劉氏宗親,可以說是既團結又打擊。所謂團結,就是呂雉總想著把呂家的女兒嫁給劉氏子弟,企圖劉呂兩家世代通婚,這樣就跟劉家綁在一起,控制權力也就名正言順了。

但另一方面,對劉氏宗親的一些核心人物,呂雉又是不擇手段的打擊,劉邦一共8個兒子,其中為呂雉所生的只有一個,就是已經去世的漢惠帝劉盈,其他7個兒子當中,有5個遭受了呂雉的毒手

除此之外,呂雉為了加強自己的權力,不斷的提拔呂氏家族的成員,在呂氏家族成員當中,她挑選了自己的侄子以及侄孫,前前後後一共封了三個王(樑王呂產、趙王呂祿、燕王呂通)。

"
手把手教你讀懂《資治通鑑》:誰是造成“諸呂之亂”的真凶?

公元前188年,漢惠帝劉盈去世,漢代從此進入由皇太后呂雉掌權的時代

這個狀態一直持續到公元前180年呂雉去世,前後大約是8年的時間。在《資治通鑑》第13卷中,開篇就把公元前187年,也就是漢惠帝去世的次年,界定為高皇后元年。

按照慣例,歷史紀年都是以皇帝在位的年數為標準的,而這個時候因為是由皇太后掌權,所以就被稱為叫高皇后元年,這個高皇后就是呂雉,也就是說,雖然呂雉沒有稱帝,但她依然享受了跟男性皇帝一樣的待遇。

著名的“諸呂之亂”是怎麼樣的?

《資治通鑑》講述呂雉全面掌權這個時代到來的時候,第一個故事就頗為耐人尋味。呂雉想立呂氏家族的一些重要成員為諸侯王,就去諮詢了三位重要功臣的意見。第一位就問到右丞相王陵,也就是當時的百官之首。

手把手教你讀懂《資治通鑑》:誰是造成“諸呂之亂”的真凶?

呂雉問:"我要封我們呂家的人做諸侯王,怎麼樣?"

王陵回答說,"高祖劉邦在世的時候,曾經跟我們殺白馬歃血為盟,說'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因為他在世的時候,異姓諸侯王多次叛亂,所以覺得異姓諸侯王總是一個病根子。既然有了這個規定,太后現在要封呂家的人為王,這不符合規矩。"

聽完這番話以後,呂雉非常不高興,接著她又去問左丞相陳平和太尉周勃。這兩個人就跟呂雉說,"高祖皇帝劉邦定天下的時候,他封自己的子弟為王,現在是你掌權,你就是當年劉邦的那個位置,所以現在你學劉邦,封你家族呂姓的人為王,有何不可呢?"呂雉聽後大喜。

手把手教你讀懂《資治通鑑》:誰是造成“諸呂之亂”的真凶?

影視劇中的周勃

但是這一番談話結束以後,私下裡王陵就痛斥陳平和周勃兩個人,"當初和高祖皇帝歃血為盟的時候,你們不在場嗎?你們難道不知道有這個規矩嗎?現在你們奉承呂后,等你們死後,有何顏面見高祖皇帝於地下?"

面對這樣一番責難,陳平和周勃說,"當面抗爭,我們不如你這個人有骨氣,但是你看著吧,以後安定劉氏天下,還得靠我們。"原來,王陵的性格非常耿直,但是做事情就少些策略。陳平和周勃知道,現在呂后掌權,硬扭是行不通的,得想辦法隨機應變才行。果然,王陵因為這次反對,馬上就被呂后奪權,被罷免了右丞相的職位

手把手教你讀懂《資治通鑑》:誰是造成“諸呂之亂”的真凶?

陳平畫像

呂雉掌權以後,對於劉氏宗親,可以說是既團結又打擊。所謂團結,就是呂雉總想著把呂家的女兒嫁給劉氏子弟,企圖劉呂兩家世代通婚,這樣就跟劉家綁在一起,控制權力也就名正言順了。

但另一方面,對劉氏宗親的一些核心人物,呂雉又是不擇手段的打擊,劉邦一共8個兒子,其中為呂雉所生的只有一個,就是已經去世的漢惠帝劉盈,其他7個兒子當中,有5個遭受了呂雉的毒手

除此之外,呂雉為了加強自己的權力,不斷的提拔呂氏家族的成員,在呂氏家族成員當中,她挑選了自己的侄子以及侄孫,前前後後一共封了三個王(樑王呂產、趙王呂祿、燕王呂通)。

手把手教你讀懂《資治通鑑》:誰是造成“諸呂之亂”的真凶?

公元前180年秋,呂雉病重,她就讓兩個侄子呂祿和呂產,分別率領北軍和南軍,後來的學者認為,這是當時中央禁軍當中兩支最重要的力量。呂雉還告訴二人,"現在形勢很緊張,呂氏家族的人封王,大臣們肯定憤憤不平。等我死後,恐怕他們會發動政變,你們一定要牢牢掌握軍隊,保衛住皇宮,千萬不要掉以輕心。"說完不久,呂雉就去世了。

果然如呂雉所料,她死以後,矛盾就爆發出來。關於呂氏家族重要成員在呂雉去世以後的反應,《資治通鑑》裡面是這麼寫的,"諸呂欲為亂,畏大臣絳、灌等,未敢發。"也就是說,呂氏家族想作亂,但是因為害怕功臣當中的一些代表人物("絳"指絳侯周勃,"灌"指灌嬰,均為劉邦手下的老資格將領),不敢有所動作。

"
手把手教你讀懂《資治通鑑》:誰是造成“諸呂之亂”的真凶?

公元前188年,漢惠帝劉盈去世,漢代從此進入由皇太后呂雉掌權的時代

這個狀態一直持續到公元前180年呂雉去世,前後大約是8年的時間。在《資治通鑑》第13卷中,開篇就把公元前187年,也就是漢惠帝去世的次年,界定為高皇后元年。

按照慣例,歷史紀年都是以皇帝在位的年數為標準的,而這個時候因為是由皇太后掌權,所以就被稱為叫高皇后元年,這個高皇后就是呂雉,也就是說,雖然呂雉沒有稱帝,但她依然享受了跟男性皇帝一樣的待遇。

著名的“諸呂之亂”是怎麼樣的?

《資治通鑑》講述呂雉全面掌權這個時代到來的時候,第一個故事就頗為耐人尋味。呂雉想立呂氏家族的一些重要成員為諸侯王,就去諮詢了三位重要功臣的意見。第一位就問到右丞相王陵,也就是當時的百官之首。

手把手教你讀懂《資治通鑑》:誰是造成“諸呂之亂”的真凶?

呂雉問:"我要封我們呂家的人做諸侯王,怎麼樣?"

王陵回答說,"高祖劉邦在世的時候,曾經跟我們殺白馬歃血為盟,說'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因為他在世的時候,異姓諸侯王多次叛亂,所以覺得異姓諸侯王總是一個病根子。既然有了這個規定,太后現在要封呂家的人為王,這不符合規矩。"

聽完這番話以後,呂雉非常不高興,接著她又去問左丞相陳平和太尉周勃。這兩個人就跟呂雉說,"高祖皇帝劉邦定天下的時候,他封自己的子弟為王,現在是你掌權,你就是當年劉邦的那個位置,所以現在你學劉邦,封你家族呂姓的人為王,有何不可呢?"呂雉聽後大喜。

手把手教你讀懂《資治通鑑》:誰是造成“諸呂之亂”的真凶?

影視劇中的周勃

但是這一番談話結束以後,私下裡王陵就痛斥陳平和周勃兩個人,"當初和高祖皇帝歃血為盟的時候,你們不在場嗎?你們難道不知道有這個規矩嗎?現在你們奉承呂后,等你們死後,有何顏面見高祖皇帝於地下?"

面對這樣一番責難,陳平和周勃說,"當面抗爭,我們不如你這個人有骨氣,但是你看著吧,以後安定劉氏天下,還得靠我們。"原來,王陵的性格非常耿直,但是做事情就少些策略。陳平和周勃知道,現在呂后掌權,硬扭是行不通的,得想辦法隨機應變才行。果然,王陵因為這次反對,馬上就被呂后奪權,被罷免了右丞相的職位

手把手教你讀懂《資治通鑑》:誰是造成“諸呂之亂”的真凶?

陳平畫像

呂雉掌權以後,對於劉氏宗親,可以說是既團結又打擊。所謂團結,就是呂雉總想著把呂家的女兒嫁給劉氏子弟,企圖劉呂兩家世代通婚,這樣就跟劉家綁在一起,控制權力也就名正言順了。

但另一方面,對劉氏宗親的一些核心人物,呂雉又是不擇手段的打擊,劉邦一共8個兒子,其中為呂雉所生的只有一個,就是已經去世的漢惠帝劉盈,其他7個兒子當中,有5個遭受了呂雉的毒手

除此之外,呂雉為了加強自己的權力,不斷的提拔呂氏家族的成員,在呂氏家族成員當中,她挑選了自己的侄子以及侄孫,前前後後一共封了三個王(樑王呂產、趙王呂祿、燕王呂通)。

手把手教你讀懂《資治通鑑》:誰是造成“諸呂之亂”的真凶?

公元前180年秋,呂雉病重,她就讓兩個侄子呂祿和呂產,分別率領北軍和南軍,後來的學者認為,這是當時中央禁軍當中兩支最重要的力量。呂雉還告訴二人,"現在形勢很緊張,呂氏家族的人封王,大臣們肯定憤憤不平。等我死後,恐怕他們會發動政變,你們一定要牢牢掌握軍隊,保衛住皇宮,千萬不要掉以輕心。"說完不久,呂雉就去世了。

果然如呂雉所料,她死以後,矛盾就爆發出來。關於呂氏家族重要成員在呂雉去世以後的反應,《資治通鑑》裡面是這麼寫的,"諸呂欲為亂,畏大臣絳、灌等,未敢發。"也就是說,呂氏家族想作亂,但是因為害怕功臣當中的一些代表人物("絳"指絳侯周勃,"灌"指灌嬰,均為劉邦手下的老資格將領),不敢有所動作。

手把手教你讀懂《資治通鑑》:誰是造成“諸呂之亂”的真凶?

灌嬰雕塑

呂氏這一邊沒什麼動作,而恰恰是功臣這一邊很積極,陳平和周勃兩人設法剝奪了呂祿的軍權。後來,經過一番搏鬥,在功臣和劉氏子孫的通力合作下,呂氏家族中重要的軍事將領均被剷除,呂祿、呂產被殺。

政變成功以後,劉氏子孫和功臣們聯手派人去逮捕呂氏家族的其他成員。《資治通鑑》中記載 "遂遣人分部,悉捕誅呂男女。"凡是是呂氏家族,不論男女全部得誅。而後"無少長皆斬之",不管老少全部殺掉。接下來還沒完,"使人誅燕王呂通",呂通是呂氏家族當中第三個王,也被殺掉。最後廢魯張偃,也就是呂雉的外孫,呂雉的女兒魯元公主的兒子。

表面上看,這個事件是由呂雉專權,呂氏集團的勢力膨脹而引起的,作為要堅守劉邦所定的"非劉氏不王"這個規矩的功臣們,好像是站在正義的這一面,而呂氏家族則站在非正義的一面。但是事實真的這麼簡單嗎?

沒有絕對正義的一方

以《資治通鑑》為例,在講述這個事件的過程當中,其中有兩個地方提到呂氏的這些重要成員們想發動叛亂。

第一,"諸呂欲為亂,畏大臣絳、灌等,未敢發。"意思就是說他們想作亂,但是害怕功臣們,卻沒有實際行動。第二,"呂產不知呂祿已去北軍,乃入未央宮,欲為亂。"這裡特別提到呂產這個人物,也是欲為亂,沒有作亂的實際行動,是別人對他的判斷。

我們從此可以看出,事實上很難找到呂氏家族有什麼主動發動變亂的具體行為。可為什麼即便他們什麼都沒做,依然會導致功臣們對他們的反感,並且起來把呂氏家族的勢力推翻?

"
手把手教你讀懂《資治通鑑》:誰是造成“諸呂之亂”的真凶?

公元前188年,漢惠帝劉盈去世,漢代從此進入由皇太后呂雉掌權的時代

這個狀態一直持續到公元前180年呂雉去世,前後大約是8年的時間。在《資治通鑑》第13卷中,開篇就把公元前187年,也就是漢惠帝去世的次年,界定為高皇后元年。

按照慣例,歷史紀年都是以皇帝在位的年數為標準的,而這個時候因為是由皇太后掌權,所以就被稱為叫高皇后元年,這個高皇后就是呂雉,也就是說,雖然呂雉沒有稱帝,但她依然享受了跟男性皇帝一樣的待遇。

著名的“諸呂之亂”是怎麼樣的?

《資治通鑑》講述呂雉全面掌權這個時代到來的時候,第一個故事就頗為耐人尋味。呂雉想立呂氏家族的一些重要成員為諸侯王,就去諮詢了三位重要功臣的意見。第一位就問到右丞相王陵,也就是當時的百官之首。

手把手教你讀懂《資治通鑑》:誰是造成“諸呂之亂”的真凶?

呂雉問:"我要封我們呂家的人做諸侯王,怎麼樣?"

王陵回答說,"高祖劉邦在世的時候,曾經跟我們殺白馬歃血為盟,說'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因為他在世的時候,異姓諸侯王多次叛亂,所以覺得異姓諸侯王總是一個病根子。既然有了這個規定,太后現在要封呂家的人為王,這不符合規矩。"

聽完這番話以後,呂雉非常不高興,接著她又去問左丞相陳平和太尉周勃。這兩個人就跟呂雉說,"高祖皇帝劉邦定天下的時候,他封自己的子弟為王,現在是你掌權,你就是當年劉邦的那個位置,所以現在你學劉邦,封你家族呂姓的人為王,有何不可呢?"呂雉聽後大喜。

手把手教你讀懂《資治通鑑》:誰是造成“諸呂之亂”的真凶?

影視劇中的周勃

但是這一番談話結束以後,私下裡王陵就痛斥陳平和周勃兩個人,"當初和高祖皇帝歃血為盟的時候,你們不在場嗎?你們難道不知道有這個規矩嗎?現在你們奉承呂后,等你們死後,有何顏面見高祖皇帝於地下?"

面對這樣一番責難,陳平和周勃說,"當面抗爭,我們不如你這個人有骨氣,但是你看著吧,以後安定劉氏天下,還得靠我們。"原來,王陵的性格非常耿直,但是做事情就少些策略。陳平和周勃知道,現在呂后掌權,硬扭是行不通的,得想辦法隨機應變才行。果然,王陵因為這次反對,馬上就被呂后奪權,被罷免了右丞相的職位

手把手教你讀懂《資治通鑑》:誰是造成“諸呂之亂”的真凶?

陳平畫像

呂雉掌權以後,對於劉氏宗親,可以說是既團結又打擊。所謂團結,就是呂雉總想著把呂家的女兒嫁給劉氏子弟,企圖劉呂兩家世代通婚,這樣就跟劉家綁在一起,控制權力也就名正言順了。

但另一方面,對劉氏宗親的一些核心人物,呂雉又是不擇手段的打擊,劉邦一共8個兒子,其中為呂雉所生的只有一個,就是已經去世的漢惠帝劉盈,其他7個兒子當中,有5個遭受了呂雉的毒手

除此之外,呂雉為了加強自己的權力,不斷的提拔呂氏家族的成員,在呂氏家族成員當中,她挑選了自己的侄子以及侄孫,前前後後一共封了三個王(樑王呂產、趙王呂祿、燕王呂通)。

手把手教你讀懂《資治通鑑》:誰是造成“諸呂之亂”的真凶?

公元前180年秋,呂雉病重,她就讓兩個侄子呂祿和呂產,分別率領北軍和南軍,後來的學者認為,這是當時中央禁軍當中兩支最重要的力量。呂雉還告訴二人,"現在形勢很緊張,呂氏家族的人封王,大臣們肯定憤憤不平。等我死後,恐怕他們會發動政變,你們一定要牢牢掌握軍隊,保衛住皇宮,千萬不要掉以輕心。"說完不久,呂雉就去世了。

果然如呂雉所料,她死以後,矛盾就爆發出來。關於呂氏家族重要成員在呂雉去世以後的反應,《資治通鑑》裡面是這麼寫的,"諸呂欲為亂,畏大臣絳、灌等,未敢發。"也就是說,呂氏家族想作亂,但是因為害怕功臣當中的一些代表人物("絳"指絳侯周勃,"灌"指灌嬰,均為劉邦手下的老資格將領),不敢有所動作。

手把手教你讀懂《資治通鑑》:誰是造成“諸呂之亂”的真凶?

灌嬰雕塑

呂氏這一邊沒什麼動作,而恰恰是功臣這一邊很積極,陳平和周勃兩人設法剝奪了呂祿的軍權。後來,經過一番搏鬥,在功臣和劉氏子孫的通力合作下,呂氏家族中重要的軍事將領均被剷除,呂祿、呂產被殺。

政變成功以後,劉氏子孫和功臣們聯手派人去逮捕呂氏家族的其他成員。《資治通鑑》中記載 "遂遣人分部,悉捕誅呂男女。"凡是是呂氏家族,不論男女全部得誅。而後"無少長皆斬之",不管老少全部殺掉。接下來還沒完,"使人誅燕王呂通",呂通是呂氏家族當中第三個王,也被殺掉。最後廢魯張偃,也就是呂雉的外孫,呂雉的女兒魯元公主的兒子。

表面上看,這個事件是由呂雉專權,呂氏集團的勢力膨脹而引起的,作為要堅守劉邦所定的"非劉氏不王"這個規矩的功臣們,好像是站在正義的這一面,而呂氏家族則站在非正義的一面。但是事實真的這麼簡單嗎?

沒有絕對正義的一方

以《資治通鑑》為例,在講述這個事件的過程當中,其中有兩個地方提到呂氏的這些重要成員們想發動叛亂。

第一,"諸呂欲為亂,畏大臣絳、灌等,未敢發。"意思就是說他們想作亂,但是害怕功臣們,卻沒有實際行動。第二,"呂產不知呂祿已去北軍,乃入未央宮,欲為亂。"這裡特別提到呂產這個人物,也是欲為亂,沒有作亂的實際行動,是別人對他的判斷。

我們從此可以看出,事實上很難找到呂氏家族有什麼主動發動變亂的具體行為。可為什麼即便他們什麼都沒做,依然會導致功臣們對他們的反感,並且起來把呂氏家族的勢力推翻?

手把手教你讀懂《資治通鑑》:誰是造成“諸呂之亂”的真凶?

《資治通鑑》當中接下來有這麼一句話,"趙王祿、樑王產各將兵居南北軍",這講的是當時的具體形勢,禁軍當中的南軍和北軍,都被呂氏家族所操縱,所以"列侯群臣莫自堅其命,"功臣們心裡十分不安,沒有安全感。

由於呂雉在世的時候非常貪婪,不停擴大自己的勢力範圍,所以功臣們有一種受侵害的感覺。現在呂雉死了以後,權力還是掌握在呂氏家族的重要成員手裡,他們不知道呂氏家族接下去會怎麼做,於是主觀地認為呂氏家族會繼續膨脹勢力,並且對自己造成不利。再加上這個時候軍權也的確掌握在呂氏家族的手裡,功臣當中的周勃作為太尉,本來是要掌握軍隊的,可呂雉在生前把他的兵權交給了自己的侄子,周勃以及陳平等人對此就非常焦慮。

這個時候他們一商量,想起一個人——酈商,酈商當年是和他們一起追隨劉邦打天下的功臣之一。這個時候酈商已經年紀很大,並且病重。酈商有個兒子,叫酈寄,和呂祿是非常要好的朋友。於是周勃和陳平就設計劫持了酈商,然後跟酈寄說,"你父親現在在我們手裡,如果要保他無事的話,你就幫我們辦一件事情,幫我們把兵權從呂祿手上騙過來。"

酈寄為了自己的父親,就去找呂祿,《資治通鑑》裡面說"紿說呂祿",紿,就是欺詐的意思,酈寄仗著呂祿對他的信任,就欺騙呂祿說,"高皇帝劉邦和呂太后一起平定天下,所以劉氏的兄弟子孫被封為王的一共九個,呂氏被封為王的一共三個,這都是大臣們已經認可的事情,事情到這裡,應該結束了。現在太后去世,皇帝年紀還小,你配著王印,掌握著軍隊,留在長安,很容易讓功臣諸侯們心理恐懼。功臣們覺得你會利用自己手中的軍權操縱小皇帝,進而打擊他們,為了避免遭受這些猜忌,回到封地去好好過你王爺的日子不是很好嗎?你就把兵權交出來給太尉周勃,畢竟這本就是歸他管的。這樣的話,呂氏家族和這些功臣們就可以和平相處了。否則可能對誰都不好。"

"
手把手教你讀懂《資治通鑑》:誰是造成“諸呂之亂”的真凶?

公元前188年,漢惠帝劉盈去世,漢代從此進入由皇太后呂雉掌權的時代

這個狀態一直持續到公元前180年呂雉去世,前後大約是8年的時間。在《資治通鑑》第13卷中,開篇就把公元前187年,也就是漢惠帝去世的次年,界定為高皇后元年。

按照慣例,歷史紀年都是以皇帝在位的年數為標準的,而這個時候因為是由皇太后掌權,所以就被稱為叫高皇后元年,這個高皇后就是呂雉,也就是說,雖然呂雉沒有稱帝,但她依然享受了跟男性皇帝一樣的待遇。

著名的“諸呂之亂”是怎麼樣的?

《資治通鑑》講述呂雉全面掌權這個時代到來的時候,第一個故事就頗為耐人尋味。呂雉想立呂氏家族的一些重要成員為諸侯王,就去諮詢了三位重要功臣的意見。第一位就問到右丞相王陵,也就是當時的百官之首。

手把手教你讀懂《資治通鑑》:誰是造成“諸呂之亂”的真凶?

呂雉問:"我要封我們呂家的人做諸侯王,怎麼樣?"

王陵回答說,"高祖劉邦在世的時候,曾經跟我們殺白馬歃血為盟,說'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因為他在世的時候,異姓諸侯王多次叛亂,所以覺得異姓諸侯王總是一個病根子。既然有了這個規定,太后現在要封呂家的人為王,這不符合規矩。"

聽完這番話以後,呂雉非常不高興,接著她又去問左丞相陳平和太尉周勃。這兩個人就跟呂雉說,"高祖皇帝劉邦定天下的時候,他封自己的子弟為王,現在是你掌權,你就是當年劉邦的那個位置,所以現在你學劉邦,封你家族呂姓的人為王,有何不可呢?"呂雉聽後大喜。

手把手教你讀懂《資治通鑑》:誰是造成“諸呂之亂”的真凶?

影視劇中的周勃

但是這一番談話結束以後,私下裡王陵就痛斥陳平和周勃兩個人,"當初和高祖皇帝歃血為盟的時候,你們不在場嗎?你們難道不知道有這個規矩嗎?現在你們奉承呂后,等你們死後,有何顏面見高祖皇帝於地下?"

面對這樣一番責難,陳平和周勃說,"當面抗爭,我們不如你這個人有骨氣,但是你看著吧,以後安定劉氏天下,還得靠我們。"原來,王陵的性格非常耿直,但是做事情就少些策略。陳平和周勃知道,現在呂后掌權,硬扭是行不通的,得想辦法隨機應變才行。果然,王陵因為這次反對,馬上就被呂后奪權,被罷免了右丞相的職位

手把手教你讀懂《資治通鑑》:誰是造成“諸呂之亂”的真凶?

陳平畫像

呂雉掌權以後,對於劉氏宗親,可以說是既團結又打擊。所謂團結,就是呂雉總想著把呂家的女兒嫁給劉氏子弟,企圖劉呂兩家世代通婚,這樣就跟劉家綁在一起,控制權力也就名正言順了。

但另一方面,對劉氏宗親的一些核心人物,呂雉又是不擇手段的打擊,劉邦一共8個兒子,其中為呂雉所生的只有一個,就是已經去世的漢惠帝劉盈,其他7個兒子當中,有5個遭受了呂雉的毒手

除此之外,呂雉為了加強自己的權力,不斷的提拔呂氏家族的成員,在呂氏家族成員當中,她挑選了自己的侄子以及侄孫,前前後後一共封了三個王(樑王呂產、趙王呂祿、燕王呂通)。

手把手教你讀懂《資治通鑑》:誰是造成“諸呂之亂”的真凶?

公元前180年秋,呂雉病重,她就讓兩個侄子呂祿和呂產,分別率領北軍和南軍,後來的學者認為,這是當時中央禁軍當中兩支最重要的力量。呂雉還告訴二人,"現在形勢很緊張,呂氏家族的人封王,大臣們肯定憤憤不平。等我死後,恐怕他們會發動政變,你們一定要牢牢掌握軍隊,保衛住皇宮,千萬不要掉以輕心。"說完不久,呂雉就去世了。

果然如呂雉所料,她死以後,矛盾就爆發出來。關於呂氏家族重要成員在呂雉去世以後的反應,《資治通鑑》裡面是這麼寫的,"諸呂欲為亂,畏大臣絳、灌等,未敢發。"也就是說,呂氏家族想作亂,但是因為害怕功臣當中的一些代表人物("絳"指絳侯周勃,"灌"指灌嬰,均為劉邦手下的老資格將領),不敢有所動作。

手把手教你讀懂《資治通鑑》:誰是造成“諸呂之亂”的真凶?

灌嬰雕塑

呂氏這一邊沒什麼動作,而恰恰是功臣這一邊很積極,陳平和周勃兩人設法剝奪了呂祿的軍權。後來,經過一番搏鬥,在功臣和劉氏子孫的通力合作下,呂氏家族中重要的軍事將領均被剷除,呂祿、呂產被殺。

政變成功以後,劉氏子孫和功臣們聯手派人去逮捕呂氏家族的其他成員。《資治通鑑》中記載 "遂遣人分部,悉捕誅呂男女。"凡是是呂氏家族,不論男女全部得誅。而後"無少長皆斬之",不管老少全部殺掉。接下來還沒完,"使人誅燕王呂通",呂通是呂氏家族當中第三個王,也被殺掉。最後廢魯張偃,也就是呂雉的外孫,呂雉的女兒魯元公主的兒子。

表面上看,這個事件是由呂雉專權,呂氏集團的勢力膨脹而引起的,作為要堅守劉邦所定的"非劉氏不王"這個規矩的功臣們,好像是站在正義的這一面,而呂氏家族則站在非正義的一面。但是事實真的這麼簡單嗎?

沒有絕對正義的一方

以《資治通鑑》為例,在講述這個事件的過程當中,其中有兩個地方提到呂氏的這些重要成員們想發動叛亂。

第一,"諸呂欲為亂,畏大臣絳、灌等,未敢發。"意思就是說他們想作亂,但是害怕功臣們,卻沒有實際行動。第二,"呂產不知呂祿已去北軍,乃入未央宮,欲為亂。"這裡特別提到呂產這個人物,也是欲為亂,沒有作亂的實際行動,是別人對他的判斷。

我們從此可以看出,事實上很難找到呂氏家族有什麼主動發動變亂的具體行為。可為什麼即便他們什麼都沒做,依然會導致功臣們對他們的反感,並且起來把呂氏家族的勢力推翻?

手把手教你讀懂《資治通鑑》:誰是造成“諸呂之亂”的真凶?

《資治通鑑》當中接下來有這麼一句話,"趙王祿、樑王產各將兵居南北軍",這講的是當時的具體形勢,禁軍當中的南軍和北軍,都被呂氏家族所操縱,所以"列侯群臣莫自堅其命,"功臣們心裡十分不安,沒有安全感。

由於呂雉在世的時候非常貪婪,不停擴大自己的勢力範圍,所以功臣們有一種受侵害的感覺。現在呂雉死了以後,權力還是掌握在呂氏家族的重要成員手裡,他們不知道呂氏家族接下去會怎麼做,於是主觀地認為呂氏家族會繼續膨脹勢力,並且對自己造成不利。再加上這個時候軍權也的確掌握在呂氏家族的手裡,功臣當中的周勃作為太尉,本來是要掌握軍隊的,可呂雉在生前把他的兵權交給了自己的侄子,周勃以及陳平等人對此就非常焦慮。

這個時候他們一商量,想起一個人——酈商,酈商當年是和他們一起追隨劉邦打天下的功臣之一。這個時候酈商已經年紀很大,並且病重。酈商有個兒子,叫酈寄,和呂祿是非常要好的朋友。於是周勃和陳平就設計劫持了酈商,然後跟酈寄說,"你父親現在在我們手裡,如果要保他無事的話,你就幫我們辦一件事情,幫我們把兵權從呂祿手上騙過來。"

酈寄為了自己的父親,就去找呂祿,《資治通鑑》裡面說"紿說呂祿",紿,就是欺詐的意思,酈寄仗著呂祿對他的信任,就欺騙呂祿說,"高皇帝劉邦和呂太后一起平定天下,所以劉氏的兄弟子孫被封為王的一共九個,呂氏被封為王的一共三個,這都是大臣們已經認可的事情,事情到這裡,應該結束了。現在太后去世,皇帝年紀還小,你配著王印,掌握著軍隊,留在長安,很容易讓功臣諸侯們心理恐懼。功臣們覺得你會利用自己手中的軍權操縱小皇帝,進而打擊他們,為了避免遭受這些猜忌,回到封地去好好過你王爺的日子不是很好嗎?你就把兵權交出來給太尉周勃,畢竟這本就是歸他管的。這樣的話,呂氏家族和這些功臣們就可以和平相處了。否則可能對誰都不好。"

手把手教你讀懂《資治通鑑》:誰是造成“諸呂之亂”的真凶?

酈寄

呂祿覺得有道理,但是他不敢擅做主張,所以就去找了呂氏家族當中的一些老資格的前輩,跟他們商量。呂氏家族的老人們分成兩組不同意見,有些人認為這樣做蠻好的。有些人則認為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我們想和他們和平相處,他們想和我們和平相處嗎?呂祿聽後猶豫未絕。

故事講到這裡,我們能夠發現兩個問題。第一,在事變過程當中,呂氏家族的成員並沒有實際行動,對比之下,功臣們倒是有很積極的主動出擊。周勃和陳平先把自己的老戰友酈商給挾持了,然後逼迫酈寄,利用朋友關係去誆騙呂祿。

第二,呂氏家族當中的老人們為什麼產生不同意見?因為他們根本就沒有篡奪政權的想法。假設如果呂氏家族一開始就有共謀,想篡奪政權,消滅這些功臣們,那麼呂祿不可能會有放棄兵權的想法,這些老人們也不會產生分歧。

"
手把手教你讀懂《資治通鑑》:誰是造成“諸呂之亂”的真凶?

公元前188年,漢惠帝劉盈去世,漢代從此進入由皇太后呂雉掌權的時代

這個狀態一直持續到公元前180年呂雉去世,前後大約是8年的時間。在《資治通鑑》第13卷中,開篇就把公元前187年,也就是漢惠帝去世的次年,界定為高皇后元年。

按照慣例,歷史紀年都是以皇帝在位的年數為標準的,而這個時候因為是由皇太后掌權,所以就被稱為叫高皇后元年,這個高皇后就是呂雉,也就是說,雖然呂雉沒有稱帝,但她依然享受了跟男性皇帝一樣的待遇。

著名的“諸呂之亂”是怎麼樣的?

《資治通鑑》講述呂雉全面掌權這個時代到來的時候,第一個故事就頗為耐人尋味。呂雉想立呂氏家族的一些重要成員為諸侯王,就去諮詢了三位重要功臣的意見。第一位就問到右丞相王陵,也就是當時的百官之首。

手把手教你讀懂《資治通鑑》:誰是造成“諸呂之亂”的真凶?

呂雉問:"我要封我們呂家的人做諸侯王,怎麼樣?"

王陵回答說,"高祖劉邦在世的時候,曾經跟我們殺白馬歃血為盟,說'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因為他在世的時候,異姓諸侯王多次叛亂,所以覺得異姓諸侯王總是一個病根子。既然有了這個規定,太后現在要封呂家的人為王,這不符合規矩。"

聽完這番話以後,呂雉非常不高興,接著她又去問左丞相陳平和太尉周勃。這兩個人就跟呂雉說,"高祖皇帝劉邦定天下的時候,他封自己的子弟為王,現在是你掌權,你就是當年劉邦的那個位置,所以現在你學劉邦,封你家族呂姓的人為王,有何不可呢?"呂雉聽後大喜。

手把手教你讀懂《資治通鑑》:誰是造成“諸呂之亂”的真凶?

影視劇中的周勃

但是這一番談話結束以後,私下裡王陵就痛斥陳平和周勃兩個人,"當初和高祖皇帝歃血為盟的時候,你們不在場嗎?你們難道不知道有這個規矩嗎?現在你們奉承呂后,等你們死後,有何顏面見高祖皇帝於地下?"

面對這樣一番責難,陳平和周勃說,"當面抗爭,我們不如你這個人有骨氣,但是你看著吧,以後安定劉氏天下,還得靠我們。"原來,王陵的性格非常耿直,但是做事情就少些策略。陳平和周勃知道,現在呂后掌權,硬扭是行不通的,得想辦法隨機應變才行。果然,王陵因為這次反對,馬上就被呂后奪權,被罷免了右丞相的職位

手把手教你讀懂《資治通鑑》:誰是造成“諸呂之亂”的真凶?

陳平畫像

呂雉掌權以後,對於劉氏宗親,可以說是既團結又打擊。所謂團結,就是呂雉總想著把呂家的女兒嫁給劉氏子弟,企圖劉呂兩家世代通婚,這樣就跟劉家綁在一起,控制權力也就名正言順了。

但另一方面,對劉氏宗親的一些核心人物,呂雉又是不擇手段的打擊,劉邦一共8個兒子,其中為呂雉所生的只有一個,就是已經去世的漢惠帝劉盈,其他7個兒子當中,有5個遭受了呂雉的毒手

除此之外,呂雉為了加強自己的權力,不斷的提拔呂氏家族的成員,在呂氏家族成員當中,她挑選了自己的侄子以及侄孫,前前後後一共封了三個王(樑王呂產、趙王呂祿、燕王呂通)。

手把手教你讀懂《資治通鑑》:誰是造成“諸呂之亂”的真凶?

公元前180年秋,呂雉病重,她就讓兩個侄子呂祿和呂產,分別率領北軍和南軍,後來的學者認為,這是當時中央禁軍當中兩支最重要的力量。呂雉還告訴二人,"現在形勢很緊張,呂氏家族的人封王,大臣們肯定憤憤不平。等我死後,恐怕他們會發動政變,你們一定要牢牢掌握軍隊,保衛住皇宮,千萬不要掉以輕心。"說完不久,呂雉就去世了。

果然如呂雉所料,她死以後,矛盾就爆發出來。關於呂氏家族重要成員在呂雉去世以後的反應,《資治通鑑》裡面是這麼寫的,"諸呂欲為亂,畏大臣絳、灌等,未敢發。"也就是說,呂氏家族想作亂,但是因為害怕功臣當中的一些代表人物("絳"指絳侯周勃,"灌"指灌嬰,均為劉邦手下的老資格將領),不敢有所動作。

手把手教你讀懂《資治通鑑》:誰是造成“諸呂之亂”的真凶?

灌嬰雕塑

呂氏這一邊沒什麼動作,而恰恰是功臣這一邊很積極,陳平和周勃兩人設法剝奪了呂祿的軍權。後來,經過一番搏鬥,在功臣和劉氏子孫的通力合作下,呂氏家族中重要的軍事將領均被剷除,呂祿、呂產被殺。

政變成功以後,劉氏子孫和功臣們聯手派人去逮捕呂氏家族的其他成員。《資治通鑑》中記載 "遂遣人分部,悉捕誅呂男女。"凡是是呂氏家族,不論男女全部得誅。而後"無少長皆斬之",不管老少全部殺掉。接下來還沒完,"使人誅燕王呂通",呂通是呂氏家族當中第三個王,也被殺掉。最後廢魯張偃,也就是呂雉的外孫,呂雉的女兒魯元公主的兒子。

表面上看,這個事件是由呂雉專權,呂氏集團的勢力膨脹而引起的,作為要堅守劉邦所定的"非劉氏不王"這個規矩的功臣們,好像是站在正義的這一面,而呂氏家族則站在非正義的一面。但是事實真的這麼簡單嗎?

沒有絕對正義的一方

以《資治通鑑》為例,在講述這個事件的過程當中,其中有兩個地方提到呂氏的這些重要成員們想發動叛亂。

第一,"諸呂欲為亂,畏大臣絳、灌等,未敢發。"意思就是說他們想作亂,但是害怕功臣們,卻沒有實際行動。第二,"呂產不知呂祿已去北軍,乃入未央宮,欲為亂。"這裡特別提到呂產這個人物,也是欲為亂,沒有作亂的實際行動,是別人對他的判斷。

我們從此可以看出,事實上很難找到呂氏家族有什麼主動發動變亂的具體行為。可為什麼即便他們什麼都沒做,依然會導致功臣們對他們的反感,並且起來把呂氏家族的勢力推翻?

手把手教你讀懂《資治通鑑》:誰是造成“諸呂之亂”的真凶?

《資治通鑑》當中接下來有這麼一句話,"趙王祿、樑王產各將兵居南北軍",這講的是當時的具體形勢,禁軍當中的南軍和北軍,都被呂氏家族所操縱,所以"列侯群臣莫自堅其命,"功臣們心裡十分不安,沒有安全感。

由於呂雉在世的時候非常貪婪,不停擴大自己的勢力範圍,所以功臣們有一種受侵害的感覺。現在呂雉死了以後,權力還是掌握在呂氏家族的重要成員手裡,他們不知道呂氏家族接下去會怎麼做,於是主觀地認為呂氏家族會繼續膨脹勢力,並且對自己造成不利。再加上這個時候軍權也的確掌握在呂氏家族的手裡,功臣當中的周勃作為太尉,本來是要掌握軍隊的,可呂雉在生前把他的兵權交給了自己的侄子,周勃以及陳平等人對此就非常焦慮。

這個時候他們一商量,想起一個人——酈商,酈商當年是和他們一起追隨劉邦打天下的功臣之一。這個時候酈商已經年紀很大,並且病重。酈商有個兒子,叫酈寄,和呂祿是非常要好的朋友。於是周勃和陳平就設計劫持了酈商,然後跟酈寄說,"你父親現在在我們手裡,如果要保他無事的話,你就幫我們辦一件事情,幫我們把兵權從呂祿手上騙過來。"

酈寄為了自己的父親,就去找呂祿,《資治通鑑》裡面說"紿說呂祿",紿,就是欺詐的意思,酈寄仗著呂祿對他的信任,就欺騙呂祿說,"高皇帝劉邦和呂太后一起平定天下,所以劉氏的兄弟子孫被封為王的一共九個,呂氏被封為王的一共三個,這都是大臣們已經認可的事情,事情到這裡,應該結束了。現在太后去世,皇帝年紀還小,你配著王印,掌握著軍隊,留在長安,很容易讓功臣諸侯們心理恐懼。功臣們覺得你會利用自己手中的軍權操縱小皇帝,進而打擊他們,為了避免遭受這些猜忌,回到封地去好好過你王爺的日子不是很好嗎?你就把兵權交出來給太尉周勃,畢竟這本就是歸他管的。這樣的話,呂氏家族和這些功臣們就可以和平相處了。否則可能對誰都不好。"

手把手教你讀懂《資治通鑑》:誰是造成“諸呂之亂”的真凶?

酈寄

呂祿覺得有道理,但是他不敢擅做主張,所以就去找了呂氏家族當中的一些老資格的前輩,跟他們商量。呂氏家族的老人們分成兩組不同意見,有些人認為這樣做蠻好的。有些人則認為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我們想和他們和平相處,他們想和我們和平相處嗎?呂祿聽後猶豫未絕。

故事講到這裡,我們能夠發現兩個問題。第一,在事變過程當中,呂氏家族的成員並沒有實際行動,對比之下,功臣們倒是有很積極的主動出擊。周勃和陳平先把自己的老戰友酈商給挾持了,然後逼迫酈寄,利用朋友關係去誆騙呂祿。

第二,呂氏家族當中的老人們為什麼產生不同意見?因為他們根本就沒有篡奪政權的想法。假設如果呂氏家族一開始就有共謀,想篡奪政權,消滅這些功臣們,那麼呂祿不可能會有放棄兵權的想法,這些老人們也不會產生分歧。

手把手教你讀懂《資治通鑑》:誰是造成“諸呂之亂”的真凶?

接下來又發生了一件事情,當時有一個官員從齊國回到長安,就去找了相國呂產,也就是呂氏家族當中最重要的一個人物。這個官員就跟他說,"我從東邊來,齊國為了反對你們呂氏家族,已經起兵了。"

講這個話的時候,恰好平陽侯曹窋在呂產府上辦事(曹窋是劉邦最重要的功臣之一曹參的兒子),結果曹窋聽到了"齊國起兵"的消息,就馬不停蹄地跑去找陳平、周勃,跟他們說呂產可能要有所行動了。

這裡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曹窋對呂產有非常強的戒備心理,一有風吹草動,他馬上找陳平、周勃通風報信。而呂產和別人談話的時候,卻根本不迴避曹窋,所以曹窋才能夠聽到。如果說呂產有篡權的野心,這種談話場合怎麼可能讓曹窋輕易聽到呢?這又是功臣們有心,呂氏無心的一個例證。

曹窋通風報信以後,更加強了陳平、周勃這些功臣們的緊張感。於是周勃就想要儘快的掌握軍隊,想把北軍奪過來。之前酈寄遊說呂祿,略見成效,周勃便想抓緊時間進入北軍,但他到了北軍的駐地以後,根本沒有辦法進入軍營,這時候又出現一個人——襄平侯紀通,此人是當年為了救劉邦而被燒死的紀信的兒子。

紀通當時官任上符節,符和節是代表皇帝權威的器物,尤其是節,使者拿著它就代表自己是奉皇命來的,紀通就利用自己的職權之便,拿了一個節出來謊稱這是小皇帝的命令,把周勃接到北軍裡面去了。這個時候酈寄又出場了,趕緊加強對呂祿的遊說,"周勃都已經到北軍了,而且是紀通拿著節把周勃接進去的,說明這是皇帝的意思,現在無論是功臣還是皇帝都希望你離開,我覺得你還是趕緊離開,如果不抓緊離開的話,恐怕大難臨頭了。"

呂祿一直都非常相信酈寄,把他作為最知心的朋友,他覺得酈寄都已經這麼說了,那是不會騙我的。所以就乖乖交出了軍權,表示自己沒有其他心思,隨後就回到自己的封地去了。於是,周勃一靠酈寄哄騙,二靠紀通假傳皇帝的命令,把北軍的軍權拿到手裡了。

接下來,周勃跑進去跟將士們高喊了這樣一句話,"為劉氏者左袒,為呂氏者右袒"。所謂的右袒就是把右袖子脫下來,左袒就是把左袖子脫下來,把左肩露出來。

按照禮法,中國古人在進行一些禮儀活動時,如果有必要,會把左邊的袖子脫下來,露出左臂和左肩膀。如果一個人覺得自己有罪, 要請罪待刑的時候,就把右邊的這個袖子給脫下來,把右臂膀和右肩給露出來。

所以周勃為什麼說"為呂氏右袒,為劉氏左袒"?因為右袒是壞事情,有罪的人才右袒,有好事都是左袒,而誰又想無緣無故請罪呢?於是大家都選擇了左袒,我們可以看到周勃的話是非常有技巧性的。

故事講到這裡,我們來總結一下,在這一系列故事當中,功臣這一邊出現了幾個重要人物,周勃、陳平、酈寄、曹窋、紀通,他們全部來自於協助劉邦打天下的功臣集團,也就是這些功臣們織就了一張又廣又密的網,把呂氏集團包圍住,有負責謀劃的,有負責率兵的,有負責騙人的,有負責通風報信的,各有各的分工,從此我們更加能夠看出,其實這一次政治事變,功臣們更具有挑起事端的主動性。

"
手把手教你讀懂《資治通鑑》:誰是造成“諸呂之亂”的真凶?

公元前188年,漢惠帝劉盈去世,漢代從此進入由皇太后呂雉掌權的時代

這個狀態一直持續到公元前180年呂雉去世,前後大約是8年的時間。在《資治通鑑》第13卷中,開篇就把公元前187年,也就是漢惠帝去世的次年,界定為高皇后元年。

按照慣例,歷史紀年都是以皇帝在位的年數為標準的,而這個時候因為是由皇太后掌權,所以就被稱為叫高皇后元年,這個高皇后就是呂雉,也就是說,雖然呂雉沒有稱帝,但她依然享受了跟男性皇帝一樣的待遇。

著名的“諸呂之亂”是怎麼樣的?

《資治通鑑》講述呂雉全面掌權這個時代到來的時候,第一個故事就頗為耐人尋味。呂雉想立呂氏家族的一些重要成員為諸侯王,就去諮詢了三位重要功臣的意見。第一位就問到右丞相王陵,也就是當時的百官之首。

手把手教你讀懂《資治通鑑》:誰是造成“諸呂之亂”的真凶?

呂雉問:"我要封我們呂家的人做諸侯王,怎麼樣?"

王陵回答說,"高祖劉邦在世的時候,曾經跟我們殺白馬歃血為盟,說'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因為他在世的時候,異姓諸侯王多次叛亂,所以覺得異姓諸侯王總是一個病根子。既然有了這個規定,太后現在要封呂家的人為王,這不符合規矩。"

聽完這番話以後,呂雉非常不高興,接著她又去問左丞相陳平和太尉周勃。這兩個人就跟呂雉說,"高祖皇帝劉邦定天下的時候,他封自己的子弟為王,現在是你掌權,你就是當年劉邦的那個位置,所以現在你學劉邦,封你家族呂姓的人為王,有何不可呢?"呂雉聽後大喜。

手把手教你讀懂《資治通鑑》:誰是造成“諸呂之亂”的真凶?

影視劇中的周勃

但是這一番談話結束以後,私下裡王陵就痛斥陳平和周勃兩個人,"當初和高祖皇帝歃血為盟的時候,你們不在場嗎?你們難道不知道有這個規矩嗎?現在你們奉承呂后,等你們死後,有何顏面見高祖皇帝於地下?"

面對這樣一番責難,陳平和周勃說,"當面抗爭,我們不如你這個人有骨氣,但是你看著吧,以後安定劉氏天下,還得靠我們。"原來,王陵的性格非常耿直,但是做事情就少些策略。陳平和周勃知道,現在呂后掌權,硬扭是行不通的,得想辦法隨機應變才行。果然,王陵因為這次反對,馬上就被呂后奪權,被罷免了右丞相的職位

手把手教你讀懂《資治通鑑》:誰是造成“諸呂之亂”的真凶?

陳平畫像

呂雉掌權以後,對於劉氏宗親,可以說是既團結又打擊。所謂團結,就是呂雉總想著把呂家的女兒嫁給劉氏子弟,企圖劉呂兩家世代通婚,這樣就跟劉家綁在一起,控制權力也就名正言順了。

但另一方面,對劉氏宗親的一些核心人物,呂雉又是不擇手段的打擊,劉邦一共8個兒子,其中為呂雉所生的只有一個,就是已經去世的漢惠帝劉盈,其他7個兒子當中,有5個遭受了呂雉的毒手

除此之外,呂雉為了加強自己的權力,不斷的提拔呂氏家族的成員,在呂氏家族成員當中,她挑選了自己的侄子以及侄孫,前前後後一共封了三個王(樑王呂產、趙王呂祿、燕王呂通)。

手把手教你讀懂《資治通鑑》:誰是造成“諸呂之亂”的真凶?

公元前180年秋,呂雉病重,她就讓兩個侄子呂祿和呂產,分別率領北軍和南軍,後來的學者認為,這是當時中央禁軍當中兩支最重要的力量。呂雉還告訴二人,"現在形勢很緊張,呂氏家族的人封王,大臣們肯定憤憤不平。等我死後,恐怕他們會發動政變,你們一定要牢牢掌握軍隊,保衛住皇宮,千萬不要掉以輕心。"說完不久,呂雉就去世了。

果然如呂雉所料,她死以後,矛盾就爆發出來。關於呂氏家族重要成員在呂雉去世以後的反應,《資治通鑑》裡面是這麼寫的,"諸呂欲為亂,畏大臣絳、灌等,未敢發。"也就是說,呂氏家族想作亂,但是因為害怕功臣當中的一些代表人物("絳"指絳侯周勃,"灌"指灌嬰,均為劉邦手下的老資格將領),不敢有所動作。

手把手教你讀懂《資治通鑑》:誰是造成“諸呂之亂”的真凶?

灌嬰雕塑

呂氏這一邊沒什麼動作,而恰恰是功臣這一邊很積極,陳平和周勃兩人設法剝奪了呂祿的軍權。後來,經過一番搏鬥,在功臣和劉氏子孫的通力合作下,呂氏家族中重要的軍事將領均被剷除,呂祿、呂產被殺。

政變成功以後,劉氏子孫和功臣們聯手派人去逮捕呂氏家族的其他成員。《資治通鑑》中記載 "遂遣人分部,悉捕誅呂男女。"凡是是呂氏家族,不論男女全部得誅。而後"無少長皆斬之",不管老少全部殺掉。接下來還沒完,"使人誅燕王呂通",呂通是呂氏家族當中第三個王,也被殺掉。最後廢魯張偃,也就是呂雉的外孫,呂雉的女兒魯元公主的兒子。

表面上看,這個事件是由呂雉專權,呂氏集團的勢力膨脹而引起的,作為要堅守劉邦所定的"非劉氏不王"這個規矩的功臣們,好像是站在正義的這一面,而呂氏家族則站在非正義的一面。但是事實真的這麼簡單嗎?

沒有絕對正義的一方

以《資治通鑑》為例,在講述這個事件的過程當中,其中有兩個地方提到呂氏的這些重要成員們想發動叛亂。

第一,"諸呂欲為亂,畏大臣絳、灌等,未敢發。"意思就是說他們想作亂,但是害怕功臣們,卻沒有實際行動。第二,"呂產不知呂祿已去北軍,乃入未央宮,欲為亂。"這裡特別提到呂產這個人物,也是欲為亂,沒有作亂的實際行動,是別人對他的判斷。

我們從此可以看出,事實上很難找到呂氏家族有什麼主動發動變亂的具體行為。可為什麼即便他們什麼都沒做,依然會導致功臣們對他們的反感,並且起來把呂氏家族的勢力推翻?

手把手教你讀懂《資治通鑑》:誰是造成“諸呂之亂”的真凶?

《資治通鑑》當中接下來有這麼一句話,"趙王祿、樑王產各將兵居南北軍",這講的是當時的具體形勢,禁軍當中的南軍和北軍,都被呂氏家族所操縱,所以"列侯群臣莫自堅其命,"功臣們心裡十分不安,沒有安全感。

由於呂雉在世的時候非常貪婪,不停擴大自己的勢力範圍,所以功臣們有一種受侵害的感覺。現在呂雉死了以後,權力還是掌握在呂氏家族的重要成員手裡,他們不知道呂氏家族接下去會怎麼做,於是主觀地認為呂氏家族會繼續膨脹勢力,並且對自己造成不利。再加上這個時候軍權也的確掌握在呂氏家族的手裡,功臣當中的周勃作為太尉,本來是要掌握軍隊的,可呂雉在生前把他的兵權交給了自己的侄子,周勃以及陳平等人對此就非常焦慮。

這個時候他們一商量,想起一個人——酈商,酈商當年是和他們一起追隨劉邦打天下的功臣之一。這個時候酈商已經年紀很大,並且病重。酈商有個兒子,叫酈寄,和呂祿是非常要好的朋友。於是周勃和陳平就設計劫持了酈商,然後跟酈寄說,"你父親現在在我們手裡,如果要保他無事的話,你就幫我們辦一件事情,幫我們把兵權從呂祿手上騙過來。"

酈寄為了自己的父親,就去找呂祿,《資治通鑑》裡面說"紿說呂祿",紿,就是欺詐的意思,酈寄仗著呂祿對他的信任,就欺騙呂祿說,"高皇帝劉邦和呂太后一起平定天下,所以劉氏的兄弟子孫被封為王的一共九個,呂氏被封為王的一共三個,這都是大臣們已經認可的事情,事情到這裡,應該結束了。現在太后去世,皇帝年紀還小,你配著王印,掌握著軍隊,留在長安,很容易讓功臣諸侯們心理恐懼。功臣們覺得你會利用自己手中的軍權操縱小皇帝,進而打擊他們,為了避免遭受這些猜忌,回到封地去好好過你王爺的日子不是很好嗎?你就把兵權交出來給太尉周勃,畢竟這本就是歸他管的。這樣的話,呂氏家族和這些功臣們就可以和平相處了。否則可能對誰都不好。"

手把手教你讀懂《資治通鑑》:誰是造成“諸呂之亂”的真凶?

酈寄

呂祿覺得有道理,但是他不敢擅做主張,所以就去找了呂氏家族當中的一些老資格的前輩,跟他們商量。呂氏家族的老人們分成兩組不同意見,有些人認為這樣做蠻好的。有些人則認為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我們想和他們和平相處,他們想和我們和平相處嗎?呂祿聽後猶豫未絕。

故事講到這裡,我們能夠發現兩個問題。第一,在事變過程當中,呂氏家族的成員並沒有實際行動,對比之下,功臣們倒是有很積極的主動出擊。周勃和陳平先把自己的老戰友酈商給挾持了,然後逼迫酈寄,利用朋友關係去誆騙呂祿。

第二,呂氏家族當中的老人們為什麼產生不同意見?因為他們根本就沒有篡奪政權的想法。假設如果呂氏家族一開始就有共謀,想篡奪政權,消滅這些功臣們,那麼呂祿不可能會有放棄兵權的想法,這些老人們也不會產生分歧。

手把手教你讀懂《資治通鑑》:誰是造成“諸呂之亂”的真凶?

接下來又發生了一件事情,當時有一個官員從齊國回到長安,就去找了相國呂產,也就是呂氏家族當中最重要的一個人物。這個官員就跟他說,"我從東邊來,齊國為了反對你們呂氏家族,已經起兵了。"

講這個話的時候,恰好平陽侯曹窋在呂產府上辦事(曹窋是劉邦最重要的功臣之一曹參的兒子),結果曹窋聽到了"齊國起兵"的消息,就馬不停蹄地跑去找陳平、周勃,跟他們說呂產可能要有所行動了。

這裡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曹窋對呂產有非常強的戒備心理,一有風吹草動,他馬上找陳平、周勃通風報信。而呂產和別人談話的時候,卻根本不迴避曹窋,所以曹窋才能夠聽到。如果說呂產有篡權的野心,這種談話場合怎麼可能讓曹窋輕易聽到呢?這又是功臣們有心,呂氏無心的一個例證。

曹窋通風報信以後,更加強了陳平、周勃這些功臣們的緊張感。於是周勃就想要儘快的掌握軍隊,想把北軍奪過來。之前酈寄遊說呂祿,略見成效,周勃便想抓緊時間進入北軍,但他到了北軍的駐地以後,根本沒有辦法進入軍營,這時候又出現一個人——襄平侯紀通,此人是當年為了救劉邦而被燒死的紀信的兒子。

紀通當時官任上符節,符和節是代表皇帝權威的器物,尤其是節,使者拿著它就代表自己是奉皇命來的,紀通就利用自己的職權之便,拿了一個節出來謊稱這是小皇帝的命令,把周勃接到北軍裡面去了。這個時候酈寄又出場了,趕緊加強對呂祿的遊說,"周勃都已經到北軍了,而且是紀通拿著節把周勃接進去的,說明這是皇帝的意思,現在無論是功臣還是皇帝都希望你離開,我覺得你還是趕緊離開,如果不抓緊離開的話,恐怕大難臨頭了。"

呂祿一直都非常相信酈寄,把他作為最知心的朋友,他覺得酈寄都已經這麼說了,那是不會騙我的。所以就乖乖交出了軍權,表示自己沒有其他心思,隨後就回到自己的封地去了。於是,周勃一靠酈寄哄騙,二靠紀通假傳皇帝的命令,把北軍的軍權拿到手裡了。

接下來,周勃跑進去跟將士們高喊了這樣一句話,"為劉氏者左袒,為呂氏者右袒"。所謂的右袒就是把右袖子脫下來,左袒就是把左袖子脫下來,把左肩露出來。

按照禮法,中國古人在進行一些禮儀活動時,如果有必要,會把左邊的袖子脫下來,露出左臂和左肩膀。如果一個人覺得自己有罪, 要請罪待刑的時候,就把右邊的這個袖子給脫下來,把右臂膀和右肩給露出來。

所以周勃為什麼說"為呂氏右袒,為劉氏左袒"?因為右袒是壞事情,有罪的人才右袒,有好事都是左袒,而誰又想無緣無故請罪呢?於是大家都選擇了左袒,我們可以看到周勃的話是非常有技巧性的。

故事講到這裡,我們來總結一下,在這一系列故事當中,功臣這一邊出現了幾個重要人物,周勃、陳平、酈寄、曹窋、紀通,他們全部來自於協助劉邦打天下的功臣集團,也就是這些功臣們織就了一張又廣又密的網,把呂氏集團包圍住,有負責謀劃的,有負責率兵的,有負責騙人的,有負責通風報信的,各有各的分工,從此我們更加能夠看出,其實這一次政治事變,功臣們更具有挑起事端的主動性。

手把手教你讀懂《資治通鑑》:誰是造成“諸呂之亂”的真凶?

《漢書》

對於這個事件,東漢的史學家,《漢書》的作者班固有一個評論,"孝文時,天下以酈寄為賣友。"也就是說,一直到孝文帝的時代,天下還有很多人認為酈寄不厚道,出賣自己的朋友,最後把呂祿給害死了。這種看法在很多人當中是一種共識,那麼這些人為什麼會有這種說法?

如果呂氏家族要作亂是一個鐵板釘釘的事實,天下人會去這樣指責酈寄嗎?不會,他們非但不會,甚至可能還會去誇讚酈寄保住了江山社稷。所以這樣的一種輿論背後,體現的是很多人對於呂氏家族的同情,因為孝文帝的時候,很多人還是親眼目睹了平定"諸呂之亂"的過程,他們對此事知根知底,知道它的本質。

所以,歷史上著名的"平定諸呂"的真相到底是什麼?剝去很多宣傳的外衣,這應該就是一場殘酷而激烈的政治鬥爭,很難分的清楚誰更正義,誰比較惡劣。當然,把這個過程重新解析了以後,我們也並不是說要為呂氏家族徹底翻案,實際上,平定諸呂這個事件具有兩面性。一,它是由呂雉的貪婪所引起的;二,功臣們為了證明自己行動的合法性,也的確給呂祿、呂產這些人栽了很多贓,這才是歷史真相的全部。

那麼這個故事能夠留給我們什麼經驗教訓?

首先,無論是在生活當中還是在工作當中,我們都不能學呂雉這樣的一種吃獨食的態度,不要貪得無厭,凡事都要有邊界,要適可而止。

第二,站在讀者的立場來說,對於這個故事的重新梳理也告訴我們一個道理,我們讀書的時候,千萬不要被文字表面的意向牽著鼻子走。我們看這個文字表面,始終是在告訴我們,好像是呂氏家族首先要作亂,但是經過一番分析,其實不見得是這麼簡單。雖然功臣們有維護自己利益的合理訴求,但是不能掩蓋事實上是功臣們主動挑起了消滅呂氏的事端,而我們要注意到這些,要善於在細節當中去把握歷史的真實。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