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交路建量身定製 北京首條自行車專用路主線橋樑貫通

中新網4月24日電 日前,國內首條用於通勤的自行車專用路——北京市昌平回龍觀至海淀上地地區自行車專用路工程1標主線橋樑貫通,為5月底通車運營開創良好局面。

據悉,回龍觀至上地自行車專用路全長6.5公里, 起於回龍觀社區,途經地鐵回龍觀站、龍澤站,上跨京藏高速,終點為上地軟件園。中交路橋建設有限公司(簡稱中交路建)承建的第1標段全長2.126公里,高架橋佔比達91%,整體採用鋼結構建造,設計3車道,每條車道可容納2輛自行車並行。

中交路建量身定製 北京首條自行車專用路主線橋樑貫通

堵中“治堵” 安全先行

據北京市交通委相關負責人介紹,“迴天地區”現有約86萬人口,八成以上就業地分佈在上地、中關村、望京、CBD等區域,地區通勤壓力大。同時,該地區對外交通聯繫不暢,特別是受到京新、京藏、京承等高速路的分割,東西向幹線路網實現率低,貫通性較差。公共交通方面則存在軌道運力相對不足,地面公交發展受限等問題。此外,“迴天地區”因早期規劃建設問題,停車缺口巨大。

作為北京市政府“迴天地區三年行動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回龍觀至上地自行車專用路,起點位於常駐人口接近30萬的回龍觀社區,終點位於海淀上地軟件園集聚區,通勤距離約6.5公里,每天都有數以萬計的上班族往返兩地。

中交路建1標主要是橋樑工程,長度為1.954公里,約有1公里上行城市一級主幹道同城街,緊鄰軌道交通線及城市繁華商住區,人流交織、車流密集,項目佔路施工,施工安全風險高,在擁堵中“治堵”,如何確保安全施工,成為項目建設者面臨的第一道難題。

中交路建項目團隊超前策劃、精心組織、限時作業,不斷優化施工方案,堅持以“少佔一寸地,讓群眾出行多一分便利”的理念,精準佈設鑽機迴旋半徑,避開地下管網施工。通過深入研究交通導改條件,採取“公示通知”“圍擋搭設”“隔離帶設置”“標識引導”“專人指揮”等舉措,高效完成了交通導流任務,安全拆除天橋1座, 導改街道2條、地鐵站前廣場管線改移1處,實現了建設施工、軌道交通、地面交通、商住行人四位一體、獨立運行、互不干擾的良好局面,得到了北京市交管局的認可。

量身定製 綠色環保

橋樑施工是中交路建標段內的“重頭戲”。除橋樑基礎外,全部採用鋼結構體系,橋樑下部為鋼立柱,上部為25米標準跨徑的開口工字鋼樑,橋面淨寬6米。

量身定製,綠色環保是項目建設的亮點。橋樑主體鋼結構建造,採用專業工廠化生產、現場拼裝的方式進行,充分發揮了鋼結構橋樑質量輕、外觀線型美觀、安全耐久、對周圍環境汙染程度小的優勢;在專用路沿線設計蓄水池,可以高效地蓄水、排水。雨水及時截留,既能降低暴雨地表徑流的洪峰,緩解地表積水現象,又能避免城市內澇。同時,將貯存的雨水淨化後,可以循環再利用,有效節約水資源。

潮汐車道 智能出行

智能出行是項目建設的又一亮點。5月底,項目開通後將封閉管理,設立閘機,禁止電動車和機動車通行。沿途設出入口8處,養護工區1處,停車樓1處,出入口配置助力系統和停車架。設計車速為20公里/小時,從回龍觀至上地全程騎行最短時間為20分鐘。屆時,騎行者置身花樹掩映之間,穿梭於空中的高樓大廈,騎行將成為快捷安全、運動健康、親近自然的最佳選擇。

據中交路建項目負責人介紹,自行車專用路設置潮汐車道,橋面由雙虛線劃分為三個車道。綠色車道為對向車道,中間紅色車道為可變車道。啟用後,每天早高峰為進城方向使用,晚高峰為出城方向使用。潮汐車道極大地呼應了通勤群體早高峰與晚高峰的不同流向,在提高路段主要交通流向通行能力和降低延誤方面將發揮重要作用。

未來,作為“專業、連續、安全、快捷”的慢行交通系統,昌平回龍觀至海淀上地地區自行車專用路將引導出行結構和出行方式轉變,並在緩解區域交通壓力,構建綠色出行體系,推廣城市形象方面發揮重要引領作用。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