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生十八式之典故、壺銘、釋義,科普紫砂壺背後的文化

文玩更應注重它背後的文化價值,不然就是面對一個個冷冰冰的物體,我們要和它們交流情感,產生共鳴,就必須先要了解它們的故事。

下面帶大家瞭解一下紫砂壺曼生十八式的背後文化故事。


曼生十八式之典故、壺銘、釋義,科普紫砂壺背後的文化


西泠八家

清代以杭州為中心的篆刻流派。其治印宗漢法常參以隸意,講究刀法,善用切刀表達筆意。直接開啟了近代篆刻。


曼生十八式之典故、壺銘、釋義,科普紫砂壺背後的文化


陳曼生

陳曼生,本名陳鴻壽,字子恭,號曼生等,清篆刻家,錢塘人。

書法長於行、草、篆、隸諸體。篆刻印文筆畫方折,用刀大膽,自然隨意,鋒稜顯露,古拙恣肆,蒼茫渾厚。為“西泠八家”之一。

文人壺

清嘉道年間,在溧陽為官期間(嘉慶二十一年前後),當時文壇名流麋鹿集,他和錢叔美、汪小迂等關係甚密,期間又結識宜興的制壺名手楊彭年、楊寶年、楊風年兄妹,對紫砂茗壺產生濃厚興趣,並聚集了郭頻伽、江聽香、高爽泉、查梅史等一批書畫名家共同設計,創制茗壺造型十八式,每式都撰擬題銘,分別書寫,由楊氏兄妹,邵二泉加制,曼生在壺上題銘書刻,這些加工製作的茗壺正契合了中國文人雅士在美學上追求幽野之趣的理念,在當時極受文人雅士的喜愛,故稱之為“曼生壺”,這就是“曼生十八式”的由來。

主張制壺創新,因他倡導“詩文書畫,不必十分到家”,但必須要見“天趣”。他把這一藝術主張,付諸紫砂陶藝。

曼生壺

成書於民國1937年的《陽羨砂壺圖考》上卷“雅流篇”中,對陳曼生題銘的八件傳器分別作了介紹,其中較明確的壺名有“臺笠壺”、“合歡壺” 、“匏壺” 、“井欄壺”、“方山壺”、“石銚壺”等六件。

現在我們見到的嘉慶年間製作的紫砂壺,壺把、壺底有“彭年”二字印,或“阿曼陀室”印的,都是由陳鴻壽設計、楊彭年製作的,後人稱之為“曼生壺”。


曼生十八式之典故、壺銘、釋義,科普紫砂壺背後的文化


曼生十八式

“曼生壺十八式”多年來一直引起人們的濃厚興趣。因曼生壺簡潔明快造型、深刻雋永的題銘乃至書法篆刻、在壺體上的佈局章法都值得後人細細品味,使得文人紫砂壺昇華為融合多種文化元素的絕佳載體,從此便以純粹文人化的身份躋身於藝術珍品之列,被紫砂界奉為珍品。

一 石瓢壺

石瓢典故:

陳曼生在做官之餘,經常微服簡從,漫遊於市井中,偶而或淘選古物,加以收藏。一日,忽然見到一個乞丐,行乞於街角,前置一石器。曼生觀看其器許久,未曾得見。於是近前捧起細細的看,只見這件器形狀獨特,似瓜非瓜,雖顯陳舊,卻難掩其典雅古樸的面貌。觀看它的底端,竟有“元人邵氏定製瓢器”字樣,曼生不禁大喜過望,立馬取出紋銀二兩購買下來。曼生得了這件東西如獲至寶,匆匆回到家裡清洗乾淨,再細一看果然乃一元代石瓢也。曼生乃紫砂玩家,依這個造型制壺的心情油然而生。於是以石器為原形繪壺再加上壺蓋、壺嘴以配之,經過易稿數百次,終成壺式,起名曰“石瓢”。


曼生十八式之典故、壺銘、釋義,科普紫砂壺背後的文化


【壺銘】不肥而堅,是以永年。 

【落款】曼公作瓢壺銘

【底款】阿曼陀室

【把款】彭年

【釋義】

第一,陳曼生得前朝石銚diao,仿其型,易數百稿,而得紫砂石瓢。此石銚歷數百年,輾轉於乞兒市井,傳至有清一代,不僅因為它石質堅硬,還因為它器型收斂,口沿、肚腹不易磕破,所以銘曰:“不肥而堅,是以永年”。

第二,茶水可以消除肥膩,瘦而矍鑠是健康的標誌,才能長壽永年。

第三,寓意人的品格,謙遜而篤定,這樣的品格這樣的人,才能有所作為,能夠長遠。

這個石瓢款為紫砂茗器中經典款式,後來經過許多人改良,細分為子冶石瓢、景舟石瓢、漢棠石瓢等。


曼生十八式之典故、壺銘、釋義,科普紫砂壺背後的文化


曼生子冶石瓢:壺身:一面刻竹一枝,刀法有力。另一面橫刻詩一首:“畫竹多而作書少,人道餘書無竹好。偶然作此當竹看,又道竹不如老。子冶自記。


曼生十八式之典故、壺銘、釋義,科普紫砂壺背後的文化


近代壺藝泰斗顧景洲所作“石瓢”,就不多說了,把現代美學思維融入於壺中,他的“石瓢”身、蓋、把、滴之比例無一不恰到好處,多一點則顯臃腫,少一點則有失落之感,且工藝精到、枝法老辣,成為一代“石瓢”之楷模。景洲石瓢現在和子冶石瓢是石瓢領域的兩大主流了。


曼生十八式之典故、壺銘、釋義,科普紫砂壺背後的文化


景洲石瓢的特點是比子冶石瓢更加古樸大氣。如果子冶是書法中的“柳體”,那麼景洲可以說是“顏體”,“柳骨顏筋”也正說明這兩隻器型的特點。


曼生十八式之典故、壺銘、釋義,科普紫砂壺背後的文化


像徐漢棠首創的三彎石瓢,頗具特色,自成一家。與矮瓢有相似之氣質,只是三流之後,漢棠石瓢更顯古意,每每看到此款器型,總使我聯想到駝背的大龜,或者香爐之類的,自然而然就古意盎然。

二 井欄壺


曼生十八式之典故、壺銘、釋義,科普紫砂壺背後的文化


井欄壺典故:

初夏一日,制壺知己彭年來訪,曼生設席庭院,以紫砂茗壺為題,互交心得。彭年問近日可有新思?曼生搖頭曰:“近日公務繁忙,未曾拾得!”彭年曰:“勿躁!萬物皆可成壺!”曼生曰:“但求精!”二人相飲甚歡。庭院之南,有一深井,恰一丫環於井邊取水,欄高水深,丫環取水,腰身彎得有如一隻彩蝦,二人見狀相視而笑。曼生緊盯井欄與汲水丫環,慢慢地丫環化為一隻優美的壺把,井欄化作壺身。


曼生十八式之典故、壺銘、釋義,科普紫砂壺背後的文化


彭年眼望曼生,已知其意,遂傳下人送筆墨,當即在石桌上描繪開來,數遍而終成一壺。彭年曰:“此壺命為汲水壺如何?”曼生搖頭曰:“此壺天成,唯曰井欄。”二人相視大笑。


曼生十八式之典故、壺銘、釋義,科普紫砂壺背後的文化


【壺銘】汲井匪深,挈瓶匪小,式飲庶幾,永以為好。

【落款】曼生銘

【底款】阿曼陀室

【把款】彭年

【釋義】

第一,仿“詩經體”。汲水的泉井並不深,這把壺握在手中也不小,是恰到好處的一把壺,用來飲茶正當好,願永遠都是這麼美好!

第二,告誡世人:學識有如人生必備之水,唯不停汲取,才能修身養性,頤養天年。

井欄壺可分為高井欄、低井欄、和方井欄(六方、八方) ,但於壺的整體形式卻沒什麼大的改變。 只是在細節 :如鈕、 流、 把、 蓋上的處理卻有著細微的變化 ,也可以從是看出歷史的痕跡 。


曼生十八式之典故、壺銘、釋義,科普紫砂壺背後的文化


低井欄


曼生十八式之典故、壺銘、釋義,科普紫砂壺背後的文化


井欄壺流多一彎嘴, 也有的以短直嘴出流 。長似鯨虹, 短如鷹喙, 曲直皆微妙 。把圈多現大弧, 也有以方手把圓略呈下垂態 ,外扁平裡多圓潤 。方把剛俊挺拔, 穩健有力 ,底圈而大, 豐亭飽滿 ,為最早的流線型設計。


曼生十八式之典故、壺銘、釋義,科普紫砂壺背後的文化


仿古井欄壺


曼生十八式之典故、壺銘、釋義,科普紫砂壺背後的文化


井欄壺是以石井欄為造型基礎,借鑑了井欄刻字之美而成為壺銘之美,樣式古樸而文辭優雅,紫砂工藝師按照井欄的輪廓製作成了井欄壺,井欄壺方中有圓其圓中有方,壺形簡約美觀,顯示流暢大氣,深受人們的喜愛。


曼生十八式之典故、壺銘、釋義,科普紫砂壺背後的文化


井欄壺形式簡單,因此在裝飾手法上有很多發揮的空間,詩書畫印皆可點睛。也正因為這樣,井欄壺已成為紫砂壺收藏家們特別看重的經典壺型。

三合歡壺

合歡典故:

曼生在溧陽為官,上任伊始,便遇到運送“白芽”貢茶上京之重任。曼生召集故友親朋,全力以赴,因白芽乃是每年皇家欽點的名貴貢茶,須在清明之前作為十綱貢品茶中第一綱運至京城。曼生不敢怠慢,徵集、挑選、包裝,命人晝夜兼程,送往京城。終如期而至,龍顏大悅。消息傳來,曼生及其幕客好友皆欣喜。曼生設宴以賀。席間曼生一時興起,揮毫潑墨,寫下“八餅頭綱,為鸞為鳳,得雌者昌”之墨寶。好友郭通提議,何不造壺以載此喜,曼生喜不自禁。席間鼓樂歡天,樂手執大鑔賣力敲擊,聲音洪亮悅耳,曼生乃性情中人,下席親自手持大鑔用力合敲,歡喜之情溢於言表。


曼生十八式之典故、壺銘、釋義,科普紫砂壺背後的文化


大鑔凹凸有致,合則響,合而美。曼生有感於大鑔分分合合,奏響人間歡樂,遂以合鑔為樣,合歡為名,設計出合歡壺,以朱泥造之,通體大紅,富含吉祥與幸福之意。此壺極富天趣,取皆大歡喜之意,適用於節慶、祝福聚會之場合以添樂趣。


曼生十八式之典故、壺銘、釋義,科普紫砂壺背後的文化


【合歡壺】(唐雲藏)


曼生十八式之典故、壺銘、釋義,科普紫砂壺背後的文化



曼生十八式之典故、壺銘、釋義,科普紫砂壺背後的文化


【壺銘】八餅頭綱,為鸞為䍿,得雌者昌。

【落款】曼生銘

【底款】曼生

【把款】彭年

【釋義】

第一,八餅頭綱是北宋時最好的貢茶龍鳳團餅,鸞䍿(凰)即鳳凰,暗示龍鳳配,鳳求凰。“得雌者昌”有“列異傳”秦穆公得雌者霸典故。

第二,壺名“合歡”,銘文中的“雌”,在茶道中指茶與水和紫砂壺之間的關係,水為茶之母,器為茶之父。

第三,可以理解為這是尊重女性的一段銘文。


曼生十八式之典故、壺銘、釋義,科普紫砂壺背後的文化


合歡壺,上下兩半對接而成,“合歡”之名涵義甚廣。合歡壺型典雅精巧,線條圓融流暢,特別是圓鼓身、圓流口、圓嵌蓋、圓珠紐、圓扳手,五圓相融相和,協調通達。


曼生十八式之典故、壺銘、釋義,科普紫砂壺背後的文化


《合歡壺》胎體堅緻,質地細膩,表面光澤潔淨,顏色純正明快、造型端莊,古樸大方,線條流暢,稜角挺括。


曼生十八式之典故、壺銘、釋義,科普紫砂壺背後的文化


一代代的紫砂藝人們繼 承和發揚前輩的探索精神,紫砂茶具自創始 之初就是 因茶而發展的一種煮茶,從不同的文化和工藝中吸收有益的元素,把它們應用 到創造出“ 方非一 式、圓不一相 ” 的藝器具,取宦興獨有的紫砂泥料,經藝人 的工藝手段製造,而紫砂藝術的實踐中去,使紫砂壺聞名於世。

四 周盤壺

周盤典故:

周曼生喜好夜讀,每每捧卷至深夜,間或倦怠,品茶以緩之,閉目靜思:十年寒窗無人曉,一舉成名天下知,而其中艱辛唯有自己能夠體味,更何況為官處世為自保有時不免強己所難……思之不免惆悵,起身信步,恰見置於小桌之羅盤,隨手撥弄,見其勺柄經由其轉,卻始終如一,指向一方。曼生感嘆,羅盤雖如銅勺,表面圓通,卻堅持己見,曲直合一乃為人之道也。遂以羅盤為原型,繪壺以省之,名曰周盤,因其三足形似乳釘狀故又稱乳鼎壺。

此壺圓潤而不失剛勁,三足鼎立方顯智者胸襟,周盤暗蘊太極,有形而無窮,或曰大視野,寬胸懷,任憑大風大浪,我自巍然不動。坡頸平口,平蓋扁鈕,泥質泛紫,道勁中出媚姿,縱橫中見青銅遺韻,肅然絕俗。寓意為人處世,寬容大度,能屈能伸。其境界有如將白雲、清風與歸,遠引若至,臨之已非。誦之思之,其聲愈希。擁壺自省,以淨其身。相逢重大抉擇,執周盤品清茶,三思而後行,方能至方至圓。


曼生十八式之典故、壺銘、釋義,科普紫砂壺背後的文化


【壺銘】吾愛吾鼎,疆(強)食疆(強)飲。

【落款】曼生作乳鼎銘

【底款】阿曼陀室

【把款】彭年

【釋義】

第一,此壺圓潤而不失剛勁,三足鼎立方顯智勇者胸襟,周盤暗韻太極,有形而無窮。

第二,我愛我的乳鼎壺,鼎原為古代炊器,今天成了茗壺,不僅可以努力加餐,享受美食,還可以品嚐佳茗,強身健體,延年益壽。


曼生十八式之典故、壺銘、釋義,科普紫砂壺背後的文化



曼生十八式之典故、壺銘、釋義,科普紫砂壺背後的文化


“周盤壺”如水一般流動的波浪線條,更顯天然本色。在紫砂壺園地裡為不多見的創新之作。波浪線看似柔若無骨。實際上“周盤壺”壺面的波浪紋綿綿不斷地捲成一個周盤。不但具備視覺的動感之美,還蘊含了“柔中帶剛”,深藏著力量。


曼生十八式之典故、壺銘、釋義,科普紫砂壺背後的文化


何道洪制 小周盤壺

“周盤壺”蘊含的“小橋流水”裡的深刻主題波折經歷、周盤人生,彷彿是人生的境界——歷經坎坷,終究功德圓滿。


曼生十八式之典故、壺銘、釋義,科普紫砂壺背後的文化


周盤壺為曼生經典壺型之一,其經典在於所蘊含的意志——“表面圓通卻堅持己見,曲直合一為人之道也”,對於常以古人之道用以自勉抑或修身養性之人來說,此壺所蘊含的意境已經遠遠超過壺本身的功用,正所謂經典自有自經典之處!

五橫雲壺

橫雲典故:

初夏之季,好友二泉喜得貴子,曼生前往賀喜,歸途之中,暴雨突至,於一溪旁草屋避之。轉瞬雨驟停,一道美麗彩虹橫掛於天,一頭隱於雲端,一頭沒於溪間,有如彩虹渴飲清泉。曼生本文人,觀如此美景,豈不痴迷,久久不願離去,至飛虹消散,猶戀戀不捨。及歸至家中,有感而發,繪稿數十種,成得意之壺式。因心戀彩虹汲水,乃起名“飲虹”,但覺不足以抒懷,苦思冥想,終有所獲,以“橫掛彩虹,飄於雲端”為意,而終定名“橫雲壺”。


曼生十八式之典故、壺銘、釋義,科普紫砂壺背後的文化


【壺銘】橫雲(正面)。此雲之腴,餐之不癯qú,列仙之儒(反面)。

【落款】祥伯為曼公銘並書

【底款】阿曼陀室

【把款】彭年

【釋義】

第一,語出蘇東坡詩“列仙之儒瘠不腴,只有病渴同相如”。典故卻在《史記》:司馬相如認為傳說中的眾仙人居住在山林沼澤間,形體容貌特別清瘦,這不是帝王心意中的仙人,於是就寫成《大人賦》。

第二,雲,代指茶。各位仙人,這茶很豐富,飲之就不會營養不良而消瘦了。

第三,觀“橫雲”壺,形如豐腴之乳,與西施壺同出一脈。


曼生十八式之典故、壺銘、釋義,科普紫砂壺背後的文化


女之豐腴之乳,轉代為壺,以“橫雲”隱稱,學士文君,上手合愛,自有妙意融深。觀“橫雲”壺,形如豐乳寫真。


曼生十八式之典故、壺銘、釋義,科普紫砂壺背後的文化


橫雲壺是曼生十八式之一,以自然簡練的線條、高雅淳樸的質地取勝,尤其符合中國人質樸自然的審美眼光。橫雲壺壺蓋為乳釘鈕,鈕側有一孔對穿,溜肩,單孔直嘴,壺底設三隻乳足。


曼生十八式之典故、壺銘、釋義,科普紫砂壺背後的文化


橫雲壺的壺體以扁三角為主要形態,造型充滿變化,壺流、壺把的設計體現了對使用功能與形式統一的要求,壺腹大面積空白留得乾淨利索,好讓其詩、書、畫盡情發揮,從而將詩、書、畫、鉺集為一體,達到完美的統一。陳曼生與諸名匠合作製成的紫砂“橫雲壺”,也因此成了“壺隨字貴,字依壺傳”的茗壺設計經典之器。


曼生十八式之典故、壺銘、釋義,科普紫砂壺背後的文化


此壺蘊含深厚的文化底蘊,以流暢造型、色澤明麗而顯華美高雅;壺身銘文寓意深遠,乃文人壺之代表。賞其風格可曰“纖穠”,細膩纖秀而格調明朗,濃郁華美而清新流暢。正所謂采采流水,蓬蓬遠春。窈窕深谷,時見美人。碧桃滿樹,風日水濱。柳陰路曲,流鶯比鄰。乘之愈往,識之愈真。如將不盡,與古為新。壺之精者莫過於此。


曼生十八式之典故、壺銘、釋義,科普紫砂壺背後的文化


此壺由國家高級工藝美術師樊永平製作,原礦紫砂泥料,做工細緻入微。知名金石書畫家問字樓主人親繪刻砂,刻砂以篆刻為基,藝術風格獨特。整套紫砂壺器型尺寸適中,絕非觀賞性紫砂壺,收藏、使用皆相宜……

六南瓜提樑壺

南瓜提樑典故:

曼生乃文士,自詡坡仙之徒,一生所崇拜者,首推東坡。適值生日聚會,恰在隆冬,其時爐火新旺,曼生呼朋喚友,煮茶鬥詩,樂在此中。其間好友郭麟,把壺言歡,遙指東坡,言及當年“松風竹爐,提壺相呼”,今曼翁誕辰,何妨古為今用,活火煮茶,神遊古今,眾皆言妙。一語驚醒夢中人,曼生驚異於提壺二字,提樑之意朦生於心,席散人盡,客去主安,長夜漫漫,秉燭夜思,繪提樑於案頭,易稿數十,不得真諦。恍恍然,東方泛白,曼生信步入庭,侍女婉兒,恰送南瓜羹,曼生驚喜,憶昔年東坡歸田,院內外皆種有南瓜,自己本自詡坡仙之徒,何不以南瓜為壺,與東坡先生同喜南瓜豈不妙哉,再入書屋,依南瓜為壺身,繪三叉提樑,得此南瓜提樑壺式。


曼生十八式之典故、壺銘、釋義,科普紫砂壺背後的文化


【壺銘】開心暖胃門冬飲,卻是東坡手自煎。

【落款】曼生銘

【底款】阿曼陀室

【把款】彭年

【釋義】

第一,出自蘇東坡原詩句。講的是書法家米芾冒熱送來門冬飲子,然後蘇東坡午睡之後親自煎茶的情境。門冬,中藥。滋陰潤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煩。

第二,相傳陳曼生憶昔年蘇東坡歸田,院內外皆種有南瓜,得此南瓜提樑壺式,氣勢超凡,繁簡得體,造型獨特。


曼生十八式之典故、壺銘、釋義,科普紫砂壺背後的文化


南瓜提樑壺的渾圓壺身逐漸向上收斂,整壺形成上窄下豐的倒三角形制,凸顯工藝的精湛。截蓋設計,蓋同壺身嚴絲合縫,渾然一體;壺鈕似瓜蒂,形象生動,提捏舒適;流嘴渾厚微曲,轉折自然,尤其是提樑柄,立體感十足,且提握更舒適,再現工藝的高深。


曼生十八式之典故、壺銘、釋義,科普紫砂壺背後的文化


此壺繫有感於東坡提壺所得,故文人氣息最濃,文人雅士,群聚得以高朋滿座,獨處得以與古人神交,人生之樂,莫過於此。其風神可謂典雅,把玩此壺,猶如茅屋賞雨,竹林讀詩。似眠琴綠陰,上有飛瀑;如白雲初晴,幽鳥相逐。典麗高雅,正是落花無言意當遠,人淡如菊品自高。


曼生十八式之典故、壺銘、釋義,科普紫砂壺背後的文化



曼生十八式之典故、壺銘、釋義,科普紫砂壺背後的文化


2012年1月4日首屆藝術品拍賣會上,紫砂藝人汪寅仙制九頭南瓜提樑套壺以322萬元人民幣成交,在紫韻溢彩·紫砂器專場上博得無數人側目。


曼生十八式之典故、壺銘、釋義,科普紫砂壺背後的文化


壺的身筒作瓜稜狀,符合南瓜特點,是細節的真實。瓜蒂、瓜葉,作壺嘴、壺蓋,結構合理。南瓜藤莖作提樑,更富於變化。瓜藤舒展,上有一隻小小瓢蟲,給構圖帶來動感,更增添了生活的情趣。汪寅仙的組合茶具作品少,“九頭南瓜提樑壺”就更是珍稀的傳世傑作了。

太多了,就先到這裡吧,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興趣,有的話以後再續上。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