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私之辨”下的眾聲喧譁'

"

在城市裡,處處都在發聲:汽車的發動機,輪胎和地面摩擦;空調的外機,風扇交換冷熱氣流激烈旋轉;電動滾梯,傳送帶不停歇地運作;地下鐵行駛著列車,路面在震顫;高架上也是轟隆隆的馬達響,天空在震顫;工地上的打夯聲,塔吊的運行;室內是電鑽滋滋地鑽入牆壁;背面的小街上,大理石切割打磨,粉塵瀰漫;食檔裡油鍋爆響了,絞肉機開動,黃浦江汽笛鳴叫,飛機掠過,還有高音喇叭,喊叫著甩賣的最後期限即將來臨……所有的聲音又從建築物上反射過來,又反射過去。現代城市就是層層迴音壁,在無數次反射中,原始的聲響在擴大,傳播,加劇,不曉得多少分貝,壅塞了聽覺。人的肉體的耳道,哪裡經得住如此暴烈的衝擊,漸漸地,磨出了繭子,變得遲鈍。

王安憶塑造了一個“眾聲喧譁”的時代。在他看來,外面世界繁華且聒噪的聲音,磨礪了我們的耳朵,並使人漸漸麻木,渴望進入理想的“無聲世界。”

"

在城市裡,處處都在發聲:汽車的發動機,輪胎和地面摩擦;空調的外機,風扇交換冷熱氣流激烈旋轉;電動滾梯,傳送帶不停歇地運作;地下鐵行駛著列車,路面在震顫;高架上也是轟隆隆的馬達響,天空在震顫;工地上的打夯聲,塔吊的運行;室內是電鑽滋滋地鑽入牆壁;背面的小街上,大理石切割打磨,粉塵瀰漫;食檔裡油鍋爆響了,絞肉機開動,黃浦江汽笛鳴叫,飛機掠過,還有高音喇叭,喊叫著甩賣的最後期限即將來臨……所有的聲音又從建築物上反射過來,又反射過去。現代城市就是層層迴音壁,在無數次反射中,原始的聲響在擴大,傳播,加劇,不曉得多少分貝,壅塞了聽覺。人的肉體的耳道,哪裡經得住如此暴烈的衝擊,漸漸地,磨出了繭子,變得遲鈍。

王安憶塑造了一個“眾聲喧譁”的時代。在他看來,外面世界繁華且聒噪的聲音,磨礪了我們的耳朵,並使人漸漸麻木,渴望進入理想的“無聲世界。”

“公私之辨”下的眾聲喧譁


有趣的是,北大新聞與傳播學教授胡泳博士也寫了一本同名書《眾聲喧譁》,探討數字化社會與網絡媒體的出現,使人都變成了可發聲的小喇叭,這種對公私邊界造成了什麼樣的衝擊,又對當代中國語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

一、發聲的各種“小喇叭”,模糊邊界下的公私領域

胡泳博士在《眾聲喧譁》中首次提出了“共有媒體”的概念,所謂共有媒體,就是一種從不同角度對媒體的定義。歷史上的傳播形式基本上是單點對多點的傳播,信息由專門出口統一傳播。而在共有媒體背景下,所有人無論何時何地都可以藉助新興媒體的幫助不斷的向各方去散佈消息,作為個體而言的我們由過去的被動接受方轉變為信息參與者和接收者。簡單來說,“共有媒體”就是我們現在經常說的新媒體。

"

在城市裡,處處都在發聲:汽車的發動機,輪胎和地面摩擦;空調的外機,風扇交換冷熱氣流激烈旋轉;電動滾梯,傳送帶不停歇地運作;地下鐵行駛著列車,路面在震顫;高架上也是轟隆隆的馬達響,天空在震顫;工地上的打夯聲,塔吊的運行;室內是電鑽滋滋地鑽入牆壁;背面的小街上,大理石切割打磨,粉塵瀰漫;食檔裡油鍋爆響了,絞肉機開動,黃浦江汽笛鳴叫,飛機掠過,還有高音喇叭,喊叫著甩賣的最後期限即將來臨……所有的聲音又從建築物上反射過來,又反射過去。現代城市就是層層迴音壁,在無數次反射中,原始的聲響在擴大,傳播,加劇,不曉得多少分貝,壅塞了聽覺。人的肉體的耳道,哪裡經得住如此暴烈的衝擊,漸漸地,磨出了繭子,變得遲鈍。

王安憶塑造了一個“眾聲喧譁”的時代。在他看來,外面世界繁華且聒噪的聲音,磨礪了我們的耳朵,並使人漸漸麻木,渴望進入理想的“無聲世界。”

“公私之辨”下的眾聲喧譁


有趣的是,北大新聞與傳播學教授胡泳博士也寫了一本同名書《眾聲喧譁》,探討數字化社會與網絡媒體的出現,使人都變成了可發聲的小喇叭,這種對公私邊界造成了什麼樣的衝擊,又對當代中國語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

一、發聲的各種“小喇叭”,模糊邊界下的公私領域

胡泳博士在《眾聲喧譁》中首次提出了“共有媒體”的概念,所謂共有媒體,就是一種從不同角度對媒體的定義。歷史上的傳播形式基本上是單點對多點的傳播,信息由專門出口統一傳播。而在共有媒體背景下,所有人無論何時何地都可以藉助新興媒體的幫助不斷的向各方去散佈消息,作為個體而言的我們由過去的被動接受方轉變為信息參與者和接收者。簡單來說,“共有媒體”就是我們現在經常說的新媒體。

“公私之辨”下的眾聲喧譁

說完共有媒體,我們就要先著眼於以共有媒體為紐帶打通的公共領域和私人領域,從字面上來看,公共領域就是大家的,在這個空間裡我們的所作所為都需要為大家負責;私人領域就是自己的專屬空間,只需要為你自己負責。真的如此簡單嗎?

知名學者哈貝馬斯的“公共領域”理論中將“公共領域”概括為“公眾”、“公共媒介與場所”、“公眾輿論”三大要素。什麼意思呢,舉個簡單的例子,城市中有個咖啡館,大家都來這個咖啡館裡交流一些共同關注的事情,從而形成輿論。公共領域就像是一個公共空間,人們都能在一個介於國家與社會之間的領域通過新聞媒介形式發表公眾言論。而私人空間呢更好理解了,從“私”就可以看出它極具封閉性,比如說你寫的日記,不會被其他人看見,這塊日記本領域便是你所建造的“私人領域”。在過去傳統的社會背景下,由於空間的侷限,技術不發達,早期的學者普遍認為公私領域處於割裂狀態,二者存著明顯的公共和私有界限。只能依靠報紙、電視等媒介進行傳遞信息。

"

在城市裡,處處都在發聲:汽車的發動機,輪胎和地面摩擦;空調的外機,風扇交換冷熱氣流激烈旋轉;電動滾梯,傳送帶不停歇地運作;地下鐵行駛著列車,路面在震顫;高架上也是轟隆隆的馬達響,天空在震顫;工地上的打夯聲,塔吊的運行;室內是電鑽滋滋地鑽入牆壁;背面的小街上,大理石切割打磨,粉塵瀰漫;食檔裡油鍋爆響了,絞肉機開動,黃浦江汽笛鳴叫,飛機掠過,還有高音喇叭,喊叫著甩賣的最後期限即將來臨……所有的聲音又從建築物上反射過來,又反射過去。現代城市就是層層迴音壁,在無數次反射中,原始的聲響在擴大,傳播,加劇,不曉得多少分貝,壅塞了聽覺。人的肉體的耳道,哪裡經得住如此暴烈的衝擊,漸漸地,磨出了繭子,變得遲鈍。

王安憶塑造了一個“眾聲喧譁”的時代。在他看來,外面世界繁華且聒噪的聲音,磨礪了我們的耳朵,並使人漸漸麻木,渴望進入理想的“無聲世界。”

“公私之辨”下的眾聲喧譁


有趣的是,北大新聞與傳播學教授胡泳博士也寫了一本同名書《眾聲喧譁》,探討數字化社會與網絡媒體的出現,使人都變成了可發聲的小喇叭,這種對公私邊界造成了什麼樣的衝擊,又對當代中國語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

一、發聲的各種“小喇叭”,模糊邊界下的公私領域

胡泳博士在《眾聲喧譁》中首次提出了“共有媒體”的概念,所謂共有媒體,就是一種從不同角度對媒體的定義。歷史上的傳播形式基本上是單點對多點的傳播,信息由專門出口統一傳播。而在共有媒體背景下,所有人無論何時何地都可以藉助新興媒體的幫助不斷的向各方去散佈消息,作為個體而言的我們由過去的被動接受方轉變為信息參與者和接收者。簡單來說,“共有媒體”就是我們現在經常說的新媒體。

“公私之辨”下的眾聲喧譁

說完共有媒體,我們就要先著眼於以共有媒體為紐帶打通的公共領域和私人領域,從字面上來看,公共領域就是大家的,在這個空間裡我們的所作所為都需要為大家負責;私人領域就是自己的專屬空間,只需要為你自己負責。真的如此簡單嗎?

知名學者哈貝馬斯的“公共領域”理論中將“公共領域”概括為“公眾”、“公共媒介與場所”、“公眾輿論”三大要素。什麼意思呢,舉個簡單的例子,城市中有個咖啡館,大家都來這個咖啡館裡交流一些共同關注的事情,從而形成輿論。公共領域就像是一個公共空間,人們都能在一個介於國家與社會之間的領域通過新聞媒介形式發表公眾言論。而私人空間呢更好理解了,從“私”就可以看出它極具封閉性,比如說你寫的日記,不會被其他人看見,這塊日記本領域便是你所建造的“私人領域”。在過去傳統的社會背景下,由於空間的侷限,技術不發達,早期的學者普遍認為公私領域處於割裂狀態,二者存著明顯的公共和私有界限。只能依靠報紙、電視等媒介進行傳遞信息。

“公私之辨”下的眾聲喧譁

在很長時間的歷史發展時期,公私領域是有著嚴格的分界線的,而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進步,互聯網大浪潮下,報紙、雜誌等傳統媒體進入歷史洪流,大批新興自媒體紛湧而至,網絡社會的發展不僅僅拓寬了媒體的種類,還讓人類社會的行為從真實的地域空間逐漸轉向“線上”的虛擬平臺。在此背景下,公共空間和私人空間逐漸產生交集,二者的邊界由模糊漸漸轉向融合。一個顯著的表現就是私人領域的公共化和公共領域的私人化。

安迪沃霍爾曾說,“每個人都可以當15分鐘世界名人。”

他認為,在適當的場合下,只要有足夠的曝光,每個人都有機會成為超級明星,但是要有人挖掘,讓它變得有趣。我們現在的社交應用便脫胎於此。

過往針對私人空間,私人生活,我們往往避而不談,但是在現如今的網絡環境下,每個人都可以在公共社交平臺裡直抒己見,安迪沃霍爾敏銳地觀察到未來的社會人們對出名的渴望和消費名人的需求。更為重要的一點是,他的直覺和論斷告訴我們未來媒體會無處不在,並且直接而深刻的影響人們社會的方方面面。當下的時代是一個自我推銷風行的時代,也是個人情感極具張揚的時代,任何人都渴望獲得關注,這就不可避免的將私人生活暴露在公眾視野下,並接受公眾輿論的評判。

二、“公共領域”弱化?融合之後的社會語境變化

哈貝馬斯曾大膽預言,隨著商業組織在大眾傳播領域的迅速增長,“公共領域”將不復存在。在評價這論斷對錯之前,我們先提一個問題,你在刷微博或者在朋友圈發佈信息時,是否會選“分組可見”,“好友圈”,“僅自己可見”諸如此類的功能,答案或許是肯定的,這種舉動就是我們在公共領域構建自己的私密圈子,這種私密圈子裡面的成員一般是現實中的密友、或者同事,討論的也經常是非常私人的話題,並不具有什麼公共性的影響力,也並不欲產生公共意義。這種發佈行為就有些像在人人網,或者微信組或者好友圈裡面的以個人為中心的意見與需求表達了。

"

在城市裡,處處都在發聲:汽車的發動機,輪胎和地面摩擦;空調的外機,風扇交換冷熱氣流激烈旋轉;電動滾梯,傳送帶不停歇地運作;地下鐵行駛著列車,路面在震顫;高架上也是轟隆隆的馬達響,天空在震顫;工地上的打夯聲,塔吊的運行;室內是電鑽滋滋地鑽入牆壁;背面的小街上,大理石切割打磨,粉塵瀰漫;食檔裡油鍋爆響了,絞肉機開動,黃浦江汽笛鳴叫,飛機掠過,還有高音喇叭,喊叫著甩賣的最後期限即將來臨……所有的聲音又從建築物上反射過來,又反射過去。現代城市就是層層迴音壁,在無數次反射中,原始的聲響在擴大,傳播,加劇,不曉得多少分貝,壅塞了聽覺。人的肉體的耳道,哪裡經得住如此暴烈的衝擊,漸漸地,磨出了繭子,變得遲鈍。

王安憶塑造了一個“眾聲喧譁”的時代。在他看來,外面世界繁華且聒噪的聲音,磨礪了我們的耳朵,並使人漸漸麻木,渴望進入理想的“無聲世界。”

“公私之辨”下的眾聲喧譁


有趣的是,北大新聞與傳播學教授胡泳博士也寫了一本同名書《眾聲喧譁》,探討數字化社會與網絡媒體的出現,使人都變成了可發聲的小喇叭,這種對公私邊界造成了什麼樣的衝擊,又對當代中國語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

一、發聲的各種“小喇叭”,模糊邊界下的公私領域

胡泳博士在《眾聲喧譁》中首次提出了“共有媒體”的概念,所謂共有媒體,就是一種從不同角度對媒體的定義。歷史上的傳播形式基本上是單點對多點的傳播,信息由專門出口統一傳播。而在共有媒體背景下,所有人無論何時何地都可以藉助新興媒體的幫助不斷的向各方去散佈消息,作為個體而言的我們由過去的被動接受方轉變為信息參與者和接收者。簡單來說,“共有媒體”就是我們現在經常說的新媒體。

“公私之辨”下的眾聲喧譁

說完共有媒體,我們就要先著眼於以共有媒體為紐帶打通的公共領域和私人領域,從字面上來看,公共領域就是大家的,在這個空間裡我們的所作所為都需要為大家負責;私人領域就是自己的專屬空間,只需要為你自己負責。真的如此簡單嗎?

知名學者哈貝馬斯的“公共領域”理論中將“公共領域”概括為“公眾”、“公共媒介與場所”、“公眾輿論”三大要素。什麼意思呢,舉個簡單的例子,城市中有個咖啡館,大家都來這個咖啡館裡交流一些共同關注的事情,從而形成輿論。公共領域就像是一個公共空間,人們都能在一個介於國家與社會之間的領域通過新聞媒介形式發表公眾言論。而私人空間呢更好理解了,從“私”就可以看出它極具封閉性,比如說你寫的日記,不會被其他人看見,這塊日記本領域便是你所建造的“私人領域”。在過去傳統的社會背景下,由於空間的侷限,技術不發達,早期的學者普遍認為公私領域處於割裂狀態,二者存著明顯的公共和私有界限。只能依靠報紙、電視等媒介進行傳遞信息。

“公私之辨”下的眾聲喧譁

在很長時間的歷史發展時期,公私領域是有著嚴格的分界線的,而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進步,互聯網大浪潮下,報紙、雜誌等傳統媒體進入歷史洪流,大批新興自媒體紛湧而至,網絡社會的發展不僅僅拓寬了媒體的種類,還讓人類社會的行為從真實的地域空間逐漸轉向“線上”的虛擬平臺。在此背景下,公共空間和私人空間逐漸產生交集,二者的邊界由模糊漸漸轉向融合。一個顯著的表現就是私人領域的公共化和公共領域的私人化。

安迪沃霍爾曾說,“每個人都可以當15分鐘世界名人。”

他認為,在適當的場合下,只要有足夠的曝光,每個人都有機會成為超級明星,但是要有人挖掘,讓它變得有趣。我們現在的社交應用便脫胎於此。

過往針對私人空間,私人生活,我們往往避而不談,但是在現如今的網絡環境下,每個人都可以在公共社交平臺裡直抒己見,安迪沃霍爾敏銳地觀察到未來的社會人們對出名的渴望和消費名人的需求。更為重要的一點是,他的直覺和論斷告訴我們未來媒體會無處不在,並且直接而深刻的影響人們社會的方方面面。當下的時代是一個自我推銷風行的時代,也是個人情感極具張揚的時代,任何人都渴望獲得關注,這就不可避免的將私人生活暴露在公眾視野下,並接受公眾輿論的評判。

二、“公共領域”弱化?融合之後的社會語境變化

哈貝馬斯曾大膽預言,隨著商業組織在大眾傳播領域的迅速增長,“公共領域”將不復存在。在評價這論斷對錯之前,我們先提一個問題,你在刷微博或者在朋友圈發佈信息時,是否會選“分組可見”,“好友圈”,“僅自己可見”諸如此類的功能,答案或許是肯定的,這種舉動就是我們在公共領域構建自己的私密圈子,這種私密圈子裡面的成員一般是現實中的密友、或者同事,討論的也經常是非常私人的話題,並不具有什麼公共性的影響力,也並不欲產生公共意義。這種發佈行為就有些像在人人網,或者微信組或者好友圈裡面的以個人為中心的意見與需求表達了。

“公私之辨”下的眾聲喧譁

胡泳博士認為,公私邊界的問題,我們需要根據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拿我們社交媒體來說,每一個個體都是社會化媒體時代下的“小喇叭”,用戶在這個公共的平臺下獲取信息的同時還可以進行實時互動與評論,並在此基礎上形成對於某一問題的激烈探討。微博在當下成為社會自媒體時代個體自我呈現和表達的主要渠道。

很多輿論事件都是由普通用戶第一時間通過社交媒體首先發出消息,繼而藉助社交媒體的影響力動員社會大眾形成公眾輿論並廣泛傳播。重大突發性災害事件也都是在極短的時間內,藉助大規模的討論、信息轉發、評論等表達出共同的觀點,引發媒體的關注,並對事件進行深度報道,推動事件的解決。可見,社交媒體逐漸演化成為公眾表達與傳播個人意見的重要工場所和工具,說到這,你是否有點熟悉呢?不錯,社交媒體的這種特點在某種程度上契合了哈貝馬斯的“咖啡館”公共領域的特性。

從專業角度來講,我們不能把社交媒體歸為一個純粹的“公共領域”,但可以把它當做一種公共話語空間,一個公共意見交流的平臺。在這個平臺裡,“人人都能發聲,人人都可以被關注。”

但是人本身呢,又是一個巨大的矛盾體,在公眾化的觸角延伸到各處各地時,我們又開始懷念那個曾經界限分明的隱私空間了,於是我們開始在社交媒體上設置分組、“只限自己可見”,使用“私信”等功能,就是為了在公共領域的空間內尋找屬於自己的隱私空間。在這個私人空間裡,不會涉及公共領域,雖然形式上是公開的,但是話語的性質仍然是私人的,對於公共輿論無益的。

"

在城市裡,處處都在發聲:汽車的發動機,輪胎和地面摩擦;空調的外機,風扇交換冷熱氣流激烈旋轉;電動滾梯,傳送帶不停歇地運作;地下鐵行駛著列車,路面在震顫;高架上也是轟隆隆的馬達響,天空在震顫;工地上的打夯聲,塔吊的運行;室內是電鑽滋滋地鑽入牆壁;背面的小街上,大理石切割打磨,粉塵瀰漫;食檔裡油鍋爆響了,絞肉機開動,黃浦江汽笛鳴叫,飛機掠過,還有高音喇叭,喊叫著甩賣的最後期限即將來臨……所有的聲音又從建築物上反射過來,又反射過去。現代城市就是層層迴音壁,在無數次反射中,原始的聲響在擴大,傳播,加劇,不曉得多少分貝,壅塞了聽覺。人的肉體的耳道,哪裡經得住如此暴烈的衝擊,漸漸地,磨出了繭子,變得遲鈍。

王安憶塑造了一個“眾聲喧譁”的時代。在他看來,外面世界繁華且聒噪的聲音,磨礪了我們的耳朵,並使人漸漸麻木,渴望進入理想的“無聲世界。”

“公私之辨”下的眾聲喧譁


有趣的是,北大新聞與傳播學教授胡泳博士也寫了一本同名書《眾聲喧譁》,探討數字化社會與網絡媒體的出現,使人都變成了可發聲的小喇叭,這種對公私邊界造成了什麼樣的衝擊,又對當代中國語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

一、發聲的各種“小喇叭”,模糊邊界下的公私領域

胡泳博士在《眾聲喧譁》中首次提出了“共有媒體”的概念,所謂共有媒體,就是一種從不同角度對媒體的定義。歷史上的傳播形式基本上是單點對多點的傳播,信息由專門出口統一傳播。而在共有媒體背景下,所有人無論何時何地都可以藉助新興媒體的幫助不斷的向各方去散佈消息,作為個體而言的我們由過去的被動接受方轉變為信息參與者和接收者。簡單來說,“共有媒體”就是我們現在經常說的新媒體。

“公私之辨”下的眾聲喧譁

說完共有媒體,我們就要先著眼於以共有媒體為紐帶打通的公共領域和私人領域,從字面上來看,公共領域就是大家的,在這個空間裡我們的所作所為都需要為大家負責;私人領域就是自己的專屬空間,只需要為你自己負責。真的如此簡單嗎?

知名學者哈貝馬斯的“公共領域”理論中將“公共領域”概括為“公眾”、“公共媒介與場所”、“公眾輿論”三大要素。什麼意思呢,舉個簡單的例子,城市中有個咖啡館,大家都來這個咖啡館裡交流一些共同關注的事情,從而形成輿論。公共領域就像是一個公共空間,人們都能在一個介於國家與社會之間的領域通過新聞媒介形式發表公眾言論。而私人空間呢更好理解了,從“私”就可以看出它極具封閉性,比如說你寫的日記,不會被其他人看見,這塊日記本領域便是你所建造的“私人領域”。在過去傳統的社會背景下,由於空間的侷限,技術不發達,早期的學者普遍認為公私領域處於割裂狀態,二者存著明顯的公共和私有界限。只能依靠報紙、電視等媒介進行傳遞信息。

“公私之辨”下的眾聲喧譁

在很長時間的歷史發展時期,公私領域是有著嚴格的分界線的,而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進步,互聯網大浪潮下,報紙、雜誌等傳統媒體進入歷史洪流,大批新興自媒體紛湧而至,網絡社會的發展不僅僅拓寬了媒體的種類,還讓人類社會的行為從真實的地域空間逐漸轉向“線上”的虛擬平臺。在此背景下,公共空間和私人空間逐漸產生交集,二者的邊界由模糊漸漸轉向融合。一個顯著的表現就是私人領域的公共化和公共領域的私人化。

安迪沃霍爾曾說,“每個人都可以當15分鐘世界名人。”

他認為,在適當的場合下,只要有足夠的曝光,每個人都有機會成為超級明星,但是要有人挖掘,讓它變得有趣。我們現在的社交應用便脫胎於此。

過往針對私人空間,私人生活,我們往往避而不談,但是在現如今的網絡環境下,每個人都可以在公共社交平臺裡直抒己見,安迪沃霍爾敏銳地觀察到未來的社會人們對出名的渴望和消費名人的需求。更為重要的一點是,他的直覺和論斷告訴我們未來媒體會無處不在,並且直接而深刻的影響人們社會的方方面面。當下的時代是一個自我推銷風行的時代,也是個人情感極具張揚的時代,任何人都渴望獲得關注,這就不可避免的將私人生活暴露在公眾視野下,並接受公眾輿論的評判。

二、“公共領域”弱化?融合之後的社會語境變化

哈貝馬斯曾大膽預言,隨著商業組織在大眾傳播領域的迅速增長,“公共領域”將不復存在。在評價這論斷對錯之前,我們先提一個問題,你在刷微博或者在朋友圈發佈信息時,是否會選“分組可見”,“好友圈”,“僅自己可見”諸如此類的功能,答案或許是肯定的,這種舉動就是我們在公共領域構建自己的私密圈子,這種私密圈子裡面的成員一般是現實中的密友、或者同事,討論的也經常是非常私人的話題,並不具有什麼公共性的影響力,也並不欲產生公共意義。這種發佈行為就有些像在人人網,或者微信組或者好友圈裡面的以個人為中心的意見與需求表達了。

“公私之辨”下的眾聲喧譁

胡泳博士認為,公私邊界的問題,我們需要根據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拿我們社交媒體來說,每一個個體都是社會化媒體時代下的“小喇叭”,用戶在這個公共的平臺下獲取信息的同時還可以進行實時互動與評論,並在此基礎上形成對於某一問題的激烈探討。微博在當下成為社會自媒體時代個體自我呈現和表達的主要渠道。

很多輿論事件都是由普通用戶第一時間通過社交媒體首先發出消息,繼而藉助社交媒體的影響力動員社會大眾形成公眾輿論並廣泛傳播。重大突發性災害事件也都是在極短的時間內,藉助大規模的討論、信息轉發、評論等表達出共同的觀點,引發媒體的關注,並對事件進行深度報道,推動事件的解決。可見,社交媒體逐漸演化成為公眾表達與傳播個人意見的重要工場所和工具,說到這,你是否有點熟悉呢?不錯,社交媒體的這種特點在某種程度上契合了哈貝馬斯的“咖啡館”公共領域的特性。

從專業角度來講,我們不能把社交媒體歸為一個純粹的“公共領域”,但可以把它當做一種公共話語空間,一個公共意見交流的平臺。在這個平臺裡,“人人都能發聲,人人都可以被關注。”

但是人本身呢,又是一個巨大的矛盾體,在公眾化的觸角延伸到各處各地時,我們又開始懷念那個曾經界限分明的隱私空間了,於是我們開始在社交媒體上設置分組、“只限自己可見”,使用“私信”等功能,就是為了在公共領域的空間內尋找屬於自己的隱私空間。在這個私人空間裡,不會涉及公共領域,雖然形式上是公開的,但是話語的性質仍然是私人的,對於公共輿論無益的。

“公私之辨”下的眾聲喧譁


過去的我們渴望有個空間去參與到公共事務的討論中來,但是,一旦公共空間侵犯到我們內心深處不可讓外人知曉的私人領地,我們又會毫不猶豫的構建一處在公共領域籠罩下的私人空間。

過去中國的政治環境複雜,一部分中國公民普遍害怕冒犯權利人士,在他們看來,權勢階層擁有著普通人難以把控的破壞力量,這種力量會影響甚至破壞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而伴隨公共領域逐漸滲透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來,互聯網的逐漸發展,人們發現互聯網的虛擬空間可以創造一個介於公共和私人之間相對的“第三空間”,在這個空間裡可以自由發表言論且減少被權勢支配的恐懼和限制。於是,情緒的釋放、言論的表達有如決堤的洪水傾瀉而出,社會進入眾說紛紜的“喧譁”時代。

在人人都可以表達的當下,從前作為信息接收者的我們開始轉變身份,由被動的讀者和聽眾轉變成發言者和公共話題的發起者、討論者、參與者。但在如此多張發表意見的嘴發聲下,信息的繁多、質量的複雜成為了新問題。胡泳先生表達了他的憂慮,“我們瞭解了更多,但我們因此更加不解。我們不停地說話,卻喪失了傾聽的能力。我們打破權威,但同時對要緊的事物失去了敬畏之心。我們崇尚小圈子共識,但忽視社會紐帶的瓦解。”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