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患自閉症的內江孩子,有個偉大的母親

自閉症 玩具 藥品 育兒 微內江 2018-11-26
這個患自閉症的內江孩子,有個偉大的母親

齊齊正在玩滑板


撅著嘴,睜著水靈靈的大眼睛,蹣跚地往前跑著——第一眼看到齊齊(化名),他似乎和其他同齡的小孩子一樣天真活潑,可是細看之下,卻能發現他眼神有些飄忽,跑起來也有些不管不顧的,每次他在前面跑,媽媽齊靈就在後面追。

“一家人操碎了心,我每天大部分時間都花在帶孩子上。”齊靈說。原來,今年4歲的齊齊患有自閉症。大多數人都會以為,患自閉症的孩子只是不喜歡說話,偏愛獨處,只有孩子的家人,才真正明白其中的辛酸和艱難,語言障礙、社交障礙、智力障礙等症狀,使得照顧和教育這些“來自星星的孩子”,要比別人家多花無數倍的心力。

這幾年來,一家人的生活重心都在齊齊身上。為了多掙錢給孩子治病,爸爸和爺爺都在外打工,儘管一個身體不太好,一個已是花甲之年,依然風裡雨裡努力幹;為了利於孩子康復,齊靈在全身心照料兒子的同時,見縫插針學習瞭解相關知識,並運用到實際中……

今年6月,齊齊開始在內江陽光家園助殘服務中心做康復訓練。每當孩子有一丁點兒變化和進步,齊靈都覺得,離心中的希望,又近了一步。

不幸——

孩子患病,

家庭突遇變故

10月的一天,太陽溫暖地照著大地,租住在威遠縣時代天街小區的齊靈抱著4歲的齊齊回家。進入電梯,旁人誇讚齊齊長得乖,齊靈禮貌地笑著迴應,嘴角卻帶著一絲苦澀。

齊齊說不出太多的詞彙,大多時候只是嗚嗚地發聲。想要媽媽抱,他就用手扯齊靈的褲子,身子前傾附在齊靈的腿上,嘴裡斷斷續續發出聲音。

“齊齊1歲多的時候,就會喊爸爸媽媽,可是後來一直沒有進步。”齊齊的出生使這個家庭兒女雙全,那時候,聽到齊齊喊爸爸媽媽,齊靈和丈夫心裡像灌了蜜一樣甜美。然而,隨著時間推移,兩歲半的齊齊卻還說不出除基本稱呼外的其他詞彙,這讓齊靈和丈夫開始擔心起來,怕孩子存在語言障礙。

齊靈細心觀察,發現齊齊除語言表達能力有問題外,平時也不會玩玩具,他可以抱著洋娃娃的兩條腿玩一整天不撒手,甚至抱著它睡覺,卻不會動其他玩具。齊靈心中隱隱浮現出一些猜測,上網查詢相關資料後,心理恐慌開始加劇。她想立即帶齊齊去醫院檢查,但那段時間家裡卻發生了很多事。

在齊齊兩歲半至三歲的這半年裡,他的爺爺被檢查出患上了骨結核,治療費花去了近10萬元;爸爸患上甲亢,雙腿浮腫,臥病在床不能工作,還需要有人照料,齊靈常常是顧著丈夫就顧不了孩子。

“兩歲半到三歲多是治療的最佳時期,但是被耽誤了。”說起這些事,齊靈的眼裡泛著淚水。

齊齊的爸爸本在成都一建築工地上工作,是家裡唯一的收入來源。為了帶齊齊檢查,他不得不暫時將工作放下,向周圍朋友借錢,沒日沒夜地帶孩子求醫,曾經在華西醫院為了掛號,他從晚上12點排隊直到天亮。

夫妻倆在各個醫院之間奔忙,僅成都華西醫院就去了七八趟,每次都找那種便宜的小旅館歇息,省下錢來只為給孩子求得更好的就醫條件。

三歲零一個月,齊齊被確診為自閉症。當齊齊的爸爸聽到兒子患上自閉症時,堂堂男兒也流下了眼淚。

“不知道那段時間我是怎麼過來的。”齊靈無法接受孩子患上自閉症的現實,她跑遍了權威的醫院,從華西醫院到重慶附屬兒童醫院,一次次相同的答案,令她幾近崩潰,每天晚上都睡不著,一聽到別人詢問孩子的情況就止不住流淚。

這個患自閉症的內江孩子,有個偉大的母親


振作——

接受現實,

苦學復健知識

為了讓孩子多接觸外面的世界,3個月前,齊靈和丈夫從威遠縣城南派出所旁的出租房,遷居至時代天街小區,便於帶齊齊到附近的婆城公園裡玩耍。

走進齊靈現在租住的房子,地面乾淨整齊,客廳的櫃子上整齊地擺放著一些玩具,房間裡的物件多為暖色調,給人一種溫馨舒適的感覺。仔細觀察的話,房間裡還有不少關於自閉症的書籍。客廳還有一臺電腦,一有空,齊靈和丈夫就會在網上學習自己購買的相關課程。

“為了孩子情況變好,我瞭解了很多關於自閉症的知識。”除了遷居外,齊靈通過參加課程培訓、購買書籍、網上學習等多種方式,逐漸瞭解了自閉症復健方面的知識,比如在家裡應該怎樣做、營造怎樣的氛圍,才有利於孩子康復等。

兒童自閉症的治療目前尚無特效藥物,在成都華西醫院治療期間,醫生並沒有給齊齊開多少藥物,而是告訴齊靈,孩子需要進行康復訓練,如果孩子及早發現並進行特殊教育,行為矯治輔以藥物治療,是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的。

齊靈曾在成都華西醫院進行自閉症康復課程學習,其間她遇到了很多特殊兒童的家長。在課程老師的開導和勸解下,齊靈也逐漸接受了孩子患自閉症的現實,“別的家長能承受的,我也能。”

從威遠縣到成都華西醫院,去學習一堂課,往返就要幾天。住在條件不怎麼好的小旅館裡,齊靈從未抱怨,15節課堂堂不落,但昂貴的學習費和往返車費讓一家人有點難以承受。於是齊靈就尋思著,或許可以就近找一個自閉症康復訓練機構。

今年初,齊靈找到威遠特殊教育學校諮詢,學校表示只招收可以自理的特殊兒童,齊齊年齡小,不能自理,只有另尋培訓機構。

近半年時間裡,齊靈奔走多個地方,通過多渠道瞭解,於今年6月找到了內江陽光家園助殘服務中心,並在殘聯資助下,讓齊齊在這裡接受免費的康復訓練。

這個患自閉症的內江孩子,有個偉大的母親

齊齊和媽媽合影


希望——

愛與付出,

情況逐漸好轉

為了齊齊能夠早日康復,一家人做出了很多的努力。

齊靈早在一年多以前就辭去了工作,專心在家帶孩子。齊齊在內江陽光家園助殘服務中心做康復訓練期間,她每天早晨6點起床做飯、買菜,將齊齊穿戴整齊後,帶到婆城公園裡玩耍。為了趕上下午兩點的單獨課程,上午10點過,齊靈和孩子就要吃午飯,然後母子倆輾轉多趟公交,趕往內江陽關家園助殘服務中心。

“齊齊媽媽真的很辛苦,夏天來的時候,額頭上全是汗。”齊齊的康復訓練老師張孟銀說起齊靈,表示理解她從威遠往返內江的不易,並深深為她的付出感動。

齊齊的姐姐正在就讀初一,時代天街小區離她的學校很遠,每天放學回家坐公交車需要40多分鐘,懂事的小姐姐沒有絲毫怨言。有時齊靈回家晚,她還會主動煮飯,讓媽媽少辛苦一點。

齊齊的爸爸回到成都建築工地打工,因為曾患甲亢,吃藥治療後雖然腿腳恢復了力氣,但整個人卻胖了幾十斤。“想到胖了幾十斤,心裡面很發慌,可家裡還靠著我支撐,我只有努力工作。”齊齊爸爸說,他很難回一次家,只能通過每天的視頻電話來了解家裡的情況。

“爸爸,家家。” 或許是血緣的聯繫,平時多動的齊齊,看到視頻中的爸爸,都能靜下來。說不出連貫語句的齊齊,想念爸爸時,只能斷斷續續的說出這些重疊詞彙。一聽到兒子稚嫩的聲音,齊齊爸爸就忍不住眼圈發紅,每次他在假期回家時,齊齊都會悄悄地偷看爸爸,然後向他索取擁抱。

除了齊靈夫婦,齊齊的爺爺奶奶也為這個家費盡了心力。

齊齊的爺爺今年已經60歲了,還在成都一建築工地上打著零工,雖不能幹重活,但他也沒有停止打工補貼家用,一個月有1000多元的收入。今年58歲的齊齊奶奶沒有工作,跟在齊齊爺爺和爸爸身邊,為他們做飯,平時也常打電話關心齊齊。

至今,齊齊已在內江陽光家園助殘服務中心做了3個多月的康復訓練。他的認知能力比原來高了一些,從最開始的不進教室到後來能慢慢進入;從不說話到會數個位數字和說蔬果名稱;從不交流到偶爾交流;從不會寫字到畫出漂亮的圖畫……有這些可喜變化,親情的默默守護和支撐是必不可少的因素。

“只要孩子能夠變好,辛苦一些沒關係!”齊靈紅著眼眶說。

“我最大的心願就是孩子能夠像正常娃娃一樣。”齊齊爸爸哽咽著說。

期待著這對年輕父母的願望早日實現!(全媒體記者 陳春燕 實習生 姜炳屹 文/圖)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