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有拖延症怎麼辦?可利用“結構性拖延”,以“拖”治“拖”'

拖延症 不完美媽媽 玩具 服裝 讀書 睡眠 文章 尼莫媽媽育兒師 2019-09-02
"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上週末剛下班還沒進家門,就聽見舅媽說話的聲音:"你說你放學回來都一個晚上了,作業也沒寫完,一回來就知道玩!澡也沒有洗!這一天天地那麼晚睡覺,你怎麼長身體啊!"小表妹坐在書桌前,邊抹眼淚鼻涕邊一筆一劃地寫著作業。

相信不少家長都督促過孩子趕緊做作業、洗澡、吃飯、睡覺等等事情,在"催"這件事上家長可是磨破嘴皮、軟硬兼施。可能一開始孩子還屁顛屁顛去做該做的事,可是沒幾天便是"左耳進右耳出",總算催他去做某件事了孩子也一副極不情願的樣子。

按照現在的說法就是孩子有"拖延症",主要表現為做事拖延時間、做事時磨磨蹭蹭、慢慢吞吞效率低下,列了計劃不按計劃進行。

相信很多人都被"拖延症"折磨,不單單是孩子,還有很多家長在處理事情的時候也是"一拖再拖"。

可以說,"拖延症"是現代人的通病,而很多人在對抗"拖延症"時,便發現了一種新式的拖延症:結構性拖延。而它也是被人廣泛認可的,抵抗拖延症的辦法。

"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上週末剛下班還沒進家門,就聽見舅媽說話的聲音:"你說你放學回來都一個晚上了,作業也沒寫完,一回來就知道玩!澡也沒有洗!這一天天地那麼晚睡覺,你怎麼長身體啊!"小表妹坐在書桌前,邊抹眼淚鼻涕邊一筆一劃地寫著作業。

相信不少家長都督促過孩子趕緊做作業、洗澡、吃飯、睡覺等等事情,在"催"這件事上家長可是磨破嘴皮、軟硬兼施。可能一開始孩子還屁顛屁顛去做該做的事,可是沒幾天便是"左耳進右耳出",總算催他去做某件事了孩子也一副極不情願的樣子。

按照現在的說法就是孩子有"拖延症",主要表現為做事拖延時間、做事時磨磨蹭蹭、慢慢吞吞效率低下,列了計劃不按計劃進行。

相信很多人都被"拖延症"折磨,不單單是孩子,還有很多家長在處理事情的時候也是"一拖再拖"。

可以說,"拖延症"是現代人的通病,而很多人在對抗"拖延症"時,便發現了一種新式的拖延症:結構性拖延。而它也是被人廣泛認可的,抵抗拖延症的辦法。

孩子有拖延症怎麼辦?可利用“結構性拖延”,以“拖”治“拖”

"結構性拖延"是何方神聖?

結構性拖延就是"當我們想逃避一個任務的時候,就去做另外一件事"。

這件事有兩個特點:自己之前一直拖著沒做;但卻比現在這個任務稍微有趣的事。

"結構性拖延"一開始是美國斯坦福大學的一個哲學教授叫做約翰佩裡在他的作品中《拖拉一點也無妨》提出的,甚至還因為這個方法獲得了"搞笑諾貝爾獎",這個獎就是專門把發給那些正式發表了論文但是特別無厘頭,甚至是毫無價值的科研成果。說明當時的學界認為這個研究並沒有意義。

或許是因為無所事事的狀態也很讓人難受,所以人們寧可做一些其他的事,也不願傻坐著,"結構性拖延症"漸漸流行起來。就像平時週末把書拿出來要看書,突然發現房間有點亂,為了逃避看書,就把一直拖著沒收拾的房間整理了一下。因為這個時候比起看書來說,收拾房間這件事突然顯得可愛多了。

"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上週末剛下班還沒進家門,就聽見舅媽說話的聲音:"你說你放學回來都一個晚上了,作業也沒寫完,一回來就知道玩!澡也沒有洗!這一天天地那麼晚睡覺,你怎麼長身體啊!"小表妹坐在書桌前,邊抹眼淚鼻涕邊一筆一劃地寫著作業。

相信不少家長都督促過孩子趕緊做作業、洗澡、吃飯、睡覺等等事情,在"催"這件事上家長可是磨破嘴皮、軟硬兼施。可能一開始孩子還屁顛屁顛去做該做的事,可是沒幾天便是"左耳進右耳出",總算催他去做某件事了孩子也一副極不情願的樣子。

按照現在的說法就是孩子有"拖延症",主要表現為做事拖延時間、做事時磨磨蹭蹭、慢慢吞吞效率低下,列了計劃不按計劃進行。

相信很多人都被"拖延症"折磨,不單單是孩子,還有很多家長在處理事情的時候也是"一拖再拖"。

可以說,"拖延症"是現代人的通病,而很多人在對抗"拖延症"時,便發現了一種新式的拖延症:結構性拖延。而它也是被人廣泛認可的,抵抗拖延症的辦法。

孩子有拖延症怎麼辦?可利用“結構性拖延”,以“拖”治“拖”

"結構性拖延"是何方神聖?

結構性拖延就是"當我們想逃避一個任務的時候,就去做另外一件事"。

這件事有兩個特點:自己之前一直拖著沒做;但卻比現在這個任務稍微有趣的事。

"結構性拖延"一開始是美國斯坦福大學的一個哲學教授叫做約翰佩裡在他的作品中《拖拉一點也無妨》提出的,甚至還因為這個方法獲得了"搞笑諾貝爾獎",這個獎就是專門把發給那些正式發表了論文但是特別無厘頭,甚至是毫無價值的科研成果。說明當時的學界認為這個研究並沒有意義。

或許是因為無所事事的狀態也很讓人難受,所以人們寧可做一些其他的事,也不願傻坐著,"結構性拖延症"漸漸流行起來。就像平時週末把書拿出來要看書,突然發現房間有點亂,為了逃避看書,就把一直拖著沒收拾的房間整理了一下。因為這個時候比起看書來說,收拾房間這件事突然顯得可愛多了。

孩子有拖延症怎麼辦?可利用“結構性拖延”,以“拖”治“拖”

"結構性拖延"是怎麼以"拖"治"拖"的?

  • 讓孩子動起來,減少拖拉

"拖延症"可能不止孩子有,有些家長也會有"拖延症"。拖延確實會把人逼瘋,即使是拖延者本人也會對自己的行為感到生氣或者傷心。

當我們知道必須做某件自己不想做但是別人認為應該做的事情的時候,拖延是很正常的。在做不喜歡的事的時候,我們在一定程度上會感到精神的痛苦,大腦就會驅使我們將注意力轉移到更容易的任務。這樣我們就能獲得精神上的暫時愉悅。

顯然,拖延帶來爽快的感覺。因此,當孩子不想做某件事的時候可以先試試讓孩子先做一件他比較願意做比較容易做而且是需要做的事情,以此讓孩子動起來或者放下手中的玩具。

  • 優化時間,培養孩子計劃感

結構性拖延法的目的在於,與其孩子因為拖延繼續玩耍或者發脾氣,白白浪費時間,不如讓孩子用同樣的時間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

比如當原本計劃孩子晚上9點洗澡,但是孩子要繼續玩耍不願意。這時候家長就可以讓孩子去房間拿自己想穿的衣服。孩子對自己想穿的衣服更為感興趣,或者對洗澡前自己拿衣服更感興趣,就會開心地去找衣服,放下手中玩具。

這時候就相當於告訴孩子兩個信息:一現在到時間要立刻洗澡了;第二洗澡前要拿衣服。無形中,也培養了孩子洗澡前自己準備衣服的習慣。

"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上週末剛下班還沒進家門,就聽見舅媽說話的聲音:"你說你放學回來都一個晚上了,作業也沒寫完,一回來就知道玩!澡也沒有洗!這一天天地那麼晚睡覺,你怎麼長身體啊!"小表妹坐在書桌前,邊抹眼淚鼻涕邊一筆一劃地寫著作業。

相信不少家長都督促過孩子趕緊做作業、洗澡、吃飯、睡覺等等事情,在"催"這件事上家長可是磨破嘴皮、軟硬兼施。可能一開始孩子還屁顛屁顛去做該做的事,可是沒幾天便是"左耳進右耳出",總算催他去做某件事了孩子也一副極不情願的樣子。

按照現在的說法就是孩子有"拖延症",主要表現為做事拖延時間、做事時磨磨蹭蹭、慢慢吞吞效率低下,列了計劃不按計劃進行。

相信很多人都被"拖延症"折磨,不單單是孩子,還有很多家長在處理事情的時候也是"一拖再拖"。

可以說,"拖延症"是現代人的通病,而很多人在對抗"拖延症"時,便發現了一種新式的拖延症:結構性拖延。而它也是被人廣泛認可的,抵抗拖延症的辦法。

孩子有拖延症怎麼辦?可利用“結構性拖延”,以“拖”治“拖”

"結構性拖延"是何方神聖?

結構性拖延就是"當我們想逃避一個任務的時候,就去做另外一件事"。

這件事有兩個特點:自己之前一直拖著沒做;但卻比現在這個任務稍微有趣的事。

"結構性拖延"一開始是美國斯坦福大學的一個哲學教授叫做約翰佩裡在他的作品中《拖拉一點也無妨》提出的,甚至還因為這個方法獲得了"搞笑諾貝爾獎",這個獎就是專門把發給那些正式發表了論文但是特別無厘頭,甚至是毫無價值的科研成果。說明當時的學界認為這個研究並沒有意義。

或許是因為無所事事的狀態也很讓人難受,所以人們寧可做一些其他的事,也不願傻坐著,"結構性拖延症"漸漸流行起來。就像平時週末把書拿出來要看書,突然發現房間有點亂,為了逃避看書,就把一直拖著沒收拾的房間整理了一下。因為這個時候比起看書來說,收拾房間這件事突然顯得可愛多了。

孩子有拖延症怎麼辦?可利用“結構性拖延”,以“拖”治“拖”

"結構性拖延"是怎麼以"拖"治"拖"的?

  • 讓孩子動起來,減少拖拉

"拖延症"可能不止孩子有,有些家長也會有"拖延症"。拖延確實會把人逼瘋,即使是拖延者本人也會對自己的行為感到生氣或者傷心。

當我們知道必須做某件自己不想做但是別人認為應該做的事情的時候,拖延是很正常的。在做不喜歡的事的時候,我們在一定程度上會感到精神的痛苦,大腦就會驅使我們將注意力轉移到更容易的任務。這樣我們就能獲得精神上的暫時愉悅。

顯然,拖延帶來爽快的感覺。因此,當孩子不想做某件事的時候可以先試試讓孩子先做一件他比較願意做比較容易做而且是需要做的事情,以此讓孩子動起來或者放下手中的玩具。

  • 優化時間,培養孩子計劃感

結構性拖延法的目的在於,與其孩子因為拖延繼續玩耍或者發脾氣,白白浪費時間,不如讓孩子用同樣的時間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

比如當原本計劃孩子晚上9點洗澡,但是孩子要繼續玩耍不願意。這時候家長就可以讓孩子去房間拿自己想穿的衣服。孩子對自己想穿的衣服更為感興趣,或者對洗澡前自己拿衣服更感興趣,就會開心地去找衣服,放下手中玩具。

這時候就相當於告訴孩子兩個信息:一現在到時間要立刻洗澡了;第二洗澡前要拿衣服。無形中,也培養了孩子洗澡前自己準備衣服的習慣。

孩子有拖延症怎麼辦?可利用“結構性拖延”,以“拖”治“拖”

  • 減少情緒衝突,減少孩子抗拒心理

當孩子拖拉時,而且一天不止一次地拖拉,是十幾次地拖拉時候,不少家長已經按耐不住自己內心的憤怒了。

這時候家長耐心哄不達成效果,大聲訓斥孩子或者發脾氣,打也不捨得,說教孩子也聽不懂。顯然,對待孩子拖拉還是需要從孩子出發。

孩子拖拉等同於發出不願意做這件事的信號,四歲的孩子而且也開始產生自我意識,家長催促孩子趕緊做某件事,對孩子來說就是在逼迫他做極其不願意做的事情。

當家長與孩子發生情緒對抗甚至產生衝突的時候,孩子依舊不能認識到自己拖拉的行為而且拖拉的後果,因為拖拉對他們來說只是做了自己更想做的事情,這是每一個孩子正常的選擇。

"結構性拖延"就不僅能減少親子之間的情緒衝突,也給家長騰出時間更理性看待孩子拖拉的原因,再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地讓他去做那件他不願意做的事情。當減少了孩子的抗拒心理,孩子也會慢慢得減少拖拉。

"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上週末剛下班還沒進家門,就聽見舅媽說話的聲音:"你說你放學回來都一個晚上了,作業也沒寫完,一回來就知道玩!澡也沒有洗!這一天天地那麼晚睡覺,你怎麼長身體啊!"小表妹坐在書桌前,邊抹眼淚鼻涕邊一筆一劃地寫著作業。

相信不少家長都督促過孩子趕緊做作業、洗澡、吃飯、睡覺等等事情,在"催"這件事上家長可是磨破嘴皮、軟硬兼施。可能一開始孩子還屁顛屁顛去做該做的事,可是沒幾天便是"左耳進右耳出",總算催他去做某件事了孩子也一副極不情願的樣子。

按照現在的說法就是孩子有"拖延症",主要表現為做事拖延時間、做事時磨磨蹭蹭、慢慢吞吞效率低下,列了計劃不按計劃進行。

相信很多人都被"拖延症"折磨,不單單是孩子,還有很多家長在處理事情的時候也是"一拖再拖"。

可以說,"拖延症"是現代人的通病,而很多人在對抗"拖延症"時,便發現了一種新式的拖延症:結構性拖延。而它也是被人廣泛認可的,抵抗拖延症的辦法。

孩子有拖延症怎麼辦?可利用“結構性拖延”,以“拖”治“拖”

"結構性拖延"是何方神聖?

結構性拖延就是"當我們想逃避一個任務的時候,就去做另外一件事"。

這件事有兩個特點:自己之前一直拖著沒做;但卻比現在這個任務稍微有趣的事。

"結構性拖延"一開始是美國斯坦福大學的一個哲學教授叫做約翰佩裡在他的作品中《拖拉一點也無妨》提出的,甚至還因為這個方法獲得了"搞笑諾貝爾獎",這個獎就是專門把發給那些正式發表了論文但是特別無厘頭,甚至是毫無價值的科研成果。說明當時的學界認為這個研究並沒有意義。

或許是因為無所事事的狀態也很讓人難受,所以人們寧可做一些其他的事,也不願傻坐著,"結構性拖延症"漸漸流行起來。就像平時週末把書拿出來要看書,突然發現房間有點亂,為了逃避看書,就把一直拖著沒收拾的房間整理了一下。因為這個時候比起看書來說,收拾房間這件事突然顯得可愛多了。

孩子有拖延症怎麼辦?可利用“結構性拖延”,以“拖”治“拖”

"結構性拖延"是怎麼以"拖"治"拖"的?

  • 讓孩子動起來,減少拖拉

"拖延症"可能不止孩子有,有些家長也會有"拖延症"。拖延確實會把人逼瘋,即使是拖延者本人也會對自己的行為感到生氣或者傷心。

當我們知道必須做某件自己不想做但是別人認為應該做的事情的時候,拖延是很正常的。在做不喜歡的事的時候,我們在一定程度上會感到精神的痛苦,大腦就會驅使我們將注意力轉移到更容易的任務。這樣我們就能獲得精神上的暫時愉悅。

顯然,拖延帶來爽快的感覺。因此,當孩子不想做某件事的時候可以先試試讓孩子先做一件他比較願意做比較容易做而且是需要做的事情,以此讓孩子動起來或者放下手中的玩具。

  • 優化時間,培養孩子計劃感

結構性拖延法的目的在於,與其孩子因為拖延繼續玩耍或者發脾氣,白白浪費時間,不如讓孩子用同樣的時間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

比如當原本計劃孩子晚上9點洗澡,但是孩子要繼續玩耍不願意。這時候家長就可以讓孩子去房間拿自己想穿的衣服。孩子對自己想穿的衣服更為感興趣,或者對洗澡前自己拿衣服更感興趣,就會開心地去找衣服,放下手中玩具。

這時候就相當於告訴孩子兩個信息:一現在到時間要立刻洗澡了;第二洗澡前要拿衣服。無形中,也培養了孩子洗澡前自己準備衣服的習慣。

孩子有拖延症怎麼辦?可利用“結構性拖延”,以“拖”治“拖”

  • 減少情緒衝突,減少孩子抗拒心理

當孩子拖拉時,而且一天不止一次地拖拉,是十幾次地拖拉時候,不少家長已經按耐不住自己內心的憤怒了。

這時候家長耐心哄不達成效果,大聲訓斥孩子或者發脾氣,打也不捨得,說教孩子也聽不懂。顯然,對待孩子拖拉還是需要從孩子出發。

孩子拖拉等同於發出不願意做這件事的信號,四歲的孩子而且也開始產生自我意識,家長催促孩子趕緊做某件事,對孩子來說就是在逼迫他做極其不願意做的事情。

當家長與孩子發生情緒對抗甚至產生衝突的時候,孩子依舊不能認識到自己拖拉的行為而且拖拉的後果,因為拖拉對他們來說只是做了自己更想做的事情,這是每一個孩子正常的選擇。

"結構性拖延"就不僅能減少親子之間的情緒衝突,也給家長騰出時間更理性看待孩子拖拉的原因,再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地讓他去做那件他不願意做的事情。當減少了孩子的抗拒心理,孩子也會慢慢得減少拖拉。

孩子有拖延症怎麼辦?可利用“結構性拖延”,以“拖”治“拖”

怎麼使用"結構性拖延"以“拖”治"拖"?

  • 列拖延清單,計劃事前活動

列計劃是常用克服拖延症的方法,但面對計劃孩子還是不願意動起來。這個時候家長可以先找出孩子最經常拖拉的行為,與孩子一同商量做這件事之前可以先做些什麼,需要做些什麼,也就是列"事前計劃"。

比如與孩子出門拖拉,就與孩子商量今天多少點要出門,所以孩子10分鐘前就要穿好鞋子拿好揹包和水壺和自己想帶的東西;孩子不睡前讀書拖拉,就與孩子商量讀書前可以做15分鐘的手工或者收拾玩具。

但是要注意在與孩子商量的時候,不要問能用好或者不回答的問題,除非你想聽到不的回答,你要試著給孩子提供一個選擇:

你想在5分鐘內收拾完玩具還是10分鐘內收拾完玩具?

這樣孩子也會去思考時間的差別,漸漸樹立時間的觀念。同時列事前計劃的時候,相當於告訴孩子先做什麼後做什麼,引導孩子做事,也能幫助孩子克服面對任務時而焦慮的情緒。

"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上週末剛下班還沒進家門,就聽見舅媽說話的聲音:"你說你放學回來都一個晚上了,作業也沒寫完,一回來就知道玩!澡也沒有洗!這一天天地那麼晚睡覺,你怎麼長身體啊!"小表妹坐在書桌前,邊抹眼淚鼻涕邊一筆一劃地寫著作業。

相信不少家長都督促過孩子趕緊做作業、洗澡、吃飯、睡覺等等事情,在"催"這件事上家長可是磨破嘴皮、軟硬兼施。可能一開始孩子還屁顛屁顛去做該做的事,可是沒幾天便是"左耳進右耳出",總算催他去做某件事了孩子也一副極不情願的樣子。

按照現在的說法就是孩子有"拖延症",主要表現為做事拖延時間、做事時磨磨蹭蹭、慢慢吞吞效率低下,列了計劃不按計劃進行。

相信很多人都被"拖延症"折磨,不單單是孩子,還有很多家長在處理事情的時候也是"一拖再拖"。

可以說,"拖延症"是現代人的通病,而很多人在對抗"拖延症"時,便發現了一種新式的拖延症:結構性拖延。而它也是被人廣泛認可的,抵抗拖延症的辦法。

孩子有拖延症怎麼辦?可利用“結構性拖延”,以“拖”治“拖”

"結構性拖延"是何方神聖?

結構性拖延就是"當我們想逃避一個任務的時候,就去做另外一件事"。

這件事有兩個特點:自己之前一直拖著沒做;但卻比現在這個任務稍微有趣的事。

"結構性拖延"一開始是美國斯坦福大學的一個哲學教授叫做約翰佩裡在他的作品中《拖拉一點也無妨》提出的,甚至還因為這個方法獲得了"搞笑諾貝爾獎",這個獎就是專門把發給那些正式發表了論文但是特別無厘頭,甚至是毫無價值的科研成果。說明當時的學界認為這個研究並沒有意義。

或許是因為無所事事的狀態也很讓人難受,所以人們寧可做一些其他的事,也不願傻坐著,"結構性拖延症"漸漸流行起來。就像平時週末把書拿出來要看書,突然發現房間有點亂,為了逃避看書,就把一直拖著沒收拾的房間整理了一下。因為這個時候比起看書來說,收拾房間這件事突然顯得可愛多了。

孩子有拖延症怎麼辦?可利用“結構性拖延”,以“拖”治“拖”

"結構性拖延"是怎麼以"拖"治"拖"的?

  • 讓孩子動起來,減少拖拉

"拖延症"可能不止孩子有,有些家長也會有"拖延症"。拖延確實會把人逼瘋,即使是拖延者本人也會對自己的行為感到生氣或者傷心。

當我們知道必須做某件自己不想做但是別人認為應該做的事情的時候,拖延是很正常的。在做不喜歡的事的時候,我們在一定程度上會感到精神的痛苦,大腦就會驅使我們將注意力轉移到更容易的任務。這樣我們就能獲得精神上的暫時愉悅。

顯然,拖延帶來爽快的感覺。因此,當孩子不想做某件事的時候可以先試試讓孩子先做一件他比較願意做比較容易做而且是需要做的事情,以此讓孩子動起來或者放下手中的玩具。

  • 優化時間,培養孩子計劃感

結構性拖延法的目的在於,與其孩子因為拖延繼續玩耍或者發脾氣,白白浪費時間,不如讓孩子用同樣的時間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

比如當原本計劃孩子晚上9點洗澡,但是孩子要繼續玩耍不願意。這時候家長就可以讓孩子去房間拿自己想穿的衣服。孩子對自己想穿的衣服更為感興趣,或者對洗澡前自己拿衣服更感興趣,就會開心地去找衣服,放下手中玩具。

這時候就相當於告訴孩子兩個信息:一現在到時間要立刻洗澡了;第二洗澡前要拿衣服。無形中,也培養了孩子洗澡前自己準備衣服的習慣。

孩子有拖延症怎麼辦?可利用“結構性拖延”,以“拖”治“拖”

  • 減少情緒衝突,減少孩子抗拒心理

當孩子拖拉時,而且一天不止一次地拖拉,是十幾次地拖拉時候,不少家長已經按耐不住自己內心的憤怒了。

這時候家長耐心哄不達成效果,大聲訓斥孩子或者發脾氣,打也不捨得,說教孩子也聽不懂。顯然,對待孩子拖拉還是需要從孩子出發。

孩子拖拉等同於發出不願意做這件事的信號,四歲的孩子而且也開始產生自我意識,家長催促孩子趕緊做某件事,對孩子來說就是在逼迫他做極其不願意做的事情。

當家長與孩子發生情緒對抗甚至產生衝突的時候,孩子依舊不能認識到自己拖拉的行為而且拖拉的後果,因為拖拉對他們來說只是做了自己更想做的事情,這是每一個孩子正常的選擇。

"結構性拖延"就不僅能減少親子之間的情緒衝突,也給家長騰出時間更理性看待孩子拖拉的原因,再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地讓他去做那件他不願意做的事情。當減少了孩子的抗拒心理,孩子也會慢慢得減少拖拉。

孩子有拖延症怎麼辦?可利用“結構性拖延”,以“拖”治“拖”

怎麼使用"結構性拖延"以“拖”治"拖"?

  • 列拖延清單,計劃事前活動

列計劃是常用克服拖延症的方法,但面對計劃孩子還是不願意動起來。這個時候家長可以先找出孩子最經常拖拉的行為,與孩子一同商量做這件事之前可以先做些什麼,需要做些什麼,也就是列"事前計劃"。

比如與孩子出門拖拉,就與孩子商量今天多少點要出門,所以孩子10分鐘前就要穿好鞋子拿好揹包和水壺和自己想帶的東西;孩子不睡前讀書拖拉,就與孩子商量讀書前可以做15分鐘的手工或者收拾玩具。

但是要注意在與孩子商量的時候,不要問能用好或者不回答的問題,除非你想聽到不的回答,你要試著給孩子提供一個選擇:

你想在5分鐘內收拾完玩具還是10分鐘內收拾完玩具?

這樣孩子也會去思考時間的差別,漸漸樹立時間的觀念。同時列事前計劃的時候,相當於告訴孩子先做什麼後做什麼,引導孩子做事,也能幫助孩子克服面對任務時而焦慮的情緒。

孩子有拖延症怎麼辦?可利用“結構性拖延”,以“拖”治“拖”

  • 列待完成任務,監督拖延

除了列事前任務,還可以列孩子待完成的任務。列出孩子最近一直拖延著沒做的事,將重要而且迫切的事情放在前面,有明確截止日期的任務,將截止日期標出。

你可以參考以下問題來寫:

在孩子目前的生活中,有哪些事情能夠使得他的個人生活得到改觀,孩子想去做或者孩子需要做但一直沒有做的?

在孩子目前的學習中,有哪些事情能夠使得他的學習得到改換,孩子想去做或者孩子需要做但一直沒有做的?

當孩子想拖延一個任務的時候,拿出這張單子,讓孩子選擇自己目前比較想做的事去做。

為了增加成就感,每完成一項,可以與孩子一同將它劃掉,或者讓孩子自己在旁邊畫上一個孩子想畫的事物。

  • 限制時間,明白拖拉後果

儘管"結構性拖延"是先做一件想做的事再去完成任務,但目的是為了治療"拖延",也不能一味地讓孩子完成那件事而不完成任務。

所以"結構性拖延"也需要限制孩子時間來完成那件事。況且,有些孩子即使不厭惡地做某件事也做得比較慢,有些孩子就是養成做任何事都拖拖拉拉的習慣。

另外,四歲孩子時間意識較為薄弱時間管理能力較差,也需要在這個時候加強孩子的時間意識。所以無論是事前計劃還是待完成任務的計劃清單,都要與孩子協商完成時間。

除此之外,當孩子出現沒有在規定時間內完成的時候,也要讓孩子知道拖延的後果。這也要求家長要嚴格按之前與孩子協商好的時間以及後果來對待孩子,要說到做到。

我家小寶也是"拖延症"的孩子。一天他把玩具扔到到處都是,整個家像垃圾回收站。憤怒的媽媽用最嚴厲的話語告訴他:"我的耐心是有限的,我數到三,你要是還沒把汪汪隊玩具歸位,我要就把他當垃圾一樣,扔到垃圾桶了。"聽到媽媽數數,小寶明白媽媽說到做到,開始收拾玩具了,當媽媽數到三時,汪汪隊大部分已經歸位了。

讓孩子體驗拖延造成的後果,也不用總是去提醒他們。

例如,孩子拖延起床,他就不得不面對遲到;你兒子的朋友不得不等他,等他寫完作業才能去游泳;孩子玩累了十分困但不願意洗澡,就不能上床睡覺,也不能躺在沙發或者地板睡。

"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上週末剛下班還沒進家門,就聽見舅媽說話的聲音:"你說你放學回來都一個晚上了,作業也沒寫完,一回來就知道玩!澡也沒有洗!這一天天地那麼晚睡覺,你怎麼長身體啊!"小表妹坐在書桌前,邊抹眼淚鼻涕邊一筆一劃地寫著作業。

相信不少家長都督促過孩子趕緊做作業、洗澡、吃飯、睡覺等等事情,在"催"這件事上家長可是磨破嘴皮、軟硬兼施。可能一開始孩子還屁顛屁顛去做該做的事,可是沒幾天便是"左耳進右耳出",總算催他去做某件事了孩子也一副極不情願的樣子。

按照現在的說法就是孩子有"拖延症",主要表現為做事拖延時間、做事時磨磨蹭蹭、慢慢吞吞效率低下,列了計劃不按計劃進行。

相信很多人都被"拖延症"折磨,不單單是孩子,還有很多家長在處理事情的時候也是"一拖再拖"。

可以說,"拖延症"是現代人的通病,而很多人在對抗"拖延症"時,便發現了一種新式的拖延症:結構性拖延。而它也是被人廣泛認可的,抵抗拖延症的辦法。

孩子有拖延症怎麼辦?可利用“結構性拖延”,以“拖”治“拖”

"結構性拖延"是何方神聖?

結構性拖延就是"當我們想逃避一個任務的時候,就去做另外一件事"。

這件事有兩個特點:自己之前一直拖著沒做;但卻比現在這個任務稍微有趣的事。

"結構性拖延"一開始是美國斯坦福大學的一個哲學教授叫做約翰佩裡在他的作品中《拖拉一點也無妨》提出的,甚至還因為這個方法獲得了"搞笑諾貝爾獎",這個獎就是專門把發給那些正式發表了論文但是特別無厘頭,甚至是毫無價值的科研成果。說明當時的學界認為這個研究並沒有意義。

或許是因為無所事事的狀態也很讓人難受,所以人們寧可做一些其他的事,也不願傻坐著,"結構性拖延症"漸漸流行起來。就像平時週末把書拿出來要看書,突然發現房間有點亂,為了逃避看書,就把一直拖著沒收拾的房間整理了一下。因為這個時候比起看書來說,收拾房間這件事突然顯得可愛多了。

孩子有拖延症怎麼辦?可利用“結構性拖延”,以“拖”治“拖”

"結構性拖延"是怎麼以"拖"治"拖"的?

  • 讓孩子動起來,減少拖拉

"拖延症"可能不止孩子有,有些家長也會有"拖延症"。拖延確實會把人逼瘋,即使是拖延者本人也會對自己的行為感到生氣或者傷心。

當我們知道必須做某件自己不想做但是別人認為應該做的事情的時候,拖延是很正常的。在做不喜歡的事的時候,我們在一定程度上會感到精神的痛苦,大腦就會驅使我們將注意力轉移到更容易的任務。這樣我們就能獲得精神上的暫時愉悅。

顯然,拖延帶來爽快的感覺。因此,當孩子不想做某件事的時候可以先試試讓孩子先做一件他比較願意做比較容易做而且是需要做的事情,以此讓孩子動起來或者放下手中的玩具。

  • 優化時間,培養孩子計劃感

結構性拖延法的目的在於,與其孩子因為拖延繼續玩耍或者發脾氣,白白浪費時間,不如讓孩子用同樣的時間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

比如當原本計劃孩子晚上9點洗澡,但是孩子要繼續玩耍不願意。這時候家長就可以讓孩子去房間拿自己想穿的衣服。孩子對自己想穿的衣服更為感興趣,或者對洗澡前自己拿衣服更感興趣,就會開心地去找衣服,放下手中玩具。

這時候就相當於告訴孩子兩個信息:一現在到時間要立刻洗澡了;第二洗澡前要拿衣服。無形中,也培養了孩子洗澡前自己準備衣服的習慣。

孩子有拖延症怎麼辦?可利用“結構性拖延”,以“拖”治“拖”

  • 減少情緒衝突,減少孩子抗拒心理

當孩子拖拉時,而且一天不止一次地拖拉,是十幾次地拖拉時候,不少家長已經按耐不住自己內心的憤怒了。

這時候家長耐心哄不達成效果,大聲訓斥孩子或者發脾氣,打也不捨得,說教孩子也聽不懂。顯然,對待孩子拖拉還是需要從孩子出發。

孩子拖拉等同於發出不願意做這件事的信號,四歲的孩子而且也開始產生自我意識,家長催促孩子趕緊做某件事,對孩子來說就是在逼迫他做極其不願意做的事情。

當家長與孩子發生情緒對抗甚至產生衝突的時候,孩子依舊不能認識到自己拖拉的行為而且拖拉的後果,因為拖拉對他們來說只是做了自己更想做的事情,這是每一個孩子正常的選擇。

"結構性拖延"就不僅能減少親子之間的情緒衝突,也給家長騰出時間更理性看待孩子拖拉的原因,再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地讓他去做那件他不願意做的事情。當減少了孩子的抗拒心理,孩子也會慢慢得減少拖拉。

孩子有拖延症怎麼辦?可利用“結構性拖延”,以“拖”治“拖”

怎麼使用"結構性拖延"以“拖”治"拖"?

  • 列拖延清單,計劃事前活動

列計劃是常用克服拖延症的方法,但面對計劃孩子還是不願意動起來。這個時候家長可以先找出孩子最經常拖拉的行為,與孩子一同商量做這件事之前可以先做些什麼,需要做些什麼,也就是列"事前計劃"。

比如與孩子出門拖拉,就與孩子商量今天多少點要出門,所以孩子10分鐘前就要穿好鞋子拿好揹包和水壺和自己想帶的東西;孩子不睡前讀書拖拉,就與孩子商量讀書前可以做15分鐘的手工或者收拾玩具。

但是要注意在與孩子商量的時候,不要問能用好或者不回答的問題,除非你想聽到不的回答,你要試著給孩子提供一個選擇:

你想在5分鐘內收拾完玩具還是10分鐘內收拾完玩具?

這樣孩子也會去思考時間的差別,漸漸樹立時間的觀念。同時列事前計劃的時候,相當於告訴孩子先做什麼後做什麼,引導孩子做事,也能幫助孩子克服面對任務時而焦慮的情緒。

孩子有拖延症怎麼辦?可利用“結構性拖延”,以“拖”治“拖”

  • 列待完成任務,監督拖延

除了列事前任務,還可以列孩子待完成的任務。列出孩子最近一直拖延著沒做的事,將重要而且迫切的事情放在前面,有明確截止日期的任務,將截止日期標出。

你可以參考以下問題來寫:

在孩子目前的生活中,有哪些事情能夠使得他的個人生活得到改觀,孩子想去做或者孩子需要做但一直沒有做的?

在孩子目前的學習中,有哪些事情能夠使得他的學習得到改換,孩子想去做或者孩子需要做但一直沒有做的?

當孩子想拖延一個任務的時候,拿出這張單子,讓孩子選擇自己目前比較想做的事去做。

為了增加成就感,每完成一項,可以與孩子一同將它劃掉,或者讓孩子自己在旁邊畫上一個孩子想畫的事物。

  • 限制時間,明白拖拉後果

儘管"結構性拖延"是先做一件想做的事再去完成任務,但目的是為了治療"拖延",也不能一味地讓孩子完成那件事而不完成任務。

所以"結構性拖延"也需要限制孩子時間來完成那件事。況且,有些孩子即使不厭惡地做某件事也做得比較慢,有些孩子就是養成做任何事都拖拖拉拉的習慣。

另外,四歲孩子時間意識較為薄弱時間管理能力較差,也需要在這個時候加強孩子的時間意識。所以無論是事前計劃還是待完成任務的計劃清單,都要與孩子協商完成時間。

除此之外,當孩子出現沒有在規定時間內完成的時候,也要讓孩子知道拖延的後果。這也要求家長要嚴格按之前與孩子協商好的時間以及後果來對待孩子,要說到做到。

我家小寶也是"拖延症"的孩子。一天他把玩具扔到到處都是,整個家像垃圾回收站。憤怒的媽媽用最嚴厲的話語告訴他:"我的耐心是有限的,我數到三,你要是還沒把汪汪隊玩具歸位,我要就把他當垃圾一樣,扔到垃圾桶了。"聽到媽媽數數,小寶明白媽媽說到做到,開始收拾玩具了,當媽媽數到三時,汪汪隊大部分已經歸位了。

讓孩子體驗拖延造成的後果,也不用總是去提醒他們。

例如,孩子拖延起床,他就不得不面對遲到;你兒子的朋友不得不等他,等他寫完作業才能去游泳;孩子玩累了十分困但不願意洗澡,就不能上床睡覺,也不能躺在沙發或者地板睡。

孩子有拖延症怎麼辦?可利用“結構性拖延”,以“拖”治“拖”

  • 想做就做,而且專心做

給孩子從小事開始灌輸一個想法:現在就可以做。不管想到什麼, 對自己說,是的,我現在就可以做,馬上就可以做,做完我就又少一件事情了。

當孩子想用心做一件事的時候,儘量幫助孩子斷絕對拖延誘因的聯繫。

比如手機,wifi、金錢、沙發的供應,你要和孩子協商好:這些我都會還給你,但是你要能夠用心學習這一個小時,你要相信,這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只是一個小時而已,你可以給你的手機設置密碼,我保證不看等等。

孩子拖延並不可怕,協助孩子克服拖延,平時多給予鼓勵和認可,讓孩子在完成任務上取得一些小進步時,體驗到成功與被認可。同時也讓孩子在遇到困難時遇到不想做的事情的時候知道如何行動而不是選擇逃避。這是一條漫長的路,但相信在這條路上,你和孩子都會有成長。

我是尼莫媽媽育兒師,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

相關推薦

推薦中...